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 护持 |
大医生小医院(第一部—佛教医学伦理)A |
 
大医生小医院(第一部—佛教医学伦理)A
作者:川田洋一著 川田洋一著 圆明译 前言 第一章 东方医圣耆婆 第二章 耆婆的高明医术 第三章 世尊与提婆达多 第四章 龙树菩萨小传 第五章 持水和流水 第六章 人生的苦痛 前言 医者的初心 俗称佛经为‘八万法藏’,其中不乏医学的书。 依照西医的分类,可从解剖学、生理学、药物学、病理学,直到外科、内科、妇产科、小儿科、皮肤泌尿科、眼科、耳鼻喉科和营养科等,遍及各个领域。更重要的是,在世尊领导下,一群佛弟子都在实践慈悲,才能形成佛教伦理学。 本书也介绍各个领域的知见,例如《四分律》、《五分律》、《摩诃僧祇律》等戒律佛经,以及大乘方面的《法华经》、《涅槃经》、《华严经》、《金光明经》等。另外,从龙树的《大智度论》、天台的《摩诃止观》里也吸收不少佛教的医学知见。 佛教医学除了以佛教的生死观、生命观为基础,还一面吸取印度吠陀医学,一面融合中医药学,此外也摄取日本日莲大圣人的佛法,才综合成一部扎实的佛教医学书。 遗憾的是,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佛教医学的光彩似乎只停留在佛教史和佛经里,佛教医学的知见,不能跟佛教与人类的需求并驾齐驱。 近代西医引起的课题,例如成人病、神经症、精神衰弱等诸多相关症状,甚至包括医疗伦理及人类的生死伦理课题,纷纷从新观点来探讨,而佛教医学也很重视这些。 纵使世尊和龙树当初遇到的问题,跟今天的脑死、植物人、内脏移植、人工受精等无关,殊不知佛教如何解决生老病死等人类苦恼的智慧和慈悲行为,对我们依然扮演指示的角色,不能等闲视之。 川田洋一 第一部 佛教医学伦理 第一章 东方医圣耆婆 投师学医 如果不提到耆婆,佛教医学简直谈不下去。长期以来,耆婆的大名一直响遍东方社会,人称‘医圣’,比起西洋的名医希波克拉底,毫无逊色。 日本的日莲大圣人在《御书》里,处处提到耆婆这位佛教史上的名医。耆婆也以医生的身分,常常赞叹世尊这位人类的导师。在耆婆眼里,世尊实在是各方面的导师。耆婆之所以能够称为名医,无疑是一辈子得力于世尊,所以他对佛教的真理十分恭敬。 有一次,阿阇世王因为业障而患了一场大病,幸亏世尊救了他。 佛教医学因为得到当代第一名医耆婆的协助,才形成世尊的医学。所以,世尊也是佛教医学的始祖,佛经上始终称世尊为‘大医王’。 佛经里,到处出现世尊与耆婆的治疗事迹。佛经堪称医学的智慧宝库,随著现代西医的发展,亮光也愈来愈强劲有力。 关于这位东方医圣耆婆的出身和经历,一直没有完整和确实的资料,但他的功绩在许多佛经里都被写得很详尽。 佛经的记载有若干差异,现在,不妨以《四分律》为中心,逐步探究耆婆的成长过程。 事实上,耆婆是一个妓女的次子。因为王舍城有一个妓女名叫‘婆罗跋提’,一直被世人看作耆婆的亲生母亲。 至于耆婆的父亲,倒有许多不同说法。依照《奈女只域因果经》上说,他的父亲是瓶沙王(频婆舍罗王),而《四分律》记载这位国王的儿子叫‘无畏’。 《四分律》上有一段话写得很清楚:当时,王舍城有一个女孩叫作婆罗跋提,端庄无比。……瓶沙王的儿子,取名无畏,跟他同居的妓女,后来怀孕了。……满月生下一个男孩,相貌端庄。 总之,婆罗跋提跟瓶沙王的儿子无畏,共宿一夜,不久生下这个男孩。 依照那时的印度风俗,凡是妓女生下的男婴都会被遗弃,这个男婴呱呱坠地时,就被人用一件白衣包著丢在路边。次晨,王子无畏正在赶路,途中发现一堆白衣物。停车后,命车夫前去调查,原来是被人丢弃的男婴。王子问是生是死?车夫说还活著,王子无畏就带这个孩子回宫,叫奶妈好好扶育他。 这个弃婴就是耆婆了。后来,耆婆平安地长大,有一天,无畏问他将来要从事哪一行? 无畏与耆婆说话形同父子,父亲问他:‘如果你无特殊才艺,到哪里郡不可能成就事业,你总要有一技之长。’ 孩子觉得父亲的话颇有道理,自己总要有一技之长,只是不知该学哪些技能才好?他百般思虑的结果,才决定去学习医术。可见他学医的动机很平凡,不过,他后来成为名医,千古流芳。 也许当时一般人都习惯做医生,耆婆也不例外,以当时的情况来看,他跟其他年轻人完全一样,平平凡凡。 且说年轻的耆婆,为了学医到处找寻名师,当时,得叉尸罗国是印度文化最发达的地方,耆婆也动身去那里。据称得叉尸罗国是医学中心,医学教育很发达,而且,世尊和一群弟子也在该地被尊称为‘大医生。’ 耆婆到了得叉尸罗国,探悉有一位医师名叫‘宾迦罗’,医术首屈一匙。他来到对方的寓所央求:‘我想拜你为师,学习医术,请你教我好吗?’罗迦一口承诺。之后,耆婆在他那里学医七年,最后才通过老师的面试,那是一种毕业考试。 当时的情景,佛经上也有记载。 他来到老师的住所坦述:‘我想向您学医术,请指点我。’当时,老师递给他一个笼子和掘草的工具。说道:‘你要在得叉尸罗国一由旬的地方找寻各种草,还要把非药草拿回来。’ 那时候,耆婆好像接到大王的命令,即刻在得叉尸罗国面积一由旬处,找寻非药草,但是,周围一带始终没有非药草,因为他所看见的一切草木,只要好好分辨,了解它的用处特质,全部都能当药物。 于是,他空手回到老师的住处,很为难地向老师说:‘我现在才知道在得叉尸罗国要找寻非药草根本不可能。因为我看见的所有草木,只要能够分辨它的性质,全部都有用处。’ 这项考试实在有趣。佛教医学里,食物与药物之间,并没有严格区别。一切食物全靠用法来决定,有些属于食物,有些只要善用它的特质,照样能当妙药用,相反地,如果误用草木的性质,它就变成了毒药;所有医师都得懂它的用法与份量多少。耆婆的医术遭到老师这样严格的质问,才算通过资格考试。由此可见.佛教医学的药物全是生药,也就是自然的草木。老实说,这些自然界的草木,到目前仍然受到相当重视,都有利用价值。 宾迦罗吩咐耆婆,调查全国生长茂盛草木的特性、功能,命令他从中挑选不能当药物用的花草树木,意思是,如果不懂一切草木的成份与使用法,就不算通过这项医生的资格考试了。 结果,耆婆过关了。因为‘找不到非药的草木’,足以表现他的卓越能力。的确,他成了一位医术非常优秀的医生。 老师目睹这位弟子的成就,有一天,他把耆婆叫来:‘你已经学成可以离开。目前你算是阎浮提最有成就的医生,我死后,就由你来接棒了,’耆婆听了暗中寻思:‘从现在开始,我要丢行医救人,这个国家太小,没有什么好作为,不如回国去。’ 耆婆向师父保证,自己将会成为举世间名的医生。不久就回去了。 这就是佛教名医耆婆的求学经过。不过,他若要具备医学、医术和医道等三方面的更大成就,成为当今医圣,非得等到后来结识世尊不可。 耆婆学成回国 且说耆婆在宾迦罗处已学医七年,接受严格的毕业考试,终于顺利过关了,老师称赞他以后会成为世上首屈一指的医生,之后,他离开得叉尸罗国了。据说告别时,老师问耆婆说:‘你有生活费吗?’接著递给他一些路费,才送他离去。 根据《国译大品》的记载,那笔路费在回到王舍城路上(也就是在沙计多这个小镇上)花光了。耆婆只好下定决心:‘以后的路程困难重重,既无水、又无粮,得找些路费了。’ 结果,耆婆就在这里大显身手,开始行医了。 