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傅味琴:学佛开导(10~19)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傅味琴:学佛开导(10~19)

 

  定学开导(10)

  傅味琴讲于崇教寺 2006.8.18

  修定有静中修,动中修,

  动中修就是在生活里修

  提要:

  ·修行不能自搞一套,拜师还得看他是否符合善知识的标准

  ·修行是通过量变到质变,只能变好,不能变坏,只能扫除障碍,不能给自

  己添上障碍

  ·修定有静中修、动中修,动中修就是在生活里修

  ·平时生活占去了大量时间,生活里不修,不但浪费时间,还容易为自己制

  造修行障碍

  ·修行人不想劳动培福,不但障碍多,也无法在生活里修

  修行不能自搞一套,拜师还得

  看他是否符合善知识的标准

  从前我在上海,文革前也算是个医务工作者,卫生协会经常要我们去学习。听说有个医生,每次给人看病,开的处方总有六十几味药。所以药店里看到他的处方,赶快把药箱抽屉全拉开,差不多每个抽屉都抓一点,结果这个药吃不死也吃不好,有什么用呢?假如这个药用错了,那就叫庸医杀人。所以一个想修行成就的人,哪可以没有善知识指导,自己不懂佛法,乱搞一套?也不能随随便便拜师,拜师要看他符合不符合善知识的标准。所以在佛门里修行太随便,没好结果的。

  修行是通过量变到质变,只能变好,不能

  变坏,只能扫除障碍,不能给自己添上障碍

  修行无非是从量变到质变,所以不能疏忽量变。在这个变的过程中,要注意只能变好不能变坏,只能前进不能后退,只能扫除障碍,不能产生障碍。就看你量变的速度怎么样、面广不广。如果你面广、速度快,那么你进步也快;如果你速度慢、面不广,再加上你浪费时间,培养了懒惰、自由散漫的习气,自己给自己找麻烦,自己给自己添障碍,那当然进步慢了。

  修定有静中修、动中修,动中修就是在生活里修

  因此,我特别提出来:修行要在生活里修。禅定有静中修、有动中修。初步可以理解,你两条腿盘起来,安静地在修禅定,就像我们每天清早大家一起修禅定,这叫静中修。动中修就是在生活里修。

  平时生活占去了大量时间,生活里不修,

  不但浪费时间,还容易为自己制造修行障碍

  可是今天的修行人,哪怕他很喜欢修禅定,有几个在动中修?你动中不修,大量的时间浪费了,你这个量变就不足。即使你静中修,哪怕早上三批禅定全参加,也不过一个小时,每天八小时睡眠,加起来九个小时,其余十五个小时全空过了。非但没有收获,这十五个小时还在发展对你有障碍的东西。比如打妄想、懒惰、自由散漫、说闲话、胡思乱想,有时候还起烦恼、跟人家争争吵吵,一怄气就要气个三天,不仅仅是浪费时间,你在大量制造自己修行的障碍。如果你不能从这里醒过来,就像佛说的那样,末法众生证果证道极其困难。

  修行人不想劳动培福,

  不但障碍多,也无法在生活里修

  那么是不是要一天到晚打坐?有人就是动这个脑筋:我千里迢迢来,是来学法学禅定的。每天修禅定时间并不多,其它的事情倒多了,有时要去帮厨、有时要去扫地,岂不浪费时间?最好让我一天到晚听法,或者一天到晚打坐。从前就有这样人,这种人算是想用功,但是他自私,思想偏掉了。

  从前咱们在莫干山的时候,人很少,来的知识分子有他自己的一套。管厨房的同学叫他去烧火,他说“我唸经还没有唸完。”经唸完了,叫他去洗菜,他说“我现在要修禅定。”好像这个理由很正当。后来负责厨房的同学就冒火了,跟他说:“我凭什么要煮饭给你吃?我以后只煮自己的,你要吃,你自己去煮。”

  那样子除非你到其他地方去,你有钱,对你优待,给你一个人一间寮房,你自己好好用功吧。等到打梆吃饭了,你去吃饭吧。好像住宾馆那样,向你收饭钱住宿费,什么事情也不要你干,那还像修行人了?至少有一个毛病,你是在享福,没有培福。

  越享福,福气越消耗。从佛法上讲,福气大,还能抵住一些灾难,福气不大,你障碍更多:听经打瞌睡,念经打妄想,所以这样是不对的。应该是你利用生活的各方面去修行,走路、吃饭、烧火、挑水都在修行,连拖地板也修行,这就叫在生活里修。

  定学开导(11)

  傅味琴讲于崇教寺 2006.8.18

  在生活里也要修止,止的力量不足,

  就难以从量变到质变

  提要:

  ·在生活里也要修止,止的力量不足,就难以从量变到质变

  ·修行懈怠,时久不上路,要检查自己,浪费时间太多

  ·吃饭、睡觉、生活中的一切,要不打妄想才叫修行

  ·车祸大都出于开车和走路的在打妄想

  在生活里也要修止,止的力量不足,

  就难以从量变到质变

  修禅定的方法就是止观,不一定两条腿盘起来,才去止住妄念,你在生活里也要止住妄念。可是如今的修行人,学法想学的,拿到法就只修念诵,以为这么做就是修行。还希望学高,学高必须打基础啊。

  我年轻时刚进佛门忙着听法、听经、整理笔记,算是在修行。可生活里从不修行,走在马路上东看西看,看看橱窗;特别喜欢逛旧货商店,看哪个旧货便宜,就扛回去;还喜欢逛旧书商店,想买几本好的旧书,等到出来已经过了两个小时。有时候也想走安静马路,一个人走还好,两个人在一起就尽说闲话,时间都浪费了。这样入定就慢了,因为止的功夫不够。量不足,它怎么能质变呢?

