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 护持 |
法空恩师讲《广论》88讲 |
 
法空恩师讲《广论》88讲
阿弥陀佛,各位大德、各位同修大家晚上好,今天又是我们一次殊胜的因缘聚集在一起,讲说听闻《广论》了,为了在听闻中破除一切障碍,首先让我们做加行 (略)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意 我今发心,为救度尽法界、遍虚空界一切如母有情于生死大海中,拔苦与乐而成佛,为求成佛方便而学此《菩提道次第广论》,愿广论昌明、正法久住。 诸位大德、诸位同修、大家晚上好: 今天,我们又一次殊胜因缘聚在一起,学习研讨讲说《菩提道次第广论》。首先叫我们祈请历代传承师长、本尊、诸佛菩萨加持我们,在学修研讨中,破除内外一切障碍,使每个人能迅速生起出离心、菩提心,清净见,速即成佛,为利如母有情,为使正法久住,发菩提心学此《广论》。 我们已经将《菩提道次第广论》的正宗分共下士道皈依三宝这一章的原文讲完了,今天进入总结这一章了,首先我们要知道皈依三宝是习近后世安乐方便必须要趣入圣教最胜之门净修归依。所以不要把皈依这一章看的很简单,这一生中能把皈依修好了那就是很不简单的事情了。 皈依三宝我们进入到总结部分的甲三了:三宝就是佛法僧,前面已经把念死无常,包括念恶趣的苦,观察思维,想到无常了,三恶趣的苦了,那么就对无常,对三恶趣生起一种厌烦的心理,自己对三宝生起一种欢喜的心,对于无常和恶趣生起一种舍心,自己对三宝生起一种取心,心念取舍,随似分别,而在于下士修法当中是非常必要的,否则的话,悠悠荡荡,虚度时日,虽然皈依了,学了法了,修行了,懂了很多的道理了,但是时间长了就会麻木。我们不管是对哪一章、哪一段,时间长了,恐怕都会生起一种麻木的心理,就怕麻木的了,一麻木了就坏了,不管是对恶趣的苦,对无常,如果你一麻木了对自己就不起作用了。 所以这一项大概可以分为四点: 乙一、决定:除了三宝以外,无人无法,可做究竟之皈依 首先我们看科判,共下士道修心, 乙一、正修下士的意乐, 庚二、习近后世安乐方便 辛一、趣入圣教最胜之门净修归依 壬一、由依何事为归依因(什么事情为皈依的因呢?) 诸白净业势力微劣(所有的善业的力量势力微弱)·诸黑恶业至极强力(恶业比较严重一些)·故堕恶趣(你造的善业微弱,你每天造的恶业比较重,从早上起来到晚上睡觉就把一个恶业:加行、正行、结行造的非常圆满,但是你做一个善业很不容易,所以由于这种业力的牵引,善趣不容易去,恶业重的话,必堕恶趣)·由思此理(思维这个道理)·起大畏怖(生起大怖畏的心)·次令发生求依之心。 比如:『如黑暗依阴云中·刹那电闪极明显·如是佛力百道中·世间福慧略发起·由是其善唯羸劣·恒作重罪极强猛。』 舍此圆满菩提心,何有余善能胜彼? 「安住无边底·生死大海中·贪等极暴恶·大鲸嚼其身·今当归依谁。」 这是原文上给我们说的皈依的因。 总为二事·1、由恶趣等自生怖畏·2、深信三宝·有从彼中救护堪能。若此二因·坚固猛利·则其归依亦能变意·故应励力勤修二因。 这是皈依的两个因。 也就是我们要知道除了三宝以外,要决定,决定者,言对于三宝之皈依,发生一种决定心也。在凡夫地位,开口讲自立,讲自由,明明一种增上缘反斥为依赖,此种欺人之谈,我慢的余留耳。苟悟吾人当有最尊重最宝贵之信赖,方能仗此救援力超出生命覆盆之外,得到解脱。当然对三宝生信仰心,不过不经审(思维)察(观察、了解),或犹豫中变,有退堕之虞,故欲心中决定(如果你心中喜欢皈依三宝了,心中决定了有这种意乐心了),须从两方面观察之。(皈依不是盲目的去信仰、去皈依,要从,两方面观察) (一)、人的方面观察:至亲者莫如父母,父母爱子心,虽不亚于佛的慈悲,然无佛的不思议的方便法门,此无可如何者也。至尊者莫如国王,国王虽有大权,至死魔来逼,自己犹不能营救,又焉能了人的生死?此又无可如何者也。下此者若兄弟妻子朋友,更不待言矣。此就人一方面观察,除三宝外,无可作究竟皈依,有断然者。 (二)、法的方面观察:外道学说,亦谓所说为涅槃,因由之可作得涅槃果,然非不彻底,即属错误,(外道也讲解脱,但是那种究竟彻底的解脱得不到,不究竟、不彻底,即属于错误)。甚至从其道堕坑落堑者有之,此绝对不可皈依者也。其他宗教,或教人行善去恶,藉以脱离苦海,推其结果,不过得到天乘而止(就是得到人天福保),福报一尽,依然堕落,视为佛法五乘中之一部分则可。欲作究竟皈依则不可也,此就法一方面观察,除三宝外又无可作究竟皈依,有断然者。经此两番观察,皈依三宝之心,自不得不决定。决定之心既然生起来了,要防护,防护还不够,(防护以后还不够,还要使它增长坚固),增长之,不惟不致退堕,而且可养成一种正信。这才是皈依的内涵。重点要放在这个上头 乙二、信乐:知道三宝有实、有德、有能,堪作究竟解脱自他苦缚之归救处。 