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 护持 |
常福法师:《金刚经》系列开示 45 |
 
常福法师:《金刚经》系列开示 45
金刚经能破除您心中的疑惑,建议你每天读一遍,你读一遍就是一次总持,这样有利于破除你心中的疑惑。断疑才能真正生信,生出究竟的真信。 闻金刚经生恐怖者,多为一生中执法修行,破执时内生出极大的恐怖,感到不知所措,多为法上的疑惑极多者。闻金刚经生喜,感激涕零者,非三佛五佛处广积善根。前者闻经而生烦恼,后者闻经而得法喜。 金刚经并不讲具体的修行方法,只讲破妄破执破相无住无相无念的理。小乘佛法中讲了很多对治烦恼或修行路上的方法。但依法修行者,必留下某种法执。并不是真正究竟解脱。 金刚经会破你一切法都不立,法报化三身当下现前,无有任何怀疑,或者报身的庄严,或者报身的受用,但是法身没有现前,但可获得法身的知见:比如应无所住的清净体就是法身,应无所住的生灭相就是报身,应无所住的悟性觉性就是化身;法报化当中没有一个全面的显露,化身应住,报身应住,法身应住;到最后面已经完全的把你这个体给破了,金刚经是破相的,是离相,是无住,无念,最重要的是无住,无住即法身即报身;无念是绝对,不是我的意识里面无住无念,一个无住的体就是无念,无念是绝对之意,后面会详细的破解。比如常福在讲法,以为常福在很了不起的讲法,常福在有念了,要微细的破这种知见。所以我讲金刚经的时候,我也在修,我还第一次讲这个金刚经,我也在破我自己很多的知见在里边,大家是共学者;大家以一个欢喜心,一个发菩提心的心,一个密行者,默默的把你的知见给他破掉;所以佛经上讲:宁可着于须弥山,不可着于一念空;把须弥山抱着没有关系,因为他无住故;他必定与法身报身相应故,一念空可就麻烦了,一切法不立而住顽空,非想非非想天,他没有有立啊,一切皆是顽空,不能见法啊,不是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啊;跟六度万行都不相应啊;跟六度不相应就不能与十方众生心相应,跟十方众生不相应就不能利益一切众生;不能利益一切众生,也就不能建立“无一众生可度”的无人相众生相的状态;众生无所度的体和有所度的众生他是不二的,度即无度,无度而度;并不是不度就不要了,是有度之中,无度之体,是无度之住;是在度众生,无住而已;所以我们一定要搞清楚,千万不要偏;既不要偏于有,也不要偏于空,既不能离于有,也不能离于空;空有不二故。跟俗人、阿罗汉及外道不一样的知见在哪里呢?以入世而出世,就是以入世的体相,他这个体的当下就是出世的心;不离开当下而出世的就是佛;而入世就是众生,所以众生跟佛不二故;当下就无我,没有一个失,没有一个得的这个体才是真实的。你看说入世他有出世,说出世他又入世;他是不可思议,彻底的超言词显实相。 后面讲道:“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释迦牟尼佛不讲“一切法不住而行布施”,在金刚经里面它不是教我们怎么样的去离开色,我们平时的教言是持戒、修清净心、见一切色远离它,往往是用很多的方法和手段,但是离了以后又怎么样呢?释迦牟尼佛在小乘教法中讲了很多很多这样的教法,哪些阿罗汉为什么还是没有成佛呢?还没有开悟呢?就是说依法而断色者必有法住;你眼睛看着极乐世界,虽然舍掉了娑婆世界,但是极乐世界又住了;你眼睛盯着北京,天津不是舍掉了吗?舍此法建立彼法,我们总是用十除以三,哪个尾巴老也是舍不掉;我们用法来修行,来做无住之事,想得佛果或是离色,是非常非常困难的;但是我们在生活中往往是用一种方法来摄受另外一种方法,忏悔啊天天拜佛啊,消业啊,好象是轻了一点,但是你不知道你在拜忏,这又是一种执著;时间久了,你又生讨厌之心,你要出家,出家也是一种执著;你做菩萨,我要度众生啊,度众生也是一种执著;你要成佛啊,成佛也是一种执著;依法而住的话很难很难的,所以佛陀在金刚经中从头到尾都没有讲用这个如何如何修行啊!所以我讲阿弥陀佛的时候,很多人会说,师父讲的真好,可是我还是不知道该怎么办啊。其实讲法,它是一个无住之体,无念之体,我把阿弥陀佛讲完了以后,你自然的就会到了。无念它是绝对的,无住他是清净的;无住之体会于三心就是法报化;现前故,它是无念;无念它是绝对的,没有我,没有众生可度,没有佛可成;无住就是一切法不住,自然无念就现前了,无念与无住它是互互相应的,有法可住都是非常麻烦的;所以闻到金刚经你要会到这个义。 金刚经从头到尾都是破疑,断惑,生信的;疑惑就是妄心在,没有妄心就不会疑了,一直到第十六会,整个都是破发大心凡夫的疑惑的;十六会以后才讲大心菩萨,菩萨还有四相,凡夫有四相,较粗;菩萨有四相,较微细;前十六会讲得是粗相,是给我们讲的,十六会之后讲得是微细相,是给菩萨讲的;破菩萨四相的那个地方非常非常的微妙,微密;到那个时候会更加的难懂;现在所讲的,还是比较粗的,后面会比较细密。 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而行布施;不住色声香味触法而行布施。先讲布施,建立一个不住相;应无所住而行布施,是对于发大心的菩萨,以布施为首,以般若为信本,以布施为行,行和信相资,应不住色而行布施。