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谢智明:〈黄庭坚诗禅交融的生命实践--论禅学修养对黄庭坚诗歌创作与理论之影响〉 摘要: 黄庭坚被尊为江西诗派宗主,并且倾心于参究禅学,禅与诗两者之间存有若干相似的性质,因而产生对话的焦点,就宋诗与禅宗的发展关系而言,黄庭坚相当具有指标的意义。关于黄庭坚习禅的背景因素如下:1.诗歌与禅宗的交流关系,分析其诗风受禅宗的影响。2.黄庭坚参禅修道的时代风气,寻求心灵的慰藉,能契合其心理需求。3.黄庭坚的参禅修道的理念,分析其学佛体现的精神。4.黄庭坚与禅宗僧侣的交游纪录,由禅宗语录以考察其交往的对象,并藉诗歌反映其禅学修养。此外,黄庭坚禅诗作品的类型如下:1.禅理诗:省思缘起无我,著重内省功夫,追求空灵妙悟。2.禅典诗:诗歌中直引禅语者,具有可观的比重。3.禅?诗:吟咏说法道场、佛塔等,将禅师事迹宏扬于世。4.禅趣诗:运用意象概念,留予读者丰富的想像空间,以参话头的手法验证诗歌多义性的特质。另外,禅学修养对黄庭坚诗论的影响如下:提出“以俗为雅”、“以故为新”、“点铁成金”、“夺胎换骨”、“句中之眼”、“参活句”等诗论主张,以禅宗生动的思维带来鲜活的启发,为重意尚理的宋诗注入活泼的生气,丰富诗学的理论体系,带动江西诗派后学参禅修道的风气,具有典范的意义。黄庭坚能将诗歌与禅理运用自如,不仅是个人才情的展现,更具备深刻的禅学修养与生命实践,方能领悟禅学的旨趣,创作出具有深度内涵的作品。透过诗歌作品的研究,可以见证禅学对黄庭坚诗歌创作与理论的影响。 关键词:黄庭坚、禅诗、以禅入诗、以禅喻诗、文字禅、生命实践 一、 前言 自佛教传入中国,诗歌与佛教之间的文化交流日趋频繁。从魏晋南北朝的玄言诗、山水诗,逐渐融入佛教的色彩,唐代佛教的发展尤为兴盛,融合禅诗色彩的作品为数相当可观,酝酿出诗禅交融的现象。至宋代诗歌以议论为诗、以文字为诗的风气下,结合禅宗语录、颂古等文字禅的手法,形成以诗歌文字来解说禅法义理,影响宋诗哲理化的现象。 诗禅交流的盛况方兴未艾,文字禅与宋代诗学的关系,成为文学批评家所关注的焦点。 宋诗派别繁多,其中以黄庭坚(1045-1105)为首的江西诗派,对宋诗发展的影响尤为深远。 宋代禅宗灯录、语录收集许多禅师与时人的应答,其中不乏与文人、士大夫的对话,从文献的纪录显示,黄庭坚和江西诗派诗人,与禅宗僧侣交游相当密切。 诗人在参禅学佛的薰习下,自然而然将心得运用于诗歌创作中,王爱玲云:“黄庭坚在艺术表现上,受其禅学修养的影响也很明显,如禅家的旁敲侧击,对黄诗正意反说,浅意深说式的活法表现和跳跃性的影响,禅宗大师的机锋棒喝,对黄诗风趣幽默、插科打诨手法的影响等,都可以看出黄庭坚的习禅修养,影响其创作的痕迹。” 研究宋诗与禅宗的发展关系而言,黄庭坚相当具有指标性的意义。因此,本文拟从黄庭坚禅学修养的角度,分析对诗歌创作与理论的影响,从而观察其落实在生命实践上的特质。 查询“网路展书读”黄庭坚现存2176首诗作, 其中有不少与佛教相关的用语, 显示黄庭坚有许多诗作涉及到佛教的色彩,至于其他间接暗合禅趣的诗作亦不在少数。这些诗作与黄庭坚的禅学修养息息相关,对于其诗歌创作与诗论,必然产生相当程度的影响。本文分为黄庭坚交游习禅的背景因素、黄庭坚禅诗作品的类型、禅学对黄庭坚诗歌理论的影响等课题,进行分项的探讨研究。 二、黄庭坚交游习禅的背景因素 (一)诗歌与禅学的交流关系 历来有不少文学批评家关注诗歌与禅宗交流的关系,例如:元好问〈嵩和尚颂序〉:“诗为禅客添花锦,禅是诗家切玉刀。”(《遗山先生文集》集三七)袁行霈分析云:“诗赋予禅的不过是一种形式而已,禅赋予诗的却是内省的功夫,以及由内省带来的理趣,中国诗歌原有的冲和澹泊的艺术风格也因之占据了更重要的地位。” 可见禅宗的哲理思维拓展了诗歌的内容深度,使诗歌的艺术风格更增添了禅理的色彩。 至于禅与诗之间存在哪些相同与相异的特质呢?杜松柏在《禅学与唐宋诗学》一书中详细比较两者的异同之处, 袁行霈分析云:“诗与禅是两种不同的意识形态,一属文学,一属宗教。…它们的归趣显然是不同的,然而,诗和禅都需要敏锐的内心体验,都重启示和象喻,都追求言外之意,这又使它们有了互相沟通的可能。” 虽然禅与诗两者之间原属于不同的领域,而彼此却存有若干相同的性质,例如:禅宗著重直接证悟,不著于语言文字,诗歌则贵在直抒胸臆,意在言外,两者有异曲同工之处,因此诗人参禅的经验有助于诗歌的创作。 此外,禅宗以明心见性为本,诗歌以言志抒发心情为本,两者皆著重于心灵智慧的开发,因此两者有了对话的焦点,彼此的结合是水到渠成的结果。 