  修行懈怠,时久不上路,

  要检查自己,浪费时间太多

  说“量不足明天再修”,刚增加一点量,热水里又冲了冷水,它又冷下去了。所以一直拖到头发白,还是没见什么成果。有的人半路里就灰心了,看来我不是修行的料,别说证初果二果,我修了多少年,兴趣都没了。你不检查检查自己:是你自己搞出来的,要怪你自己呀!所以我现在尽量抓紧自己的修行。从前人家说像我这样的修行人是很少的,连个星期天都没有,实际上我浪费的时间也很多。不在生活中修,这就是多少年代来,修行人中常发生的一个大漏洞。

  吃饭、睡觉、生活中的一切,

  要不打妄想才叫修行

  禅宗说烧火是修行,挑水是修行,连喝茶都是修行,吃饭、睡觉也是修行。不懂的人以为吃饭、睡觉、喝茶就是修行,那么我天天在吃饭、睡觉、喝茶,我天天就在修行?禅师还有句话,肚子饿了你就吃,困了你就睡,修行就是这么修的。这话不错,可是把中间的内容抽掉了,后学的人听不懂,结果误解了。

  真正讲清楚:吃饭就是修行,是指吃饭时你不打妄想就是修行,因为你改变习气了。修行就是改变习气,要把熟的搞生,生的搞熟,那就是转变。我们每次吃饭总是打妄想,这个我们很熟悉。非但打妄想,还说话哩,要么表现贪心,“今天这个菜好吃,你明天再给我做啊。还有没有?再拿一点来。”菜不好,还要怄气。连吃饭都掉在贪瞋痴里,这就不叫修行了。你吃饭的时候不贪不瞋不痴,那就是修行。问题不在吃饭上,而在你把贪瞋痴改掉了。

  吃粥也是这样,吃粥时不要打妄想,要一心吃粥,也不要去引起别人打妄想。说“我不说话,不会引起别人打妄想。”还有一个要求,吃粥不能有声音,斋堂里就有这个规矩。你不能像世俗人那样稀哩呼噜地吸粥,你一出声,旁人就听得见,他就要打妄想。你只能慢慢地用筷子把粥拨到嘴里去。

  说到吃粥,我想起从前有个出家人,他主张不浪费,所以吃完粥要舔碗,把粥浆舔光,算是爱惜福报。徒弟都跟他学,所以师徒吃完粥都舔碗。(众笑)我也主张不浪费,但就别舔了。你一舔,大家都朝你看,弄得人家打妄想,有的人还不高兴:不庄严。

  车祸大都出于开车和走路的在打妄想

  走路,一心走路这是修行。假如妄念起来了,马上排除掉。妄念是害人的,假如你穿过马路时起了妄想,卡车开过来了你也不注意,忽然听见尖锐的喇叭声,你一听慌了,腿碰腿,也不知道往后退还是往前进,你不被压倒才怪呢。被压不是因为车来了,是因为你起了妄想。

  定学开导(12)

  傅味琴讲于崇教寺 2006.8.18

  止住妄想还要培养欢喜,

  登初地就容易

  提要:

  ·止住妄想还要培养欢喜,登初地就容易

  ·定叫一心,生活中要达到一心,那就要止住妄念

  ·修止对身心有极大利益,在修行上起了昏沉,还得用光明观去对治,要善

  于调整

  ·年青时代要好好修止,生活中到处都可修观,烧火观火,在阳光中观光明

  ·一心吃茶,就叫禅,倒茶想到刘关张,就打妄想了

  止住妄想还要培养欢喜,登初地就容易

  其它都是如此,扫地就专心扫地,拖地板就专心拖地板。你说“那不变成木头人了吗?心里总要有点活动呀!”我教你一个办法,你拖地板的时候,拖过去,你想“愉快”,再拖过来,想“高兴”,那样你证初地就快了,初地就是欢喜地。修行要懂得决窍,不懂得决窍叫苦迟通行,又苦又慢;你懂得决窍了,叫乐速通行,又快又高兴。

  定叫一心,生活中要达到一心,那就要止住妄念

  我52年进的佛门,那时上海佛教青年会常有讲座,法师讲完经,还有老居士来复讲。我听他们说:一心吃粥这叫吃粥三昧。三昧就是定,所以你在生活中也可以得到定。定不是你手脚一动也不动,定叫一心,你能够达到一心就是定。要达到一心,那就要止住妄念。

  修止对身心有极大利益,在修行上起了昏沉,

  还得用光明观去对治,要善于调整

  生病虽然不好,但对我也有点好处。我得的是高血压,容易失眠,失眠了第二天血压更高,只好吃药。不太严重,吃药还起点效果;失眠严重了,吃药也没效果。医生也不大肯加重剂量,因为药物对身体总有一点不好的反应。在苦中就想求解脱,解脱要自己解脱,我看吃药是只能帮帮忙,我还是求自己吧,因为我年轻时生的病,都是我自己搞好的。

