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 护持 |
慈法法师安居日授课·听课笔记:安居第五十九日(二) 滴水还海平等一味 |
 
慈法法师安居日授课·听课笔记:安居第五十九日(二) 滴水还海平等一味 菩萨四种正修行的第一种,说“于一国土身不动摇,而遍十方种种应化,如是修行,常作佛事,偈言:安乐国清净,常转无垢轮,化佛菩萨日,如须弥住持故,开众生淤泥华故。”这四句偈子充分给我们展示了我们就在这个淤泥里,五浊恶世的淤泥里面,我们就是淤泥的一份,但是我们在每一个缘起或者某一个缘起的当下,我们遇到了这样的法则,我们认真地实践了这样的法则,乃至一念,乃至一个作为,乃至一刻钟,一刹那等等,那就像清净的莲花一样,在污泥中盛开起来,绽放起来,散发出它的芬芳,使这些浊恶世界的有情能得到喜悦、安乐。因为大家在这个浊浪滔天的世界中饱尝着五浊的苦、八苦给我们带来的障碍。这一点正是这个菩萨在这个世上的一种极大善巧。 所谓菩萨者,念佛者是。你不要小视自己,也不要小瞧别的念佛人,这几天遇到几个菩萨给我发短信说,念佛是贫瘠的人才干的事。实际最富有的人是念佛人。因为念佛彻底彰显了性德,具足一切功德藏,是最富有最富有的,是最高尚的人。世尊在此处授记说与观音势至为伴侣,与文殊等,这够高贵了。那你要是说就没有其他什么法这么样高贵?你试一试也可以。 菩萨四种正修行的第一种修行,我们昨天做了一个提示。八地以上菩萨常住三昧,以三昧力身不动本处,而能遍至十方供养诸佛,教化众生。你说我们这个薄地凡夫在此浊恶世界这么多烦恼业习,怎么能来“化佛菩萨日,如须弥住持”呢?念佛者是。 你念佛,你的众生分就会消失在,就象滴水还海一样,象以空回空一样。我们把自己的固执的业装在一个瓶子里面,说瓶子就叫我,我是大瓶子、小瓶子,但哪一天你把这个瓶子打碎了,里面的空气与外面的空气契合了,你不能说我这个空气大,我这个空气小,那么打破这一瞬间就是名菩萨,即觉悟了无有内外,无有大小,佛与众生的平等性所在。 滴水还海,滴水不可说小,大海不可说大,何以故呢?滴水还海故,还海之刹那的觉受与认知,不能说这一滴水就太小,也不能说大海太大,何以故呢?同一感受故。那么念佛人呢?虽然凡夫的业障、习气、执着等等十分的厚重,但我们念佛的刹那,就象滴水还海是一样的作用,你在接触了海水的一刹那,不可以言滴水小,也不可言大海大。我们凡夫心念佛之刹那,就象一滴水还海是一样的,也不可以说诸佛的功德是大,我们的这一念凡心是小,不可这样讲。所以这一念念佛心,其功德唯佛与佛能知。就象这一滴水投入大海,大海能接纳百川,当然能接纳一滴水。所以凡愚有情不可以妄自菲薄,因为自己业习的厚重而去轻贱自我的修持。 念佛就是滴水还海。我们众生的业力真象一滴水一样,极容易在无常中消失、变化,但是我们在这一念感知的一刹那,我们称念了佛,回归了这样一个智海中,那它是永远不会枯竭的。所以虽是凡夫有情,未在三昧,但以不可思议的佛力做广大佛事。一般说大海有八种功德,你要是一滴水,一点点功德都没有,自命都不保,对不对?但投入大海之刹那,这一滴水与大海的功德是无法分别的。 诸佛如来无量兆载永劫修持的功德,真是浩瀚无际,磅礴无际,不可称誉,就像性德全体一样,包容着法界,一切时处无不是自障显。我们做一个凡夫有情在随顺佛的功德称念佛的刹那,就融入了这样一个智海。有人说我也天天念佛,我怎么没有融入过呢?