当禅与诗交融之后,两者更加密不可分,范月娇云:“宋之诗人喜以禅语、禅典入诗,使作品表现出空灵妙悟之禅趣,因而将诗之意境提升。又因诗人之诗中有禅,而助成禅宗之发展。禅提升诗,诗亦发扬禅,互为影响,相得益彰。” 诗与禅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由于宋代诗人盛行习禅的风气,因此诗作风格或多或少受到禅宗的影响。孙昌武云:“到了禅宗出现,诗、禅关系出现了根本变化,由于禅变成了一种生活体验,变成了心性体察,变成了人生方式,诗意与禅意也就能一致起来。” 显示参禅修道已成为若干诗人日常生活中的一部份,在进行诗歌创作时自然流露禅学修养的思维, 诗意与禅意自然而然的结合,成为宋代诗歌的特质之一。 (二)参禅修道的时代风气 大体而言,宋代朝廷采取的宗教政策对于佛教相当护持,禅宗寺院遍及全国各地,有利于宋人就近参禅问道。加上宋代学术思潮趋向于儒释道三教合一,促进宋人认识佛教的动机,进而带动习禅的风气, 皆是促成黄庭坚修习禅学的背景因素。 关于宋人与各宗派禅师交游的文献记载,可从道原《景德传灯录》、李遵勖《天圣广灯录》、慧洪《林间录》、《林间录后集》、蕴闻《大慧普觉禅师语录》、晓莹《罗湖野录》、《云卧纪谈》、道融《丛林盛事》、昙秀《人天宝鉴》、圜悟《枯崖漫录》、普济《五灯会元》、志磐《佛祖统纪》、朱时恩《居士分灯录》、心泰《佛法金汤篇》、彭际清《居士传》等灯录、语录、别录、丛林见闻、史传、传记等文献资料收集,可窥见宋人与禅师交游的各种样貌。 关于宋人热衷参禅的现象,潘桂明分析宋人习禅的因素,具备若干基本条件,分析云:“许多士大夫因仕途受阻,官场受挫而有精神失落之感,他们希望通过学佛而探究社会人生的真实意义。” 此点勾勒出宋代士大夫寻求在传统儒学之外,透过修习禅学获得生命的情趣,培养人生哲学的智慧,寻求心灵的慰藉安顿。黄庭坚在盛行习禅的时代风气下,运用修养心性的生命实践功夫,可以解决遭逢顺逆境时的心灵起伏,淡泊名利权位的欲望,解开心灵的束缚枷锁,表现坦然自适的情操。 (三)黄庭坚参禅修道的理念 黄庭坚为江西洪州分宁人,而江西一带亦是禅宗胜地,白政民云:“在众多的禅宗大德中,有许多人如东林慧远、马祖道一、青原竹思、百丈怀海、黄孽希运等,均俗籍江西。由于他们的传教说法,禅宗在江西有著广泛的群众基础。到北宋已是禅院林立,香火弥漫。” 黄庭坚所居之地萦绕著禅宗浓厚的气息,在耳濡目染的环境中成长,黄庭坚诗云: 我穿高安过萍乡,七十二渡绕羊肠。水边林下逢衲子,南北东西古道场。五峰秀出云雨上,中有宝坊如侧掌。去与青山作主人,不负法昌老禅将。(〈送密老位五峰〉) 描述其住处环境附近佛寺道场林立,在路途中随处可遇禅僧,有利于从事参禅学佛活动。然而黄庭坚在仕途上颇为不顺, 历任国子监教授、起居舍人等职。在哲宗时,新党弹劾黄庭坚撰修《神宗实录》失实,被贬为涪州别驾。徽宗时,出任太平州知州,不久流徙于荆州、鄂州一带,其后三度管束于宜州。 面对家庭变故与仕途坎坷,促成黄庭坚有意于从学佛中抒解烦恼, 王爱玲云:“宋代文人士大夫大多好佛,以居士自命,把习禅当成内在修养的组成部分,这就自然促成了黄庭坚于世事多艰、烦恼煎迫之际,悉心禅学、潜心悟道的精神选择,从而自觉地认同士人风尚,把排谴内心痛苦、消解尘凡观念当成内在修养的有机组成部分。” 因此黄庭坚游历于安徽山谷寺时,向往该寺安和的山林环境,故自号为山谷道人。晚年筑精舍于涪滨,修行净土法门,又号为涪翁。后贬谪于黔州时,寓居开元寺,寺有摩围泉,又号摩围老人。根据《佛祖统记》卷四六记载: 黄庭坚谪居黔南,制酒绝欲,读大藏经凡三年。常曰:利衰毁誉称讥苦乐,此之八风于四仪中未尝相离。虽古之元圣大智,有立于八风之外乎,非学道不知也。(《大正藏》卷四九,页418中。) 显示黄庭坚晚年更倾心于习禅,绍圣元年(1094)之后的后期诗作,约有四百首,约占全部诗作的二成,与前期作品相较,则更倾向于平淡质朴的风格。 在谪居异乡,投荒穷乡僻壤的环境,为求从凄苦悲凉的心境中获得抒解,黄庭坚更倾心于佛教,追求随缘安乐,逍遥自然,放达自适,表现旷达自适的人生观。例如: 天教兄弟各异方,不使新年对举觞。作云作雨手翻覆,得马失马心清凉。 (〈梦中和觞字韵〉) 道是鲁直亦得,道不是鲁直亦得。是与不是,且置勿道。唤那个作鲁直,若要斩截一句,藏头白海头黑。似僧有发,似俗无尘。作梦中梦,见身外身。 (〈写真自赞五首(之四)〉) 黄庭坚对于世间荣华富贵,名利权位,得失心都视如过眼云烟。自云过著「似僧有发,似俗无尘”的生活,兼具入世与出世的修道理念。黄庭坚曾作〈五观偈〉, 成为丛林受食时的偈颂,亦曾作〈发愿文〉, 忏悔往昔所造的过失,发愿从今以后洗心革面。