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郑石岩:换个想法更好 第五篇 心思反映你的人生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郑石岩:换个想法更好 第五篇 心思反映你的人生

 

  [篇头语]

  平常生活所接触、作意、感受和思想的内容,渐渐累积结合成心思,形成一种反应习惯,或适应环境的基本态度或观念,那就是唯识论所谓的“思”。它是人格的一部分,成为个人的固定性特质,无论他到哪里,碰到什么事,都有著相同的习惯性反应。

  性格焦虑的人,无论到哪里都会觉得不安。防卫性高的人,处处都免不了用敌意的眼光来看事情;习于安乐的人,免不了贪图享受。在所谓的八识心田中,不断反应出自己的想法、行动、情绪、感情和兴趣,而构成一个人的人生。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有个美好的人生,不过它大部分置根于自己的心思之上。心思包括了思想、见地、看法、价值和态度,是左右生涯和命运的舵手,直接影响人的生活。因此要想创造美好的未来,就得先为这块心田奠定好的基础。

  心思大抵由两方面构成,其一是遗传和“历劫”以来积习的业识,其二是成长过程中学习得来的种种经验和知识。它们构成相当结构性的意识体,有些是我们能意识得到的,有些则潜藏在潜意识中俟机而动。

  我知道要改变人的性格,殊非容易,但是如你不留意它的运作,任凭它的摆布,就很容易失控,因为从心思中浮现出来的意识,有些是建设性的,是理性的;也有些是邪恶的,是非理性的意识。于是人需要一套经营之道,要有管理的方法,这才能对触、作意、受、想等四个层面,产生正面的互动,否则就会陷于堕落和不幸。

  我认为健全的心灵生活,必先学习几个重要的功能,那就是(一)工具;生活所必须的能力和正确规范。(二)慈悲:对生活的热爱和奉献的精神。(三)真实:不让自己陷于虚妄与迷失。(四)简朴:单纯素朴,它令我们的心力得到发挥。如果在自己的意识田里,种的不是这些,而是纷烦纠葛的想法,那么生活的幸福和精神生活就受到阻碍。

  在实务经验中,我发现单纯素朴的生活态度,是维持精神成长和智慧开展的前提。人必须学习以简驭繁,并透过单纯的态度,使精神集中,培养其毅力和信心。生活态度越单纯,思考也就越趋缜密。反之,态度越是复杂,思考也越没有条理。人的幸福来自单纯与素朴,因为它是知足常乐的根源。另一方面,也因为单纯素朴的态度,使人容易体会到生活中的欢喜,并与精神的本体世界产生高层的互动和感应。

  消极思想是现代人精神生活的瘟疫。人越是对精神生活抱著消极态度,越需要透过物质的享受来填补;越是陷入消极悲观的情绪,就有越多的偏差行为和心理症状。如果我们不愿意用积极的眼光来正视生命的美好,而倾向于追求过多的声光之娱,主动自然的喜乐消失,被动的娱乐增加,生命将是一场沮丧。于是,阻止消极的生活态度,应是现代教育和心理谘商工作的重心。

  消极的心思有其运作的谬误,我们必须克服这些谬误,才能恢复心理的平衡和乐观,这在“莫让消极思想绑架”一节中有著详细陈述。不过我要提醒读者,所谓消极不只是想法错误,同时也是“心向”的错误。因为消极者有著自我伤害的倾向,因此,若没有培养爱与生命的热情,是很难引发生命的积极光辉。

  此外,心理生活最可怕的是失真,如果你很容易受感动和激情的影响,那么对事情的看法就容易失真。我特别指出,“提防你的心理弱点”,避免扭曲真实,造成错误和迷失。尤其生活在复杂的现代社会,当心外来的欺蒙,要认清他人利用心理弱点的伎俩,让你坠入迷失和错误的陷阱。

  生命是一个不断接受挑战的历程,创伤是难免的。特别是心理创伤,很容易残留在心思之中,成为久久不能释怀的心结,而影响生活。于是如何改变创伤所引发的负面态度,就成为谘商的重点。而引导的技巧,就像领航员一样,要作些必要的指导,而非等著当事人自行摸索。这在“改变态度可以疗伤”中,作了详细的说明。

  世事是无常的,没有永恒不变的环境,无论在物质上、经济生活上、文化和社会生活上,必是变迁快速。因此,当你的生活面临变动时,会产生不安、阻抗和优虑。这时要记得做些调适,才能改变自己的心思。它的重点是主动去做几件能引起精神振作的事。别为了失败和损失,持续停留在自怨自艾之中,要再度启动自己的心力,去迎接新的变化。那些受到离婚创伤的人,事业上面临挫败的人,身心受到疾病摧残的人,都需要改变一些想法和作法,才能消弭愁苦的心思,重新振作起来。

  在人的心思里,储存著许多过去的经验,有些是痛苦的,有些是喜乐的;有些是清醒的思考,也有一些是愤怒的、激情的,它都存放在脑子里,变成你档案的一部分。你调出来的是明智的档案,用它来回应生活,得到成功的可能性就高。反之,你用了激情,那就会造成困扰。

  我们很容易陷入心思失衡里,你对一件事情的看法,如果看不出它的价值和意义,就不容易超越挫折和痛苦,就看不出生活的希望。为了能看出生命的希望,让自己不再彷徨无依,我认为高级宗教,确有助于心灵生活的出路,它能不断给予新的启示和领悟。这一部分,已涉及宗教与谘商的结合,在我的经验中,不少因为接触了宗教,而得到全新的生活,并发现了生命的价值与意义。

  最后,我要指陈一件心灵生活的真理:能参透人生的目标和意义,就能克服生命中坎坷的遭遇。我认为它存在于高级宗教启示之中,而不是物欲的追寻和占有。

  1简朴生活的动力

  谁能保持简朴的态度,谁就能有清醒和缜密的思考;谁能实践简朴的生活,就能以简驭繁,而不致烦心困扰。

  我们生活在繁荣富裕的时代,但心里头却叫穷;我们拥有许多声光之娱,心灵却变得苍白空虚,觉得生活无聊。谁都不会否认这是有史以来最富裕的时代,不过大家却被富裕繁荣的生活所困。