根据《四分律》的记述,有一位长者的妻子头痛十二年了,始终医不好,十分烦恼,虽然看过许多位医生,但都没有效果。 耆婆听到这项消息,立刻自告奋勇找到长者的住址。 他跟守卫说:‘烦你转告主人,门外有一位医生。’守卫不敢怠慢,进去禀告:‘门外有一位医生。’长者的妻子问道:‘医生的形貌怎样?’守卫答道:‘只是一个年轻医生。’她失望地暗忖:‘连经验老到的医生们都医不好,何况是年经医生呢?’她转向守卫表示:‘我现在不医了。’守卫出来向耆婆说:‘我进去问过女主人,她说:“我现在不医了。” 总之,长者的妻子疑心耆婆年轻,缺少临床经验,才拒绝他来诊治。事实上也不能怪她,因为她被一群经验丰富的医生看过都无效,怎敢放心年轻的医生呢? 纵使困难重重,耆婆也不气馁。因为他对自己的医术有信心,便对守卫表示:‘如果我能医好它的痛,固然要索取费用,如果医不好,就不取分文。’ 长者的妻子听了,心里暗想:‘既然这样,我也没有损失。’耆婆才跟著守卫进去看病。 接著,问诊开始了: 耆婆问她:‘哪里不舒服?’她指著头说:‘这里痛,’他又问:‘从哪儿开始的?’她答说:‘从这儿引起的。’他再问:‘痛多久啦?’她答说:‘病痛一段时间了。’他问明白后,立即表示:‘我会医好你的痛。’ 这个女患者说明自己的症状,因为问诊相当仔细。 当然,头痛的原因很多,有时高血压成肾脏病也会引起头痛,有时头痛也受到精神影响。另外如头盖内压的变化等头痛,常常会引发严重的疾病——脑肿瘤、脑膜炎、网状膜下的出血等。 耆婆找到女患者的头痛原因,才敢很快地吐露:‘我会医好你的病。’ 他取出妙药来,用酥煮温,灌入女患者的鼻孔。让酥与唾液均从女患者的口中流出来。只见病人用器物装起来,收下酥,另外丢掉唾液。他这样医治,不久就把疾病医愈。 由此判断,长者妻子的头痛原因,可能是慢性副鼻腔炎,也就是慢性的蓄脓症吧! 耆婆用妙药跟炼乳一块煎温,再把药汁从病人的鼻孔灌入,这种方法等于灌鼻法。结果,总算治愈患者长年难治的头痛。 由鼻孔灌入药汁,现代医学也应用这种方法,可见耆婆的医术非比寻常。 女患者用棉花将治疗后的炼乳吸收起来,耆婆正在怀疑时,她说这些以后可用做证明。治疗慢性的蓄脓症,无疑是耆婆当医生后初露身手,堪称现代的耳鼻喉科。长者的妻子以厚礼相赠,耆婆收下后,继续赶路,准备回国去。 耆婆收下长者太太的重金以后,顺利回到王舍城。他来到无畏王子面前,央求守卫:‘你快进去禀告大王,耆婆在门外。’守卫进去据实禀告王子。 父子七年不见,一旦相逢,自然喜出望外。关于相见的情形,可从《国译大品》里窥知一二。 耆婆说:‘请你收下这份养育的报酬吧。’王子回答:‘耆婆啊,不必给我,你自己储蓄起来,以后就跟我住在内殿里吧。’耆婆一口答应。 嗜婆跟无畏王子一起住在王舍城,而那里也住著一位世尊的虔诚信徒——频婆舍罗王。 手术频婆舍罗王 频婆舍罗王相当于耆婆的祖父,因为他是无畏的父亲。许多佛经指出这位摩竭陀国王早已皈依世尊,也是虔诚的大护法之一。 据《国译大品》上说,世尊率领一千名比丘来到王舍城郊外,暂时在一所寺庙歇息。那时,该国的频婆舍罗王听说出身释迦族的沙门——乔达摩成了佛陀,目前住在城外,他赶紧率领群臣来到世尊歇息的地方,很恭敬地问候,表示欢迎。 世尊明白国王心中所想,就依国王的央求,有次序地为他们说法,讲解四圣谛的法门。当年,世尊刚刚出家,初次光临王舍城时,曾经跟国王见过面,国王那时央求世尊如果觉悟成佛,要先回来引度自己,如今,国王听说世尊实践诺言,来到王舍城外,他大喜过望,很快成了一位在家佛教徒。那所著名的竹林精舍,正是他好心捐赠给佛陀的。 有一次,频婆舍罗王患了痔廔,呻吟不已。宫女目睹国王的衣服沾有血迹,忍不住开玩笑问道:‘难道大王成了女人,来了月经吗?’国王听了不好意思,把无畏王子叫过来问话:‘世上有没有良医能够医好我的病痛?’ 无畏王子答道:‘叫耆婆来医治好了。他虽然年纪轻轻,但精通医术。他一定能把大王的病医好。’于是,国王唤耆婆进来,按照往例,开始问诊了。 《四分律》上记载:耆婆问:‘哪里不舒服啊?’国王回答:‘这里痛得很。’耆婆又问:‘病从哪儿发起?’答说:‘病从这儿引起。’又问:‘病了多久?’这样问下去,最后回答:‘我会帮您医好。’ 可见问诊属于公式化,跟现代医生的问诊完全一样。 冶疗经过来自《国大品》,他用擦药治疗法,但在《四分律》上记载,耆婆曾经替国王动手术。 痔疾大体上分成痔核、痔裂和痔廔等项。通常,用生药或软膏等擦药冶疗法就相当有效,但患痔廔的情况一定得用手术治疗。因此,国王的痔疾应该属于痔廔,耆婆才会采用手术医治。 这种医治法的确是他的独创,非常了不起。 当时,耆婆拿出铁桶,盛满热水,告诉瓶沙王(频婆舍罗王)说:‘进去水里。’国王果然进入水里,他吩咐国王:‘坐在水里。’国王立即坐下。他要国王‘卧在水里’,国王也听命卧好。那时,耆婆用水洒在国王身上,念起咒语,国王逐渐睡著了。 总之,耆婆拿来一个大铁桶,注入温热的水,再让国王躺在水里。之后,耆婆一面要国王浸在温水里,一面替他念唱咒语。很快地,国王呼呼入睡了。 显然,这是一种催眠治疗法。催眠病人像全身麻醉,恐怕耆婆是全世界的始作俑者。现在,心理学与医学都普遍采用催眠治疗法。 世人普认为催眠太重视咒术,不断排斥它。西方社会从十八世纪末起。开始重视和研究催眠法,今天,许多人已改正观念,认为催眠不失为适当的科学方法。 耆婆吩咐国王慢慢躺在铁桶里,灌入温水,让他身心舒畅时才念诵咒语。 不知他当时念了什么咒语,也许相当于现行的暗示法,尽量让病人‘心情轻松’,‘身体疲倦睡觉’,或‘手腕沉重’起来。 也许类似时钟或节拍器那样,反覆唱起单调声音与说话。反正耆婆以医生的身分、态度与人格,取得国王的信任,便于催眠,藉此建立病人与医生的关系。 他慢慢放出水,迅速取出利刀,划破国王的患处,将疮口洗净,再用妙药擦上,涂上药后,无异病除疮愈,完全跟不长毛、没患疮的地方一样。接著,他放水到桶里,用水洒在国王身上念起咒语,国王便慢慢醒过来。 反正他迅速擦干水,用手术解剖的小刀切开痔廔,然后擦上妙药,才完成手术。国王醒来后,却吩咐耆婆快替自己手术。原因是,在催眠中的国王,根本不知道自己的手术经过。 显然,这是善用催眠治病而成功的佳例。 最后,频婆舍罗王央求耆婆:‘你要医治我的痛,以及佛、比丘和宫里所有人的痛。’因为那时的国王早已皈依世尊了。 耆婆结识世尊 到底耆婆何时见过世尊呢?仅就频婆舍罗王很早皈依世尊这一点来判断,时间可能稍微晚些。 世尊跟一群弟子在王舍城附近弘法以来,耆婆一定听过这个消息。在此之前,他也许曾经跟祖父——频婆舍罗王一起拜见过世尊,耆婆听过世尊说法后,也成了在家佛教徒。关于这些经过,可见《五分律》的记载: 世尊住在王舍城时期,有一次,奶妈正在给耆婆洗澡,凝视他的身体,眼里露出憎恨的神惰。耆婆好奇地问她:‘为什么以憎恨的神情看我?’奶妈答说:‘你的身体虽然健美,可惜还没有亲近佛法僧,我才会憎恨你。’耆婆听了赞叹说:‘善哉善哉,我正要好好听闻这个教义。’ 的确,耆婆已经成了当代名医,尤其在外科技术方面,简直无人出其右。但在他的生命中,还无心亲近佛法,也许那位奶妈独具慧眼,才看穿他这个缺陷。 事实上,不论一位医生的医术多么高明,站在医生的立场,必须懂得患者的心态,以慈爱心肠体谅患者的身心苦痛。这份慈爱除了亲近世尊、领悟佛法以外,自己简直无法培养出来。 