实际不是你没有融入,是你固执“我”这个概念,我、我的业,我、我的区别,就象把自己裹了很厚很厚的包装一样。好比说你是一瓶水,瓶子外面包了很多包装,这个包装可能有金属的,有木石的,有塑料的,有水泥的,一层一层的,打开一层实际还有一层,你没有彻底地去破它。所有的我执你怎么破除呢?——顺性破除,平等观察,那就彻底把它打破了。要不然我们一层一层的这种自我的包裹,是层层不尽的,揭开一层还有一层,揭开一层还有一层,甚至揭开一层就会加两层,为什么呢?就是我们自己对自身的畏惧,或者对自身业力的一种莫名的守护,无明的执着,这个无明的执着是我们无始以来养成的自我坚固的习惯,非是一时一刻,这一点不要畏惧它,虽然有层层的包裹,你用平等性那就一次性把它给展开了。 在这个欢喜、平等的随顺过程中你会认识到,我们自身所谓的业习与他人的业习、共有的业习无外乎是无常,是虚妄,是无常虚妄的执着所造成的坚固守护的一个刹那的认知,如此而已,你不用去放舍什么,也不用放下什么,轻轻地回首一观,它真是无有藏身之处。但如果你在这个地方去纠缠,反复地去纠缠,那就是不断地在增加着包装,就象现在很多礼品一样,打开盒子,一层一层一层,你解了半天,还不知道是什么东西呢,解了很多层,最后是一个很小的东西,但包装很大。现在很多人念佛可能是很大的包装——我是念佛人,但把自己最私心的东西藏得很深很深的,那种我的执着、我的自私狭隘的认知埋藏的很深,那就是最初发心,或者说最初的起步,或者说缘起认知不清晰、不究竟,对此认识不清晰、不究竟,他就会残留,残留的业习就会包装起来,这个业习的包装十分深。 所以要从平等性上去彻底地审视它。我们顺性德来观察佛的修德是十分简单的,用佛的修德来观察一切众生的平等性,也是十分容易的。但我们要在这个地方去用功,那我们对自业他业共业这种习气的执着、无明的执着,无疑会淡淡一笑,一笑了之的。当然你说我一下子是改不掉的,很有困难的,那认知它是很容易的!你的业也好,他人的业,共有的业也好,我们人类的业也好,毕竟是一个无常的妄想、无常的业习,它是无我的,它是苦的,它是受的执持的苦。这个苦我们给它装上个名字,说是我的、他的,说是自己久久熏习的,是张三李四的。很多人也明白自己的业习,但他不断地去做它,产生失望了就说“我这个业习改不掉了”。因为他没有认识到自业他业共业,这个业习无外乎是一种无明的执着,是某个习惯的一种执着罢了,它没有自性可得,它没有坚固处,就是它没有本质。但我们为什么舍不得它呢?因为我们习惯了这样一种生活状态,在这个生活状态中我们认为还有实有的,就因为这个实有的无明执着,造成了受苦的相续,受苦的相续则我们认为是自业,或者认为是他业,或者认为是交织业,把它当真。它不断反复,我们就认为改不掉。实际反复不可怕,反复还是它,再反复它也是无常的,再反复它也是无我的,再反复也是一种你着染于受的这个苦在相续,它没有实际的内容。你把因缘一看,它除了因缘,别无其他内容了,你缘这个习惯,你才会表现这个习惯,或者说你心底潜意识里缘这个习惯了,才会表现这个习惯。 不相信我们看一看,可以做实验的,我见过很多这样的情况,一伙子人行般舟念了一天一夜佛之后,大家谈论很多事情很兴奋的时候,没有问题,我说要去某个地方见某个人,大家虽然念了一天一夜佛,没有感觉就过去了。但要是关在一个温暖的房子里面,大家没有事情,说坐一会吧,好,全部就睡着了。这就是个缘。假设大家念了一天一夜佛,把大家推到悬崖边上,说你睡一会吧,因为他这个缘不一样,他说我不能睡,为啥呢?怕睡下去了,对不对?因为下面有悬崖。