经过了解了,知道三宝有什么殊胜功德了,他可以从苦海,三有轮回中解救我们,我们对三宝有了这种相信、堪能的心了,知道他能够解救我们的苦、系缚、烦恼等等。信者信仰,乐者意乐。谓于诸法实事理中,深信其为实有,而随顺忍可。复于三宝真净德中,深信而生喜乐,又对于一切世出世间的善,深信其有力,能得乐果,能成圣道,而起希望之欲。既对于实德能三者,发生信乐心,当然信三宝,为堪作解脱自己苦缚之归救处,和解脱他人苦缚的归救处。这个信乐心,即是十一善心所中第一善心所,所谓'信为道源功德母'就是这个道理。" 乙三、受皈:受皈之法准上二义,无谄诳骄慢,下座从师受得。(千里内无僧,得佛前受,后遇僧时,即速补受) 从哪里受皈依呢?从师父面前,三宝地,师父面前受皈依。千里内无僧,得佛前受,后遇僧时,即速补受,如果说,你出生在边地,或者没有三宝的地方,可以自己在佛前发愿受一下,但是将来遇到因缘、遇到三宝了,还要补受,这样是比较如法的。皈依的仪式必须在三宝面前、师父面前受,这里面讲,受皈依,受皈依的法,按上面的定义定位了,然后没有谄诳、骄慢。谄诳,什么叫谄诳呢?谄诳就是谓假相、虚伪的;骄慢,谓不尊师;从师受,谓称己名,三白羯摩等。以上决定、信乐、受皈三项,总括之有半颂。 颂云:决定信乐归三宝,无谄诳骄从师受。 乙四:行持。 受皈之后继以行持,此最重要,不是皈依完就拉到了,即所谓“依教奉行”是也。大概分二:学和别学 我们皈依三宝,要知道你的动机和因,要发正了,然后把正确的信心发起来,然后依着正确的仪式去进行,这就是趣如圣教之门,净修皈依的方法。 接着我们科判上讲的: 壬二:由依彼故所归之境(皈依的对象是什么呢?) 癸一 正明其境(佛法僧) “若谁一切过,毕竟皆永无,若是一切种,一切德依处。设是有心者,即应归依此,赞此恭敬此,应住其圣教。”这就是颂子里面讲的三宝。谓若有一,能辨是依非依慧者,理应归依,无欺归处佛薄伽梵,由此亦表法及僧宝, “佛法及僧伽,是求脱者依。”三宝是求解脱者依靠的。 癸二 应归依此之因相(为什么要皈依三宝呢?这个因相是什么呢?) 1、自己能极调善性,已能证得无畏的果位了,已经解脱生死烦恼了,如果没有得到这个果位,则如倒者依于倒者,不能从其一切怖畏中救护他故。 2、于一切种,度所化机,善方便。所度的众生有善巧方便的方法,如果没有的话,纵往归依,亦不能办所求事故。 3、具大悲。此若无者,这个悲心要是没有,虽趣入归依,不救护故。 4、以一切财而兴供养,未将为喜,要以正行而修供养,乃生喜故,此若无者,则定顾视先有恩惠,不与一切作归处故。就是要了解三宝不是要求你钱财供养,然后来救护你,但是如果你皈依的对象不是佛法僧三宝,那么他们为了名闻利养,你给他供养的时候他喜欢,如果没有了,没有了恩惠了,就不救护你,故不与一切作归处故。佛法不是这样的,对众生轮回三有苦海,佛生悲愍心,不为名闻利养,不顾自己的安乐来三界轮回中生生世世循环救护众生。来这个娑婆世界无论受多大的苦,都来救护众生,这个就是非常了不起的事情,所以说众生被烦恼系缚,佛菩萨被悲心系缚,就是这个道理。 又讲了,有四点: 1、 自正解脱一切怖畏; 2、善巧于畏度他方便; 3、普于一切无其亲疏,大悲遍转; 4、普利一切有恩无恩。 此亦惟佛方有,这四种条件只有佛具足,非自在天魔等,自在天、大梵天、帝释天都没有,故佛即是所归依处。由如是故,佛所说法,佛弟子众皆可归依。专心依仰,皈依信仰,必无不救,能救自二种因中,外支或因,无所缺少,大师已成,然是内支,未能实心持为归依,而苦恼故。大师具大悲呀,就是佛有悲愍心呀,有愍念众生的愿力哀愍,勤此无懈怠,有这个悲愍心没有懈怠,所以生生世世来娑婆世界救化众生,有谁与尊等?若正受何法,下者亦获利,能利他诸法,除尊非余知。一切外支力,尊已正成办,由内力未全,愚夫而受苦。就是说,这四种条件不具备,你皈依他了你也解脱不了。 那么我们知道这个道理了,我们应该从中思惟:首先你知道怖畏恶趣的苦了,深信三宝能救护了,我们现在得到暇满的人身了,应该赶快把以前造的恶业清净忏除,未来的也从此减少,以后不再做、不再造了,善业也因现在的猛力意乐回向增长。如果造了众多的恶因,一旦堕落受苦恼愚痴蒙蔽,没有能力辨别什么是该做的,什么是不该做的;也找不到可以救护、依靠的对象,所以现在趁来得及的时候好好努力,好好去发心。 怖畏恶趣苦 深信三宝能救护我们 修行是为了要得究竟的快乐,免除堕落的痛苦,我们都想离苦得乐,但往往追求表面的快乐,随著无常的到来,快乐像梦境一样迅即消失,这一切自己都做不了主,完全随业力转。我们所造的恶业,如同黑暗乌云,黑暗本身已经黑得看不见,又加上满天乌云,不只多而且时间长;造的白业如同闪电般,不只少而且时间非常的短。想到所造恶业这么强盛如万马奔腾,势不可挡,势必引导我们堕入恶趣,受无边大苦,所以要趁恶业尚未成熟时,赶快努力寻求皈依,而唯一能够帮助、引导、救护、解救我们的,只有三宝。