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一塔——旅游风光片《应县木塔》解说词 |
 
千古一塔——旅游风光片《应县木塔》解说词 应县文保所 这里是世界的东方,中国北部的塞外高原,山西大同盆地的边缘。南锁雁门,西控云朔,四周重峦叠嶂,地势险要。一马平川的大原野,就是中国历史上闻名遐迩的古战场。 这块古老的土地,就叫——应县。 公元1056年,一座高达67米,相当于现在20多层楼房高的大木塔,在这里高高耸立,一站就是千年。成为中国大地上的一大壮观,世界瞩目的奇迹。它就是“应县佛宫寺释迦塔”,俗称“应县木塔”。 (一) 七月的塞外高原,天晴气朗。距离应县县城还有些路,我们就眺望见蓝天白云下那座高耸的宝塔。隐隐约约,像一个梦;玲玲珑珑,像一幅画;真真切切,像一个呼唤...... 待我们走进应县西街,穿过山门的木牌坊和塔前广场,走进宽阔幽深的佛宫寺院时,就不能不为眼前的这座崛地而起,擎天、雄浑、古朴的木塔惊叹。 67.31米高的应县木塔,比西安的大雁塔高出3.3米,比北京的白塔高出16.4米。 屹立千年的应县木塔,比意大利的比萨斜塔早建成118年,比法国的埃菲尔铁塔要早出833年!它与意大利的比萨斜塔、法国的埃菲尔铁塔并列为世界三大奇塔。 我们的先人们,是以怎样的智慧和魄力,在这边陲险远的高寒之地,设计出如此的大手笔? 木塔两侧有钟楼鼓楼,左置鼓,右挂钟。鼓为现置,钟系明代天启二年所铸,重约3600斤。 遥想晨钟暮鼓,一声一声,把多少岁月敲入历史...... 4米多高的两层石砌台阶,稳稳地托住八角形的大木塔。 六檐五层的塔身,宛如古朴典雅的楼阁。 层层斗拱,八面勾栏,重重迭迭,好似莲花盛开。 塔顶矗立着14米高的塔刹,穿云射斗,更衬出木塔的威武庄严。 还有那各层之间悬挂着的一幅幅大字牌匾遒劲多姿,笔趣各异,更使这座木塔气韵生动,文采斐然...... 仰望木塔,千年间你目击过些什么,经历过些什么?我们多想听到你的叙说啊。 檐挑的风铃,随风摇曳,叮叮当当,牵动着多少悠远的思绪...... (二) 走进木塔,便走进一座泥塑壁画与建筑的博物馆。木塔外观六檐五层,进到木塔方知由于底层为双檐,各层之间又夹设暗层,实际上为九层。 拾阶而上,一层一重天,每层都有栩栩如生的菩萨塑像和彩绘壁画。这里有横眉竖目的金刚,顾盼多姿的女供养人,腾云驾雾的飞天。 这里有金脸金身,斜披袈裟,慈祥端庄的释迦牟尼塑像。 这里是如来佛和四方菩萨塑像,普贤、文殊盘膝打坐,神态自若;胁侍菩萨谦恭侍立...... 相背而坐的是四尊佛像,就是释家所言的四方佛,即东方阿佛,南方宝生佛,北方成就佛,西方的阿弥陀佛...... 这一尊尊佛像有的是辽代原塑,也有后来历代补塑但历史都在几百年以上。在他们的身上和脸上,都能看到岁月无情的剥蚀,但其神姿仙态生动之中也透出几分沧桑。 更令人惊叹与信服的是:这里供奉着两颗世界佛教界及其信众尊崇的圣物——佛牙舍利,即释迦牟尼真身遗骨。佛牙盛装于两座由七宝瘗藏的银椁里,这是佛陀灭度之后遗留的四颗灵牙之二,唐宋后湮没千年,因缘应州,供奉于佛宫寺释迦塔内。 这里有一个个的故事,组成一个深邃的宗教世界。我们不由得不把脚步放松,不由得屏声敛气,生怕惊扰了佛祖们的讲经说法。面对着这些信仰之力与艺术天才的双重创造时,依然被其中所蕴含、体现的博大胸襟、慈悲情怀和庄严、宁静、超脱、平和的思想之光所笼罩、所折服。 蓦然想起伟大诗人李白的诗句:“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三) 使我折服的不止是塔内的佛牙舍利和泥塑壁画,整个木塔的建筑之奇设计之美更令我们倾倒。 其奇、其美,最突出的表现,一是木塔的基本构件——柱,二是木塔的主要构件——斗拱。 高耸巍峨的大木塔,几乎全是用木柱来支撑。登上台阶,首先看到的便是一圈24根大明柱。每根木柱直径60厘米,高9米。据专家测算,静止时,每根木柱的负荷是120吨!底层除外圈的24根明柱外,墙里还有24根暗柱,里圈也有8根大柱。