要是在温暖的房间里,在柔软的床铺上,哎呀刚好,困了,又有枕头,就睡着了。 外缘给我们带来的习气的因种,一契合就成为事实了。我们不怕它的,我们要认知它就没有问题了。所以很多人说念了一天一夜佛为什么要温养?温养什么呢?不如睡一会儿对不对?你要睡了,你这一天一夜就白忙叨了,因为过去的习惯还是照旧,还是那么强烈地在相续着。那我们就破除这个睡眠的习惯,一天一夜,在相续中破除它一次,虽然慢慢地又恢复正常,但是你毕尽破除过一次——我这一天一夜没有睡觉也没有死掉对不对? 很多人说那样不行啊。我以前遇到有一个团体,每个月要节食。我们七天要诵一次戒,他们七天要节一次食,节食时间长短随你的意,所谓节食就是不进食。开始有些人很害怕的,说不吃饭这还了得?!有人就尝试着一天没有吃饭,也活过来了;有的人尝试着两天,也活过来了;有人三天,有的七天,有的二十一天,有的四十九天,有的一百多天,也活过来了。没吃饭怎么活过来了呢?我遇到一个居士,他在雪地里没有防寒衣服就的呆了十多天,没有冻死。别人就问咋回事呢?是不是有拙火定?很多人没有的,但他也冻不死。人面对生存概念的时候呢?潜能都会调出来,当然放弃的人就死了,随着业习的人就死掉了,有些人就会很主动地寻求一些方法去调节自己,就会活过来。 我们的业习往往会制约我们。我们的懒惰、放逸、贪图安逸的心,使我们的业习变得强大起来,或者说我们贪图安逸放逸的这个心会找个借口说我不能改变某个业习。实际没把你放在那个地方,放在那个地方你就能改业习了。有的人业习重了,真是把他放在一个月都跑不出来的沙漠里,你看他啥习都改完了。因为什么呢?环境啊,因缘呀,我们讲缘起这个“缘”,让你审视自己的时候,你的业缘就改变了。 我们实在是太懒惰放逸了,怎么办呢?——就劝我们这些无力、贪图安逸的有情往生极乐世界,改变我们的缘。要不然我们这个缘就是温床啊!反正是基本上所有的时间就贪图安逸,因为我们娑婆世界人寿百岁以里,安逸的机会太少,所以大家都比较贪图安逸,是因为我们这个时代的空间带来的东西。就象人缺什么,就需要什么,缺钱他就拼命地挣钞票,缺房子要买房子,缺车子要车子,缺什么反正是要什么,为什么呢?实际这是习气的一个使然,习气的一个作为。那我们从这个角度来审视,我们念佛的作用力那是不可思议的。 所以我们在念佛这个作为上与八地菩萨的作为是没有差别的。佛分身无数,我们在念佛的同时,我们没有分身,但是我们可以在佛分身的功德上同感,同知,同应,起码分享此意。那你说为真想随着佛去百千三昧呀,没有问题的。 我们很多人读过大集贤护经里122多经行念佛的利益,基本上把你能想到的好处说完了,从健康、美艳对不对?反正你能想到的出世入世的所有功德基本上说完了。是不是那样子呢?因为是念佛,一定是这样子的。当然你在般舟道里说我瞌睡我瞌睡,肯定不会这样的,你说天还不亮天还不亮,也可能不会那样。我们在般舟道是不是在忆佛念佛呢?这就很重要了。 我们对昨天提到的菩萨四种正修行中的第一种正修行做了回顾,对性德与修德的认知,我们反复地去对比,观察。 (岁次辛卯六月十五2011年7月15日)
---------------------------------------------------------------------------------------------------------------- 更多慈法法师佛学内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