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大经科注 (第四四七集) 2012/7/26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447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经科注》第九百二十六页倒数第四行,从科题「游化示教」,从这里看起。请看经文: 【游步三界。无所罣碍。开示正道。度未度者。】 这一小段,菩萨自己成就之后,主要的修持就是教化众生,从教化众生这当中提升了自己,古德常说的「教学相长」,在佛法里面特别显着。菩萨从断恶修善,并且把习气也断了,这就是法身菩萨,《华严经》圆教初住以上。四十一个阶级,这个时候他们自己断恶修善做到圆满了,连无始无明都断了,也就是说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生诸佛如来的实报庄严土。四十一个阶级时间很长,我们都知道,这个里头提升自己是无功用道,真的就表现在教学相长。三大阿僧祇劫的教学,无始无明习气自自然然断干净了,这证得妙觉果位,回归自性。这段经文就描绘他们自行化他这个真实功德。 前面两句,『游步三界,无所罣碍』。三界是六道众生,六道里面没有罣碍就一切都没有罣碍,为什么?六道众生最难度。六道众生最苦,不但是严重的染污,而且有很深的情执。这个情执广义的说他贪爱,就是前面讲的爱欲,有对人、有对事、有对物,所以这个意思很广,还有爱人、爱名的。这个里头逆境顺境、善缘恶缘非常之多,菩萨在这个里头一尘不染,他就没有罣碍了。《会疏》的解释,「无谋神化,常体性空,故为游步」。这个游步,我在前面所说的,就是感应。游步是比喻,我们今天到外面教化众生是要游步,旅游,步行。现在交通便捷,步行机会少了,出门有车、有轮船、有飞机。这个在六道,三界六道里头。实际上,法身菩萨哪里需要游步?完全是感应,众生有感,立刻就有应。 我们在《还源观》上读到的三种周遍,这个意思很深,不是凡夫境界。第一个周遍是信息,「周遍法界」。信息,我们这才动念,遍法界虚空界都收到了。这念头就像电波一样发出去,太快了,没有时间、没有空间。所以一念周遍法界,与我们有缘的人,感应就现前。没有缘的,没有感应,有缘就有感应。我们要知道,我们跟阿弥陀佛有缘,我们天天念佛、天天拜佛,每天时时刻刻都没有忘记阿弥陀佛,这跟阿弥陀佛缘很深,所以才动念,阿弥陀佛就知道。不要怀疑,我求阿弥陀佛,阿弥陀佛真知道吗?半信半疑,那就前面说的,你就大错了,疑是重罪,决定不能疑惑。第二个,这就是反应,我们感他就应,应有显感显应、显感冥应、冥感冥应、冥感显应这四大类。《还源观》上告诉我们,「出生无尽」,那就是感应。我们在前面也说过,显感显应、冥感显应都比较少,显感冥应、冥感冥应就特别多,我们没有觉察。第三个周遍是我们应该要学习的,「含容空有」。心量大,心包太虚,量周沙界,含容空有就这个意思。含是包含,包含虚空,这就心包太虚;容是容纳,包容,能包容万有。知道什么?知道遍法界虚空界一切万法跟自己是一体。法身菩萨知道,清清楚楚,我们不知道,我们迷惑。 这桩事情我们用个比喻来说,我们这个人的身体,科学家告诉我们,人的身体大概是五十兆个细胞组成的,五十兆细胞。细胞是我们肉眼能看见的,每个细胞都是我。这五十个兆的细胞在这个身体上,要是每个各个都独立了,彼此都不相往来,我们的身体就完了。它要是不合作的话,你怎么办?所幸的,这五十兆的细胞密切合作,组成一个身体,真正是我们所说的互相尊重、互相敬爱、互相关怀、互相照顾、互助合作,它全做到了,不分彼此。然后我们就能体会到,法身菩萨就像这些细胞一样,他统统觉悟到了,他知道整个宇宙是一体。所以他一定尽到他自己一分的责任,为整体的健康付出贡献,不为自己。细胞新陈代谢有周期的,这是科学家告诉我们,七年是个周期,七年我们身体细胞全部换新了。当然它天天都在换,一部分细胞死了,一部分新的细胞又生了,代替了,新陈代谢。小宇宙,人身体是个小宇宙,是大宇宙的一个模型,一模一样。这个道理我在很久之前就感觉到,早年讲经的时候也常常提到。 所以大乘佛法是讲一体,这才讲到究竟圆满,才真正深深体会到佛经上所说的,生佛是一不是二。生是众生,佛是诸佛,统统是从自性变现的。自性是本体,一切法不离自性,惠能大师所说的,「何期自性,能生万法」。万法不现的时候,说「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佛法常讲隐现,隐的时候本自具足,虽然什么都没有,不能说它是无。佛法讲空,空不等于无,为什么?