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抛弃自然的同时,也成了自然的弃儿,如今的城市离想象中的世外桃源越来越远了。
——编者按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描述了一个童话,多少人醉心于找寻这块神奇的土地。物换星移,在21世纪的今天,真的还存在传说中的世外桃源吗?
1000多年过去了,我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工业化给我们带来了充裕的物质,高科技改变了我们的生存方式。依靠现代化的交通工具,我们几乎能够到达世界的任何角落;依靠电脑和手机,我们随时可以与地球上不同区域的人沟通信息。
全球化和高科技是一柄双刃利剑,在给我们带来便捷优裕生活的同时,也带来了无尽的烦恼。对商业利润的过度追逐,使人类毫无节制地消耗自然资源,过分追求生活的舒适,使生态环境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压力,随之而来的便是森林减少、草原退化、河流断流和日趋严重的环境污染。人类在不断侵占其他物种的生存空间,许多珍贵物种失去了赖以生存的条件,濒临灭绝。
生态环境的恶化是自然对我们善意的警告,许多时候它与我们的生活方式息息相关。我们使用大排量的汽车,而汽车的尾气却加剧了空气污染;中央空调使我们拥有一个夏季的清凉,但它排放的热量却造成了城市的热岛效应;塑料袋、一次性餐具、电池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便利,但却留下了一个个难题。
江南的许多山村,远远望去,但见青山横翠,田野间阡陌交通,小桥、流水、人家参差散落,鸡鸣狗吠之声相闻,颇有世外桃源的韵味。可是走近一看,生活垃圾随意丢弃,溪水里塑料袋泛滥成灾,生活污水随意排入小溪,原本一处绝美的景致,却因为忽视环保,成为了令人遗憾的败笔,令人扼腕叹惜。
“上帝创造了乡村,人类创造了城市。”这是英国诗人库柏的诗句。在大自然中,时间保持着一种自然循环的形态,它是雪溶、草绿、花开、落叶的轮回;在城市里,时间却被抽象成了日历和数字。城市里的光阴是停滞的,它的春天没有融雪和归来的候鸟,秋天没有飘零的落叶和金黄的庄稼。我们在抛弃自然的同时,也成了自然的弃儿,如今的城市离想象中的世外桃源越来越远了。
在当今社会化大生产的趋势下,那种桃花源式的小国寡民,自给自足的原始部落已经失去了存在的根基。如同当今美洲的印第安人,非洲的土著部落,他们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正日渐式微,他们的社会如同一条汇入大洋的小溪,注定要淹没在浩如烟海的人类历史中。所以在21世纪的今天,寻找世外桃源注定是一种乌托邦式的美好愿望。
相比之下,我们惊叹于古人的智慧。古人的生活方式要比我们环保得多,他们的交通工具是人力或者畜力,借助于奔流的江河,他们获得了“千里江陵一日还”的豪迈。
我们不可能照搬古人的生活方式,但必须寻找到一种环保的生活方式,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使人类社会能够持续发展,也许它才是桃花源的真谛。
“桃花源”对于我们并非可望而不可及,选择一种环保的生活方式,从小事做起,注重环境保护,创造一个和谐的生活氛围,我们就会离心中的桃花源越来越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