为什么说色声香味触法,为什么不说六根呢?根无相故;你说眼睛是根吗?挖下来你看一看。耳朵是根吗?割下来看一看是一块肉而已。根是没有相的,是我们的闻信里,根逐妄就变成识,识可以把我们的闻信遮盖,就象云可以将太阳遮住一样。根是在哪里?与法不相应之前的那个根是无相的,什么都没有。所以讲不住根,我们不知道怎么办?不住眼睛,眼睛的根是什么呢?是色,没有色哪来的根呢?你没有色相怎么会有根呢?怎么会有眼睛呢?耳朵离开声音还有存在吗?你不能说不住这个耳朵吧。耳以声为根;鼻子以香为根,舌以味为根;身是四大合和的。你说地、风、火、水哪个是身呢?这个是没有体的。水、风有相吗?在椤严经里讲地水火风都是无相的。山有地、树、土、石构成地,拿走山树土石,地又到哪里去了呢?火在哪里?用火点柴,火在哪里?火在空间里?为什么我们看不到?火是众缘合和,没有火体。风在哪里?动性为风;空,挖个坑,坑内有空,把坑填上,空又到哪里去了呢?难道空在外面吗?那么外面的空刚才又到哪里去了呢?找不到空。地火风水本身就是空的,所以身体也是空的。意,没有外面的长短高低,你的意又在哪里呢?我看到房子,产生意识,那没有房子意又从哪里出来的呢?意依法而生。如果没有法,意根就不能生。所以我们这个根,是没有体的;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的根就是“闻性”,而闻性触法而起分别,产生识。法又在哪里呢?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景:色声香味触法,是我们能观到的这个景。根没办法说,识也没有办法说,根不显,识也不知道在哪里?见到什么才生识;所以心随于法,眼睛看到东西叫眼识,耳朵听到东西叫耳识,鼻子闻到东西叫鼻识,身体触到东西叫触识;我们的心想着过去遇到的所有东西,看到的听到的闻到的,叫做法,叫做意识。意与法相应故,就产生识。意显法就现。意是眼耳鼻舌身的总持,意一断法就灭。就像做梦一样,你醒来以后什么都没有了。所以外面的东西跟里面的东西是相应的。意密,意在秘密的地方,故一切法现在、过去、未来也在秘密的地方。我们的意不可得,同样现在、过去、未来也是不可得。意是成所作智,而我们没开智慧的话,把识当做智了,意是感官的,眼耳鼻舌身意都属于感官。意根以贪欲根本,身根以吃饭为根本,贪欲吃饭这两条是很重要的。所以人意根生起心就得定,对法的执着,就会拒生死,拒妄见,拒无常。 释迦牟尼佛讲色声香味触法,是对境也是对机,因为众生的机在境上面,因境而生心,生心就生觉和迷。故境界会令我们生出觉和迷。不通达般若的话,以无生而生,以妄为真,迷了就进入三界。如果无住就断生死。心无住,舍,法无住;舍,法上无住,就是菩萨。众生与菩萨不同之处是有住无舍,有住本身就是妄见,因诸法本来无住故,它是实相。我们觉性里的无住跟我们实相相应的一刹那,实相现前。但众生不知,却有住,有住就有生死。众生不但住生死还不舍,就是不肯布施,布施要得利益。菩萨发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无住心而行布施。阿罗有无住,但不肯布施,不能行六度,不能度众生,不能以众生的生死为涅磐之性,不能不离众生不住涅磐。在生死中不住生死他就是佛了,在佛那里不住涅磐就是在度众生,所以度众生和成佛无有差别,是不二的。成佛就是度众生,度众生就是成佛。说度众生众生已度尽,说成佛佛已成尽。而我们众生有障碍。说度众生吧,成佛在障碍,说成佛吧,度众生在障碍;互相有障碍,原因是什么?妄见:不知道度众生本体无住故,体无住才叫度众生;如果你有众生可度,不是有住吗?众生往往有个错觉:我先度众生,然后再无住,我把众生度了,然后再去无住,我在度您,但我不执著,他认为那个叫做无住;这个不叫无住,是头上安头。无住就是当下度众生的体就是无住体,是清净的,这个叫无住。比如我现在给你讲话,这个当下的本体就是无住的,不是我等一下子,我不要执着啊,这个体就是无住的,这里面我怎么讲法都是清净的。这里面法报化身是具足的,无住之体就是法身,其实我现在已经讲到后面去了,讲到菩萨微细体里面去了,我希望把前后都拉到一块,希望大家每句话每段意思都能用心会得到。我现在讲法你可以思维一下,我不是回到房间里无住,我是现在就是无住,现在的本体就是无住,无住是在觉性里面的,我是不离开讲法而成佛道。释迦牟尼佛行住坐卧一点都不离开,就这样的,一直到了80岁,吃饭穿衣睡觉,行住坐卧,因为他无住啊,不是另外还有所执;是当体就是无住;所以呢,吃饭穿衣睡觉天天给众生在一块无有障碍。所以在听法的时候你要悟到这个道理;所听法的人是无住的,所讲法的人是无住的,我讲的法是无住的,你了解这是无住体,而无住就是已经成佛了,无住就是在度众生,度众生无住故就是佛;这个中间就是法,佛法僧都现前了。所以释迦牟尼佛说了一辈子法,但是无法可说;如果你用这样的心来听法也如是。用这样的心来说法亦如是;如果你会到这个道理,说法就是听法,听法就是说法;听法跟说法不二故。释迦牟尼佛及菩萨,都不会有这种心,我在说法,我懂得这个道理。