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 护持 |
证严法师:斋后语 中篇(明珠蒙尘) |
 
证严法师:斋后语 中篇(明珠蒙尘)
天灾人祸 一片大好的山河,竟由于人祸而引起天灾, 弄得满目疮痍,这是为什么? 一九八六年,云南大火造成无数人的伤亡,使数万灾民无家可归。根据调查起火原因,是由于防火人员的疏忽所致——这组负责森林防火工作的人员巡视山区时,虽然看见一小区的森林起火燃烧,以为只是司空见惯的小火,而没有及时扑灭,大伙就离开现场,丝毫不加理会那不断蔓延的火势,甚至认为中国地大物博,烧掉一小片森林,又算得了什么! 一片大好的山河,竟由于人祸而引起天灾,弄得满目疮痍,造成民生疾苦。为什么说天灾起于人祸呢?我常常说「众生共业」,现在大陆的人民已自顾不暇,哪有办法去兼顾他人,所以在无形中就松懈了关照他人的心态,这就是共业;每个人都在为自己争夺,难免埋没了内心良知而造成人祸、招感天灾。 台湾实在是一个福地,人人自由又丰衣足食,富有的人家可以兼顾贫困的众生。就以慈济志业而言,集合这么多爱心人士的力量,共创善良的福业,有善的共业才能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我们应该持续努力,尽量启发人生的良知,这种启发必须依靠大家的爱心,才能遍及社会。 爱河与苦海 爱就是欲的追求,欲就是爱的浪涛; 切莫随着社会潮流,冲进爱河或苦海中浮沉不定。 社会上的物质越来越充足,人的心灵却越来越空虚,为什么呢?有句话说:「爱河千尺浪,苦海万重波。」不论物质多丰富,欲念还是无穷尽的,所谓水涨船高,人的欲念无止境,求得一个满足后,后面又有永不满足的欲念推动着我们,水无尽期地追求物质享受与精神依靠,这种生活怎么会不痛苦呢? 夫妻感情不睦,多数都发生在富有的家庭,在富有的家庭中,由于先生事业兴隆,应酬繁多,不能控制自我的色欲,就容易受女色引诱而另筑香巢或金屋藏娇。 对子女要求越高的人,苦恼也越多,什么样的人对子女的期待与希望特别高呢?也是富有的人家。因为有钱,所以贪爱名利,希望子女的学识配合其富有,以满足父母的虚荣心,结果逼得现在的学童苦不堪言。 爱就是欲的追求,欲就是爱的浪涛,我们莫随着社会的潮流,冲进爱河或苦海中浮沉不定,应该自觉自救。 爱之欲其生 有一种人,对自己所爱的人,便愿意无条件地付出。 世间有一种人,所爱的只是自己亲近的人,若不是自己亲近的人,就会将他排除;因此,有自己的和别人的孩子、自己所爱和讨厌的人之分别。 自己所爱的人,便愿意无条件地不断付出。就像一些为人父母的到佛寺时,跪在佛像前,一定都为自己的孩子祈祷,希望佛陀让孩子与自己所爱的人除去一切灾难。有些甚至在佛前祈求:「佛啊,我的孩子若有业,我的先生若有什么不如意,我愿意用我的身躯来负担他们的业;我的孩子病了,我愿意将寿命折给他。」 这种慈母心,对孩子有无限的开心,若不是自己的孩子,就不能发出这分心,甚至对于有怨(上對下心)是非的人,就在佛前咀咒:「佛啊!那个人一再欺负我,不断占便宜,我已经忍无可忍,希望他能早日得到报应。」对自己所爱的人,舍了身命都希望能让他消灾增福;对于自己所讨厌的人,则希望他早日得到报应。这就是对于人的执着,而执着不除,烦恼就无穷无尽了! 青少年问题的省思 为什么青少年犯罪心理,会如此高涨呢? 因为社会的论调太多了,所以引起的问题也多。 