此外,黄庭坚鼓吹在家修道的主张: 净名庞老总垂须,君幸元无免破除。心若出家身若住,何须更觅剃头书。(〈赠刘静翁颂四首(之四)〉) 诗中“净名”是印度维摩诘居士,“庞老”是中国南北朝时期的庞大士,这些居士皆是在家修道者的典范。人人皆具真如本性,只要收拾外骛之心,亦可在家修道,于现实人生中得到学佛的法益,则“无山而隐,不褐而禅”即是人生逍遥自在之境。 (四)黄庭坚与禅宗僧侣的交游 黄庭坚早年与圆通法秀禅师问学,被其喝斥所作YIN词有违礼教, 黄庭坚在〈小山集序〉云:“余少时间作乐府,以使酒玩世,道人法秀罪余以笔墨劝YIN,于我法中当下犁舌之狱。”使黄庭坚幡然悔悟而作〈发愿文〉,立志从此洗心革面。黄庭坚参谒黄龙祖心禅师的悟道因缘,在《罗湖野录》记载云: 晦堂因语次举孔子谓弟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于是请公诠释,而至于再,晦堂不然其说,公怒形于色,沉默久之。时当暑退,凉生秋香满院,晦堂乃曰:闻木犀香乎?公曰:闻。晦堂曰:吾无隐乎尔。公欣然领解。”(卷上,页963) 黄庭坚在准备拟对时,黄龙祖心答以“不是!不是!”后来黄龙祖心以木樨之花香为缘,施以机会教育,向黄庭坚暗示佛法无有隐藏,而使其了悟佛陀之大慈大悲,以及诸法实相的道理。 黄庭坚在黄龙祖心门下心开意解,曾作晦堂塔铭以表赞叹云:“某夙承记别,堪任大法,道眼未圆,而来瞻窣堵,实深宗仰之叹。”(《五灯会元》卷十七,页672)表现其深刻敬仰之心,黄庭坚和黄龙祖心交游密切外,与其门下的黄龙悟新、灵源惟清等人亦交谊深厚,其与黄龙悟新的书信可兹证明: 往年尝蒙苦苦提撕,长如醉梦,依稀在光影中,盖疑情不尽,命根不断,故望崖而退耳。谪官黔南道中,昼卧觉来,忽尔寻思,被天下老和尚谩了多少,惟有死心道人不肯,乃是第一相为也,不胜万幸。(《五灯会元》卷十七,页672) 黄庭坚自觉在道业路途上进进退退,屡生退转之心,幸获黄龙悟新一路的提携,使其仍能保持对学道的热忱,显示居士须多加亲近善知识的重要。 黄庭坚交往的禅师还有黄龙派的泐潭克文、云门宗的中际可遵、杨岐派的五祖法演等人,还与禅师道友们的广泛交往, 在禅宗语录记录许多参禅问道的事迹,以及其诗文中所呈现的禅学修养, 显示对黄庭坚禅学思想的建立有相当深远的影响。 三、黄庭坚禅诗作品的类型 关于禅诗作品的分类,历来各家学者有众多的分法, 详略各有不同,但就禅与诗之间互相影响的关系来分,大致可分为两大系统。袁行霈云:“禅对诗的渗透,可以从两方面看:一方面是以禅入诗;另一方面是以禅喻诗。” 归纳得知“以禅入诗”是从诗歌创作涉及禅宗的成分,以各种类型的角度来分,“以禅喻诗”是从评论诗歌作品的角度,与禅宗相涉及的课题进行评论。兹将黄庭坚的禅诗分为“禅理诗”、“禅典诗”、“禅?诗”,以及“禅趣诗”四类来探讨,由于黄庭坚相关的诗作众多,仅择要举例探讨如下: (一)禅理诗 关于“禅理诗”,杜松柏解释云:“夫乐其说而精述其奥理者,禅理诗也。” 此类作品主要是叙述修学心得,阐发佛学义理的观点。 1.省思缘起无我 黄庭坚以黄粱梦的典故表示对人生如梦,幻化无常的感叹。例如: 蝴蝶双飞得意,忽然毕命网罗,群蚁争收堕翼,策勋归去南柯。(〈蚁蝶图〉) 这是黄庭坚见到画屏所题之诗,翩翩起舞的蝴蝶被网缚住,一群蚂蚁争相抢拾搬运的画面,进行反观人世无常的沉思。另外类似的作品如:“朱颜老尽心如昨,万事休休休莫莫”(〈木兰花令〉)“白蚁战酣千里血,黄粱炊熟百年休,功成事遂人间世,欲梦槐安向此游。”(〈题槐安阁〉)“蚁穴梦魂人世,杨花踪迹风中,莫将社燕等秋源,处处春山翠重。”(〈西江月〉)皆是省思世事无常之理。 此外,探讨人生病苦,反应苦空无常无我之理的作品。例如:“万事同一机,多虑乃禅病。排闷有新诗,忘蹄出兔径。莲花生淤泥,可见嗔喜性。小立近幽香,心与晚色静。”(〈次韵答斌老病起独游东园二首(之一)〉)“百痾从中来,悟罢本谁病。西风将小雨,凉入居士径。苦竹绕莲塘,自悦鱼鸟性。红荷倚翠盖,不点禅心静。”(〈又答斌老病愈遣闷二首(之一)〉)“风生高竹凉,雨送新荷气。鱼游悟世网,鸟语入禅味。一挥四百病,智刃有余地。病来每厌客,今乃思客至。”(〈又答斌老病愈遣闷二首(之二)〉这些诗作皆是从佛教的根本教义,省思“万法因缘生”、“万法因缘灭”缘起性空的道理,由观察世间万法的现象可以获得印证,阐发观空破执的理念。 2.著重内省功夫 黄庭坚透过参禅等修学方式,著重内省功夫的涵养,使胸中学问更为灵活创新。例如: 八方去求道,渺渺困多蹊。归来坐虚室,夕阳在吾西。君今秣高马,夙驾先鸣鸡。慎勿取我语,亲行乃不迷。