所以你悟到这个道理就明白:说法就是听法,听法就是说法;说法的无住,听法的无住,中间还是无住,三轮体空故,一切无住。所以佛陀认为和众生是同体的,都是法报化的显现,所以佛陀就充满无上的信心。众生看了释迦牟尼佛每天只是吃饭穿衣睡觉就迷惑啊:有无量的众生要度,为什么我不能象佛一样坐在哪儿度众生呢?因为有这个相存在,就充满了一种相上的执著;我要象佛那样度众生,就变成的我执。就不知道,没有一个坐在上面的人,没有一群坐在下面的人,佛陀说法与众生互互相应,根本就没有任何差别;是因为你们的分别心,是众生的分别心,到妄见里面去了;其实你一旦明了了,一通全是通的,不可思议通达。所以众生往往是住在上面,不能了知实相。 不住心与六波罗蜜一定要相应,如果不相应就是不能与众生心相应,就叫有住;所以呢,我们要发大心,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微细的观察你的心,微细地观察到您修行过程中所遇到的疑及障碍,都是因为妄在哪个地方,如果你没有看到自己好微细的哪个妄的话,一妄全妄,这一念不能明了,一切将无,可以看出这一念的闻信非常的重要;佛陀为什么以六尘来论呢?佛陀不说一切法,只说六尘是为了让众生不住一切法而得度;不住根得度、不住识得度、不住一切法得度,因为尘对我们眼睛来的是最快的,直接是个境,境就是个当下;当下不住的体不立一切法;我们往往立法,释迦牟尼佛吃饭穿衣睡觉当下这一切全是境,不生心故,一切境都是独立的,想与不想都是你自己的思维;因为尘是不动的,外面的色声香味触法都是不动的,因为你眼睛看到色生心故,就生识,那都是个妄境;不生识,识不要动,直接用心了知实相,无住之体。除了境之外,所有的都叫法,是境的当下的体里面建立的任何东西都叫法;你想一想,你见色,这个色的当下体,你动了任何一个念头,都是法;所以呢不见一切法,不承认自己的识,因为识也是法;不建立自己另外的根,因为根也是法;因为都是识里面想出来的,没有识哪来的根呢?不住之体,在这里面任何见,任何住都叫做法的显现,有法就有妄,有妄就麻烦了。为何不应住呢?因为一切法不应住;一住就会攀缘,就会贪著,所以我们住在法里面,不知道境就是色声香味触法,不住色声香味触法,一住色识就动,一识动就染着,不染善就染恶,住色染色,住声染声,住香染香,住味染味,住触染触,住法染法;只要你住了,它就染,一染它就生善恶,善恶的本体是空的,你住即有染,染即有善恶,有善恶大小就会有对立、排斥;这个善恶大小是没有相的,我们住了它就有了相;大小不过是个名字而已,东南西北有大小吗,不过都是个空而已;哪有分界限呢?东南西北是一不是二,没有分别;但你用识把它中间隔开来了,他就有了;你自己不搞个法把它隔着,哪有什么东南西北呢?我是方丈,你是小和尚,有分别中间一定会有障碍;大小中间是没有相的,你有妄见一定有大小,有大小一定有冲突。有大小善恶分别的这个体,都是视为冲突之相;有冲突之相会产生什么区别呢?无住之心它是无相的。有住就有相,有相就有分别,有分别就有大小。比如你做寺庙,要不就是大的压小的,要不就是小的嫉妒大的;中间就有恶业的显现;也有善业的显现。佛教讲以有相做功德,功德非常的小;以无相做功德功德就大,无相的功德是无尽的,因为虚空本来是无尽的,但是我们有相的执著了,就变成这么个体。所以不住色不住声都是一样的道理;不住色,色无碍故,色就广大;一切色皆无障碍故,是谓大色;不住声,一切声皆无障碍,是谓心音声;有障碍就有大小,没有大小就是一体的,是故一体之色,一体之声香味触法,只要你不住,色声香味触法都是本来圆满的;如果你有住,色声香味触法他就不圆满;不离相建立无住,不是离开这个相另外建立一个无住;不是说我眼睛闭着不住,是在色中而不住,是在声香味触法中而不住,这个才叫做无住;无住之觉性,无住是他的无住之体,是真如相。 如果你真正明了这个道理,你走在外面,不住色声香味触法的时候,大家要紧记住啊,不要以意识叫无住啊,要了知实相的无住体;生和灭就是无住,无住即是无生,无生即是佛心;所以外面的都叫佛心;佛心无住故,所以色声香味触法都是佛心;我们为什么分别界限呢?我们有住之体,有住之心,所以生出善恶好坏分别、触、香这种种差别;这些东西都是因为我们有住而产生的,如果你无住它是没有障碍的;所以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个差别相,都是有住的体里面显现出来的;但是有住而无住,有住的是我们的心,无住的是佛的心;如果你一念生真信者,相信了这一念是无住之体,是佛心的话,这个体就得到了,体得到了那你看这个世界都是一个佛心;你这个心叫做觉心;它以佛心为体,佛像为庄严,为清净、为解脱;本体就是解脱的,你现在看外面的境是无住之体,在法身上面讲它是解脱的,报身上面它也是解脱的;如果你无住,不住色声香味触法,你这个身心就不住,没有我见了,没有我见那有我识、我身呢?包括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皆是空的,全部没有了;你自己融到法界里面,变成一个觉,那个觉是解脱的。如果你以这样的心来行走,你就感觉到没有一个佛成,佛自成;没有一个众生可度而自度。