耆婆不愧是有善根的名医,立刻向奶妈道谢:‘谢谢您指点我这件事。’之后,他迅速跑去拜访世尊。 不消说,世尊也为耆婆说法开导。 佛陀先教示各种妙法,让他得生法喜,例如先说施论、戒论和生天论,展现这些助道法义,让他明白在家人生活受尽烦恼的羁绊,以及出家可以脱离烦恼的执著。接著谈到诸佛说的法,即苦集灭道的内涵。这样,人才能远离红尘苦恼,得到清净法眼,看得见法果。 所谓施、戒、生天等三论,在当时印度的学术界里,无疑是最稳当的学说,世尊为了让他明白佛法的正确性,才说些浅近的导论。 第一项‘施论’,属于布施与慈善的话题,意指常常本著慈悲心,布施一些衣服、食物和住屋等给所有穷人。 第二项‘戒论’,属于不杀害生灵、不偷窃别人财物、不撒谎、不犯邪YIN等,有关怎样守持戒律与道德。 第三项‘生天论’,谈到世人如果肯把施论与戒论落实在生活里,自然会有善报,来世得以出生天国,生活也会幸福。 其中,当然也包括相反的因果:凡因贪欲而杀人或说妄语时,下辈子会堕入地狱,受尽苦楚,恶有恶报。 世尊向耆婆谈到因果律,当作佛法的入门常识。 之后又提到在家与出家众的生活差别,前者会受到许多苦恼,后者可以摆脱烦恼,接著,才渐渐论及‘四谛法门’。 那就是关于苦、集、灭、道等四谛说法,可参照《俱舍论》的记述: 修行者最先要观苦;苦即是苦谛。其次,要观照何以致苦的原因,便是观照苦因也;因即是集谛。再其次是,观照如何灭息苦恼;灭即是灭谛也,最后,才观照灭苦之途径,也就是灭道,亦是道谛。 仿佛医生看病时,先要查患病原因,再想怎样治愈病状,然后才找寻良药医疗。 总之,任何佛法修行者,首先必须观察苦恼的事情。所谓苦谛者,具体地说,就是察看生老病死等四苦,再加上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五盛阴苦,总共要观照以上八苦。 集谛的意思是,观察苦恼生起的原因,表示人生有诸多烦恼,不能等闲视之。 灭谛的意思是,指佛法的理想境界——涅槃。道谛是指一套修行法,即怎样到达佛法境界。 这四项圣谛,正是医治人生八项苦恼的法门。世尊为耆婆说法时,活用医学的例子,实在适得其人,非常恰当。 脱离六道轮回 四圣谛跟医生看病的原理完全一样。 例如:苦谛,相当于实际的痛苦。集谛相当于患病原因,灭谛是怎样克服疾病的状态,而道谛纯粹表示各种治疗法。这些相当于服药、手术、食物冶疗法、保持安静,以及睡眠等。 医生如果看见病人,首先应该正确地诊断对方的症状。其次,一定要正确掌握病因。 然后,要真正明白患者的健康状况或病情,再朝那个目标展开各项治疗。《良医经》的记述是这样的:‘果能够成就四法,便可以称为伟大的医生。医生所应该具备的条件,即是医生的职责。分成四项:第一是正确地懂得病因,第二是正确地明白病情,第三是确实懂得治疗,第四是真正医病,不让病情复发。’ 换句话说,任何一位良医,不外是懂得病况与病源,治愈后不让病情复发,可以一劳永逸。 事实上,世间的所有医生,恐怕都不能洞察人类生老病死的根源,也无法冶疗人的烦恼与业障的本源。佛陀才是真正伟大的医生,原因是,他能击破世人生老病死的根源——烦恼与业障,引导世人得到身心愉快的生活。 耆婆侧耳恭听世尊的说法,当场获得清净无垢的法眼,足以击溃烦恼,超越苦恼的羁绊与执著。于是,耆婆终于皈依世尊,成为一位虔诚的在家居士。 话说世尊带著者婆走到坟场时,世尊对他说:‘你不妨敲敲这些骷髅,听它的声音,好好判断他前辈子为人怎样、下辈子会怎样?’之后,世尊手指五个死人的骷髅,吩咐耆婆不妨一试。 耆婆果然依序敲打那五个骷髅,根据发出的声音,说道:‘第一个敲打的是生活在地狱:第二个敲打的是投生畜生界;第三个敲打的是正在饿鬼界:第四个是出生人道;第五个上生天堂。’ 世尊点头说:‘对。’又指著一具骷髅,问耆婆有关这个骷髅的来龙去脉。 耆婆连敲三次,都不知它的出处,只好向佛说:‘我不知道他的出身来历。’佛陀说:‘你不会知道的,因为这是一具罗汉的骷髅。’ 据说耆婆敲了头盖骨,根据声音,就能知晓他下辈子的情况,意思是耆婆目睹人们的死状,就判断得出他死后的生命状态。总之,耆婆这位盖世名医有本事洞悉每个人生前死后的情况。 不过,这位名医只知道六道轮回,生死流转,而不能超越苦恼的境界。难怪世尊问起那个罗汉的死后状况时,他回答不出来,因为他还不懂佛法。世尊教导他说,阿罗汉算是二乘最高的果位,灭尽烦恼,灰身灭智。这时的耆婆,才知道一种脱离六道轮回的罗汉境界,总算迈向佛法的初步了。 有一次,世尊身体稍有疾疼,便告诉阿难说:‘我生病了,应该服用药。’阿难向佛陀说:‘我去告诉耆婆。’ 耆婆从阿难口中获悉世尊的身体不舒服,赶紧调配药物递给阿难。耆婆心想:‘让世尊服用粗糙的药不太好,我不妨调配一种转轮圣王服用的高级药品。’ 于是,他开始熏烤三朵青莲花,世人把它当作止泻妙药,因为只要闻一下它的香气就能止泻。之后,再混杂各种药物才送去给世尊服用。 耆婆说:‘请您嗅一下第一朵青莲花的香。这样,也许会泻肚十次。之后,不妨再嗅第二朵胃莲花,这样也许会泻肚十次。最后才嗅第三朵青莲花,泻肚十次。如此病症才会痊愈。’ 耆婆又劝世尊补吃营养品。耆婆煮些稀粥,放入栴檀的果子,拿去供养世尊。在佛教医学来说,这是一种营养食物,对病人极有效。 世尊向耆婆指点佛法,而耆婆医治世尊的病——这是双方初次见面的因缘。 耆婆与修利槃特 在佛陀的弟子说,修利槃特算是一位愚蠢的代表。关于修利槃特有两种说法,一种说他们兄弟都是愚人;另一种说哥哥很聪明,弟弟则很笨。据《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破憎事》和《增一阿含经》、《出曜经》等记载,可获悉哥哥名叫‘摩诃槃特’,真是聪明人,而弟弟名叫‘修利槃特’,生来十分愚笨。 且说修利槃特与耆婆的结识经过。事实上,他们两人并非在医疗状况下认识,而是以世尊为中心,引出一段有趣的场面。佛经上的记载总有苦干差异,但可以上述诸经,与《南传大藏经》的小部经做根据。 某年,佛陀住在罗阅城竹园迦兰陀。有一天,药王耆婆邀请佛陀和一群比丘到家里,只有槃特(修利槃特)一个人没来,因为槃特四个月里连扫帚的名称也背不起来,愚笨无比。 不久,如来和一群弟子来到耆婆家里,各人依次坐下。耆婆端著清净水,不料,如来不肯接受清净水。 耆婆问如来:‘奇怪,如来为何不接受清净水呢?’ 佛告诉耆婆说:‘在大群比丘众里没有看见槃特来,我不要你的清净水。’ 耆婆禀告佛说:‘这个槃特在整整四个月里,连扫帚的名称都背不起来,连路上放牛的牧羊人都背得出偈。我为什么要邀请这个笨蛋?’(《出曜经》) 根据《增一阿含经》记载,当时,槃特的哥哥劝告他:‘你再努力修行,最后也不能成就圣者,你干脆回家算了。’槃特听从哥哥的劝告,站祇园精舍的门外哭泣。世尊看见才把他叫进房来,特别教导他。 世尊教他手执扫帚,‘你要好好背诵这个字……’那时,修利槃特背得出‘扫’字,又忘了‘帚’字,背好‘帚’字,又忘记‘扫’字。 耆婆听到槃特的故事只到这里。之后,据说槃特一面拚命背诵,一面暗自寻思:‘帚就是除掉尘垢的东西。难道世尊的教诫,就像自己背诵的情形吗?我得好好想一想。’ 最后,他忽然觉悟了。‘原来我身上有尘垢。’这些尘垢即是烦恼。