(〈柳闳展如子瞻甥也其才德甚美有意于学故以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八字作诗赠之(之八)〉) 黄庭坚深谙禅宗修养方法,认为道不假外求,必须自见心性,所以“八方去求道,渺渺困多蹊”,主张收伏向外攀缘的心念,此与禅宗“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观点近似。 其他类似的作品如:“金石不随波,松竹知岁寒。冥此芸芸境,回向自心观。” (〈颐轩诗六首(之一)〉)“膏火煎熬无妄灾,就阴息迹信明哉。功名富贵两蜗角,险阻艰难一酒杯。百体观来身是幻,万夫争处首先回。胸中元有不病者,记得陶潜归去来。”(〈喜太守毕朝散致政〉)“念念皆空更莫疑,心王本自绝多知。艰勤长向途中觅,掉却甜桃摘醋梨。” (〈赠刘静翁颂四首(之一)〉)这些诗作皆是黄庭坚运用所观之心,以一颗沉积世故、学养陶冶的生命涵养,在此基础上来观此心源,如同禅宗从心灵中开发明心见性。 3.追求空灵妙悟 黄庭坚诗歌直用禅理,或是透视禅机,写风景则细致入微,写心境则空灵妙悟,以“悟”来提升诗歌境界。 例如:“炉香滔滔水沈肥,水绕禅床竹绕溪。一段秋蝉思高柳,夕阳原在竹阴西。”(〈题觉海寺〉)“西风鏖残暑,如用霍去病。疏沟满莲塘,扫叶明竹迳。中有寂寞人,自知圆觉性。心猿方睡起,一笑六窗静。”(〈又次韵答斌老病起独游东园〉)“暝倚蒲团挂?囊,半窗疏箔度微凉。蕉心不展待时雨,葵叶为谁倾太阳。”(〈题净因壁二首(之一)〉)“此山花光佛所住,今日花光还放光。天女来修散花供,道人自有本来香。”(〈所住堂〉)这些诗歌意境皆表现出诗韵流动,引人遐想的特质。 从这些诗歌的意境分析,黄宝华云:“在黄庭坚看来,诗的立意与禅的了悟有著类似的途径,禅家认为佛性存在于一切有情与无情之物中,…禅家从各类事物中悟道的例子在语录、公案中触目皆是。而诗的立意同样是外境触动心灵的结果。他的立意每每有触物感兴、随兴生发的特点。” 显示佛教从观察“苦”、“集”、“灭”、“道”等四谛,体验“苦”、“空”、“无常”、“无我”之理,进而开显般若四德“常”、“乐”、“我”、“净”的法喜。在观察诸法的现象之后,豁然开朗,从而获得觉悟之后的喜乐,这些禅理诗则是进行哲理思维之后所感发的心得,具有哲理诗的理趣。 (二)禅典诗 关于“禅典诗”,杜松柏解释云:“明其故实而入诗者,禅典诗也。” 禅典诗是诗人采撷引用禅典禅语,藉以充实诗家的素材与词藻。 黄庭坚在诗歌中直接引用佛家禅语的词语,占有相当可观的比重。例如在元祐元年(1086)黄庭坚写给妹夫张埙云: 但回此光还照己,平生倦学皆日新。我提养生之四印,君家所有更赠君。百战百胜不如一忍,万言万当不如一默。无可简择眼界平,不藏秋毫心地直。我肱三折得此医,自觉两踵生光辉。团蒲日静鸟吟时,炉薰一炷试观之。(〈赠送张叔和〉) 诗中“四印”是禅语“忍、默、平、直”。诗中“简择”、“眼界”亦是禅语,禅宗三祖〈信心铭〉云:“至道莫难,唯嫌简择,但莫憎爱,洞然明白。”《般若波罗密多心经》云:“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圆觉经》云:“譬如眼界照了前境,其光圆满,得无憎爱。”诗中“心地”亦是禅语,《景德传灯录》云:“心地本无生。”诗中“两踵生光”亦引用佛典,《华严经》〈夜摩天宫偈赞品〉云:“尔时至尊,从两足趺上,放百千亿光明。”以上运用佛家禅典的娴熟,可见黄庭坚对佛学典籍的熟稔程度,另外一举: 道常无一物,学要反三隅。喜与嗔同本,嗔时喜自俱。心随物作宰,人谓我非夫。利用兼精义,还成到岸桴。(〈次韵杨明叔四首(之二)〉) 黄庭坚作此诗大量运用禅语,强调“修心养性”的重要,要能作自己“心”的主人,而不被外在环境所转,否则将被外物主宰而不能为大丈夫之事。诗中“无一物”是禅语,六祖慧能曾作偈云:“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诗中“喜与嗔”亦是禅语,龙树偈云:“于法心不澄,无嗔亦无喜。”(《景德传灯录》卷一)诗中“心随物”亦是禅语,二十二祖偈云:“心无万境转,转处实能幽,随流认得性,无喜亦无忧。”(《景德传灯录》卷三)诗中“作宰”是禅语,玄沙广语云:“如许多田地,教谁作主宰。”(《景德传灯录》卷一)从上述例证得知黄庭坚对佛教典籍有相当程度的涉猎,并将之涵咏于诗歌作品中,显示其对佛家禅典的喜爱。 其他诗作如:“佛子禅师若苇林,此门无古亦无今。庭前柏树祖师意,竿上风幡仁者心。”(〈戏赠惠南禅师〉)“柏树祖师意”与“竿上风幡”两句,分别为六祖慧能与赵州谂禅师运用的公案。