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 护持 |
智随法师:印光大师法要 参、劝信愿专称 |
 
智随法师:印光大师法要 参、劝信愿专称
一、修学宗旨 (一)念佛往生 以信愿行 三法为宗 修持净土念佛法门,当以信愿行为宗。 信者:当笃信佛力。弥陀如来在因地中,发四十八愿,愿愿度生,中有「念我名号,不生我国,誓不成佛」。今者因圆果满,故「我今念佛,必得往生」。 次信佛力慈悲,摄受众生,如母忆子。子若忆母,如母忆时,定蒙接引。 次信净土法门,如永明禅师四料简所言,较诸余法,其间大小、难易、得失,迥然不同。虽有余师称赞余法,不为所动,乃至诸佛现前劝慰,令修余法,亦不退转,此乃真所谓信也。 愿者:愿以此生誓往西方。不取多生修习,于秽土中头出头没,从迷入迷。复愿既生西方,回至娑婆,度脱一切众生。 行者:真实依教起行。大势至《念佛圆通章》云:「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则知念佛之法,当都摄六根。都摄六根之前,尤当先摄二三根。二三根者,何也?即耳、口、心是也。将「南无阿弥陀佛」六字,一句一句,一字一字,口中念得明明白白,心中念得明明白白,耳里听得明明白白。稍有不分明处,即是不真切而有妄想。只念不听,易生妄想。(三编下.净土法门说要) 此法门以信愿行三法为宗: 信:则信我此世界是苦,信极乐世界是乐;信我是业力凡夫,决定不能仗自力,断惑证真,了生脱死;信阿弥陀佛,有大誓愿。若有众生,念佛名号,求生佛国,其人临命终时,佛必垂慈接引,令生西方。 愿:则愿速出离此苦世界,愿速往生彼乐世界。 行:则至诚恳切,常念「南无阿弥陀佛」,时时刻刻,无令暂忘。朝暮于佛前礼拜持诵,随自身闲忙,立一课程。此外,则行住坐卧,及做不用心的事,均好念。(续编上.一函遍覆 民国 二十一年) 【注】 此节正明净土修学宗旨:信愿持名。学修净土,首须明此,方不迷失方向,错认归路。 净土经论甚多,所宗不一,最易惑人。集净土大成之善导大师,将净土宗分判为二:要门、弘愿门,二门宗旨不同,要门为诸行回向,弘愿即念佛往生。如此细判,致使分际显明。所谓信愿称名,即如善导大师所判之「弘愿门」也。其《观经疏》云: 言弘愿者,如《大经》说:一切善恶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弥陀佛大愿业力为增上缘也。 通观三经,修诸行业,一一回向,皆得往生。然「佛光普照,唯摄念佛」,故净土宗旨,不在诸行回向,唯在信愿称名。净土正依之《观经》虽开十三定观、三福散善,原为善应群机,摄归念佛而设。其宗旨大显于流通之文,故善导《观经疏》结释流通分「佛告阿难:汝好持是语。持是语者,即是持无量寿佛名」之文言: 上来虽说定散二门之益; 此为善导大师要弘废立之文,明《观经》宗旨,亦显净宗法要,与《大经》、《小经》合为一辙,三经共明念佛往生之理以此至显。 信愿为前导 念佛为正修 念佛法门,以信愿行三法为宗。信愿为前导,念佛为正修。有以专求一心,不讲信愿,及注重开悟,不求往生者,皆不知念佛之宗旨者。弃佛力以仗自力,忽佛智而矜己智,其自误误人也大矣!(三编下.净土法会课仪跋) 念佛求生西方,以真信切愿为前导,以至诚持念为正修。切不可求开悟,明心见性,看念佛的是谁,此是参禅人的工夫。即真明心见性,若见思惑未断,尚无了生死之分,况未到明心见性地位乎?此系仗自力了生死者,念佛乃仗佛力了生死法门。若看念佛的是谁的人,决定无有真信切愿。未断惑,则不能仗自力了生死。无真切信愿,则不能仗佛力了生死。求升反坠,弄巧成拙,许多痴人,均以此为高超玄妙,可哀孰甚!(三编上.覆孙艺民居士书 民国廿八年八月初七) 【注】 如前所述,净土法门,宗旨在信愿持名。信愿是前导,持名是正修。信愿如目,持名如足。或有重信愿而忽念佛者,则其信愿不真;或有重念佛而无信愿者(以横超法作竖出用),则念佛不得其本。此二者皆失念佛法门宗旨。 当念佛时 三资全具 真念佛人,当念佛时,信愿行三,全体具足。如子忆母,其间断无狐疑不信,与不愿见母之念头可得。(增广上.拟答某居士书附某居士原书) 【注】 净土法门,常云信愿行,看似为三,观此即知:真念佛人,一念圆具。观善导和尚六字义释,即知六字之中,三资全具,故众生称念,必得往生。言三资者,乃分而言之,易于明了故,实则一即三,三即一。如《要解》所云:「依一心说信愿行,非先后,非定三。」善导和尚就法体言,名号具足三资;蕅益大师就机相论,一心具足三资。二者相参,则知:法体具足三资粮,众生领受于心,内心自然具足三资粮,所谓机法一体也。 三资实源于弥陀本愿:「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信愿行通在其中。弥陀招唤,如母忆子;众生信顺,如子忆母。如是母子相忆,则机法一体,感应道交矣!故大师言:「真念佛人,当念佛时,信愿行三,全体具足。」若念佛人,心中杂疑,不愿往生,则非真念佛人也。 (二)诸行回向 诸行回向 亦得往生 余按《观无量寿佛经》,净业正因有三: 一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此四种属「世善」。 二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此三种属「戒善」。 三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此四种属「慧善」。前二大小随人,此则唯属大乘。 此十一事,若全若半,乃至一事,以深信愿,回向净土,皆得往生。(增广下.陈圣性贞女贞孝净业记) 【注】 净土法门,以信愿行三法为宗,除此而外,亦有诸行回向求生一途,如《观经》所说定散二善。信愿持名者为专修,诸行回向者为杂修。专修者,顺佛本愿,必得往生。杂行者,必须真实回向(以深信愿),方可得生。 杂修之行甚多,古德通名为「诸行往生」。《观经》束之为二:三福九品,十三定观。三福为散善,十三定观为定善。所谓一一回向者,即将定善散善种种功德回向求往生也。善导大师判如是诸行回向求往谓之「要门」,其《观经疏》云: 其要门者:即此《观经》定散二门是也。 要门乃释迦因请而开,方便引导诸行之机,以此而导归弘愿一门。如善导大师「要弘废立」之文所言: 上来虽说定散二门之益; 但具愿生之念 即是常时回向 念佛回向,不可偏废,回向即信愿之发于口者。然回向只宜于夜课毕,及日中念佛诵经毕后行之。念佛当从朝至暮不间断。其心中但具愿生之念,即是常时回向。(增广上.覆永嘉某居士书四) 【注】 观此文及前「一一回向,皆得往生」之意,即知所谓回向,是藉事而回心也。故真正之回向,即回心求往。所谓「但具愿生之念,即是常时回向。」此即「南无」之义,善导和尚云:「言南无者,即是归命,亦是发愿回向之义。」此修净土法门之心要,宜善加着眼。杂行回向者,实藉行以回其心。因杂行本非往生之因,藉此以回心,则可巧入净土之门——要门。若能不执于个人之行,而完全归命于佛,方为究竟之回向。所谓「通身靠倒,彻底放下」也。 (三)专杂之判 专杂之判 千古铁案 善导和尚,系弥陀化身,有大神通,有大智慧。其宏阐净土,不尚玄妙,唯在真切平实处,教人修持。至于所示专杂二修,其利无穷。「专修」谓身业专礼,口业专称,意业专念。如是则往生西方,万不漏一。「杂修」谓兼修种种法门,回向往生。以心不纯一,故难得益,则百中稀得一二,千中稀得三四往生者。此金口诚言,千古不易之铁案也。(增广上.覆永嘉某居士昆季书) 【注】 善导大师承昙鸾、道绰法脉,集净土大成,于净土一宗,判为要弘二门、正杂二行。正行者即专修念佛,杂行者即兼修种种法门,回向求往。正行者十即十生,杂行则难得一二。此正杂之判,印光大师赞为金口诚言,千古不易之铁案。学修净土者,不可不知,不可不遵。所谓正杂之行详如《观经疏》云: 「就行立信」者,然行有二种:一者「正行」,二者「杂行」。 此「正杂二行」判,为净业行人指南。大义有二:一明「往生行相」,二判「二行得失」。 往生行相有二:正行、杂行。正行细分有五:读诵、观察、礼拜、称名、赞叹供养,大分为二:正业、助业。唯念佛为正定之业(顺彼佛愿故),余四则为助业(助成正定之业)。 二行得失以正杂对、亲疏对、有间无间对。此义于善导大师《往生礼赞》言之更详,其言: 若能如上,念念相续,毕命为期者,十即十生,百即百生。何以故?无外杂缘,得正念故;与佛本愿,得相应故;不违教故;随顺佛语故。 此即善导和尚对二行得失的精要阐释,观其大义即知: 正行五得者:必定往生也,所谓「专意作者,十即十生」。其得虽有四因,核其实,则唯一,即「与佛本愿得相应故」。能与佛本愿相应,自然无外杂缘得正念、不违教、顺佛语。 杂行五失者:往生不定也,所谓「修杂不至心者,千中无一」。其失虽有十三由,根本在「与佛本愿不相应故」。有此一失,则余十二皆失矣。 善导和尚详辨二行得失,意在众生「善自思量」,当舍「千中无一」之杂行,归于「十即十生」之正行。所谓: 万行具回皆得往,念佛一行最为尊, 此即善导和尚劝归正定业的最要开示,即劝舍杂行,归于正行;藉由助业,入正定之业。所谓「一切善业回生利,不如专念弥陀号。」 善导专杂之判,由其教典之佚失,千余年来,少有人承传、阐扬,印光大师幸得见其《观经疏》而大力提倡,千古之铁案,终得以再彰于世。 虽佛劝舍 亦不改辙 善导和尚《四帖疏》,唯欲普利三根,故多约事相发挥。至于上品上生章后,发挥专杂二修优劣,及令生坚固真信,虽释迦诸佛现身,令其舍此净土,修余法门,亦不稍移其志,可谓净业行者之指南针也。(增广上.与徐福贤女士书) 善导,弥陀化身也。其所示专修,恐行人心志不定,为余法门之师所夺,历叙初、二、三、四果圣人,及住、行、向、地、等觉菩萨,末至十方诸佛,尽虚空,遍法界,现身放光,劝舍净土,为说殊胜妙法,亦不肯受。以最初发愿专修净土,不敢违其所愿。善导和尚,早知后人这山看见那山高,渺无定见,故作此说,以死尽辗转企慕之狂妄偷心。(增广上.覆永嘉某居士书五) 【注】 善导大师专杂之判,为净宗行门准绳,往生目足。凡求生净土者,舍杂修专,不受他惑,方得决定往生之益。然大师深知凡夫易受他惑,为坚定行人信心,历叙大小圣人乃至报佛化佛之劝舍净土时,亦当不违初愿,志求往生。详如《观经疏》云: 问曰:凡夫智浅,惑障处深,若逢解行不同人,多引经论,来相妨难,证云:「一切罪障凡夫,不得往生」者;云何对治彼难,成就信心,决定直进,不生怯退也? 答曰:若有人多引经论,证云不生者,行者即报云:仁者!虽将经论来证道不生,如我意者,决定不受汝破。何以故?然我亦不是不信彼诸经论,尽皆仰信。然佛说彼经时,处别、时别、对机别、利益别。又说彼经时,即非说《观经》、《弥陀经》等时。然佛说教备机,时亦不同。彼即通说人、天、菩萨之解行;今说《观经》定散二善,唯为韦提及佛灭后五浊五苦等一切凡夫,证言得生。为此因缘,我今一心依此佛教,决定奉行。纵使汝等百千万亿道不生者,唯增长成就我往生信心也。 又行者更向说言:仁者,善听!我今为汝更说决定信相: 纵使地前菩萨、罗汉、辟支等,若一若多,乃至遍满十方,皆引经论,证言不生者,我亦未起一念疑心,唯增长成就我清净信心。何以故?由佛语决定成就了义,不为一切所破坏故。 又行者善听,纵使初地以上,十地以来,若一若多,乃至遍满十方,异口同音,皆云:「释迦佛指赞弥陀,毁呰三界六道,劝励众生,专心念佛,及修余善,毕此一身后,必定生彼国者;此必虚妄,不可依信也。」我虽闻此等所说,亦不生一念疑心,唯增长成就我决定上上信心。何以故?乃由佛语真实决了义故,佛是实知、实解、实见、实证,非是疑惑心中语故。又不为一切菩萨异见、异解之所破坏。若实是菩萨者,众不违佛教也。 又置此事。行者当知:纵使化佛、报佛,若一若多,乃至遍满十方,各各辉光吐舌,遍覆十方,一一说言:「释迦所说相赞,劝发一切凡夫,专心念佛,及修余善回愿,得生彼净土者,此是虚妄,定无此事也。」我虽闻此等诸佛所说,毕竟不起一念疑退之心,畏不得生彼佛国也。何以故?一佛一切佛,所有知见、解行、证悟、果位、大悲,等同无少差别。是故一佛所制,即一切佛同制。 善导大师纯以佛言而为准绳,不以菩萨、人、天等定其是非。以唯佛所说为了义教,菩萨等说尽名不了义教。若菩萨等说有违佛言,皆不可依行。菩萨等说,若违佛言,尚不可依,何况魔王外道、虚妄邪说乎?为令凡夫深生信仰,善导大师又劝吾等: 是故今时,仰劝一切有缘往生人等,唯可深信佛语,专注奉行;不可信用菩萨等不相应教,以为疑碍,抱惑自迷,废失往生之大益也。决定建立自心,顺教修行,永除疑错;不为一切别解、别行、异学、异见、异执之所退失倾动也。 净业行人,当善思此,唯信佛语,专注奉行,不可相信菩萨等不相应教法。 二、信愿前导 (一)往生正因 往生与否 全凭信愿 欲生西方,最初须有真信切愿,若无真信切愿,纵有修行,不能与佛感应道交,只得人天福报,及作未来得度之因而已。若信愿具足,则万不一漏。永明所谓「万修万人去」者,指「信愿具足」者言也。(增广上.与陈锡周居士书) 能信得及,许汝西方有分。(增广上.复高邵麟居士书三) 无论业之轻重、惑之厚薄,但能信愿念佛,无一不获往生。(增广下.观无量寿佛经石印流通序) 【注】 「若信愿具足,则万不一漏。」此明往生正因也,即如《要解》所云:「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是故,修学净土者,但能信得及,则西方有分,往生无疑矣。不论功夫深浅,不论功德大小,不论根机善恶。如善导大师所云:不问时节久近,不问时处诸缘,不问罪福多少。又如法照禅师所云:不简贫穷将富贵,不简下智与高才,不简多闻持净戒,不简破戒罪根深。 若论往生正因之文,三经皆明,详在《观经》。其言: 愿生彼国者,发三种心,即便往生。何等为三? 此是经文最直截了当言往生正因者,善导大师依此而辨定三心以为往生正因,具三心者,必得往生。后来演变为以信愿为正因之说,言辞有异,大义则同。 尽人信念 尽人往生 净土法门,有教无类。凡圣智愚,等蒙摄受。 (续编下.净土法门殊胜颂唯其法门殊胜故,智宜女士得往生。) 只要能深信,只要能发愿,只要能念佛,无论何人,都可以往生去的,故曰「万修万人去」。若有不懂道理的人,念佛只想求富贵,求生天,此等之人,不能算有净土。其不得生西方,只怪自己不发愿,不能怪弥陀慈父不来接引。若能发愿求生,总是能去的。(三编下.世界佛教居士林开示法语) 不关学识 只在信愿 往生不在识字不识字,只在有信愿与无信愿。有信愿,决定往生;无信愿,决不得往生。(续编上.覆智乐居士书) 罪业虽重 亦得往生 净土一门,专重佛力。