  我就研究,是什么原因失眠,是不是我妄想太多了?因为通常医学上总是说:失眠的人,睡前不能兴奋,你一动脑筋,一兴奋,就容易睡不着。所以从那时我就开始用功修止。想起来真是惭愧。你们可别像我,等七十几岁才开始修止,你们现在就好开始了。通过我多方面调节,一方面转变情绪,转移注意力,一方面经常做放松的功夫,一方面止住妄念,真的起效果了,如果我临睡前止住妄念,要不了一两分钟就打哈欠,假如又去动脑筋想问题,哈欠又没了,赶快别想,哈欠又来了。用不了几天,我睡觉就很好。

  但是我每天仍然保持经行一个小时,边走路边念佛,尽量排除妄念。排除妄念最好的办法就是修禅定,观息和数息即能止住妄念。我每天睡觉前在床上坐着观息,什么念头也不起来,等到昏沉来了,就开始睡觉了。

  从这个例子来看,修止对身心有极大的利益。可假如病好了,你修止不要以打哈欠为目标。你打哈欠昏沉了,还得修光明观对治昏沉。这是辩证法,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什么情况说什么话。现在是为了治病,暂时利用一下昏沉。该拿的时候要拿,该放的时候要放,法无定法,要看你自己怎么掌握。知道调整的人,修行才有办法。

  年青时代要好好修止,生活中到处都可修观,

  烧火观火,在阳光中观光明

  你们现在正是处于年轻时代,在生活中要好好修止。还可以利用各种生活环境,来帮助自己打好禅定的基础。比如说,喜欢烧火的有两种人,一种冷天为了取暖,喜欢帮厨烧火,热天叫他烧火他不干,这叫修自私;还有一种,修行人烧火去观火,将来修火光观就观得起来。生活中这种小事情,会修行的人也能很好的利用。你去晒衣服,一路上可以修止,止住妄想。看到周围明亮的阳光,你眼睛一闭,观观光明就容易观出来。所以生活中到处都可以修行。

  一心吃茶,就叫禅,

  倒茶想到刘关张,就打妄想了

  喝茶也是如此,喝茶就一心喝茶。禅宗有个公案叫“吃茶去”,其实是在喝茶上好好用功一心止妄念。一般人以为知客师很客气,招待我喝茶,还一边喝茶一边品味,这是龙井茶,这是乌龙茶……。潮州这一带,喝茶更讲究,杯子这么小,茶很浓,先要倒一点茶,洗洗杯子,要洗三次;倒茶也要倒三次,据说表示刘关张。人家请你喝茶,你必须桌子上敲三下,表示磕头磕头磕头。(众笑)那样喝茶尽是在打妄想。

  定学开导(13)

  傅味琴讲于崇教寺 2006.8.18

  “烦恼即菩提”并非不断烦恼,

  修行不能好高骛远,应该先画龙后点睛

  提要:

  ·“烦恼即菩提”并非不断烦恼,修行不能好高骛远,应该先画龙后点睛

  ·外道执于止,不能了生死,禅乐不肯舍,所以出不了三界

  ·外道生天,由于他“厌下界粗苦障,羡上界静妙离”

  ·行善而不断烦恼,最多只能生天,这是外道生天的路线

  ·佛讲苦是要你找出苦的根源,要断烦恼才能熄灭苦

  一、“止”~依心一境,得诸轻安等。

  二、“妙止”~依得止已,而起观慧,由观慧力,引生轻安。

  三、“观”~正智缘谛,不颠倒见。

  四、“妙观”~轻安起已、观慧复生、乃称净慧妙观。

  “烦恼即菩提”并非不断烦恼,

  修行不能好高骛远,应该先画龙后点睛

  所以禅师一句话,要懂的人才起作用,不懂的人尽搞错。有的老修行人说出来的话,太简单了,大部分人都听不懂。比如听到“烦恼即菩提”,有人听了就不肯断烦恼,他说“烦恼断掉,菩提也没有了,烦恼即菩提嘛。”这句话哪是这么解说的?所以佛法不要讲得太简单了。画龙点睛的事情是有的,可龙都没有画好,你要点睛,最多点上两个墨团团,谁知这是两个眼睛?你想得好:我点上去,龙就会飞,也只能飞出两个黑团团来。所以末法时期众生好高骛远,专门贪高、贪简单,结果自己全弄错,应该是先画龙,后点睛。

  外道执于止,不能了生死,

  禅乐不肯舍,所以出不了三界

  上面讲修止,下面讲修观,修观很重要。外道为什么不能了生死?了生死要靠觉悟、要靠智慧。佛教修四禅八定,外道也修四禅八定,可是路同果不同。区别就在外道习惯于修止,他不修观。妄想一止住,人舒服得不得了。妄念止住,人就入定了,可是外道入的是世间定,不能出三界,而我们佛教入的是出世间定,性质两样。别说外道执着、不断烦恼等等,就说止观吧,外道修止入定非但舒服,而且还出境界,他就迷掉了,以为这就是究竟。执着这个乐,不肯空掉,所以超不了三界。

  外道生天,由于他

  “厌下界粗苦障,羡上界静妙离”

  外道修禅定,只要多做好事行善,不做坏事也能升天。外道升天是靠想的力量,他是“厌下界粗苦障”:他专门想,现在我呆在下界,这个环境又是粗又是苦,又是障碍多,所以厌离;“羡上界静妙离”,他一心想到上界去。他整天这么想,命终就升上去。可是他最多升到天道,不能出三界。