“罗侯相见无杂语,苦问沩山有无句。春草肥牛脱鼻绳,菰蒲野鸭还飞去。”(〈奉答茂衡惠纸长句〉)运用大安禅师牧水牯牛的故事,大安禅师在沩山居住三十年,只牧一头水牯牛,终于使牛调伏的公案。 黄庭坚常用的禅家公案,包含达摩禅师西来意,慧可问达摩诸佛法,天然禅师赴江西见马祖,大安禅师牧水牯牛等。 王爱玲云:“山谷诗反覆运用这些禅宗公案之典,来表明他向往清静佛境,调伏凡心,终成正果之意,同时也表现了他对这些禅师公案的赏爱之情。” 从这些诗作中可以观察出黄庭坚对于禅典,以及禅宗公案的娴熟,成为习以为常的风格。 然而诗家要能运用自如,还必须自身学养到达一定的境界, 才能写出高妙的诗篇,所以袁行霈评论云:“以禅入诗,是指把禅意引入诗中。其中有些作品是用禅语阐述禅理,只有诗的躯壳而没有诗的审美价值。严格地说不能算是诗,或姑且称之为禅言诗。这些诗整体看来并无可取之处,只有个别富有理趣的作品尚能引起我们的兴趣。” 然而不可讳言的,大量运用禅典的诗歌,其本质在阐述禅理,使诗歌呈现浓厚的哲理意义,而容易忽略其含蓄蕴藉的特质,或多或少流失了诗歌的美感。 (三)禅?诗 关于“禅?诗”,杜松柏解释云:“适其居,友其人,投赠酬答者,禅?诗也。” 禅?诗是诗人吟咏说法道场、佛塔等,将禅师事迹宏扬于人间。 在时代风气的影响下,黄庭坚结交许多禅宗名僧,甚至成为禅宗黄龙派的法嗣。黄庭坚早年结识云门宗法云法秀禅师,后来结识黄龙慧南的嫡子晦堂祖心禅师,在其门下参禅,面授机宜而领悟禅理。 黄庭坚贬谪黔南时,曾写书信给晦堂祖心, 在《续传灯录》亦有记载相关事迹的史料, 黄庭坚曾作晦堂塔铭以为纪念, 显示其对晦堂祖心感念之深。另外,黄庭坚亦结交灵源惟清,曾作〈寄黄龙清老〉三首: 万山不隔中秋月,一雁能传寄远书。深密伽陀枯战笔,真成相见问何如。(〈寄黄龙清老(之一)〉) 风前橄榄星宿落,日下桄榔羽扇开。昭默堂中有相忆,清愁忽遣化人来。(〈寄黄龙清老(之二)〉) 骑驴觅驴但可笑,非马喻马亦成痴。一天月色为谁好,二老风流只自知。(〈寄黄龙清老(之三)〉) 从诗句内容可见黄庭坚与灵源惟清的情谊颇为深厚。另外,在元丰三年(1080)黄庭坚前往安徽省舒州怀宁县西的山谷寺, 凭吊禅宗三祖僧璨之塔,因有所感而写诗云: 司命无心播物,祖师有记传衣。白云横而不度,高鸟倦而犹飞。(〈题山谷石牛洞〉) 黄庭坚目睹山谷寺石牛洞的景象,思古幽情油然而生,仰慕禅宗三祖僧璨的典范流传后世,促成禅宗的兴盛功不可没,又有感于山谷寺山林环境的幽雅,因此自号为“山谷道人”, 黄庭坚雅好禅宗的心志不言可喻。 黄庭坚亦与黄龙派觉范德洪往来,崇宁三年(1104)黄庭坚赴宜州途中经过湘水,忽忆念起觉范德洪,赋诗赠云: 数面欣羊胛,论诗喜雉膏。眼横湘水暮,云献楚天高。堕我玉麈尾,乞君宫锦袍。月清放舟舫,万里渺云涛。”(〈赠惠洪〉) 在黄庭坚辞世后,觉范德洪作〈山谷老人赞〉等诗文以为纪念, 足见其对黄庭坚推崇备至。此外,其他诗作如: 市声故在耳,一原谢尘埃。乳窦响钟磬,翠峰丽昭回。俯看行磨蚁,车马度城隈。水犹曹溪味,山自思公开。浮图涌金碧,广厦构坏材。蝉蜕三百年,至今猿鸟哀。祖印平如水,有句非险崖。心花照十方,初不落梯阶。我行暝托宿,夜雨滴华榱。残僧四五辈,法筵叹尘埋。(〈次韵周法曹游青原山寺〉) 此诗是歌咏青原行思禅师的生平事迹,在元丰六年(1083)黄庭坚游历青原山净居寺,因仰慕其风范与感伤其后继无人而作。另外,“寺古松楠老,岩虚塔庙开。僧缘蚕麦去,官数荔支来。石室无心骨,金铺称意苔。若为刘道者,拽得鼻头回。” (〈万州下岩二首(之二)〉)此诗是歌咏万州之下岩第一祖道微禅师的事迹,黄庭坚感叹景物依旧而人事已非的无奈,为鞭鞑山野残僧而作此诗。 (四)禅趣诗 关于“禅趣诗”,杜松柏解释云:“状物明理,托物起兴,以有限见无限,使恍惚之禅机,著?如见者,禅趣诗也。” 袁行霈云:“更值得研究的是另一些作品,它们或写花鸟,或绘山水,或吟闲适,或?渔钓,并没有谈禅,但在笔在笔墨之中、笔墨之外寓有禅意。” 如同严羽所云:“大抵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欣赏这类禅趣诗歌和同参禅一样,须以“悟”来心领神会,而这一类诗歌的主要特色在于不直接明言禅理,却在闲适自得的诗意中暗合言外之意的理趣,可令人再三咀嚼、玩味。 举例如下: 小鸭看从笔下生,幻法生机全得妙。自知力小畏沧波,睡起晴沙依晚照。(〈小鸭〉) 这是一首题画诗,将画家笔下的小鸭生动地描绘出来,黄庭坚将心中知足常乐,怡然自得的闲适之情表露出来。