  我们因为忙碌、竞争和追求成长而精疲力竭。一味追逐财富和拥有,无暇亲密相处,连亲子之间会心的心情都没有。为了追求所谓的好日子,一个现成的好日子却被蹧踏。我知道情绪困扰是从这里滋长出来,身心的疾病也从这里衍生。,至于大家竭力追寻的幸福,不但得不到它,有许多人正悖离它越来越远。

  大文豪托尔斯泰(Leo Tolstoy, 1828-1910)写过一篇故事〈追求幸福的伊利亚斯〉。大意是说:伊利亚斯夫妻年轻的时候,只有几头牲口,少许的财产。两夫妇立志要追求幸福,他们胼手胝足,努力营生,后来拥有很大的牧场、花园和财富,声名远播。王公贵人、各地士绅,都争相跟他们往来,到他们家里做客。为了照顾偌大的牧场和家园,他们雇用了许多工人;为了经营这个大事业,天天忙得不可开交;为了送往迎来,两夫妻极尽地主之谊招待。

  好景不常,伊利亚斯的家道开始衰落。他的子女都不争气,只会游手好闲,耗用家财。加上瘟疫、天灾和盗匪,富甲天下的伊利亚斯夫妇,很快就没落了。到了老年,他们两人一贫如洗,只得去帮佣。好在这对老夫妻也能乐天知命,在雇主家里,过著安定的生活。

  有一天,主人宴请亲友,这对老人为他们安排料理得当之后,就从客厅退下。在宴会中,主人问亲友,“你们认得这对老夫妻吗?”大家都不认得。主人说,“他们就是伊利亚斯夫妇。”众亲友莫不惊讶,相顾感叹命运保其捉弄人。于是他们请这对老夫妻出来,跟他们谈话,甚至给他们一些怜悯和安慰。伊利亚斯说:

  “我们在五十年前,努力追寻幸福,但是没找到幸福。一直到前两年,我们一无所有,变成了工人,才真正得到幸福。我说也许你不相信,这就请内人来说吧!”于是老太太说:

  “当我们富有时,有许多事让我们操心,所以没有时间交谈,没有时间想到灵魂,向上苍祷告。我们的顾客多、要尽心款待,以免他们说我们坏话。我们要照顾工人,他们总想偷得东西,当然,我们也尽量要从他们身上得到好处。狼群会来攻击牲口,小偷会来偷牛羊——我们忙碌又操心,也常因浮躁而吵架。”这些客人问道,“那现在过得如何呢?”她说:

  “现在,我们清晨起来,会说几句恩爱的话,生活平静不争吵。我们只需服侍主人,尽心为主人工作,让主人获益。我们工作回来,有晚餐可吃,有乳酒可喝,天冷了有燃料可烧。我们有时间闲谈,有时间思考灵魂,也有时间祷告。五十年来我们追寻幸福,直到现在才找到。”这时,客人听得都笑了。而伊里亚斯接著说:

  “请不要笑!朋友们。这是生命的真理。起初我们也很愚蠢,为失去财富流泪。但上帝让我们明白真理。我们说出这事是为了你们,不是为了安慰自己。”

  我很喜欢托尔斯泰写的这则故事,他指出简朴精神生活的泉源,是幸福的保障。特地摘录给读者参考,我的意思不是要你去当穷人或佣人,而是要每一个人去重视生活中单纯简朴的态度。我知道,生活态度越是复杂的人,他的冲突和患得患失也就越严重。在谘商工作中我发现,谁能保持简朴的态度,谁就能有清醒和缜密的思考;谁能实践简朴的生活,就能以简驭繁,把纷繁的工作做好,而不致烦心困扰。

  人想要的东西越多,自己就越觉得匮乏;越是为自己著想,越觉得孤单寂寞。思索太多未来的事,就忽略了现在眼前的喜乐。人是在孤寂、失乐和匮乏感之下,焦虑才迅速的蔓延,错误的适应方式才窜起。错误的适应包括闹酒、吸毒、色情和赌博等等,其特质是逃避与麻醉。

  逃避使人与幸福无缘,它使人从问题中逃开,造成知性的退化。他们不能克服难题,却反而被难题克服。那些放弃努力的成人,与逃学逃家的孩子,在心理层面上并没有什么不同。他们好高骛远、眼高手低,他们的心变复杂了,不肯一点一滴的努力,而造成全盘放弃。一旦走上这条错误的适应之路,就连生活中直接感受情趣的能力也会尽失。这时唯一的路就是麻醉,声光药物可以麻醉自己,偷窃、犯罪是取得麻醉的手段,至于暴力则是最后一搏的选择。

  时下年轻人被误导得相当严重。比如说,受教育原是一个单纯的课题,它的目标是求知,发展生活上所需要的态度和能力。但它被复杂化,而与成绩、等第、名校混杂在一起,更严重的是与功利观念纠缠不清。结果,许多父母所担心的是孩子的将来,是遥不可及的想像,对于当前的生活与学习内容,并没有表示兴趣和关心,从而领略不到生活与学习的喜悦。

  其实,孩子是因为失去每一个“现在的成长”,才造成学习与适应的困难。孩子的不良适应,早在症状还没有出现前就已埋下。这些因子是复杂:大人自己生活在复杂的态度中,以致没有馀力和时间关心孩子。孩子也生活在复杂中,因为他被复杂的环境包围著。

  简朴使人有力,人的专注与好奇来自简朴。保持简朴生活,对自己的身心健康和生涯发展,有著决定性的助益。这些人心智和思考敏锐,他们比一般人更能专注于工作和生活,而满足感就在简朴的生活之中。有一位妈妈告诉我:

  “我为孩子设想很多,他却毫不理睬;我为他的将来担优,他却无动于衷。我气急败坏,家庭充满火药味。”我知道她已陷入复杂和不安之中。因此我告诉她:

  “回到生活的现实来,就能看出他的优点,你就不再惧怕不安;不要用担优的眼光来训诫孩子,他就减少创伤。你的爱要保持没有条件,孩子就不会被你复杂的态度和想法影响,那时反而容易沟通。”

  我们生活在富裕的社会,它提供太多的欲望;生活在变迁快速的环境,它令我们不安;生活在多引诱的经济市场,它令我们眼花撩乱。请记住!不能随波逐流,让自己掉入复杂慌乱的陷阱,要保持简朴,才能以简驭繁,过成功幸福的生活。

  2莫让消极绑架

  思想歪曲所造成的困扰,远大于实际的困难。要取代既存的消极思想,必须认清消极思想的本质,以及培养驳斥消极、建立积极思想的定见。

  人的思想影响生涯、工作和生活的品质,思想更影响情绪和健康。积极的思想引发乐观进取的态度,情绪跟著就好起来;消极的想法,看什么都黯淡,情绪就变得沉闷多愁。心理学家贝克(Aoron T·Beck)主张,思想控制人的情绪,因此如何匡正错误的观念、想法或认知,是清除和抑制不当情绪的关键。

  跟据贝克的研究,思想与情绪之间互动密切,那些消极性思想表现的方式总有歪曲事实的倾向。因此,如果能认清消极想法的特质,就可以拆穿它而予以打消。贝克等心理学研究发现,思想与情绪的关系是:

  ·你的情绪是由你的思想引发出来的;怎么想就产生怎样的心情。

  ·你觉得优心,是因为想法被消极性所支配;这时人生变得黯淡,而且你会相信事态正如所想的那么糟。

  ·消极思想几乎都具备严重歪曲事实的特质;想法歪曲是优愁的唯一理由。

  于是这些心理学家发展了一套所谓认知治疗(Cognitive Therapy)的方法。这套治疗法是帮助当事人,认清自己消极思想的症结,加以识破,从而恢复正常的情绪状态。贝克认为一般人也可以自助方式,克服坏的心情。当然它的重点就是改变自己的想法。他的做法分三个步骤进行,包括:

  ·具体的写下你的困扰和原因。

  ·找出它的消极思想特质。

  ·以较为积极的思想取代它或驳斥优心的谬误。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要取代既存的消极思想,必须认清消极思想的本质,以及培养驳斥消极、建立积极思想的定见。首先,他们指出消极思想的特质包括:

  1、以偏概全的错误。例如生活中一件不如意的事,就形成了全部不顺心的心情;一个科目没有考好,便认为已完全失败;误说一句不妥当的话,就全盘否定自己的价值。

  2、轻下断语。稍不如意就觉得困难重重,碰到一点阻碍、不如意或困难就认定成功无望;没有得到礼遇便推断别人不肯接纳自己;轻下消极的断语,不肯进一步去培养、争取或沟通,是消极思想和情绪的温床。

  3、钻牛角尖。把眼光投注在一丁点缺失上,思想和注意力逃不出失意的一面,所想的都是灰黯的,情绪很快会低落,心情变得沮丧。

  4、自损风采。把自己的亮丽或优点打折扣,不知道要自我肯定,别人对自己的称赞,往往把它解释成应付性或虚假的恭维,感受不到它的价值和喜悦,这会使快乐的心境得不到营养,而沮丧的病毒则繁衍开来。

  5、一厢情愿相信命运。对事情不加了解探讨,一味归结于命运如此,“哀莫大于心死”,当一个人相信命中注定成功、身体不好、脑子不聪明时,无异于自甘堕落,自取灭亡的绝望。

  6、夸大缺点,缩小优点。对自己的缺点用放大镜来看,造成许多烦恼和优心;反之,却用一个笔管来看自己的能力和潜能,这样的人会完全失去信心。他们会无病呻吟,也会对失意的部分作夸大性自我打击。

  7、感情用事。习惯于感情的推断,而不做客观的分析,“他们对我冷冷的,我想一定是自己做错了什么令他们不高兴……”消极思想的人,往往歪曲真实,其主要原因是感情性臆测,而疏于分析求证。

  8、应该的说法。常抱持著“他应该尊重我”、“他应该体贴我”、“事情应该是公平的”、“我应该达到……”、“我应该做到……”。太多的应该,产生失衡和内疚,压力增加,情绪变坏。得不到尊重时,你可以争取或表示,但无需闹情绪;人可以努力实现自己,但不应该对能力所不能及的事自责。

  9、给自己妄加坏的标签。遇到挫折是很自然的,但不能给自己加上标签说“我是天生的失败者”;你可以说“我做错了那一件事”,但不能说“我是一个无能的人”。这种不合理的思想,导致情绪的恶化。

  10、归启自己。遇到不愉快的事,不分青红皂白,想著“都是我的错”,把责任完全归启自己的人,会扩大自责,造成严重情绪困扰。

  现在,把你写下来的困扰和原因,对应上面十个特质,你可以发现自己的消极思想出在那里,然后要挺身来辩驳它,勇敢地击倒它,并以积极思想来取代它。这时你要提醒自己三件事:

  ·这个感觉并非事实!是我的消极思想扭曲了它的真貌。它毫无道理,而且显得荒谬。

  ·我有办法应付。即使悲伤和优愁来自真实的事件,其痛苦的大部分感受,也是来自思想的歪曲。要摆脱消极思想的陷阱,把真相弄清楚,就能有效应付。

  ·勿以成就评估自己。成就只是人的表象,不是你的真正自尊,你的自尊应建立在你本身的价值,而不是成就。要自爱,要接纳自己,珍惜自己的人生。如果你的朋友来你家,你会尽一切力量使他安逸,既然如此,“你何不也这样对待你自己呢?”

