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 护持 |
智随法师:印光大师法要 贰、赞净土超胜 |
 
智随法师:印光大师法要 贰、赞净土超胜
一、弘誓强缘 (一)弥陀本愿 大悲本愿 无一简择 四十八愿度众生,逆恶归心也来迎; 【注】 弥陀大悲,无一简择,十方众生,平等救度。所谓「十方众生,称我名号,若不生者,不取正觉」也。何以佛无简择,慈心平等?以怜悯一切众生皆是未成之佛故。纵虽五逆十恶,亦不忍心舍弃。其心愿广大,其方法简易,故能上下通摄,平等普度。如是广大无碍悲心,祖师多有阐释。 善导大师云: 以佛愿力:五逆十恶,罪灭得生;谤法阐提,回心皆往。 法照禅师云: 彼佛因中立弘誓,闻名念我总迎来; 如是法语,皆明「大悲本愿,无一简择」之要义。 若我成佛 称名皆往 阿弥陀佛,于往劫中,发四十八种大愿。有一愿云:「若有众生,称我名号,求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是知:佛念众生,如母忆子。众生若能生信发愿,持佛名号,求生西方,如子忆母。自然上契佛心,感应道交。现生蒙佛加被,业障消灭,诸缘顺适;临终蒙佛接引,带业往生极乐世界。从兹入圣超凡,了生脱死。(增广下.岳步云为亲所设佛堂说) 弥陀如来在因地中,发四十八愿,愿愿度生,中有「念我名号,不生我国,誓不成佛」。今者因圆果满,故「我今念佛,必得往生」。(三编下.净土法门说要) 阿弥陀佛誓愿度生,若众生不求接引,佛亦无可奈何。倘志心称名,誓求出离娑婆者,无一不蒙垂慈摄受也。阿弥陀佛有大势力,能拔娑婆无底厕坑不赦牢狱之人,直下出离其中,悉皆安置于极乐本有家乡,令其「入佛境界,同佛受用」也。(增广上.与陈锡周居士书) 【注】 净土法门以四十八愿为根本,而四十八愿以第十八愿为核心,所谓「本愿王」也。十方众生之往生,即仗弥陀第十八愿摄受之力。弥陀之本愿在此,释迦之本怀在此,诸佛之护念在此,三经之结归在此,众生之安心起行亦在于此。故学修净土,善解第十八愿义,至为紧要。此段即为印光大师诠释第十八愿义,明「乃至十念,必得往生」义。所谓「我今念佛,必得往生」也。能安心于此,起行于此,是可谓善学净土者也。 第十八愿为净宗肝要、眼目,龙树菩萨以此而开易行之道,明「称名自归」之义;昙鸾大师藉此而阐他力之旨,明「业事成办」之义;道绰大师依此而开净土一宗,明「唯此通入」之义。善导和尚大成净宗,更多阐释。今引善导和尚于第十八愿之释,显彰其义。 《观念法门》释言: 若我成佛,十方众生,愿生我国,称我名字, 《往生礼赞》释言: 若我成佛,十方众生,称我名号,下至十声,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善导大师释第十八愿义甚多,而以《往生礼赞》「四十八字释」为要,句句金言,字字放光,可谓净宗眼目,行人准绳。法然上人极口赞仰此释而言: 此文应常称于口、浮于心、寓于目。 万修万去 的实非谬 阿弥陀佛,大慈大悲,有四十八愿,愿愿度生。不但上善称名,可以向往。即五逆十恶,苟能起大惭愧,发露忏悔,无论一念十念,佛亦必摄受之。时雨润物,万物无不沾益;大海纳川,百川悉足汇归。万修万去,的实非谬。(三编下.上海法藏寺念佛开示) 佛愿弘深 等视众生 上之则文殊普贤,久成佛道之大菩萨;下之则五逆十恶,将堕地狱之恶众生,皆承弥陀接引之力,皆为净土所摄之机。可见法门广大,了无弃物。佛愿宏深,等视众生。(增广上.与谢融脱居士书) 慈悲誓愿 本为凡夫 佛之慈悲誓愿,正为未断惑者无由了生死,特设此仗佛慈力往生西方一特别法门。俾凡有心者能修,凡具信愿念佛者皆能生。此我释迦弥陀普度众生之大慈悲心,思之当为感极涕零。(三编上.覆恒惭法师书一) 念佛法门,实为佛大慈悲,普度一切无力了生死之众生,而令其即生速了之无上要道也。(三编上.覆叶聘臣居士书) 【注】 观印祖意及三经文,知释迦慈悲正为凡夫,弥陀本愿亦为凡夫。《大经》云:「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观经》以「五逆十恶,十声得生」证明之,故知净土一法,虽三根普被,然弥陀特为凡夫发超世悲愿,本师特为凡夫开此最胜法门。所谓「诸佛大悲于苦者,心偏愍念常没众生,是以劝归净土。亦如溺水之人,急须偏救;岸上之者,何用济为。」善导大师多引经证,详明「净土一法,本为凡夫」要义。《观经》以最下之机,显最胜之法;《华严》以最上之机,赞最妙之法。二经宗旨虽异,共明净土法门「本为凡夫,兼为圣人」之深妙绝伦也,所谓「托佛愿力,五乘齐入」也。无力了生死之凡夫,于此甚深微妙之法,当生大信心,大欢喜心,大感恩心,顶戴奉行,一向专念。 愿令我满 心令我安 如来拯济无方,广度众生须度我。 恩德深广 粉身难报 阿弥陀佛,乃法界众生之无上慈父,险难恶道之第一导师,因中发四十八种之誓愿,果上获超诸数量之光寿。端居莲邦,分身遍十方刹海;普摄含识,即生证三德涅槃。至若观音势至,二位大士,则现身尘 刹,寻声救苦,摄念佛人,归于净土,辅弼弥陀,度脱众生,与乐拔苦,咸令究竟。三圣恩德,深广无量。