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净土宗 净土法脉 净土经论 净土圣贤 早晚课 净土指归 净土文集护持
 
 

净土大经科注 第四0八集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净土大经科注 (第四0八集) 2012/7/3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408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经科注》第八百六十八页,倒数第四行,最后一句,「十波罗蜜」,我们学到第六,「般若波罗蜜」。

般若波罗蜜也有三种,我们搜集了几份资料,三种说法有一些不同。为什么它有不同的说法?这是佛祖说法教学的方便,这是真正的般若波罗蜜。佛说法、祖师说法,时节因缘不一样,地点不一样;地点不一样,说明这个世间风气不一样,文化不一样,生活方式不一样,想法、看法不一样,所以就不能用同一个方法讲。说法,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地而异、因事而异,活的。我们看很多注解、很多种讲法,就等于什么?看医生的处方,看这个处方就想到那个病人得的些什么病,得的病不一样,开的处方不相同。六个原则不变,讲法有改变,布施怎么讲法,持戒怎么讲法,忍辱、精进怎么讲法,一定要看时节因缘。

我们看到李老师编的大专佛学讲座《十四讲》,这是对知识分子,是对初学佛法,所以讲的东西要能概括、要能普遍化,这个很重要。经上我们看到有一些专门对小乘讲的、专门对大乘讲的、专门对地上菩萨讲的,不一样,你在这里看到深浅不相同、广狭不相同,这些我们都要懂得,也都要学习。这就是佛家常讲,「佛无有定法可说」。佛法从哪里来?从众生那边来的。他的善根福德因缘,他能够理解的程度、能够做到多少,讲的东西恰如其分,他听了就欢喜;如果太高深了,讲了我做不到,没用,他只有赞叹,对他得不到利益。现前就能得到利益,李老师这个讲法是最适合现在人的根机。

我们这份资料,这三种,第一个「生空无分别慧」,第二个「法空无分别慧」,第三个「俱空无分别慧」,这对菩萨讲的。李老师当年教学,对初学的知识分子,般若这三种,第一个「实相般若」,第二个「观照般若」,第三个「方便般若」,这就广泛得多了。实相般若是讲事实真相,这一边,生空、法空、俱空都是属于实相。所以讲三空,这是对菩萨说的,不是对初学说的。初学要知道佛到底讲些什么,讲的宇宙人生的真相,他虽然不能理解,当然更不能够体会,可是知道佛法到底是讲些什么,让他有这个概念。宇宙人生的真相,真相是什么?真相是不可得,像《般若经》,《大般若经》所说的,「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这是事实真相。

从什么地方看它无所有、它毕竟空?佛经上佛常说「万法皆空」,这是实相,无论从理、无论从事都不可得。相不是真的,佛法讲真妄,它的定义是永恒不变,这就是真的;它会变化,这就是假的,这不是真的。在宇宙一切诸法里面去找,哪些是不变的?一切法的本体是不变的。也就是说这一切法是依什么生的?它有个体,这是属于哲学上的问题,哲学称这个叫做本体论。宇宙之间万事万物从哪来的,根据什么来的,这是本体论。可是在哲学上,这是一个大的课题,自古至今,多少哲学家对这个问题看法并不相同,所以一直到今天没有定论。佛有,中国儒释道都有,佛教称为自性,称为法性,名词很多;儒家也称为本性,本性本善;道家称它作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万物」,它有这套逻辑,以太极为本体。道教以后,他们的祖师在太极上面再建立一个无极,无极生太极。就跟我们佛门八识,阿赖耶,就有祖师大德在阿赖耶上面再建一个第九庵摩罗识。其实这也没有必要,但是有一些人这种说法,八识的本体称为第九识,八识是一切虚妄的根本,自性是一切真实的根本。所以我想建立第九识跟建立无极,可能也受佛法这种启示,妄是从真来的,把真摆在最高峰。