  人的想法决定自己的感受,牵引出他的情绪生活。在我的谘商经验中,深深体会到思想歪曲所造成的困扰,远远大于实际的困难。穷并不可怕,把贫穷和自卑、无能、见不得人放在一起想,才产生严重的情绪问题。失败也没什么可惧,把失败看成丢脸,看成可耻,那才造成情绪问题。

  在上述十个消极思想特质中,你可曾犯过哪些错?建议你检讨自己,依照贝克的办法加以厘清,能让你认清事情没有所想的严重。即使遭遇不幸,只要不掉进消极思想的陷阱,事情还是能够掌控,能找出光明之路。请记得!不要被消极的想法绑架了。

  3把心力花在有用事上

  人免不了有优心的事,你要分清楚,要对能做的采取行动,对于不能克服或多心的疑虑,要狠下心来,把它丢开。

  改变一下你的生活方式,调整一下作息和想法,就会生活得游刃有馀。有些人精神生活紧张,疲于应付,却没有什么成就或满足感;有些人能活在从容之中,顺利把工作做好。他们之间最大的差别是把心力用在该用的事上,而不用在没有价值的烦恼上。

  一天之中,你浪费多少时间在发呆和胡思乱想,又用了多少精力在假设性和担优里。大部分的人把心力用在无谓的烦恼上,以致宝贵的精力白白的流失。因此,减少浪费心力,就能增加创造和活力;不把精力用在不该烦心的事上,就会成为积极、乐观、振作的人。

  曾经有一位男士找我晤谈,他担优自己在宗教修行上犯了戒律,而活在动辄得启的恐惧情绪之中。他说:

  “我从早上起床,就充满著罪恶感,因为来不及早起念佛;跟同事相处,因为我素食,很少跟他们来往,而觉得受到冷落。有时,我觉得老板对我不满意,而得不到成就感。”他一口气说了许多不如意的事,我知道他是一位专找自己麻烦的人。我问他:

  “一天之中,你用在工作的时间有多少?用在担优的时间有多少?你曾把它写在纸上,像资产负债表一样列出来吗?”他想了想,腼腆地说:“烦恼多,用在工作的时间反而少。我因为烦恼而不能全神投入。”我说:

  “是啰!没有把精力放在重点上,工作表现就难达一定水准,你自然就会内疚,遑论老板的态度。我建议你设法改变时间的运用,别在不值得烦心的事上浪费时间,把精力和时间用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上。”

  “那我该怎么做?”

  “正如你所说的,你要把自责没有念佛的时间拿来念佛,在公车上,在早晨梳洗的时间,都可以保持念佛。至于担优受到冷落,问题的重心不在于吃什么,而在于合作与结缘,把你的操心时间拿来用在结缘和互助上。”改变使用时间的标的,就会改变生活的内容;用在实际有用处,就得到丰收,用在担优上,则会带来苦恼。

  另一位年轻人,由于向老板积极建言,弄得老板生气。他告诉我说,“我有把握自己提出的意见是对的,可是他对新的技术发展一事还是执迷不悟。也许我直言陈述,弄得老板不悦,我自忖不能见容于他,我完了!”我说:

  “别为这种担优花时间,你仍应保持积极的工作,不要分心。只要你换一个想法:此处不留我,自有留我处。”这样的观念改变使他安定下来。事过二周,老板找他去说,“你的见地可用,请就你的看法提出进一步的计画,我们准备新的技术发展。”

  有一位小姐,在情非得已的状况下离开了她的工作。她暂时找到一个新的差事,不过她并不满意,在晤谈时她说:“我不得已离职,丢掉一个好工作,现在为了生活的现实,不得不接受这个并不喜欢的工作。”我问她:

  “你既已上任,是打起精神工作呢?抑或花时间来抱怨工作呢?哪一个才是对你有利的呢?”她说:

  “没有第二个选择,那就好好的干了。”

  “很好!如果是这样,那么请你把时间用在该用的地方,不要浪费在不必要的担优上。只要好好努力,你会在新工作中学到新的能力和兴趣。”她用心的做下去,两年以后,被派到公司的另一部门,那正是她能发挥长才之处。

  我一向认为,能把时间放在工作上,就会得到新机,得到成长,千万不要把精力放在无益的烦恼上。有许多朋友常问我,你这么忙,又是行政工作,又是教学,公馀之暇又做助人的义工,请问你哪来时间写作和研究?“只要不把时间放在烦恼上,就有很多时间可以写作和研究。”我总是这么说。

  有些人打破沙锅问到底:“怎么让自己不烦恼呢?”

  “烦恼总是难免,当它出现的时候,静静想一想,到底真相是什么?如果是由于自己的不安、多疑或庸人自扰的想法,我即刻告诉自己,那只是意识之流中的浮污,任其流逝;我把心意拉回来,去做当做的事。”

  这一点很像牧牛,当牛犯了禾苗时,要即刻把牠拉回来,这样你就有许多时间工作,而且觉得游刃有馀。反之,如果你任由牠去犯禾备,到头来会一片狼籍,连起码的收成也没有。

  人很容易耗在优烦之中不能自拔。人所以会陷入优烦,有一些潜意识的原因,最主要的有:

  ·优心可以让自己有理由伫足不前,可以逃避眼前的困难。不过,这会让你付出更大的代价,因为它浪费了你的时间和精力,却把问题搁在那儿继续向你威胁。

  ·优心可以为自己的消极行为找藉口。这能令你继续拖延不振作的状况,让你继续保持心身疾病如头疼、背痛等等。

  ·它可以搏取别人同情。玩这个把戏会上瘾,有时无异玩火自焚。

  你看清优心的本质,就得采取对策,不要上了它的当。这时候,你要打起精神做点事,请记得!行动能解优,行动能破除烦恼的魔障。人免不了有优心的事,你要分清楚,要对能做的采取行动,对于不能克服或多心的疑虑,要狠下心来,把它丢开。这就能有效工作,游刃有馀地应付难题。