他猛叫起来:‘缚结(烦恼)就是垢,智慧就是除,我现在要用智慧的帚,除这些缚结。’槃特获得深奥的智慧,最后证得罗汉果。耆婆不知道这段经过,世尊又同耆婆说: ‘你若不肯把槃特也请来,我就不要你的清净水。’耆婆果然接受佛的教诫,马上派人去叫槃特来。(《出曜经》) 修利槃特终于踏进耆婆的家门了,当时的情况可以看《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破僧事》记载: 当时,耆婆看见槃特来到,就逐次布施食物,先从佛陀和憎众开始,来到槃特面前时,动作很随便,没有信敬心,世尊看在眼里:心想:‘耆婆嫌他愚笨,有损自己的身价,我现在应该彰显槃特的胜德。’ 后来,佛经记载槃特颇有神通,那就是阿罗汉所具有的六神通之头。 据说耆婆看见圣者的神通示现,不禁仰天长叹。他因为心里羞愧交集,而晕倒在地上。亲人赶快用冷水喷在它的脸上,让他醒过来。之后,他特别向槃特忏悔道谢。 不料,槃特反而毫不在意说:‘耆婆,我经常怀著忍字,毫无恨心。’ 最后,世尊开口说话了:‘耆婆还不清楚槃特的胜德,便起了傲慢心,等到他发现对方德行俱佳,才跺脚致歉。所以,诸位弟子应该学习的是,凡夫若没有慧眼,就不要马上对别人表现轻视怠慢。应该用智慧到处观察才对。’ 对于耆婆来说,这次算是很辛酸的体验,可见耆婆也是一位凡夫。一听到对方愚钝就心存傲慢。对于医生来说,这种心态非常要不得。听说对方德行好,就立刻涌起恭敬心,听说对方很愚蠢,就起了傲慢心——这位医生的心态,总算被世尊的大慈大悲粉碎了。 身为一位医生,一定要具有平等与慈爱心——正因为耆婆屡次接受世尊的指点,才成为名符其实的医圣。 第二章 耆婆的高明医术 头部开刀 近代西医在一八八四年,进行过脑的外科手术,首先取出脑肿疡。 殊不知关于脑部手术,直到最近二、三十年才比较安全可靠,但是,目前的脑部开刀不一定百分之百成功,留下后遗症的情形时有耳闻。 然而,耆婆采用的方法,跟现代脑科手术几乎一样,却能顺利完成。此事令人惊叹,也许现代人很难相信,其实,佛经上记载得很清楚。 根据《四分律》上说,王舍城内有一位长者常常头痛,十分苦恼。他去看过许多医生,但医生束手无策。 有一位医生警告,七年,必死无疑。另一位医生说,他只能再活五年,还有别的医生叹息,他只有七个月生命了。甚至有些医生绝望地表示,生命只剩一个月或七天而已。总之,根据《国译大品》上说,的确有过多位医生来探病,但都纷纷叹息离开,显然他们都放弃这位患者了。 在这种情况下,长者有一天来访耆婆,希望他龙医治自己的病。起初,他不抱什么希望,但是在频婆舍罗王再三苦劝之下,耆婆诊察一下长者,结果毅然表示:‘我能把您医好。’ 照理说,耆婆对于头部开刀的难处,一清二楚。不过,他决定拿起手术刀,可见他充满信心要向艰难挑战。 手术开始了,详情请看《四分律》的记载: 耆婆先给病人吃碱的食物,让他口渴,又给病人喝酒,让他大醉后呼呼入睡。接著,把它的身体绑在床上,固定位置,准备动手术了。他聚集附近亲人,拿出锐利小刀,划破病人的头,开剖头顶骨,展示给那些亲人看,说道:‘满头颅都是小虫,这就是病痛的原因了。’ 从这里可发现一个有趣的盲点。事实上,世尊逢人便说起劝酒戒,深知酒的害处。告诫世人不要酒醉。不过,世尊也懂得酒在医学上的用处。因为世尊也曾经酿造药酒,劝病人服用。 耆婆皈依世尊,深知酒的性质,酒在医术上很有用。利用喝酒来麻醉全身,也就是善用酒精进行身体的麻醉作用。 全世界恐怕是耆婆最先想出这个点子同时,在医学手术史上,也可能是他最先使用全身麻醉,以方便进行无痛手术。 耆婆懂得毒的特性,敢将毒物当作良药使用。 只见他用利刀剖开长者的头皮,深入头顶骨,还说‘满头颅都是小虫’,是真的有小虫吗?我们不敢确定,然而,那就像脑肿疡一样。 耆婆告诉在场的人们说,有些医生表示‘七年会死’,也有些透露‘七年后,头脑被虫侵蚀殆尽,必死无疑’,这些意见都不对。另外,有些医生诊断五年、一年或一个月后会死也是错误。有些医生指出只有七天寿命,才是正确的诊断。 耆婆说:‘倘若现在不医治,过了七天,脑袋被小虫蚀尽,必死无疑。’ 此时,耆婆手脚灵活地除净脑里的病虫,再将酥蜜放进头颅里,然后接合头顶骨,把头皮缝奸,擦上妙药,即等于医治圆满、手术结束了。之后,在手术的痕迹上上也长出毛来,跟没有疮疤的地方一样。 不消说,头部开刀会大量出血,如果没有严密消毒,很容易引起手术后的感染症,会留下后遗症。关于这些情况,耆婆也能逐一克服,手术相当圆满。这不仅是耆婆个人的医术高超,也可看出当时印度的医学水平。 但话要说回来,也幸亏遇到卓越的耆婆,手术了才顺利成功,若遇到一群庸医,早就一命呜呼了。 耆婆拥有卓越的医术,想出手术不痛的方法,这是因为他有一颗温暖仁慈的心,而这颗心一定早已感受到佛法的慈悲。 医好小儿的肠闭塞 在耆婆的医术里,除了头部手术以外,还有一件值得大书的是腹部手术。即使在今天也要有良好设备与技术,才能进行顺利。 耆婆在小儿的肠闭塞方面,也曾经完成很成功的手术,简直令人难以置信。远在世尊时代,居然有肠闭塞手术成功的例子,当真是举世无双。 肠闭塞的毛病,出自某种原因,让肠管的食物不能通畅,堵塞在肠子里,呈现各种严重的症状,迅速地迫使全身恶化,导致生命危险。此时需要紧急手术,当然不在话下。即使在目前,如果手术迟了,也有许多不良反应,死亡率多达二成上下。 据《四分律》的记载,详情如下: 那时候,拘睒弥国有一位长者,他的儿子翻滚游戏时,不知怎地让肠腹内凝结。食物无法消化,也无法排出来。 据同一部《大品》里,也有一段描述: 某年,婆罗奈斯有一位长者,他的儿子在玩翻筋斗,不幸造成内脏缠络的毛病,结果,小孩子哭泣,饮食无法消化,吃粥也不行,大小便不能通畅。因此,小孩日渐憔悴和瘦弱,肤色愈来愈黄,连皮肤的血管地出现黄色了。 这时候,耆婆出现了。 再看《四分律》的记述: 在他的国家没有医生能医好儿子的痛,但他听说摩竭陀国有一位大医,能替人治病,就派人来央求国王:‘拘毯弥一长者的儿子生病,准备请耆婆医治,请大王派他去好吗?’ 频婆舍罗王把耆婆叫来,问他:‘拘睒弥国一位长者的儿子生病,你能不能去治疗呢?’ 耆婆回答:‘可以。’ ‘既然能,你就快去医治。’ 耆婆搭车走访拘睒弥国。当他来到时,适逢长者的儿子死了,由乐队送出来,耆婆听了问道:‘这是康乐队的鼓声吗?’ 且说摩竭陀国的耆婆奉命来看病,当他的座车来到一看,周围的人们以为长者的次子已经死了。但是,耆婆迅速来看长者的次子,立刻判断:‘他还没死呢。’因为他从症状诊断出这个小病人患了肠闭塞,非立刻动手术不可。 一般肠闭塞绞痛的原因有:一、肠子内长出肿疡;二、肠子受到外面压迫;三、手术后,肠子外面跟其他肠子黏著或跟腹膜交缠著;四、肠管的内腔里,有肠子陷进去,叫作‘肠重积症’,幼儿比较多;五、肠于弯扭了,叫作‘肠于捻转’,容易发生S状结肠。其他有麻痹性肠闭塞绞痛,不论上述那种情形,都会引起剧烈的腹痛、呕吐、晒心,每间隔一段时候会发生阵痛。 到了这种情况,塞在肠内的食物会引起不正常的发酵,造成毒性物质,被肠子吸收进丢,致使肠子的血液循环不良,由于不停的呕吐,迫使水份不够,全身都会僵硬。不久,双眼发黑、脉动转弱、手脚冰冷,以至于死。