  行善而不断烦恼,最多只能生天,

  这是外道生天的路线

  所以你们要想到彼岸,千万别搞这一套:人间苦,天上乐啊,这是外道路线。从前我在温州讲法,有个女孩子精神有点毛病,别人劝她信耶稣,这个毛病就会好。她就经常到教堂里去,可是没什么效果。后来听听佛法倒有效果了,所以一定要请我到她家里去。我到她家里坐了没多久,教友来了,见面总不能不说话,我就说:“你这个房子很宽大很舒服嘛。”信耶稣的人就说,“将来我们升到天堂,天堂的快乐比人间不知道强多少倍。”这条就是外道的路线。如果你们信佛修行也走这条路线,虽行善而不断烦恼,那你也最多到天堂,因为路线有问题。

  佛讲苦是要你找出苦的根源,

  要断烦恼才能熄灭苦

  我是希望你们提高一点觉悟,这个觉悟是释迦佛讲法的觉悟,不是从某个凡夫那里听来的观点。释迦佛讲四谛法,“此是苦”,要你承认这个世界是苦。可是他不是光讲苦,还讲“此是集”,给你讲苦是要你找出苦的根源。苦的根源是烦恼的聚集,修行要断烦恼才能熄灭苦。

  而现在讲苦的人尽讲娑婆世界苦,做人苦,却不去断烦恼,只想到极乐世界去;又讲极乐世界是多么快乐,不需要劳动,想吃什么一想就来,想穿什么衣服,一想就披上;还有七宝行树、八功德水,真是快乐无比。所以有一个老太太就说,到极乐世界去扫扫地,我也高兴。法师就批评了:“极乐世界还要你扫地吗?”这样的宣传和引导,对不懂佛法的人来说岂不也在“厌下界粗苦障,羡上界静妙离。”

  定学开导(14)

  傅味琴讲于崇教寺 2006.8.18

  生活中按佛法去细细观察,

  将来能成就妙观察智

  提要:

  ·观苦的因,才能使你觉悟,心要缘在四谛法上,才能不颠倒,不颠倒才是

  正智

  ·灭谛是讲烦恼断尽后的种种美妙境界,道谛是要修好通往灭谛的道路

  ·发了愿要修道,没有只发愿而不修行就能成就的

  ·生活中按佛法去细细观察,将来能成就妙观察智

  ·细细观察能出智慧,可别钻到名利上去,要钻到觉悟上去

  观苦的因,才能使你觉悟,心要缘在

  四谛法上,才能不颠倒,不颠倒才是正智

  所以我们修观,要观苦的原因,修就是叫你找出原因,把苦的原因切断。你这么做,这个观就能使你开智慧,就能使你觉悟。所以根据四谛法去观才是真正的修观。这里说,观是“正智缘谛”,心要缘在四谛法上,才能不颠倒,不颠倒才是正智。

  灭谛是讲烦恼断尽后的种种美妙境界,

  道谛是要修好通往灭谛的道路

  四谛法第三谛,“此是灭”,就是讲烦恼断尽后的种种美妙境界。

  最后“此是道”,就是叫你怎么修行,去证到这种烦恼断尽的彼岸,这叫道谛。修行就是修道,修道就是修路。路铺好了,你要走上这条通往彼岸的路,这叫行。

  修道离不开三十七道品,哪个法门能不修三十七道品?《佛说阿弥陀经》就是叫你修三十七道品。极乐世界是法藏比丘愿力所成,但光是发愿,你不修能成吗?极乐世界更是法藏比丘修出来的。《佛说阿弥陀经》里讲要修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七宝行树四边都是四宝所成,哪个四宝?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三个四加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功德水,拼起来就是三十七。所以法藏比丘是修四谛法的道谛成就极乐世界的。

  发了愿要修道,没有只发愿而不修行就能成就的

  不修行,只发愿就想成就,这不可信。不妨去试试,经书里说,“一声南无佛,皆共成佛道”。那么你唸一声:“南无佛”,“你成佛了?”佛法能这么理解吗?一声“南无佛”是皈依佛,皈依佛以后必定会成佛,可是中间有个过程呀。这段路要你修的,哪有不修就成佛的?还有句话,“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这个佛不是指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佛,而是指觉悟,佛的解说就是觉悟。就是说你能放下屠刀,你就能觉悟,是这么解说的。

  生活中按佛法去细细观察,将来能成就妙观察智

  生活中我们就可以修观。观是细细地察看,细细观察就能出智慧。阿弥陀佛的圆满智慧也是从观察来的。阿弥陀佛观得好,所以成就妙观察智。今天念阿弥陀佛的居士,你们有没有在观察?因为不懂佛法,盲修瞎练,自我安慰。

  只有观察才出智慧,科学家的发明也是通过观察的。他对生活的一切看得很细。医生常用一种叩击病人身体的扣诊方法检查病情,当初是因为有人看到卖酒的地方有很大的酒桶,里边到底有多少酒,爬上去看太麻烦了,卖酒的人通过敲酒桶,听声音,就知道桶里还有多少酒。医生也是敲敲病人的胸腹听声音,来判断病人有没有积液。