以佛力故,虽罪业深重,若具信愿,皆得往生。(三编上.覆陈士牧居士书一甲子年正月二十一日) 青楼女子,所作下贱,果能信仰于佛,常生惭愧,常念佛号,求生西方,尚可蒙佛接引,直登九品,与诸上善人,聚会一处。佛种种方便引诱众生种出世因,故于五戒,任彼受一、二、三、四及全。何以令不全受?以彼或有势不能守故。如屠户不能持杀戒,尚可持余四戒。娼女不能持邪YIN戒,酒保不能持酒戒等。佛之深恩厚德,如天普覆,如地普载,不以一眚弃其本具之佛性。世之自高自大者,见人一短,即有千长亦不以为然,佛则不如是。《龙舒净土文》有「普劝门」一卷,详说所以然。凡列名有三十多,内有屠户、渔人、做酒者,即在风尘青楼女子者。皆言:如能改业,固为最善。如不能改,当生惭愧,念阿弥陀佛,求生西方。果能信愿真切,亦可高登九品,何止不堕地狱等乎?(三编上.覆恒惭法师书二) 【注】 净土一法,本为凡夫故,大悲于苦者故,无论罪业轻重,念佛无不往生。下至五逆十恶,亦蒙佛光摄取。经有明文,事有见证,真实不虚。凡夫业力虽重,不如弥陀愿力宏深。所谓石头虽重,乘船可渡也。垢障凡夫,当于此法,深信勿疑。 盲聋喑哑 称念亦生 凡有心者,皆堪作佛,何得谓盲聋喑哑不得往生?佛说八难中有盲聋喑哑,谓其难以入道而已。果能专精念佛,虽聋子不能听经及善知识开示,瞎子不能看经,究有何碍?喑者无声,哑者不会说话,但能心中默念,亦可现生亲得念佛三昧,临终直登九品。何可云此等人不得往生?此等人不认真念佛,则不得往生,非此等人虽念佛亦不得往生也。至于残废缺手缺脚者,与此盲聋喑哑者同。此之说话,盖是误会《往生论》偈之所致也。偈云:「大乘善根界,等无讥嫌名;女人及根缺,二乘种不生。」乃是说西方极乐世界,是大乘善根人所生之世界,绝无有可以讥毁、可以厌嫌之名字耳。下即列出讥嫌之名数种,即女人、六根不具足之人及声闻、缘觉之二乘人。故曰:「女人及根缺,二乘种不生。」乃谓西方无有女人,与六根不完足人及小乘人,(西方虽有小乘人名字,然皆属发大乘心者,绝无不发大心之声闻缘觉人耳)。非指此世界之修行者说。无智慧人,认做此等人不得生西方,其错大矣。(三编上.覆宗灵法师书) 有此毛病 亦可往生 洋烟一事,其害甚深。《文钞》后附有戒烟神方,灵极,许多人皆戒好。有戒不好者,皆彼身体另有痼疾。汝且依之,作双倍日期缓戒,则可断此祸根矣。至于往生,固不在戒与不戒也。即有此毛病,能生真信,发切愿,一心念佛,无一不往生者。(三编下.覆李吉人居士书) 一心念佛 不悟亦生 欲生净土,须先认清宗旨。普通修持,无不以开悟为希冀,而开悟一事,亦非易易。 未得一心 亦可往生 念佛之法,重在信愿。信愿真切,虽未能心中清净,亦得往生。何以故?以心中有佛为能感,故致弥陀即能应耳。(增广上.覆黄涵之居士书三) 净土之法门,以信愿为导。有真信切愿,虽未得一心,亦可往生。无真信切愿,纵已得一心,亦难往生。(宗门人念佛,多不讲信愿,则仍属自力,难蒙佛力。以其彼既不感,佛难垂应。此一着要紧之极,故为道破。)(三编上.覆王诚中居士书) 念佛一法,要紧在有真信切愿。有真信切愿,纵未到一心不乱,亦可仗佛慈力,带业往生。若无信愿,纵能心无妄念,亦只是人天福报,以与佛不相应故,固当注重于信愿求生西方也。(续编上.覆又真师 觉三居士书 民国二十年) 自立科条 不依佛说 净土法门,犹如大海。长江大河亦入,杯水滴水亦入。证齐诸佛者,尚求往生;五逆十恶者,亦预末品。何得以得一心及三昧,而拒其未得者?但取法乎上,仅得其中。自己决志求生,唯当企及于此。若谓非此决不得生,是又自立科条,不依佛说矣。(增广上.覆永嘉某居士书三) 平生绝无信愿者,临终决定难仗佛力。既云善恶俱时顿现,且无论阿弥陀佛四字不现者,不得往生。即现,亦不得往生。何以故?以不愿生故;以不求佛,因不得蒙佛接引故。《华严经》云:「假使恶业有体相者,十方虚空不能容受。」古德云:「如人负债,强者先牵;心绪多端,重处偏坠。」今善恶皆现,由无信愿,便不能奈恶业何矣。须知仗自力,则恶业有一丝毫,便不能出离生死,况多乎哉?又无信愿,念至一心,无量无边之中,或可有一二往生。决不可以此为训,以断天下后世一切人往生净土之善根。何以故?以能仗自力,念至业尽情空,证无生忍者,举世少有一二。倘人各依此行持,置信愿而不从事,则芸芸众生,永居苦海,无由出离,皆此一言为之作俑也。而其人犹洋洋得意,以为吾言甚高。而不知其为断佛慧命,疑误众生之狂言也。哀哉!(世间善业,不出轮回,若对信愿具足之往生净业,则彼善业,仍属恶业。)净土一法,须另具只眼,不得以常途教义相例。使如来不开此法,则末世众生之了生死者,不可得而见之矣。(增广上.覆濮大凡居士书) 常存此想 便不相应 修净业人,以真信切愿为本。能念到一心不乱,则甚好。切不可存「未得一心不乱,便不能生」之心。若常存此想,得则可;不得,则由常存不得生之心,便与佛不相应矣。(三编上.覆何希净居士书 民国廿六年七月廿三) 益加信愿 以致一心 念佛法门,注重信愿。有信愿,未得一心,亦可往生。得一心,若无信愿,亦不得往生。世人多多注重一心,不注重信愿,已是失其扼要。而复又生一既未得一心,恐不得往生之疑,则完全与真信切愿相反矣。此种想念,似乎是好想念,实则由此而益加信愿,以致一心,则是好想念。若由因不得一心,常存一不能往生之心,则成坏想念矣。(续编上.复朱德大居士书 民国二十一年) 信愿门中 尤宜致力 所言作事亦不忘念佛,此系念心纯熟之相,何可名昏沉,归于无记?然亦非无念而念,但系无念而念之气分。若即认此为无念而念,则有类于钻木见烟,而谓得火,即便息钻,火便无由可得矣。汝之功夫颇好,到此境界,亦不容易。然须专精用功,且莫学今之好高务胜、见异思迁者,则将来之益,自可有不思议处。然此是「行」门中事,「信愿」门中,尤宜致力,庶可决定深得念佛之实益。若效他宗,专以工夫为事,弃信愿而不讲,则便成仗自力之法门,其失大矣。(三编下.覆李觐丹居士书六) 净土一门,以信愿行三法为宗,如鼎三足,缺一不可。或专崇行持,而不尚信愿,则执事废理,仍属自力法门。与专以自性唯心,而不仗佛力之执理废事,同一过失。(三编下.上海法藏寺念佛开示) 观汝来书,系犹以宗门之知见为主,于净土法门尚未全信,故只求相应,致起魔境。念佛法门,以信愿为先锋,若无真信切愿,勿道不相应不能往生,即相应亦不能决定往生。一心不乱,念佛三昧,亦不易得。若有真信切愿,未得相应,亦可往生,况已相应乎?汝只知求相应,稍有相应气分,便生欢喜赞叹之心,此亦是不相应之现象,由是故有怪相现。修行人,所最忌者,得少为足。得少为足,便生退惰,此必定之理也。祈但一心念,勿以不相应不得往生为疑惧。所有境界,皆不理会,也不问他好死坏死。除念佛之外,不使起第二念。如此,方可得决定往生之益。若怕死时种种不相宜之障碍,因打饿七,此事险极。吃饱饭,尚不能相应,到饿的要死的时候,还能相应么?如必要打饿七,请下山到别处去打,灵岩决不许开此一法。汝完全是在妄想窠中求相应,若肯一切妄想通放下,当必病愈身安。即世寿已尽,亦当正念昭彰,随佛往生。念佛的人,不得有来生后世的念头。汝往生的心尚不专一,则决定不能不又在此世界受六道之生矣。(续编上.覆慧空大师书 民国二十五年) 念佛三昧 实不易得 念佛三昧,说之似易,得之实难,但当摄心切念,久当自得。即不能得,以真信切愿摄心净念之功德,当必稳得蒙佛接引,带业往生。事一心,若约蕅益大师所判,尚非现世修行人之身分,况理一心乎?以断见思惑,方名事一;破无明证法性,则名理一。若是内秘菩萨行,外现作凡夫,则此之二一,固皆无难。若实系具缚凡夫,则事一尚不多得,况理一乎?(增广上.覆袁福球居士书) 急求一心 着魔之本 汝妄想纷飞,尚欲急得一心不乱,此心即是着魔之本。故光谓净土法门,重在信愿。信愿若真切,虽未得一心,亦可往生。若无信愿,纵得一心,亦不能仗自力以了生脱死。故不令汝汲汲于求一心也。以汝之妄想纷飞,一求一心,定规着魔。汝不察光意,遂谓一任随便。眼前随便者,决非信愿真切之人。使信愿真切,决不至泛泛然随便,而均不得往生也。理本无障,因汝以无理为理,而自生障碍,又复尤谁?……汝真可谓第一狂人,世荣心,如海波汹涌。而又欲立刻风平浪静,澄湛不动。其急欲求不动之心,正是群动之本。又如釜沸,极力加火,以求不沸,其可得乎?光与汝所说者,乃息风抽薪之事。汝不详察,尚谓是扬波益沸,岂不大可哀哉!汝且详阅《文钞》、《嘉言录》,当不至有负于汝。(三编下.覆温光熹居士书八) 不论断证 唯恃信愿 往生净土,固贵久修。然其所重,在乎决定不易之志愿耳。彼终身念佛,心常冀人天福报者,纵令精进,因其心愿尚恋此娑婆,何得有生极乐之望乎?固知信愿,实为吾人生西方大根据也。(三编上.覆智圆居士书) 修余法门,欲于现生断惑证真,了生脱死,诚为甚难稀有之事。唯净土一法,专仗佛力。以故不论断证,唯恃信愿。信愿若具,虽罪大恶极,将堕阿鼻地狱之流,尚可以仗十念之力,径蒙佛慈,接引往生。噫!如来大慈普度,一物不遗。唯此一法,最为周挚。由是西天东土,菩萨祖师,高僧巨儒,莫不以此自利利他。(增广下.净土释疑序) 十念尚度 何况久修 念佛人平时有真信切愿,无一不得往生者,况福峻临终正念昭彰,作问讯顶礼等相,而死后身体柔软洁净,颜貌如生,又何必以彼工夫浅为疑乎?夫弥陀愿王,十念尚度,况彼精进修持已二三年,又有何疑?世有种人,志意下劣,虽常念佛,不求往生,唯欲求人天福报。此种人纵毕世修行,只得来生之痴福而已!有正信者,自己以信愿感佛,佛以慈悲摄受,感应道交,必能仗佛慈力,带业往生,又何须问彼见佛与否,方可断判也。(增广上.覆郁智朗居士书) 一念回光 即蒙摄受 不但精粹纯笃之人,决定往生,即五逆十恶之流,临终能生大惭愧,生大怖畏,志心念佛数声,随即命终者,亦得决定往生。以佛慈广大,专以度生为事。一念回光,即蒙摄受。所谓仗佛慈力,带业往生也。(增广上.覆岳仙峤居士书) 信愿二法 缺一不可 念佛有信愿,决定会临终往生西方。无信愿,则只得人天福报而已。有信无愿不名真信,有愿无信不名真愿。信愿二法,如车之二轮,鸟之两翼,缺一不可。(三编上.覆琳圃居士书) 往生者少 在无信愿 何以世间念佛人多,真能了生死者少?只以念佛之人,无深信切愿,但求福报,希图来世富贵。(三编下.净土法门说要) 汝所说往生者少,实由信愿不真切之所致。信愿若真切,即临终始念,亦有得生之理。若悠悠泛泛,心中尚在做来生福报之梦,何能得生?此病根也,不可不知。(三编下.覆李少垣居士书一 民国十八年十月廿三) 全仗佛力 非自家本事 须知佛法,法门无量,通通皆须做到业尽情空,方可了生脱死,其难也难如登天。现在全世界,恐亦难有几个做得到的人。若志诚恳切念佛,求生西方,无论什么人,都好往生西方,了生脱死。唯有不生信、不发愿者,不能生。若有真信切愿,无一不生者。此之一法,乃完全是仗佛慈力加被接引耳。譬如坐火轮船过海,是仗船力,不是自家的本事。(续编上.致戚友卿先生书 民国二十年) 若以真信切愿,念佛求生西方,则无论功夫浅深、功德大小,皆可仗佛慈力,往生西方。此如坐火轮船过海,但肯上船,即可到于彼岸,乃属船力,非自己本事。信愿念佛,求生西方,亦然,完全是佛力,不是自己道力。然一生西方,则生死已了,烦恼不生,已与在此地久用功夫,断烦恼净尽了生死者相同。故念佛决定要求生西方,切不可求来生人天福报。彼离信愿以教人念佛求开悟之开示,切不可依。(续编上.与张静江居士书 民国二十四年) 通身靠倒 亲证实益 若论念佛法门,唯以信愿行三法为其宗要。三法具足,决定往生。若无真信切愿,纵有真行,亦不能生,况悠悠泛泛者哉?蕅益所谓「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乃三世不易之常谈,三根普被之妙道也。宜通身靠倒,庶亲证实益耳。(增广上.覆高邵麟居士书四) 老实念佛 生可预卜 修净业人,着不得一点巧,倘或好奇厌常,必致弄巧成拙。此所以通宗通教之人,每每不如愚夫愚妇老实念佛者,为有实益。若肯守此平淡朴实家风,则极乐之生,定可预断。否则,不生极乐,亦可预断矣。(三编下.覆江易园居士书一) 果能老实念佛,乘弥陀之愿船,归极乐净土家乡,是可预卜。(续编上.覆于归净居士书 民国 二十二年) 若朝闻道 夕死可矣 求生西方者,不可怕死。若今日即死,今日即生西方。所谓「朝闻道,夕死可矣」。岂可今日要死,且不愿死。既贪恋尘境,不能放下。便因贪成障,净土之境不现,而随业受生于善恶道中之境便现。境现,则随业受生于善恶道中矣。往生西方,便成画饼。故修西方人,今日死也好,再活一百二十岁死也好。一切任彼前业,不去妄生计较。倘信愿真切,报终命尽,便即神超净域,业谢尘劳。莲开九品之花,佛授一生之记矣。(增广上.覆高邵麟居士书一) 我等但老实念佛,只求临终往生即已。至于现生之如何若何,一任其水到渠成,春来花放。倘先设一想念,则反成障碍。如断其水源而欲渠成,正在严冬而欲花放,若能得者,便属怪事。(三编下.覆惟佛居士书) (二)信愿要义 净土法门 唯信为本 (增广上.复周智茂居士书) 乐邦有路 起信即生 果能生死心切,信得及,不生一念疑惑之心。则虽未出娑婆,已非娑婆之久客;未生极乐,即是极乐之嘉宾。(增广上.覆邓伯诚居士书二) 净土法门,但恐信不及,若信得及,一切人皆得往生。(三编下.覆马宗道居士书一) 信之一法 急急讲求 其余法门,小法则大根不须修,大法则小根不能修。唯兹净土一门,三根普被,利钝全收。上之则观音势至、文殊普贤,不能超出其外;下之则五逆十恶、阿鼻种性,亦可预入其中。使如来不开此法,则末世众生,欲即生了生脱死,便绝无企望矣。然此法门如是广大,而其修法又极简易。由此之故,非宿有净土善根者,便难谛信无疑。不但凡夫不信,二乘犹多疑之。不但二乘不信,权位菩萨,犹或疑之。唯大乘深位菩萨,方能彻底了当,谛信无疑。能于此法深生信心,虽是具缚凡夫,其种性已超二乘之上。喻如太子堕地,贵压群臣。虽其才德未立,而仗王力故,感如此报。修净土人,亦复如是。由以信愿持佛名号,即能以凡夫心,投佛觉海。故得潜通佛智、暗合道妙也。欲说净土修法,若不略陈诸法仗自力了脱之难,此法仗佛力往生之易,则不是疑法,便是疑自。若有丝毫疑心,则因疑成障。莫道不修,修亦不得究竟实益也。由是言之,「信」之一法,可不急急讲求,以期深造其极乎哉!(增广上.与陈锡周居士书) 仰信佛言 不起疑念 净土法门,若信得及,何善如之。若己智有不了,即当仰信诸佛诸祖诚言,断不可有一念疑心。疑则与佛相背,临终定难感通矣。古人谓:「净土法门,唯佛与佛,乃能究尽。登地菩萨,不能知其少分。」夫登地大士,尚不全知,岂可以博地凡夫,妄生臆断乎?(增广上.复邓伯诚居士书一) 深信佛力 自有正念 所言大祸临头,功行浅薄,无有把握,或恐惧失心,打失正念者。