虽天覆地载,莫能喻其万一;纵粉身碎骨,何由报其涓埃。(增广下.创建西方三圣殿功德碑记代华德师撰) (二)净土三经 欲知念佛 须看三经 生死大海,非念佛无由得度。欲知念佛之所以然,不看净土经论,何由而知?固当日诵《阿弥陀经》,常看《无量寿经》及《观无量寿佛经》,此名净土三经。读此,则知弥陀之誓愿宏深、净土之境缘殊胜、行人之往生行相。此外,最亲切开示念佛方法,有《楞严经》第五卷末后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又有《华严经.普贤行愿品》,以十大愿王,导归极乐。读此,知念佛求生西方一法,乃《华严》一生成佛之末后一着,实十方三世诸佛「因中自利、果上利他」之最胜方便也。(增广上.覆包右武居士书二) 不阅经论 信愿何生 居士既深信念佛,若未参承净业知识,又不广阅净土经论,则真信切愿,从何而生?纵能执持名号,只因不求出离,便成人天因果,受享痴福。因福造业,仍沉恶道。倘再路头不真,涉入邪见,则善因反招恶果。人天福报,亦不可得。阿鼻极苦,长劫难出。譬如入海,既无导师,又乏指南。漂流于狂波巨浪之中,茫茫不知所趣。纵能撑篙摇橹,岂能免于沉溺。 光少乏问学,长无所知。唯于净土一法,颇切向往。感子之诚,今将净土经论之最切要者略开一二,一一标其大意。若能归而求之,则心领神会,自有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而不自知者,远胜愚之喋喋也。(增广上.与福建刘廷诚居士书) 净土三经 专明其致 净土三经,专谈净土缘起事理。其余诸大乘经,咸皆带说净土。(增广上.与徐福贤女士书) 如来于诸大乘经,咸皆带说,如《华严》、《法华》、《楞严》等。其专说者,则有《阿弥陀经》、《无量寿经》、《观无量寿佛经》。此三经中,凡弥陀之誓愿、净土之庄严、三辈九品之生因、十方诸佛之赞叹,悉皆显示无遗。(增广下.阿弥陀经白话解释序) 念佛求生净土一法,乃十方诸佛普度众生之要道,九界众生速证佛果之妙门。诸大乘经,皆启斯要。净土三经,专明其致。世多习矣不察,视为浅近。谓不若教海之宏深,禅宗之直捷。每扬宗教而抑净土,尚自力而恶佛加。当仁固让,见义不为。致如来彻底悲心,郁而不畅;众生出苦捷径,塞而罔通。今不避罪责,略引证据。冀见闻随喜,同生莲邦。(增广下.重刻弥陀略解圆中钞劝持序) 【注】 无论学修何法,都有其正依的经论祖释,所谓圣言依据、法脉传承也。净土法门自古以来以三经一论为其正依,以善导一脉为其正传。自清朝魏承贯居士将《行愿品》加入后,有了四经之说;后印光大师更加《念佛圆通章》,而成五经之论。三经五经,如何依止?通观《文钞》,即知印祖虽倡五经,若论所标之正依,亦唯是三经。其言「诸大乘经,皆启斯要;净土三经,专明其致」,可谓一语定准。一代时教,谈及净土法门之大乘经典,多达二百余部。大师言:「净土三经,专谈净土缘起事理。其余诸大乘经,咸皆带说净土。」故知:三经乃「专谈」,余者皆「带说」耳。于三经之外,《行愿品》与《圆通章》发挥念佛奥旨,摄归念佛,可谓最为得力,故大师扩而充之为五经。此二经虽可为弘扬净土之一助,但仍是「带说净土」而已,与净土三经相较,自有亲疏之别,如《文钞》比较《行愿品》与《弥陀经》言: 《弥陀经》为净土法门之根本法门,《行愿品》虽广大深妙,究非净土法门之根本法源。故宜二经同念,断不可只念《行愿》,不念《弥陀》。只念《弥陀》不念《行愿》则可,只念《行愿》不念《弥陀》则不可。《弥陀经》为朝暮课诵,或多念亦可。断不可绝不念《弥陀经》,而专念《行愿品》,以成忘本之修持也。二经固无高下,而对于净土行人,却有亲疏。 以此可知:二经虽无高下,却有亲疏,何为正依,何为傍依,一目了然。人或执于《华严》之圆融无碍,实则念佛无碍圆融,念佛一道同归,念佛五乘齐入,可谓最极圆融无碍也。故《要解》云:「华严所禀,却在此经」,可谓道其幽玄也。又大师比论《大经》与《华严》时,更明《大经》之超胜,其言:「《华严》唯局法身大士,此经遍摄九界圣凡。即以《华严》论,尚属特别,况余时乎?使如来不开此法,则末法众生,无一能了生死者。」二经之胜劣,自不待言矣! 综观大师之意,诚知:三经为根本,余者为枝末;三经为源头,余者为支流;三经如大海,余者如江河;三经为正依,余者为傍依。 诚如大师云:「念佛法门,根本妙谛,在净土三经。」学净土者不可不注重三经,不可不正依三经也。 最早确定净土宗之正依三经者,是弥陀化身之善导和尚。其《观经疏》于「五正行」之「读诵正行」中,即明专读诵净土三经;又欲明「念佛功能」超绝时,亦藉三经大义以明之。此三经地位之确立,是为善导和尚楷定古今之一义也。 文有详略 理无二致 溯此法之发起,实在于华严末会。善财遍参知识,至普贤菩萨所,蒙普贤威神加被,所证与普贤等,与诸佛等,是为等觉菩萨。普贤乃为称赞如来胜妙功德,劝进善财,及华藏海众,同以十大愿王功德,回向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以期圆满佛果。以华藏海众,皆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已遍游尘刹佛国。