在小鸭身上,寄托黄庭坚经历连番人生波折后,追求平淡宁静生活的心声,表现禅趣式的意境,表现生命实践的功夫。 烟云杳霭合中稀,雾雨空蒙密更微。园客茧丝抽万绪,蛛蝥网面罩群飞。风光错综天经纬,草木文章帝杼机。愿染朝霞成五色,为君王补坐朝衣。(〈次韵雨丝云鹤二首(之一)〉) 黄庭坚以“草木文章”、“朝霞”、“五色”等景物表示诸法的“色相”,以“雾雨空蒙”表示诸法的“空理”。全诗虽未使用禅语、禅典,但却蕴含著春天生机勃发的气象,洋溢生动活泼的禅趣韵味。此外,黄庭坚亦有对自身处境的伤时悲怀之作,例如: 投荒万死鬓毛斑,生出瞿塘滟滪关。未到江南先一笑,岳阳楼上对君山。(〈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二首(之一)〉) 满川风雨独凭栏,绾结湘娥十二鬟。可惜不当湖水面,银山堆里看青山。(〈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二首(之二)〉) 崇宁元年(1102)黄庭坚遇赦北归,途经洞庭湖登上岳阳楼,目睹江山风物而有感自身的仕途遭遇,与杜甫当年登岳阳楼时浩歌悲吟的处境相似,杜甫云:“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登岳阳楼〉)作者面对“满川风雨独凭栏”的景象心有所感,在彼此心灵契合之处而百感交集,以会心一笑来化解百般无奈的哀愁,显示黄庭坚晚年旷达自适,淡泊名利的彻悟之心。 另外,亦有以“笑”为诗句者,例如:“坐对真成被花恼,出门一笑大江横”(〈王充道送山仙花五十枝欣然会心为之作咏〉)“凌云一笑见桃花,三十年来始到家。从此春风春雨后,乱随流水到天涯。”(〈题王居士所藏王友画桃杏花二首(之一)〉)这些以“笑”来表达顿悟禅理,契合禅意的诗句,犹如释迦牟尼佛于灵山法会拈花微花一样,黄庭坚以笑来概括心中的感悟,表现悟道会心一笑的喜悦。 此外,其他诗作如:“主人心安乐,花竹有和气。时从物外赏,自益酒中味。斸枯蚁改穴,扫箨笋迸地。万籁寂中生,乃知风雨至。”(〈次韵答斌老病起独游东园二首(之二)〉)诗中以“花竹有和气”的自然景观,验证主人心境的轻安快乐之情,表现出空寂灵妙,动静交融的禅趣。“小黠大痴螳捕蝉,有余不足夔怜蚿。退食归来北窗梦,一江风月桃李船。”(〈寺斋睡起〉)从自然生机与事物意象中,流露社会人生的哲理。“山回路转水深深,欲问津头谷鸟吟。隔岸野花随意发,小蹊犹忆去年寻。” (〈观化(之三)〉)以禅宗顿悟的理路思考生活的感触,以自然之景描写万物静观皆自得,具有禅趣闲适之乐。 品味这些禅趣诗犹如参禅一般,由读者亲身体验其中不可言喻的禅机, 袁行霈云:“参禅的人则要靠自己去领悟那言外的意蕴,一旦悟有所得,就成正果了。…以参禅的态度和方法去读诗,是因为不满足于诗歌语言之内有限的含义,而欲寻求诗歌语言之外无尽的韵味。也就是不执著于语言文字本身,不死于章句之下。” 可见研读这类禅趣诗的方法,著重“感悟”诗歌作品的弦外之音,言外之意。 禅趣诗的价值,在于不直接点出禅语,而是运用意象的概念来传达, 留予人丰富的自我想像空间,以参禅宗话头的手法,让人以“悟”的主观能动性, 从多种可能的诠释角度来参透禅理的旨趣,验证诗歌多义性的特质, 这是运用“以禅入诗”来品评禅诗作品的妙处。 四、禅学对黄庭坚诗歌理论的影响 苏轼与黄庭坚在宋诗地位上相提并论,在参禅修道方面,苏轼亲近云门宗为主,黄庭坚亲近临济宗为主,对于禅法的吸收与运用各有不同的体验,周裕锴云:“在苏轼诗中多得不可胜数的忧生叹老、感慨人生虚幻的内容,在黄庭坚诗中极为少见。从思想渊源来看,黄庭坚接收得更多的是禅宗的心性哲学,以本心为真如,追求主体道德人格的完善,以心性的觉悟获得生死解脱,使忧患悲戚无处安身。” 黄庭坚较著重于心性修养,能跳脱世俗烦恼而淡泊自持,将禅法厚植于生命实践当中。黄庭坚进一步融合临济宗参话头、文字禅等修持方法,将“以禅喻诗”的观点运用于诗歌理论当中, 并由江西诗派继承与发扬,主导宋诗的发展路线。 以下就“以故为新”、“以俗为雅”、“点铁成金”、“夺胎换骨”、“句中有眼”、“参活句”等课题,分析禅学对其诗歌理论的影响。 (一)以故为新与以俗为雅 历代诗歌作品浩如烟海,提供后人丰富的参考范例,站在前人既有的基础上,进一步追求继承与开拓,是提升诗歌创作程度的捷径。禅宗讲求翻案的逆向思考手法,启发黄庭坚诗歌理论“以故为新”、“以俗为雅”的观点。 周裕锴云:“对于宋诗而言,禅宗典籍提供了大量的典故和俗语,而这些典故和俗语与禅宗的翻案法相结合,成为宋诗人以故为新和以俗为雅的重要原材料,扩大了宋诗的语言表现力。” 