它能现万法,遇到缘了能生万法。缘有两种,一种是迷,一念不觉这是个缘,万法出现了;另外一个缘是感,众生有感,如来有现,这是隐现。 所以,无谋神化,谋是什么?没有去想,根本没有起心动念,自自然然,这是神化,神通变化。这个现象,我们通常称它作自然现象,佛经上讲「法尔如是」。常体性空,常是恒常,体是体会得一切现象的自性是空的。一切现象的自性,是真如、是本性,也叫法性、也叫第一义空,不可得。性不可得,相也不可得,作用当然也不是真的。相、用,这就讲到俗谛了。所以无论是真谛、是俗谛,皆不可得,都不是具体事实。性虽然是具体事实,但是它没有现象,所以它不可得。故为游步,完全是感应,「当处出生,随处灭尽」,佛在《楞严经》上讲的。这样游步三界,他当然无所罣碍,什么障碍也没有。 「憬兴云:天上人间,唯佛独尊。」这个佛,广义的来说,圆教初住以上都称为佛,就都有这个能力,这是我们中国佛教里面所说的明心见性,见性成佛。天台大师六即佛里头,法身菩萨称他为分证即佛,他真正证得佛果,是真的不是假的,但是没有圆满,叫分证。在比喻里面,把圆满的佛,妙觉果位,比喻作十五的月亮,满月。从十四以前,大概到初三,月牙就很亮了,都称为分证。分证,它是真的月亮,光大小虽然不一样,它是真月,不是假月。什么是假月亮?捏目所视,我们的眼睛瞳孔焦距有差错了,每个眼睛看到一个。我们用手指在这上面轻轻的按一下,你看到两个相,这两个相称为相似即佛,你不能说它假的。到底哪个是真的?真的只有一个,怎么会有两个?我们一按,真的看到两个,这叫相似。相似位,那不是真的,真的只有一个,怎么会出现两个?观行即佛,观行更差了,观行比相似还不如,什么?水中之月,我们晚上看水里面月亮的影子,倒影在那里。水中之月是观行,捏目所见的是相似,真的是天上月亮,纵然是个月牙,它是天上月亮,是真的,不是假的。那个月牙就是初住,满月就是妙觉。古人这个比喻,用这个比喻好,让我们了解这个月亮你看的,有真有假,假也不离真。 天台讲的六即,六即头一个是「理即佛」,从理上讲、从本体上讲那是真的,那不是假的,理即佛,究竟圆满佛。我们初学佛的人,一点功夫也没有,叫「名字即佛」,有名无实。「观行即佛」,有功夫了,功夫得力。净宗法门功夫成片是这个阶级,观行,功夫得力,也就是说有把握往生。这个法门殊胜,八万四千法门,在观行位上是决定没有成就的,但是在净土,观行位就能往生,生凡圣同居土,观行位;相似位,就生方便有余土;分证位,生实报庄严土。不一样,这是八万四千法门不能跟净宗比。净宗,相似以上我们没有把握做到,但是观行可以做到,所以这个法门称为万修万人去,道理就在此地。观行位是每个人都可以往生的,只要你依教奉行,真信、真愿、真念佛,没有一个不往生。往生才是真正成就,不往生,来生又要搞六道轮回。你修得不错,修得好,修得很好,来生得个人身,福报再大一点,生到天道。福报享完之后,如果你享福没有修福,享福还造孽,那就往三途去了,愈迷愈深、愈陷愈苦,这就大错特错了。 所以在一切经里头,这个经是宝典,决定不能怀疑。无论别人怎么样批评,我们受持如如不动,我有坚定的信心。我们的智慧比不上老师,老师的德行、老师的学问、老师修持的功夫,我们从内心里面佩服。这个经是老师亲自授给我的,如果要改变了,不学这个,那叫背师叛道,那就大错特错了。所以我们坚定不移,我曾经说过,全世界的人都反对会集本,我还是依教修行。为什么?老师,这就是对老师的尊敬。学了这么多年,这个经里头的奥秘逐渐逐渐的悟入、明白了,愈读愈欢喜。实实在在包含一切经教,无论大乘小乘、宗门教下、显教密教,统统在这一部里头。这么一个小册子,不但是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的法全在其中,乃至十方三世一切诸佛的妙法都在这里头。我们看到念老对我们的贡献,就是他用六年的时间搜集这些资料让我们做参考,帮助我们理解经文,这集注,我们得感恩。让我们坚定了信心、坚定了愿心,一心专念阿弥陀佛,行了,像我在前面所说的。 所以是「唯佛独尊,游步三界。化之纵任」,纵任就是自在。法身以上决定没有起心动念,这得大自在。别教三贤菩萨分别执着断了,还有起心动念,所以他们住十法界,住四圣法界,没有出十法界,出离六道了,没有出十法界;初地破无明证法身,生实报土。别教初地等于圆教初住,所以别教的初地菩萨这两句话他兑现了,「游步三界,无所罣碍」他做到了。下面解释,「罣者,碍止之义」,碍是障碍,止是不动。「又罣碍」,高丽《大藏经》里面「作拘阂」,也是罣碍。流通本里面,这个门字里头一个亥,做为现在我们讲障碍的碍,音义都相同。「故净影、憬兴、《会疏》诸本,皆本拘碍」,从高丽藏本上引用过来的,罣碍。