  我们常常自找麻烦;最不值得的事是无病呻吟和自讨苦吃。这种现象我称它叫精神生活的短路;它没有让精力用来为生命发光,却用无谓的消耗。为了避免短路现象,我建议:

  ·别顾忌太多;想清楚后,要勇于行动和承担。

  ·别花时间自怨自艾,或责怪别人,要正视真实。

  ·肯定自己的信念,努力去实现,要避免摇摆不定。

  ·个人的价值和目标应由自己来判断,不要依赖别人来赞美和肯定。

  ·别以为你能讨好每一个人。

  人如能少花时间在不必要的事和烦恼上,就能有好的精神去面对正事,做起事来就能游刃有馀。反之,就会落得焦头烂额,既影响健康,又乏善可陈。

  4提防你的心理弱点

  每一个人都有一些弱点,如果不懂得觉察和预防,就会一错再错,陷入困扰。受骗肇因于此,错误的决定肇因于此,不当的教育和互动关系也肇因于此。

  在自由开放的社会中,价值概念不同,彼此利害冲突,如何维持自己的立场,作清楚的判断和抉择,是现代人必备的能力。我发现人很容易受到暗示和支配,而失去正确的思考,甚至因为心理上的弱点,而受人支配或利用。

  人因为心理上的弱点,才会被说服或屈服于权威,去做悔不当初的事。那些在法曹面前泣不成声的人,绝大部分是受制于心理的弱点,或者掉入感情或欲望的陷阱,才走上险途,坠落一失足而千古恨的陡坡。

  人是很容易受利用的。打个比方,一个国小六年级的孩子,要求增加零用钱,采取泣有成声的手段,对父亲表示自己受到委屈的乞怜行动,很容易打动父亲,作了错误的判断和回应。你看,弔诡的对话是:

  “我们班上同学每周的零用钱都比我多。”女儿愁眉苦脸的说。

  “现在不可以增加零用金。”

  “每次你都这么说,可是我的零用金比别人少,我在同学面前都抬不起头来。”接著,她施展眼泪攻势,利用父亲的同情心。

  “你们班上同学每星期有多少零用金?”

  “大部分的人都比多……”接著更伤心,泣不成声。结果打动了爸爸的同情心,让他作了错误的回应:

  “别哭了!下星期多给你些零用金,快去作功课吧。”

  这位父亲的同情心被孩子操控了。在不经意中,他的同情心也被孩子玩弄了,以致没有实际了解一般孩子究竟要给多少零用金才恰当。他被眼泪击垮,束手无策而答应了;孩子则在无意中学会眼泪攻势,采取操纵的手段,向父母亲不停需索。许多孩子被惯坏的原因,就从这里开始。其实,人际互动中的操纵手法,也是从这个基本模式演化出来的。

  请注意!人务必要保持理性切实的思考态度。在处事、谈判和互动之中,有人非常善于应用感情上的弱点,对你施加压力,令你失去理智和思考,而做出讨好施压者的决定。每一个人都有一些弱点,如果不懂得觉察和预防,就会一错再错,陷入困扰。受骗肇因于此,错误的决定肇因于此,不当的教育和互动关系也肇因于此。

  有一位母亲告诉我,念大一的孩子不断要求为他办信用卡,使尽各种感情攻势,有乞求,有愤怒,有赌气,她还是没有动心。她说:

  “有邮局的提款卡足够你现在用,将来真有必要,我会同意你办,但现在不可以。”隔了几天,孩子又再度提起,妈妈还是言简意赅,肯定地说:

  “我跟你说过,现在不是时候。”

  这位妈妈的孩子从此就不再提信用卡的事,直到大学四年级,她建议孩子去办信用卡,他反而说:“我同在并不急著用它,需要时自己会去申办。”

  有人为人作保,明知对方信用有问题,但碍于友情而勉强为之,不久后悔的事就发生了。有人答应朋友的邀约,因为盛情难却,不久才知道是被利用了。有人受托处理某事,明明知道那并不正当,但因为另有顾虑,勉为其难答应而蒙受损失。依我的观察,每一个人都有心理上的弱点,他人总是利用弱点,向你施压而逐行其目的。一般人最容易被利用的弱点包括:

  ·利用你的内疚。先给你一些甜头,对你先做一些牺牲,诱发你的内疚,迫使你改变立场,而做不当的决定。

  ·运用你的同情心。他们用眼泪和不幸,打动你的同情心,让你应允你不该答应的事。

  ·利用你怕冲突、怕被批评或优柔寡断的个性。你的对手会营造一种强势,迫使你屈就他的要求。

  ·采取谄媚和引诱。以投你所好的方式,引你掉入陷阱,老千是用这种方式向人诈骗,行贿者也采取这种伎俩。

  ·运用求别人赞同的心理。人总需要别人的支持,因此,人常常因为不能忍受别人不喜欢自己,而向人靠拢,以致改变原本正确的立场。

  ·利用缺乏安全感让人就范。如果你担心坚持己见可能会下台,就会把握不了正确的思考,反而做出错误的决定。

  ·利用你怕被冷落,怕与别人不同。这很容易陷入同流合污的困境。当心,许多人都会采取冷漠不跟你说话的方式,向你施压以达到他的要求。

  每个人都有心理弱点,所不同的是有些人容易被利用,有些人不容易被利用。有人说“无欲则刚”,只是你没有私心和欲求就不会被利用。诚然不错,既已无欲,当然不易被利用;不过,人是旦无欲也就没有什么成长、发展和不断努力的动力。说真的,无欲是心理的僵化,而不是真正的刚毅,因此,人还是要有目标,努力开展自己的生活。不过,要觉察自己的弱点,在做决定时,要冷静地检讨,所做的抉择是否就是自己的立场和初衷。如果不是,请留给自己一点时间和空间,想一想如何从中解套。