但须在深信佛力、法力、自性功德力、至诚持诵力,均不可思议。勿道无祸,即有大祸,断不至即失心耳,以有此诸力加被也。(续编上.覆俞慧郁居士书 民国二十年) 火宅难安 立愿往生 娑婆恶浊,极乐清净。 既生信已,必须发愿。愿离娑婆,如狱囚之冀出牢狱。愿生极乐,如穷子之思归故乡。若其未生净土以前,纵令授以人天王位,亦当视作堕落因缘,了无一念冀慕之想。即来生转女为男,童真出家,一闻千悟,得大总持,亦当视作纡曲修途,了无一念希望之心。唯欲临命终时,蒙佛接引,往生西方。既得往生,则了生脱死,超凡入圣,位居不退,忍证无生。回视人天王等,及出家为僧,不知净土,修余法门,历劫辛勤,莫由解脱者,如萤火之与杲日,蚁垤之与泰山矣。可胜悲哉,可胜悼哉!以故修净土人,断断不可求来生人天福乐,及来生出家为僧等。若有丝毫求来生心,便非真信切愿,便与弥陀誓愿间隔,不能感应道交,蒙佛接引矣。(增广上.与徐福贤女士书) 乐天知命 厌此欣彼 若知此界之苦,则厌离娑婆之心,自油然而生。 若肯上船 即登彼岸 一条荡荡西方路,直下归家莫问程。 应当发愿愿往生,客路溪山任彼恋。 (三编下.思归集发刊序 民国二十八年 己卯冬至前三日) 在凡夫地,未断惑业,生死不了,难免堕落。所以如来极劝众生,发真信心及切愿心,持佛名号,求生净土。当以供养三宝,守戒一生,一切所作,种种功德,不求来生人天福报,不求现世长寿康宁,唯求临终往生净土。则与佛誓愿,相契相合,感应道交,定满所愿。如人堕海,有船来救,若肯上船,即登彼岸。(增广上.与某居士书代了余师作) 如此发愿 殊失宗旨 净土法门,以深信愿,念佛求生西方。不可发来生及生生世世之愿,有此愿,便不能决定往生矣。一切法门,亦有现生即了生死者,然不过千万之一二耳,故须发生生世世之愿。汝谓「尽未来际,带业往生」,此话殊失净土宗旨。现生即求佛慈接引,带业往生,何可云尽未来际乎?行菩萨道,当以尽未来际为限。现修净土,何可以尽未来际往生乎?(三编上.覆东海居士书) 狂妄之心 修行大障 某居士去年去世,彼先妄发大心,要在此世间度人。九年至山被光呵斥,似乎转念。故后,其子讣来,言睡三日,不食不语遂逝。看此光景,殆非往生之相。是以欲求往生,当放下此世间,并放下过分之狂妄心。(如同菩萨在生死中度脱众生,此须自己是菩萨始得。若自己尚是凡夫,便欲担任此事,不但不能度人,且不能自度。世间多少善知识皆受此病,尚谓之为有大菩提心。须知此心先求往生则有益,以此不求往生,须是菩萨则可,否则为害不浅。)过分之狂妄心,为真修行者之一大障碍,不可不知。(三编上.覆潘对凫居士书二) 往生方可 圆满诸愿 然欲利他,先须自利。若非自己先出生死,何能度彼生死众生?譬如溺于海者,不能救海中沉溺之人。如来所说了生死法无量无边,唯净土一法,下手易而成功高,用力少而得效速。若欲即生了办,舍此末由。 所谓净土者,即生信发愿,念阿弥陀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也。果能信愿真切,一心念佛。至临命终时,决定蒙佛接引,往生彼国。既得往生,则俯谢凡质,高预圣流。见佛闻法,证无生忍。神通智慧,不可思议。然后乘本愿轮,回入娑婆,种种方便,度脱众生。如观世音菩萨,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普令一切众生,同出生死,同成佛道。方可圆证自己本具之妙真如心,方可究竟契合乎菩萨四宏誓愿,与阿弥陀佛四十八愿,及普贤菩萨十大愿王也已。(增广上.与心愿居士书代友人作) 不求往生 是为破戒违法 念佛,能按时念亦好。否则,镇日随便,不分行住坐卧,总以念佛为事。然须生信发愿,求生西方,万不可求来生福报。若求来生福报,即是破戒违法。以念佛法门乃是教人求生西方的法门,汝既念佛不求生西方,又要求来生,是不遵佛教。此是佛教人必定要依之法,汝不肯依,故名破戒违法。(续编上.覆传德师书 民国二十年) 信愿持名,决定求生,方为真正修净土人。若有一念求来生人天福报之心,即修持精纯,亦名违背佛教。虽种善根,而了生脱死,当在驴年。可不哀哉!(增广上.杭州弥陀寺启建莲社缘起疏) 此种心念 要丢得干净 净土法门,注重在信愿。有不知者,或求人天福报,或求来生为僧,宏扬佛法,度脱众生。此种心念,要丢得干干净净,若有一丝毫,便不能往生矣。往生,则超凡入圣,了生脱死。不往生,纵一生二生不迷,决难永远不迷。迷,则由有修持之福,而所造之业,为可惧耳。恶业既造,恶报自临,求出三途,恐无其日。(续编上.覆吴慧诒罗慧澍居士书 民国二十年) 来生做人 比往生还难 汝既皈依佛法念佛,当依佛教而行。佛教你求生西方,你偏不肯求生西方,偏要求来生。你今活了几十年,不知经过多少回刀兵、水旱、饥馑、疾疫等灾。若未遇佛法,不知出离之方。则莫有法子,只好任其死后轮回。今既遇佛法,且复皈依为佛弟子。偏偏不信佛的话,任自己的愚见,胡思乱想,想来生还做人。你要晓得:来生做人,比临终往生还难。何以故?人一生中所造罪业,不知多少。别的罪有无且勿论,从小吃肉、杀生之罪,实在多的了不得。要发大慈悲心,求生西方。待见佛得道后,度脱此等众生。则仗佛慈力,即可不偿此债。若求来生,则无大道心。纵修行的工夫好,其功德有限。以系凡夫人我心做出来,故莫有大功德。况汝从无量劫来,不知造到多少罪业。宿业若现,三途恶道,定规难逃。想再做人,千难万难。是故说求生西方,比求来生做人尚容易。以仗佛力加被故,宿世恶业容易消。纵未能消尽,以佛力故,不致偿报。 佛言世间有二罪人:一是破戒,二是破见。破戒之罪尚轻,破见之罪甚重。何谓破见?即如汝所说,求来生不求往生。乃是邪执谬见,乃是破坏佛法之邪见及引一切人起邪执谬见。其罪极大极重,以其心与佛相反,复能误一切人故也。我说这些话,汝且莫当造谣言骗汝。我要是骗汝,当有所为。我不为名利势力,平白骗汝一素不相识,只见一面之老太婆,岂不成了痴子呆子了么!因为汝相信我,以我为师。汝子对你说,你不信。教我对你说,要你现生就要了生脱死。永离世间一切苦,常享极乐一切乐。汝要知好歹,我如此与你说,你要不听,还照自己愚痴心相,即为忘恩负义。不要说辜负了佛的度众生恩,并辜负了我这一番不惜精神与汝说这许多话的苦心了。你要发起决定求生西方心,又要教儿女、媳妇、孙子及亲戚、朋友,同皆发决定现生即生西方心。则教人之功德,辅助自己修心之功德,临命终时,即蒙阿弥陀佛亲垂接引你登九品莲台之最上品矣。我若骗你,便是佛骗人。何以故?我乃依佛之意与汝说故。佛岂有骗人之理乎?(三编下.覆智正居士之母书) 要做富鬼 何能往生 皈依佛法,不可又皈依邪魔外道。当各尽各人职分,要孝顺父母公婆;要助夫成德;要教训儿女,令其为贤人善人;要吃素;要念佛求生西方,不可求生天生富贵家。不可念血盆经、破血湖、还受生、寄库,此是伪造的。不可学外道炼丹运气。若仍照无知之人如是行,则西方便不能生。以一心要做富鬼,或要成仙生天,何能得往生西方之大利益乎?(三编下.覆袁德常居士书四) 欲生净土 莫存此念 至汝先说「但求不堕恶道即已」,此言千万不可萌于心,形于口与笔。若有此念,便不得往生。往生全仗决定信愿,存此念,即无决定求生之心,有决定不生之心,其害非小。净土宗旨已失,何能得净土真实利益?至于化三「一心念佛,誓生极乐,能生不生,皆不作念。至不生亦善,即是远离疑虑之心」,乃学宗教家之说大话。汝若是法身大士,则此语方为实义。然法身大士欲利益凡夫,亦不可说此话。若是博地凡夫,又求生西方,说此话,则是胡说巴道,自误误人,害岂有极!千万不可依从,依之则往生无分。凡夫往生,全仗至心切念。彼一切付之无念,则何能感应道交?其感应道交者,全由至诚恳切之决定念。证无念者,则可说此话。未证无念说此话,皆成东坡临终之误。可不哀哉!可不痛哉!(三编上.覆周智茂居士书七) 念佛易治 凡夫二病 一切凡夫,具有二病:一则狂妄,二则愚痴。 狂妄者:谓我本是佛,何须念佛?心净则土净,何须求生净土?此系执理而废事,其弊至拨无因果,坏乱佛法,疑误众生,此人必堕阿鼻地狱,永无出期。以善因而招恶果,诚可怜悯! 愚痴者:谓我系凡夫,何敢妄想了生脱死,超凡入圣?不知自己一念心性,与佛无二无别。但以烦恼惑业障蔽,故令即心本具之佛性功德,不能显现。譬如大宝铜镜,经劫蒙尘。智者知是宝镜,愚人认做废物。佛悯众生迷昧自心,教令念佛求生西方者,以最爱惜众生之本有佛性,恐其永远迷失,故令生信发愿,念佛求生西方,庶可亲证此本具佛性。倘不求生西方,但求消灾及不失人身。犹如以无价之摩尼宝珠,换取一根糖吃,其人之愚痴可怜,不识好歹为最第一矣。(三编下.覆智正居士书三) 世人执空执有,妄生己见,故迷而不觉。世尊设教,即欲令众生破此二见,特设一念佛法门,俾其从有而至空,得空而不废有。则空有二法,互相资助,得益甚大。况仗弥陀愿力,故其力用,超过一切法门,而为一切法门之所归宿也。 世有一种下劣知见人,教以念佛求生西方,则曰:我等业力凡夫,何敢望生西方?但求不失人身即足矣。此种知见,由不知众生心性,与诸佛之心性,一如无二。但以诸佛修德至极,性德圆彰;众生唯具性德,绝无修德,纵有所修,多属悖性而修,反增迷悖耳。 又有一种狂妄知见人,教以念佛,则曰:我就是佛,何须念佛?汝等不知自己是佛,不妨常念,我既自知是佛,何得头上安头?此种知见,由于只知即心本具佛性之佛,不知断尽烦惑、圆满福慧之佛。此种人若知性修理事,不可偏执,力修净行,则远胜生下劣知见者。否则自误误人,永堕阿鼻地狱,了无出期矣。 故执空执有之谬知,下劣狂妄之谬见,唯念佛最为易治。以「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若不作佛,则不是佛矣。此二句经文,为破「下劣、狂妄」二见之无上妙法也。(三编下.上海护国息灾法会法语) 三、念佛正行 (一)专修之法 念佛余行 力用迥别 积德修善,只得人天之福,福尽还须堕落。 (增广上.与广东许豁然居士书) 四种念佛 持名最胜 念佛一法,约有四种,所谓持名、观像、观想、实相。就四法中,唯持名一法,摄机最普,下手最易,不致或起魔事。(增广上.覆吴希真居士书一) 四种念佛,唯实相念佛,谛理最深,然颇不易修。以唯仗自己戒定慧及参究照察之力,别无他力补助。若非宿根成熟,则悟尚不易,何况实证?唯持名念佛,下手最易,成功最速。……即持名而深达实相,不作观而亲见西方。摄机最普,得益最深,最利末法钝根之士,大畅如来出世之怀。以故从上知识,多皆注重于持名一门,此念「他佛」之大致也。(续编下.弥陀圣典序民二十年) 持名一法,乃即事即理、即浅即深、即修即性、即凡心而佛心之一大法门也。于持名识其当体实相,则其益宏深。外持名而专修实相,万中亦难得一二实证者。(增广上.覆吴希真居士书二) 【注】 四种念佛,人多注重实相念佛,因其念自性佛,全仗自力,最难得益。余之三种,虽同谓之念他佛,而观想观像亦仗自力,不易得力。唯有持名一法,则是全仗佛力,最易下手,最易得益。 四种念佛之难易胜劣,《文钞》多有细辨,其余古德亦有详说。如莲池大师言:「念佛复有多门,如实相念佛四种,乃至万行回向等。实相之佛虽云本具,而众生障重,解悟者稀;下此数门:观像,则像去还无,因成间断;观想,则心粗境细,妙观难成;万行,则所作繁多,重处偏堕。唯此持名一法,简要直捷,但能继念,便得往生。古人谓既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则不期实相而实相契焉。故念佛为修行径路,而持名又念佛中之径路也。」 究其实,念佛虽有四种,一举佛名,则统摄无遗,名召万德故。如莲池大师云: 极乐依正,言佛便周。 念佛一法 最易得益 凡做功德,仍以念普佛为事,不必改念《地藏经》。念佛一法,最易得益,以文少而易念。即有人持刀欲杀,亦能念,念即得益。苏州杨鉴庭因于城门向东洋兵鞠躬,心念观音圣号,其人不喜鞠躬,即以刀砍下,此盖前生怨家,今以破头皮了之。及至头,则成平的。头皮已破,血流许多,而顶骨一毫莫伤。若非刀转为平,则头已成两块矣。是知最危险之时世,当以念佛为主。彼矜奇竞异者,皆不注重在救苦难,注重在显己之智识高超耳。华严会上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其数有无量无边,皆受普贤菩萨教,以十大愿王功德,回向往生极乐世界,以期圆满佛果。此其人为何如人,此其事为何如事?况我辈值千古未有之刀兵大劫,何可改向之念佛为念经乎?地藏菩萨救苦心切,然比阿弥陀佛临终接引,令得往生,则又相去悬远。(三编上.覆陈慧恭居士书) 观不能作 称即获益 第十六观,又令恶业重者,直称名号。由称名故,即得往生。是知:相有大小,佛本是一。观不能作,称即获益。于此谛思,知持名一法,最为第一。(增广下.观无量寿佛经善导疏重刻序) 下手易故 多主持名 持名一法,最为末法透机之法。善导虽疏《观经》,实最重持名一行。不观「末法众生,神识飞飏,心粗境细,观难成就。大圣悲怜,特劝专持名号,以称名易故,相续即生」之言乎?(增广上.覆崇明黄玉如书) 古德多多皆主持名,以下手易而成功高故也。(三编下.覆马宗道居士书二) 专修一法 何求不得 一句阿弥陀佛,持之及极,成佛尚有余。将谓念《弥陀经》、念佛者,便不能灭定业乎?佛法如钱,在人善用。汝有钱,则何事不可为?汝能专修一法,何求不得?(增广上.覆周智茂居士书) 举一全收 无欠无余 阿弥陀佛,是法界藏身。所有十方法界诸佛功德,阿弥陀佛一佛,全体具足。如帝网珠,千珠摄于一珠,一珠遍于千珠。举一全收,无欠无余。(增广上.覆高邵麟居士书二) 持名一法,括囊万行;全事即理,全妄即真;因该果海,果彻因源。诚可谓归元之捷径,入道之要门。古德谓:「余门学道,如蚁子上于高山;念佛往生,似风帆扬于顺水。」良有以也。(增广下.重刻佛说阿弥陀经序代撰) 【注】 阿弥陀佛一佛,具足一切诸佛功德,举一全收,无欠无余,则念一佛即同念一切佛,因一行而总摄万行矣,何须舍此,另修他法。如莲池大师言: 弥陀万德之名:无一愿不包罗,无一行不体备,无一佛不贯彻。 专修净业 方可了脱 解脱之门,唯有信愿念佛,求生西方一法。此系仗佛力了生死法门,即生可以做到。若不专修此法,修其他种种法门者,非博地凡夫一生两生所做得到。吾人从无始来,至今尚在生死轮回中者,皆因其中未遇净土法门,或遇而不修所致也。今幸遇之,切勿错过。(三编上.覆琳圃居士书) 净土法门,为佛法中至极简便至极深远广大之法。若依余法修持,谁能现生即了生死超凡入圣?若依净土法门,但具真信切愿,无一不往生者,此固宜专主于净土法门之大义也。(三编下.覆崔益荣居士书一) 凡夫修持 不宜夹杂 念佛法门,虽遍摄禅、教、律、密诸法,而在凡夫地修持,固当以纯一不杂为本也。(续编下.念佛恳辞序) 凡修持宜专不宜杂。