对于恶趣能够生起极大恐怖,深信只有三宝能够救护我们,这时候皈依才有力量。 唯有佛是圆满皈依处 我们皈依的对象必须具足下列四个条件。 1、已经彻底调伏自己的所有问题,安住在最圆满的善法当中,没有任何怖畏。假使他不能达到这个程度,自己都倒在地上,爬不起来,还能救你吗? 就像过去我们说的公案:有两个人去外面听法回来,路上碰到有人掉到河里了,有一个人一下跳下去救这个人,结果那个人没救上来,他自己却淹死了,就是太猛力了,没有头脑,没有方法救护众生,自己的心倒是好的,但是没有智慧没有方法,一下跳下去,结果人没有救上来,自己也下去了;另外一个人就知道找来船伐,找来救护的东西,然后把人救上来了。这就形容佛的功德能力,凡夫众生无有这种智慧,自己都还生在苦海五欲中,你皈依他,你依靠他,他能救护你吗?救护不了。 2、对有求于他的任何人都能应机、善巧方便去救度,假使没有这个条件,他也不知道怎么救你。刚才我们讲的那个故事也是这个道理。 3、具大悲心,心心念念只想救度众生,就像自己的爱子,否则就如同一个有好本事的医生,不想看病,也是一样不能救你。 4、具平等舍,并非如世间的交易,不是依众生给他多少财物,对他多好,而是依众生是否如理如法行持而救度;能具足这个条件,才是真正的大悲。 具足这四个条件的只有佛,对于皈依的对象,内涵分得清清楚楚,一点都不含糊,就不会把世间的善神当做佛菩萨,而做错误的皈依。 外支已成,内支不具 就是能够得到佛菩萨的救护有两个原因,刚才讲的科判里也讲了,内是我们求皈依的心,外因就是佛,佛是最圆满无缺的,除了解决自己一切问题外,更知道怎样帮助别人,还有想帮助一切众生的大慈悲心,而且从不懈怠,拼命的拉著、推著我们,救拔我们。为什么我们走不上去呢?问题就在我们没有真实认识归依的内涵,一直都苦苦恼恼,跟著烦恼转;嘴巴说要修行,却把最好的修行方法放著不学。这全在一个「愚」字,不知道自己的愚痴,还自以为对,真是愚中之愚!了解这一点,应该悲欣交集,悲以往之不知,欣现在之了解、欢喜,并好好努力。 后面我们就进入 壬三:由何道理而正归依 癸一:知功德 一 佛功德: 佛的功德分身语意: 第一:身的功德: “相庄严尊身,殊妙眼甘露,如无云秋空,以星聚庄严。能仁具金色,法衣端严覆,等同金山顶,为霞云缚缠。尊怙无严饰,面轮极光满,离云满月轮,亦莫能及此。尊口妙莲花,与莲日开放,蜂见疑莲华,当如悬索转。尊面具金色,洁白齿端严,如赞秋月光,照入金山隙。应供尊右手,为轮相殊饰,由以手安慰,生死所怖人。能仁游行时,双足如妙莲,印画此地上,莲华何能严!” 这就是讲佛的种种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的种种功德,庄严,身相殊胜。想一想,佛身的庄严要恒常忆念。为什么呢? 我们一天到晚就想世间的东西,跟著烦恼转,所以流转生死;如果能够变转心念,时时忆念佛身庄严,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无量的圆满功德,这个净念保持多久,就增长多少净业,烦恼没有了,眼前心安理得,又因为净念累积的善业,将来必定解脱生死。 第二:语的功德 所有有情,同于一时,各各申一异类请问,能由刹那心相应慧,悉皆摄持以一言音,答一切问,(一句话回答一切众生的问题)彼等亦能各随自音,而生悟解。 “若诸有情于一时,发多定语而请问,一刹那心遍证知,由一音酬各各问。由是应知胜导师,宣说梵音于世间,此能善转正**,尽诸人天苦边际。” “观尊面可爱,从彼闻此等,极和美言音,如月注甘露。尊语能静息,贪尘如雨云,拔除嗔毒蛇,等同妙翅鸟。摧坏极无知,翳障如日光,由摧我慢山,故亦等金刚。见义故无欺,无过故随顺,善缀故易解,尊语具善说。且初闻尊语,能夺闻者意,次若正思惟,亦除诸贪痴。庆慰诸匮乏,亦放逸者归,令乐者厌离,尊语相称转。能生智者喜,能增中者慧,能摧下者翳,此语利众生。” 这是原文上开示语的功德,语业的功德,我们的身口意三业是恶业,想一想佛的身语意三业的功德我们是不是相应呢?佛有六十种乐音利益众生,宣说妙法,远离四个恶业:绮语、妄语、两舌、恶口等等,语的功德我们原文已经说了,这是根据原文再次总结一下。 第三:意的功德 意功德分二。 1、智的功德:谓于如所有性,尽所有性,一切所知,如观掌中庵摩洛迦,智无碍转,能仁智遍一切所知。除佛余者,所知宽广,智量狭小,悉不能遍。 “惟尊智能遍,一切所知事,除尊余一切,惟所知宽广。”又云:“世尊堕时法,一切种生本,如掌中酸果,是尊意行境。诸法动非动,若一若种种,如风行于空,尊意无所碍。” 这就是智慧的功德。 2、悲的功德:如诸有情为烦恼缚,无所自在,能仁亦为大悲系缚无所自在,是故若见诸苦众生,常起大悲恒无间断。 “此一切众生,惑缚无差别,尊为解众生,烦恼长悲缚。