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法空恩师讲《广论》91讲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法空恩师讲《广论》91讲

 

  开发智慧的途径如前所述是闻、思、修、多闻、多学、善思、明辨,加上反复的观想修持,是深细广敏智慧增长的必要条件。三世贡唐大师曾说:"乱看书会导致心志散乱。"学佛的人在学习上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循序渐进,由浅入深,一步步地学,不能好高骛远。

  二是要从基础理论学起,不掌握基础理论知识,直接学习原始经典,不但要走弯路,还可能走上望文生义,分不清"二谛"、"二义"的错误道路。因此,要想掌握打开佛法深奥义理宝库的钥匙,必须学习思辨推理知识《摄类辩论学》和《因明释量论》;要想掌握佛法的基础知识宝藏必须学习无著写的《阿毗达摩摄类》和世亲写的《俱舍论》;有称《聪明论》,不学好这个,你想要看经,读经,修行,那是空中楼阁呀,阿弥陀佛,这是很重要的,想掌握般若波罗蜜多的殊胜义理,必须掌握弥勒菩萨的《现观庄严论》和宗喀巴的《善说金殊串论》;要想掌握最高智慧性空妙义,必须学龙树的《中道根本智慧论》(中论)和月称的《入中论》及宗喀巴大师对上述二论的解释--《根本智慧大疏》和《入中论大疏》;要想掌握佛教徒四众戒律的综合知识,必须学习功德光论师的《佛律原理》及其疏论;要想掌握显宗修持综合理论与实践知识,必须学习宗喀巴的《菩提道次第广论》和《菩提道次第略论》;要想学习密法,必须学习宗喀巴大师的《密宗道次第广论》;要想全面了解三乘教义和显密教理,成为名副其实的佛学家,必须精通以上基础理论。一般人如果没有学习以上诸论的条件,却想走正道,掌握纯正无瑕的佛教知识的话,必须要读《菩提道次第广论》或《菩提道次第略论》。如果没有这样的理论知识基础,想正确理解佛法的殊胜妙理,并思想皈依、发心、修善修慧、步入正道,最终实现利众利己的崇高理想,恐怕没那么容易。

  三是学用结合,重在"用"字。佛法的义理,正确理解不容易,但结合本人的思想行为更难。"佛法"不能挂在嘴上,要体现在行动中,因为只有慈悲和智慧合一的实际行动,才能显出光明佛心,达到三级解脱目标(下士道、中士道、上士道)。因此,知识固然重要,但知识和行动相比较,行动更重要。佛经中不止一处讲到诵经的功德,向别人解说经义的功德。向别人解说,首先自己要理解透彻。不然你怎么给人家解说,你自己还不明白,你怎么样给别人讲。喜饶嘉措大师曾经说过:"若能正确领会四句佛经,定会免堕地狱。"这是说,正确领会经义,反复思考经义比敲木鱼、诵经更重要。佛经的本义是改造行动和思想观念,读经、念诵的目的在于时时不忘经义,坚定信念,促进思想行为向善转化。如果起不到这个主要作用,念经恐怕起不了多大的作用。如果学习佛法的目的纯属为了开阔眼界、增长知识、争取当专家学者,当个法师、当个论师或者当个了不起的作家、哲学家,不进行实际修习,这样的话,永远也理解不了深层的无分别智慧的境界和定中不可思议的境界。因此可以说,只有实修才可以理解佛法,只有通过修习佛法才能坚定信念。

  密法还有特殊的开智增慧、增强记忆力等多种方法,闻思修再加上密法开发智慧的方法,就会大大提高智慧的功效和能力。这种深细广敏的智慧,又为进一步深透理解佛法,坚定信念,指导修持,破执断惑服务。

  佛法称"智慧"为世界上最珍贵的"如意宝"。佛法僧"三宝"中的"法宝",归根结底指的是"智慧"。佛从智慧中产生,故称"智慧"为"佛母";佛以智慧度化众生,故称智慧为佛的"法身";法的本质是智慧,故称智慧为"解脱门";众生皆有灵心(慧心),故称智慧为"光明心"、光明本质。只有智慧才能破除无明障、无明垢、无明黯,因此真智又是"道"。没有智慧,就分不清善恶、真假、美丑,看不到事物的本性,因此智慧又是"眼睛"。从根本上讲,佛心的"开发"就是智慧的开发,修习佛法就是增强智慧能量,破除无明覆盖,成佛就是智慧的外延和所知对象外延的完全重合。懂得这道理,对佛教的本质是什么的问题,自然会得到一个比较科学的答案。