念佛一法,超过一切,或荐亡,或祈亲寿,并一切所求,皆可如愿。但以求生西方为主,万不可求来生福报,若求来生,便无往生之利益矣。(三编下.开示五则) 修持功课 愈简愈妙 修持功课,随机而立,愈简愈妙。若都是久修者,不妨依禅门日诵而念。若初心者多,则无论朝暮,均可以念《弥陀经》、往生咒,即念佛矣。朝暮如是,日间如是亦可。不念经咒,即以「赞佛偈」起亦可。须知所有功课,均以念佛为主,经咒为宾。知此义,再按林员之身分而定,庶可适宜。光何能特订一章程,令人依从乎?天下丛林,均照禅门日诵。慈溪文溪西方寺,朝暮皆念《弥陀经》,固不宜执着而论。所不可稍有更张者,信愿行三之宗旨也。若用禅家参念佛的是谁,则是参禅求悟,殊失净土宗旨,此极大极要之关系。人每欲冒禅净双修之名,而力主参究,则所得之利益有限念到极处也会开悟,所失之利益无穷矣。以不注重信愿求生,不能与佛感应道交。纵令亲见念佛的是谁,亦难蒙佛接引往生西方,以无信愿求生之心故也。又未断烦惑,不能仗自力了生脱死。好说大话者,均由不知此义。净土法门,超胜一切法门者,在仗佛力。其余诸法门,皆仗自力。自力何可与佛力并论乎?此修净土法门之最要一关也。(续编上.覆陈慧新居士书 民国 二十二年) 但念弥陀 莫加他法 念佛一门,须信愿行具足。信之既深,则发愿必切。发愿既切,则行持必力。但念弥陀,莫加他法。当以真信切愿,执持名号。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心念耳听,字字句句,念得分明,听得分明,便是往生正因。(三编下.南京素食同缘社开示法语丙寅七月) 虽是菩萨 亦不加入 念佛仪,虽文殊、普贤、地藏、弥勒尚不加入,况其他乎?然此等菩萨,同摄清净大海众菩萨中。(三编下.覆黄德炜居士书) 只此一句 圆成佛道 佛法广大,虽登地菩萨,不能尽知。然欲得实益,只此一句「南无阿弥陀佛」,便可出生死,证涅槃,圆成佛道。(三编上.覆陈莲英女居士书) 专一念佛 成佛有余 真念佛人,专一念佛,成佛尚有余裕。(三编上.覆卓智立居士书三) 能念佛者 有几人哉 念佛不分圣凡。「圣」指三乘,即声闻、缘觉、菩萨。「凡」指六道,即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但天以乐故,不能念者多。三途以苦故,不能念者更多。修罗以瞋故,亦不能念。唯人最易念。而富贵之人,便被富贵所迷;聪明人,以聪明迷;愚痴人,以愚痴迷。芸芸众生,能念佛者,有几人哉?既知此义,当勇猛修持,勿致欲念而不能念,则不负此生此遇矣。(三编上.覆卓智立居士书三) 教人念佛 功德无量 古语云:「聪明不能敌业,富贵岂免轮回。」生死到来,一无所靠,唯阿弥陀佛,能为恃怙。惜世人知者甚少,知而真信实念者更少也。通州王铁珊,前清曾作广西藩台。其地土匪甚多,彼设计剿灭,所杀无算。前年得病,合眼即见在黑屋中。其鬼甚众,皆来逼恼,随即惊醒。如是三昼夜,一合眼即见此象。人已困极,奄奄一息。其夫人劝令念佛,随念数十声即睡着,因睡一大觉。而精神渐健,病遂痊愈,即长斋念佛。使此时无人以念佛告之,恐万不能至今日也。故知教人念佛,功德无量。知念佛利益者,皆多生多劫善根所使也。(增广上.覆包右武居士书二) 彼此相助 其行易成 或谓念佛求生西方即已,何必结社。是不知世间万事,须待众缘相助,方得有成,况学了生脱死之无上妙法乎?……人之常情,若无依倚,则多涉因循怠忽之弊。大众同居,功课有定,虽欲懈怠,亦不可得。功课之外,其奋发精进者,即可摄彼懈怠者,勉力而行。人皆前进,谁甘后退?彼此相辅,其行易成。或有所疑,及有所见,有可决择。每日暇时,请诸耆宿,略示净宗纲要。则邪正去取,了了分明。有此诸益,故古人咸以结社为宣导。(增广上.庐山青莲寺结社念佛宣言书) 劝生净土 是真慈爱 夫劝一人生净土,即成就一众生作佛。凡成佛必度无量众生,而其功由我始,其功德利益,何可思议也哉?又自既修净土,尚须以此法门普告一切,况妻妾子女,岂可不劝令发心,而失此巨益乎?倘天性相近,则何善如之。如稍相远,亦须渐磨渐染,俾即远而成近耳。此所谓深爱,所谓宏慈,舍此而为慈爱,皆名有而实无耳。(增广上.覆永嘉某居士昆季书) (二)下手之处 专修净业 宜称六字 念佛宜六字,四字亦可。如初念则六字,念至半,或将止,则念四字。若始终不念「南无」,便为慢易。经中凡有称佛名处,无不皆有「南无」,何得自立章程?(三编上.覆卓智立居士书四) 念佛宜念六字,或先念六字,至将毕则念四字。始终念四字,颇不宜,以「南无」二字,即「皈依、恭敬、顶礼、度我」等义。人每图快图多,故多有念四字者。常闻有人主张专修之益,只令人念四字,发愿礼佛,皆云不必,则完全一门外汉。只知自己作功夫,不知求佛慈悲力。净土法门以信愿行三法为宗,彼只在行上讲究,而行又去却礼拜,其行便难十分恳切,久则涉于悠忽浮泛。祈依《文钞》,勿依彼说。彼系自任己见,不依净土宗旨者。(三编上.覆陈飞青居士书四) 【注】 观大师此文,知平时专修净业,应以「归命、度我」之心,称念六字洪名。特殊时节,如睡时、病时、临终时等,因气短力衰,可念四字,以字少易念故。然虽念四字,亦应以归命之心而称,如是方与「南无」之意合,则虽称四字,亦同六字矣。若舍归命而求功夫,是重自力而不仗佛力也,即是以横超法作竖出用,将他力法作自力用,殊失净土宗旨。有云「念佛人多,往生人少」者,无不与此有关,所谓「信愿不真」也。净宗行人,所当切诫。 一切时处 皆好称念 念佛一法,乃背尘合觉、返本归元之第一妙法。于在家人分上,更为亲切。以在家人身在世网,事务多端。摄心参禅,及静室诵经等,或势不能为,或力不暇及。唯念佛一法,最为方便。早晚于佛前随分随力,礼拜持念,回向发愿。除此之外,行住坐卧,语默动静,穿衣吃饭,一切时,一切处,皆好念。(增广上.覆邓伯诚居士书二) 念佛一事,行住坐卧均可念。若用心事,则不便念。不用心事,一路做事,一路念佛,两不相碍。岂照应儿女,便不能念佛乎?唯佛前长念,为不便耳。但取心中长念,固不必定在佛前念。早晚宜礼佛念十念。此外则随分随力,皆能念。小儿亦当令常念,以小人无事,终日顽耍,若令念佛,则不知不觉消除恶业,增长善根,是为最有益于身心性命之事。(三编上.覆谢慧霖居士书六) 终日事持 即终日理持 莲池大师云:「着事而念能相续,不虚入品之功。执理而心实未通,难免落空之祸。」以「事有挟理之功,理无独立之能」故也。吾人学佛,必须即事而成理,即理而成事。理事圆融,空有不二,始可圆成三昧,了脱生死。若自谓我即是佛,执理废事,差之远矣。当用力修持,一心念佛,从事而显理,显理而仍注重于事,方得实益。如等觉菩萨,尚以十大愿王,回向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以期圆满佛果。今以凡夫而不自量,视念佛为小乘,不足修持,则将来定入阿鼻地狱矣。(三编下.上海护国息灾法会法语) 今人多尚空谈,不务实践。劝修净业,当理事并进,而尤须以事为修持之方。何也?以明理之人,全事即理。终日事持,即终日理持。若理事未能大明,一闻理持,便觉此义深妙。兼合自己懒惰懈怠,畏于劳烦持念之情,遂执理废事。既废于事,理亦只成空谈矣。愿阁下以圆人全事即理,为一切人劝,则利益大矣。(增广上.覆范古农居士书一) 【注】 净土法门,事是大因缘,理是秘密藏。虽不明理,亦可从事而入,自得潜通佛智,暗合道妙。纵能明理,亦当不舍于事,一向专修,方为正途,方得实益。理以成事,事能显理,事理互融,此净土法门不可思议处也。生死凡夫,于理难明,尤当注重于事,则易得其益。若或重理而废事,则空有其理,难得其益。若能执事专念,则冥顺佛愿,潜通佛智。 朗念默念 两俱有益 朗念默念,两俱有益。然朗必不能久,当多主于默,则不至受伤致病耳。(三编上.覆宁德晋居士书五) 大声小声 皆无不可 念佛一事,当随各人力量,随便出声默念,大声小声,皆无不可。(增广上.覆刘智空居士书) 念佛随各人气力大小,而为大声小声。然出声念久伤气,故又须静坐默念。无论大声、小声、默念,总要自己听自己之佛声。默念中亦仍有声,故亦须听。能常听,心自归一,此念佛最妙之法也。(三编下.答善熏师问) 心念口称 不可偏废 念佛虽贵心念,亦不可废口诵。以身口意三,互相资助。若心能忆念,身不礼敬,口不持诵,亦难得益。世之举重物者,尚须以声相助,况欲摄心以证三昧者乎?所以《大集经》云:「大念见大佛,小念见小佛。」古德谓「大声念,则所见之佛身大;小声念,则所见之佛身小」耳。(增广上.覆濮大凡居士书) 【注】 大师言:念佛虽贵心念,亦不可废口称。若只心念,口不持诵,反难得益。何以如此?以凡夫心力弱故,以声相助,则易得其益。故修学净土,以称名为要。若能称名,则以声摄念矣。《观经》下品下生章,大显此义。其人被苦所逼,不惶念佛。善友告言:「汝若不能念彼佛者,应称无量寿佛。」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即得往生。如是苦逼失念之人,因口称佛名,即得往生。故善导大师依此而释第十八愿「乃至十念」为「下至十声」,明弥陀本愿,以称名为要,称名即得往生,此所谓他力易行极至也。如龙树菩萨《易行品》云: 阿弥陀佛本愿如是:若人念我,称名自归,即入必定,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无有定章 但取适宜 言念佛正行者,各随自己身分而立,不可定执一法。如其身无事累,固当从朝至暮,从暮至朝,行住坐卧,语默动静,穿衣吃饭,大小便利,一切时,一切处,令此一句洪名圣号,不离心口。若盥漱清净,衣冠整齐及地方清洁,则或声或默,皆无不可。若睡眠及裸露澡浴大小便时,及至秽污不洁之处,只可默念,不宜出声。默念功德一样,出声便不恭敬。勿谓此等时处念不得佛。须知此等时处,出不得声耳。又睡若出声,非唯不恭,且致伤气,不可不知。(增广上.与陈锡周居士书) 念佛岂有定章,但取适宜。清醒时,金刚念,默念。昏沉时,小声念,大声念。(三编下.覆马宗道居士书一) 摄心之要 莫过于听 摄心念佛,为决定不易之道。而摄心之法,唯反闻最为第一。(三编下.覆刘观善居士书一) 念佛之要,在于都摄六根,净念相继。欲都摄六根,净念相继,无论行住坐卧,常念佛号,或声或默,皆须听己念佛之声。倘能如是,则业消智朗,障尽福崇,凡所作为,皆悉顺遂。(续编下.阜宁合兴镇净念莲社缘起序 民国二十四年) 心存恭敬 字字清楚 欲摄妄念,第一要心存恭敬,常若身在佛前,不敢起别种念想。第二要字字句句,心里念得清清楚楚,口里念得清清楚楚,则妄想自渐渐消灭矣。(续编上.复修净师书) 高低适中 缓急合宜 念佛须音声高低适中,缓急合宜。若高声如赶贼之猛烈,始则心火上炎,或至吐血,以成不治之病。须心中念得清楚,口中念得清楚,耳中听得清楚。即默念,亦须常听。以心一起念,即有声相。自己之耳,听自己心中之声,固明明了了也。(三编上.覆吴思谦居士书) 念佛声默,须视其地其境何如耳。若朗念无碍者,宜于特行念佛仪轨时朗念。然只可听其自然,不可过为大声。过为大声,或致伤气受病。倘所处之境地不宜朗念,则只可小声念及金刚持。其功德唯在专心致志,音声犹属小焉者耳。除特行念佛外,若终日常念,固宜小声念、金刚念、默念。以朗声常念,必至于伤气。未证法身,必须调停得中,方可唯益无损耳。(三编上.覆丁福保居士书四 民国六年六月二十三) 觉有妄念 乃念佛好处 屋中之尘,由日光显。 不念佛时,妄想虽多,无由而知,非不念时无妄想也。譬如屋中虚空,纵极好的眼,也看不见有灰尘。若窗缝中照来一线之太阳光,则见光中之灰尘,飞上飞下,了无止息。而光未到处,仍然不见有灰尘。是知念佛时,觉得有妄想,还是念佛的好处。不念佛时,完全在妄想窠里,故不知也。(续编上.覆又真师觉三居士书 民国二十年) 妄想起时 勿须理会 妄想起时,只一个不理,便不会妄上生妄。譬如小人撒赖,若主人不理,彼即无势可乘。若用刚法抵制,彼亦以刚法从事。若以柔法安慰,彼必谓主人怕他,又必益加决烈。二者皆损多而益少。只置之不见不闻,彼既无势可乘,只得逡巡而去。(三编下.覆温光熹居士书一) 【注】 凡夫众生,谁无妄念,只一个不理,念自己的佛,任妄念自生自灭。源信大师曰: 妄念原是 凡夫本体 妄念之外 别无心也 净土行人,应知自身现是罪恶生死凡人,「莫厌妄念多,应叹信心浅,故以深信心,常称弥陀名。」弥陀大悲唤言:「汝一心正念直来,我能护汝,众不畏堕于水(贪)火(瞋)之难。」 能常听念 心自归一 念佛之时,必须摄耳谛听,一字一句,勿令空过。久而久之,身心归一。听之一法,实念佛要法,无论何人,均有利无弊,功德甚深。(续编上.覆刘惠民居士书二) 欲得摄心归一,第一要为生死心切,第二要恳切至诚,第三要着实从心中念,勿只滑口读过。若再不能归一,当依《文钞》十念记数之法,自可易于归一也。(续编上.复朱德大居士书 民国二十一年) 所言念佛妄想多,当一心念,摄耳谛听,字字句句,勿令空过,久而久之,心自归一。此念佛最妙之法也。《楞严经》大势至〈圆通章〉云:「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听即都摄六根之法。此法无论上中下根人,用之皆有益而无弊。(三编上.覆拜竹居士书三甲戌十月初五日) 诚听兼到 昏散自除 念佛一法,理极高深,事甚平常。欲求心佛相应,第一是志诚恳切,第二是听,反闻念佛声。诚听兼到,昏散自除。(三编下.覆李觐丹居士书一) 念念畏死 佛念自纯 持佛号时,杂念纷飞,此是多知多见,心无正念之现象。欲此种境象不现,唯专心痛念自己将欲命终,唯恐即堕恶道,励志念佛。了不起他种念头,久则自可澄清。(三编上.覆丁普净居士书) 欲求出苦之要,唯有念念畏死,及死而堕落三途恶道。则佛念自纯,净业自成。一切尘境,自不能夺其正念矣。(增广上.覆宁波某居士书) 念佛要时常作将死,将堕地狱想。则不恳切亦自恳切,不相应亦自相应。以怖苦心念佛,即是出苦第一妙法,亦是随缘消业第一妙法。(增广上.覆永嘉某居士书六) 作已死想 必有大益 凡夫之心,熟处过熟,生处过生。非将「死」字挂在额颅上,决难令妄想投降。妄想既不能投降,则妄想成主,本心成奴。是以多少出格英豪,被妄想驱逐于三恶道中,永无出期,可不哀哉!(三编上.覆王修本居士书) 人在世间,不能超凡入圣,了生脱死者,皆由妄念所致。今于念佛时,即作已死未往生想。于念念中,所有世间一切情念,悉皆置之度外。除一句佛号外,无有一念可得。何以能令如此,以我已死矣。所有一切妄念,皆用不着。能如是念,必有大益。(三编上.覆朱仲华居士书二) (三)用心之道 思地狱苦 发菩提心 念佛时不能恳切者,不知娑婆苦,极乐乐耳。若念人身难得,中国难生,佛法难遇,净土法门更为难遇。