照腹部的X光,可看见特有的形象,若有这种医疗器具,诊断会很容易,那时候没有透视镜,耆婆若要诊断肠闭塞绞痛,除了依靠丰富的临床经验,还得有锐利的诊察眼力。 要治此病,只有仰赖手术才行。 当时,耆婆下车,拿出手术的利刀,剖开腹部,披露肠内的结块,告诉他旁边的父母和亲友说:‘他在玩翻筋斗时,肠子打了结,才使饮食无法消化,这种情况不是死亡。’耆婆开始解开肠结,再放回原处,缝好皮肤,合上肌肉,并擦上妙药。 可见他在动腹部手术时,发现肠子一部份打结,致使食物不能畅通,他剖开让长者看,解开结处,再放回原位。《大品》上也有记载:‘他解开纠缠的内脏,再放回原处。缝好腹部,贴上膏药,不久,长者的儿子病愈。’ 这跟现代的手术一模一样。其中没有提到麻醉的过程,也许因为是在晕死状态才免去这一节吧!这次的肠闭塞绞痛也许是因为肠重积症,或s状结肠的肠子捻转才引起的。 医治阿难的痈(肿脓) ‘痈’是一种肿脓,也是最常见的皮肤病之一。附在皮肤上的化脓菌,会从毛囊扩散到周围组织与皮脂腺,而后发起炎症,叫作‘疖’,一个地方有数个疖聚集,逐渐肿大叫作‘痈’ 。全身最容易长痈的位置,在脸上、头部、腋下、背后或腰部等处。 虽然,世尊竭力避免在人的身体上动手术,但在必要的时候也曾允许。这种手术要控制得很严格,丝毫大意不得。原则上,身上长痈可用软膏擦在布块上,贴在患处等自然排脓,除非迫不得已才要剖开,让污脓流出来。 《四分律》上记载: 有一位比丘身上长疮,得制药来擦,佛陀说,让疮充份化脓,变成痈后再剖开让脓流出来。 患疮如果发臭,就应该洗干净。不妨用根汤、茎叶羊果汤,以及小便清洗。用手洗时疮会痛的话,可以改用鸟毛洗净患处。 这里所指的疮,也属于肿脓。世尊的指导跟现代冶疗法完全一样。洗涤时,用手或鸟毛都不妨。 其中说要用各种药草汤当洗涤药,用小便洗亦无不可,因为健康人的小便无细菌,远比污水佳,温度也适当,属于不错的洗涤液,在紧急的时候,倒不失为一种有用措施。 耆婆遵照世尊上述的指点,曾替比丘们冶痈。其中,耆婆治愈佛弟子阿难的肿脓,也在佛经上记载。 且看《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破僧事》的记载:那时的阿难陀背上,长出一块小疮,佛吩咐耆婆来治疗,耆婆遵照佛的教导,准备替阿难治疗。刚巧世尊坐在座上,同一群大众讲经说法,阿难也坐在群众中听法,耆婆心想:‘我要替阿难治疗疮患正是时候,因为他在专心听法,全神贯注,割破疮口,他也不会觉得痛楚。’ 耆婆目睹阿难聚精会神在听世尊说法,才断然要趁此时替他手术,就这一点来说,耆婆不愧为名医。因为人全神贯汪某件事情时,不太觉得肉体上的稍微苦楚。何况是世尊在说法,阿难的确听得入神了,佛法的内容把他的心神都吸引住。他一点也不察觉开刀的苦痛。耆婆好像明白痛苦的本质,也同时通晓人的心理反应。 耆婆有了计划,便取出妙药贴在疮上,因为疮已经化脓,便用小刀剖开,让脓血流出来,再以妙膏贴上。 当耆婆忙著手术时,因为阿难全神在听法,才没有知觉。 世尊说法结束时,耆婆禀告世尊:‘我在听法的人群里治疗阿难的疮患,用手术刀把它剖开,阿难毫不知觉。’ 阿离他禀告世尊:‘我在听世尊说法时,纵使身体被人割裂,像油麻般破碎,也不觉得痛苦。’ 其实,阿难也是不同凡响的佛弟子,据说当时在场听佛法的人心生怀疑:阿难为什么背上会长出痈呢? 不消说,从医学上看,这是因为化脓菌侵入而引起的炎症。殊不知世尊也透过阿难的疮症,发挥佛法的业论。 ‘古代某国有一位国王叫作鸡罗吒……有一天,一位独觉圣者到这座城里来行乞,走到国王的宫门前,国王看见他起了嗔心,便用弹珠打他的脊背。……由于国王起了嗔心,忍不住用弹珠打到辟支佛,才使自己在五百世里常常在背上长恶疮,受尽苦报,今后身体仍会受到余报。’ 据悉这位国王就是阿难。由于他有过去世的嗔恚,才造成恶业——用弹珠打击独觉圣者——结果在生命流转里,不得不接受恶疮的果报。世尊就根据业因业果的法则,做出一项结论:‘纵使过了百劫的悠悠岁月,所造的业不见了,但若因缘际会时,他照样会遭受果报。’ 耆婆医治阿难的肉体,而世尊却彻底救了阿难的命。 机智解决暴君的病症 有些事在任何时代屡见不鲜,比如医生与病人问的微妙关系;通常都是医生的态度很傲慢,但有时也曾碰到傲慢的病人。 在正常的情况下,医生不论遇到什么病人,或在怎样的治疗情况,都要以看病为优先,不能对病人于不顾。而且,医生的责任是,用最妥善、最安全的治疗法对待病人。 那么,应该具备什么条件才能进行最妥善的医疗呢?这也是名医的条件之一。 耆婆极富幽默感与机智力,不妨列举一个病例来看。 佛经上的记述是:尉禅国有一位国王叫作‘波罗殊提’,十二年来经常头痛不停(《四分律》),据说他患有黄疸病(《大品》)。 病因是他嗜好杯中物。换句话说,他有慢性的酒精中毒,才会引起头痛,进而变成肝硬化与黄疸病。在这种情况下,他在精神上也常常呈现幻觉与妄想等状。 《四分律》描述很详细: 国内没有人能够医治国王的病症。后来,他听说频婆舍罗王身边有一位良医,简直能治百病。他即刻派人去央求频婆舍罗王说: ‘我现在患病了,希望耆婆能来医治。请你派他来好吗?’ 于是,国王把耆婆叫来问话:‘你能不能医治波罗殊提的病症?’耆婆回答:‘能医。’ ‘那么,你去看他吧。’国王又说:‘那位国王出身嫩子。你要好好自卫,可别把自已的性命断送了。’耆婆答说:‘好。’ 这趟治疗等于玩命。频婆舍罗王再三警告耆婆,波罗殊提王的出身来历跟蝎子颇有渊源,自己千万要小心,好好保护自己,不能赔上自己的性命。 原来,波罗殊提王的出身有一段秘密—— 很早以前,他的父王出国去时,母亲****难禁,春情发动,刚好看见一只蝎子走来,她心想:‘如果可以,我也想跟它做爱取乐。’不料,当她产生邪念的时候,那只蝎子居然变成汉子站在她眼前了。 于是,她跟那只蝎子做爱,受孕后生下一个男孩,就是这位波罗殊堤王。 后来,国王再三盘问母亲有关自己的来历,母亲才坦述这段秘密。此后,国王开始有了失眠症。 因为夜里失眠,才会经常喝酒,沉迷杯中物。后来,他只要一闻到炼乳味,就会嫌恶起来,病况十分严重。当然,行为性格也愈来愈乖僻,国人都背后称他‘猛光王’,他只要听到炼乳的名称就会大发脾气,而把对方置之死地。 波罗殊提王获悉母亲不守妇道,才会生下自己。所以,也懊恼自己的出身来历,久了之后引起失眠症,藉酒消愁愁更愁,显然陷入恶性循环中,最后,连耆婆也奉命来替他看病了。 耆婆抵达波罗殊提王的寓所,诊断他的异常病状后,同他表示: ‘大王,我要调配热的炼乳让你喝下。’ ‘不行,耆婆,你不许用炼乳,你千万不能用它来医治我的痛,我非常讨厌炼乳。’ 耆婆心想:‘国王患了这种怪病,不明炼乳医不好,我必须调配一种药草的液汁,放入炼乳让他服用。’ 于是,耆婆放进各种药物,调制出色、香、味俱佳的炼乳药汁。(《大品》) 总之,国王警告耆婆,若用炼乳当作药水,就要杀他,才迫使耆婆调制一种色香味俱佳的药草汁。不过,当这种药水含在口里,进入胃管,就会有炼乳气,结果还是会被他知道。于是,耆婆对国王说:‘因为喝我的药水立刻有效,所以,请您让我随时出城回去。’因此,国王下令备妥一只巨象,一天能跑五十由旬。 耆婆交代国王的母亲,必须先让国王吃碱的食物,让他口渴,待他睡醒想喝水时,马上把药水给他服用,一切吩咐完毕,耆婆才出城去。