有一则报导:一个十三岁的小孩杀死哥哥,这实在骇人听闻。 这宗命案的起因,是这个小孩带了一位女朋友回家,她一进门就占用电话,邀约朋友前来相聚。这时,那个小孩的祖母从外面回来,看到这个女孩子在打电话,不经意地对她说:「妳一直占用着电话,我打电话进来都无法接通……。」说了这个女孩几句话而已。 她的孙子认为祖母不给他面子,对他的女朋友不客气,因此恼羞成怒,抓起一把椅子就向祖母丢过去,幸好旁边有人拉住他,祖母也及时闪躲,没有被椅子丢伤。 这个小孩仍不知悔改,气冲冲地带着女朋友出去,直到凌晨才回家。他的大哥知道这件事之后,等弟弟回到家,就赶紧将他拉到房间里,指责他对年老的祖母无礼。 这个小孩不但不接受大哥的忠告,反而大声地顶嘴,大哥劝他音量放低,不可吵醒他人。不料他竟从袋子中拿出水果刀,往大哥的胸膛刺下去,一刀刺进心脏,送医急救已来不及了……。 这是一个青少年犯罪的悲剧。为什么现在的青少年犯罪心理会如此高涨呢?因为社会不当的论调太多了,所以引发的问题也多;假如不是这些不健康的论说,社会也不会发生这么多事情。家庭受社会影响,而社会则受世俗学识所影响,虽然说人需要教育,但若只在口头上喊口号,对整个社会、家庭、人生根本没有帮助。最重要的是要人人安分守己,随分随力去体解实行,智识固然要追求,但是真正地体解才重要,体解之后能真正实行则更可贵。 【社会传真】 台湾的学子,总是背着笨重的大书包,一大清早就从家里到学校,晚上又从学校回到家里,有的学童甚至没有回家就直接去补习班,很晚才回家。第二天清晨,又无法与昨夜应酬至深夜才回家的父母碰面,得不到他们一点温馨的爱,就赶着去上学,等到晚上回来,还是一样不能与外出应酬的父母碰面,虽然是住在同一个家庭里,却罕有见面的机会。这种现象,值得深思! 缘与教 每个人都有种种心理病态,所以要有良好的教育, 用种种方式来调伏。 众生都有种种心理病态,所以要教育再教育。有的人要温柔善顺地去亲近他、教育他,有的人却需要以怒目瞋视的形象去制伏,也有人必须以欲擒故纵的形态……,总而言之,要用种种方式来调伏。 佛陀对众生也自叹有三种不能:无缘的众生,纵然与佛同世并听佛说法,却无法体会佛陀的心,接受佛陀的教育;不但不能接受佛陀的教法,反而起来反抗。 难度无缘人 提婆达多领导的五百弟子,就是反叛佛陀的群众。提婆达多是佛陀的堂弟,而且也是佛陀的弟子,佛陀以爱心教育他,但是他却唆使僧团背叛佛陀,而僧团中,竟然有一愚昧无知者,跟着提婆达多搬弄是非、破坏僧团、扰乱秩序。 至高无上的佛陀,由他亲自教育的人都有这种情形,何况是末法时代,有这么多刚强的众生。以我们凡夫的发心,哪有办法随心所欲,把每个众生都教导得很好呢? 有时候面对刚强难以调伏的人,虽然也会有挫折感,但是若想起佛陀,就会自我安慰:佛陀都会遇到这种事,何况是我?佛陀有无缘的众生不能度,所以我们也难免会遇到不能调伏的众生,还会碰到毁谤、破坏、反抗的人,这就是业,彼此的共业啊! 障碍与助力 所以说「未成佛前,先结人缘」、「菩萨畏因、众生畏果」,如果在过去生中没有和人结怨因,今日就不会得到恶果。有怨才有恶,如果互相不怨恨,就不会有阻碍、毁谤的恶果。 而菩萨为了救度众生,一定要来来回回与众生结缘,追随众生、引导众生,在此之间难免和众生结缘。当他领导众生时,果报也会显现于前,有阻碍也有助缘——大家能随从响应,就是种善因得善果;受到阻碍,就是种恶因得恶果——菩萨应以智慧加以化解。 净化社会人心的教育要实现,谈何容易呢?