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声明 语言 音乐 文学 声明 其它护持
 
 

从文学观点看杂阿含经中的譬喻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从文学观点看杂阿含经中的譬喻 苏钊琳
  绪言
  佛世之时,佛陀教诫悉以口传,而不以文字立言。佛灭后,以经律为师;为求其广布人间,持而不失,纯而不杂,则有赖结集。上座问答,诵出经律,历经大众审定编次,乃渐成文字记载。而如“说文解字”所谓:“文者纹也”,凡是一种经过修饰刻画的语句,就成为文;在修饰刻画的过程中,有种种手法。在中国有所谓的赋、比、兴;在印度佛典有长行、重颂、孤起(修多罗、祇夜、伽陀)的区分;在现代修辞学中更有感叹、设问、借代、譬喻、象征、倒反、对偶等不同的类称。虽则如此,其目的总不外是通达文句,加深了解,以达到广传流布的效果。
  譬喻,在佛典中从来都占有很重的分量,十二部经中的第五类就是譬喻。因事兴感,取譬说法,而智者依譬得解。故可以说,在佛经的宣讲传布中,譬喻往往是最吸引人,也最易了解的一条方便道。下文就从譬喻的这个角度来看“杂阿含经”。
  譬喻目的与效果 譬喻本是一种“借此喻彼”的修辞方法,凡两件或几件事物有类似的地方,而可以用那类似的地方来说明的,就叫做譬喻。其理论架构是建立在心理学的类化用上 -- 利用旧经验引起新经验。通常是以具体说明抽象,以易知说明难知,使人在意趣的转折中恍然大悟,而得到理论的满足与情感的信服。
  “墨子小取篇”:“辟也者,举他物而以明知也。”
  “王符潜夫论释难篇”:“夫譬喻也者,生于直告之不明,故假物之然否以彰之。”
  “刘勰文心雕龙比兴篇”:“比之为义,取类不常,或喻于声,或方于貌,或拟于心,或喻于事。..... 比类虽繁,以切至为贵。”
  “杂阿含第一O三经(佛光版第一O五经)”:“凡智者,因譬类得解。”
  “杂阿含第二七一经(佛光版第四八经)”:“今当说者譬,夫智慧者,以譬得解。”
  借著类比的作用,达到生动易解的效果,这是佛经中屡见不鲜的例子。像“妙法莲华经普门品”:“弘誓深如海,历劫不思议。”;“药师琉璃光如来功德本愿经”:“此日月轮,可令堕落;妙高山王,可使倾动;诸佛所言,无有异也。”;“地藏王菩萨功德本愿经见闻利益品第十二”:“吾观地藏威神力,恒河沙劫说难尽。”等,都是常见的好例子。“杂阿含经”中类似这些,为数不少,下文即分类介绍“杂阿含经”中的譬喻。
  杂阿含譬喻数例
  譬喻是由“喻体、喻依、喻词”三者所组成。喻体是所要说明的事物主体,喻依是用来比喻说明主体的另一事物,喻词则是联接喻体和喻依的语词。因为喻体和喻词都可以省略或改变,所以产生了明喻、隐喻、略喻等许多不同的譬喻情况。以下即从“杂阿含经”中分别举例略为说明这几种不同的譬喻。
  (一) 明喻
  喻体、喻依和喻词三者都具备的譬喻叫“明喻”。例如“杂阿含第五四经(佛光版第一OO经)”:“譬如有人溺水能救获,彼能救迷方示路,闇慧(一作惠)明灯;世尊,今善说胜法,亦复如是,显现开发。”
  “杂阿含第二三六经(佛光版第二三八经)”:“譬如有人,火烧头衣,为尽灭故,当起增上方便,勤教令灭;彼比丘亦复如是,当起增上勤欲方便,系念修学。”
  “杂阿含第二六一经(佛光版第三八经)”:“譬如士夫,手执明镜及净水镜,自见面生,生故见非不生;是故阿难,色生,生故计是我。”