为应先礼尊,为先礼大悲,尊知生死过,令如此久住。” 能仁常起悲,终无不起时,住众生意乐,故佛无过失。 这就是意的两个功德。 第四:事业的功德 身语意业,由其任运无间二相,而正饶益一切有情。此复由于所化之别,堪引化者,能仁无不令其所化会遇圆满,远离衰损,定作一切所应作事。 “尊说摧烦恼,显示魔谄动,说生死苦性,亦示无畏所。思利大悲者,凡能利有情,此事尊未行,岂有此余事?” 此等道理,若作常时修持,心随修转。 故于初时修心稍难,后时于彼能任运转。又若能念,愿我当得,如所随念,如是佛者,是发菩提心,一切昼夜恒得见佛,于临终时任生何苦,然随念佛终不退失。 如是念能仁,佛身无量智,常能修随念,心趣注于此,此行住坐时,欣乐善士智,欲我成无上,胜世愿菩提。 “若数数思,渐能深信,渐净相续,能得加持。由于此上获得定解,故能由其诚心归依,若于所学能正习学,则一切事悉成佛法。吾等对于诸佛妙智,尚不计为准洽占卜。” 反作是言,诸教法中,虽如彼说,然由现在,若时若处,不能实行。须如是行,轻弃佛语,惟住自知。”若不观察,随心爱乐,惟乱于言。若非尔者,内返其意,详细观察,极为谛实。 要知道,我们修行当中,众生流转三界就是因为执着,执着的心比较严重,佛说的八万四千法门都是破我们的执着相的,让我们通过了知事物现象,心不随境转,不随五欲、受乐贪着,流转三界,以一种净业的方式,告诉我们念佛、禅参等等,来调服我们的贪嗔痴慢疑邪见等等种种的烦恼。 由于众生的执着心比较严重,所以佛陀在教法中,为了使众生净业相续,能得加持,或者定解,能够皈依,能够在所学上正修习,能够数数串习思惟深信,这样破除我们的执着心,就给我们开示一个法门,让我们修,你不是执着吗?就叫你在净业上去执着,教化你,转变你的这些恶念,使其用善法来熏修。 就像过去古代讲过一个禅宗的公案一样:有四个出家人,天天禅参、打坐,过去禅堂里面是止语的,进到禅堂里面不许说话,一进禅堂以后,堂主持就规定了,禁语,不要说话,四个人就这样禅参打坐了,过去不像现在都是电灯,过去都是油灯,结果他们在禅堂里面一坐,夏天,窗户开着,风吹过来了,第一个人就想了,风肯定会把灯吹灭,于是心就随着外境转了,不在善念的上了,心就开始游动了,一会,风吹过来了,一下子就把灯吹灭了,这个时候第一个和尚就说:“哎呀,风把灯吹灭了。”说完这个话以后,察觉不是禁语不能说话吗,怎么说话了呢?第二个人就说了:“谁叫你说话了?”结果第二个和尚也说了话了,第三个和尚说:“师父说了,不许说话。”结果也说了话了;第四个想了,“哎呀,你们都说了话,就我没说话。”这一说,这四个人全都说话了。这说明什么呢?众生的定力,随着境转,执着心比较重,习气等流难以调服,听再多经,闻再多法,但是不好调服心性,就是说这个执着性比较厉害,你想听完法,对治这种习气了,破除真正执着了,人法二执了,包括种种的恶趣的苦知道,什么道理都明白,但是却麻烦了,他为什么麻木了?就是说,我们的执着心太强,在世间轮回中,对苦的认识等等,就是说麻木的太快,因为五欲的炽胜,恶业的炽胜,比善业要重,善业微劣呀,这就是众生的迷惑颠倒之处,不知身在轮回三有当中,所以说:皈依生净信。 世尊所说的一切教法,无非都是在摧毁烦恼,烦恼是世间一切衰损的根本因:三有轮回当中的一切无非是苦,要对此生起正确的认识,心生厌离,然后如法行持。佛不但指出世间的痛苦、缺陷,也告诉我们怎么样跳出这个缺陷,到达无所怖畏的地方。世尊由于大悲心的策励,要利益我们一切有情,不同根性的众生,由于世尊开示,内心产生相应的量,去行持的结果,产生了种种上中下不同程度的好事,所以要时时忆念佛的功德。平常我们不了解事实的真相,随顺著染污的心识在转,不知不觉中,增长生死染污之结,如果能忆念三宝功德,当下染污的心识,就能转化为善净之业。 我们不掌握,不串习,不熏修,结果遇事手忙脚乱,把这些善法全部都忘掉了。 了解皈依的因,皈依的对象,所皈依对象的功德,自然而然会与我们的理智、情绪产生相应,这时皈依的心越增长、清净、圆满;加上多方面的观察思惟,净信心也就越启发起来了,启发起来了,了知了功德了,生长净信了,这样以来这种信念就增长了。 这里最难转的,最难了知做到的就在这了,所以我们要做到依教奉行,德增上。 依教奉行 得增上 经论上告诉我们的无非都是皈依佛法僧的道理,照着这个做就能得到三皈的功德,经论当下就是最好的教授。眼前看了半天经论,觉得好像不相应,那是由于未得其善巧,看不到真正精要的开示,你念再多经,喉咙念破,念不出明堂来,善知识一点就透,这个离开善知识不行,乃至于次第未明,对它的本质没有认识,即使认识,没有如量的做到,白白辛苦,忙了半天,吃了多少冤枉苦头;若能透过闻思,得其善巧,照着次第如法修行,步步增上,就会法喜充满。 如果你不了知这个道理,你就会懈怠退堕。 这是三宝当中的佛宝的功德。 二、法宝的功德 知功德:由敬佛而为因缘,应作是念,佛具无边功德,是由证修灭道二谛,除过引德,以为自性,教证二法,而得生起。