但尽管人事如此艰难,我们也必须努力守住自己的岗位,对我们的理想抱着无穷的希望,心甘情愿地献出一分爱心,净化人间。如果能欢喜地做,即使再多、再艰难的折磨,道心也不会退转。 高尔夫精神 喜欢打球的人,再忙、再累, 即使在大太阳底下,也觉得其乐无穷。 现在流行打高尔夫球,生活富裕、地位较高的人都很有兴趣。在高尔夫球场所见到的大多是社会中上阶层的人士,即使事业再忙碌、人再疲累,仍然情愿在大太阳底下打球,而且觉得其乐无穷。 有一位关心儿子的母亲,儿子是位董事长,整天为事业忙碌、身心疲累,但是儿子无论如何疲倦,回家后仍然换上运动服去打球。甚至常常一大清早就背了球袋往高尔夫球场跑,即使烈日当空,汗流浃背,他还是乐此不疲,每次都晒得满脸通红地回家。 做母亲的一看便非常心疼地说:「儿子啊!你不要那么辛苦地去打球嘛!拿钱请人家去打就好了。」 这就是没有兴趣的人所不能体会的地方,有兴趣打球的人甘心付出很多金钱,就只为了——他喜欢打球。但是为人母亲的不能了解其中的快乐,他看儿子这么辛苦,实在非常心疼,所以会说这些话。同样的,我们若能拿出这些打球人士的奋勇精神,一杆打不进,两杆……一直练习,直到一杆进洞,则任何困难皆难不倒我们。 【有感而发】 我们若能够发大欢喜心,为众生做事,即使分分秒秒不得休息,或时时刻刻都在劳动中,也会觉得欢喜,没有丝毫辛苦之念。 英雄何必气短 「愿」一定要靠「力」来推动,才能够达到目标。 我们常提到「愿力」这两个字,做事若只是发愿仍然不足,还必须加上力量,也就是推动的意思。尽管发大愿、立大志,如果欠缺一分推动的力量,则永远不能达成志愿,所以要愿与力相配合,相辅相成。 「力」就是身体力行,除了以欢喜心去做,还必须站起来迈步向前,才能够达到目标。因此,有「愿」一定要靠「力」来推动。 顺利的陷阱 愿力的推动还必须配合「定」,因为有愿无「定」则力不从心。 「定」就是定心,使心不动摇。起步与目标的距离非常遥远,在人生路上难免会有一些挫折及坎坷;面对着这么多的考验,就必须有「定心」。 例如一辆车子行驶于道路上,如果周围都没有任何来往的行人及车辆,而且道路宽敞,那么车子就能顺畅地通行。 但是在平顺之中,驾驶人便容易松懈下来。心情稍微松懈时,就疏于注意路面的坑洞,一不小心,便可能因方向盘失控而冲进坑洞里,造成车毁人伤的危险;或者不自觉地越开越快,甚至超速行驶,这个时候如果叉路上突然出现人、车,就可能来不及煞车而发生车祸等不幸事故,不但伤害别人,而且也害了自己。 修行也是一样,未必环境顺利就有利于修行。因为,过于顺利的环境,容易使人松懈心志,一日一遭受人事是非等委屈,就无法稳定心志而容易迷乱,也就是所谓的「英雄气短」。 学佛修行,一定要发大愿、立定心,才能够好好地行菩萨道。 开车如此、修行如此,做任何事,何尝不需要发大愿、立定心,克服一切困难? 对「镜」说「境」 镜子能够照彻万物,物来则影现, 物去而影不留于镜中,丝毫不受外境所影响。 镜子能够照彻万物,即使多么巨大的境物都能照现,但是却不会被压碎,只要能远离外境,则多么肮脏污秽的东西映到镜子上,镜面还是一样清净;最怕的是把镜子混入垃圾堆中,这样就会染上污秽了。 修行就像无着于镜子一样,虽然能照见周围的污秽环境,但是却不会被污染。 一面镜子不论体积多小,都能把高山巨峰的影像纳入镜中;人的双眼虽然如此微小,也能将外界的景物看得一清二楚。为什么心却不能「量周沙界,心包太虚」? 