黄庭坚的诗作大量运用典故,化用前人的诗句,指引后人作诗的技巧,在初学阶段时学习前人的诗法,在成熟阶段时则进入化境,跳脱既有的法度绳墨,运用语言文字组合新的诗意。 例如: 吾子有嘉德,譬如含薰兰。清风不来过,岁晚蒿艾间。古来百夫雄,白首在涧槃。非关自取重,直为知人难。(〈以同心之言其臭如兰为韵寄李子先(之八)〉) 黄庭坚此诗化用陶渊明的诗意:“幽兰生前庭,含薰待清风。清风脱然至,见别蒿艾中。”(〈饮酒〉)因此“以故为新”的手法,不在生活体验的深厚或艺术表达的高妙,而主要在如何翻用前人诗意与技巧。犹如练习书法的历程,从初学临摹字帖,到驾轻就熟之后的自运,融合各书家之长,展现个人独有的风格特色。 黄庭坚受禅宗翻案法的启迪,提出“以故为新”、“以俗为雅”的创作观,是本于厚积而薄发的学问基础,而非一味追求艰涩怪僻的诗风, 因此黄庭坚主张诗贵含蓄而忌太露, 追求自然平淡的风格。 可知“以故为新”、“以俗为雅”的目的在追求创意,与禅宗参究公案、话头的创新思维,翻转别出心裁的观点,颇有暗合道妙之处。 (二)点铁成金与夺胎换骨 在“以故为新”、“以俗为雅”为前提的创作观之下,如何运用技巧而落实于创作呢?黄庭坚云: 自作语最难,老杜作诗,退之作文,无一字无来处。盖后人读书少,故谓韩、杜自作此语耳。古之能为文章者,真能陶冶万物,虽取古人之陈言入于翰墨,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也。 韩愈虽然提出“务去陈言”、“言必己出”的论点,不过黄庭坚却认为其文章“无一字无来处”,其实正是“师其意而不师其词”的功效所致。黄庭坚提出“点铁成金”的主张,可以运用一点巧思,将前人既有的诗文重新组合,得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具体成效。 “点铁成金”一词原本是道教炼丹的用语,在禅宗灯录中亦有“点铁成金”的记载,例如: 问还丹一粒,点铁成金,至理一言,点凡成圣,请师一点。师曰:还知齐云点金成铁么。曰:点金成铁未之前闻。至理一言敢希垂示。师曰:句下不荐后悔难追。 西京龙门山胜善清照禅师,僧问:变凡作圣则不问,点铁成金事若何?师曰:直下无私处,触目尽光辉。 “点铁成金”在禅宗是用来比喻人顿悟道理,明心见性,进而转凡成圣的含意,可见“点铁成金”是经历大彻大悟,从凡夫转入圣境的捷径。黄庭坚将此概念使用于诗歌创作上,即套用前人已使用过的语汇材料,运用自己的构思加以重组,以最精确而含义最丰富的一个字,使用于诗句最妥贴的位置中,产生化腐朽为神奇的功效。可知“点铁成金”将前人的语言文字(铁),经过诗人一番的巧思安排,提炼成最具价值的语言文字(金),以最富表现力的诗眼贯串全诗的精神,让诗境的发挥余韵无穷,使读者再三咀嚼、回味。 “夺胎换骨”一词亦是道教术语,要将“夺胎”解释为“脱胎”,原指修道后脱去凡胎而换成仙骨,比喻师法前人而不露痕迹,并能创发新意。周裕锴考证《五灯会元》等文献,查证黄庭坚、惠洪禅师与黄龙悟新禅禅的交游,认为黄庭坚提出“夺胎”的本意是受海印禅师的启发,应指夺取他人所托之胎而转生之意, 方能与诗文创作借鉴前人的构思与创新之意相符。 惠洪《冷斋夜话》记载黄庭坚对诗歌创作“夺胎换骨”的主张云: 诗意无穷,而人之才有限,以有限之才,追无穷之意,虽渊明、少陵,不得工也。然不易其意而造其语,谓之换骨法;窥入其意而形容之,谓之夺胎法。 “换骨”是指运用前人的思绪,以自己的语言替换来表达。“夺胎”是指套用前人的构思,以自己的文意去阐释发挥,追求诗歌意境的深化。例如惠洪禅师示范换骨法: 古诗云:“芦花白兼蓼花红,一日秋江惨淡中。两个鹭鸶相对立,几人唤作水屏风?”然其理可取,而其词鄙野。余为改之,曰换骨法:“芦花蓼花能白红,数曲秋江惨淡中。好是飞来双白鹭,为谁妆点水屏风?” 惠洪禅师借用古诗的构思,将原诗抽换若干词语,使诗句的词藻更加文雅,诗歌的意境更加幽深。黄庭坚“夺胎换骨”、“点铁成金”指引后人创作诗歌的捷径,影响相当深远,却也树大招风而备受文学批评家的非议。 王若虚云:“鲁直论诗,有夺胎换骨、点铁成金之喻,世以为名言。以予观之,特剽窃之黠者耳。鲁直好胜,而耻其出于前人,故为此强辞而私立名字。夫既已出于前人,纵复加工,要不足贵。” 认为黄庭坚强调模拟、剽窃古人的诗句,只是将前人作品加以改头换面,内容了无新意,反而不及于前人的成就。 吴曾提出反驳的意见云:“山谷作诗,所谓一洗万古凡马空,岂肯教人以蹈袭为事乎?…夫皎然尚知此病,孰谓学如山谷,而反以不易其意,与规模其意,而遂犯钝贼不可原之情耶?” 