这个时候你走到外面去,真是象六祖大师所讲的,何其自性本来清净,法身故;何其自性本来自在,报身故;何其自性本来具足,大悲心故。所以呢佛陀三心会于我们当下的这个体,就是法报化一体。你要认识到这个问题,是个彻底的佛的一个显现。我们众生往往用未知心----尚未觉悟的心,来建立不住;是一种意识分别出来的一种不住;认为是一种“不执著吧”,他认为“不执著就是不住”,他不知道不执著是从意识里面出来的;还没有实体;不执著只有一个安心故;比如念阿弥陀佛,把烦恼念没有了,清净了,为什么那么多念佛的得不到解脱呢?就是这个缘故。他认为念阿弥陀佛,烦恼就消掉了看不见了,所以我念阿弥陀佛清净故,他以为那个叫做无住。他不了解为什么念阿弥陀佛就会清净?因为烦恼无住故。你要念阿弥陀佛,你把你心念清净了,人家骂你都不烦恼了,过去为什么会烦恼,现在为什么不烦恼?是因为烦恼的体是没有实相的,烦恼无住故,你立即就悟道。后来你不念阿弥陀佛,它也是无住的;这是时你就觉了,无住就是佛心,烦恼自灭。但是我为什么念阿弥陀佛就清净,不念就不清净?是因为你没有觉性,还没有无住体的显现,你是个假无住,是意识里面发出来的那个不在乎的放弃的无住;并不是在法上建立起来的无住;所以众生往往在这个上面搞不清楚,以为你念阿弥陀佛就是无住了,其实你不知道,无住里面是实体而无住;是觉悟了,自己无住;与他实相相应了,那个才是真正的无住。所以我一再强调这一点,要知道无住不是我们独立的意识的无住;是相上本体的无住;你会于本体哪一刹那,你整个的世界所生故;整个世界是我觉故;整个世界是我身,是我口,是我意,没有一个独立的我存在;我相没有了,如果你只是从意识里面发出来的,一定是错误的;你就变成我觉了,我在讲,我是圣人,有圣见;我已经觉了,我已经认识了金刚经,你们都还不清楚;那就变成了意识里面的一个思维;是错误的;这个金刚经文字即是般若,即是法身,法身就是报身;报身就是文字;所以呢文字、实相、观照它这个是不分开的,这个书的文字就是观照;观照就是实相,闻到这个文字,他同实相就相应了,整个世界就变成一体了,这个时候呢?你就绝对没有一个我懂得金刚经的意思了的念头了,这就是所谓的无住身心。你自己平时呢多是有住身心;还是凡夫的心;这里面非常的微妙非常的机密。 为什么这部金刚经是为最上乘人说,为发大心人说;心中有疑才行,心中没有疑就没有办法修行;疑者知妄而不解,妄在哪里?不知道妄在哪里而生疑惑;发了大心,有修有证相当一段时间之后,有众多的疑惑不解;这个时候是最佳的契入时机;如果你平时就根本没有用过功,我怎么讲啊?你从来就没有发过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我怎么讲啊?只是耳朵来听一下,玩一下而已。我们只是聊聊天,玩一下游戏而已。事实上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 修行过程中,中间有很多的妄见,平时没有破掉的东西,我讲金刚经,忽然的心开意解,豁然打开自己的那个疑惑;然后刷的一下住到法界里面去了,跟佛陀无二无别了;度众生没有障碍了,那一刹那才是真实的。过去四川有个禅师,讲金刚经非常的好,人称周金刚,写了很厚的一本东西,入江西要弘扬金刚经,在小餐馆遇到一位老婆婆,要点心吃;婆婆问他,现在之心不可得,过去之心不可得,未来之心不可得,请问你用的是哪个心来讲金刚经啊?(另说:请问你点的是哪个心啊?)禅师大惊,焚稿而入深山行20年后才再出来;20年后悟到了,原来自己和这个体啊是不二的,无话可说全体即是;就象世尊拈花讲无言之法,众愕然独迦叶微笑一样;与法相应故,言辞道断故。绝对的体的相应,完全是绝对的体,您非要在相对的体内去思维,那不是出现毛病吗?释迦牟尼佛吃饭穿衣睡觉无非是道,非常非常单纯的行为,释迦牟尼佛根本就没有念过没有住过,因为他只是非常单纯的因众生心而显现已;我们众生呢?见到一个花出来了,无不充满好奇的心,全部心动,全部探求,全不如如;只有迦叶尊者如如不动微笑相应。神通第一的莲花色比丘尼变化大梵天王第一个顶礼从天上讲完地藏经的释迦牟尼佛回来,佛陀说第一个给我顶礼的是须菩提。何故?尊者此刻正如如不动在山洞里补衣服,须菩提解空第一,了知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他以无住心安住,他不来即来,来即不来,是不二的;唯法相应故,佛跟佛是沟通的。须菩提有一次打坐好久才出来,好多天人合掌恭敬在哪儿等着;出定后,天人下来礼拜,问拜何?答听法,感恩说无上妙法。问:我并没有说法啊;答:“君无住之体就是无上的妙法啊”;真正悟道会意的话,是非常单纯的,行住坐卧无不是,言辞道断确是无话可说。无非吃饭穿衣睡觉,不动念头,一直安住而已; 我们呢?每一天从早到晚思维计量,“怎么修行?怎么修行?”一天到晚的绞尽脑汁的思维“怎么修行?怎么修行?”,我应该怎么修,你应该怎么修,大家搞得不宜乐乎的,居士给居士在一块谈,出家人给出家人在一块谈,法师给法师在一块谈,都无非在谈一下无聊之事而已,其实不知:金刚经者,无非是如此平实:吃饭穿衣睡觉,吃饭穿衣睡觉,吃饭穿衣睡觉,安住无住,安住无动,其心如如而已。