若不一心念佛,一气不来,定随宿生今世之最重恶业,堕三途恶道,长劫受苦,了无出期。如是则「思地狱苦,发菩提心」。菩提心者,自利利他之心也。此心一发,如器受电,如药加硫。其力甚大,而且迅速。其消业障、增福慧,非平常福德善根之所能比喻也。(增广上.覆陈慧超居士书) 温州之灾,闻之惨然。天灾人祸,无有底极。实足为「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之证。亦堪为「信愿念佛,往生西方」之最切警策也。念佛心不归一,由于生死心不切。若作将被水冲火烧、无所救援之想,及将死、将堕地狱之想,则心自归一,无须另求妙法。故经中屡云:「思地狱苦,发菩提心。」此大觉世尊最切要之开示,惜人不肯真实思想耳。(增广上.致包师贤居士书) 【注】 菩提心者,佛法根本。无论何宗,无不立足于此。经云:「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可知菩提心于修学之重要。菩提心义有多重,其本在出离心,能思地狱苦,厌苦之心必生,菩提之心自发。厌离娑婆,欣生净土,即顺菩提之心。故净土宗于菩提心之释,重在愿生心,但有信愿之心,即是菩提心。如《要解》云:「深信发愿,即无上菩提。合此信愿,的为净土指南。」《观经》下品下生者,唯一念求救之心而得度脱。此一念归投求救之心,即出离之无上菩提心也,因往生而巧入无生,直证涅槃之果,圆成自利利他功德。 少于张罗 省事为妙 念佛之人,以省事为妙。若过为张罗种种行仪,或致疲劳。然法无定相,不可固执,亦不应泛滥,唯取得益合机为事耳。(三编上.覆慧昭居士书) 无心者得 有心者失 汝欲在灵岩闭关,真师已允许之,此再好莫有之机缘也。但当通身放下,并将躁妄之急欲得益之心放下,则自可得益矣。否则或恐着魔。凡着魔者,皆由躁妄之心所致耳。真师果能成就汝闭关,当念报恩。切勿妄想做大通家,或可有心佛相应之事。不求做大通家,或可作大通家。所云无心者得,有心者反失。佛法要义,在无执着心。若预先存一死执着得种种境界利益之心,便含魔胎。若心中空空洞洞,除一句佛外,别无一念可得,则庶几有得矣。(三编上.覆明道法师书) 所言常有境界,当是未曾真实摄心,但只做场面行持之所致。使真实摄心,则内无妄念,专注于一句佛号中,必能消除业障,增长福慧,何至常有境界之苦? 修行切不可以躁妄心,求得圣境界现,及得种种神通,只期心佛相应而已。所谓全心是佛,全佛是心。心外无佛,佛外无心。若能如是,譬如杲日当空,霜雪俱化。又何得有不如法之境界,为苦恼于身心乎?若不如是用心,平常专欲得见圣境,不知圣境之得,须到业尽情空地位。否则勿道所得者皆属魔境,即是圣境亦无所益,或有大损。以不知精进力修,反从此生大欢喜,未得谓得,则必至着魔发狂。《楞严经》谓「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者,此之谓也。(三编上.覆谛醒法师书) 越分欲得 堕落之本 念佛法门,乃佛法中之特别法门。仗佛慈力,可以带业往生。(约在此界,尚未断惑业,名带业。若生西方,则无业可得,非将业带到西方去。)无论工夫深浅,若具真信切愿,至诚称念,无一不往生者。若是凡夫,欲仗自力修持一切法门,欲了生死,其难也难如登天。汝欲光令汝圆觉妙心,廓然开悟(此心乃佛所证之心);寂光真境,常得现前(此境乃佛所居之境)。莲池愿文,虽有此语,切不可发痴欲其即得。若欲即得,必定着魔发狂,佛也不能救矣。譬如小儿,扶墙而走,尚难不跌倒。而欲飞行长空,遍观四海,岂非梦话?但求往生,即了生死。若欲悟此心,见此境,尚须渐修,方能分悟分见。若圆悟圆见,非成佛不能。汝太不自量,光已说破,当以决志求生西方为事。越分欲得,反为堕落魔外之本。(三编上.覆吴思谦居士书) 见诸境界 直同未见 修净土人,注重信愿行三法。至于定境中之八触及与六妙,不应注意。倘或工夫发现,亦当视为平常,不加欣幸。否则或恐以为胜妙,致将正修净业,反视为等闲。(三编上.覆慧昭居士书) 近来修行者,多多着魔,皆由以躁妄心,冀胜境界。勿道其境是魔,即其境的是胜境,一生贪着欢喜等心,则便受损不受益矣,况其境未必的确是胜境乎?倘其人有涵养,无躁妄心,无贪着心,见诸境界,直同未见。既不生欢喜贪着,又不生恐怖惊疑。勿道胜境现有益,即魔境现亦有益。何以故?以不被魔转,即能上进故。(增广上.覆何慧昭居士书) 【注】 「八触」者:即将得初禅定时,身中所生之八种感触:一动触,身起颤动之象。二痒触,身体发痒,如无置身处。三轻触,身轻如云,有飞行之感。四重触,身重如山,不能稍动。五冷触,身冷如冰。六暖触,身热如火。七涩触,身涩如木皮。八滑触,身滑如乳。 「六妙」者:亦称六妙门,即天台所立六种禅观:数息门、随息门、止门、观门、还门、净门。 学净土者,注重在信愿行,不在禅定之境,于所谓八触与六妙,不须注意,不须用心,即使有亦当视为平常。见诸境界,直同未见,不生贪着,不生恐怖,只管念佛,自然无事,不被境迷,不入魔境。 于诸境界 不生忧喜 凡修行人,要心有主宰。见好境界,不生欢喜,见不好境界,不生畏惧。能如是,则所见境界,皆作助道之缘,否则皆作障道之缘。(续编上.覆杨佛典居士书) 境有善恶 转变在己 现境虽有善恶,转变在乎自己。恶业现而专心念佛,则恶因缘为善因缘,宿世之恶业,翻为今世之导师。(增广上.覆永嘉某居士书四) 世多有用功修行,发颠发狂者,皆因自己不知在息除妄想、摄心正念上用功。每每皆是尚未用功,便想成圣。由终日唯以妄想圣境为事,如饮毒药,昏乱无知,谓天转地覆,神奇鬼怪。实则皆自己妄心所感召之魔鬼作用也。当教彼一心念佛,除「南无阿弥陀佛」名号之外,概不许心生诸念。自然如长空雾散,天日昭彰矣。其一心念佛之利益,与躁妄心想见境界之祸害,《文钞》中皆屡言之。祈以此信抄而寄去。又须令其力依吾说,不以此境为是。即再发现,亦不生喜,亦不生惧,则其境自消。如贼入人家,认做自家人,亦受害。知是贼而妄恐怖,亦受害。若不喜不怖,概不理会,彼便无立脚处矣。(三编上.覆陈士牧居士书五乙丑四月十八日) 以佛经教 勘验真伪 魔境胜境之分别,在与经教合不合上分。果是圣境,令人一见,心地直下清净,了无躁妄取着之心。若是魔境,则见之心便不清净,便生取着躁妄等心。又佛光虽极明耀,而不耀眼,若光或耀眼,便非真佛。佛现以「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之理勘,则愈显。魔现以此理勘,则便隐,此勘验真伪之大冶洪炉也。(增广上.覆何慧昭居士书) 急躁之心 修行大障 急躁心,乃修行人之大障,能放下此心,则当体清凉矣。(续编上.覆念佛居士书) 关中用功,当以专精不二为主。心果得一,自有不可思议感通。于未一之前,切不可以躁妄心先求感通。一心之后,定有感通,感通则心更精一。所谓明镜当台,遇形斯映,纭纭自彼,与我何涉。心未一而切求感通,即此求感通之心,便是修道第一大障。(增广上.覆弘一法师书) 宁可不悟 勿教着魔 古云:「宁可千生不悟,勿教一时着魔。」聪明自矜之人,多多犯此种病,以自心先含一种乖张戾气,故为魔乘之先容。若无浮躁自矜,魔将远避矣。(续编上.覆念佛居士书) 不善用心 或致受损 修净业人,不以种种境界为事,故亦无甚境界发生,若心中专欲见境界,则境界便多。倘不善用心,或致受损,不可不知。(增广上.覆何慧昭居士书) 闭关修净业,实为最善。但宜于信愿一心处着力,不宜于见净境见佛处着力。若不善用心,唯欲速见净境。只此妄念固结不解,日深一日,唯此妄念,则必至宿生怨家为现净境。待其见已,生大欢喜,则魔便入窍,不可救药矣。(三编上.覆传度和尚书) 闭关专修净业,当以念佛为正行。只求心不外驰,念念与佛号相应。若或心起杂念,即时摄心虔念,杂念即灭。切不可瞎打妄想,想得神通、得缘法、得名誉、想兴寺庙。若有此种念头,久久必至着魔。若不与汝说破,恐汝以此为好念头,妄想日日增长,必定着魔无疑。纵令心净妄伏,亦不可心生欢喜,对人自夸,有一分就说有十分,此亦着魔之根。(三编上.覆明心师书) 心地光明 邪自难入 观阁下来书,知阁下固一盛德君子。所可惜者,邪正不分。初则误以同善社所传之法为佛法,而不知其为炼丹运气养身体,以期其延年益寿,妄冀成仙之法耳。所言静坐用功,皆是用运气之功。绝无佛法气分,妄谓此为佛法。譬如以鱼目作真珠而宝贵之,谓为奇珍。及见光《文钞》,虽能老实念佛,究竟不肯弃舍炼丹运气之法,犹然谓此为佛法。口虽念佛,心中仍然注重外道。而外道皆以种种境界神奇鬼怪惑人。若阁下既知佛法,尽情弃舍先所修之炼丹法,则心中正念昭彰,如杲日当空,何有魑魅魍魉兴妖作怪之事?汝心地正大光明,彼妖魔鬼怪,自无存立之地。由阁下以邪作正,平常妄欲得神通、得先知,故惹起魔鬼,于汝身中妄现妖相。虽汝邪正不分,尚未全认作魔鬼之妖相为是,尚有可救。倘认做得道得通,则欲不魔死不可得也,险极险极。汝既问光,当依光说,从此以后,将从前所做之工夫,完全丢脱,不存一丝一毫之宝贵心。至诚恳切生信发愿,念佛求生西方。必须身口意三业,专注于修持净业上。汝心中既无邪见,再加以佛名号之威德神力,彼魔鬼将逃避不暇,何敢少留而为汝作障碍乎?其作障碍者,乃汝邪心所招。譬如主人闲邪存诚,克己复礼,若言若行,悉合诚明之道。则放僻邪侈,肆无忌惮,所作所为,悉皆暗?之小人,何敢登彼之堂、入彼之室乎?如大明之下,了无黑暗;大暑之中,了无冰霜。汝能全依净土法门而修,不复以先所期望者为是。则如主人明悟,知彼是贼,则彼自当远去。如其认做自己家中人,则彼便作主人,入汝之窍,令汝着魔发狂,以致丧身殒命也。无论彼是狐是鬼,是宿世怨家,但发菩提心,持佛名号,皆当消灭。如其不消,则天地当易位,日月当倒行者。所虑者,汝心不依正理,仍存以前之邪知邪见。勿道印光所说者不灵,即诸佛所说亦不灵矣。以根本既邪,正无由施故也。书此祈洞察,则幸甚幸甚。修持法则,《文钞》备书,此不具说。凡静坐时,但心中默念佛号,此外不加一点别的工夫及别的念头。久而久之,全心是佛,全佛是心,心佛不二,心佛一如。且问什么禅定有如此之深妙乎?什么工夫有如此之高尚乎?阁下能依此而修,管保业障消灭,福慧增长。现生优入圣贤之域,临终直登极乐之邦矣。(三编下.覆徐紫焜居士书) 明来暗无 正来邪消 凡念佛人,但宜至诚恳切,一心正念,绝不妄想见佛见境界之事。以心若归一,见佛见境界,皆不至妄生欢喜。遂致得少为足,便成退惰。不见佛不见境界,亦了无所欠。心未归一,急欲见佛见境界。勿道所见是魔境,即真系佛境,以心妄生欢喜,即受损谓生欢喜退惰不受益矣。当以至诚念佛为事,勿存见佛见境界之心。倘正念佛时,或有忽现佛像及菩萨诸天等像。但心存正念,勿生取着,知所见之像,乃唯心所现。虽历历明明显现,实非块然一物,以心净故,现此景象。如水清净,月影便现,毫无奇特。了不生夸张欢喜之心,更加专一其心,认真念佛。能如此者,勿道佛境现有利益,即魔现亦有利益。何以故?以不取着,心能归一。佛现则心更清净,魔现则心以清净不取着,魔无所扰,心益清净,道业自进。今则偶有所见,便生畏惧,不敢念佛,其心已失正念。幸非魔现,倘是魔现,由不敢念佛之故,便可令魔入彼心窍,令彼着魔发狂,丧失正念。何不知好歹,一至于此。恐是魔现,正宜认真恳切念佛,彼魔自无容身之地。如明来暗自无存,正来邪自消灭。何得怕魔现而不敢念佛?(三编上.覆陈士牧居士书六乙丑六月初二) 安住佛号 勿用观心 勿用观心念法,当用摄心念法。《楞严经》大势至菩萨说:「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念佛时,心中意根要念得清清楚楚,口中舌根要念得清清楚楚,耳中耳根要听得清清楚楚。意、舌、耳三根,一一摄于佛号,则眼也不会东张西望,鼻也不会嗅别种气味,身也不会懒惰懈怠,名为都摄六根。都摄六根而念,虽不能全无妄念,较彼不摄者,则心中清净多矣,故名净念。净念若能常常相继,无有间断,自可心归一处。浅之则得一心,深之则得三昧。三摩地,亦三昧之别名,此云正定,亦云正受。正定者:心安住于佛号中,不复外驰之谓。正受者:心所纳受,唯佛号功德之境缘,一切境缘皆不可得也。能真都摄六根而念,决定业障消除,善根增长。不须观心,而心自清净明了,又何致心火上炎之病乎?汝以极重之业力凡夫,妄用观心之法,故致如此。观心之法,乃教家修观之法,念佛之人,不甚合机。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乃普被上中下,若圣若凡,一切机之无上妙法也。须知都摄,注重在听。即心中默念,也要听。以心中起念,即有声相。自己耳听自己心中之声,仍是明明了了。果能字字句句,听得清楚,则六根通归于一。较彼修别种观法,为最稳当、最省力、最契理契机也。(续编上.覆杨炜章居士书) 信愿专一 莫涉参究 念佛之人,不可涉于禅家参究一路。以参究者,均不注重于信愿求生,纵然念佛,只注重看念佛的是谁,以求开悟而已。若生西方,无有不开悟者。若开悟而惑业净尽,则可了生死。若惑业未尽,则不能仗自力了生死。又无有信愿,则不能仗佛力了生死。自力佛力,两皆无靠,欲出轮回,其可得乎?须知法身菩萨,未成佛前,皆须仗佛威力,何况业力凡夫?侈谈自力,不仗佛力。其语虽高超,其行实卑劣。佛力自力之大小,何止天渊之别,愿同人悉体此义。(续编上.一函遍覆 民国 二十一年) 净土法门,与其他法门各别。他种法门,皆仗自力。唯此法门,全仗佛力。南方宗门颇多,切不可参入宗门,图得禅净双修之嘉名。宗门总以看念佛的是谁,为开悟之一着,而绝不讲信愿求生。勿道不悟,即看到念佛的本来人的面目,只算得是悟。去了生死,尚大远在。若不到业尽情空地位,决定不能仗自力了生死。又不注重信愿,求生西方,则与佛相背,不能仗佛力了生死。以故念佛人带着宗门气息,则得利益处少,失利益处多也。教则更为难以得力,而密宗语气甚大,危险之极。汝且专注于信愿念佛一门。而辅之以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以此自行,复以化他,则可决定往生矣。(三编上.覆龚宗元居士书一 民国二十六月廿) 立定主宰 不受他惑 念佛求生西方,乃佛法中之特别法门,多有参禅讲经者,不以此法提倡。宜立定主宰,无论他如何说,汝总不依他的话,另修别法。何以故?以念佛是仗佛力了生死,有真信切愿,志诚恳切念,个个人都好了。其余法门,皆须断尽烦恼即三界内见思二惑方能了,其难易相去天渊。(三编下.覆周文珊居士书二) 专主净土 不宜泛讲 居士讲演,只可专主净土一法,不宜泛讲。泛讲,乃讲经法师之事,居士何可开此一端?以念佛法门,普被三根,以大家不知净土法门,乃佛法中之特别法门,为彼说其信愿行,令无知识有智慧者,各注重于此。何可只图扩张门庭,不计行人契机?