吴曾以黄庭坚“一洗万古凡马空”的观点, 说明黄庭坚“点铁成金”、“夺胎换骨”的理念,是由锻炼字句法度,进而追求诗境的创发新意 ,而非模仿抄袭前人的诗句而已。综合而言,“点铁成金”、“夺胎换骨”皆是在前人构思的基础上寻求推陈出新,致力于创新的语言表现手法,或是诗意情境的开拓,和禅宗“得活意而用死句”的精神相符。从既有的语言文字中另辟蹊径,让旧瓶装新酒,赋予诗歌新的生命风貌。 (三)句中有眼与参活句 黄庭坚作诗讲求锻炼字句,其诗云:“拾遗句中有眼,彭泽意在无弦。”任渊注云:“谓老杜之诗,眼在句中,如彭泽之琴,意在无弦外。” 指出杜甫诗歌精华之处在句中有眼,陶渊明诗歌妙处在弦外之音。黄庭坚崇尚杜甫的诗法,将诗歌讲究言外之意的传统,转向著重诗歌文字本身的布局,选择适切的字眼,将诗歌的韵味落实于句法当中。黄庭坚诗云: 覆却万方无准,安排一字有神。更能识诗家病,方是我眼中人。(〈荆南签判向和卿用予六言见惠次韵奉酬四首(之三)〉) 黄庭坚著重“句中有眼”的诗法技巧,“安排一字有神”是将最富表现力的字眼,安排在关键的诗句位置上,可使诗歌的韵味生动,意境更为深化,可与禅宗由句中眼直参至道的理念相契合。禅宗的“眼”即是“正法眼藏”,是教外别传的要义,禅宗的精髓在外于经教的文字,而含藏于特殊的宗门语句中,乃至于参究话头、公案等。参禅者全神贯注于此境界,随著个人的生命实践与智慧见识,体悟的识别能力各有不同。 黄庭坚将参禅的体验应用于诗歌“句中有眼”,追求诗句中精要的字眼,展现由文字形式中求韵味的精神,可知“句中有眼”能契合于宋代“文字禅”与“以文字为诗”的风尚。 除了讲究“句中有眼”之外,运用“参活句”亦是江西诗派所著重的焦点,吕居仁云:“学诗当识活法,所谓活法者,规矩备具,而能出于规矩之外,变化不测,而亦不背于规矩也。是道也,盖有定法而无定法,无定法而有定法。知是者,则可以与语活法矣。” 所谓“活句”是不对问题作正面回答,往往是反语或隐语,通常是无意义或不合理路的句子,所谓“死句”是对问题作正面回答,可以从字面来理解其含义的句子。 参活句与禅宗参话头的理路相似,杜松柏云:“以参禅比论学诗,从言外参,得意遗言,参活句之谓也。莫向纸上窃,谓去陈言,不摹拟剽窃也。而其功夫为兀坐送清画,遗绝外事,以参得悟,而得大巧自发越,以达妙处无前哲。” 黄庭坚提倡“点铁成金”、“夺胎换骨”、“句中有眼”等主张,不拘泥于前人的死句,而能以活句另起炉灶。 黄庭坚结合参禅的体验,将心中领会的旨趣,以活句的手法加以活络思绪,对于诗歌的创作具有积极的意义。 五、结论 综合上述论点,得知黄庭坚具有深厚的禅学修养功夫,并对其诗歌创作与诗论产生深远的影响。黄庭坚能将诗歌与禅理运用自如地发挥,不仅是诗家个人才情的展现,更须具备深刻的禅学修养,以及生命实践的功夫,才能真正觉悟禅宗义理的旨趣, 从而创作出具有深度内涵的作品,绝非一般泛泛之辈所能一蹴可几的。 宋代士大夫与禅僧参学问道时,常以诗文相酬以分享禅趣,每有领会体悟则以诗偈的手法呈现,透过诗文所表露的悟境,进而取得禅师的印可。潘桂明认为:“士大夫通过与禅僧诗文相酬,情趣相投,于禅悦中获得精神满足,这显示出封建社会当中知识分子精神生活的一个侧面。” 指出士大夫在与禅僧诗文交流之间,可以增添精神生活的余裕,提升心灵境界的层次,从黄庭坚的参禅经验中可获得印证。 诗禅之间的互相影响,已经自然融入黄庭坚的精神领域中,以禅入诗、以禅喻诗、以禅参诗,成为中国诗歌文学的一项特色。 阿部肇一归纳宋代士大夫与禅僧的诗文酬酢, 可见僧俗交游是相当流行的趋势,足见宋代缙绅之士在参禅时仍不改雅好诗文的风气。而宋代禅学各种语录、灯录等公案记载,以及解释这些公案的颂古、拈古如雨后春笋般的出现,将禅学内涵予以文字化,亦可带动文人雅士研究品评禅学的滋味,接引世人进入禅学领域的兴趣。 黄庭坚在宋代诗坛占有一席重要之地,随著禅宗的兴起发展,投身其中以获取新的灵感,藉由禅宗的生动灵活的参悟过程,可以体验探究心性当中的引人入胜之处,感受其中不可言喻,不可思议的活泼趣味,增添黄庭坚诗歌作品内容意境的深度。并以禅宗生动的思维,结合文字禅与以文字为诗的时代风气,带来鲜活的启发,为重意尚理的宋诗注入活泼的生气,展现宋诗特有的风貌。 黄庭坚提出“以俗为雅”、“以故为新”,“点铁成金”、“夺胎换骨”、“句中之眼”,以及运用“参活句”等技巧。这些论点亦形成为江西诗派的特色,著重锻字炼句,讲究句法之学,追求尚意的风格,以师古和有法为作诗的准则。可知黄庭坚体现生命实践的精神以身作则,不仅丰富了宋代诗歌创作与理论体系,亦带动江西诗派后学参禅修道的风气,相当具有典范的意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