无住之心在一切法里面建立,如果你真正这样安住,无尽的众生都被你度尽了,给人家说法也是说这些东西。以金刚经来印心啊。众生没法以此印心怎么办呢?只好讲有为法令他安住了。这种于平实中的无上大道真是好难讲的,众生就是喜欢这些以妄制妄的东西,就是喜欢诤论得不亦乐乎,拼命的想拼命的诤,无非妄想而已啊;是以如来大悲啊;现在这些人在法上如何呢?首先是争是非都来不及,一点小事情就烦恼的要命还证法?法上有争,事上就有争,因为你在妄的体里面,怎么会不争呢?于法上不感兴趣的人,就是喜欢争论。有争论,就有烦恼,有烦恼就是生死之法。有生死,就有是非,有是非,就有贪嗔痴,我们要知道这个道理;在境在心,在境不住境,在心不住心,在境上来讲,是浅是看得见的,看不见的是心,我们在境上面不住的时候,深的地方是见佛,是佛知佛见;您不知道佛见了。因为你这一念不住的体,您知道是什么呢?佛陀悉知悉见呢,这是在深的地方法身见;浅的地方就是境,对一切境不生住故,浅者浅深者深,浅的地方不住境,深的地方不住心;在很深的地方不住心就是法身;不住另外的一个识的心了;境上不住境,这是不可思议的感应力。 所以我们要出离生死,必须要有无住。无住之体就是法身、报身和化身,三界就不立,三界不立,识就不立,识不立就转智,五种识就转为智,成所作智,智者忍也,忍者智也,智就是大福报现前,跟大智慧现前,无住之体才能够进入大智,色庄严、声庄严、香庄严,没有我的这个根了,没有外面的这个法,中间没有识。外面法不住故,境不住故就遍庄严,根不住故清静故,清静是为智,佛有智身啊。 佛陀在这个世间示现的叫智身。什么叫智慧之身?就是这个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四智现前,这叫智身。这四智是一智,一智就是四智,叫根本智和后得智。后得智是指相来讲,根本智是对清静来讲,清静就是法身,对相上来讲就是化身、报身,叫四智。智者,无生,是没有生,是化身。智是没有身体的,智是无身故,所以我们看到的庄严是佛陀的无智之身,是智慧之身,智慧之身是无相的、无住的,因为无住才有相好庄严,有住就没有相好庄严。 所以在此世界你想修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不是凭你有住能修得到的,首先要建立无住,无住是佛心,得根本智,然后呢一切相,色、声、香、味、触、法建立庄严,色庄严、声庄严、香庄严、味庄严、触庄严、法庄严,就三身具足。对三身来讲,无住之体,即法身。报身来讲,遍庄严,色庄严,像极乐世界,色遍一切处、声遍一切处、香遍一切处、味遍一切处、法遍一切处。西方极乐世界就是色身香味触法,就是我们自性中的庄严,自性中的庄严是在法身中流露出来的,有不住之心。色庄严、声香味触法的庄严,是法不住,境不住,建立报身庄严,报身庄严就是色身香味触法。西方极乐世界色身香味触法遍一切处,光明无量照十方国无所障碍,叫无量光。不住心是什么,就是无量寿。不住相是什么,就无量光。无量光无量寿就是无量觉。所以无量光现前,无量寿现前,无量觉是什么,就是释迦牟尼佛,叫化身。这二种庄严现前是什么?就是以释迦牟尼佛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是法上的圆满,报身的圆满,才得化身的圆满。三十二相在任何地方都是三十二相,所以佛陀的三十二相随时示现。如果你这个无住之心没有得到,法身不具足,法身不具足,那你报身就不具足,报身不具足,你的身体就不具足。为什么菩萨还缺少一相呢?他胸口没有“卐”字,但是菩萨头上有肉髻,但是他没有无见顶相,菩萨这个“卐德具圆”这个“卍”字还没有出来,但是隐现在里面,很模糊,模模糊糊的隐现在那里。他那个卍字是一个右旋的体,并不是我们现在看到的那个画像上的卐字,如果那样的我们还不觉得好看。大家想,你胸口一个那么大的卐字多难看啊。佛陀那个是隐形的,似有似无的那种状态,并不是我们看到很明显的,搞得四方方的摆在上面,不是这样的,它非常的柔和,看了以后非常的清静,是一种万德具圆的体,不可思议。无见顶相是谁都看不到的,只有佛具足,菩萨都没有,因为菩萨还是有相。那无相从哪里来呢?他的报身无相是从无住心里面出来,没有无住心法身不具足,报身怎么会具足呢,报身不具足化身就不具足。像这个三十三天的转轮圣王,他也有三十二相,但是呢他三十二相非常隐,看似有似无的状态,不是很清晰。释迦牟尼佛三十二相在人道最珍贵的相,非常的清晰啊,透明清晰,就像那个照相机里面的度数非常非常的高。但是我们众生不圆满故,阿难尊者他也有三十二相,他不圆满。只要你有住之相,不管你怎么修,你闻到无住之相的功德也不可思议啊。为什么?一念住性者,这个不是代表你就成佛,但是佛陀实知实见,但是你还没看到。那一觉念是真实的,跟佛陀是同等了,跟佛陀无二无别,但是呢你还有习气,还有一个断习的过程,就是观照的力量。你要从这个文字产生观照,把实相全部显现,这中间还有一个过程,就是顿悟渐修。你悟了这个体还有一个渐修的过程,就是精进的体里面的“精”。就是一个念,然后住下去。六祖大师他的渐修啊,他也要十五年的渐修啊,十五年住在猎人队里面,他还是在修行啊。并不是你闻到你就是佛了,其实你的习气还一大堆呢。