唐道绰禅师,一生讲净土三经,近二百遍。此老尚是善导和尚所亲近者,寿八十余,计所讲,每年当讲三四遍。今则提倡佛七中,讲别宗经。若会众于净宗悉皆深通,尚可。恐通者百无三五,不通者十有八九。彼泛讲经之法师,尚有许多不以念佛为然者。今不注意于仗佛力现生了生脱死之法门,而为不识净宗者说般若,是令彼等专心致志于开悟一边,而反将弥陀大慈悲、俾博地凡夫现生了生死之大法,作等闲看。请讲者无所知,应讲者何不为说其所以?如彼不听,当云:我非讲经之人,请专以讲经为事者讲之。 南通唐闸居士林,很认真。去年一林员颇聪明,讲一次《地藏经》,从此一般不知念佛法门,是凡夫仗佛力现生了生死之法门,遂多半不念佛,而专以听经为事矣。林长请光与讲经者说。因示之曰:佛法如大海,一滴具万川之味;佛法如帝珠,一珠具千珠之光。在大通家分上论,粗言细语总一真。在未到家分上论,当以就路还家为省力。况已证等觉,欲圆满佛果,尚须念佛求生西方。而将堕阿鼻,十念成功,亦可高预海会。如阿伽陀药,万病总持。如阳春一到,百卉敷荣。其为妙利,非佛莫知。何不在此等处,发起彼等之信愿心,俾各各悉得往生。较彼字诠句释,以作未来得度之善根,奚啻天渊悬殊也。(续编上.覆章缘净居士书) 现在人的对症药,唯因果为第一。宜修法,唯净土为第一。若夫研究《起信》,虽亦具因果净土。而凡夫知见,不能普领全义,又不能按《论》起修,则只一解义了之矣。无论何等根性,因果净土,为必不可不先讲究也。(增广上.覆周群铮居士书七) 学宜专精 勿作通家 所言看书,汝身膺职务,无多闲暇,只可先从《文钞》、《嘉言录》起。而《净土三经》、《往生论注》、《彻悟语录》、《净土十要》、《净土圣贤录》、《净土指归集》、《龙舒净土文》,宜详看。其余若禅宗,教家天台宗、贤首宗、慈恩宗,并及密宗,且置之,以力不暇及。修净业,不先将净土法门研究明白,如欲归家,不知道路。其所知者,虽亦能归家,然其迂远,殆有天渊。(续编上.覆杨慧昌居士书一) 倘不知净土法门,纵令深入经藏,彻悟自心。欲了生死,尚不知经几何大劫,方能满其所愿。阿伽陀药,梵语阿伽陀,此云普治,普治一切诸病也。万病总治。此而不知,可痛惜哉!知而不修,及修而不专心致志,更为可痛惜也已矣!(增广上.与徐福贤女士书) 净土法门,唯信为本,信得极,五逆十恶皆能往生。信不及,通宗通教未曾断惑者,皆无其分。汝既不能通宗通教断惑证真,仗自力以了生死;又不信佛力不可思议,自性功德不可思议,若具真信切愿念佛求生西方,无一人不得生者。净土法门,乃即生了生死之无上直捷圆顿法门,于此法门方向尚未知,便以好高务胜之狂妄心,去研究《起信论》。《起信论》实为学佛之纲要,然于劣根及初机人,亦难得益。即研得《起信论》通彻无疑,其用工尚须依念佛求生,方为稳当,况法相禅教之精微奥妙高深而不可企及乎哉?汝心如此其高,乃不知分量之高。其志又谓根性劣弱,何望生西?但能不堕恶道,此堪自慰。不知不生西方,将来必堕恶道。此系违背佛教,及与光说,何可云始终奉行教诲,一心持念弥陀乎哉?今以汝之身,膺人之职业,又非上等资格,其所立之心与志,真令人可叹可笑。汝且息彼做大通家之狂妄心,专心研究净土法门中书,《文钞》〈与高邵麟徐女士书〉中备说。随所开示,依之生信发愿,不以自己根器下劣,高推往生于度外。且常随动随静,将一句弥陀,当做本命元辰。其居心行事,须要与「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之宗旨合。倘有余力,诸大乘经,不妨随意受持读诵,当以志心受持为本,且勿急欲洞彻其义理为事也。果能志诚之极,教理自会透彻。若先欲透彻,不从志诚持诵做,即透彻亦无实益,况决难透彻乎?法相禅教,毕生研究,也难得其旨归。即得,谁能不断惑业,了生脱死?欲断惑业了生死,恐梦也梦不着。……汝自谓来日无多,实力有限,光故作如此说。倘不以为然,仍依自己心相而行,则光亦不强汝。能做得一个大通家,亦是佛门之幸。恐汝大通家做不到,净土法门又信不及,则两头落空。今生稍修点功德,来生必定生于富贵家。汝试细思之,富贵人有几个不造业的?今日之国运危岌,民不聊生,皆是一班无智慧修行人之来生福报所捣乱而成者。汝打什么穷妄想,欲不堕恶道。不生西方,则一生不堕者或有之,二生不堕者便少也。(增广上.覆周智茂居士书) 好研经论 世间通病 佛法浩瀚,博地凡夫欲于现生了生脱死者,除信愿念佛求生西方外,别无有能满其所愿者。世有多少聪明特达之士,专以研究大乘经论为志事。而于此最简便最圆顿之法,反浅近视之,而不肯修。盖其平素注意深妙之理性,而不详思佛力之叵测,以故弃佛力而仗自力。自负为大通家,卒致只得其名,罕得其实。反逊愚夫愚妇、无知无识者横超三界,高登九莲。致自己仍在生死苦海中沉沦莫出,岂不大可哀哉!此世间学佛者大多数之通病。(三编上.覆郭汉儒居士书一 丙子六月二十日) 教重开解 净重实行 修净业,与学教不同。一注重开解,一注重实行。 (三编上.覆穆宗净居士书四 民国廿六年八月十九) 净土法门,大纲在信愿行三。修持之要,在都摄六根,净念相继。无须多说,依此力行,则自可亲得其益矣。若欲做大通家,或致将现生了生死之法,置之度外,则可怜可悯也。(续编上.覆汤文煊居士书二 民国二十年) 一息不来,即属后世。此时纵才高八斗,学富五车,亦无用处。若不及早修持净业,待到此时,方知虚受此生。枉将宿生所种善根,尽消耗于之乎者也中矣,可不哀哉!净土法门,贵乎实行。今既知之,当随分随力行之,方有实益。若但研究而不肯持佛圣号,以期近则消业障而增福慧,远则出三界以登九莲,则仍是文人习气。有此习气,欲真实了生死证无生之利益,实万难万难。(三编上.覆张曙蕉居士书三) 大通经教 未必能了 大通经教者,未必即生能了生死。欲即生了生死,当注重于信愿念佛求生西方也。(续编上.一函遍覆 民国二十一年) 念佛一法,尤其专心无二。若学此学彼,纵将三藏十二部读得烂熟,仍于生死无关。(三编上.覆任慧严居士书 民国廿六年十二月三日) 若不自量,从兹研究性、相、禅、密各宗,不以念佛为事,则或可做一个半串子通家,而了生脱死,当在驴年矣。(续编上.覆某居士书) 先于净土 了无疑惑 念佛之人,先要识得净土法门之所以,然后遍阅经论,皆足以为发明净土之义,与切修净土之行。若不知净土之所以然,则一经研穷经教,便以经教之义理为高深,以净土之义理为浅近。而正助倒置,或将净土置之脑后。则只可种未来得度之益,决难现生即了生死,预会于诸上善人也。(三编下.覆某居士书) 末世众生,根机陋劣,欲以自力悟明心性,断尽烦惑,以了生死,千无一得。当依净土法门,信愿念佛,求生西方,则仗佛慈力,带业往生,是为万修万人去之最直捷稳当法门。必须先要将此法门之所以然,了然于心。若有余力,再去研参一切经论,各种法门,均可为此法门之助。倘此法门未知所以,便随意研究其他经论,并亲近各宗知识,则于做大通家,及种未来善根,则诚有之。若欲现生了生脱死,恐梦也梦不着。(续编上.致罗世芳居士书 民国二十年) 息心念佛 胜参知识 汝妄想之心,遍天遍地,不知息心念佛。所谓向外驰求,不知返照回光。如是学佛,殊难得其实益。孟子曰:「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汝学佛而不知息心念佛,于儒教尚未实遵,况佛教乃真实息心之法乎?(增广上.覆马契西居士书三) 今之真宏净土者,实难其人。遍参知识之念,改作一心念佛,则利益大矣。否则徒成一个劳碌奔跋而已。(增广上.覆马契西居士书四) 观汝所说,足知汝虽看《文钞》、《嘉言录》,依旧绝不注意于禅净之区别处。汝若于禅净界限之说,信得及,何必行经七省,以求人决择乎?赵州八十犹行脚,乃宗门中决择见地中事。念佛之人,但能依佛所说之净土三经,信愿念佛,求生西方,固用不着又复辗转求人开示也。(三编下.覆温光熹居士书六) 专志西方 甚于深入经藏 学佛而不欲做大通家,专心致志于净土法门,可谓宿有慧根,具择法眼矣。(三编上.覆露园居士书 乙亥三月廿一日) 虽图书贵多,而当此大劫,殆朝不保夕。如居积薪之上,下已燃火。何可泛泛然览诸经典著述,而不专心致志于念阿弥陀佛,求生西方,及念观世音菩萨,以祈逢凶化吉乎?凡来馆阅者,无论何等资格,皆当以此奉劝。俾知此大火宅外,尚有最极安乐之清净世界。倘从此生正信心,专志西方,其功德比深入经藏,彻悟自心,而未断三界内之惑者,大百千万亿倍。(三编上.覆智牧、智声二居士书一) 汝于此荒乱之世,而已年近半百,尚不肯死心念佛,以看书有不知者,即欲学教。此种计虑,若请别位法师说,即为甚好。若请光说,此也是不守本分之计虑。彼一字不识之愚夫,尚能往生西方。深通宗教之大通家,尚无彼之利益。汝何须以此为憾乎?(续编上.覆念佛居士书) 聪明智慧 抛之东洋 念佛之人,勿自仗聪明智慧,须抛之于东洋大海外。不然,恐为所误,自贻伊戚,盖以其知见多而不一也。反不如一般愚夫愚妇之念佛,正心诚意,而受益甚众。故念佛一法,最好学愚夫愚妇,老实行持为要。俗言:聪明反被聪明误,可不惧乎?(三编下.上海护国息灾法会法语) 【注】 观大师此语,知智慧不足恃,佛力方可靠。法然上人有云:「圣道门者,极智慧离生死;净土门者,还愚痴生极乐。」故修学净土,无论智愚,归凭本愿,还愚念佛,是为根本。纵有智慧,亦当抛之东洋大海,学愚夫愚妇之行,老实念佛为要。如法然上人云:「欲信念佛之人,纵使能学一代之法,亦成一文不知、愚钝之身,如同无智之辈,勿现智者之相,唯一向念佛。」 将错就错 西方极乐 决志求生,效昔贤将错就错。 宋杨杰,字次公,号无为子,参天衣怀禅师大悟。后丁母忧,阅大藏,深知净土法门之殊胜,而自力行化他焉。临终说偈曰:「生亦无可恋,死亦无可舍。太虚空中,之乎者也。将错就错,西方极乐。」 杨公大悟后,归心净土,极力提倡。至其临终,谓生死于真性中,犹如空花,以未证真性,不得不以求生西方为事也。将错就错者,若彻证真性,则用不着求生西方,求生仍是一错。未证而必须要求生西方,故曰「将错就错,西方极乐」。 莲池大师《往生集》,于杨公传后,赞曰:「吾愿天下聪明才士,咸就此一错也。」此可谓真大聪明,不被聪明所误者。(三编下.上海护国息灾法会法语) 早昏度日 一句弥陀 白居易云: 余年七十一,不复事吟哦,看经费眼力,作福畏奔波。 (三编上.覆方耀廷居士书二) 【注】 无论老少,无论智愚,无论闲忙,度心之法,无过念佛。唐之诗人尚知此义,今之行人岂不遵此。莲池大师「正好念佛」偈,大明此义,普劝有缘: 念佛法门,不论男女僧俗,贵贱贤愚,无有一人,不堪念佛。 念佛修持 如服药然 念佛修持,如服药然。能明教理,如备知病源、药性、脉理。再能服药,所谓自利利他,善莫大焉。若不能如是,但肯服先代所制之阿伽陀药,亦可愈病,亦可以此药,令一切人服以愈病。只取愈病,固不必以未知病源、药性、脉理为憾也。(续编上.覆念佛居士书) 【注】 念佛修持,如服药然。知与不知,皆不要紧,重在能依样服药。六字洪名,是为阿伽陀药,一切人皆可服之,服之皆得无上利益。如《大经》所云:「其有得闻,彼佛名号,欢喜踊跃,乃至一念;当知此人,为得大利,则是具足,无上功德。」大师此喻,可谓「潜通佛智、暗合道妙」之最好说明。 要紧之时 愈约愈妙 汝信心虽好,不知一法普摄一切法之至理,及不知要紧之时,愈约愈妙。儒教亦云博学而详说之,将以反说约也。(三编上.覆边无居士书三廿八年十一月一日) 懂与不懂 且随他去 汝初学佛,只可认真念佛。洞得的也随他去,洞不得的也随他去,庶不致耽搁工夫。(三编上.覆宁德晋居士书七 民国二十年八月廿二日) 自高自大 古今通病 佛法,法门无量,通须做到业尽情空,方可了生脱死。否则纵有所得,依旧不奈生死何。若在今时,恐举世亦难得一二做到业尽情空地位。唯有念佛一法,若具真信、切愿、志诚念佛,求生西方。纵有通身业力,皆可仗佛慈力,往生西方,所谓带业往生者。一生西方,则了生脱死,超凡入圣矣。以故末世善知识,多多均主持净土。以净土下手易而成功高,用力少而得效速故也。 每有聪明人,稍明教义,或稍知禅理,便以通家自居,藐视念佛。谓念佛为愚夫愚妇之所为者,此皆不知自反,以知文义为实证之狂徒,定规说空行有,以身谤法,将来必堕三恶道,为愚夫愚妇念佛往生西方者所怜悯,而莫能救济也。(续编上.覆吴沧洲居士书三 民国二十年) 佛法不到之地,最初开办,不宜即于高深处下手。宜先表示其高深处,非今人素未修习者所能即得。然佛法固有大方便法门,令无力即得高深者,修持净土法门,并须极力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又以信愿念佛,求生西方,果能如是以修,则可以仗佛慈力,带业往生。若得往生,则所得利益,较彼能修至高至深之法者,亦绝无所欠,尚有过之百千万倍者。以一则专仗自力,一则兼仗佛力故也。如此以说,彼决不敢小视净土法门,而修高深者。若不如是以说,彼必以高深自期,以净土法门归之于愚夫愚妇。究其实益,或少知名相,自高自大,毕竟难以得断惑证真之实益。究其结果,则欲望彼愚夫妇仗佛力带业往生者之肩背而不可得。此天下古今好说大话,好以通家自诩者之通病。(三编上.覆谢慧霖居士书十五) 现世学佛之人,多有自谓我已开悟,我是菩萨,我已得神通,以致贻误多人。一旦阎老索命,临命终时,那时求生不得,痛苦而死,定堕阿鼻地狱。此种好高务胜,自欺欺人之恶派,切勿染着。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戒之戒之。(三编下.上海护国息灾法会法语) 依此而修 毫无所欠 以此自行,复以此化他。纵未能圆彻诸法,只要能依此信愿念佛,求生西方法门,有何所欠?(三编上.覆师康居士书 己巳年二月初二) 如是习染 切宜痛除 今之人每以世智辨聪之资,研究佛学。稍知义路,便谓亲得。从兹自高位置,藐视古今。且莫说现今之人,不入己目。即千数百年之高僧,多有古佛再来,或法身菩萨示现者。彼皆以为庸常,不足为法。未得谓得,未证谓证。听其言,高出九天之上。察其心,卑入九地之下。如是习染,切宜痛除。(增广上.覆吴希真居士书三) 勿以凡夫 妄效菩萨 在凡夫地,不得以法身大士之苦行,是则是效。 (增广上.覆弘一师书二) 般舟三昧,非今人所能行。汝作此说,其好高务胜耶?抑真为生死耶?如真为生死,当依凡夫通行之法。若博地凡夫,妄拟效过量圣人所行之法,则必至着魔退道。(三编上.覆恒惭法师书二) 未得法忍之凡夫,心中当慕菩萨之道,其行事当依凡夫常理。(增广上.覆黄智海居士书) 自未得度 何能度人 汝尚不能自利,何得便筹度利人之事乎?君子思不出乎其位。须知此心虽好,亦是学道之障。古人云:「只怕不成佛,勿愁佛不会说法。」汝但自行有得,如神龙一滴水,即可遍洒全国。若非神龙,纵得全江之水,亦无所济矣。(三编下.