从法生起,受行法分,法所化现,法为其主,从法出生,正法行境,依于正法,法所成办。 弃舍闻思 难修行 正式修行之前最重要的基础是净罪集资,这两者都要经过如理听闻与思惟,越是多方面的观察思惟,产生的功效越大,净除的罪障越多,集聚的资粮也愈深广。有人认为思惟观察皆是分别,修行时是不要分别的,这是邪知、邪见。如果把如理听闻与思惟这两者拿掉,净罪集资最善巧方便的工具就被遮止、切断了,虽然得暇满人身,要想修行,却被邪知、邪见挡住而走错,白白浪费一生,这是最可惜的。 我们修行当中必须把这种观念认识了,知道法的殊胜,法的功德,诸佛因法解脱,不通过闻法修行,集聚资粮忏悔罪障,如果处理恶趣生死?如果承办解脱? 系念三宝 心随修转 随念三宝如理如法去做,心随修转,修多少,心就转多少。未修之前,心与染污相应;修了之后,染污与罪障渐渐净除,善业与功德渐渐增长,日积月累,自己的起心动念是否正确,非常清楚明白。能把握正念,随时系念三宝,不论昼夜恒得见佛,临终时,不管生起什么苦来,因为皈依心切,念佛绝不会退失,这一生要到哪里去自己很清楚明白。 要明白三宝的种种殊胜,学习闻法的道理,我们如果不能从这上面认识,那么对三宝的功德就不能生恭敬。所以说系念三宝 心随修转。 对境用法 历事练心 学过法了,对到境了就要用,这样就经过很多事情可以锻炼我们的心,在修行上进步。初修时由于认识不够、力量也没有,起心动念都在染污之中,所以觉得很困难;如果因为困难而停顿或退却,就永远没有机会。世间没有不劳而获的事,更何况是佛法。有了这个认识,提起正念努力去行持,修改惰性,懈怠性,在境界上去历练,认得自己内心的状态,发现心又跟著烦恼转,要把它拉回来,却又拉不回来时,真正用功就在这个境界上面。如果之前对善知识净信、暇满人身、念死无常、苦等等,都经过一番练习,遇到昏沉,提起暇满人身难得;遇到掉举,想到死、念死无常,天事棺材盖,地是棺材底,无论你躲到哪里去,永远也闯不出棺材底,想一想,无论你有多大的权,多大的本事,都在无常里面,生死轮回圈子里面,恶趣苦里面,轮回中,能够这样不断地修习锻炼,最后心就能任运而转了。这是非常殊胜的。 去染成净得加持 平常我们的心都在染污之中,都是随顺著愚痴,所以感觉不到佛的加持;如果能够忆念佛的无量功德,皈依投靠,随顺著智能,修习身心相续,昼夜就能和世尊相应,即使遭到病苦或不安,疼痛难忍,乃至于最极端的状态,也不会改变念佛的心志。懂得这个道理,照著去做,任何的困难都变成修行的推动力,再加上最善巧的修行方法,可使我们免于生死流转中受苦。能如理如法的去做,慢慢地罪障净除,资粮积集,信心增长加深,自然能得佛的加持。 至诚皈依 诸事皆佛法 唯有皈依才能去掉痛苦得到快乐,必须对此产生净信心。如果皈依只是为了多发一点财,得长寿健康,保佑阖家平安,求世间的种种,完全和佛法不相应,等于是顺世外道,所以要时时策励自己,观察自己的内心,是否至诚恭敬的皈依。《华严经》上说:「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正是这个道理,对于我们所学的,学对了,得到如理正确的教授,闻思相应,照着去做,一切事无非都是佛法。 愚夫「随自爱乐」轻佛语 对于佛的妙智,在许多人的心中还不如一个算命先生,算命先生说的,大家都努力照著去办,说你今天不吉利,用什么方法去破一破,你都实实在在去做,但是告诉你点修行解脱的事情,你却今天推明天,明天推后天,能做不到,推来推去,推到恶趣里面去了,做不到,心里还觉得不对劲。但是佛告诉我们应断应行的,有没有摆在心上?我们做不到时不但没有忧虑,还找藉口说时代不同了,行不通。这不是在学「佛」,是在学「我」!将佛告诉我们的,当作耳边风。大师外支已成,十方无量无边的佛都在这里,为什么救不起我们呢?为什么我们得不到解脱呢?就是因为我们「随心爱乐」,听见了佛法,不如理思惟反观自省,对自己的烦恼一点也看不见,反而是随顺著自己的想法,拿著法镜照别人。听得多了,学得多了,自己不去做,反而天天找别人的毛病,能够照著佛所说的道理去思惟观察,找到自己的问题,净化自己,烦恼就能解决了。 一切功德皆由皈依生 皈依就是皈投依靠,由黑反白,以前的心是染污的,现在转过来,改变心意,一心向上,一切的功德从这儿产生,一切的罪障从这里净除。现在做不到,不用怕,佛菩萨是由凡夫从生死轮回中解脱出来的,不是一开始就是佛菩萨,我们也是凡夫,只要找对路子肯去走,一定成功。找对了路子,一方面痛苦以前的错误,一方面欢喜找到正确的方向,推动修行心的力量就能扬起来,做到。从苦中解脱出去,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一件事情。 