所以闻法,你不要以为说天上掉下一个什么东西,要我成佛,我现在就成佛,那是骗人的。必须要有渐修,闻到这个法以后,他次第的渐修。但是闻到这个意思,落到你心里面去了,也是不可思议,你最起码的,佛知佛见啊,你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印现出来了,因为你无住了,这也是不可思议的。所以闻到这部经典都是不可思议功德。这部经典在哪个地方,哪个地方视为有佛,我应当珍重、恭敬,因为佛遍一切处。佛陀是无住之体,一切皆无住之体,这部经典讲无住,正好实相是无住,与实相是相应的,所以经典在哪个地方犹如塔。什么叫塔呢?这个塔是法身塔,什么叫法身塔,就是无住,无住是为塔。整个三千大千世界都是无住,就是佛体。所以呢,宝塔就现前了。所以呢,有此书者皆宝塔。你不恭敬金刚经就等于不恭敬佛塔,不恭敬佛塔就等于不恭敬法身,不恭敬法身就等于你在妄里面,迷惑的,过失有无量,你的过失是无量无边。闻是经典,福德无量无边,但是呢,如果你对它不恭敬、不珍重、不信、乃至于诽谤、不认同,那罪过也是无量无边。对金刚经的一念诽谤,和对金刚经一念不认识、迷惑、乃至于诽谤、不认同、不认真,可能你的果报将来也是不可思议的。为什么?直接诽谤法身故,你跟法身结下一个恶缘,跟法身结下一个背对背的缘,你不知道隔之于千里啊,那就非常危险了。但是呢一念觉也不可思议。所以呢我们要想现生中解脱,必须要了解它,你可以现身不退转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里面都没有讲这个,是直接成佛的,不退转是在无量寿经里面或者别的经典里面有,在这里面都没讲。还有不退转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那这个金刚经还不圆满,连不退转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个体都不存在,这个还是渐教里面说的。所以金刚经是直指,没有任何转弯抹角的,一心即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就在我们当下,这就是菩提心。所以呢,不住就是菩提心。不住色身香味触法而行布施,你如果把色搞懂了,身香味触法都搞懂了,色是外面的尘。心经里讲,照见五蕴皆空,那五蕴从哪里来呢?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色是什么呢?就是身香味触法,叫外,叫器世间,内里面讲呢,身香味触法就生心。有色就有受,就是识出来了。受,眼受、耳受、鼻受、舌受、身受,都叫受,受在哪里呢?色有受吗?色的本身是没有受的,受是我们生心才有受,有色生受,眼睛看色生受,身香味触法有受,五蕴魔就显现出来了。你如果住了,五蕴魔就出来了。四大非有,五蕴皆空。四大本来是没有的,五蕴是空的,但是我们四大一有,五蕴就不空了,你有住五蕴就出来了。有受就有想,有想就有行,有行就有识。受,有乐受有苦受。想,有分别想,这个是好的,这个是坏的,这个是善的,这个是恶的。想就行动了,行是什么行呢?就是我好的我就要,不好的我就不要,就瞋恨心、欢喜心了。有了行动就有识,就有因果,识是因果报应,识就是三界,你将来到地狱、天堂都是因为识,三界都是因识成就的。阿罗汉都是还有妄识的,到了菩萨那个境界还有习气,七地菩萨还有习气,八地、九地、十地菩萨还有度众生的习气,还有供养的习气,普贤菩萨、等觉菩萨还要回向十方,建立一切智,还有这个习气。到等觉、妙觉菩萨,彻底的成佛了,下至于九法界的众生,全部妄,有识才有九法界,九法界里面才生识,超越了九法界就没有识了,菩萨还有一分识,就是还有一分习气,这个习气就是识。彻底的成佛,习气全断,就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但是我们无始以来习气,知道这是习气就可以了,所以我们要断习。等觉菩萨、妙觉菩萨还在识里面,彻底的超越识就是佛的境界,彻底的不要相信你的识,识就在我们的当下,识能立九法界,九法界不离一识啊,识里面有九法界的众生住在里面,超越九法界就是佛的法界,那个识就转为智。 佛陀的智身是怎么来的?如果你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无所住心安住在这个世间,就像释迦牟尼佛他为什么叫智身,成所作故。我们的这个身体叫识身,不叫智身,有识身就有污垢,有智身就没有污垢。所以清静的,他的身体可以不洗澡,可以不穿衣在外面走路都是很庄严的,人家看到都很舒服,不要洗澡他身上永远是香味,因为他是智慧之身啊,他不要吃饭也饿不死。毒药毒不死他,因为他不要动念了,不像我们说要忍啊,他没有的,他是智慧之身,所以他身体百毒不侵,所有的业障在他面前都不起作用,所有的众生在他面前都不起任何伤害,所以叫智慧之身。 成所作智是平等的。如果你有一天成所作智现前,你也是这样子的,所以有人修行啊,他常常无住啊,像虚云老和尚,他常不住啊,身体放香,他一年洗一次澡剃一次头发,他为什么身体还有香味呢?他就是无住心里面得出来的。