国王醒来,喝下药水,当他发觉有炼乳味时,赶紧派亲信大臣追赶耆婆,谁知道耆婆老早骑了巨象,返回王舍城去了。 据说,波罗殊提王服下他的乳药以后,果然病愈,他才向耆婆致谢。耆婆的药水医治黄疸与头痛,当然不在话下,甚至能医好失眠症。至于他能否追根究柢医好心病,恐怕也不是顶难的事。 总之,耆婆曾用巧妙智慧,打开僵局,施展最好的治疗法,佛经上常常出现证例。 第三章 世尊与提婆达多 报恩心变成良药 有一次,世尊患病的风声传扬出去了。包括波斯匿王等诸国的君主、帝释等诸天、舍利弗等声闻、摩诃波睹波堤比丘尼等,纷纷前来世尊的身边,探访世尊的病情。 提婆达多听说世尊患病在家,也赶来看望。当时的情况,《四分律》上有一段记载: 提婆达多目睹四部之众,聚集在世尊眼前和身边,心里暗想:‘我应该服药装病,像佛一样,让四部大众也跑来问候我。’一想到此,他跑去找耆婆了。他正色告诉耆婆:‘我想服下佛刚才所服用的药品,你快把那种药给我。’不料,耆婆吐露:‘世尊刚才服下的药品叫作那罗廷,此药品别人不能服用,除了转轮圣王,只有成就菩萨如来,才能服用它。’提婆达多说:‘如果你不肯给我,我会杀害你。’当时,耆婆害怕自己丧命,只好把药物递给他。不料,提婆达多服下药后,却患了一场大病,身心受尽苦楚,别人不能代他承受……。 药品由于用法不同,有时会变成毒物。对于某人是良药,对其他人也许成了毒物。如来服用的药,被叛逆的提婆达多服下后,反而成了毒品,这一点非常有趣。 为什么会这样呢?佛经上的解释是: 提婆达多心里暗忖:‘像我现在的下场,除了如来,没有别人能够救我。’当时,世尊明白提婆达多的心念,立刻从身上放出施药的光明,照射提婆达多,结果,解除他的一切苦痛,让他得以休憩。 这是因为世尊很同情提婆达多的苦恼,不忍心看他叫苦不迭。才放出佛的施药光明,照射他的身心,解除他的苦恼。不过,以后的问题重重,难得罢休。 提婆达多病好以后,对世尊毫无感激的念头。他反而指责世尊:‘世尊出家成道,现在却靠医药在谋生。’一位比丘听到这个风声,就去转告世尊说,提婆达多没有一点感恩之心。殊不知此事不是从今天开始,其间有一段因果,详情如下: 从前,有一位国王叫作‘一切施王’,国里有一个病人很可怜,因为医生说:‘这样严重的痛,只有靠有慈悲心的菩萨,恳求他用新鲜血肉才能医好。’ 一切施王听到此项消息,立刻取出利刀,切下自己脾脏的肉块递给病人服下,总算把他的病医好。 国主随后好心询问病人:‘你的身体复原了吗?’ 病人答道:‘已经复原了。’于是,国王很放心地叫他回去,不料,当他一出门,便跌在地上出血了。有人问他:‘你的脚怎会流血呢?’ 对方却恶狠狠地答道:‘因为他是个不合法的国王,作恶多端,荒YIN无道,贪婪邪恶,害我在他的宫门前伤了脚,才会流血不止。’ 他讲得太过份了,简直不像话嘛,一切施王好心把他从重病中救出来,他反而破口大骂国王。 佛陀为诸位比丘讲究一段往事,说道:‘当时那位一切施王就是我,那个病人即是眼前的提婆达多,我在前辈子发起慈悲心怜悯他,可是。他没有报恩心,现在仍然这样。’ 当时,世尊也给提婆达多说出一首诗偈,意思是:忘恩负义的人,会受到癞病恶疾的苦报,或尝到白癞的痛苦,只要没有报恩心,都会得到这种下场。 所以,诸位比丘要有报恩心。 根据世尊的解说,提婆达多的忘恩负义和反叛心念,出自前辈子。提婆达多背著沉重的想业,由于这项恶业,他才受到痛苦,坠入地狱里。 感激与报恩的念头是人类与生俱有的善心,而提婆达多因为恩将仇报,虚荣心作祟,硬要装病,服下如来的药,才使良药变成毒物。 若是一个充满慈悲与智慧、闪耀著生命光辉的人,寻常的药品放在他们身上,也照样会有相当的药效。凡是忧心忡忡、变成欲望奴隶的人,生命力会很衰弱。有些人失去善心,良药对他们也只会成为毒品。 最后,轮到耆婆出场了。据说世尊为了解救提婆达多,从身上放出施药的光明,自己反而生了一场病,耆婆用汤菜和野鸟肉,才把世尊的病医好。 强化生命力的关键 除了《四分律》提到药物变毒品的事惰,《贤愚经》上也有介绍,若从服药的观点看,其中也有浓厚的暗示意味。 《贤愚经》上的愚人当然指提婆达多。他居然敢向耆婆强求世尊服的药,在这部经典中重视的并非药的问题,而是药量到底有多少? 《贤愚经》上有一段话说:当时,世尊身上得了风病,医生特地在酥里掺杂三十二种药品,让佛每天服下三十二两。 世尊所思的风病,就是现在感冒之类的痛。 世尊应该服下那么多药量,因为他是佛,才会需要这些药物作用,而对于提婆达多却不适合。提婆达多有增上慢,各方面都还不如世尊。他不明白这颗嫉妒心,反而使自己的生命力衰弱。 因为生命力衰弱,会影响到服用的药量。耆婆看见提婆达多的生命受制于炽烈的反叛心,怒不可遏,本想另外调配一副适合他的药,份量上刚刚好——这是一位名医应有的措施,所谓看病给药,不是每个病人都能服用同量的药。 无奈,满怀嫉妒的提婆达多,始终不肯屈服世尊,世尊服用多少,他也一定要服用多少,表示跟世尊平起平坐。耆婆警告他,服用过量反而有害,非生病不可,倘若服用量超过八倍,等于服毒自杀一样。可惜,提婆达多听不进去,强辩‘我身跟佛身无异’,结果,马上受到毒害,吃尽苦头了。 ‘药在身体上流注诸脉,身力微弱,不能消转药力,起身时肢节极端痛苦,他呻吟叫叹,心烦意乱,世尊怜悯之余,立刻伸手抚摸他的头,才使药效消失,痛苦解除,得以病愈。’ 显然,这是急性中毒的症状,因为体力衰竭,药性成毒,始终不能除去毒性作用。这样一来,世尊才竭尽自己的生命力量救活提婆达多。 生命力的强弱,可以由本人平时的生命状态来决定。提婆达多的生命力衰弱,起因于他极端嫉妒世尊,倘若他肯转为感激的念头,对疾病的抵抗力也会增强。 谁知道他毫无感激的心念,反而大声指责世尊,胡乱造谣。当阿难将此事转告世尊时,世尊才将它的心态渊源,一直追溯到过去世。 佛陀向阿难说:‘提婆达多怀著不善心,企圃伤害找,不是始自今日。他在过去世也常常怀著恶心,想要杀害我。’ 于是,世尊开始提到过去世的事情。有一位国王叫‘梵摩达’,性情凶暴,一天夜里,他梦见一只野兽,金色辉煌。他清醒后,立刻召集一群猎户,下令:‘我梦见一条金色的野兽,你们一定要取它的皮来。’一群猎户私下商量,之后,选出一名能干的猎人来。 这名猎人宁为别人,不惜放弃自己的生命,怀著悲壮的决心,进入险恶的深山里。不料,当他抵达闷热的沙道上时,筋疲力尽,奄奄一息,死亡就在眼前了,此时,忽然从山里跑出一只金色野兽叫‘锯陀’,带水和食物给那个猎户,把他从死亡边缘软了回来。 猎人恢复生气以后,心里反而苦恼起来,眼前的锯陀正是自己要猎取的金色野兽,然而,它又是自己的救命恩人。但是,倘若自己空手回去,所有的猎户同行非给国王杀掉不可,于是左右为难。 锯陀终于向猎人表示:‘为了救出那些人,我乐意献上自身的金皮,一点儿也不悔恨。’ 猎人果然剥下金色的兽皮,拿回去献给国王了。佛经上记载,诸王看见菩萨的布施行,忍不住泪如雨下。之后,世尊继续说: ‘阿难呵,你要知道那时的金兽——锯陀,正是我的前身。至于凶暴的梵摩达王,乃是今天的提婆达多……他以前要杀害我,今天仍然不怀好心,念念下忘,想尽办法要伤害我。’ 可见恶业的根源,来自过去世。提婆达多压根儿也不想转换过去的恶宿业,竭力活用药品与毒物的本来特性,藉以强化自己的生命力。 