  你越能提防心理弱点,就越能维护自己的立场,养成独立思考和正确的抉择力。

  5改变态度可疗伤

  当心灵被是非盘踞时,心就失去了原有的慧性,而被惧怕的情绪所缚,清醒思考和活泼的生命力都被压抑下来。

  一件事情的发生只是那件事情的本身,人的心把它想成不好,那就产生负面的情绪,对身心即刻构成负面的影响。可是人们很少提防这一点,经常以刻板的态度去看生活中的事事物物,从而陷入一种沉痛和局限。由于他们缺乏弹性的视野,所以态度是僵化的,是容易钻牛角尖的。我认为越是僵化的态度,也越是可怕和危险的。

  一位企业家,一生努力于创造经营的业绩,全神投入。他重视成就、效率和影响力。正值事业的巅峰,他心脏病突发,险些送掉了生命。我去探望时,他感慨的说:

  “我过去努力所得的东西是不重要的,现在才领悟到生活中最重要的是什么。”我问他:

  “你领悟到什么是生活中最重要的?”

  “健康最重要。我担心再这样干下去,身体就报销了。”

  “对是对的,但过一段时间之后,你还会警悟到自己又抓错重心了。”他不解地看著我,问我为什么?我说:

  “在我的观察中,态度是最重要的。固然不错,你应当注意你的健康,但如果你的态度不正确,认为工作和勤劳会导致你身体的衰竭,那么你会消极性地减少或放弃你的工作,于是负面的思想和情绪随即袭上心头。它会压抑你的活泼本性,贬损你的创造和活力,这时两股不同的势力将会冲突,而造成你严重的困扰,影响你的健康。”

  “你能告诉我如何保持正确态度吗?”

  “要抛去负面的想法或消极的态度;一场病只是一场病,它不应该左右你的人生。也许你以后一直都要吃药来保持健康,但未必是一件坏事。它只是来提醒你生活要正常,应酬要有节制。还有,它也带给你一些讯息,需要注意人际的支持和温馨,生命是有限的,要及时去关爱别人。老兄!你的病只是一个讯息,告诉你除了工作之外,要学习生命的爱,参透生命的价值,用慈悲和智慧去工作和生活。你只要把工作和生活的态度作个调整,这场病就是极有价值的事件。”

  “啊!你触及我心中的伤感。我现在正受困于矛盾的态度之中:我总觉得壮志未酬,又觉得体力不支。我必须在健康活命和事业之间选择其中一个。我很舍不得工作,我怀疑把工作放下之后,不就成了被遗忘的人了吗?”

  “我可以了解你心中的矛盾。”我表示对他的接纳与支持。

  “刚刚你的话给我一些灵感。”

  “什么灵感,可以说出来听听吗?”

  “我应该调整或重新安排我的工作,而不是放弃我的工作,我还是很珍惜我的人生。”

  “珍惜你的人生?那是很正确的想法。”

  “我应该用大死一番再活现成的态度去工作,去待人,去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我确实想过如何给生命一个较丰富的答案,我已有了信仰,它将给我新的信念;就是现在,就在你我谈话之中,我觉得活神活现在我的脑际。”

  “是什么新领悟?”

  “我将学会在无常的变化中保持平静,学会不优不惧,学会佛陀的教诫:在悲智双运中看到生命的究竟义。我不会放弃工作,当然更不会放弃生活。过去我是只能工作而放弃生活的,这次生病对我来说是一种收获,一种反省和启发。”我接著说:

  “不要把病看成病,而要把病看成一个生命历程中的正常现象。病是生命的本质,你只要这么看,就会远离不安和焦虑,就会维持你的光明性。当你的心不被惧怕和焦虑占据时,你就能从病的困扰中解脱。”

  我离开了这位朋友,走出医院的大门,想著西方医学方兴未艾的态度疗伤法(attitudinal healing),他们相信:

  ·人的观念会左右病情和发展,只要努力解脱负面思想就有良好的疗伤。

  ·如果人老是优虑、愧疚,你将永远领略不到快乐和平安是什么。

  ·如果能去爱,就有一股沛然莫之能御的力量,流入心灵世界,使我们活得振作。

  ·健康来自内心的平静,而疗伤的关键是不再惧怕。态度疗伤法就是要抛弃不平静的消极思想,然后用爱来取代。

  改变态度就等于改变命运和人生的航道。功利的态度看起来是积极的,但它的心是惧怕失去和贪图占有。因此,在名利场上追逐的人,如果不改变态度,建立爱和对生命的敬重,就很容易失去平衡,从而陷入不安,接著引发更多不当的行径和过错。甚至,到了晚年产生严重的焦虑和罪恶感。

  我知道人类的幸福和精神生活的出路,就在于克服惧怕,我们怕病、怕不安全、怕失去名利、怕被嘲笑,这些惧怕使人陷于逃避式的消极思考,这是焦虑和失衡的根源,也是人类病痛和灾难的源头。如果我们不把这些看成是好或是坏,而用一种持平的态度去看事件的发生,它将是对生命与生活的大启示。《坐禅箴》上说:

  “是非迭生,

  犯过无极。”

  当心灵被是非盘踞时,心就失去了原有的慧性,而被惧怕的情绪所缚,清醒思考和活泼的生命力都被压抑下来。

  精神分析学的开创者佛洛伊德曾说:“惧怕是世界之门。”这是指一般人总是用惧怕的态度来看生命,来处理生活事物,它成为痛苦人生的门。如果你能把它推开,用作自由的心灵去看,去听,去生活,那么生活的喜乐是现成的,真正的视野才会呈现在你的眼前。

  6认清变化无常的生活

  世事是无常的,如果你抱著怕变化的心态生活,一定会陷入痛苦和优心之中。因为那会脱离现实,会变得退却,会执著在过去、以致不能面对现实。

  我们生活在一个不断变迁的社会,经济生活在变,意识型态在变,整个社会结构也在变;变会带来冲击和失调,造成痛苦和困难。相对的,人生也在变,从出生到死亡,从恋爱到结婚,从亲密到疏远,无时无刻不在变。有变就必须去适应,如果不适应就会有困扰、有痛苦,甚至遭遇不幸。