他无住故,他了知无住故,所以他坐在那里一天两天他也不着急,他无住啊着什么急呢?无住就是佛心啊,当下就安住了,他就坐那如如不动。达摩大师面壁九年,他坐在那儿如如不动,他无住啊,无处不是佛心,他觉得东南西北都是一样的,都是无住体啊,就是一个佛性嘛,哪有什么动呢?因为众生动他从动,众生不动他就不动了,他等待因缘,他在等待着一个机缘而已。他本来是无住的,他有什么住呢?佛陀也是无住,他行住坐卧都是无住。达摩大师的不动,坐在那里面壁九年和释迦牟尼佛的行住坐卧,你说有什么区别?他们心心相恋,他们心心相应,所以对他来说,他们坐在那里一点事都没有。他动也好不动也好,没有一点障碍。但是我们说他做了我不做就不对,你一定要像我一样,我一定要像你一样,互相争执。我修行,我在打坐,你要跟我一样打坐,你走路呢,我要跟你一起走路,你拜忏,我要跟你一起拜忏,都是互相争执。但是达摩大师的坐和释迦牟尼佛的动,没有任何障碍。就像虚云老和尚一样,他跟达摩大师在一块,也是很清静的,我是这样想,大概是清静的,但最起码,他一年洗一次澡是真的啊,但是他身上还有香味,人家都亲证,都看到的。为什么你两天不洗澡你身上就会有臭味呢?证明你有住嘛,证明无住之体里面,它一定有这种德出来,肯定是这样的,知道吧。所以我们安住无动的这个觉性要出来。无住,是一切法无住,你意念是不动的,无动即无生,没有生了没有我了,哪有我修我不修呢,哪有愿不愿呢?无愿即有愿,有愿即无愿。是不是,一切都已经相应了。这些人都是不可思议的境界。 所以呢,六祖大师也好,虚云老和尚也好,还是我们现在也好,还包括等觉菩萨也好,他只要不是古佛再来,他有一品无明没有破。除非他古佛再来,故意示现。我们要以进入到无住体为根本,获得释迦牟尼佛一样的智身,我们到西方极乐世界,然后光明遍满十方,他也是智慧之身。为什么从西方极乐世界出来的众生与佛无二呢?为什么西方极乐世界光中化无量佛到东方世界、南方、西方世界接引众生呢?他为什么能现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呢?他是智慧之身。到西方极乐世界他的色身香味触法都是无住之体,一到西方极乐世界你就在无住体里面,你的法身现前,报身现前,报身现前化身就现前,到他方世界,或现等觉、妙觉,或现共法,示现众生,或示现于佛。从西方极乐世界来的人他是不可思议的人。你是不是西方极乐世界来的?你身上肯定就有香味。如果你没有香味,那你就是从地狱、饿鬼、畜生那个地方来的。如果你身上都有香味,做什么事情都是无住体,用种种方法引导众生,或做菩萨或做什么。但是你一定菩萨示现的,就是身上脏兮兮的,但是眼睛他是非常透明的。那个乞丐,你看他很可怜吧?有修行的人可以看得出来,他的眼睛没有浑浊,他眼睛透出的是一种光明,可以看得到的。真正的修行人在无住体里面,从西方极乐世界来他示现的是一个乞丐,可是他所讲的话,他所做的事情,他的眼睛印堂上都放光的,他都不是一般的人,而不是说眼睛无光,脸色无光,讲话出来都是愚痴的状态,还吃喝嫖赌杀盗YIN妄,更不会做这些事情。所以呢,从西方极乐世界的众生就是现凡夫像,一定透出来都是这种体。所以大家千万不要搞错了,不要说我是凡夫这样,某人是佛菩萨再来怎么样怎么样的,这个不是说你想说是就是,这个不可思议的境界我们不要去猜测,也不要去问。最重要的呢,我们看人人是佛,当然是我们觉性里面可以这样看,因为无住之体,本来众生无住。但是西方极乐世界的智身,一定是来示现凡夫,你要想得到这个身,你必须要无住。所以呢,我们要常常无住,自然有这种体出现。 所以呢,我常常自己观察自己啊,有没有一个真实纯洁的心,有没有一个真实无住的心,有没有一个真实对外面产生信心的体,我讲法有没有疲倦感,有没有讨厌感,有没有不想说感,对众生有没有无住感。就是说我在这个地方有没有说我认为无住的这个体,我应该在大众中,有没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在我们现在没有住在实相之前,我们有一个强烈的观照,以文字来观照,然后安住在体里面,不断的把我们习气除掉,我们的习气就是我执、我相,这个习气不断的除掉,就证明你已经有事情干了。这件事情够我们忙碌的了。 所以佛陀的四身叫成所作智,是以无住相而建立。还有一个叫妙观察智,是众生,妙观察智和成所作智都在化土里面,都在我们这个此世界。而平等性智在报身里面,你到了西方极乐世界没有这个差别,没有说功德大,功德小,没有说我好你坏的,这个报身是无相的,无极之身,虚无之体,像虚空,有没有相呢?极乐世界有大地,大地有相吗?大地是法身,虚空叫报身,它是一个方便的言辞。其实极乐世界大地平整,什么叫平整啊?是法身遍一切处叫平整,报身是什么呢?空中楼阁。空就是报身,里面现种种楼阁,是幻境,是报身里面现的,它是无相的,无住的,所以才现这个相。无住才能现相,现相就是无住,无住跟法身相应,现相是跟报身相应,有相而无住,有住而无相。所以此相在无住体里面显现出来,是故有无量的变化,有变化故,是无相,所以无相呢,是平等故,不管现什么相,都是平等的,你不要以为无相就是什么都没有,不是这样的,无相是无住之意。无住能变化故,变化故就是无相。