覆温光熹居士书一) 利人一事,唯大菩萨方能担荷。降此谁敢说此大话?中下之人,随分随力以行利人之事,乃方可合于修行自利之道。(增广上.覆周群铮居士书三) 末法人根浅劣,欲求豁破无明,断惑证真,甚难甚难。自未能度,而欲度他,何异溺海渡人。奉劝诸贤,不可我慢高大,还是真信切愿,仗慈力念佛求生西方好。(三编下.上海法藏寺念佛开示) 往生西方 方能利他 林女士以聪明自负,欲担荷弘法利生之事。而不知求生西方,方能弘法利生。不以求生西方为事,其辜负佛恩也大矣。世多有不自量人,往往以菩萨所行之事,直引为己任。而不知自己在苦海中未出,何能遍救苦海之人?(三编上.覆志梵居士书三) 光乃无知无识之粥饭僧,唯安己愚劣之分。只知修持净业,以期仗佛慈力,带业往生。二位若不欲做大通家,则尚不至因光之庸劣,而致误所期。若欲做大通家,则完全适得其反。虽然,大通家谈何容易。即令做到,若不依信愿念佛,求生西方,诚恐尘沙劫又尘沙劫,仍在六道轮回中矣。良以仗自力了生死,与仗佛力了生死,有日劫相悬之象。知好歹者,切不可效已了生死行菩萨道者之志愿,必须要决定现生即生西方。待往生后,然后效之,则为有益。未往生即效之,如坯器未烧,一经生死之雨,便成泥土。世每有好说大话者,以佛菩萨之身分自任,但成自误误人耳。(三编下.覆薛英慧刘一鹤二居士书) 专志一门 第一法则 若欲随分随力修持,即生便了生死,当专主净土一门。以真信切愿,念佛求生西方。则不论工夫深浅,无不临终得遂所愿。此之一法,乃如来为末世众生,无力断惑,不能了生死者,特设一决定了之之法。使佛不开此法,则无力断惑者,皆于了生死无望也。(增广上.覆汪梦松居士书) 近来人每每好高务胜,稍聪明,便学禅宗、相宗、密宗,多多将念佛看得无用。彼只知禅家机语之玄妙,相宗法相之精微,密宗威神之广大。而不知禅,纵到大彻大悟地位,若烦惑未净,则依旧生死不了。相宗,不破尽我法二执,则纵明白种种名相,如说食数宝,究有何益?密宗,虽云现身可以成佛,然能成者,决非博地凡夫之事。凡夫妄生此想,则着魔发狂者,十有八九也。是以必须专志于念佛一门,为千稳万当之无上第一法则也。(续编上.覆姚维一居士书 民国 二十年) 须知佛法,犹如大海,谁能一踏到底,一口吸尽?但肯依信、愿、行之念佛法门,决定可以仗佛慈力,带业往生。一得往生,则已得了生脱死,超凡入圣矣。此之一法,乃如来普度一切若凡若圣之无上大法。若不专修此法,而欲于若禅、若教、若密、若律各种法门而了生死,漫说现生不得了,诚恐千生万劫尚难了。以此诸法门,通须断尽烦恼,方有了生死分。(续编上.覆李自初居士书 民国二十年) 安分守愚 方得实益 念佛一法,唯死得下狂妄知见者,方能得益。任凭智同圣人,当悉置之度外,将此一句佛号,当做本命元辰,誓求往生。纵令以死见逼,令其改辙,亦不可得。如此方才算是聪明人,方才能得实益。否则由多知多见,不能决疑。反不如老实头一无知识者,为易得益也。(三编上.覆卓智立居士书一) 厌喧求寂 颇不合宜 念佛极愿寂静,颇不合宜。有此厌喧之病,现已发现病相。若仍如此,久后则无可救药矣。当静闹一如,在静亦不怕有闹来,在闹时我心仍静,而不生憎恶,则无惊厌魔事发生。(三编上.覆刘慧焯居士书) 汝之性情,每好作无谓之话说。汝家不充裕,兼有老亲,何得云欲觅清净处所,而一心办道乎?且汝在电局,若看经参禅,人事繁剧,则诚难用功。若云念佛,但恐汝不发真心。若真发了生死心,则人多也不至有妨。以念佛只一句,纵然打差音岔,亦打不掉。倘汝心不讨厌,则固无甚障碍。汝心若生厌,则便一刻难过矣。不能舍家觅静处念佛,何得请我决断,岂非以此为戏乎?汝果能劝老亲,劝妻子,同修净业,岂不如汝独住静处念佛乎?又人情应酬,汝果以修行从减从略,人必不至见怪。或迫不得已,略为应酬,可省即省,有何不可?居尘学道,若修别种法门,则诚难得益。若修念佛,则实为稳当之极。但以汝之无事生事之妄想太多,勿道未得静处难得益,即得静处亦难得益。汝何苦以有用之精神,用之于无益之话说计较,而自扰扰人乎?当力戒此病,随分用功,详看《文钞》,自可一切处,皆自在安乐矣。(三编上.覆李慧实居士书一) 曲顺亲心 居尘学道 人之际遇,万有不齐。约汝分论,实为在家益大,而出家益小。汝祖业颇可度用,上有慈亲可事,中有兄弟可靠。室有贤妻,膝无子女。而且汝之大兄,颇信佛法。三弟四弟,亦皆与道不相悖戾。汝在家笃修净业,亦可为慈亲生信念佛,以期了脱之导。亦可为兄弟在外,料理家门之事。亦可以率其妻室、弟妇等,同修净业,同出轮回之计。外而乡党亲戚,随缘开导。即家舍为道场,举慈亲,及兄弟妻室子侄,乡党亲朋,皆为法眷。随力随分,身率言化。俾永嘉一班迷途之人,并彼邪见种性之人,同纳于佛法至极圆顿净土法门大冶洪炉之中,共成法器,同修净业。将来同登莲邦,共证菩提。岂不如汝出家为僧,舍亲远去。室人有无依之恨,慈亲有怨子之怀。而且一班不明至理之人,反谓佛法为背叛世道,妄生谤毁。俾此等人造口业,堕恶道。未见其益,而先受此等大损之为愈乎?况汝慈亲,既不应许,岂可不遵慈命,仍怀此心乎?如汝亲绝不许汝修行,犹有可原。汝亲甚欢喜汝修行,何得必欲离亲修行乎?佛法中有六度万行种种之功业,皆为利益众生。汝不出家,则于亲有大利益。只此一事,即可曲顺亲心,居尘学道。俾亲日见之熟,不期其信向而自然信向,即为莫大功德。况不止亲一人乎?(增广上.覆周群铮居士书四) 有父母可以尽孝,有兄弟可以尽悌,有儿女可以教训,有诗书可以取法,正合夫子居家为政之道。此时不学,真是时过难学矣。纵令文章盖世,官居一品,终是一穷微极妙之艺人,非适时力学之儒士也。因闻佛语,遂持长斋,可知宿因深厚。废弃前功,意欲出家,可知道眼昏朦。如来说法,恒顺众生。遇父言慈,遇子言孝。外尽人伦,内消情虑,使复本有真心,是名为佛弟子,岂在两根头发上论也。况贵乡僻居深山,知法者少。高明者以语言不通之故,皆不至其地。仗此好心,竭力学道。孝悌修而闾里感化,斋戒立而杀盗潜消。研究净土经论,则知出苦之要道。受持《安士全书》,则知淑世之良谟。以净土法门谕亲,以净土法门教子,及诸亲识。正以生死事大,深宜痛恤我后。不必另择一所,即家庭便是道场。以父母兄弟妻子朋友亲戚,尽作法眷。自行化他,口劝身率,使其同归净域,尽出苦轮。可谓戴发高僧,居家佛子矣。(增广上.覆泰顺林介生居士书一) 随忙随闲 不离名号 修持法则,常当如子忆母,行住坐卧,语默周旋,一句佛号,绵绵密密,任何事缘,不令间断,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能如是者,决定往生。……直须守定宗旨,不随经教及善知识语言所转,舍此别修也。(续编下.净土指要 民国二十年) 古人云:人身难得,中国难生,佛法难闻,生死难了。我等幸得人身,生中国,闻佛法。所不幸者,自愧业深障重,无力断惑,速出三界,了生脱死耳。然又幸得闻我如来彻底悲心所说之大权巧、异方便、令博地凡夫带业往生之净土法门,实莫大之幸也。若非无量劫来,深植善根,何能闻此不思议法,顿生真信,发愿求生乎?今见好心出家在家四众,多是好高骛远,不肯认真专修净业。总由宿世善根浅薄,今生未遇通人。汝于净土虽有微信,然不明净土理致,又僻处于佛法流通不及之地。诚恐日与俗人酬酢,久而久之,与之俱化。近墨者黑,近火者焦,势所难免,当时时努力。若能念念在道,随忙随闲,不离弥陀名号;顺境逆境,不忘往生西方。便可于父母之邦,随缘常住。若不能如是,当往他方净业道场,及亲近净业知识,方不负前来所说种种大幸,及闻净土法门莫大之幸也。(增广上.与融明大师书) 往生之期 任缘迟早 所言决欲年内往生,此见不可执着。执则成病,或致魔事。念佛之人,当存「即得往生」之心。若未到报满,亦只可任缘。倘刻期欲生,若工夫成熟,则固无碍。否则只此求心,便成魔根。倘此妄念结成莫解之团,则险不可言。尽报投诚,乃吾人所应遵之道。灭寿取证,实戒经所深呵之言。(《梵网经》后偈云:计我着相者,不能生是法;灭寿取证者,亦非下种处。)但当尽敬尽诚求速生,不当刻期定欲即生。学道之人,心不可偏执。……祈将「决定刻期」之心,改作「唯愿速生」之心。即不生亦无所憾。但致诚致敬,以期尽报往生。则可无躁妄团结,致招魔事之祸。(三编下.覆念佛居士书) 往生之期,任缘迟早,不可预作一「即得往生」之心。恐此心固结,而心实未与佛相应,则必起魔事。(三编上.覆方圣照居士书七) 临终瑞相 不必预期 临终之瑞相,不必预为期冀。但平时须念佛相应,临终自得随佛往生即已。(三编上.覆陈飞青居士书四) 四、临终关怀 (一)遇病求往 人生世间 终有一死 凡人有病,可以药治者,亦不必决不用药。不可以药治者,虽仙丹亦无用处,况世间药乎?无论能治不能治之病,皆宜服阿伽陀药。此药绝不误人,服则或身或心,必即见效。然人生世间,无论久暂,终有一死。其死不足惜,其死而所归之处,可不预为安顿乎?有力量者,自己预为安顿妥帖,则临终固不须他人为之辅助。然能辅助,则更为得力。无力量者,当令家属代为念佛,则必能提起正念,不致恩爱牵缠,仍旧被爱情所缚,住此莫出也。(增广上.覆黄涵之居士书一) 遇病求往 不求病愈 人生在世,皆不能免疾病死亡之苦。当此等苦事发现之时,唯有放下万缘,一心念「南无阿弥陀佛」。若气促,则只念「阿弥陀佛」四字。一心求佛慈悲,接引你往生西方。除此一念外,心中不可再起一丝毫别种的想念。亦不可望病速好,亦不可另起求神求天保佑的想念。有此种想念,便与阿弥陀佛之心隔开了,因此便不能得佛慈加被之力。你要晓得,天地父母,均不能令你出生死轮回,唯有阿弥陀佛,能令你出生死轮回。你若肯放下一切,一心念佛,若世寿未尽,就会速好。若世寿已尽,即往生西方。然不可求病速愈,只可求速往生。求病愈,若寿尽,便不得往生。求往生,若寿未尽,则速得痊愈。往生西方,好处说不尽,较彼生到天上,做天帝天王,尚要高超过无数无量万万万万倍。你切不可痴心妄想怕死,有怕死的心,就不得往生了。我们在世间,犹如蛆在粪坑里,囚在监牢里,苦得了不得。往生西方,如出粪坑监牢,到清净安乐逍遥自在之家乡,何可怕死?若一有怕死的心,便永远在生死轮回中受苦,永无出苦的时期了。你若能出声念,则小声念。不能出声念,则心里默念。耳朵听别人念,心中亦如此念。又眼睛望着阿弥陀佛(即室中所供的佛),心中想着阿弥陀佛。有别种念起,当自责曰:我要仗佛力生西方,何可起此种念头,坏我大事。你若肯依我所说的念,决定会往生西方,了生脱死,超凡入圣。永劫常受快乐,了无一丝一毫之苦事见闻,又何有此种之疾病苦恼乎?倘心中起烦恼时,要晓得这是宿世恶业所使,要坏我往生西方之道,要使我永远受生死轮回之苦。我而今晓得他是要害我的,我偏不随他转。除过念佛外,一事也不念他。那就能与佛心心相应,蒙佛接引,直下往生矣。(续编下.示华权师病中法语民二十一年) 世间不明理之人,一有病,不是怨天尤人,便是求神祷鬼,徒增业障,有损无益。阁下素修净业,而且令夫人料理家事,妻贤子孝,心中了无可忧虑者。宜将一切家事,并自己一个色身,悉皆通身放下。以一尘不染心中,持万德洪名圣号,作将死想,除念佛求接引外,不令起一杂念。能如是者,寿已尽,则决定往生西方,超凡入圣。寿未尽,则决定业消病愈,慧朗福崇。(增广上.与方圣胤居士书) 此心若诚 必能满愿 汝病既重,但当一心念佛,求佛接引往生西方。此心若诚,必能满愿。至于所有罪业,不必以此为虑。以果能极力至心求生西方,即可仗佛慈力,带业往生。譬如大石,装于船中,即可由海此岸,以至彼岸。须知佛力不可思议,法力不可思议,自性功德力不可思议。此三不可思议,若无信愿念佛之志诚心,则无由发现。有志诚求生西方之心,此三种不可思议大威神力,即得显现。如乘大火轮,又遇顺风,不离当念,即生西方。(续编下.示冯右书居士临终法语) 吾人在生死轮回中久经长劫,所造恶业,无量无边。若仗自己修持之力,欲得灭尽烦恼惑业,以了生脱死,其难愈于登天。若能信佛所说之净土法门,以真信切愿,念阿弥陀佛名号,求生西方,无论业力大、业力小,皆可仗佛慈力,往生西方。譬如一颗沙子,入水即沉,纵有数千万斤石,装于大火轮船中,即可不沉而运于他处,以随意使用也。石喻众生之业力深重,大火轮喻弥陀之慈力广大。若不念佛,仗自己修持之力,欲了生死,须到业尽情空地位方可。否则纵令烦恼惑业断得只有一丝毫,亦不能了,喻如极小之沙子,亦必沉于水中,决不能自己出于水外。阁下但生信心,念佛求生西方,不可再起别种念头。果能如是,寿未尽则速得痊愈,以专一志诚念佛功德,便能灭除宿世恶业,犹如杲日既出,霜雪即化。寿已尽则即能往生,以心无异念,即得与, 佛感应道交,故蒙佛慈接引往生也。阁下若信此话得及,则生也得大利益,死也得大利益。……万不可卑劣自居,谓我业重,恐不能生。若作此想念,则决定不能生矣。何也?以心无真信切愿,无由感佛故也。(增广上.覆裘佩卿居士书二) 【注】 念佛之人,一心求往,无论业力大小,皆可仗佛慈力,往生西方。切记: 万不可卑劣自居,谓我业重,恐不能生。 亦如法然上人云: 往生思一定则一定,思不定则不定。 善导大师云: 诸邪业系,无能碍者。 如是通观,即知往生本无碍,所碍在自己,不在弥陀。善导大师《般舟赞》云: 莫论弥陀摄不摄,意在专心回不回。 只管念佛 待佛来迎 汝已七十多岁,不久就要死了。现在就要把一切事,通安顿好。心里头除过念佛外,别无一件事挂牵,则临终时,方可无挂无碍。若现在还是样样放不下,看不开,则临命终时,所有贪恋衣服、首饰、房屋、子孙之心,通通现前,如何能够往生西方?既不能生西方,则汝一生守节念佛,及所作种种有益之事,完全成了福报了。汝现在尚无智慧,虽常精勤念佛,心中尚不决定求生西方。到了来生享福的时候,决定被福所迷,便要造诸恶业。既造恶业,必定就要堕于地狱、饿鬼、畜生中受苦了。此种大苦,皆是现世念佛,不知决定求生西方之所感召的。光怜悯汝,恐汝后来或成此种景况,故预为汝设法。汝若肯依我所说,就不会因福得祸。现在虽很强健,就要做就要死了想。凡现在要穿的衣服,留到穿。凡绸缎皮袄等贵重衣服,均分与孙媳等。首饰、臂钏、耳坠及金银、翡翠等,通通救济灾民,以此功德,回向往生。若心中见识小,舍不得赈灾,亦须分与女儿、孙媳、孙女等。自己身边,决不可留此种令人起贪恋的东西。所有存款,为防养老者,亦须交与孙子。即田地契志等,亦须交代的干干净净。汝心里除念佛外,不使有一点别的念头。连汝这个身子,也不预计死后作只么样安顿。连孙子重孙等,都要当做素不相识之人,不管他们长长短短。只管念我的佛,一心盼着佛来接引我往生西方。汝能照我所说的做,一切事通通放下,到了临命终时,自然感佛亲垂接引,往生西方。若是仍旧贪恋一切好东西,及银钱、地亩、房屋、首饰、衣服,及女儿、孙、曾等,则万万也不会生西方了。西方既不生,则下世决有痴福可享。因享福而造业,定规一气不来,堕落三途。(续编下.示周余志莲女居士法语 民国二十年) 汝父年高,当令即刻通身放下,一心念佛,求生西方。