心镜如果常常擦拭,不让灰尘沾染,则照山山现、照水水现,明朗清楚。 佛陀将最究竟、圆满的智慧,比喻成「大圆镜智」,就是因为圆满的镜面映照外界的景物,能够物来则影现,物去而影不留于镜中。不管是映照何种事物,皆能保持镜面的清净。 我怎么办 为善抱持平常心,才能安然自在; 犯错生出忏悔心,才能清净无烦恼。 做点微末的善事就希望让大家知道,如果不受表扬就会气愤不平、产生烦恼,怎么办? 何不完全舍离善恶之念,以平常心去为善,做任何事情都应该认为:这是人生应尽的义务,是我们的本分事,何需人家知道?更何需受表扬呢? 做错事却怕人知道,怎么办? 人都是凡夫,既是凡夫,孰能无过?人自懵懂无知而至体认世事,难道从未犯错吗?可能错而不自觉,也可能明知故犯。不论是有心或无心之过都必须忏悔,才能清净、去除烦恼,何必覆藏罪恶? 心灵的告白 每个人心中都有隐秘,它就像乌云遮月一样, 遮蔽我们清净的自性。 每个人心中都有隐秘,它就像乌云遮月一样,会遮蔽我们清净的自性,「忏悔」就是要拨开这片乌云阴影,也可以称为「心灵的告白」。 心灵上有什么烦恼、错误或罪恶感,将其发露出来,就是「告白」,也可说是精神污染的大扫除。因为人人都有良知,做错事都会耿耿于怀而生烦恼。 扫除精神污染 忏悔就是要洗清心中的污染,扫除精神上的压迫感,所以忏悔有三种好处: 第一:自觉错误。人犯错时,要能自觉错误,才能得救;错而不觉,就永远无法得救。有忏悔心的人,才能自觉错误,所以我们必须时时刻刻自我反省,这是一个人每日的例行事项——忏悔反省,自觉错误。 第二:誓愿改正。自知反省过失、发现错误仍然不够,还要更进一步誓愿改过。有的人犯错时便会向人求饶说:「下次我不敢了,请原谅我……。」等到事情一过去,就忘得一乾二净,仍旧继续犯错。如此,即使自觉、反省也没有用,自觉反省后,一定要自己誓愿改正。 第三:力行正道。要改过向善,必须努力迈向正道,实行真理,远离恶友。一个人尽管想要改过自新,如果身旁都是不良的朋友,往往禁不起他们的软硬兼施或威胁利诱,还是一样同流合污,因此真正想要改过,就必须善加选择环境与朋友,远离邪道恶友,亲近良朋益友,以提升自我。 好朋友能够时常纠正你的错误,帮助你改过自新;坏朋友却会唆使你作恶,迷乱心志,心志一迷乱,则丧心病狂,作奸犯科亦不自觉,所以交友不可不瞋。 一件惨绝人寰的命案 台北板桥曾经发生一件惨绝人寰的命案—— 一对年轻夫妇,抚育一位四岁的幼子,开设一间稍具规模的洗衣店。由于事业蒸蒸日上,雇请一位年仅十八、九岁的年轻人来店里当学徒。 这个年轻人,常常埋怨工作辛苦,因此耽溺于吃喝玩乐。老板夫妇见他如此堕落,就主动规劝督导。他却怀恨在心,认为老板夫妇刻薄虐待,让他吃尽苦头:于是决定另谋他职。但是和老板订有契约,身分证也由老板暂时保管,必须等合约期满才能离职。 他求去心切便不告而别,到处谋职,却因无身分证而处处碰壁。屡次回洗衣店索讨身分证都遭拒绝,他一气之下杀死三条性命,除了老板夫妇之外,连无辜的四岁幼童都难逃一死。 十几岁的青年,正值黄金年华,前途无量,却因一念之差,一时气愤冲动,铸成惨绝人寰的悲剧,如果当时他的身旁有良友劝导,相信绝不会走上这种绝路。 【社会传真】 曾有一位年轻人对我诉说心事。他说:「师父,我要在你面前忏悔,虽然我有心改过,但是又一再犯错,导致父母、妻子大发脾气。我一时冲动,便在神明面前发誓不再喝酒、犯错。如今我很担心禁不起诱惑,而再犯错、喝酒;因为我必须工作、应酬啊!」 