真修行不见他人过 做为一个修行人不是拿佛法衡量别人,也不要轻易地谈论我们同修道友的是非,诽谤更是万万不可以的,能如法的行持,与同行善友自然没有争论,更进一步出自善心的去规劝、处处帮助别人,改恶向善,就能集聚无边的功德,我们既然学佛也要跟着佛一样的如理修行,如法的努力,拿法来反省,照着去做,净化自己。什么是佛法呀?该吃饭吃饭,该睡觉睡觉,该工作工作,修行是修自己,不是要求别人,真正的修行人,只看到自己的错误,拼命修、改错误,使错误慢慢减少,错误减少了,功德就会慢慢增长。痛苦就会慢慢远离,快乐就会慢慢地得到,所以想一想,法也是非常殊胜的。 三、僧的功德 诸圣补特伽罗,此亦由念正法功德,如理修行,受行正法,思惟正法,是正法田,受持正法,依止于法,供养于法,作法事业,法为行境,法行圆满,自性正直,自性清净,法性哀愍,成就悲愍,常以远离为所行境,恒趣向法,常白净行。 僧功德常白净行 我们现在听闻的佛法都是出家人告诉我们的,能得到暇满人身,必定生在有四众游行的地方,弘扬正法之处,僧众一方面接受法,然后如法的行持,行持的时候思惟观察,一步一步地深入,使正法由此而生,能如法行持就是供养法,所做的一切都跟法相应,正法是我们所要行的境界,法的特质,是正直的,清净的,哀悯的,如果和法相应,看到别人修的不对,你会怜悯他,委婉的帮助他,成就悲愍,我们一天到晚贪着难舍,对染污的心识不认识,生不起厌离心,真正的厌离是从外面的境相上开始的,一直到自己的内心能够恒趣向法,常白净行,这是僧的功德。 我们应该如此的忆念,一方面皈投敬仰,一方面如理行持,在行持当中忆念。这是三宝的共同的功德。 癸二、知差别 首先要知道相差别: 佛宝:现正等菩提是佛宝相, 法宝:即彼证果,是法宝相, 僧宝:由他教授,而正修行,是僧宝相。 业的差别 佛宝:善转教业, 法宝:断烦恼苦所缘为业, 僧宝:勇猛增长业。 信解的差别 佛宝:应树亲近承事信解, 法宝:应树希求证得信解, 僧宝:应树和合同一法性共住信解。 修行的差别 佛宝:应修供养承事正行, 法宝:应修瑜伽方便正行, 僧宝:应修共受财法正行。 随念的差别 佛宝:念佛的功德, 法宝:念法的功德, 僧宝:念僧的功德。 生福的差别 佛宝:依补特伽罗,生最胜福, 法宝:依法增上,生最胜福, 僧宝:依一补特伽罗,及依众多补特伽罗生长福德,僧伽定有四故。 亲近承事佛法僧 亲近承事佛法僧,证得无上正等菩提,正觉,善巧转**,教化一切有情的是佛,我们缘法断烦恼跟苦,烦恼断了,惑就断了,惑断了业就断了,惑业断了,苦就断了,这是法的功德;勇猛精进如理去行,增长白净的业是僧。 我们应该对三宝要有信解心: 一、亲近、承事佛:我们要学佛,就应该亲近、承事佛。怎么亲近、承事呢?就是一心想著他,身口意三业去承事。现在我们一天到晚都在亲近、承事「我」,计较营养好不好,一天到晚忙不相干的事,这不是亲近「佛」,是亲近「我」。吃好了没有,穿好了没有,休息好了没有,整天都是我,都在这上面打转转。 二、希求证得法。 三、树立和合同一法性:修行一定要有同伴,这个修行的助伴就是僧团,一个人关起来修是绝不可能修得成功的。想成功必须和合同一法性,互相劝勉策励,相辅相成。 三宝实是应皈处 我们知道功德了,也分辩出其余的众生都救护不了我们,能够救护我们的只有三宝了,我们这个时候进入 癸三:由自誓受而皈依 由自誓受而归依者,谓由誓受依佛为师,依般涅槃为正修法,归依僧伽为修助伴,三宝是真实的皈依处。 子四 不言有余而正归依 由不言余而归依者,谓由了知内外大师及其教法,诸学法者,所有胜劣,惟于三宝执为归处,不执与此相违师等,是所应归。 内外差别 一、大师差别,谓佛圆满无边功德,所余大师与此相违。 “于余外道教,如如善思惟,如是如是我,心信于依怙。如是非遍智,宗过坏其心,心坏者不见,无过大师尊。” 二、教法的差别,谓佛圣教,由安稳道得安乐果,息生死流,净诸烦恼,终不欺罔,乐解脱者,惟一善妙,清净罪恶,外道教法与此相违。 三、僧伽差别,由大师及其教法便能推知。 就是说了,一切的功德依处是善知识,正式修学佛法的第一步是亲近善知识。学了佛法,知道要解决世间的一切苦乐的问题,必须要修行,而且马上要修,因此,清净依止善知识,依着次第一步一步地深入,内心就会产生不同的相应状态。了解了亲近善知识的具体内涵,也有了可以行持的次第,如果能如法地行持,那么好处马上就可以得到的。因为佛是开示道的大师,所以皈依他,眼前我们不一定找得到佛,找到跟佛相应的就是善知识。“皈依法随顺行,和合伴同增上。”跟随善知识,依照我们相应的层次,如理如量、按照次第地听闻修学佛菩萨开示的经论和祖师的语录。懂得这个道理了,如理作意思维观察,就能够净化烦恼,这是法的特质。亲近善知识,听闻正确无误的法,照着去做,修多少就能够净除多少罪障、增长多少功德,得到多少的法喜和法财。学到了正法,不是用来衡量别人;真正皈依是由教而证随顺行,照着去做,和法相应,「随顺般涅槃法,而修正行」。 