  “杂阿含第三四九经(佛光版三四八经)”:“譬如日出,明相先起;如是正尽苦,亦有前相起。”
  (二) 隐喻
  具备喻体、喻依,而喻词由介系词如“是”、“为”代替的型式,就叫作“隐喻”。例如“杂阿含第五八七经(佛光版第一二四七经)”:“乘寂默之车,法想(为)密覆,惭愧(为)长縻,上念(为)羁络。”
  “杂阿含第九八经(佛光版第一一二七经)”:“信心(为)种子,苦行(为)时雨。智慧(为)时(一作犁)轭,惭愧心(为)辕。”
  “杂阿含第一一O经(佛光版第一一二经)”:“诸星月(为)最,诸明日(为)最;十方天人中,等正觉(为)最。”
  (三) 略喻
  凡省略喻词,只有喻体和喻依的譬喻叫做“略喻”。例如“杂阿含第二五四经(佛光版第二五六经)”:“善调琴弦,不缓不急,然后发妙和雅音,.....精进太急,增其掉悔,精进太缓,令人懈怠,是故汝当平等修习摄受。”
  “杂阿含第一OO四经(佛光版第一二一七经)”:“母子更相忧,牛子忧其牛;有余众生忧,无余则无忧。”
  “杂阿含第一一O经(佛光版第一一二经)”:“我论议(一作义)风,偃草折树,能破金石,调伏龙象。”
  (四) 假喻
  此类文体实在不能算是譬喻,既无喻体,也无喻依;虽也用“譬如”字眼,却只是举例性质。如“杂阿含第一一O经(佛光版第一一二经)”:“譬如士夫,刈拔茇草,手执其茎,空中抖擞,除诸乱秽,我亦如是。”
  以上四种明喻、隐喻、略喻、假喻,其中以明喻所占比例最重,约为“杂阿含经”中譬喻的五分之四。虽然我们说法体实相只有一个,但其“相”、“义”却有万端,且为了适应不同的根机,对不同社会阶层,与不同教育背景的人说法,自需广开方便,多方譬喻,以使人得到“因譬得解”的效果。
  譬喻的价值
  佛经中譬喻用得很多,要“因类取譬”,就需多方广泛涉及当时的器物、植物、社会习俗及政治制度等等。因此除了直接的文学价值和宏法的效果外,我们还可以从其中得到一些意外的资料,帮助我们由侧面去了解佛陀时代的种种环境,而对某种教说的产生有较充分的证据。另外或许也可因某种器具植物的特殊地域关系,让我们在考察说法流传路线时,增加了辅助资料而得到一些新证据。这都是面对譬喻时,可以扩展眼界来看的。像“杂阿含第一一O经(佛光版第一一二经)”提到很多当时的职业,“杂阿含第二七O经(佛光版第四七经)”提到许多植物,“杂阿含第三七三经(佛光版第三七二经)说当时的政治与刑罚制度等等。都是很有价值的研究资料,是我们在领会义理之外,可以打开的另一只眼睛。
  结语
  法海一味,点滴是咸。“阿含经”本身即具有许多不同的趣味与风貌;在义理上它不只涵蕴了佛陀的根本教理,亦且有今日所谓“大乘”的思想渊源。在文学上它更是一部情理并茂,感染力极佳的作品集。从“譬喻”这个角度来看“阿含经”,当然不是深入了解“阿含”经义的唯一方法,但若论生命的体验与品味,则仍不失为一可行的途径。(慈济道侣第十一期)

 
 
 
前五篇文章

韩诗佛辨——兼论韩愈诗歌之于唐宋诗风变迁的过渡意义

大唐西域记传说故事之研究

望故乡而高歌

鬼故事——大家来听鬼故事

梵文与中国佛教

 

后五篇文章

唐玄奘采录的古代西域民间故事

佛典语言的诠释学问题──以观诠教的建构

诗人白居易的佛教生活

唐代天文学家一行法师

单老居士文集序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