  细细观察能出智慧,

  可别钻到名利上去,要钻到觉悟上去

  观,为什么能出智慧啊?就是因为细细观察的缘故。我从前言语不畅,人家听不懂我讲啥。有时两字紧连,后面一个字又被卡住,要屏气才说得出,这样就致到了言语障碍。

  比如我说“中国百货公司”。说了一个“中”字就没声音了,又屏气,后面的字又紧连着冲出来了。(众笑)你们试试看,你说“棉袄”,你把它连紧唸,就变成“喵”。我通过训练,现在这些情况就没有了,全靠我自己改正啊。

  我怎么改正的?就是通过观察,观察就出智慧了。你们眼睛东看西看,越看越打妄想,我眼睛看、耳朵听常在作观察。我听卖报的在叫喊,“解——放——日——报”,我得到了启发,每两个字分开唸,就是这样练练练,改掉了说话两字紧连的习惯。脑袋削尖到处钻是好事,别钻到名利上去,应该要钻到觉悟上去。这是我举举例子,启发启发你们。

  定学开导(15)

  傅味琴讲于崇教寺 2006.8.18

  修空观可观蔚蓝色天空,

  修道谛先观四念处

  提要:

  ·修空观可观蔚蓝色天空,修月轮可观月,修道谛先观四念处

  ·观身不净,要观男身女身都是“粪器死猪肠”

  ·经书有说:“通书告死刑”,是指男女之间经常通信,而产生了感情,好

  比把法身慧命判了死刑

  ·男女并走,要自我防护,若起男女心,就会烧死慧命

  ·男女之间,见到形象、听到声音莫起爱心

  修空观可观蔚蓝色天空,

  修月轮可观月,修道谛先观四念处

  我们既然是修行人,生活中也要修止观。晚上走路一面止妄念修修止,一面看看天上的月亮,到房里观明月就观得起来。我59年在呼和浩特,几个年轻人一定要我到他们那里去。谈得时间晚了,他们要送我回去,怕我一个人走路太孤独了。我说“我走路观观明月,月亮会送我回家的。”生活里的一切全都可以利用来修观。白天走路与其打妄想,还不如观观蔚蓝色天空。释迦佛就叫我们走在路上,不要观年轻漂亮、身强力壮的,要观年老肮脏的、多病多痛、可怜的,这就是叫我们观生老病死的苦啊。

  现在社会上人不一样,专门观好的。喜欢看英俊的小伙子、美貌的姑娘、高级的汽车,这些全是不正观。我们佛弟子应该怎么观?修四念处就叫你修观。名字叫四念处,就是说佛弟子的念头应该放在这四个地方,三十七道品第一个四就是修四念处。今天,原始佛教可能还在这么修行吧,可我们有谁在修啊?

  观身不净,要观男身女身都是“粪器死猪肠”

  第一个念处要观身不净。观跟看不一样,看有时候心不在焉,观要比看细致,还有一定的法则,要按修行法则去观。观身不净是断你的贪爱,你男女心起来了,赶快观男女感情的苦,男女之间的肮脏。经书上说人是“粪器死猪肠”,“粪器”,好比人皮包的粪桶。现在怪现象,这么脏的粪桶,有人还以露出肚皮为美。“死猪肠”,肚子里装的真像死猪的肚肠,臭得要命,粪便一直流来流去。竟有人还把肮脏的猪肠买来洗洗吃了,所谓大肠粉丝汤,岂不是吃粪便的罐罐?应该这么修不净观!

  经书有说:“通书告死刑”,是指男女之间经常通信,

  而产生了感情,好比把法身慧命判了死刑

  “通书告死刑”,当然这是指出家人说的,比丘不准跟女的通信,比丘尼不准跟男的通信。有的居士生气:我写给法师几封信,他怎么一封也不回呀?这位法师是懂修行的,你是女的,如果他一写信,好比法身慧命被判死刑了。出家人是非常严肃的,据说客堂有权拆出家人的信检查,或者叫他自己当众宣读,看他信里写些什么话。

  男女并排走,要自我防护,

  若起男女心,就会烧死慧命

  “偕行迎风炬”,这是警惕修行人,比丘不跟女的并排走路,比丘尼不跟男的并排走路,否则就要被烧死。你身边有女的,好比有个火炬,风一吹,就会把火吹到你身上,把你烧死。当然居士可以放宽,男女并排走也可以,但也别打妄念了。或者把年青的看成是妹妹,年纪大的看成是妈。修行人不注意防护,修到半路,男女心还会跳出来。

  男女之间,见到形象、听到声音莫起爱心

  “阎浮有毒树”,阎浮提就是南赡部洲,有棵毒树。“触树见树形”,你碰到这棵毒树,或者看到毒树的画像,你就要中毒。“齅香闻树声”,你闻到树的香味,听到树叶的声音,你也要中毒,有这么厉害!这棵树对女的来说就是男的,对男的来说就是女的。你手碰到,或者看到画像、照片,或者听到声音,你就会起心动念。或者你听到对方的呼吸声,也会起心动念:你起了爱心,你生死就了不脱。

  定学开导(16)

  傅味琴讲于崇教寺 2006.8.18

  修观就是把颠倒的知见再纠正过来,

  心缘真谛出生正智

  提要:

  ·我们对居士要求较宽,但男女同学间也不准赠送礼物,以免触景生情

  ·修不净观能证阿罗汉果,生活中一切美好的东西都不要留恋

  ·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因为一切都要变

  ·修观就是把颠倒的知见再纠正过来,心缘真谛出生正智

  ·以先止,而后观,而后得双运

  ·修基础的观能直达最高的成就,所以并非低级

  我们对居士要求较宽,但男女同学

  间也不准赠送礼物,以免触景生情

  我们男同学女同学之间,不准送礼品,包括生日蛋糕、笔记本等等,这都在传递感情的信息。说“我没有”,你现在没有,你以后也会有的。你会想:上个月我送她一个本子。你送了还会忘掉吗?

