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 护持 |
林钰堂:住无量心 |
 
林钰堂:住无量心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是金刚经里的名句。「应无所住」教人不要执着;「而生其心」指示灵活运用。惠能(禅宗六祖)一闻便悟;一般人要想达到,却有不知如何着手的困惑。 执着有浅深,浅者可能以语言形容,深者可能无从把捉,因此无法全靠点破,还要等待时节因缘,也就是说,心中的清明是要靠长期的努力才能渐臻纯洁。「无所住心」是崇高的境界,对一般人是可望而难以企及的,因此在实修上,我们需要寻找一个登高的指标,指导我们如何由烦恼窝里渐渐走出,迈向「无所住心」的高峰。 学佛通常都说要发菩提心,立菩提愿,行菩提行。这是正确的指导,然而细究起来,构成菩提心行的要素─求证佛果,往往只是抽象的概念。不管略说「智悲圆融」,或是细论「五智四悲」,与一般人的生活相形之下,都是做不到的。 我们实际的生活,受到种种条件的限制,充满了对立、阻障、评价与选择。佛陀的境界是超出时空的限制而难以思议的。我们学佛的过程,便是由有限向无限趋近。在这个净化的过程中,四无量心是相当合适的指标。 四无量心: 慈:愿一切众生具乐及乐因; 悲:愿一切众生离苦及苦因; 喜:愿一切众生不离无苦之乐(即法喜充满); 舍:愿一切众生远离分别爱憎,住平等大舍。 依次来说,四无量心指导我们先由拔苦、予乐这两方面着手来为一切众生服务;并且要理智地考虑到苦乐的因果条件,而在培植因缘上努力。接着,要追求无苦之乐,也就是那超出轮回于世间的解脱之乐,因此需要学习佛法,将「无执忘我,开阔利他」实践在生活之中。至于「住平等大舍」则是指示我们─只有在「无所住心」、无偏、无私的清明心态中才是解脱,也才能够真诚并且恰切地为众生服务。这在实行上,就是要能忍让、包容,超出亲仇、利害的分别,平等爱护。 圆融来说,四无量心指导我们在无所住心的平等大舍中,生起为一切众生拔苦、予乐的心行,并且要彻底地达到无苦的解脱之乐。因此在自省上,我们有明确的目标,就是要「自净其意、广大发心」;在服务上,我们有明确的方针,就是「拔苦予乐、分享法喜」。更由于四无量心都是以一切众生为中心,以究竟之乐为终极,自然是时空无限的开展。这样一来,无尽的佛果呼之欲出,菩提心行也就在其中了。 怎样才能使一切众生离苦、得乐、充满法喜禅悦?有限的我们既不能给予绝对的答案,也无能使之充分实现。在这样冷静的检讨下,四无量心是否只是「望梅止渴」或者「画饼充饥」的口号而已呢?不是的。虽然绝对的理想需要经过生活的考验,才能形成实际可行的智慧,虽然人间的净土需要大家在天灾人祸之中不断的护持、重建,如果我们不步步朝向真善美迈进,我们就会渐渐沉陷在弱肉强食的悲惨之中。一点一滴不断的努力才累积成此刻吾人享有的安乐;一丝一毫私心的纠缠牵连成今日我们烦恼的缚茧;因此取舍之间必需谨慎。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路遥而却步。理想愈高,我们愈需要奋发励行。 在个人份上,若无四无量心的指导,则身陷现实生活中的利害、烦恼,那能不痛苦、闭塞?那有安宁的时刻可言?反过来看,若能把心住在四无量心的境界上,则人生际遇的顺逆浮沉都微不足道,因为我们已超出了私人间的对立和计较,一切的努力都只在如何为世间减一分苦和添一分乐上考虑。这种无尽的事业使我们从个体的束缚中脱出,而融合在「有情一体」的大爱里。这种服务的行为并不一定需要如何特立独行,只要在自己的生活中,基于这种无尽的觉醒与关怀,对周遭的人多给一分温暖,多伸一份援手,容忍以致祥和,便能慢慢增长自己生活的智慧,并给人间增添一些欢乐。 「无所住心」太难实修,所以我建议以较易把握的「住无量心」来做为实修的指针,希望行者因之而能逐渐趋入「无所住而生其心」。但是在日常生活中,正逢「锱铢必较」的当头,要保持「住无量心」,实在是太难了。因此我们需要养成每天做佛课的习惯,以培养平日心地的清明。一方面我们要常想到无常─人生短暂,不值得争执,便容易超出个人的烦恼。一方面我们要勤于念佛,由念念纯粹达到生命的净化。这样我们便能免得在柴米油盐、灯红酒绿之间昏头转向,而能在采菊东篱时,享受南山悠然的恬淡。 一九九二年元月二十九日 于美国加州爱尔舍利多市寓所 ---------------------------------------------------------------------------------------------------------------- 更多林钰堂博士佛学内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