我回答:「创业、工作,并不一定要喝酒,这些都是借口。真正想改过,只在于你本人的志气而已,只要你立定志愿,就不必害怕还会犯错。」 揭开隐秘 不承认错误的人,也就是没有显现其良知, 不肯发露错误与过失。 很多人犯错时,如果有人当面指正他,他都会一再反驳。像这种不承认错误的人,就称为「覆藏」,也就是没有显现其良知,不肯发露错误与过失。 只有心无隐私,自我发露忏悔,才是真正有心改过的人。 慈济委员中便有很多改过向善的例子。他们过去有不良的习气或无意中得罪人而不自觉,经旁人纠正、提醒后,便马上悔改,并且非常感激地说:「谢谢你,以后我如果还有这种情形,你就赶快提醒我,让我能赶紧改正,」这就是自觉错误,而且还请大家帮忙提醒和注意,以便彻底改过自新。 所以,「忏」就是发露之意,将自己的过失公开让大家知道,并发愿改正过去的错误,这就是忏悔;也是发露本身之隐秘,舍弃小我。如果心中常存「自我」,往往会把人我得失摆在面前,不断地计较:唯有放下自我,才能将小我融入大我中,勇敢面对现实,做我们应该做的事。 迎向光明 众生的生活,如同处于一层壳中,一片黑暗,没有光明。 每个人都曾犯错,过错有「粗相的过失」和「微细的错误」。 所谓「粗相的过失」,是由于观念不正确,进而做出错误的行为。例如社会上有许多作奸犯科的人,都是因为心理上的缺失,而表现错误的行动,心存贪财之念,则强取豪夺,犯下抢、盗之罪行;心有贪色之欲,则行奸YIN之罪业。 因为贪财、贪色等错误心念所引起的身业罪行,就是「粗相的过失」。 所谓「微细的过失」,是心念不正确,但是并未表现于行为;尽管内心充满罪恶感,还不曾造下伤天害理的罪行,这就是存于心而未现于形的过失。 人所造的罪业,都起于错误的观念,这种不正确的心念,一旦失去控制,则会显露于行为上。所以,改正过失的治本之法,需从改变心念做起,而法律的制裁是治标而不治本。它只能在一个人造下罪行后,才将他绳之于法,接受国法制裁。此时,被害人已被伤害,犯罪者也已造罪,即使判罪服刑,仍无法挽回什么,这种治末的行为,对人间实在没有多大的助益。 而宗教确实为治本的大法,不但能使人行为不造罪,还能教人自我反省。众生的生活,如同处于一层壳中,一片黑暗,没有光明,不得解脱自在。 当我们发觉自己有错误的想法时,最好赶紧发露忏悔,忏悔即清净,心中便会觉得非常舒畅,呈现一片清净与光明。 【有感而发】 人如果长期不断地积压烦恼,有时候会爆发出来,所以,必须常常有发泄烦恼和忏悔的机会。 真正的忏悔,是知道自己走错路就立刻调整方向,朝正确的道路迈进。并非只是口中空喊:「我错了!迷路了!」这样无论如何哀叹、喊叫,都只是停留在路口,不能趋向正途。 烦恼向谁诉 我们除了改正自己的行为, 更可以成为倾听忏悔的对象,作众生的知音。 犯错的人,需要有人倾听他的忏悔,佛陀在世时,凡夫是以佛陀及长老为平时求忏悔的对象。现在佛陀、长老都已不在人间,我们必须自我鞭策。除了将自己的烦恼发露忏悔,改正自己的行为之外,更可以成为倾听忏悔的对象,作众生的知音,这就必须具备五种条件。 第一是心得语。要成为别人求忏悔的对象,如果自己没有忏悔的心得,就无法解开别人的心结。所以我们要先审察自己过去的心态,以及进入宗教之门、了解宗教后,心态行为的改变,这些改变就是忏海的心得。总而言之,我们要接受人家问路,必须自己已了解路况,才能指导别人如何行走。 农历二十四日,是慈济每月一次的发放日——发放物品及现金给照顾户。