  修不净观能证阿罗汉果,

  生活中一切美好的东西都不要留恋

  能观身不净,修行就快了。在《清净道论》里有一个故事,一个媳妇跟丈夫吵架,要气气丈夫,打扮得特别漂亮,回娘家去。走在路上,故意卖弄风情,朝这个笑笑,朝那个笑笑。来了一个长者,她也朝他笑笑。长者看到她嘴唇一翘,露出一颗雪白的牙齿,长者就从这个牙齿的缝缝里修不净观。缝缝里的牙粪肮脏得很,再往里观,口里全是痰,再往下观,浑身脏透了。从牙齿一直观下去,不净观修完,证阿罗汉果了,这么快。

  观身不净,扩大来说一切美好的东西都不清净。涂在脸上的油脂、面油、雪花膏……都是尿素做的。尿素就是小便缸里刮下来的东西。塑料花多美啊,一个月以后就难看死了,哪个美能够保留?

  观受是苦,观心无常,

  观法无我,因为一切都要变

  观受是苦,生活中的一切享受都要观苦,包括吃包括穿。

  观心无常,心刹那刹那在变,没有一颗不变的心。离婚的人,哪个结婚的时候,没有说过:我的心永远不变?还是佛说真话,心要变的,别相信他。等他心变了,你就苦了。

  观法无我,法无定法,应该根据情况对机说法。这就是我们修行人应该修的观。

  修观就是把颠倒的知见

  再纠正过来,心缘真谛出生正智

  我们禅定首先要修止,在得止的基础上所作的观名为观。观的解说是“正智缘谛,不颠倒见”,修观的目的是让你纠正错误,出生正智,要以正智去观,就是以佛的智慧去修观。缘谛,谛就是真谛,真谛不颠倒,凡事不要颠倒,修观就是把颠倒的知见再纠正过来。

  以先止,而后观,而后得双运

  “由观慧力,引生轻安”,因为修观出生了智慧。你在观的基础上再修止,由观慧的力量,就能引生轻安,这叫妙止。这个止比前面的止更妙、更好。就是在修第一个止的时候,你也必须得到轻安才算得止。没有起轻安的作用,你的止还在路上。“轻安起已,观慧复生,乃称净慧妙观”。得到妙止了,你从轻安中再去修观,这称为妙观。这时产生的观上的智慧,“乃称净慧妙观”,你这时候观的智慧非常清净,最后就能够得到止观双运。

  得到止观双运,你就得到了自在。真正讲起来,你先要得止,而后再学观。过去我听法时听到,往往修止要修三年,可是今天行不通啊。

  修基础的观能直达最高的成就,所以并非低级

  有人以为我们带修的第三批禅定很低级,其实这些都是你将来成就的基础。空观,将来证阿罗汉果是在空观里成就的,二十空全部修好就成佛。还有光明观,佛的身体都是光明为体的,不修光明观,你的四大怎么转变?空观、光明观修好了,合起来叫空明观,就是法身成就必修的观。你还要怎么高?数息、观息最容易止住妄念了。

  定学开导(17)

  傅味琴讲于崇教寺 2006.8.18

  要根据佛法去思、去想、去观,

  离开了佛法,就会走偏

  提要:

  ·为什么不先修止三年,因如今众生没耐心了,不教新的,他就留不住

  ·今天教的有止有观,虽不叫止观双运,也可叫止观并修

  ·起妄想更不要形象化,观妄境就会导致“执妄为真”

  ·妄想起恶念,就会闯祸;男想女,女想男,想到后来也会变性

  ·要根据佛法去思、去想、去观,离开了佛法,就会走偏

  为什么不先修止三年,因如今众生没耐心了,

  不教新的,他就留不住

  为什么不先修止三年?你们要求就是这样。有人来问我,“老师,你明天教不教新观啊?”我说:“刚刚教过了,你再修几天。”“我已经学会了,你明天不教,我就回家了。”我只好再教,再教他就留下来。所以末法众生难度啊,不是他听我的,要我听他的,真叫“若要好,大作小”,这是没办法中的办法。所以你们不要贪多、贪高,记住最重要的,好好地去修。

  今天教的有止有观,

  虽不叫止观双运,也可叫止观并修

  当然今天我教你们的方法,是根据咱们法流的传承,里边有止有观。比如说你在观心的时候,不要让妄想起来,这就是修止。你妄念止到一定程度,要观呼吸了,就是在止的基础上修观。虽然不能叫止观双运,也可以叫止观并行。

  起妄想更不要形象化,

  观妄境就会导致“执妄为真”

  还有一句要紧话:你们偶然打妄想就打喽,因为还没有入定,发现了就赶快停止。

  再提醒你们一句:你们打妄想不要形象化,如果出现形象化,那更糟。比如你想某一个人,想就想吧,千万别去想他的脸、他的身子,这样子形象化想起来,好比是在观妄境,你将来会出偏的。这种人很苦的,想得逼真,好像来了,眼睛一看,什么也没有。想到后来,你睁开眼睛,也会出幻觉。气功出幻觉就是这样出的,太执着,太认真了呀,所以导致“执妄为真”。