第四章 龙树菩萨小传 新的医道伦理 以前,医道伦理只是医生与病人之间的事,现在,因为生命科学发达,这方面的观念正在扩大医道的领域。关于人的生命,包括人工受精、人工堕胎、安乐死、植物人的处理、癌症是否可向患者透露……这些都属医道伦理的范围。另外,还有人工内脏、遗传因子的治疗、内脏移植等也是今天仍在争论的课题。 事实上,医道不是只有这些课题而已,还创造若干新的医道伦理。 在东方社会,医生们的伦理泉源,都来自世尊的精神。 许多佛经上提到医生的心态,都属于佛教医疗的伦理,而影响医生的行为。例如《佛说药师如来本愿经》指出,药师如来为了救度众生,曾经立下十二大愿。 第六愿说:‘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诸有情,其身下劣、诸根不具、丑陋顽愚、盲聋喑哑、弯臂背偻、白癞颠狂,种种病苦,闻我名矣,一切皆得端正黠慧,诸根完具,无诸疾苦。’ 这项誓愿是,不要有聋、盲、跛躄、癞、癫等身病。 第七愿说:‘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诸有情,众病逼切、无救无归、无医无药、无亲无家、贫穷多因,我之名号,一经其身,众病悉除,身心安乐,家属资具,悉皆丰足,乃至证得无上菩提。’ 这项誓愿是,若有人为疾病所逼、无依无靠,也无居住时,立刻去看顾他们,提供住处和医药,解除他们的痛苦,让他们能够究竟无上的菩提。 由此可见,世尊的大慈大悲,充份表现出一套医道伦理。 世尊为了具体教示救护众生的医道,诚恳叙述医生的伦理,同时指出护士也要发扬护士的伦理;还有一项要紧的是,病人也得表示病人的伦理。这些可以称为医道、护士道和病患者道。 世尊教示医生,护士和病人等三方面合作无间,才能治愈身心的痛苦,具体表现佛陀的慈悲。 龙树菩萨在《大智度论》上说过: ‘佛如医生,法如良药,僧如护士,戒如服药、禁忌。’(卷二十二) ‘病人应该像追求良医药草一样,要以佛为良医,以诸善根为药草,以护士为善知识。患者若能具备这三方面,才能除去病痛。’(卷八十五) 对于病人,也有一些指示: ‘良药虽然能够治愈众生的疾病,倘若不能保持顺序,那也治不好痛苦,会失去药效。’(卷六十五) ‘药师为病人讲述服药的方法,只有好好服用,才能治病。’(卷九十六) 世尊说要以大慈大悲救度众生,三方面要互相谅解和合作,这种医道可以挽救今天被人荒废的医道伦理,也会成为新伦理的泉源。 总之,佛教伦理将会成为新医道的基础。 以下,我们看看龙树的故事。 由《大论》展露才华 佛教伦理学,探讨了有关医学的各类佛经与论释。 像龙树写的《大智度论》《大论》深妙详尽,不失为一本难得的医学与医道伦理的著作。 《大智度论》的原名叫《摩诃般若波罗蜜经释论》,属于《大品般若经》的注释书。虽然其中注释《大品般若经》,但他能够依照每一个字句,详细解说思想、学说、用例和实践规定,可知龙树的学识多么渊博。 而且,他能吸收像《法华经》等大乘佛学的思想,来解说般若空观。世人认为他的解说堪称‘真空妙有’,同时,他也努力讲解大乘的菩萨思想,和六波罗蜜等实践规则。 他引用的内容非常广泛,几乎涉及佛教的一切经典、论述及佛教以外的资料,呈现一种百科全书式的概观。 首先,列举《大智度论》关于医道伦理的文章,再编入各类佛经,藉此描绘出一套佛教伦理学的大纲。 著述《大智度论》开展医道论说的龙树大菩萨,到底是何许人也?他不仅是一位佛学家,也精通医术,留下若干医学书籍,实际上也能替人看病,说他是一位‘医僧’’比较恰当。 因为自己精于佛教医学,也是一位实际的医生,难怪他常在佛教里探究医学与佛道理论,从此呈露佛法与医学互相融合的实况。 龙树是梵文原名的音译,另外译作‘龙猛’等。根据推测,这位大乘论师大约属于公元一五0年到二五0年前后的人物。 他是付法藏第十四祖师,也是集大乘佛教之大成者,在日本,他被人尊称为南都六宗,天台、真言宗‘八宗之祖’。至于龙树一生的传记,主要有下列几项: 一、《龙树菩萨传》,鸠摩罗什译,没有梵文原本,仅存汉译部份。 二、普敦著《佛教史》里,有关龙树的记述。 三、塔拉那达著《佛教史》里,有关龙树的记述。 其中,中国和日本都习惯用《龙树菩萨传》,了解范围以这本书为主。现在,笔者也以本书为主,另外还参考《付法藏因缘传》、《大唐西域记》、《南海寄归传》、《佛祖统纪》等书,详细地讲些龙树的生平。 依照《龙树菩萨传》的记述是: 龙树菩萨出身南印度的梵志族,缘于母亲当年在树下生下他。才取名‘阿周陀那’。阿周陀那是一种树名,龙是要成全他的道,故用龙字冠名,才称他龙树。 这条龙后来成了一位大龙菩萨,世人认为他在海里宫殿讲授妙法。从此以后,他的名字就叫龙树了。 龙树生长在富裕家庭,隶属婆罗门族,成长过程都不愁衣食,应有尽有。 他的天资聪明,才华出众。对于所有事物都有非凡的理解力,一听便懂,也能举一反三。 在吃奶时期,据说听了许多婆罗门诵读四吠陀圣典,计有四万句偈语,每句偈语有三十二个字,但他在私底下会讽吟那些文章,也懂得其中的意义。他在少年时代,就已经天下闻名;周游各国时,不许别人跟随。 其实,他不但懂得四吠陀的内涵,也通晓天文、地理、未来的预言和诸项道术,堪称无所不知,可见他的智慧非同小可。 据说他当时也深入古印度时代的医学,当然,古印度的医学也有内科与外科,龙树似乎也能领悟内外两科的学问,结果却成为佛学者,而不曾扮演医僧的角色活跃在药学领域。 学隐身术追求快乐 在《南传大藏经,增支部经》里,明白记载世尊的出家动机。第三集的‘天使命’上说: ‘诸位比丘呵,我生活得非常幸福,根本不知道苦恼的滋味。我父亲的宫殿设有浴池。一处种青莲,一处种红莲,另一处种白莲。诸位比丘呵,我只用迦尸出产的梅檀香,别处的产品都不用,我的衣服也是迦尸的名产。诸位比丘呵,我有三座宫殿,一座适合冬天居住,一处适合夏居住,一处适合春天……’ 世尊很辛运出生富贵家庭,说完自己舒服的生活之后,又提及出家的动机。 ‘话虽如此,我却开始寻思了。那些愚笨的凡夫,自己日渐衰老,难免衰老的命运,但是,看见别人老态龙钟,会觉得可耻厌恶,完全忘了自己……殊不知自己也难逃衰老,难道可以嫌弃别的老人吗?诸位比丘呵,我观察到这种情状时,一切青春的傲慢全部消失了。’ 接著,世尊也谈到世人自己会患病,且会嫌恶病人,忘记病苦总有一大也会降临自己身上,所以显得很骄傲,殊不知这样对自己不好。世尊观察到这种情形。毅然打断无病的骄慢,知悉自己也有一天会患病。 对于死的问题,世尊同样在仔细观察。结果,世尊认为世人难免一死。若忘记死的苦恼,只知醉心于生活的骄傲,这样对自己也不好。于是,他放弃生存或活命的傲慢。世尊说: ‘诸位比丘呵,人生有三种傲慢或得意。这三种是什么呢?就是得意自己壮年青春、得意自己健康无病、得意自己幸好有命在……诸位比丘呵,凡是得意自己年轻力壮,表现傲慢的比丘,都会放弃学习,生活靡烂。’ 至于傲慢自己无病健康,幸有命在,也同样要不得。 世尊观察世人表现三种傲慢,之后,才毅然放弃富裕的生活,选择出家修道这条路。 年轻的龙树发觉自己恃才傲物,各方面很得意,若要开拓修道的生活,一定要去体验有关生死的问题。纵使自己活在人间,他也体会出死亡的苦恼,发现死亡的阴影随时存在,这样才能驱逐龙树的傲慢。关于这些经过,也在《龙树菩萨传》里记载。 