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季童趣皆成诗 |
 
古代确实有“头悬梁,锥刺股”之人,圣人也提倡“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但以学习重要为由剥夺儿童玩耍的权利,泯灭孩子的天性,未免违情悖理。古代儿童,一年四季,寒来暑往,除读书之外,也有许多充满情趣的事情。 春天,可去放风筝。“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即风筝)。”(高鼎《村居》)早春二月,草长莺飞,和风骀荡,杨柳拂堤,水气如烟似雾,孩子如醉如痴,散学归来,机会难得,趁着和煦的阳光、温暖的东风,将纸鸢放飞于蓝天之上,这是何等惬意之事啊! 夏天,可以去河边钓鱼。“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胡令能《小儿垂钓》)此诗描写的是儿童垂钓的故事。诗中的“稚子”,蓬头散发,随地侧坐,专心垂钓,河边杂草、莓苔丛生,环境幽静,正待鱼要上钩之时,偏巧有路人问路,急得这钓鱼之童,遥遥招手,唯恐鱼惊,不敢应人。其惊惧专注之态,栩栩如在目前,真是童趣盎然。 夏天,还可去捉蝴蝶,捕鸣蝉。“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杨万里《宿新市徐公店》)此诗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春意盎然的儿童扑蝶图。前两句点出儿童捕蝶的背景:一道稀疏的篱笆、一条幽深的小路以及篱笆旁的几棵树,花瓣从枝头纷纷飘落,嫩叶初长还未成阴。后两句描绘儿童捕蝶的欢乐场面。 “急走”、“追”这两个动词将儿童的天真活泼、好奇好胜的神态和心理刻画得惟妙惟肖,跃然纸上。而“飞入菜花无处寻”则将活动的镜头突然转为静止。“无处寻”三字给读者留下想象回味的余地,仿佛我们面前浮现出一个面对一片金黄菜花搔首踟蹰、怅然若失的儿童形象,别有情趣。“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袁枚《所见》)诗中小牧童的动态,那高坐牛背、大声唱歌的派头,何等散淡放肆;后写小牧童的静态,那屏住呼吸,眼望鸣蝉的神情,又是多么专注!这从动到静的变化,写得既突然又自然,把小牧童天真烂漫、好动多事的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 夏天,还可以去田野放牧。“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雷震《村晚》)诗的前两句为牧童设置了美丽的背景:四周长满青草的池塘,水满满的,红红的太阳像被山口衔住,倒映于清凉的涟漪中,天水相映。后两句写牧童横坐牛背,用短笛随便地吹奏着不成调的曲子,其乐融融。诗人即景而写人,表现出牧童自在悠闲的无穷乐趣。 秋天,可去捉蟋蟀。“萧萧榕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知有儿童捉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叶绍翁《夜书所见》)“促织”即“蟋蟀”,“篱落”即“篱笆”。此诗后两句绘出“夜深篱落一灯明”的捉蟋蟀画面:灯影憧憧,人影迷离,捉蟋蟀的灯笼之光与发现蟋蟀时的欢乐之声,不时从篱笆处传来,打破了秋夜的寂静。儿童无忧无虑的欢声笑语,秋风萧瑟中蟋蟀声声,或许能使客居他乡的游子想到自己充满意趣的儿时趣事,进而冲淡他心中的愁绪吧?儿童夜捉蟋蟀,姜夔的词里也有记载:“豳诗漫与,笑篱落呼灯,世间儿女。”诗句也写出了儿童提灯绕篱寻蟋蟀的有趣玩耍。 冬天,可以玩冰雪。“稚子金盘脱晓水,彩丝穿取当银钲。敲成玉罄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杨万里《稚子弄冰》)诗中孩子弄冰的场景,充满了乐趣:心态上,寒天“弄冰”,童心炽热;色泽上,“金”盘“彩”丝串“银”冰;形态上,是用“金盘”脱出的“银钲”,圆形;声音上,有“玉罄穿林响”的高亢,忽又转作“玻璃碎地声”的清脆。全诗形色兼具以感目,声意俱美以悦耳赏心,绘声绘色地表现出儿童以冰为钲、自得其乐的盎然意趣。 看到这些充满童趣天真的生活,真为如今的孩子们可惜,他们隔离在远离大自然的无涯学海中,“两耳难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其心其趣,无异于一片荒芜的沙漠,除去稀稀落落的小草外,鲜有生机怡人的景色。但愿现代的孩子们摆脱书山题海的桎梏,能回归充满诗情画意的童年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