智慧头一个就是实相,六度到般若可以说是纯哲学,研究本体、现相、作用。实相是体,观照是认识论,实相是哲学里头的本体论,观照是认识。在智慧里面讲,实相是一切智,观照是道种智。宇宙之间形形色色万事万物,怎么来的?道种,道是道理,种是种种、众多,无量无边、无尽无数这些物相什么道理而产生的。第三种智慧,我们生活在这个世间,面对着这个复杂的宇宙、众生,众生里头有人事环境,众缘和合而生;有物质环境,有自然环境,我们用什么样的心态来应对,能达到人一生像方东美先生所说的最高的享受,这个就是般若之所得,所得的是人生最高的享受。人生最高的享受对自己来说,就是大彻大悟、明心见性,这人生最高的享受,在佛法讲成佛,这对自己;对他就是教化众生,帮助一切众生也都能够回归大觉,这是方便般若。后面开出来,都是从般若开出来,方便、愿、力、智,这就是十波罗蜜后面的。

我们参考资料里头,既然摆在面前,我们也说说。第一个「生空无分别慧」,对我们念佛有帮助。「谓平等照了俗谛之法」,俗谛是世俗,就是世间。这个世间包括的范围很大,不但包括六道,还包括十法界;换句话说,四圣六凡这都是在俗谛。我们用无分别的心去应对,既然没有分别,当然就不会有执着,执着是从分别生的,先有分别,后有执着;分别没有了,执着当然没有,用这种心态跟一切众生相处。众生这两个字一定要记住,它的本义是众缘和合而生起的现象,叫做众生。不是说很多人,认为很多人在一起,这个观念错误,不是这个意思,众缘和合而生起的。哪一个现象不是众缘和合?全是的。动物众缘和合的,佛经上常讲,四大五蕴,四大五蕴完全讲的是动物。四大其实就是五蕴里面的色蕴,五蕴里头的色蕴。色就是物质现象,受想行识是心理现象,阿赖耶是自然现象,都不出四大五蕴。

五蕴里面的色,佛经上讲的种种色,自然现象里面有无表色,它真有色,但是我们看不见。譬如说我们作梦,梦中境界有没有色?有。你作梦为什么别人看不见?你作梦对我来说,那叫无表色,没有表示出来,我们人人都有这些经验。另外是思想,我想一个旅游观光的景点,以前去玩过的,这印象很深,一想,脑海当中那个景观就浮出来了,我自己很清楚,别人不知道,这个色都属于无表色,不能说它没有。这个东西存在哪里?佛经上说,在阿赖耶识里头,我这一念,阿赖耶这个档案就调出来,我自己就很清楚。实在我们天天跟人见面,我知道你是什么人,为什么知道?我阿赖耶有你的档案,一见面,档案调出来一对,没错,对人、对事、对物统统是。阿赖耶是个资料库,这里面有善的记忆、有不善的记忆,统统在里头。这个东西麻烦,它心不清净,所以它把我们的真心染污、障碍住了,让我们的清净平等觉,清净平等觉是真心,不能现前。所有大乘佛法,它的修学目标没有别的,就是把这个东西清除掉。

用什么方法把阿赖耶的这些记忆清除掉?用定功。定是什么?定是不思善、不思恶,所有一切的思惟统统放下。我们常讲的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这是大定!小定是什么?小定是不执着。一切都不执着,真不执着了,这小定现前。这定谁的定?阿罗汉的定。这个定境,能够在六道里头省悟过来,觉悟了。觉悟之后六道没有了,于是我们就晓得六道从哪里来的?六道从执着来的。执着没有,就没有六道轮回。但是你有分别,有分别就有声闻缘觉。如果分别没有了,分别没有了的时候,声闻缘觉没有了,菩萨跟佛现前了,十法界里头最高的境界现前。

最高的这个境界从哪里来的?从起心动念来的。起心动念,《华严经》称它作妄想,一般大乘称它作无明,为什么?如果说明,明不会起心动念,起心动念是迷,迷而不觉。觉心不动,这大乘经上常说,觉悟的人心是定的,不动,迷了心就动。这些重要的概念我们必须知道,这是什么?认识自己,最怕的是不认识自己。我心是动的,我知道我在迷,我不在觉,我得好好的修。如果心不动,不动什么?止于一处。我们念佛的人心里头只有阿弥陀佛,除阿弥陀佛一念之外,没有一个杂念、没有一个妄想,这就什么?这觉了,觉心不动。不动的心是真心,真心不生烦恼,真心没有业障;换句话说,真心现前你就知道了,你的烦恼断了,你业障消了。什么现前?智慧现前,再说得明显一点是戒定慧现前。依照中国古人的说法,你的五伦五常、四维八德现前,这是什么?这是性德,自性里头本有的统统现前。智慧、德能、相好,相好在我们来讲,身心健康。身心不健康的时候,自己知道,自己迷而不觉,一定要努力,要好好去修。