其弥陀誓愿、极乐境缘、往生因果,一一悉知,故不须说。然华严会上,绝无凡夫二乘,及权位菩萨。故虽大弘此法,而凡小莫由禀承。乃于方等会上,普为一切人天凡圣,说《无量寿经》,发明弥陀往昔因行果德,极乐境缘种种胜妙,行人修证品位因果。此经乃说《华严》末后归宗之一着,说时虽在方等,教义实属《华严》。《华严》唯局法身大士,此经遍摄九界圣凡。即以《华严》论,尚属特别,况余时乎?使如来不开此法,则末法众生,无一能了生死者。佛以大慈,深恐众生不便受持,故又说《阿弥陀经》,庶可日常读诵。又说《观无量寿佛经》,令诸行人,西方依正庄严,常在心目之间。此三经,文有详略,理无二致。(续编下.无量寿经颂序 民国二十五年) 互摄互融 同主称名 《无量寿》、《观经》、《弥陀》,虽文相不同,而义意则互融耳。佛为九法界众生说,吾人何可不自量,而专主于最胜者观乎?丈六八尺,佛已为我辈说过矣。下品将堕地狱之前,大开持名之法,是《观经》仍以持名为最要之行。《无量寿》详说佛誓及与净相,是为依小本修者之要诀。由有此二经,则知小本之文,但撮要耳。是知虽依小本,不得以二本作不关紧要而忽之。至于修时,果真至诚,于一瞻一礼一称名,皆可消无量罪,增无量福,非一定须作么修方可耳。(续编上.覆济善大师书) 【注】 三经看似各别,实则互摄互融,交相发挥念佛宗旨。《大经》正明,《观经》巧说,《弥陀经》直说,无不以弥陀本愿为旨归,以称名念佛为最要之行。三经同主称名之义,善导和尚言之最为明确,其《观经疏》云: 如《无量寿经》四十八愿中,唯明专念弥陀名号得生。 「唯明、唯标、专念」等义,于三经同主念佛开显至极。《观经》虽初开三福九品之散善、十三定观之定善,而流通文中,特别咐嘱称名一行: 佛告阿难:汝好持是语,持是语者,即是持无量寿佛名。 此即《观经》宗旨所在,善导大师依此而结示一经宗要云: 上来虽说定散二门之益, 此为《观经》结归,亦为三经要旨,净宗眼目。明乎此,则知三经发挥虽异,归宗是一,所谓「一向专念无量寿佛」也。 大经五译 康本为准 《无量寿经》有五译: 初译于后汉月支支娄迦谶,三卷,文繁,名《佛说无量清净平等觉经》。 次译于吴月支支谦,有二卷,名《佛说阿弥陀经》。以日诵之经,亦名《佛说阿弥陀经》,故外面加一「大」字以别之。又有赵宋王龙舒居士,会前二译及第三译,并第五赵宋译,四部取要录之,名《大阿弥陀经》。当时大兴,后因莲池大师指其有不依经文之失,从此便无人受持者。大藏内有此经,各流通处均不流通。有谓另有一种者,即此经也。 第三译,即《佛说无量寿经》二卷,现皆受持此经,即曹魏康僧铠译。 第四译,即《大宝积经》第十七《无量寿如来会》,此经王龙舒未见过,乃唐菩提流志译。前有元魏名菩提留支,非唐人,世多将留支讹引之。 第五译,名《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经》,赵宋法贤译。原本二卷,以宋人以所译经多为荣,故分两卷,于绝不宜分处而分,今刻书本作一卷。 就中《无量寿如来会》,文理俱好,而末后劝世之文未录,故皆以康僧铠之《无量寿经》为准则焉。(三编上.覆王子立居士书二) 阿弥陀经 文略义丰 《阿弥陀经》乃一切圣凡同修之道,亦决于现生了脱之法。文虽显略,义极宏深。古德欲人皆修习,以故列为日课。…… 二尊遣唤 悲意甚深 释迦弥陀,乘大愿轮,兴慈运悲,度脱众生。一则示居秽土,以秽以苦,折伏而发遣。一则示居净土,以净以乐,摄受而钧陶。(增广下.观无量寿佛经石印流通序) 【注】 释迦示居娑婆,殷切发遣,指归西方;弥陀示居净土,以大悲愿力,摄受救度。此二尊一遣一唤之深慈大悲也。幸闻释迦之发遣,弥陀之招唤,自当托质莲台,深归净土也。善导《观经疏》云:「仰蒙释迦发遣,指向西方;又藉弥陀,悲心招唤。今信顺二尊之意,不顾水火二河,念念无遗,乘彼愿力之道。舍命以后,得生彼国,与佛相见,庆喜何极也。」 (三)六字名号 一句佛号 包括一大藏教 莫讶一称超十地, 一句佛号,包括一大藏教,罄无不尽。通宗通教之人,方能作真念佛人。而一无所知、一无所能之人,但止口会说话,亦可为真念佛人。去此两种,则真不真皆在自己努力,依教与否耳。(增广上.覆永嘉某居士书一) 【注】 六字名号,乃弥陀五劫思维、兆载苦修所成,具无量光寿,摄依正二报。乃至十方诸佛功德,诸大菩萨功德,一切经咒功德,无一不摄。如经云:「阿字十方三世佛,弥字一切诸菩萨,陀字八万诸圣教,三字之中是具足。」是故无论有智无智,初学久修,皆当死尽偷心,做真念佛人,至心信乐,一心念佛。上智者深明其义,故易做真念佛人(其智不可及);下愚者安于本分,故亦易做真念佛人(其愚不可及);中间之人,或难穷其理,或不安于分,故多难做真念佛人。非其不能,是不愿也。其真与不真,端在自己是否依教奉行耳。 即此一名 圆摄一切佛名 阿弥陀佛,是法界藏身,即此一名,即圆摄十方三世一切佛号。(续编上.覆陈其昌居士书 民国二十年) 【注】 阿弥陀佛,号光中极尊,佛中之王,是法界藏身,一佛摄无量诸佛,一土含无量佛土。故念一佛,即同念十方诸佛;生一土,即同生十方佛土。 六字义释 以示归命之意 「南无阿弥陀佛」六字,通是梵语。