要修行还要有共同的伴,互相扶持、规劝,看见了别人的不对,要规劝时,必须要先检查自己的内心是否清净,然后再婉转地告诉对方。故须在生活当中认识法的内涵,并且了解如何去运用法,来产生共同和合的增上功德,这是我们要学的。 认清「掉」相起大厌离,这是我们不容易做的,我们修行当中,「掉」就是散乱,特别是跟贪相应的散乱,我们平常根本感觉不到,要经过很长一段时间努力听闻,才懂得掉相。掉的特质就是六根对六境六尘的涣散,当境界现起时,往往心稳不住,就跟着跑了;比如我们上早晚课,法器有人敲得快,有人敲得慢,要是觉得他错了,甚至忍不住中间插手进去帮他做,还觉得自己对,你想想对吗?对于自己内心随时跟着境界转的这个状态要认识,清楚看见有大祸害,才能生起厌离心。不然的话,向上不了,这就是不言有余而正皈依,所要了知的,不皈依其他的,这是对的。 [科]癸四 既归依已所学次第分二 子一 摄分中出 子二 教授中出 今子一 摄分中出 初四聚中,亲近善士者,谓如前说。善知识者,乃是一切功德依处,观见是已而正亲近,1、由归依佛即是归依示道大师,随顺此之正行,即是亲近示道师故,2、听闻正法及如理作意者,随其所应,谓当听闻若佛所说,若佛弟子所说,法教诸契经等,及若作意何种所缘,能息烦恼,即应作意。3、由归依法,于教证法应当现证,此即是彼随顺行故,4、法随法行者,谓应随顺般涅槃法,而修正行。由归依僧,于趣涅槃补特伽罗应执为伴,其随顺行,谓应与诸趣解脱者,共同学故。 第二四聚中,1、诸根不掉者(就是刚才讲的,六根对于境界不放散之后),谓根于境放散之后,意亦随逐,于境掉动,深见过患,令意厌舍。2、受学学处者,谓随力受学佛制学处。3、悲愍有情者,谓佛圣教,由悲差别,故归依此。于诸有情,亦应悲愍,断除损害,4、应时时间,于三宝所勤修供养者,谓应日日供养三宝。 佛的圣教,大、小乘真正的差别在有没有「悲悯心」,所以悲愍有情,可以断除损害。现在我们还谈不到把众生救出来,但至少应该有同情心、怜悯心,不要损恼他们,不要动不动就拿法来衡量别人,伤害别人。这是我们现在做得到的,这并不是在做人情,人情不是佛法,但是佛法却离不开人情。应先想到同情他,想到他愚痴,好可怜,怜愍心自然就生起来,这也就是跟法相应了,自利有了,那么僧团、大众熏修,包括居士也和睦了,然后要帮助别人,就容易被接受。 正式皈依后,一切时处应对三宝勤修供养,就眼前所了解、能做到的尽力去做。从早到晚要检查自己的观念是否正确,是否跟法相应;把「我」拿掉,大概就错不到哪里去,能时时提起正念,这一天就没有白过。这就是皈依以后所学的次第,摄分中出里面讲的,然后后面是教授中出。 [科]子二 教授中出分二 丑一 别学分二 寅一 遮止应学 寅二 修行应学 丑二 共学 今寅一 遮止应学 如《涅槃经》云:“若归依三宝,是谓正近事,终不应归依诸余天神等。归依正法者,应离杀害心。归依于僧伽,不共外道住。”此说有三,谓不归余天,于诸有情舍离损害,与诸外道不应共住。其中初者谓于世间,若大自在遍入天等,尚不执为毕竟归处,况诸鬼趣山神龙等。此是不可不信三宝,归心彼等。若于彼等,请其助伴,现前如法,所作事业,则无不可,如求施主为活命伴,依诸医师为治病伴。第二谓于人及畜等,若打若缚若禁穿鼻,实不能负强令负等,意乐加行,损害有情,悉应远离。第三谓与不信三宝,为可归宿,而毁谤者,不应共住。 皈依了以后,应该要亲近善知识、听闻正法、如理作意、法随法行,认真地学下去,认识多少照著去做就能改善多少,能改善多少,罪障就净除多少,资粮就集聚多少,能在因地上努力,自然会有圆满的果。真正修学佛法的人就是要从这里下手。皈依以后有一些应该遮止的部分对我们很重要,为什么必须要遮止?我们凡夫的心识本相就是杂染,碰到什么环境,看到什么东西,心就跟它相应,自己完全作不了主,所以修学的环境对刚开始的人是绝对重要的,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所以特别强调亲近善知识,就是因为这个道理。 三宝是究竟皈依处 皈依佛,佛是唯一的大师,其馀不论是色界之顶的大自在遍入天,无色界之顶的非想非非想处天,都不是我们所要皈依的,更不要说欲界的玉皇大帝、统摄鬼趣的阎罗王,乃至世间的龙鬼山神。 皈依正法,应远离杀害损恼心,不论对人或畜生,在意乐和加行上,都不要去伤害,甚至连畜生载货载不动都不可以勉强它。 皈依僧,僧就是我们共住的人,凡是不信三宝、毁谤三宝的,我们都不要再与他共住。乃至平常生活上任何概念与佛法冲突的时候,取舍的标准一定根据三宝。 现在我们要在三界之内找到一条正确的路,从世间的苦当中解脱出来,一定要找到真实的皈依处,才可能解决、能够做到。佛法是以信为能入之门,透过听闻正法,在每个过程中,当遇到很多关键性问题的时候,理智抉择,如理思维,深入钻研,克服难关,最后亲身验证,这才是真实的皈依。刚才是遮止应学的,后面就是修行应学的。 