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庄春江:如来藏之研究 第七章 瑜伽学派之如来藏说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庄春江:如来藏之研究 第七章 瑜伽学派之如来藏说

 

  7-1.〈第一节 瑜伽学派略说〉研读参考:

  1.瑜伽(唯识)学派之代表:以弥勒、无着(336~405)、世亲(360~440)所造的论典:《瑜伽师地论》、《显扬圣教论》、《辩中边论》、《分别瑜伽论》(无汉译)、《大乘庄严经论》、《摄大乘论》、《大乘阿毗达磨集论》、《唯识三十论》、《唯识二十论》等论为宗依的学派。

  2.瑜伽学派所根据的经典:《解深密经》与《阿毗达磨大乘经》(无汉译)。

  3.中国的瑜伽学派:

  a)地论宗:北魏时(508)在北方以菩提流支为主译出世亲的《十地经论》为宗。

  b)摄论宗:梁陈间(549~567)在南方以真谛译出的《摄大乘论》为宗。

  c)唯识宗:唐朝(645~661)以玄奘译出的《成唯识论》为宗。

  4.思想大义:

  a)思想渊源:近于上座部的说一切有部系,而依「现在有」立种子说,与经部的关系更密切。面对初期大乘的一切法空、一切法无自性说,后期大乘的如来藏、佛性说,从说一切有的立场,特别是经部的思想接受而解说他。

  b)三性说:以「金、土、(矿)藏为喻」来说明遍计所执性(杂染)、圆成实性(清净),依他起性(通二分)。依他起性的定义,除了一般的「依他熏习种子而生起」以外,又有「杂染清净性不成故」,作为众生与佛的共同依止性。

  c)思想分流:

  i.《瑜伽师地论》依《解深密经》立阿赖耶为「一切种子所依止」,说「诸识俱转」,重于阿赖耶现行识。《唯识三十论》也是这样,所以说三能变(6/7/8识能转变)。

  ii.《摄大乘论》依《阿毗达磨大乘经》重于阿赖耶识为种子性,依阿赖耶为种子而现似一切,所以有「一能变」(唯第8种子识能转变)说。

  iii.瑜伽唯识学系对广义的说一切有,取舍不同:或立本有种子,或说种子由熏习而有;或说依心现似心所,或说心所别有;依他起性,或重从种子生,或重于杂染清净性不成;或立无漏依他起(正智是依他起性),或说无漏是圆成实,所以立「四种清净」(自性清净、离垢清净、得此道清净、生此境清净)。虽有种种异说,但大义是一致的;对如来藏的解说,也是一致的。

  7-1.问题思考:

  7-1-1.试简述您所了解的瑜伽唯识学派。

  7-2.〈第二节 瑜伽唯识学的如来藏说〉研读参考:

  1.如来藏成立的理由:唯识学者但约「无差别」说,无差别的真如性(圆成实自性),遍于一切众生(但未离障清净,隐而未显),所以说「一切众生有如来藏」(这是如来藏说的本义)。真如也遍于一切法,所以说「一切法有如来藏」(这应该是唯识学者的新义,有淡化神我的意味)。

  2.如来藏我:唯识学者以「真如」清净空性为如来藏我,故佛已证得最清净法界(真如),而可以称为大我,菩萨可说「实有菩萨」,众生当然也可说「实有众生」。不过后代的唯识学者,大都避而不谈,尽量避免以真如为「我自性」的意义。

  3.心性本净:

  a)《大乘庄严经论》以心的「真如性」说自心本净,而非虚妄分别的有漏心识是清净的,如浊水的清净是本来如此的。

  b)《成唯识论》除了「真如」说外,另取说一切有部系的见解,以识(心)自性无记非染污来解说心性本净(通于有漏心,也许是《阿含经》的本意)。

  c)圣者内自所证的真如或法界无差别、无变异,是非净非不净(也可说非染非不染),没有净不净可说的。清净是对杂染说的,真如是前后一如,本来如此,实在无所谓清净,不过从离客尘杂染所显来说,真如也可说非不净的。唯识学者依世俗说胜义,对于胜义(真如、法界),是从世俗安立去阐明的。如直从胜义(非安立)说,那是超越于相对界,非分别名相所及,有什么净不净呢!

  4.种性:

  a)《楞伽经》的「如来藏自性清净,……入于一切众生身中」,是深受《奥义书》的「我(识)入于名色而隐于其中」的神学影响的,唯识学者没有忘却佛法的根本立场,所以以生灭相续的种子,说本有的无漏功能,以阿赖耶妄识,说识与根身藏隐同安危,巧妙的解说了如来藏我,而脱却了如来藏我的神学色采,这就是唯识学的种性说。

  b)唯识学者以菩萨有成佛的种子说如来种性、佛种性,这是与《宝性论》如来藏学最大的差别所在。种子依止于阿赖耶识内,为有因体而无果体,只是可能生起果法的潜能,故唯识学立「五性各别」,「三乘究竟」,如来藏说则是唯一佛乘。

  c)《瑜伽论》〈本地分〉与《庄严经论》立本有的「本性住种性」,而《摄大乘论》与《瑜伽论》〈摄抉择分〉立种子新熏说。「本性住种性」(本有无漏种子),实在就是「一切众生有如来藏」,这多少还有本有如来藏的形迹。也许为了这样才有了新熏说。但新熏无漏种,是「法界等流闻熏习」,「真如所缘缘种子」,「真如种子」,与法界及真如有了不可离的关系。在唯识学中,真如是有情、菩萨、如来的真实我体,那新熏的无漏法种,又有了依「我」而现起的意义。在后期大乘时代,唯心论而要泯绝梵我论的影响,也真还不容易呢!