「南无」,亦作有「曩谟」者,经中通作「南无」,此翻「恭敬、归命、顶礼」等。此二字,乃直示「恭敬、归依」之意。「阿弥陀佛」,此翻「无量寿」,亦翻「无量光」。谓此佛之寿命光明,悉皆无量。(三编上.覆应脱大师书三) 【注】 六字名号,义虽无量,大要有二:一摄弥陀无量功德,二示众生归命往生,可谓机法一体。古今大德多有释义,以善导大师「六字义释」,圆摄机法要义,畅显往生至理,最为精要。其《观经疏》云: 言「南无」者:即是归命,亦是发愿回向之义; 三经要义于此摄尽,信愿行尽在此一名号中,众生称念,乘佛愿力,自得往生。 二、净土胜易 (一)法门广大 净土法门 其大无外 净土法门,其大无外。具摄初中后法,普被上中下根。下手易而成功高,用力少而得效速。于现生中,定出生死;不历僧祇,亲证法身。乃如来一代时教中之特别法门,实众生一切修持中之出苦要道。以其仗佛慈力,故与专仗自力者,其利益奚啻天渊悬殊也。以故将堕阿鼻者,由十念而即得往生;已证等觉者,发十愿而回向净土。是知此之法门,乃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上成佛道,下化众生,成始成终之总持法门也。故自《华严》导归,祇园演说以来,往圣前贤,人人趣向;千经万论,处处指归。(续编下.昆山佛教西方莲花会缘起序 民国二十二年) 净土法门,其大无外。全事即理,全修即性。行极平常,益极殊胜。良由「以果地觉,为因地心」,故得「因该果海,果彻因源」。一切法门,无不从此法界流。一切行门,无不还归此法界。三根普被,利钝全收。等觉菩萨,不能超出其外。逆恶罪人,亦可预入其中。统摄律、教、禅、密之宗,贯通权、实、顿、渐之教。于一代时教中,独为特别法门,其修证因果,不得以通途教义相绳。古今多有深入经藏,彻悟自心,于此法门,不生信向者,以死执仗自力通途之教义,论仗佛力特别之因果之所致也。使知此义,则其信向修持之心,佛也不能阻止矣。(续编下.无量寿经颂序 民国二十五年) 净土法门,广大如法界,究竟如虚空。一切法门,无不从此法界流;一切行门,无不还归此法界。……净土法门,犹如大海,普纳众流;亦如太虚,遍含万象。尽法界众生,无一人不摄其中;尽法界诸法,皆由此得其实际。以其为如来一代时教之特别法门,三世诸佛之总持要道故也。(续编下.净土圣贤录序 民国二十二年) 【注】 极乐虽在西方,而实广大无边,遍摄十方。《往生论》赞云:「究竟如虚空,广大无边际。」法门利益广大无边,法门应机无一遗漏。是故无一法不从此流,无一人不摄其中。广大无碍,一门普摄。如大海普纳百川,如虚空遍含万象。可谓极简极易之法,至顿至圆之教。 事虽简易 理极圆顿 念佛一法,事虽简易,理极圆顿,三根普被,利钝全收,为如来一代时教无量法门中之最上宗要。一切法门,恒沙妙义,无不从此法界流,无不还归此法界。(增广下.常明庵万年念佛会碑记) 净土法门,其大无外。一切法门,无不从此法界流;一切行门,无不还归此法界。实诸佛圆满菩提成始成终之道,亦众生仗佛慈力即生了脱之法。其理甚深,其事甚易,故致人多未能识其底蕴。或求人天福报,不敢直下承当。或舍信愿求生,专看念佛是谁。遂将如来普为一切上圣下凡特立仗佛慈力即生高预莲池海会之法,仍成自力。以既无信愿,纵令亲见是谁,亦只是大彻大悟而已。倘烦惑未尽,则依旧轮回,浊恶境缘,迷失者多。欲了生死,当在驴年。可不哀哉!(三编下.净土生无生论讲义发刊序) 【注】 此所谓净土法门之「胜易二德」也。理极圆顿故胜,事甚简单故易。因其胜故,上可摄等觉菩萨;因其易故,下可度逆恶凡夫。法然上人于此「胜易二德」更有详释,其曰: 「胜」义者: 「易」义者: 是大因缘 是秘密藏 净土事者,是大因缘。净土理者,是秘密藏。汝能信受奉行,即是以佛庄严而自庄严。(增广上.净土决疑论) 【注】 阿弥陀佛因中摄取二百一十亿诸佛妙土,清净之行,结成四十八愿,成就极乐庄严,成就万德洪名,是谓之大因缘。极乐庄严、佛之功德、众生往生唯佛彻知,是谓之秘密藏。众生念佛亦是大因缘,非于一佛二佛而种善根故。众生念佛即入秘密藏,顺佛本愿故,蒙光摄取故,潜通佛智故,直入报土故。无论何等根机,但能念佛,即是以佛庄严而自庄严,摄佛功德成自功德,是则名曰香光庄严,同入弥陀愿海,共证无上菩提。 即浅即深 即权即实 此之一法,即浅即深,即权即实。上上根不能逾其阃,故已证等觉者,尚须十愿导归。下下根亦可臻其域,故将堕阿鼻者,犹能九品立预。下手易而成功高,用力少而得效速。畅如来出世之本怀,作众生出苦之达道。由是文殊、普贤、马鸣、龙树等诸菩萨,远公、智者、清凉、永明等诸祖师,悉皆出广长舌以赞扬,发金刚心而流布。以其为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上成佛道,下化众生,成始成终之总持法门故也。(续编下.敦伦莲社缘起序 民国二十年) 真俗二谛 摄尽无遗 净土法门,其大无外。为佛法之归宿,亦世法之源本。约俗谛论,举凡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之八德,格致诚正修齐治平之八事,离此则不能究竟圆满。约真谛论,举凡断惑证真超凡入圣之妙道,一尘不立万德圆具之真心,离此则不能直下亲得。