  这就是我们讲的信与解的重要性,这一章的第二个题目的问题,必须从中认识体会,这是很重要的。下面我们该说第二章了,三宝原理。

  一、      三宝总述

  (一)“三宝”与佛教的关系

  “佛教”是佛陀的圣教。佛教是由施教的佛、所教之法、受教的众生三个因素组成的。“佛”是受此教、依此法得道的先知先觉,众生是未开悟或半开悟的施教对象,法是施教的内容,包括佛陀的思想学说和觉智、善行、品德。

  佛和众生是相对的存在。佛从众生中生,未成佛之前也是众生,成佛要靠众生,因为佛体和佛的功德都是利众行善的结果。众生是行善的对象,如果没有众生,利众的善行无法实施,利众的行善功德无法圆满。因此佛离不开众生,众生的聪明才智和善德良心的开发、生存条件和幸福美好生活的创造中有佛的爱心和智慧的参与。佛在世的利众形式,是以众生自觉为基础的正义良心的存在和幸福快乐向上事业的不断创造、完善得以维护。从这个意义上讲,众生的幸福来源于佛――觉者的爱心和智慧。佛和众生的关系不是“主子”与“奴仆”的关系,而是“已觉”和“未觉”的关系。佛存在的前提是众生,当一切众生脱苦得乐,大彻大悟之时,即无众生,佛与众生的对立关系也就消失,因此佛也就没有存在的意义了。

  法是道,是事物的本质规律及正确反映事物本质规律的智慧。众生行此道成佛,佛以此道教育众生,化度众生。僧是进入解脱圣道的道人或圣者,是证得“见道”以上的修行众。佛和僧伽的关系,有以下三种类型:

  1、      师徒关系。如释迦牟尼佛和众菩萨、声闻、圆觉、辟支佛弟子之间的关系。

  2、众生和佛关系。如一个人在未成道以前在学道是僧,成佛进入无学道便是佛。未成道之前,圣人和凡人一律属于“众生”范畴。无论声闻、缘觉、菩萨,凡开悟生出出世间智慧者都是圣人。开悟是“见道”的境界,未证见道者一律称凡人、迷众。

  3、同一关系。佛陀既是僧,也是佛,从“破”和“悟”的境界而言是“佛”;从佛的有生命、有意识的佛体而言是“僧”。如释迦牟尼佛的破悟境界是“佛”,释迦牟尼的五蕴之体和意识是“僧”。因此,释迦牟尼既是“佛”,也是“僧”。“僧迦”一词的含义是“向善众”或“向善团体”,是个集体名称。沙弥、比丘四人以上,方称“僧众”。但这不是绝对的,如前所述,佛既是“佛”又是“僧”,佛的破悟境界和慈悲智慧功德也是“法”,因此说佛是集三宝于一身的觉者。

  众生的暂时性和永久性的幸福快乐的获得要依靠三宝。一个人开始入道和中间道行的增长、最终道行的圆满都依赖于“三宝”之力。同时,众生入佛门,皈依佛法的最高目标是为了自己成就“三宝”,即自己成圣僧、成佛,获得法身无上功德。因此,“三宝”是因缘,“三宝”也是结果。概括起来说,佛教由佛、法、僧三要素组成,佛、法、僧“三宝”是佛教三位一体的具体体现。

  (二)规定为“三救星”的原因

  弥勒菩萨在《庄严经论》中云:“因施受与教,三乘三作用,信仰有三种,规定三救星。”这几句经文的意思是:“因施教之佛和所教之法、受教之僧三者的特点和三乘信众的信仰依靠重点的不同,佛、法、僧各自的作用不同,在佛法中规定佛、法、僧为三救星。”

  1、佛是施教者,法是所教之道,僧是受教育者,三者有所不同。

  2、声闻以僧为师。声闻本道的最高果位是罗汉僧,因此僧是声闻众的主要救星。缘觉以观修十二因缘证独觉罗汉果,因此,法是缘觉众的主要救星。菩萨靠佛的教诲发心入道,十地得到佛的灌顶,最终果位是佛,因此,佛是菩萨众的主要救星。

  3、佛的作用是指引解脱道路,法的作用是产生道地的智慧功德,使道行圆满;僧的作用是同道相助的道友、同行善友,先行一步的“带路人”。

  根据以上原因,佛法中规定佛、法、僧为“三救星”。

  (三)佛、法、僧称作“三宝”原因

  弥勒菩萨在《宝性论》中说:“因稀有,因无垢,因具胜能,因世间最美,因最高尚,因始终如一,故称稀世珍宝。”这就将佛、法、僧称为稀世珍宝的缘由。主要理由有六条:

  1.“稀有”。就是说佛、法、僧是世间非常稀有的特殊因缘所生之物,并非任何时代、任何地方都会出现,任何人都能遇到的东西。寂天菩萨说:佛和佛法的出现就像“漫漫长夜中偶然一现的闪电,逢到的机会很少”。佛和佛法的出现是众生共同的善业福报和诸佛菩萨的慈悲愿行双方的机缘相合的结果。如果没有这种特殊因缘的结合,很难出现佛法之阳光普照的光明贤劫。所以说佛、法、僧是千劫难逢的稀世珍宝。

  2.“无垢”。佛是彻底破除覆盖在光明心上的两种无明恶习染者;法是无贪、无执着、本质光明;僧是已经出世(就是出离心,出于世间染污),除去滞(杂滞)、碍(障碍)、俗气的污染者。因此,佛、法、僧是最纯洁、最光明的事物。

  3.“具胜能”。佛与佛法具有无限的智慧和无比的殊胜功能,能使众生超脱轮回之苦,获得常乐我净,是能胜世间最难胜的苦与魔者。

  4.“世间最美”。佛和菩萨、声闻、缘觉圣僧从真智慧中生,是光明智慧的传播者,佛法是驱逐黑暗的无比光明智慧,光明智慧是世间最美之物,因此,佛、法、僧三宝,是世间的庄严,是最美的。

  5.“最高尚”。佛和菩萨无私、无我,具有平等对待一切众生,无条件地、无分别地以大慈、大悲心为众生的幸福快乐服务的最高尚的品德。佛法以这种高尚的情操培育众生,使一切众生变得高尚。因此,佛、法、僧是具备最高尚品质者。

  6.“始终如一”。这是永不变质的特性。世间的一切好景不长,最亲的骨肉亲属也有生离死别;最亲的朋友也有分手的时候;权势有时会变成”毒酒”,钱财往往招来灾祸,爱变成恨,亲友变成仇人的屡见不鲜,世间上还有什么永远不变、始终靠得住呢?惟有佛菩萨和佛法,能使人们增长智慧,破除烦恼,战胜自身和外部的邪恶,消除一切灾难产生的根源,走上常乐我净的道路,所以,佛、法、僧是始终如一,永远不变,可以信赖,可以依靠,能拯救众生脱离苦难的大救星。

  根据以上的六条理由,称佛、法、僧为“三宝”。“宝”者,是稀世珍宝,难得可贵,最真、最善、最美、无价的意思。

  (四)因三宝和果三宝的区别

  要想深刻了解“皈依”含义,首先就要了解“因三宝”和“果三宝”的不同含义。

  “因三宝”指的是身外的三宝。身外“三宝”当中的“佛宝”指的是已经成佛的释迦牟尼佛等等十方三世一切佛、本尊;“法宝”指的是佛所传的法和诸佛功德、慈悲、智慧;“僧宝”指的是三乘见道以上的圣人、菩萨、十八罗汉、五百阿罗汉,密部的勇士、空行、出世间护法一类均属于“僧宝”。皈依对象“三宝”当中的“僧宝”,指的是见道以上的得道圣僧。见道以下的凡夫僧,自己尚未进入不退转出世道,真智未生,意识最表层的见惑尚未破除,无力拯救度脱别人,故非“僧宝”。

  “因三宝”也可称作“外三宝”。众生迷途知返,觉妄悟真,首先要靠外三宝的作用。如埋在地下的植物种子,虽有生机,但如果没有适度的空气、阳光和水分,永远无法成长。众生虽然有成佛的内因――光明的心、佛种,如果没有佛法住世的外部环境,不闻佛法,不入正道,绝无开悟见真的希望。因此《现观庄严论》和《宝性论》明确指出,众生的佛性种子,从睡眠状态下觉醒的最主要条件是受到大乘佛法的教诲,所以入佛道,必须诚心皈依“三宝”。