以后各层,每层均有32根柱子,由下到上,直通塔顶。这样整个木塔主体的柱子就有312根之多。这些柱子都是辽代建塔的原物,千年不弯,千年不朽,坚实挺拔,巍然不动,托起7430吨重的木塔,屹立千年! 应县民间传说:如来佛祖也心疼这些出大力扛重任的木柱,他根据四大天王的建议,让365个天兵天将,每天轮流一天代替一根柱子支撑木塔,从此最底层的24根明柱,每天就有一根柱子可以得到休息...... 当我们深情抚摸这一根根钢铁战士般的木柱时,怎能不肃然起敬,怦然心动! 整个木塔由底层到顶层,由明层到暗层,共用了54种斗拱。可谓集斗拱形制之大成,是名副其实的一座斗拱博物馆。各种斗拱与柱、梁组成一个整体,状如瓣瓣莲花。只见各层之间,梁枋纵横交错,层层叠叠,错落有致,相互契合,精妙之极。据测算木塔全部用料约三千余立方,荒料近万方,构件总数逾万计。 凡是美好事物的诞生,都必然经过痛苦的折磨。我们的勤劳智慧的祖先,是从哪座森林里采伐到如此众多的质地最佳的松木榆木?又是如何设计和创造这样一座惊世骇俗,精妙绝伦的木塔?......至今还找不到有关的史料记载,仅能从木塔第三层南门上悬挂的“释迦塔”木牌匾上,找到记载有关木塔建筑的时间。而那些呕心沥血的设计过程,那些艰难而辉煌的建塔场景,那些惊心动魄的日日夜夜,都已随着那许多的无名建筑大师和无数的劳动者一同湮没于这漠漠大地的深处了。 只留下这一座木塔,它就是先人传给后人的一本天书,就是他们给我们的遗训。 (四) 让我们登上木塔最高层——第五层,到塔外平座凭栏远眺吧。这里已是离地面50多米的高处。感谢木塔,将我们托入一个新的高度和境界。 漫漫田野均收眼底,八面来风尽入怀抱。不由得思接千载,浮想联翩。呵,高天茫茫,恒山隐隐,大野漠漠,桑榆绵绵,看不到极致,看不到刻意,这里不就是我们粗砺、强悍、率性豪放的塞外高原吗。 正是高原,赋予这座古塔以灵以魂;千年木塔才给历朝历代以感以悟。 遥想千年,游者云集。帝王官宦、仁人志士,诗人骚客、专家学者纷纷登临木塔,或题匾、或吟诗、或撰文、或研究。其中就有金朝著名诗人元好问,明末清初大学者顾炎武,明朝的两位皇帝:成祖朱棣和武宗朱厚照,当代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林徽因、陈明达等等。真是:千古一塔举世无双,名人名胜两相辉映。 皇帝登塔除炫耀其武功外,他要治国安邦统领万众也得来这里饱吸几口浩然之气。至于那些志士仁人、学者专家,更是怀着自己的志向,登塔望远,借高御风,采天地之豪气,阔我胸襟,壮我胆魄。谁敢说千年以来的登塔者中,没有人在这里顿悟灵性,而成就一番事业的呢? (五) 今日应县古城,别有一番风情。 传统与流行相间,古朴与时尚并存。在本土与现实的相撞、相融与相映中,依旧能感喟到那份质朴那份豪放和活力与魅力。 清净,肃穆,沉稳,庄重。这里没有人声喧哗,没有烟火缭绕。缭绕的只有天上的云,庭中的燕,以及苍苍茫茫的思绪。 世间也许没有哪座高层木建筑,像它这样经受过如此多的劫难——六次大地震的熏撼。几番大洪水的冲刷,数次重炮的猛烈攻击,千年的风吹雨打雷轰电劈......尽管它的身上还留着累累的弹痕,尽管它的层楼里出现了柱倾楼斜,但它依然屹立如初,站成一个骄傲,一个奇迹,一个谜...... 啊,木塔,你就像一座天造地设的巍巍高山,气势磅礴,自有其博雅的大美; 你就像一棵岁打月磨的参天大树,饱经风雨,却坚守住一片绿荫; 你就像一位阅尽古今的高寿哲人,沧桑与磨难早已置之度外,安然面对世界;世界却无时不感受到你的睿智、超脱、丰富与深沉。 这些正在佛像前虔诚祈祷的游人,与其说是对神的膜拜,不如说是对人的礼赞! 人的生命纵然短暂,人的创造能够不朽,人类对真、善、美的渴望追求可以成为永恒。 朋友,请到世界东方的中国来吧,到中国山西北部的塞上高原来吧。在距离应县县城十多里的地方,你就能看到它了——蓝天白云下这座举世闻名的木塔。隐隐约约,像一个梦;玲玲珑珑,像一幅画;真真切切,像一个千古的呼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