况乎时值末法,人根陋劣。世道沦溺,大破纲纪。废经废伦,将成禽兽之区域。杀父杀母,共逞枭獍之行为。若不以三世因果、六道轮回之事理,与信愿念佛、求生西方之法门,为之挽救,则人道几乎息矣。于是有心世道者,群起而维持之。(三编下.皋东佛学莲社缘起) (二)功德超胜 净土法门 全仗佛力 一切法门,皆仗自力; 念佛求生净土一法,专仗弥陀宏誓愿力。无论善根之熟与未熟,恶业之若轻若重,但肯生信发愿,持佛名号,临命终时,定蒙弥陀垂慈接引,往生净土。(增广上.净土决疑论) 博地凡夫,障深慧浅,善根微薄,寿命短促,欲仗自力,竖出三界,譬如沙子一粒,入水即沉。若以数万斤大石装于船中,石虽重大,因有船载,可以不沉。可见自力佛力之难易!念佛法门,全仗佛力,欲了生死,即须念佛,横超三界,接引往生。(三编上.覆周志诚居士书二 民国廿五年五月六日) 【注】 大师有时云净土法门,全仗佛力,专仗佛力;有时又说兼仗佛力。如何理解其义?通观《文钞》,大师言全仗佛力处甚多,更借比喻而详言: 此如坐火轮船过海,但肯上船,即可到于彼岸,乃属船力,非自己本事。信愿念佛,求生西方,亦然,完全是佛力,不是自己道力。 以乘船之喻而阐释「全仗佛力」,其义自明,透彻至极。然大师又云「自力佛力兼而有之」,如何领会其义?通观《文钞》即知,其所言兼有之「自力」者,有三义: 一、就信愿念佛而言,亦可权谓之自力,就往生所凭而论,则全仗佛力。如大师云: 此是佛力,又兼自力。谓信愿持名,是自力能感于佛。誓愿摄受,垂慈接引,是佛力能应于我。感应道交,故得如是。 二、就余之善行而言,亦无妨说有自力。念佛之人,除念佛外,所行余善,如敦伦尽分等,则亦可谓之自力。虽有余善不出轮回,往生仍凭佛力横超三界。因有余善,故说自力佛力兼而有之。 三、所谓兼有之自力,与通途法门所言自力意义不同,乃是佛力引发之自力。观如下二言即知: 一则专仗佛力,而由佛力以引发自力。以佛力、法力、自心本具之力,三法契合,故得超凡入圣,了生脱死也。 以佛力不可思议,法力不可思议,众生心力不可思议。合此佛法二不可思议之力,俾自心之力,得以圆显。此自力,与不仗佛法力之自力迥别。 观此三义,即知大师所言兼有之自力,皆是在仗佛力之下而言自力,与普通法门所言自力全然不同。通途法门所言自力,即修戒定慧、断贪嗔痴之力。念佛行者,纵然烦恼丝毫未断,念佛亦得往生,此即所谓全仗佛力也。即如大师所言:沙子虽轻,入水即沉深渊;石头虽重,乘船即可过海。故知:大师虽言自力佛力兼而有之,依然不悖全仗佛力之旨。所言不同,应机不同耳。言全仗佛力者,则让一切众生(尤其是凡夫众生)彻底安心,通身靠倒。言自力佛力兼而有之,则让沉于自力者更当归于佛力(兼而有之),方为稳妥;因有佛力,亦得安心。其摄化不同,而旨归是一。其言「唯恃信愿,不论断证」,可谓全仗佛力之最好注释。大师常言:「大家要晓得:仗自力修持,自有何种力?但是无始以来的业力。所以万劫千生,难得解脱。仗阿弥陀佛的弘誓大愿力,自然一生成办。」故知,就凡夫而言,实则毫无自力可言,唯佛力可凭。 最圆最顿 最易最玄 净土法门,乃普令一切圣凡,同于现生往生西方,了生脱死之最捷、最圆、最顿、最简易、最玄妙之法门也。(三编上.覆张曙蕉居士书二) 净土一法,乃如来一代时教最玄最妙、至圆至顿之法门一法具一切法,名圆。即生修即生证,名顿。。博地凡夫,亦能入此法中;等觉菩萨,不能出此法外。实上圣下凡,速成佛道之一条捷径;诸佛诸祖,普度众生之一只慈航。(增广上.与谢融脱居士书) 唯佛与佛 乃能究竟 净土法门,理极宏深,唯佛与佛,乃能究尽。勿道博地凡夫,不能测度;即久证法身之菩萨,亦不能尽知。以故世尊说此法门时,十方恒河沙数诸佛,出广长舌,同声赞叹,普令众生,同生信心,且深叹释迦世尊能为甚难稀有之事。世尊亦自谓「我于五浊恶世,行此难事,得阿耨菩提,为一切世间说此难信之法,是为甚难」。而普贤菩萨,令华藏海众,同以十大愿王,回向往生。非成始成终之要道,能如是乎?是故千经万论,处处指归;往圣前贤,人人趣向。如群星之拱北,众水之朝东也。念佛之人,能如是信,若不往生者,日月当逆行,天地当易位矣,有是理乎?愿见闻者,同皆勉旃。(增广下.九江居士念佛林莲社缘起碑记) 【注】 净土法门,全体是佛境界,唯佛与佛,乃能究竟。是故此法,最为难信。彻悟禅师云:「佛法大海,信为能入。净土一门,信尤为要。以持名念佛,乃诸佛甚深行处,唯除一生所系菩萨,可知少分。自余一切贤圣,但当遵信而已,非其智分之所能知。况下劣凡夫乎?」是故我等,于此法门无论知之多少,皆当深信,仰凭佛力。不可以凡情妄疑佛智,弥勒菩萨尚「不敢有疑」,况我博地凡夫乎? 法门超胜 非余能及 净土大法门,其大无有外,如天以普覆,似地以普载。 (续编下.嘉言录题词并序 民国十六年) 大哉净土门,为诸法归宿。普投一切机,无一不得入。 (三编下.焦山吉堂上人往生颂) 众生根有大小,迷有浅深。各随机宜,令彼得益。所说法门,浩若恒沙。就中求其「至圆至顿,最妙最玄;下手易而成功高,用力少而得效速;普被三根,统摄诸法;上圣与下凡共修,大机与小根同受」者,无如净土法门之殊胜超绝也。何以言之?一切法门,虽则顿渐不同,权实各异。