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 护持 |
刚晓法师:述说唯识二十颂 第十四颂 |
 
刚晓法师:述说唯识二十颂 第十四颂
一应无次行
俱时至未至
及多有间事
并难见细物
若其体为多,就不说了,前边儿解释得不少了,若其体为一,我还能举出 五大过失。因为这主要是针对胜论师的,故而对其体为多就不再说了,单单对于 其体为一时又举过失。也就是说,败军之将,安敢再来(言勇),谁叫你胜论师这时出头呢~~非把你碰个尴尬不可。我们接着具体来说这五大过失。
第一过失:若境相是一,那么,五根所对的一切境,色境、声境、香境、 味境乃至于触境,都没有差别才对,若有差别,就不是一,我们拿眼根的所对境 来作例子。若外境是一,那么所有色境都是一样的。青、黄、赤、白也没有区别 了,那这时你就成了色盲。境相是一,前边儿就是后边儿,第一就是第二,这就 没了次第。我记得有一次什么运动会,张海迪参加了一个项目,但那个项目只有 张海迪一个人,那么你说她到底是第一名还是第二名?
2、若境相之体是一,则同一时间内,我可以到达两个地方,三个地方…… 说明白点就是,我到九华山的同时,就应到五台山。因为九华山与五台山是“一 ”,是一回事儿,可实际上呢,假如我真的在到九华山的同时就到了五台山,那还是人么~~人哪儿能有分身法的,除非是神仙。
3、若境相之体是一,粉笔盒放在桌子上,则粉笔盒就是桌子, 桌子就是 粉笔盒。《二十论》的长行中说的不是粉笔盒与桌子,而是说的象与马。世亲说,我 前边儿有一匹象一匹马,若境相之体是一,那么象就是马,马就是象,然而实际 上呢?马就是马,象就是象,马不是象,象不是马,若来一个人指着马说是象, 那一定是个傻子,就如笑话中的,见了骆驼说是马背肿,见了大象说是猪鼻子插 了葱。
插言:假若当初人们把象叫做马呢?
戏论!人不能活在虚幻的假设之中。当初人们就没有把象也叫做马!指鹿 为马那是政治中的龌龊。
我举个例子,我叫刚晓,又叫紫晓,我们可以说,刚晓就是紫晓,紫晓就是 刚晓,这是对的,因为刚晓、紫晓,其体是一。但你胜论派说马就是象,象就是 马,这就不对了。
第四种过失,若境相之体是一,我前面有一匹象一匹马,则马与象之间就 不该有空间,二者应分不开,中间不该有空隙。还是,刚晓与紫晓中间就不会有 空间,因为二者其实是一回事儿。
第五种过失,若境相之体是一,你看这只鱼缸,缸中的水就是鱼,鱼就是 水,看见水就不应该看见鱼,看见鱼就不应该看见水。
世亲这叭叭叭地一连串如机关枪一样地发话,使得胜论师的老脸臊成了一 块儿大红布。但世亲如此的羞辱老人,这个作派呢,正量部看不下去了。正量部 的代表站起来为胜论派打抱不平。他说:世亲你这小子也别太狂了,得饶人处且 饶人,你说了半天,都是说体怎么着怎么着,然而你所举的例子,什么马呀,象 呀等,这些差别只是相上的差别呀,你怎么能把体与相搅和在一起呢?
年轻人就是血气方刚,一点儿也不口软,世亲说,不对,体与相是有关联 的,有什么样的体对应的就会显什么样的相(注意,原命题成立,不一定逆命题也成立的),只 要你承认象不是马,仔细地分析一番,就可以分出极微来,一分析成极微,也就 回到了前边儿所说的过失。
至此,前边儿一部分已经说完,再往下边儿呢,萨婆多部也站了起来, 与正量部代表并肩作战,向世亲提出现量的问题。
在前边儿呢,世亲是布下了一个天罗地网,粗看起来,真没什么了不起的,只是“安立大乘三界唯识”么~~但确实是疏而不漏。外人左冲右突,任凭使尽了吃奶的劲儿,可还是怎么也翻不出世亲的手掌心儿。这时候怎么办呢?别说外人,即使我们现在人──现在人总自认为比古人的知识要丰富得多,可除了认输,也只能另辟蹊径。外人也是。前边十四个颂语可以用四个根本问题来贯穿:破四事不成之难。当然这十四个颂语还可以进一步分成三个部分:前六颂是四事问答外境无,中间三个颂语是解释二无我,引圣教为证不成,最后五个颂语是返破外难,外境非实,证知唯识。下边儿呢,外人又另辟了一条路,以为这下就可以突破世亲的包围圈儿了。是正量部和萨婆多部提出的问题。
正量部与萨婆多部的代表这么问:世亲同志,你说一切都是唯识所现,都是不实在的,但是释迦老子可是给讲过现量的,这该怎么说?诸法的有无,该用量智来判定,现量是最殊胜的、现量智是最准确的。若真如你世亲所说,唯识无境,佛说这现量智有什么用?你该不会说是释迦牟尼吃错药了吧?大家看,前边儿经部论师抬出过释迦牟尼,说释迦牟尼讲过眼、耳、鼻、舌、身等根以及色、声、香、味、触等境,以此来对付世亲,现在正量部、萨婆多部也抬出释迦牟尼曾讲过现量来为难世亲,到后边儿,世亲自己也抬出释迦牟尼,这很有趣的。
我们来看一下正量部与萨婆多部的问题。不错,佛经上确实讲过现量。什么是现量呢?就是真实不虚。比如这张桌子,这支粉笔……我们对于现量的觉察,是很明白的。我清清楚楚地知道这是一张桌子,而且是三合板做的桌子,是一张虽美观、昂贵但却不耐用的桌子。这是很明白的。若这么明了的事儿还是虚妄的,那还有什么是真实的呢?你世亲的这套理论又有多少人能理解呢?再者,若一切都是虚幻的,那我们还活个什么劲儿呢?这是多么消极的人生观呀~~当然,正量部、萨婆多部(一切有部)不可能从嘴里吐出人生观这个词儿的。
这里我们插一点儿:量是量度,是知识或认知方法。或者是尺度、标准,判断知识正误的标准。在陈那论师以前,佛教立三量:一是至教量--圣者现量证得的知识,我们有时候叫做圣教量、圣言量。这儿还得注意,一般来说,各个宗教都有自己的“至教量”,各个宗教都不承认其它宗教的“至教量”。比如,若一个人与我辩论,他说,耶稣说怎么怎么着,我就会回敬:耶稣算老几,我只认释迦牟尼一个。“目空天下所有士,只让灵(尼)山一个人”。这也是因明辩论的一个规则。但这儿我们把胸怀放宽一点儿,把“至教量”的外延扩充一下:除自宗圣者的言教外,所有契至理、合事实、无违于经验的可信知识,都可以算做至教量。但古代一些教派,比如胜论派,认为至教量是迷信,不予承认;二是比量--比附量度,即透过语言概念,透过事物间的各种特征进行推论。比如见烟知有火;三是现量。陈那论师呢,他把至教量摄归到了现量里边儿,所以,就只立二量,现量和比量。现量的准确定义应该这样来说:心法、心所有法,无分别地,无分别就是不起语言概念,无分别地认知现前、现在、显现的自相境。这才是现量最准确的定义。也就是说现量必须符合三个条件:一现前,二现在,三显现。
插:我听过你的《百法明门论》录音带,上边讲过。
那就算了,我们下边儿就直接说第十五个颂语。
--------------------------------------------------------------------
更多刚晓法师佛学内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