净宗这个方法无比殊胜,为什么?人人都能学得到,人人都能学得成功,不像其他法门,其他法门,没有那种善根福德因缘,你这一生不能成就。净宗真的遇到、接触到了,搞清楚、搞明白,死心塌地修学,一生决定成功,而且时间不要很长。真干的人,真正把万缘放下,一心念佛,一般三年他就修成了。修成之后,往生就自在,想走就走,想留就留。为什么想留?悲心恳切,看到芸芸众生太苦了,想给这些众生做个榜样,让他亲眼看见离苦得乐的样子,他相信了,他回头了,这度众生。把离苦得乐做出来,也就是把看破放下做出来。

人为什么不能放下?没看破。念佛功夫成就,看破了,为什么?他随时能到极乐世界。到极乐世界,这个世界什么都带不去,连身体都带不去,彻底放下。虽然他在世间跟我们表演的是一天到晚念佛,有在工作当中念佛,这表演给大家看的。你说你忙,有工作,他也忙,他也有工作,他佛号不断。有退休了,没有工作了,专念佛,一天到晚佛号不间断,生活一切随缘,没有一样不好,有得吃很好,没有得吃也好,生活起居没有分别、没有执着,恒顺众生,随喜功德,他过的日子是法喜充满,非常快乐。做种种示现,代众生苦,示现什么?示现修的苦行,给大家做样子,让大家看。没有看到样子,自己感到很苦;看到这个样子,我自己还不错。

我们看到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三衣一钵,日中一食,树下一宿,他不是过短时间的,过一辈子,走的时候在野外,不在房子里头,在树林里头走的。这叫什么?这叫威仪有则,这叫代众生苦,我们看到的代众生苦,他自己?他自己根本就没有苦乐。身没有苦乐,心没有忧喜,这本事高!这大定、大智慧,他把苦乐忧喜统统放下了。我们看到他是在我们这个世间,实际上他自己住常寂光中,常寂光中以应身来示现,给我们做榜样、做示范,这慈悲到极处。知道的人没有不感恩的,没有不尊敬的。更进一步的人,那就是要效法,向他学习,他能解脱,我也能解脱。如果说能证得生空是阿罗汉的境界,菩萨在大乘是十信菩萨七信以上的境界。

第二种「法空无分别慧」,前面是见人,在一切人事上不分别,这更进一步,对万法无分别。万法包括,今天说的,包括动物、植物、矿物跟自然现象,全包括了。前面第一个是生空,这四种现象里头是人事环境,动物都不包括,专讲人事环境,懂得处人之道,待人接物。这第二「谓平等照了真谛之法,悟性本空」。这一条就是明心见性,见性成佛。别教三乘菩萨,十住、十行、十回向,别教,对于法空,解悟,没有证得。别教登地证得了,别教登地,初地就是圆教的初住以上,我们常讲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这是圆教讲的,他们证得了。虽然还没有真正成佛,得到佛的气分,也得到佛一部分的作用。如果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当然是阿惟越致菩萨,这个阿惟越致不是自己证得的,是阿弥陀佛加持的。要到第三种「俱空无分别慧」,都是讲的慧,这个往生就真正是实报土,不必阿弥陀佛加持,他自己是阿惟越致菩萨。我们要问,他得不得弥陀本愿威神加持?得,为什么?弥陀本愿故。弥陀本愿里头没有说往生极乐世界皆作阿惟越致菩萨,实报庄严土除外,没有这个说法。没有这个说法,实报土也在内。