皆须修习功深,乃得断惑证真,出离生死,超凡入圣。是谓全仗自力,别无倚托。倘惑稍未尽,则仍旧轮回矣。且皆理致甚深,不易修习。若非宿有灵根,即生实难证入。唯有净土法门,不论富贵贫贱、老幼男女、智愚僧俗、士农工商一切人等,皆能修习。由阿弥陀佛大悲愿力,摄取娑婆苦恼众生,是故较余门得果为易也。(增广上.净土法门普被三根论) 若知自是具缚凡夫,通身业力,匪仗如来宏誓愿力,决难即生定出轮回。方知净土一法,一代时教,皆不能比其力用耳。(增广上.覆永嘉某居士昆季书) 圆成佛道 非为小乘 须知净土法门,正摄上上根人。是以善财已证等觉,普贤菩萨犹令以十大愿王,回向往生,以期圆满佛果;且以此普劝华藏海众。是知回向往生净土一法,乃圆满佛果之末后一着也。世有狂人,不审教理,以愚夫愚妇皆能修习,遂谓之为小乘而藐视之,不知其为《华严》一生成佛之成始成终第一法门也。亦有愚人,知见狭劣,谓己工夫浅薄,业力深厚,何能即生?不知众生心性,与佛无二。五逆十恶,将堕地狱,遇善知识,教以念佛。或满十声,或止数声,随即命终,尚得往生。《观经》所说,何可不信?彼尚往生,况吾人虽有罪业,虽少工夫,较彼五逆十恶,十声数声,当 复高超多多矣。何可自暴自弃,以致失此无上利益也。如来称此净土法门为难信之法者,以其下手易而成功高,用力少而得效速。其圆顿、直捷、广大、简易,超出一代通途教理之上。非宿有善根,决难信受奉行也。(增广下.乐清虹桥净土堂序) 净土法门,乃如来一代所说诸法门中之特别法门,不得以一切法门之修证相比而论。现在许多大聪明人,视净土为小乘,不但自不修持,且多方辟驳,破人修持。不知此法,乃凡圣同修之法。将堕地狱之业力凡夫,能念佛名,即可直下往生。将成佛道之等觉菩萨,尚须以十大愿王功德,回向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以期圆满佛果。 大矣哉!净土法门也。可怜哉!不唯不修持,而复辟驳之大聪明人。幸矣哉!愚夫愚妇,信愿持名,得与观音势至清净海众同为伴侣。彼大聪明人,纵有宿福,不即堕落三途,而望愚夫愚妇之肩背而不可得。况既谤此法,难免堕落乎?彼受病,在好高务胜,实不知高胜之所以耳。使彼上观华藏海众诸菩萨,一致进行,以十大愿王求生西方,则惭愧欲死,何敢视此法门为小乘,而不屑修持乎?(续编上.覆陈慧恭孙慧甲书) 一代极谈 无上大教 大矣哉!净土法门之为教也。是心作佛,是心是佛,直指人心者,犹当逊其奇特。即念念佛,即念成佛,历劫修证者,益宜挹其高风。普被上中下根,统摄律教禅宗。如时雨之润物,如大海之纳川。偏圆顿渐一切法,无不从此法界流;大小权实一切行,无不还归此法界。不断惑业,得预补处;即此一生,圆满菩提。九界众生离是门,上不能圆成佛道;十方诸佛舍此法,下不能普利群萌。是以《华严》海众,尽遵十大愿王;《法华》一称,悉证诸法实相。最胜方便之行,马鸣示于《起信》;易行疾至之道,龙树阐于《婆沙》。释迦后身之智者,说《十疑论》而专志西方;弥陀示现之永明,着《四料简》而终身念佛。汇三乘五性,总证真常;导上圣下凡,同登彼岸。故得九界咸归,十方共赞;千经并阐,万论均宣。诚可谓一代时教之极谈,一乘无上之大教也。不植德本,历劫难逢。既获见闻,当勤修习。(增广下.印施极乐图序代撰) (三)行持简易 总持妙法 深浅随宜 念佛一法,乃佛法中之总持法门。三根普被,利钝全收。上之则等觉菩萨,不能超出其外;下之则逆恶凡夫,亦可预入其中。语其浅,则妇孺均能修持;语其深,则圣哲莫能了解。而且于在家善信,最为合机。(续编下.涵江三江口仙庆寺净业社缘起 民国二十年) 净土修持,随机自立。既无幽深莫测之闷,亦无艰难困苦之烦。且又不费钱财气力,不碍职业营生。若能随分随力,常时忆念,则神凝意净,业消智朗。自然身心安乐,诸缘顺适。其为乐也,何能名焉?愿见闻者悉皆修持,各怀自利利他之心,共发己立立人之愿。恭敬受持,随缘宣导。辗转流通,令遍国界。俾一切同伦,同沐佛恩,同生净土,实为大幸。(三编下.印光法师嘉言录题辞二) 极难极易 修即得益 净土法门,乃极难极易之法门。说其难,则大彻大悟,深入经藏者,尚不信。说其易,则愚夫愚妇,至诚恳切念,即能临终现诸瑞相,往生西方。彼大彻大悟,深通经论者,犹不能望其肩背。良以一则弃佛力,以专主自力。一则专仗佛力,而由佛力以引发自力。以佛力、法力、自心本具之力,三法契合,故得超凡入圣,了生脱死也。 此法最要在信愿!有信愿,则决定肯认真修持。肯修持,则即可得往生之益。非如禅宗、密宗,要常有善知识教导。否则,或恐入于魔道,则佛也难救矣。(续编上. 覆习怀辛居士书 民国二十年) 修法最易 利益最深 净土法门,乃即小即大、即浅即深、至极平常、至极奇特之殊胜法门。即此一生,便出生死。其修法最为容易,其利益最为宏深。(续编下.灵岩山寺万年簿序 民国二十一年) (四)摄机最广 最大慈悲 普度之法 无量法门,皆须自力断惑证真,方出生死。求其摄生普遍,利济无方,上中下三根同修,初中后始本不二,不断烦惑,不历异生,即得了生脱死,超凡入圣者,唯净土法门为然也。以故上根如文殊普贤之俦,下根如五逆十恶之辈,皆为净土法门所摄之机。以其至简至易,至顿至圆,故能如大地之普载万象,大海之普纳众流也。