  不久前,在我演讲之后,有一位女士向我走过来。她神情愉快,眉宇间泛著自信沉著的光采,礼貌地先作了自我介绍,然后说:

  “老师!我已经从无助的阴霾中走了出来。过去,透过电话跟你谘商,得到你指引,我真的觉悟到与其自怨自艾地受苦,不如把精神力转移到积极或有价值的事物上。我做到了。这一年多来,我的努力已看到成果,现在晋升为主管。我不再沮丧,对未来充满希望。”

  经过她的自我介绍,我渐渐从记忆中浮现当时的情境;她住在中部,必须透过电话谘商,当时她婚姻破裂,疾病缠身,陷入茫然失措的窘境。她接著说:

  “在几次电话谘商中,你告诉我变化是无可避免的。每一个人都得面对它,问题是你要看出变化也有它的价值,要对那新的价值采取行动,掌握它,成为新的现实。

  “我克服自怨自艾,勉强自己打起精神,照著你的指导,把用在沮丧和愤怒的心力,转移用在事业上。不但治愈了痛苦,也奠定了日后事业的基础。现在,我完全走出阴影。”

  她从皮包里拿出预先写好的卡片,用双手递了给我。由于跟我说话的人很多,她挥手致意离开了。回到家里,我打开她的谢卡,上面写著:

  “老师!我可以当见证:人生的变化固然很多,但你说的没有错,我们无需害怕变化,也不必为失去的东西优愁痛苦,要紧的是随缘学习些什么,而使自己生活得丰富些。谢谢您!”

  人注定生活在变化之中。世事是无常的,如果你抱著变化的心态生活,一定会陷入痛苦和优心之中。因为那会脱离现实,会变得退却,会执著在过去,以致不能面对现实。请注意!不能面对真实或脱离现实,就是痛苦的来源。

  当你面临生活上的变化,而陷入痛苦和优虑时,要记得换个想法试试看,这能提供新的路径,新的希望。千万不要故步自封,让自己陷入无助的泥淖。我所谓换个想法就是另辟思考的蹊径,是发挥创造和智慧的表现。因为换个想法会带来新的行动,产生新的现实。

  现代人普遍觉得寂寞,在人际上显得疏离冷漠,主要在于公寓文化的隔阂,彼此忙碌而不相往来。许多人靠著电视来填补寂寞,家庭人际互动也跟著减少。因此,只要有一天不需要上班,就会产生家庭人际互动的困难。我知道周休二日、过年的长假或者寒暑假期间,青少年和家人最容易发生冲突,这都是适应变化发生困难的表现。

  人的想法如果执著在一个向度上,就很难适应环境的变化。比如说,一个人如果习惯于单调的生活,很少扩充生活内涵,日子久了就会有心理固著现象,而失去应付变化的能力。因此,每个人应该给自己一些新的想法和行动,来增加生活内涵和情趣。作家坎平(N·R·Campion)说:“你可以继续自叹命苦,也可以采取新的行动,做点有益的事。”她说,过去她在适应新生活时,觉得越来越郁卒、心烦意乱。于是,她毅然采取主动,在生活与工作中,实践新的行动。她每天试著去做一两件以下的事:

  ·做件对别人有益的事;

  ·做件对自己有益的事;

  ·做件不想做而该做的事;

  ·作一次体力锻炼;

  ·作一次心智锻炼(学习新知)。

  她努力实践这五个守则,对自己的心灵生活有了很大的改变。她不在乎把这些守则做得多好,只要每天都做就够了,即便是写一封信,或清理了一个抽屉,都会给自己记一个功。新行动往往有意想不到的收获,一件小成就能带来欣慰,而使自己继续做,而且做得更多。她说:

  “我所知道的是,自从我实践这五项守则,我已与别人有更多来往,更少自我封闭,不再顾影自怜。因为我奉行了新的座右铭:在植根的地方欣欣向荣。”

  人一定要面对变化,但适应变化之道不是坚持原有的生活方式,那是不会成功的,因为原有的方式已成过去。因此,你必须换一个角度去想想,提出新的看法和行动,才能缔造新局,创造美好的未来。

  7一念之间天坏之别

  每一个人都能依自己的因缘成就菩萨行,在自己的人生考卷上回答自己的答案,问题是它这么问,我们怎么想,怎么做,怎么回答。

  人是否活得有价值,活得充实和喜悦,就在一念之间的领悟。每个人遭遇不同,因缘际会各异,免不了贫富贵贱的差别,但它们不是人生的答案,而是等著你去回答的人生的考卷。

  我看过很多失意的人,显得落寞,郁郁寡欢。因为他们总觉得自己不如人,没有出息,失去成就感,而显得屈辱或无奈。他们最大的困扰不是贫穷或社经地位低的本身,而是失去自我肯定的价值。所以,社经地位低的人,往往觉得郁卒、落寞,抬不起头来。

  其实,贫与富、贱与贵,顺与逆、得与失在佛法之中是“一如”的。所谓“一如”是指表象虽然不同,但都是要我们去适应,去过生活的。它们都是对人生的挑战,问题是如何去回答它,而不是对它起爱憎。它们同是一张人生的试卷,都是要你去回答生命的意义,所以说是“一如”,是没有什么差别的。

  人如果身处贫穷,或社经地位不如人,就失去欢喜过日子的态度,失去积极振作的豪气,日子久了,一直没有改善,便会失去觉性,看不出希望。这使一个人陷入恶性循环之中。其实,人只要肯努力,做有意义的事,就能回答人生这个答案。

  有一次,一位家俱工人问我,“老师你说得对,我应该努力,积极学习;可是我不可能跟智力高的人一样学到更多的本事,所以我还是停留在低社经地位里。老实说,我有些自卑。你能为我解除自卑吗?”