全省各地的委员都回到静思精舍帮忙。发放之后,大家一同坐下,谈谈自己进入慈济的心路历程。很多人过去的生活非常富裕,因而养尊处优,养成娇贵的态度,对家庭没有一分柔和的善念,对丈夫没有体贴的态度。总而言之,过去的生活与观念,都是错误与空虚的,直至踏入慈济世界以后,改变了他们的人生观,除了本身的改变以外,还能够把私人的怨憎、人我的是非完全一笔勾消。 他们述说过去的心态,并描述现在快乐的心境,大家都听得非常感动。这就是在众人面前发露忏悔,吐露过去的错误,进而培养柔和善顺的正确观念,这就是改往修来,真正地忏悔,并现身说法,以引导此时正在迷茫、苦恼中的人。这称为忏悔者的心得,也是成为一个倾听者,应该具备的第一个条件。 第二是真实语。向我们发露忏悔者,必须将他的过错,真实吐露出来;而我们身为别人求忏悔的对象,也必须以诚心互相对待,才能使他说出内心真正想说的话。 第三柔软语。除了真实语之外,还必须能说柔软语,一个人在错误、恐惧、惊惶时,必须有人以柔和的言语来安抚他的心,使其心情平静、安稳,不再惶恐不安。 第四是利益语。对一切众生,我们必须鼓励他向上,让他知道人生的价值。人身难得,既得人身并生于世间,就该珍惜;即使犯错,也必须赶紧忏悔,再度发挥功能,以真正具有价值的生命面对真实的人间。必须以积极的形态鼓励人生,不可以消极的态度使人意乱志丧,失去信心,所以我们应该要有这种互相鼓励的精神。 第五慈心语。我们必须以慈心来引导他人,因为凡人大都嫉贤妒能——比自己能干优秀的人,便不愿意把自己所知的好方法教给他,认为他已经比我优秀,若再教他、引导他,他就会超越我。其实,天外有天,人外有人,长江后浪推前浪,我们必须了解,有后面的波浪向前推动,我们才能够前进,不要怕别人比自己优秀,我们要时时鼓励、成就他人,使其达到所追求的目标,如此,他能够得到常识也使更多人可以得到利益,学佛应时时以圆满众生的心愿为目标。 例如地藏菩萨,他常在地狱辛苦地救度众生的苦难,希望苦难的众生能够超越他而成佛得道。如果我们能够抱持这分心,就可以成为别人的指导者,也能成为他人倾诉烦恼的对象。 【有感而发】 心中若有烦恼,如果能向知音吐露,便可以化解这股苦闷之气;所以,心中有烦恼时,必须找一个能了解我们的善知识来倾诉。 回头便离死门关 忏悔,是积极地透彻人生, 突破了小我的「壳」,在大自然的天地里生活。 有的人想跳楼自杀,站在高楼上却不敢往下跳,不跳又觉得非常苦恼,于是打电话向「生命线」求救,说他站在高楼上准备跳楼自杀,结果,劳动消防队员在楼底下准备救生垫及帆布,等他跳楼时随时救援。 也有人服毒自杀后,马上打电话求救说:「我本想寻短见,现在不想死了,但是已经喝下毒药,怎么办呢?请你快点来救我啊!」类似这些情形层出不穷。 有些人一直不敢走入宗教之门,其实,宗教的教育能治疗心理的烦恼。若能够接触正信的宗教,心中的烦恼就能得到解脱,也不会有寻短见的心理,还会将终必一死的身体善加利用,发挥生命的良能以利益人群,反消极为积极。宗教中的忏悔,并非消极地看破人生,一味地想求解脱,而是积极地透彻人生,突破小我的「壳」,就像小鸡破壳而出,能在大自然的天地里生活,不再处于暗无天日的壳中。 洗净尘埃 人的两只脚应该走路,但不应该拖泥带水。 常有人说:「我已经做很多了。」其实这种人一定没做什么事,因为自以为做很多事的人太自满、自大、器量小,像一件器皿,装不了多少东西就满出来了。我们日常使用的器具,如果越深则容量越大,许多东西装进去仍然有余;人也要有这种深广大量的心才行。 