(增广下.吴淞佛教居士林发隐序)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信愿念佛,求生西方。此千佛万佛普度众生,令其「近出生死,远成佛道」之一大法门。(三编下.覆李吉人居士书) 圣人凡夫 总摄无遗 佛法广大,普荫人天,唯兹净土,摄机周全。 (增广下.佛说轮转五道罪福报应经集解题词) 上之文殊、普贤、马鸣、龙树,下之五逆、十恶,极重罪人,皆为此法所摄之机。(续编下.天台山国清寺创建养老养病助念三堂碑记 民国二十三年) 古德谓「念佛求生净土一法,唯佛与佛,乃能究尽。登地菩萨,不能知其少分」者,即此是也。则一切上根利器,净土总摄无遗矣。《大集经》云:「末法亿亿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则一切人天六道具缚凡夫,净土亦总摄无遗矣。(增广上.净土决疑论) 但能回心 莫不皆往 《无量寿经》「乃至十念,咸皆摄受。唯除五逆,诽谤正法」者,此约平时说,非约临终说。以其既有五逆之极重罪,又加以邪见深重,诽谤正法,谓佛所说超凡入圣,了生脱死,及念佛往生之法,皆是诓骗愚夫愚妇奉彼教之根据,实无其事。由有此极大罪障,纵或有一念十念之善根,由无极惭愧极信仰之心,故不能往生也。《观经》下下品,乃约临终阿鼻地狱相现时说。虽不说诽谤正法,而其既五逆十恶,具诸不善,必不能不谤正法。若绝无谤法之事,何得 弑阿罗汉、破和合僧、出佛身血乎?每有作此无谤法,彼有谤法解者,亦极有理。但既不谤法,何又行三种大逆乎?是知四十八愿,系约平时说。《观经》下下品,是约已见地狱至极之苦相说。其人恐怖不可言宣,一闻佛名,哀求救护,了无余念,唯有求佛救度之念。虽是乍闻乍念,然已全心是佛,全佛是心,心外无佛,佛外无心。故虽十念,或止一念,亦得蒙佛慈力,接引往生也。四十八愿,乃约平时说,《观经》下下品,乃约临终说。由时事不同,故摄否有异。(续编上.覆善觉大师书 民国二十九年二月) 《往生论》谓谤法者,决定不生。以既谤正法,自无正信,何能往生?此极劝人生正信耳。若先曾谤法,后知改悔,则得往生。譬如病愈,即是好人;归降,即是顺民也。若谓谤法之人,后纵改悔,亦不得往生,便完全失却修持准绳。与儒教尚不合,况佛以一切众生同具佛性,皆当成佛乎?(三编下.覆陈薪儒居士书) 【注】 凡净业行人,无不注目《大经》、《观经》于「五逆谤法」之不同说法。摄与不摄,生与不生,成为行人关注焦点。印光大师对两经之不同,分「平时说」与「临终说」。若平时恣意五逆谤法,其于净土法门必无信仰,自然不得往生,此即《大经》义。若平时五逆谤法,临终能悔改念佛,则可得往生,此即《观经》义。「由时事不同,故摄否有异。」故知佛于众生无不摄取,而往生与否则在众生信受与否。纵虽五逆,但能回心,即得往生。诚如大师所言:「逆恶归心也来迎。」 若与善导大师「抑止」与「摄取」之说并参,其义更明。《观经疏》言: 此义仰就抑止门中解,如四十八愿中,除谤法、五逆者,然此之二业,其障极重,众生若造,直入阿鼻,历劫周慞,无由可出。但如来恐其造斯二过,方便止言,不得往生,亦不是不摄也。又下品下生中,取五逆、除谤法者,其五逆已作,不可舍令流转,还发大悲,摄取往生。然谤法之罪未为,又止言:若起谤法,即不得生。此就未造业而解也;若造,还摄得生。 通观两位祖师之义即知:所言似异,大义是同。五逆谤法,未回心者,不得往生;已回心者,还摄得生。故善导大师云:「以佛愿力:五逆十恶,罪灭得生;谤法阐提,回心皆往。」知此,方知弥陀愿力弘深广大,无一不摄。虽有抑止之义,亦是慈悲之心,止恶以劝善也。若抑而不止,但能回心,仍摄取不舍,此至极大悲也。 (五)普劝修持 阿伽陀药 万病总持 大觉世尊,名大医王,普治众生身心等病。所用之药,其数无量,戒定慧三,摄尽无遗。以故此三,名为药王。若能服之,即凡成圣。然药虽美妙,修合实难。而信愿念佛求生西方,名为阿伽陀药,万病总治。下手易而成功高,用力少而得效速。上中下三根,即生皆出苦轮;戒定慧三法,当念悉得具足。是知信愿念佛一法,乃药王中之药王也。(增广下.募建药王篷序代撰) 【注】 阿伽陀药者,即无价之药、不死之药、总治万病之药。念佛一行,圆摄万行,具诸功德,万病总治,故名阿伽陀药。蕅益大师《要解》云:「华严奥藏,法华秘髓,一切诸佛之心要,菩萨万行之司南,皆不出于此矣。」 出苦玄门 成佛捷径 华藏海中,净土无量。而必回向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者,可知往生极乐,乃出苦之玄门,成佛之捷径也。(增广上.净土决疑论) 念佛往生一法,乃一切众生速出生死之第一要道,实一切诸佛疾成正觉之最上法门。不可以简便易行,视作等闲。(增广上.与某居士书 代了余师作) 不可轻视 不可畏难 净土法门,不可看得太轻,以法身大士,如观音、势至、文殊、普贤等,皆不能出此法门之外。亦不可看得太难,以凡有心者,皆堪作佛。但持阿弥陀佛万德洪名,则往生一事,如操左券。(三编下.南京素食同缘社开示法语 丙寅七月) 十方共赞 九界同归 佛愿洪深,普被三根,因兹九界同归,十方共赞。 (续编下.