你看实报土自己证得,又得弥陀威神加持,这不得了!所以他的智慧、神通、道力跟阿弥陀佛没有两样,这讲西方极乐世界实报土的菩萨,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我们敢讲智慧、神通、道力跟阿弥陀佛一样,不是跟其他的佛。阿弥陀佛一样是什么?「光中极尊,佛中之王」,当然有能力教化遍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他有这个能力。对上能教等觉菩萨,对下教无间地狱众生,真正普度。这种殊胜功德还得了!十方诸佛刹土里头没有,唯独极乐世界一家。今天我们幸运遇到了,能不去吗?在今天这个社会,如果不往生极乐世界,绝大多数的人来生都在三途。我们如果想到三途苦,就得决心求生净土。

我拜佛,我怎么拜法?我拜佛的时候观想,「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称南无本师,那个南无是归命,归命本师释迦牟尼佛,「弟子净空及一切有缘众生」,有缘众生无量无边,「求生净土」。每一拜都是观想着自己在当中,四周围无量无边众生,一起拜阿弥陀佛,求生净土,没有第二个念头,念念求生净土,天天求生净土。不是我一个人去,跟我有缘的众生统统有分,统统去。我在这拜佛,希望大家跟我一起拜佛,这个小佛堂就无量大,跟虚空法界一样,没有边际。把我们的心量拓开,包容一切。《妄尽还源观》上说「含容空有」,含空就是心包太虚,容有就是量周法界。法空无分别慧,悟性本空,这是法身菩萨的境界。

「俱空无分别慧,谓全照中道」,中道第一义谛,「超前二空」,前面生空、法空,生空是人我空,法空是法我空,人法皆空,空亦空,空也不存在。「悉皆平等」,平等是佛心。世尊为我们讲十法界,每一个法界是无量因缘,不是很单纯的。无量因缘当中,第一个因缘是什么?佛慈悲给我们说出来,成佛第一个因缘就是平等心。所以平等是佛心,修平等心是走成佛之道,平等没有高下,没有同异,是一不是二,肯定一切众生、一切万物跟我是一体,一个自性变现出来的,相不一样,体完全相同,从这个地方建立平等心、平等观,看一切平等,这修成佛之道。如果心住在六度,菩萨道;住在四谛是声闻道;住在十二因缘是缘觉道;住在十善、慈悲喜舍,天道;住在十善五戒,人道;五戒十善里面有傲慢、有嫉妒,是修罗道;贪心是饿鬼道,瞋恚是地狱道,愚痴是畜生道,这是佛在大经上常说,十法界第一个因素。所以贪瞋痴一定要断,为什么?那是三恶道里头的主因,希望把它断干净,一丝一毫那个念头都没有,除得干干净净。

末后括号里头有个简单的解释,俗谛,什么叫俗谛?「谓建立一切法」,这俗谛。真谛,「谓泯绝一切法」,这个境界都非常高,这都是法身菩萨境界。所以我们看到李老师当年讲这个般若,他讲实相、观照、方便,大家很容易懂。这个说得深。

我们再看下面第七,「方便波罗蜜」。这后面四种都是般若波罗蜜里面开出来的,展开来。展开什么?起作用。方是方法,便是便宜,这方便两个字要记住,两个字合起来就叫善巧方便。这个便宜就是最合适的,它没有标准,它是因人、因事、因时、因地,完全不一样。所以底下,「随机利物」,它不说人,要说人,十法界只是人道,说物,十法界全包括了。物的范围比人大,物对上面,包括诸佛菩萨、声闻缘觉、诸天、修罗罗刹,都包括;下面包括三途众生,全包括了,物。所以随机利物,对一切众生都有利益,乃至于植物、矿物都爱护、都尊重!不可以轻易破坏,轻视都不可以,何况伤害!仁民爱物,对待一切有情众生要仁慈,对于天地万物、树木花草、山河大地要爱护,这叫随机利物。

12下一页
 
 
 
前五篇文章

净土大经科注 第四0七集

净土大经科注 第四0六集

净土大经科注 第四0五集

净土大经科注 第四0四集

净土大经科注 第四0三集

 

后五篇文章

净土大经科注 第三九九集

净土大经科注 第四0九集

净土大经科注 第四一0集

净土大经科注 第三八五集

净土大经科注 第三六七集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