  7-2.问题思考:

  7-2-1.「离苦」适合接着以「得乐」来形容吗?圣者所证的真如适合说是清净的吗?

  7-2-2.试以两句话总括唯识学者对「如来藏、我、心性本净、种性」的解说。

  7-2-3.您对「唯心论而要泯绝梵我论的影响,也真还不容易呢!」这句话有何感想?

  7-3.〈第三节 真谛所传的如来藏说〉研读参考:

  1.真谛所传的,以《摄大乘论释》为主,与玄奘所宗,印度后期完成的《成唯识论》见解上应有多少不同,但真谛所译的《摄大乘论释》,与隋达摩笈多、唐玄奘所译互相比对起来,显然有了增饰的成分。从翻译来说,真谛译是不够忠实的,然在思想上,确有独到处。

  2.真谛学的特色:

  a)糅合如来藏学与瑜伽学:真谛学的主要特色,是以瑜伽学去解说、比附、充实如来藏学,糅合了《宝性论》的如来藏说与瑜伽学的阿赖耶说,而非唯识古学。

  b)第8阿梨耶识通二分:真谛依「依他起性通二分」在「果报种子」梨耶外,别立「解性梨耶」(心真如性),总摄了「种子」与「真如」同依止于一「识界」,综合了兴起于印度北方瑜伽学系的「阿赖耶识为一切法(有漏的杂染种与来依附的无漏清净种)所依」,以及兴起于印度南方的「如来藏为依而有生死,涅槃」说之两个基本不同立场的思想。

  阿赖耶异熟种子识为依,重于杂染的;转杂染熏习为清净熏习,转化中本来清净的真如的体现,说明上是难得圆满的。以如来藏为依,重于清净本有的;依此而能起杂染,也是难得说明圆满的。真谛依阿赖耶种子界及心真如界为依止,不违反瑜伽学的定义,实为一极有意义的解说!

  c)如来藏我:真谛随顺瑜伽学的本义,以「真如」解说如来藏,也不说众生身中的如来藏就是我。

  d)转依:真谛说转依成佛只是具足一切功德的如来藏,离烦恼而圆满显现,与《宝性论》一致,但转依含阿罗汉与如来的圣证(《摄大乘论》的本义),而以种子熏习说明:主要是以闻熏习生起出世心为转依关键,从现实界(依他起性或阿赖耶为种子)的渐渐转舍,应对理想界(圆成实性真如)的分分转显。闻熏习虽与阿梨耶(果报)识的性质相反,却依附阿梨耶识,到阿梨耶识灭尽才与阿梨耶识相分离。闻熏习能生起五分法身,所以闻熏习也是五分法身种子,也可说常等四德法身种子,贯通了如来藏学(《宝性论》不立闻熏习)。

  e)阿摩罗识:为了贯彻「一切法唯识」的原则,是真谛在以虚妄分别为自性的阿赖耶识(方便唯识)外,提出阿摩罗识(无垢识;境识并泯的真如实性;正观唯识)的理由所在,也是他所传的唯识学中最特出者。阿摩罗识是真如,《十八空论》转而解说为「阿摩罗识是自性清净心」,从本性清净来说了。从虚妄的唯识相,到真实的唯识体(阿摩罗识),转染识为净识,贯彻了「一切法唯识」的教说。而阿摩罗识即是自性清净心,又会通了如来藏学。

  7-3.问题思考:

  7-3-1.从众生之所依来说,为何瑜伽学的依阿赖耶识与如来藏说的依如来藏有「共同倾向」,而又「基本立场是不同的」?

  7-3-2.从生死与解脱来说,为何瑜伽学与如来藏说「说明上是难得圆满的」?

  7-3-3.试简述真谛思想的上独到之处。

  7-3-4.什么是真谛所说的「解性梨耶」?与阿摩罗识有什么关系?

  7-3-5.真谛所说的转依,与如来藏说有何异同?

  7-3-6.真谛为何要说阿摩罗识?

---------------------------------------------------------------------------------------------------------

更多庄春江佛学内容

---------------------------------------------------------------------------------------------------------

 
 
 
前五篇文章

庄春江:如来藏之研究 第八章 如来藏佛性之抉择

药师佛·文集 药师法门与生活受益(慈观)

药师佛·文集 玉琳国师开示持药师佛号度生死

药师佛·文集 利益恶世众生的扬州鹤

药师佛·文集 浅谈《药师经》对现代人的意义(鸠祥)

 

后五篇文章

庄春江:如来藏之研究 第六章 如来藏学之主流

庄春江:如来藏之研究 第五章 如来藏说之初期圣典

庄春江:如来藏之研究 第四章 如来藏说之孕育与完成

庄春江:如来藏之研究 第三章 心性本净说之发展

庄春江:如来藏之研究 第二章 如来藏思想探源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