在日常生活中要时时刻刻做好事,但不必常常放在心上,因为我们所做的毕竟有限,即使如古人说的「日行万善」,终其一生也无法将全部的善行积微成山;但是如果一天做了一件坏事,那就成为「恶贯满盈」了。一个人平日做好事是理所当然、应该做的,既是应该做的事,就不算什么,不足为奇;若是做坏事就不应该;不该做的事情,哪怕是一小点,都会破坏自己宝贵的人生与人格。 人的双脚应该走路,但不应该拖泥带水;人生也是如此,时时刻刻警惕自己做好人、做好事,谨慎于修养心性,纵使偶尔沾染一些泥土尘埃,也必须赶紧将它洗净,使心地永远清净光明。 浊水变清水 浊水要经过一夜才能澄清,但是要搅浊它却很快。 记得我小时候,农村还没有自来水,喝的是溪水。往往上游人家洗衣服的脏水,下游的人还得拿来喝。这些水要如何处理才能喝呢? 大家都在晚上提水倒进水缸里,让它沉淀,等到第二天早上水清了,再取水来喝。 浊水要经过一夜的时间才能够澄清,但是要搅浊它却很快;只要手轻轻地搅一下,晚上那段让水澄净的时间,就白白浪费了——全部的清水一下子又变成浊水。人生也是一样,好不容易才将烦恼压制下来,切莫轻易又起心动念。 人一定要经得起磨练,使自己在动乱的境界中不动心。 【有感而发】 水盆中的静水千万不要搅动,否则又会变成污浊之水。我们的心与此相同,思想要镇定,心念要静寂,如此则能常在三味——定中,即使周围发生什么变化,也不会动摇我们的心。 本地风光 心地风光四时皆荣,香风涂除, 只因我们无法感受,才会心外寻境。 很多人喜欢游览名胜,饱览优美的山水风光。 但是,在游览外界的风光时,不要忘了自己优美的心地风光。 游山玩水所见的树木,只不过是土壤水分滋养而成,与四季同荣枯,但是心地风光则是七宝行树四时皆荣,香风徐徐、妙音乐动……。 只因为我们无法感受心地风光,才会心外寻境啊! 人生在世,时日一天一天地流逝,心念一旦松懈,就必须花很长的时间及很大的工夫,才能将此散心收摄起来。我们应该时时刻刻观察自性的风光,外面的景物虽然优美,也只不过是与草木同荣枯,风雨一来就会被破坏。 我们心地中有自性的风光,美丽极乐的境界,应该善加自我建设,即使是地上的几颗石子、几粒沙子,都是金沙布地;一草一木也都是西方极乐世界的七宝行树,听听外面的鸟鸣声,无不是迦陵频伽共命之鸟啊!心静下来时,所有的风吹树动,无一不是西方极乐世界的境界,这就是学佛者超然定静的心态。若以凡夫心寻求外在的境界,心一散乱飞驰,想重回超然的定境就非常困难了。 若能尽情欣赏心内风光,那就无处不安乐,无地不是净土啊! 【有感而发】 雨过之后,云开天青,显得无比清凉。我漫步到户外,大地一片清净,回首望望精舍背景,群山青翠明净,真是美景如画。如果在游览车上颠簸摇晃,会比我在这清凉美景中散步更享受吗? 菩萨的心 对于非亲非故者,所起的悲悯之念,就是菩萨心。 有一位住在台北的委员到慈济医院当志工,我问她:「你做得怎样?有何感受? 她回答:「病苦的众生真可怜啊! 这就是对众生起了悲悯之心。要抱持快乐的心情发挥良能,必须先具有这种悲悯众生的心态。 我们医院曾经有两位病重昏迷的患者,虽然躺在床上,却被铁链铐住手脚,手脚稍微活动,铁链就发出铿锵的撞击声。我问在旁看守的执勤警员,为何要将昏迷的病人铐住?他们的回答是:「职务所在,犯罪的人一定要手铐脚链,不管他们是否在昏迷中。」 我们的委员就是看到这种情形,才觉得众生实在真可怜,在病苦中还不得自由。