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 护持 |
证严法师:静思晨语 寂静无境 |
 
证严法师:静思晨语 寂静无境
现在此刻人人的心是不是很恬静?心若能恬静,法才能入心。《无量义经》一直提醒,我们的心,心情静,智慧就生。所以《无量义经》这么说:[智恬情泊虑凝静,意灭识亡心亦寂。]也是要告诉我们,智慧如何产生稳定。 ⊙[智恬情泊虑凝静,意灭识亡心亦寂。]《无量义经》 人人本具佛性,人人本具智慧,就是无法安定下来,所以有时候我们对道理,事事都了解,但是有时候就是无明,无法体会人、事、物在理的里面。所以我们智慧要真正的恬静,才能淡泊,心情才能静。所以[智恬],是智清净恬安的意思。 ⊙智恬:智净恬安之意。 我们若能清清净净,真正的恬安,这个心很恬静、很安稳,我们就能对外面的境界分析得清楚了。什么叫做恬安?那就是[慧心安法,名之为忍。于境决断,说之为智]。 ⊙慧心安法,名之为忍。于境决断,说之为智。 意思就是说,我们的智是分别智,分别外面的境界;慧就是平等慧。我们看一切要如何能够平等?智在前头分别,是非清楚。智,他能够了解这是对、这是不对,对的要坚持,不对的就要好好地去解决去处理,要有果断。 有的人就说:[我们就包容啦,包容。]包容,你还要再发挥你的智,去如何辅导他。你若是没有智,只是一味地包容,这在世俗人叫做烂好人,是非不分了。所以我们的心要能宽容,广大容纳一切的慧,但是我们必定要是非清楚,这就是要智。所以,智与慧两项一定要合一。 所以这个智很重要,智里面要含慧,所以就是[智恬情泊虑凝静],就是心要很宁静,好坏分得很清楚,该容纳的时候,一段时间安忍起来,用智慧好好地来处理。这是过滤对或不对,这就是要靠我们的智慧如何来选择、坚持,用什么方法来包容,我们才能对外面的境界很圆融。 [意灭识亡心亦寂]。意灭识亡,我们就知道意识,我们有心、意、识。心,常常说佛心、佛心,应该要归纳就是在藏识,心就是在藏识里面,佛心。而佛心到最清净才归纳第九识。藏识就是第八识,过去有说过了。最清净的时候那就是第九识,第九识是佛识,我们人人本具,但是我们平时都用[心]。 这个心,我们就是在容纳一切,前面有第七识、第六识。第六识就是缘着外面五根、五尘,所以这个意识它去缘外面的境界,然后来造作,去思量、思考要如何争、如何取、如何贪、如何着,这都是在第七识里面。所以,[心]是在第八识,[意]就是第七识,[识]就是第六识。前面说过了,这都叫做意识,这都是在(缘着)外面。 我们这个心,最重要的要能够很清净。才会每天跟大家讲,跟大家谈心。这个心若是清净,在外面所缘的境界才能够好坏分清楚,所以我们的心很重要。我们的情欲若淡泊,自然心就会清澄,很清,没有污染。 ⊙情泊:又称情憺泊,即情欲淡泊,心澄寂之意也。 在《无量义经》的开头,[静寂清澄志玄虚漠],这就是我们修行者所要追求的境界。[虑]就是考虑,非常地集中在一起。[虑凝静],就是我们在思考的时候,必须心更专一。 ⊙虑凝静:无欲、无求、无为也。 前面不是跟大家说过了,虽然菩萨游戏人间,但是心很专,就是在虑凝静这个地方。我们虽然游戏在人间,但是没有贪欲,瞋、痴、慢、疑都没有。[虑]就是在思,思考,思想的后面很清净无染着,很深的考虑。这就是要心很专,没有分散。若要心专,就是要无欲、无求、无为。无求无为,就是对外面的器世间、物质的世界,我们不想去争取,这样我们的心才能真正的淡泊清净。 再来说[意],意灭。[意灭识亡],这个[意]刚才说过了,也是在第七识里。在第七识,外面的境界没有动摇我们的心,我们第七识开始不再去造作。 因为第七识它会造作,就是意业。这个第七识的造作,若是起一念的善念,那就是为善,起一念的恶念就是恶业,所以意业是有善、有恶。 ⊙意灭:即意业也,有善有恶。 若是贪欲的时候瞋恚就会起来,他就会有邪见。贪欲若是起来,我们的正心、正意、正念、正道就会偏差掉了,所以人不能有贪欲,修行最重要的就是要去除欲念。 ⊙若贪欲、瞋恚、邪见,即意恶业也。 常常说一句话,[一念差,千念错],[差之毫厘,失以千里]。所以邪就是偏的意思,偏邪过去了,不对了,差一点点,那就是恶业。