寅二 修行应学 原文:三种修行应学者,谓于佛像,若塑若画,随好随丑,不应讥毁,置麈险处,及押当等,不敬轻毁,皆当断除,应当执为是可敬田,犹如大师。《亲友书》云:“随工巧拙木造等,智者应供善逝像。”《分辨阿笈摩》说,劫毗罗、摩纳婆,由于学无学僧众,说十八种异类恶语。谓云:“汝等象头,岂能了知是法非法”等,感有十八异类头形摩羯陀鱼,自迦叶大师时,乃至释迦法王住旁生中。《杂事》中说:拘留孙大师般涅槃后,端妙大王令建大塔。有一工人曾经二次作是讥云:今令树其如是大塔,不知何日乃得完竣?后善成已,深生忧悔,将其工价,造一金铃,挂于塔上,其后感生容颜丑恶,身形倭小,声音和美,名曰善和。故于佛像不应说言,此如此类,于他所造诸佛像等,若因善妙,若量广大,不应讥毁及遮止等。大瑜伽师奉曼殊像,于觉沃前,请观视云:此善丑何似?若善妙者,可将绒巴迦格瓦所供之四钱金授予购取。觉沃答云:至尊妙音之身,无所不善,师工中等,说已置顶,于一切像,悉如是行。 恭敬佛像福无穷 现在佛已经涅槃了,唯一留在世间的就是佛像,不管是雕塑或绘画,工匠技巧容或有好坏,佛像本身绝对是好的。我们不要随便的讥毁,乃至于把佛像随便放置,或者押当等等。举凡所有不恭敬的情形,就连不看重的心理,都该断除,因为这是恭敬的福田,就像佛一样。 「于佛像当恭敬如大师」这句话,大家都会说,但是不一定做得到,如果连这个概念都不认识,还能把佛像看成佛吗?假定我们有了这个认识,到了佛跟前,为什么见不到无所不在的佛?这是惑业所集的果,由我们的业力所感,怎样才能净除它?要至诚忏悔,内心生起无比的惭愧,恭敬心就生起来了。能够如理地思维、认识自己的心相,改善向上,好处是无穷无尽的-当这个心情生起,礼敬三宝的心就生起来,也就不随烦恼转了;然后常随佛学,广修供养,心里与法相应,十大愿望当中至少就有五、六样具足了。 原文:虽于正法四句以上应离不敬,又应断除一切不敬,谓抵押经卷,贸为货物,置秃土地灰尘险处,鞋袜并持及跨越等,应起恭敬,等如法宝。传说慬哦瓦善知识,凡见有持经典来者,合掌起立,后不能起,殷勤合掌。又说觉沃至哦日前,有一咒师不从闻法,大依怙尊,见一记录,以齿污秽,沾其经书,深生不忍,说云可愍,不可不可,咒师生信,遂从闻法。霞惹嚩亦云:我等于法任何玩耍,无所不作,然不敬法及法师者,是坏慧因,现在愚蒙,如此已足,莫更作集愚痴之因,若愚过此,更有何能? 佛法都是一样要恭敬,阿底峡尊者的侍者大瑜伽师拿来文殊菩萨圣像请尊者看好不好,尊者说:「至尊妙音之身,无所不善」,只是工匠的技术中等,都要一样恭敬,说完将佛像摆在头上顶礼,这是祖师行持的典范、标准。我们想一想,在法上,哪些不如理不如法的,都应该断除、遮止的。 原文:若于僧伽或出家众,持沙门相及于其相不骂不毁,又一切种不应分党,视如怨敌,云:汝等我等,应当敬重,犹如僧宝。《劝发增上意乐会》云:“希乐功德住林薮,不应观察他过失,不应起心作是念,我是超胜我第一。此骄是诸放逸本,永不应轻劣苾刍,一劫不能得解脱,此是此教正次第。”敦巴仁波卿与大瑜伽师见碎黄布,在行路中皆不轻越,抖置净处,如是行持,应随修学。自能如何恭敬三宝,则诸众生亦能如是恭敬自故,如《三摩地王经》云:“作集如何业,当得如是果。” 轻毁三宝的罪无量无边 《贤愚因缘经》上有两个故事,第一个是九十一劫以前,迦叶佛涅槃了,国王为迦叶世尊造塔,有位大臣监工马马虎虎,被国王喝斥,他心里不高兴就埋怨:「造这么大的塔,不知何日可以完成!」后来塔造好了,这位监工心生忧悔,将所得工钱造一个金铃,挂在塔上发出美妙声音,从此以后感得九十一劫容颜丑陋、身形矮小,但是声音和美。第二个故事也是迦叶佛在世时,有一迦毗黎婆罗门受到母亲逼迫,咒骂出家人十八种异类恶语,感得十八种异类头形的大鱼,直到释迦牟尼佛时仍住旁生中,教他骂人的母亲则一直在阿鼻地狱,贤劫千佛一一出世,仍无法跳出来、解脱出来。 这两个公案说明,对于佛像、僧伽一点点轻微恶言都不行,就这一点就产生如此严重的异熟果报。迦毗黎婆罗门外道造一点点损益的业,尚且如此,何况皈依以后,在三宝的大福田、大功德田中,你出了家了,在这里面、三宝地,好吃懒做,一天到晚游手好闲,一点解脱生死的精进都不做,无常不畏惧啊,这样非常可怕啊!造一点点损益的业,就会感得无量无边的异熟果报。你想想,这是多么可怕啊!所以,我们要想想,我们每天该做些哪些事情?这个是非常重要非常重要的!如果你在这上头不能把握,那就坏了,那个很可怕啊!这个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希望大家对以上所说的这些,能反复地串习、思维,来对治我们的习气毛病,断除这些不良的习气、恶念都是究竟的,希望大家能够做到。对于三宝的总结,由于时间关系,我们就总结到这里。 (回向……) 界恒、寒冬恭敬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