  我知道人各有命,天赋也不同,但是这些都只是一张试卷,是要用自己的智慧回答它。关键是回答它时要先认清财富、地位和贵贱等等,在生命结束时,通通带不走,唯一带走的是自己的心灵。所以,来人间走一趟,成败在于能否用自己的心灵,去处理自己的困难。于是我说:

  “先生!自卑存在你的心中,必须由你来摘除;成长是要在你的生活中运用自己的智慧才办得到。如果你想要,我可以告诉你方法。”他说,“我当然想要,请说吧!”我接著说:

  “你是一位佛弟子,应该明白佛经上说,‘不可以少善因缘得生彼土‘的。现在,你每天帮人作装潢,天热时受煎熬,天冷时要挨冻,顾客不满意时批评你,粗重的工作更折磨你,你得到的却是微薄的收入。你牺牲奉献那么大为人工作,把客人的家里装潢得舒适大方,照理说应该收入很多吧?不过,你没有得到那么多。你该明白,付出多少就应该得到多少,这在佛经上称作‘功不唐捐’。可是,你的全部收获到哪里去了呢?你想不想把这些应得的收获积存在极乐世界,当做未来往生的资粮呢?你有没有拿它来供养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呢?”

  他听了我的话,有一些惊讶,又有几分领悟。他说:“我怎么没有想过这个问题呢?”我接著说:

  “那很好,请听我说下去。你的认真工作功德很大,有一部分化作今生资粮,有一部分存记在极乐世界里成为你的报土,这就让你有往生的资粮。你日夜不停的工作,积存的也越来越多,你能说这不叫成长吗?你能说,做这种功德无量的事,是自卑吗?”这时,他改变了想法,开启他的视野,从中看到光明和希望,他由衷地说:

  “阿弥陀佛!我竟会在你这里找到最有价值的珠宝!”

  “珠宝是你本来就有的。”

  每一个人各有自己的命;命不同,像各异,你若想跟别人一样就会造成失衡。人无论如何,必须在自己的因缘中找到希望和光明,内心才会平衡。平衡使一个人快乐,令人振作,神清气爽。每一个人都可以在自己的遭遇中发现它的希望。又有一次,一位筑路的工作找我晤谈。他说:

  “我当了一辈子工人,眼见就要退休了。我做过许多工程,包括北二高这条高速公路我也参与建造;可是我怎么认真都只是一个工人,我的虔诚信仰并没有为我带来什么。我很想知道信仰能给我什么?我有些空虚,又有几许的无奈。”于是,我把前面的故事,重述了一次给他听。他静静地听,时而闭上眼睛、时而微微点头,像在思考一般。等我说完,他深深吸了一口气,说:“老师!我了解了。”他告诉我后面还有许多人等著晤谈。他要离开时说:“我找到那个门了,原来门早就开在那儿。”

  过了几个星期,他对我说:“自从听你一席话,我每周都来听讲,信心变得坚定了。我现在知道信心坚定是什么意思了。”我问他怎么个坚定法?信、愿、行必须一起来才会有如金刚一般的坚定。我问:“你是怎么坚定的?”他说:

  “那一天跟你谈过话后,一路开心地回家。我发觉我的生命中,潜藏著完美而丰富的宝藏。我觉得在念佛时倍感亲切,因为我已把我的生命化作功德。”我看他笃定欢喜的脸庞,知道必有所悟,问他:“何以见得?他说:

  “我比那位木工更有福报:你看我辛苦完成的那些工程和道路,每天有多少人车往返。我拿来自俸的少,布施在那儿给大家用的多。那一段段公路都有我的血汗,我已有足够资粮可以往生。”讲到这里,他开怀大笑起来,“老师!你想想我不只积了功德,我还真是一本万利咧!你看那道路每天有多少人车在走,能走多久就有多久。”我听得感动,也分享他开怀的笑声。

  他沉思了一下,又说:“我虽然年纪渐大,但还是能做一些不太笨重的事。我能了解‘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道理。”这是工人的高贵领悟,而他们辛苦的生活却化作极乐行者的妙论。

  每个人都应依自己的因缘生活和修行,以成就其菩萨行。因此,不是富有的人才能铺桥造路,才能施给救助;而是每一个人都能依自己的因缘成就菩萨行,在自己的人生考卷上回答自己的答案,那就是人生所要做的事。别忘了,也许你富,也许你贫,或许你是知识分子,或许你是目不识丁,但就人生而言,这些只不过是一张考卷,问题是它这么问,我们怎么想,怎么做,怎么回答。

  我在做临终关怀时发现,有许多人在大限面前,显得慌恐、抱怨或无奈,不分贫穷贵贱,一样有苦恼——所以说:贫富贵贱一如也。我也发现有些人,他们在大限来时,信愿行的悲智具足;信心坚定,决定往生极乐或天国,他们不分贫富,更没有社经地位商下之分——这也是贫富贵贱一如也。妙哉!众生平等的意义,你可以昭然看得清楚。

-----------------------------------------------------------------------------------------------------------------

更多郑石岩佛学内容

-----------------------------------------------------------------------------------------------------------------

 
 
 
前五篇文章

郑石岩:悟·看出希望来 序

郑石岩:悟·看出希望来 第一章 悟·看出希望活得起劲

郑石岩:悟·看出希望来 第二章 希望的线索

郑石岩:悟·看出希望来 第三章 希望与陷穽

净界法师:果报种类之异熟果

 

后五篇文章

郑石岩:换个想法更好 第四篇 想法决定心情与作为

郑石岩:换个想法更好 第三篇 感受在牵引你的心情

郑石岩:换个想法更好 第二篇 怎么著眼就怎么发生

郑石岩:换个想法更好 第一篇 当心第一个念头

郑石岩:换个想法更好 自序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