所以我们要常常说,顾好我们的心。心一定要顾好,我们若能为善,这个心意常常都是向善,[若不贪欲、不瞋恚、不邪见,则意善业也]。 ⊙若不贪欲、不瞋恚、不邪见,即意善业也。 我们的已经很恬寂,没有什么情欲波动我们的心,所以这就是无贪、无瞋、无恚、不邪,没有邪见,如此这些意都是善,自然这个善业就会去造作,这叫做专心救济。救济是救什么呢?救心,救人的心,拔除人心灵的偏差苦难。这就是佛菩萨来人间,虽然随着众生的生活形态,却是很专心要如何来拯救众生的心。 如来藏,如来藏识是不生不灭。我们若是回归到我们的真心本性,那就是佛心、我们的本性,自然就是很寂静。寂静清澄的境界就是佛的本地心灵风光,这就是佛心,所以他非常地寂静清澄,已经到正觉无生灭的境界了。 ⊙如来藏识,不生不灭,佛心具已,寂静清澄,正觉无生灭。 我们修行就已经是觉悟的有情,不舍众生,还是在有情界里面,但是,是非常的清净淡泊的情,意思就是没有污染的情,这样我们的心才能清澄。否则凡夫的有情常常就是会偏这边、偏那边,追求等等,欲念不息。所以学佛者,我们的心性真的要很坚定。 所以《法华经》里面这样说:[我念过去世,无量无数劫,有佛人中尊,号日月灯明。世尊演说法,度无量众生,无数亿菩萨,令入佛智慧]。 我们读到这一段,我们就能够回忆以前那一段那么长的解释文。光是看这一段,我们就能记得,当时文殊菩萨为了要回应弥勒菩萨,所以他解释了这段这么长的(过去),这样一路一直解释过来,这么多尊佛已经成佛的程度,时间很长。 所以,佛,[有佛人中尊,号日月灯明]。不是只指一位,当时就有二万尊佛,何况未来的现在有释迦牟尼佛,还有未来弥勒佛,还有未来很多佛要再接下去。所以[有佛人中尊],同一个号都一样。佛之德号,[人中尊],就是已成佛者的尊号,就是他的德已经完成了。佛于人中是最尊、最胜,所以我们若称佛,我们就要用这么恭敬的心,因为佛德已经很完具了,是人中最胜、最稀有,所以我们要尊重。 ⊙有佛人中尊:佛之德号,佛于人中最尊最胜也。 所以他说;[世尊演说法,度无量众生。]世尊演说的法,无不都是度无量的众生。所有所有的众生,无数亿的众生,都是要使令他能够入佛的智慧,所以[令入佛智慧],就是真性。 每一尊佛来人间说法,无不都是要使令众生人人与佛平等,同样能够到达佛智慧的程度,让人人真真正正能够回归人人本具的那个真如的本性。我们若能够回归我们的真如本性,了了常知,样样我们都很分明了解,每一件事情我们都恒常,不是像凡夫无常。 凡夫[我知道,知道。]现在知道,但是另外一个境界来的时候,这个知道就又糊涂了。佛的境界则不是,佛的境界是了了常知,凡事都是了解,任何事情,真理发现了就没有再让它减失了,永远都是保持着这样清净,了解所有一切真理不变。 真理是不变,就是这个世间一切的凡夫境界才会有常变,常常都是无常变化。如果到了佛的境界,一切就是宁静,是常,不变。 ⊙令入佛智慧:佛之智慧,即是真性,了了常知,能入无尽境界,是名佛智,境界无尽。 所以我们学佛,必定要用在日常生活中,日日的生活在佛的境界中,没有一点点让它漏失掉。漏失就是无常,它让我们心的东西无法留住。凡夫心,在真理中也是不断漏失,在事相里面也不断漏失,漏失掉的真理,留下来的是什么呢?就是无明烦恼,留下来的就是众生的缘,你跟他结好缘、结恶缘,同样在生死无常。 这些我们都要很了解,我们若是心不清净,真理都一直漏失掉,留下来的就是无明、烦恼,还是回归凡夫,时间漏失、生命漏失,这个漏失让我们的时间一直流过去,生命一直减少。但是,我们这个漏失的东西,就是因为贪欲、利养,不过我们有做,有修有得,所以未来还是能成佛。不过,这样的漏失很可惜,所以我们时时心要定,不要让它漏失掉。所以人人时时要多用心啊!
----------------------------------------------------------------------------------------------------------------- 更多证严法师佛学内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