像因果就是无相,现在我们看到的这些因果,生和灭,生灭就是无相,生灭无生,生灭的本体无住故才无相,才有生灭,如果有住它就不生灭了,你有住那生就是生灭就是灭,生灭怎么会同头呢?比如这个花会败掉,它无住故它才会败,如果有住的话它就不会败永远是这个样子的,那是不可能的,因为它本来就是无住嘛,我想不败就不败吗?法性就是这样的,它是无住体,有不败的话是我们的执着,是我们的妄见,有住就有烦恼执着。如果住是解脱自在的,那我们现在应该是解脱的啊,证明住是不对的。因为无住体是解脱的,我们现在不解脱,证明这个有住的体肯定是错误的,所以生灭有住一定是错,是住在妄境里面,要知道你现在已经在妄境里面,所以我们现在要建立觉,知道这个无住体。 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是平等性智,阿弥陀佛光明无量照十方国无所障碍那叫做妙观察智,妙观察智不离平等性智,平等性智不离妙观察智。妙观察智是大悲心利益众生的体,但是呢,利益众生无众生可住,就是报身体,法身体。所以法身、报身是无相的。所以呢,佛陀的法身、报身、化身都是一体的,不离开的。所以呢,西方极乐世界的报身在哪里呢?在平等性智里面,即报身。我们众生呢,在化土里面叫做平等性智。真正的平等性智没有的。心经里不是讲,无智亦无得,哪有智呢?所以法身无智,无智又在哪里呢?又在智里面,离开智又没有一个另外的智可得呢?所以此世界又讲智,智里面是对化身来讲方便立名。但是呢,你不能说释迦牟尼佛的四智不在法身、不在报身、不在化身里面,怎么可能离开法身,离开报身呢?释迦牟尼佛的法报化三身是一体而显现出来的,不离智而入智,他这个智是无相智,没有相的这个智慧,名之为智,后面讲了,所谓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是名为般若菠萝蜜。在法上面讲,在心经里讲,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就是说,没有智的可得。所以在化身里面才有智的体现,叫四智。在众生讲,叫平等性智,一切平等故,无所作故,它就建立平等性智,就是无所住。无所住的心叫平等性智。后面叫大圆镜智,含在这个众生这里面。大圆镜智在哪里呢?不是另外建立的,就是我们无所作的那个心,无所住的那个心。这个法界无所住,有相而无所住,无所住就是法身,叫大圆镜智。无所住,一切境本不立故,立一切智故。从这里面我们要悟到一个什么东西呢?知道这个智在我们当下,四智现前,所以法身、报身、化身互不对立,互相不会有障碍。 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如是,就是如法的布施,是不住于相的,不住于相的功德是非常的大。菩萨戒里讲,不住相布施的福德,你住相布施,啊,他是菩萨,我要供养这个菩萨,他是大和尚,我要供养这个大和尚,这不是有住吗?我要供养佛,我要供养释迦牟尼佛,都是有住之心。以有住的心,供养五百大阿罗汉,不如次第供养僧人。比如我到寺庙里去供养出家人,你不要找某一个人供养,住相布施就犹如畜生无异,就是说,要选择、有住的心,就是愚痴的心,妄心。以妄心做,以妄心来供养佛菩萨,因为你有住啊,供养给佛,有住的心供养佛的功德,和无住的心供养一个凡夫的功德,它差别太大了。释迦牟尼佛过去,大长者以有住之心,我供养佛,佛把他供养的饭倒给狗吃了。佛问阿难尊者,长者供养佛的功德和我供养狗的功德,哪个大?长者在疑心啊,我供养给佛的,佛为什么供养给狗呢?心里不高兴啊,他心里在想又不敢说啊。阿难尊者就答佛啊,他说以我观之,应该是佛供养狗的功德大,因为佛是无住之心,长者是有住之心,有住跟无住的差别太大了。无住的心供养狗的功德,和有住的心供养佛的功德,竟然有这么大的差别!大家想一想,我们应该怎么做?我们还有执着吗?我们还执着于哪个是佛哪个是圣人,应该以无住心行于诸法。在一切处都应该以无住,色声香味触法里面都应该以无住心安立,有住相就麻烦了。所以菩萨戒里面讲,以有住心犹如畜生无异。 我们在讲金刚经的时候,一直是无住体在心里安住,越在这个时候你心中越是如如不动,这种实相会显现出来,一种出家人的这种气质就会生出来了。所以外面的这些俗人讲得话根本就不会住在心里面,他们讲的时候他们生烦恼。有的居士觉得我怎么不理他了,其实我对所有走的人我从不留他,除了极个别的,但是所有人来了,我从来没有一个不欢喜的。我没有说对哪个居士不欢喜,一直都没有过,你来了我跟你讲法,如法的跟你讲,你走了我也不会牵挂。大家往往用俗心来测度常福啊,大家想一想,我们讲阿弥陀佛讲了这么多年,讲金刚经讲了这么长时间,不会随意的去动这个妄心,或者瞋恨心,或者烦恼心,最起码的有一点点相应。所以呢,不要用这个凡夫的心来测度别人。南摩阿弥陀佛!
---------------------------------------------------------------------------------------------------------------- 更多常福法师佛学内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