念时须心中念得清楚,口中念得清楚,耳中听得清楚。即不开口,心中默念,亦须字字句句,听得清楚。以心一起念,即有声相。自己之耳,听自己心中之声,仍是明明朗朗。能常听得清楚,则心归一处,神不外驰。故眼也不他视,鼻也不他嗅,身也不放逸,故名都摄六根。如此念佛,名为净念。以摄心于佛号,则杂念虽尚未全无,然已轻减多多矣。若能常常相继,便可浅得一心不乱,深则得念佛三昧矣。此系平日勖令专心致志之要义。日日常作将往生想,心中不留一事。有宜交代者,即预交代之。子孙有宜问者,即预问之。待至临终,则全家念佛。无一事可问,亦无一事交代,大家同声念佛。(三编上.覆夏寿祺居士书 民国廿八年 五月十五日) (二)善理后事 助念一事 最为紧要 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可不悲哉。」窃谓徒悲,究有何益?须知生死大事也,信愿念佛大法也。既知死之可悲,当于未死之前,修此大法。则死不但无可悲,且大可幸也。何以故?以净业成熟,仗佛慈力,直下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得以超凡入圣,了生脱死。永离众苦,但受诸乐。渐次修习,直至成佛而后已也。然欲得此大幸,必须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以培其基。加以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便可决定即得矣。至于临命终时,无论久修始修,皆须眷属及与净友为其助念。庶可正念昭彰,感应道交,蒙佛接引,往生西方矣。即平素不念佛人,临终请善友开导助念,亦可往生。是知助念一事,最为紧要。修净业人,当于平时与家属说其利害。俾彼了然无疑,决不至临时,以世俗情见,破坏正念。而于存者亡者,均有实益。(三编下.饬终津梁跋 民国十九年季春) 【注】 学修净土,旨在往生。若平生遇此法者,生真信愿,一向专念,则平生业成,临终自感佛来迎接,往生西方,若有助念,更为得力。若平生未遇此法,或遇而有疑者,则临终尤其须待他人助念,以得往生。故助念一法,至为重要,于自于他,皆有其益。如大师所言:「有力量者,自己预为安顿妥帖,则临终固不须他人为之辅助。然能辅助,则更为得力。无力量者,当令家属代为念佛,则必能提起正念。」 若论助念往生之功,外虽在于人,内实在于佛。以佛圣现前,慈悲加佑,方使临终之人得以正念往生。所谓「慈悲加佑,令心不乱,即得往生」也。 临终三要 助成往生 世间最可惨者,莫甚于死,而且举世之人,无一能幸免者。以故有心欲自利利人者,不可不早为之计虑也。实则死之一字,原是假名,以宿生所感一期之报尽,故舍此身躯,复受别种身躯耳。不知佛法者,直是无法可设,只可任彼随业流转。今既得闻如来普度众生之净土法门,固当信愿念佛,预备往生资粮,以期免生死轮回之幻苦,证涅槃常住之真乐。其有父母兄弟及诸眷属,若得重病,势难痊愈者,宜发孝顺慈悲之心,劝彼念佛求生西方,并为助念,俾病者由此死已,即生净土。其为利益,何能名焉?今列三要,以为成就临终人往生之据。语虽鄙俚,意本佛经。遇此因缘,悉举行焉。言三要者: 第一、善巧开导安慰,令生正信。 第二、大家换班念佛,以助净念。 第三、切戒搬动哭泣,以防误事。 果能依此三法以行,决定可以消除宿业,增长净因,蒙佛接引,往生西方。一得往生,则超凡入圣,了生脱死,渐渐进修,必至圆成佛果而后已。如此利益,全仗眷属助念之力。能如是行,于父母,则为真孝。于兄弟姊妹,则为真悌;于儿女,则为真慈;于朋友、于平人,则为真义真惠。以此培自己之净因,启同人之信向,久而久之,何难相习成风乎哉?今为一一条陈,庶不至临时无所适从耳。 第一、善巧开导安慰,令生正信者。 切劝病人,放下一切,一心念佛。如有应交代事,速令交代。交代后,便置之度外,即作我今将随佛往生佛国,世间所有富乐眷属种种尘境,皆为障碍,致受祸害,以故不应生一念系恋之心。须知自己一念真性,本无有死。所言死者,乃舍此身而又受别种之身耳。若不念佛,则随善恶业力,复受生于善恶道中。若当临命终时,一心念「南无阿弥陀佛」,以此志诚念佛之心,必定感佛大发慈悲,亲垂接引,令得往生。且莫疑我系业力凡夫,何能以少时念佛,便可出离生死,往生西方?当知佛大慈悲,即十恶五逆之极重罪人,临终地狱之相已现,若有善知识教以念佛,或念十声,或止一声,亦得蒙佛接引,往生西方。此种人念此几句,尚得往生,又何得以业力重,念佛数少,而生疑乎?须知吾人本具真性,与佛无二,但以惑业深重,不得受用。今既归命于佛,如子就父,乃是还我本有家乡,岂是分外之事。又佛昔发愿:「若有众生,闻我名号,志心信乐,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以故一切众生,临终发志诚心,念佛求生西方者,无一不垂慈接引也。千万不可怀疑,怀疑即是自误,其祸非小。况离此苦世界,生彼乐世界,是至极快意之事,当生欢喜心。千万不可怕死,怕死则仍不能不死,反致了无生西之分矣。以自心与佛相违反故,佛虽具大慈悲,亦无奈不依佛教之众生何。阿弥陀佛万德洪名,如大冶洪炉。吾人多生罪业,如空中片雪。业力凡夫,由念佛故,业便消灭。如片雪近于洪炉,即便了不可得。又况业力既消,所有善根,自然增长殊胜,又何可疑其不得生,与佛不来接引乎? 如此委曲宛转开导安慰,病人自可生正信心。此系为病人所开导者,至于自己所应尽孝致诚者,亦唯在此,切不可随顺俗情,求神问医。大命将尽,鬼神医药,岂能令其不死乎?既役情于此种无益之事,则于念佛一事,便纷其诚恳,而莫由感通矣。许多人于父母临终,不惜资财,请许多医生来看,此名卖孝,欲世人称我于父母为能尽孝。不知其天地鬼神,实鉴其心。故凡于父母丧葬等事,过于张罗者,不有天灾,必有人祸。为人子者,宜注重于亲之神识得所,彼世俗所称颂,固不值明眼人一哂,况极意邀求,以实罹不孝之大咎乎? 第二、大家换班念佛,以助净念者。 前已开导病人,令生正信。然彼病人,心力孱弱,勿道平素绝不念佛之人,不易相继长念,即向来以念佛为事者,至此亦全仗他人相助,方能得力。以故家中眷属,同应发孝顺慈悲之心,为其助念佛号。若病尚未至将终,当分班念,应分三班,每班限定几人。头班出声念,二三班默持。念一点钟,二班接念,头班、三班默持。若有小事,当于默持时办。值班时,断断不可走去。二班念毕,三班接念,终而复始。念一点钟,歇两点钟,纵经昼夜,亦不甚辛苦。 须知肯助人净念往生,亦得人助念之报。且莫说是为父母尽孝应如是,即为平人,亦培自己福田,长自己善根,实为自利之道,不徒为人而已。成就一人往生净土,即是成就一众生作佛。此等功德,何可思议!三班相续,佛声不断。病人力能念,则随之小声念,不能念,则摄耳谛听,心无二念,自可与佛相应矣。 念佛声不可太高,高则伤气,难以持久。亦不可太低,以致病人听不明白。不可太快,亦不可太慢。太快则病人不能随,即听亦难明了。太慢则气接不上,亦难得益。须不高不低,不缓不急,字字分明,句句清楚。令病者字字句句,入耳经心,斯易得力。 念佛法器,唯用引磬,其他一切,概不宜用。引磬声清,听之令人心地清净。木鱼声浊,故不宜用于临终助念。 又宜念四字佛号。初起时,念几句六字,以后专念阿弥陀佛四字,不念南无,以字少易念。病人或随之念,或摄心听,皆省心力。家中眷属如此念,外请善友亦如此念,人多人少均如此念。不可一起念,歇歇又念,致令病人,佛念间断。若值饭时,当换班吃,勿断佛声。若病人将欲断气,宜三班同念。直至气断以后,又复分班念三点钟,然后歇气,以便料理安置等事。 当念佛时,不得令亲友来病人前,问讯谕慰。既感情来看,当随念佛若干时,是为真实情爱,有益于病人。若用世间俗情,直是推人下海,其情虽可感,其事甚可痛。全在主事者明道理,预令人说之,免致有碍面情及贻害病人,由分心而不得往生耳。 第三、切戒搬动哭泣,以防误事者。 病人将终之时,正是凡、圣、人、鬼分判之际,一发千钧,要紧之极。只可以佛号,开导彼之神识,断断不可洗澡、换衣,或移寝处。任彼如何坐卧,只可顺彼之势,不可稍有移动。亦不可对之生悲感相,或至哭泣。以此时身不自主,一动则手足身体,均受拗折扭?之痛,痛则瞋心生,而佛念息。随瞋心去,多堕毒类,可怖之至。若见悲痛哭泣,则情爱心生,佛念便息矣。随情爱心去,以致生生世世,不得解脱。此时,所最得益者,莫过于一心念佛。所最贻害者,莫过于妄动哭泣。若或妄动哭泣,致生瞋恨,及情爱心,则欲生西方,万无有一矣。 又人之将死,热气自下至上者,为超升相。自上至下者,为堕落相。故有「顶圣眼天生,人心饿鬼腹,畜生膝盖离,地狱脚板出」之说。然果大家至诚助念,自可直下往生西方。切不可屡屡探之,以致神识未离,因此或有刺激,心生烦痛,致不得往生。此之罪过,实为无量无边,愿诸亲友,各各恳切念佛,不须探彼热气,后冷于何处也。为人子者,于此留心,乃为真孝。若依世间种种俗情,即是不惜推亲以下苦海,为邀一般无知无识者,群相称赞其能尽孝也。此孝与罗?女之爱,正同。经云:罗刹女食人,曰:我爱汝,故食汝。彼无知之人之行孝也,令亲失乐而得苦,岂不与罗?女之爱人相同乎?吾作此语,非不近人情,欲人各于实际上讲求,必期亡者往生,存者得福,以遂孝子贤孙亲爱之一片血诚,不觉其言之有似激烈也。真爱亲者,必能谅之。(续编下.临终三大要 民国十九年) (三)助念超度 送死事大 众缘助成 世间一材一艺,皆须大家互相资助,方能有成。故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世间法尚如此,出世间法,何独不然?须知信愿念佛,求生净土,乃佛法中之特别法门。三根普被,利钝全收。等觉菩萨,不能超出其外。逆恶凡夫,亦可预入其中。一切法门,不到业尽情空,不能了生脱死,以唯仗自力故难。念佛法门,若具真信切愿,即可超凡入圣,以专仗佛力故易。一得往生,其所得之益,比业尽情空者,高超多多。此之法门,无论老幼男女,贵贱贤愚,士农工商,在家出家,皆应修持。不唯不碍一切职业,而且能助一切职业得易成就。凡念佛之人,务必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信愿坚决,求生西方。以此自行,复以化他。俾内而家庭眷属,外而乡党亲友,同修此法,同求往生。其为功德,何能名焉。以故成惠民,与诸居士,组织一助念往生社,于本镇武圣庙。每月逢期,来此念佛。念毕,讲说净土法门之利益,与其修法,并临终助念之办法。凡入社者,均当依之而行。其有社友,或非社友,请往其家助念者,当本大菩提心,开导病人,及与眷属。俾各依佛法,勿任凡情。开示之后,大家同秉一心以念,必期其亡者直下往生西方而后已。能成就他人往生,待至自己临终,必大有成就自己往生者,切勿以不关己而忽之。至于同社念佛道友,平常当与家中眷属,说其临终助念之利益。与预先洗澡、换衣、并对之哭泣之祸害。当请一本《饬终津梁》,令其详知。迨至父母,或余眷属,临欲命终,家中眷属,同为念佛。令彼心存正念,随佛往生。并请社友,为其助念。此时一发千钧,关系甚大。当将丧祭种种虚华之费,移于此时用之。当将哀毁尽孝之诚,移于为亲念佛。须令眷属,悉听社友指导。切不可狃于习俗,以误大事。孟子谓:「养生者不足以当大事,唯送死可以当大事。」况临终能以念佛相助,则正念昭彰,随佛往生。成就亲往生,即是成就亲作佛。凡作佛者,必度无量无边众生。世间尽孝之事,尚有大于此乎?是宜竭尽吾诚,而极力助之也。(续编下.海门汲浜镇助念往生社缘起 民国二十年) 临终助念 利益众多 轮班助念,此一事有多种利益:一则辅助己之正念。二则曲为彼等种最胜善根。三则开通风气,以期大家效法。四则若至临终,自不致张罗忙乱,破坏正念。(三编下.与陈燮和居士书) 欲做佛事 念佛第一 做佛事,当以念佛为第一,余皆场面好看而已。(续编上.致郭辅庭居士书 民国 二十一年) 凡丧中作佛事,均当以念佛为事。若念经、拜忏、做水陆道场,殊少实益也。(续编上.覆沙庸之居士书 民国二十一年) 做佛事,唯念佛功德最大。(续编上.一函遍覆 民国二十一年) 心之至诚 自有感通 荐亲,只期往生西方,何问落于何道。此意似好,实为障碍。以人之神识,随业所转。汝以至诚心为母念佛,仗佛力故,即可往生。问落处,便是作未往生想也。(三编上.复何希净居士书 民国廿六年七月廿三) 汝欲超荐父母,实为孝心,又何须问其有功效否。此问,足见汝之信心不真切。至诚恳切念佛,念至其极,则能了生脱死,超凡入圣,以至究竟成佛。何况汝以孝心,为已过去之父母念,能不有功效乎?但恐汝心不大真诚,则汝父母所得之益,亦不大超胜耳。观汝为超荐父母,写信问我,尚不肯见屈,只一「敬上」了之,则知汝为父母之心,亦系皮毛而已。当发真实心,则必定可以仗佛慈力,往生西方。(续编上.覆陈重为居士书 民国二十年) 三时系念 非助念法 三时系念,乃后人所著,冒中峰国师之名。此书有二种,派头大同,文字不甚同。乃平时提倡之派头,何可用以助念?助念须专一念佛。若至将终,并《弥陀经》亦不念,方可令命终人心归一处。此书乃法师升座,连念带讲说一段,大众坐听讲说毕,念一次佛。盖以讲说为重,念佛为助。着此书者,实不知助念之道。而世之不知净土法门者,以为助念佛事,亦可慨也!临终助念,以专念佛号为主。(三编上.覆德培居士书三) 临终助念 专念为主 念经念佛,皆可超度亡人。但念佛可无间断,念经则不能如念佛不间断。又念经比念佛吃力,是以光每劝人念佛。(三编下.覆慧海居士书三) 保病荐亡,今人率以诵经、拜忏、做水陆为事。光与知友言,皆令念佛。以念佛利益,多于诵经、拜忏、做水陆多多矣。何以故?诵经则不识字者不能诵,即识字而快如流水,稍钝之口舌,亦不能诵。懒坯虽能,亦不肯诵,则成有名无实矣。拜忏、做水陆,亦可例推。念佛则无一人不能念者。即懒坯不肯念,而大家一口同音念,彼不塞其耳,则一句佛号,固已历历明明灌于心中。虽不念,与念亦无异也。如染香人,身有香气。非特欲香,有不期然而然者。为亲眷保安荐亡者,皆不可不知。(增广上.覆黄涵之居士书一) 慎重其事 以报深恩 朱子教人勿诵经,是谤佛法。我教人勿诵经,乃慎重其事。以父母恩深,宜认真请有道心之僧念佛。不宜请赶经忏之僧诵经、拜忏、做水陆,以徒张虚文也。(三编下.覆温光熹居士书二)
---------------------------------------------------------------------------------------------------------------- 更多智随法师佛学内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