  “果三宝”也可称作“自身三宝”。皈依大乘佛法的最终目的,是自身“成佛”,也就是实现自身三宝。实现自身三宝之日,也就是自己全面彻底解脱之时。

  自身三宝获得的最低界限是见道以上。在见道以上,获得见道无分别智,破除见惑,就算自己获得道谛。获得道谛,就是自身获得了“法宝”,同时也就获得了一般圣僧的资格,在八地获得不退转高位圣僧的资格。十地的末期,以金刚禅破除二障最细分习气染污而成佛时,才获得圆满“三宝”,佛、法、僧三宝融为一体。作为人格意识的佛,属于僧宝的范畴,常乐我净的自性身为佛宝,无上智慧法身为法宝,为了获得自身三宝的愿心和一切善行为,是对果三宝的皈依。懂得这些道理,才能理解整个道的修行都包括在皈依法中的道理。

  (五)真谛和俗谛三宝的不同

  “真谛”是真实和标准之义,俗谛是假名、现象、非真实之义。真谛“三宝”是真实的、标准的三宝,俗谛的三宝是非真实的假名“三宝”,或者说“准三宝”。

  佛的四身当中自性身和智慧法身是真谛的佛,色体报身和应化身为俗谛的佛。

  法也有两种:一种是说教性的、理论知识性的佛法,比如三藏法典、经论、宣教活动;一种是指佛、菩萨的智慧慈悲等等殊胜的功德和破无明开悟的境界。前一种是实施佛法教育的工具和手段,只是名义上的“法宝”,称俗谛法宝;作为佛菩萨的思想品质,智慧功德性的法性,才是真谛法宝。

  僧也有入道的凡僧和见道以上的圣僧两种。入道的凡僧是指俗谛僧伽,圣僧才是真谛的僧伽,未入道的凡夫僧也可以被看作俗谛的僧,比正俗谛僧更低一等。佛陀在《报恩经》中说:“皈依的对象是真谛僧伽,不是俗谛僧伽。”但是俗谛的僧,看到出家的师父,为什么也要把他们作为皈依的对象,因为他们是住持三宝的对象。虽然我们皈依的是圣僧,但是圣僧你看不到了,你现在能看到的就是这个住持三宝,所以必须要重视住持三宝。不要一说皈依圣僧了,你就看不起凡夫僧了,那要不得,因为他们是住持三宝的。

  现在,很多学佛的人不懂佛法,有的竟然自己吹捧自己已经成佛了。然而,别说成佛,就是成开悟的“圣僧”,就连世间道上的戒行纯真、虔诚不二的凡夫僧的标准,现在的人十有八九都达不到。今天吹、明天吹,现在末法时期,在家人装神弄鬼凡地弄一些乱七八糟、稀奇古怪的多得很――开悟了、证道、证圣、证果、菩萨转世等等,这个要不得。

  要能达到入道凡夫僧的标准,在当今僧人当中可算是稀有的高境界,应该受到信众的敬仰。

  “救星”也分真谛的和俗谛的两种:道行圆满达到终极位者是真谛“救星”,道行没有圆满的为俗谛救星。道行圆满达终极位者和佛是同一概念。

  《宝性论》中说:因有假,因有所恐惧,所以二种法与圣众非终极的救星。“二种法”指的是说教性的经典理论知识和菩萨、声闻、缘觉具有的道谛见真智慧和灭谛破障境界。经典理论知识象渡江河的船筏,是工具性的法,渡过江河以后,船筏就没有用处了,需要抛弃。经典教义、理论知识性的文字语言言辞之类,完成传情达意的任务后,就失去作用而要抛弃。在学道的菩萨、声闻、缘觉罗汉等圣众的见真智慧道谛和破障境界灭谛,并未达到究竟圆满,他们自认为的圆满者是一种假相,所以,这类道灭二谛法有假,包括菩萨、声闻、缘觉在内的见道以上的圣众,虽然破除了烦恼障,但尚有可怕的知识障没有除去,或者没有除尽,所以,有所恐惧,未彻底自在,他们都不是终极救星。因此,《宝性论》上说:“从终极意义上来讲,救星除了圆觉佛陀,没有别的”。

  这就是从真谛和俗谛从概念上分析一下三宝,但是今天由于时间关系,我们今天就讲到这里。

  回向……

  界恒、寒冬恭敬整理

 
 
 
前五篇文章

法空恩师讲《广论》92讲

法空恩师讲《广论》93讲

法空恩师讲《广论》94讲

法空恩师讲《广论》95讲

法空恩师讲《广论》96讲

 

后五篇文章

法空恩师讲《广论》90讲

法空恩师讲《广论》89讲

雪漠:无死的金刚心 第31章 秘密的相遇

雪漠:无死的金刚心 第31章 凄婉的心曲

法空恩师讲《广论》88讲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