  从前有一个年轻人失恋了,可他对女朋友深深难忘。一天到晚在想,后来眼睛看着玻璃窗,玻璃窗里出现女朋友的影子。到处这么想,到处都出现她的影子,这就成了幻觉了。你们多听佛法就会懂,这些都是妄境,因为他太执着,念念不忘。实际上到处都没有,全是想出来的。所以即使你打妄想,不要太认真,飘过来就让它飘过去,不要留什么痕迹。

  妄想起恶念,就会闯祸;男想女,

  女想男,想到后来也会变性

  从前我幻想很厉害。幻想就是虚幻不实地想,也就是妄想。由此可见,我是妄想最多的人。可是我妄想没有想到坏的方面,所以没有闯祸。

  你们男的千万不要多想女的,男的想女的,你生理起变化,下世就是女的。你说女的想男的,下世是男的。不见得,(众笑)也许下世变了公鸡呢,公鸡也是男的。(众笑)真有的,有的男青年想到后来,就变了娘娘腔。

  要根据佛法去思、去想、去观,

  离开了佛法,就会走偏

  所以思要根据佛法去思;想,要根据佛法去想;观,要根据佛法去观,离开了佛法,你会走偏的。

  今天就讲到这里。今天讲完,只好暂告段落。回向吧。(回向)

  定学开导(18)

  傅味琴讲于浙江泰顺崇教寺 2008.7.18

  戒定慧三学不能分开,分开则不能

  成为圆满的法,要在戒的基础上来讲定

  提要:

  ·戒定慧三学不能分开,分开则不能成为圆满的法,要在戒的基础上来讲定

  ·要从听法中得闻慧,从禅定中开发根本智

  ·佛弟子要坚定一个信念:我们决定成佛

  ·我们只能不断地纠正我们的错误,不能在佛法里来一个自我表现,进行发

  明创造

  ·佛是圆满的,就不可能有超越圆满的佛上佛

  ·佛法不离世间法,可不同于世间法,如把佛法改变,那是佛法的不幸也是

  众生的悲哀

  ·善知识引导众生回到释迦佛的路上来,这就是修菩提心的功德

  戒定慧三学不能分开,分开则不能成为

  圆满的法,要在戒的基础上来讲定

  今天是我们崇教寺2008年暑期禅定学修开学第一天,大家远道来参加暑期禅修,要学的禅定观法、相关的佛学以及禅定理论,各位老师已经有所安排了。大家今天请我讲一点法,既然是暑期禅定,咱们就讲一讲定学。

  定学就是戒定慧三学之一,戒定慧三学是不能分开的,分开来就不能成为圆满的法。咱们这个法流是圆满的法流,所以咱们讲定学一定要在戒的基础上来讲定。

  要从听法中得闻慧,从禅定中开发根本智

  定的作用极其重要,我们听法得到的智慧叫闻慧,那是后得智。我们能得到后得智,因为我们本来就有根本智。我们要想修行成就,要想得到圆满的智慧,那必须要从禅定中开发根本智,根本智能不能开发?就好比金矿里的黄金,去掉了覆盖的杂质,就开发出来了。

  佛弟子要坚定一个信念:我们决定成佛

  释迦佛在菩提树下成佛,第一句话:众生都有佛性,都能成佛。这个佛性就是指的根本智,佛性又叫觉悟。有因就必有果,我们佛弟子要建立一个坚定的信念:我们决定能成佛。

  我们只能不断地纠正我们的错误,

  不能在佛法里来一个自我表现,进行发明创造

  成佛的道路,释迦佛早就给我们铺好了,是现成的。你可以在这条道路上学习、研究、累积你的心得和经验,可是千万不能有所创造。佛法不是某一个人创造出来的,既然是圆满的、本来就有的,那还需要你创造什么呢?在个人经验、知见上,你不断增上,不断改善,这是应该的,也就是说我们只能不断地纠正我们的错误,而不能在佛法里来一个自我表现,进行发明创造。离开了佛法就不叫佛法。我们必须承认这一点,因为我们都是佛弟子。

  佛是圆满的,就不可能有超越圆满的佛上佛

  世间上的学生有时会超过老师,叫“青出于蓝”,这一套在佛门里用不上,因为释迦佛是圆满的、彻底的、究竟的。而世间上的老师他不是圆满、彻底、究竟的。我们既然是佛弟子,以佛为师,就一切都照释迦佛的教导去修,将来就能成佛。难道你发明创造,还想成一个佛上佛吗?根本不可能有佛上佛。

  佛法不离世间法,可不同于世间法,

  如把佛法改变,那是佛法的不幸也是众生的悲哀

  虽然佛法不离开世间法,可是佛法不同于世间法,因为佛法超越了世间法。世间法上几千年来没有一个人,能了脱生死。我们假如把佛法贡献给世间,世间上的一切都会非常美好、圆满。如果我们用世间上的知见来改变佛法,这是佛法的悲哀,也是众生的悲哀。我们既然是佛弟子,就应该严格地、一丝不差地按照佛陀的教导去做、去修,这是一条最重要、最关键、保障我们将来修行成就的总路线。