她述说此事时,眼泪禁不住都要流出来了,这种对于非亲非故者所起的悲悯之念,就是菩萨心啊! 做人与成佛 我们若能反观自性,在日常生活中, 言行就不会有错误,举止就可以接引人。 学佛应该先学做人,人若做不好要如何成佛呢?做人一定要认清方向,心不二志,才不会受外在环境所动摇。我们的心若能自在,就能常在「定」中,心常定就不会乱了自己的生活,生活安定就不会乱了人事;人事分明就不会有是非,这都是非常简单的生活道理。曾子是孔子的弟子,他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人家交代的事,我们是不是忠实地尽力办好了?在团体中我们是否已守好自己的职责?每日相处的人,我对他是否诚信?与朋友交往是否守信用?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用心学习? 反省之后若问心无愧,也就是找到自己的本性。这样也叫做「观」,所谓「反观自性」,就是要用我们的本性来对待一切众生,绝对不可以凡夫心来互相应酬。我们若能反观自性,在日常生活中,言行就不会有错误,举止也可以引导别人改过自新,如此便可接近贤人的境界。 一步难登天 起步之后,就要继续前进;不怕慢,只怕停下来。 我们看到菩萨,都会起欢喜心。菩萨要让众生欢喜,当然自己须先对一切众生起欢喜心;若能起欢喜心,就会对一切众生具足无限的希望,有希望就能产生力量。 就像地藏菩萨的悲愿——「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一样,他要先成就众生,使众生都成佛之后,他才要成佛,这就是对众生寄托无限的希望。孔子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自己想要有所成就,先要帮助别人成就;自己想要通达,也要使人通达。 有许多人刚开始投入一个新环境,从事一项新的工作时,都寄以无限的希望。但是经过一段时间之后,因为求好心切、希望过高,不能达到他的希望便心灰意冷地说:「我无法达到原来的目标,我有挫折感、无力感。」就这样退转下来。 其实任何事业,都无法在短暂的时间内就达到理想,必须以长久的耐心与无穷的宏愿持续努力。如果没有这分愿心就会欠缺信心,缺乏信心就无法提起勇气毅力。 我一再强调「心无二志」,要完成一项事业必定要一心一意。既然从事这个工作,就必须不怕苦,有恒心、信心与耐心,从起步一路坚持到终点。我们有一条真正直捷的道路,只怕你故步自封,不肯起步。既然起步了就要继续不断地向前迈进,不怕你慢,只怕停下来,所以一定要有耐心;不怕事不成,只怕没有耐心。 【有感而发】 我们面对着现实的世间、苦恼的人生与世事,有时候的确会使人觉得无可奈何,但是这种无奈,只是一种环境的考验,我们不应该有这种心态。要如何才能消除无可奈何的心理呢? 一句老话:守志奉道,发大欢喜心;具足信念,提升勇气,一勤天下无难事。如此,世间就没有所谓无可奈何的事了。
----------------------------------------------------------------------------------------------------------------- 更多证严法师佛学内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