「憬兴所云」,这是古大德,「无所拘碍」就是现在讲的没有罣碍。 「以上《会疏》与憬兴,仍是专就佛边说,乃专就《魏译》而释」,这是康僧铠的本子。「今释会本」,现在解释这个会本,就是我们现在用的会集本,「则应广摄发菩提心,念佛得生之人,乘佛威神,游化三界」,这个意思就深一层。前面所讲的全是讲佛与法身菩萨,他们游步三界,无所罣碍,当处出生,随处灭尽。我们这个会集本的解释,不但是佛与法身菩萨,现前念佛得生之人,这句话很重要,念佛得生,就是往生极乐世界的人,无论什么品位,即使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的人,乘佛威神,游化三界。为什么?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得到阿弥陀佛本愿威神的加持,皆作阿惟越致菩萨,阿惟越致菩萨就有能力游化三界。这个说法这就说得圆满了。 经文里头说过,「于一念顷」,一念顷是极短的时间,「超过亿那由他百千佛刹」,他有能力超过。有能力到极乐世界以外亿那由他百千佛刹,他有能力去。那边的人有感,他就有去,十方有感,他十方同时现身。「又云随意修习,无不圆满」,这无所罣碍。这句话所说的,就是经上讲的,这些往生的菩萨们,他们的本身在极乐世界阿弥陀佛讲堂,在那里听经,没动。可是他们能分身、能化身,分身、化身无量无边,到那由他百千佛刹去供佛,供佛是修福,去听经是修慧,福慧双修。《弥陀经》上告诉我们,需要多少时间?一餐饭的时间,他就回到本国了。那个回是化身、分身回来了,本身没动,这个叫真的无所罣碍。不但他修福、修慧,这是上求,还能下化,「宣示弥陀一乘愿海,六字洪名,圆顿妙法,导引未度之人,归向极乐」,你看他还能教化众生。这个佛世界里头与自己有缘的人很多,你到那个地方去宣讲净宗法门,宣讲《无量寿经》,接引这些未度之人,引导他们归向极乐。「故云开示正道,度未度者」。你说往生多殊胜,无论是自行化他都不可思议,皆是圆满功德。 我们再看下面第四段,「辗转苦痛」。这一大段经文,前面告诉大众「断惑念佛」,往后这几段经文劝导众生「知苦修善」,一定要晓得我们这个世间苦。年老的人,这种苦的感受比年轻的人要敏锐,你年轻还没有感受到,年老的人深深感受到,这个世界太苦了。我们所承受的苦比我们上一代沉重多了,今天这个社会的乱象,上一代人没看到,老师过世二十年了,二十年前没有,没这么乱。今天混乱我们看到了,我们受到了,我们走了以后,你们底下这一辈的人老了,将来这个世界社会众生之苦比现在还要超过,不晓得超过多少,我们不会看到了,你们看到了。这是事实真相。可是这些事情,释迦牟尼佛在三千年前就看到了,你不能不佩服。我们看经文: 【若曹当知十方人民。永劫以来。辗转五道。忧苦不绝。生时苦痛。老亦苦痛。病极苦痛。死极苦痛。恶臭不净。无可乐者。】 『若曹』,这句话汉朝时候的,就是现在讲的你们。「汝等」,唐宋的时候说汝等,汉、魏晋南北朝常说「若曹」。这言语的变化。大家要晓得,应当知道,『十方人民』,十方世界六道众生,『永劫以来』,「劫即久远无比之长时」,时间单位,很长很长的时间单位。现在说永劫,那是「永久之永久,永久无极也」。辗转在『五道』,五道就是六道,在这里头搞轮回。说五道,就是前面所说的「横截于五趣中之五趣,天、人、畜、鬼与地狱」。这里头没有阿修罗,为什么?阿修罗除了地狱没有之外,其他四道都有阿修罗。天有阿修罗、人间有阿修罗、畜生里头有阿修罗、鬼道里头也有阿修罗,在哪一道就算他是这一道的,所以称五道。如果加阿修罗,这个阿修罗是专门指天道阿修罗。阿修罗是什么样子?福报很大,他有大福报、有大威德,人没有德行。我们讲贡高我慢、自大,喜欢斗争、喜欢战争,造的业极重。阿修罗这一辈子福报享完了,他造的这些罪业,来生就到地狱道去了。罗刹跟阿修罗差不多,都是好胜、好斗,有人天的福报,没有人天之德。人天有伦常,有慈悲喜舍,他没有,他确实有一点像中国人所说的横行霸道。 「据《会疏》」,《会疏》里头解释,「汝曹」到「不绝」这个五句经文,四个字一句,「若曹当知,十方人民,永劫以来,辗转五道,忧苦不绝」,就这一段文。这几句意思是,「永劫以来,虽值多佛」,这么长久的时间我们在六道里头,六道里头也常常有佛在教化,一定遇到很多佛,「发大心圣道修行难成就」,成就不容易,「故常没常流转」,没是堕落,往下堕落。失掉人身,到饿鬼、畜生、地狱,这就堕落。流转,地狱罪报受完了又回来,又到人天。「乃至今日未出生死」,一直到今天,我们没有了生死,没有脱离六道轮回。所以,这个若曹就指我们这些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