且说龙树自认年轻力壮,才气纵横,表现不可一世的样子,脑海里毫无衰老与死亡的影子。 他有三位好友,全是青年才俊,一天,他们彼此商量:‘凡用天下的义理,启蒙人的心灵、让人开窍的学问,我们几乎部研究完了。此后,我们要算什么来自娱呢?还是尽情享受,陶醉在快乐里过一辈子才对?’ 世尊警告世人,如果沉迷在三种傲慢或享乐,会不顾学问,生活靡烂,为非作歹。 龙树和一群好友,既然享有婆罗门的特权意识,也有渊博的知识,极易陷入这种傲慢里,果然不出世尊的警告,他们纷纷丢弃学识,最后变成恣情纵饮的享乐主义者。 之后,他们为了贪图享乐,竟然不择手段。他们说:‘婆罗门不是王公大臣,没有足够的权力与金钱可以尽情挥霍。听说世上有一种隐身术,如果有这套本事,简直可以为所欲为,什么快乐都能到手。’ 四个人有了共识,马上要采取行动了。 不久,他们听说有一位道术师擅长隐身术,果然登门去请教了。 这位道术师暗自寻思:这四位年轻婆罗门是绝顶聪明的人,不把别人看在眼里,内心趾高气扬,现在为了要学隐身术才委屈求全,亲自来拜访;他们简直什么都懂,只不知这门贱术罢了,倘若自己据实指点,他们一定会把我丢弃,再也不肯委屈了。我何妨先给他些药物,暂时不教授法术,他们用完药物,自然会回来央求,这样,我才终身可以做他们的老师。 心里有了打算,道术师只递给他们一颗药丸,当面告诉他们:‘你们到无人的地方,先嗅一下药丸,然后溶在水里,把它擦在眼脸。这样,你们才能隐去身形,别人也看不见你们。’ 不料,道术师的一番计策,被龙树丰富的知识揭穿,变成泡影了。 终于看到‘死亡的影子’ 本来,道术师思量对方用完药后,会再回来央求。 不料,龙树把药品一磨,闻到那股香气,就明白有哪些成份、多少数量、轻重如何,一点儿也没有差错。也许因为拥有丰富的药物知识,帮了他一个大忙。 上述他年轻时代早已学到充份的内科与药物学,《大智度论》里,处处提到药的譬喻,可见他实际上也能分辨药物种类,而且百无一失。 印度的医药在古代也很普及,据说,不少植物用药曾经出口到西方各国,历代传承的印度药物学,在龙树时代达到世界一流的水准。除了植物用药,印度人也常用动物与矿物药品来治病。 再说龙树回到道术师的住处坦白吐露:‘你刚才给我的药品含有七十种成份。’同时详述数量、轻重等处方内容。 道术师吃惊地反问他:‘你怎么知道我的处方?’ 龙树回答:‘药品含有诸种香气,我一嗅就知道了。’ 道术师非常佩服龙树,心想:‘听说有这种人就很不容易,更何况能跟他相遇。但是,他已经站在眼前,我还能珍惜自己那套贱术吗?’一想到此,就把隐身术传授给他。 不消说,龙树学到道术师的隐身术了。 这位道术师也许搞错了医变、药物的知识,跟高尚人格有所不同,反正龙树几位朋友也很快把隐身术当作恣情纵欲的工具,为非作歹起来。 原来,这四个年轻人学曾隐身术后,经常肆无忌惮进出王宫,宫中美女全部被他们强暴奸YIN了。一百多天后,宫女们纷纷怀孕,只好向国王透露,央求国王免罪,国王不高兴地问道:‘到底怎么回事,竟然发生这种不吉祥的怪事,岂有此理?’立刻召集群臣商量解决。 只听一位老臣禀告:‘宫里发生这种怪事,不外两种原因:一种是妖鬼作祟,另一种是使用法术。如果是利用法术,只要在门前铺细沙,自然会呈现脚印,如果有鬼怪作祟,当然没有足迹,用咒术消灭就行了。’ 国王马上吩咐守卫们,依照老臣的指点,把细沙铺在门前,果然现出四人的足迹。国王一听立刻率领数百名大力士进宫,封闭各个宫门,下令大力士拔刀向虚空乱砍一阵。 不消片刻,三位好友就被砍伤,死于非命了。 龙树亲眼看见好友们死得凄惨,死亡的恐怖笼罩全身,颤抖不已。 瞬息间,那种不曾想过的死亡,把昔日的快乐驱逐一干二净,平时,他一直得意生命与青春,以为老病死跟自己毫不相干,如今,他害怕死亡会降临自己的身上了。 青春、健康无病和生存的骄傲,在见到死亡的影子,全都软弱无力了,面对著死亡,费尽青春所学来的一切知识,完全派不上用场——龙树陷入绝望的深渊,叫苦连天。 生死挣扎下去出家 在《南传大藏经.相应部.佛陀品》上,记载世尊大彻大悟以前的菩萨阶段,也有过正念思维的历程,十分逼真感人。在此值得一提: ‘的确,人间有无限的苦恼。生、老、病、死、再生,又不懂怎样脱离这些苦痛?……那么,为何有这些生老死呢?老死是为什么缘故呢?诸位比丘呵,当时,菩萨靠正思维与智慧,才获得问题的解决。因为有生,才会有老死,若死缘起于生也。为什么有生呢?生起于什么缘故呢?……由于有才会生,生缘起于有……由于取才出现有,有缘起于取……因为有爱才会有取,取缘出于爱……爱缘出于受……受缘出于触……触缘出于六处……六处缘出于名色……各色缘出于识……识缘出于行……行缘出于无明。由此看来,行缘出于无明,识缘出于行……,这些全都是苦蕴的集合。’ 老死—生—有—取—爱—受—触—六处—名色—识—行—无明。这即是十二因缘说。 世尊知道苦恼的人生,来自于生,同时明白怎样去解决这种苦恼的人生。 老死的苦恼,究竟在无明。有一股力量从生命的深渊冒出来,这股冲劲形成渴爱,在现世上造业,成了一种朝向将来的主因。 知道怎样克服无明,等于知道克服苦恼的途径,也是修行佛道的目标。 无疑地,龙树眼前的情状,正面对著死亡。无底的死亡恐怖令他颤抖,逼迫他用整个生命去思索死苦的根源。与其说是思索,毋宁说是生命的呼唤,也许在呼唤他赶紧想出某种解决生命之谜的智慧。 处在生与死的绝境时,才看见龙树的直观智慧在闪耀。这是要脱离死处的智慧,这道光芒仿佛闪电般冲击龙树的全身。 根据《龙树菩萨传》上说,当时,三人死了,只剩下龙树站著不动,屏息凝气,躲在国王的头部旁边。原来,国王的头侧七尺内,不许任何人进来,当然,一群大力士斩向虚空的刀锋也不能到达了。 他学来的隐身术,此时真正打开龙树的智慧。 如果他也跟三位朋友一样,在慌恐之下受制于生命的冲动,盲目地要逃出去,一定顷刻间死在乱刀之下。 幸好龙树没有逃走。他身上失去求生的冲动了。 他面对死亡,一切的傲慢消失,欲望贪婪也不见了。当烦恼的狂乱平息下来时,他天生的智慧光芒开始发射出来,在这份智慧的指引下,他才能死里逃生。 然而,这份智慧不再助长他去追求享乐的生活了,反而成了一种明智,帮他竭力去找寻死苦的根据。 龙树的身体紧缩在国王头侧,聚集全副精力在思索。生存、死亡、时间的流动,全都从他的脑海里消失了,在这瞬息间,甚至连笼罩它的死亡恐怖也溜掉了。 死苦的根据是什么?死苦缘出于何处?他以往那种靡烂傲慢的生活方式,无异是一种明白的解答。 那就是憧憬知识、目空一切、追求享乐的愚蠢人生观,这样委实不适合龙树的身份。 那时候,他才觉悟到欲望为苦恼的根本,各种灾祸的来源,伤身败德,全部由它而起,于是,他暗自发誓:‘倘若我要得到解脱,就得拜访沙门,接受出家之法。’ 龙树这次觉悟到底有多深多远,外人不太清楚。不过,他至少明白死苦的根源,来自人生的渴爱。那么,若要追溯爱欲的深渊,也不得不深入过去世的业、生命底流的业,和无明的真貌。 这样一来,龙树由于这次的契机,才下决心要探究爱欲、渴爱和无明。他终于做了沙门,打算进入佛道。 那时的龙树,虽然还没有明察十二因缘,确立一套打破无明的方法,至少在他的心里若隐若现地浮出从老死到无明的连锁,因为他是绝顶聪明的后起之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