  善知识引导众生回到释迦佛的路上来,

  这就是修菩提心的功德

  可是今天佛门,非但佛法很难听得到,而且邪师邪说多如牛毛。如果每个善知识都能照佛的教导指出这是邪见、错误,引导人们回到释迦佛的路线,这就是在修菩提心的功德。

  定学开导(19)

  傅味琴讲于浙江泰顺崇教寺 2008.7.18

  有法就有希望,不要打着佛门的旗号,

  进行的却是灭法的工作

  提要:

  ·有法就有希望,不要打着佛门的旗号,进行的却是灭法的工作

  ·佛教的希望,个人的成就,都落实在我们自己身上

  ·导引非常重要,没有导引进不了门,导引错了,你将来决定失败

  ·学法要有步骤,如果处于混乱状态,是在给自己制造障碍

  ·大乘佛教如果没有解脱乘的基础,实是自称大乘,实非大乘

  ·由于善根,进了佛门,却仍然迷迷茫茫,这是人不好,不是法不好

  有法就有希望,不要打着佛门的旗号,

  进行的却是灭法的工作

  我们是凡夫众生,烦恼习气多得无法形容,过去造的恶业也无法统计。普贤菩萨说过“如果众生造的恶业有形象,连虚空都容纳不下。”今天虽处末法时期,我看法一时还不会灭,有法我们就有希望。

  现在打着佛门的旗号,进行的却是灭法的工作,这种情况已经非常严重。可我们也要看到希望,还有很多佛弟子非常喜欢学法,希望得到释迦佛的智慧,希望将来修行有所成就。你们这么多外地同学,千里迢迢来,还不是为了听佛法、学禅定?希望肯定是存在的,希望就在弘扬正法的地方,也在有法的僧团里,也在来求法的佛弟子身上。

  佛教的希望,个人的成就,

  都落实在我们自己身上

  既然佛教有希望,你个人的成就也就有希望。反过来说,如果你个人的成就有希望,佛教也有希望,因为整个的佛门或者说四众弟子所形成的整个僧团,都是我们佛弟子组成的,将来的佛门的兴旺、个人的成就或者堕落都落实在我们自己身上。

  导引非常重要,没有导引进不了门,导引错了,你将来决定失败

  今天跟大家讲的定学,实际上是一个导引。以前我在各个大城市办的禅定班,名称就叫“禅定与心理导引”。实际上善知识或者老师,他教给学生的东西,或者说他帮助学生往前进都是一种导引。导引非常重要,没有导引你进不了门,导引错了,你将来就决定失败。

  学法要有步骤,如果处于混乱状态,

  是在给自己制造障碍

  这个《定学开导》是我十多年前编的,我看看这份材料还可以用,当然还没有编完,仅仅是个开头。你们听了我讲的定学开导,将来就可以听《定道资粮》,它是导引你进入《定道资粮》,所以我把它称为开导。《定道资粮》学好了,我们要学舍利弗的《禅定品》。这是有系统有步骤的学法,这样的学法就是有科学态度。我是主张这么学法的,学校里学文化也是有步骤有系统地学。如果处于混乱状态就是在给自己制造障碍。

  大乘佛教如果没有解脱乘的基础,

  实是自称大乘,实非大乘

  我进佛门五十多年,最开始听经是在上海佛教青年会,那个时候对各宗各派都有弘扬。请法师或者请老居士来讲,一般都是你喜欢讲什么就讲什么。如果你喜欢讲六年级课你就讲六年级课,你喜欢讲五年级课就讲五年级课。假如你想从一年级的课讲起,可能来请你的人很少吧!这样就会把修行架空了。我们是大乘佛教,没有解脱乘的基础,实是自称大乘实非大乘,能海上师曾经说过:没有解脱乘基础的大乘是轻毛菩萨。

  由于善根,进了佛门,却仍然迷迷茫茫,

  这是人不好,不是法不好

  拿我来说,今年已七十九岁了,可以说没有什么成就,主要要由我自己负责。我进了佛门以后,是不是全心全意在学法修行呢?没有吧!我当年很喜欢做心理治疗工作,为的是解除病态心理的人精神上的痛苦;还喜欢看书,各种各样书我都看。这样也够忙的了,当然我不喜欢也不可能再花时间去唱歌、跳舞、打牌、旅游。我特别喜欢进上海的旧书店,一进去就是两个小时。

  没进佛门之前迷迷茫茫、昏昏沉沉,也不知道做人是怎么做、生活是怎么过,也算是过去世的善根、福报,能够遇到能海上师的法流,那当然是极其殊胜的因缘,可是也没有全心全意地把生命的时光,完全去追求宇宙人生的真理,也是浪费了很多时光,所以我今天没有什么成就,应该由我个人负责。不是法不好,是人不好!

----------------------------------------------------------------------------------------------------------------

更多傅味琴居士佛学内容

----------------------------------------------------------------------------------------------------------------

 
 
 
前五篇文章

傅味琴:学佛开导(20~29)

傅味琴:学佛开导(30~39)

傅味琴:学佛开导(40~49)

傅味琴:学佛开导(50~59)

傅味琴:学佛开导(60~69)

 

后五篇文章

傅味琴:学佛开导(1~9)

傅味琴:心里引导——喜(70~75)

傅味琴:心里引导——喜(60~69)

傅味琴:心里引导——喜(50~59)

傅味琴:心里引导——喜(40~49)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