楹联/诸法渊海) 如来一代所说一切法门,虽则大小顿渐不同,权实偏圆各异,无非令一切众生,就路还家,复本心性而已。然此诸法,皆须自力修持,断惑证真,了生脱死,绝无他力摄持,令其决于现生入圣超凡,成就所愿也。 唯净土法门,仗佛誓愿摄受之力,自己信愿念佛之诚,无论证悟与否,乃至烦惑丝毫未断者,均可仗佛慈力,即于现生,往生西方。既得往生,则已证悟者,直登上品;未断惑者,亦预圣流。是知净土法门,广大无外,如天普盖,似地均擎,统摄群机,了无遗物。诚可谓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上成佛道,下化众生,成始成终之总持法门。三根普被,利钝全收。上之则等觉菩萨,不能超出其外。下之则逆恶凡夫,亦可预入其中。畅如来出世之本怀,开众生归元之正路。故得九界同归,十方共赞;千经俱阐,万论均宣也。而况时值末法,人根陋劣,舍此别修,不但具缚凡夫,莫由出离生死;即十地圣人,亦难圆满菩提。以故文殊、普贤、马鸣、龙树、远公、智者、清凉、永明,悉皆发金刚心,为之宏赞。以期六道三乘,同得横超三界, 复本心性也。(续编下.净土十要序 民国十九年) 法门之妙 莫此为最 如来欲令一切众生,同于现生了生脱死,超凡入圣,特开一信愿念佛求生净土法门。下手易而成功高,用力少而得效速。以如来之万德洪名,熏自己之无明业识,久而久之,习以成性,则潜通佛智,暗合道妙。所谓「以果地觉,为因地心」,故得「因该果海,果彻因源」。法门之妙,莫此为最。(三编上.覆陈飞青居士书三) 但具真信切愿,恳切至诚持佛名号。能如是者,万不漏一。如人堕海,乘救船力,速得到岸。末世众生,舍此一法,欲出生死,万无一得。是知如来大法,抚育群萌。如天普盖,似地均擎。森罗万象,无一能出其外,不在其中者。如日月丽天,普照万国。虽生盲不见光相,亦蒙其照。如时雨普润万卉,大根大茎,小枝小叶,悉皆向荣。纵焦芽败种,亦 复平等沐泽。如大海普纳百川,大江大河亦入,小沟小渠,乃至一勺一滴亦入。既入大海,则与大海,同一咸味,同一深广。失彼故名,得此海号。故知佛法,钧陶化育,了无弃物。为诸法之本源,作众生之恃怙。世出世间,一切诸法,无不从此法界流,无不还归此法界。(增广下.厦门流通佛经缘起序) 道虽高贵 法无奇特 净土,道虽高贵,法无奇特。只要切心求佛,自蒙加被。当知佛的护念众生,过于父母爱子,所以有感必应的。(三编下.世界佛教居士林开示法语) 未成佛前 皆当修习 净土法门,三根普被, 净土法门,乃一代时教契理契机之特别法。下自五逆十恶,上至等觉菩萨,皆当修习,皆可即生超凡入圣。其余所有一切高深玄妙之法,多是契理,而绝不能普契上中下三根之机。我等从无始来,以至今生,尚在轮回中流转,皆因夙生,或以愚而不敢承当,或以狂而绝不信受之所致也。(续编上. 覆翟智淳居士书 民国二十七年) 现今无论何等根性,皆须以净土法门为主。盖净土法门为三世诸佛上成佛道,下化众生之成始成终法门。语其浅近,则三岁孩子皆能修;语其深远,唯佛与佛方能究尽。净土,为凡夫依之现生了生死者。置之不究,纵将一切法门通究得十分通彻,谁能现生将烦恼断得净尽无余,而到自力了生死地位乎?仗自力者,既不能得;仗佛力者,又以不知而不注意。则所学之佛法,皆为现在撑场面,未来种善根而已,欲得真实了生死利益,则难之难矣。(三编下.覆福州佛学社书) 我佛法门无量,总要量自己身分,择法而修,莫使求益反损也。净土法门,是十方诸佛下化众生,诸大菩萨上求佛道,所常用之法门也。根无大小,皆可修持,有大便宜,快修快修。不要听人说何法,便修何法。今日张三,明日李四。口头上说得天花乱坠,心地上丝毫也用不着。所以古来大法师、大宗师,对此净土法门,莫不提倡。有不提倡者,不知此法门之广大故也。今试言之,唯此法门,未成佛前,仗以自修;已成佛后,赖以度世。三根普被,凡圣兼资。上至等觉菩萨,下至阿鼻种子。高之不能超此外,卑之亦能预其中。广大圆满,无以复加矣。(三编下.世界佛教居士林释尊成道纪念日开示法语) 回向净土 无愿不成 回向之法虽不一,然必以回向净土,为唯一不二之最妙法。以其余大愿,不生净土,每难成就。若生净土,无愿不成。(三编上.覆愚僧居士书) 【注】 但凡学佛之人,无不有自己的心愿,或欲即身成就,或欲早日开悟,或欲效法普贤大行、地藏大愿,生生游化娑婆等。如是众愿,佳则佳矣,以凡夫之资,若不求生净土,则穷劫亦难成就。若生净土,则如是大愿,无愿不成。故印祖言,唯有往生:「方可圆证自己本具之妙真如心,方可究竟契合乎菩萨四宏誓愿,与阿弥陀佛四十八愿,及普贤菩萨十大愿王也已。」以此可知,唯有往生,方可圆满吾人种种愿望。如《往生论》云:「众生所愿乐,一切能满足。」是故无论何人,回生净土,为唯一不二之妙法也。文殊以此示迹,普贤因兹普劝。
---------------------------------------------------------------------------------------------------------------- 更多智随法师佛学内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