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 护持 |
妙境法师: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灯炷深奥品 3 |
 
妙境法师: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灯炷深奥品 3 〈灯炷深奥品〉第五十七 这《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一共有九十品,有三十卷,也有分二十七卷的。那么,这里现在是第十九卷,这个〈灯炷深奥品〉,这是品的名字;而这个经的题目是《摩诃般若波罗蜜经》,是鸠摩罗什法师翻译的。 这个「摩诃」翻个「大」,这个大的意思,就是有多、有胜的意思,就是具足了无量无边的功德,叫做「多」。它是特别殊胜的,能胜过世间、能胜过二乘,所以叫做「胜」。因为无量无边的功德,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所以叫做「大」。 这个「般若波罗蜜」,「般若」翻个智慧,这个智慧就是通于三乘人── 初果得了无我的智慧,也是般若;二果、三果、四果阿罗汉也有这个般若的智慧;但是阿罗汉和辟支佛这两种圣人,也能够通达一切法空,但是因为没有大悲心,不能广度众生,他的智慧就停留在那里。那么发无上菩提心的菩萨,他能够无量劫的……他得入圣道之后,他又无量劫的去亲近十方诸佛,听佛说法,也会增长智慧;他能到众生的世界去广度众生,那么在众生的世界,他也会学习世间法、世间上的事情,那么,所以菩萨的般若的智慧高过了阿罗汉。阿罗汉他不发无上菩提心的话,他就那一生得了阿罗汉以后,他就入无余涅槃了,那么他不能度众生,他的功德不能和菩萨比,所以称之为小乘是对的,并没有错,是对的。那么唯有菩萨和佛有大悲心,广度众生,弘扬佛法,所以叫做「大乘」,他能无穷无尽的普度众生,所以他这个「车」是大的、大车,是这个意思。所以菩萨的般若波罗蜜,就叫做「摩诃般若波罗蜜」。 这「波罗蜜」是「到彼岸」,就是成功了,得无上菩提了。成功了,得无上菩提以后,这个「摩诃般若」就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了,那么这就是「摩诃般若波罗蜜」的大概的全意,大概的意思。 这个〈灯炷深奥品〉,这「灯炷」是个譬喻,这个和「深奥」……这是经、这一品里面说的。这个「灯炷」就是我们旧时代── 现代是用电灯,古时代都是用油灯,油灯当然有一个灯炷,然后里面有油,你把这个灯炷点着了,点着了就放出光来。放出光来嘛,这个灯炷逐渐地逐渐的就烧燋了,那么那个燋的部份去掉了,它继续地燃烧,到最后把这灯炷烧光了,烧没有了,那么这叫「灯炷」。 那么这里说一个譬喻,是用它做譬喻,譬喻这个菩萨行菩萨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事情。这个义在下文有解释,我们在这儿不多说。 〈深奥品〉,这个「深奥」在经文有两个意思,就是经文上说这个须菩提问佛,须菩提问佛:「何等深奥处?」佛就回答:「空、无相、无作、无起、无生、无染,离、寂灭、如、法性、实际、涅槃」,这叫做深奥处。这是一个地方说「深奥」;另外说那个「灯炷」的譬喻那个地方,也说是「深奥」,有这么二个意思。 那么就说一个大意──「灯炷」和「深奥」的大意,就这一品的大意,就是这一品里面说,这个得无生法忍的菩萨,他的德行的内心的境界是非常深奥的,是这么意思。我们现在就讲这个文。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是阿鞞跋致菩萨摩诃萨大功德成就;世尊!是阿鞞跋致菩萨摩诃萨无量功德成就,无边功德成就!」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这时候须菩提啊── 我们大家都知道,他在佛的阿罗汉弟子里面是解空第一,他有大乘菩萨的气氛。那么他对佛说:「世尊!是阿鞞跋致菩萨摩诃萨大功德成就!」这个须菩提尊者,经的前面五十六品,就前面这一品,佛赞叹这个阿鞞跋致菩萨的功德,那么须菩提尊者心里欢喜了,他就赞叹,他就对佛说:「是阿鞞跋致菩萨摩诃萨大功德成就,无量功德成就,无边功德成就。」说这么三句,赞叹阿鞞跋致菩萨这三句话。 「阿鞞跋致」翻到中国话,就是不退转,不退。这个「不退」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他成就的这个功德不失掉了,不退。譬如说我们现在,说这个人能够把《华严经》背下来,或者是把《法华经》背下来了;但是背了几年以后,不背了,这功德就停下来了,就是「退」。说是我昨天静坐,坐的境界很好,但今天静坐没有了,这好的境界没有了,就失掉了。就是我们这个凡夫成就的功德不坚固,会退失,那么什么时候才不退呢?你一定要到入圣位以后,入圣位以后才能不退。入圣位以后这个「不退」也是有限度的,不是无限度。有限度是什么呢?就是观一切法空、无我、无我所的智慧不退,他得到的禅定也可能会退,也可能会退的。 在这个《阿含经》里和阿毗昙论上提到这些阿罗汉,有的阿罗汉得了神通,但是失掉了,没有神通了,有这种事情。但是他成就那无我、无我所的智慧不退,他还是阿罗汉。所以说这个阿罗汉有退,不是阿罗汉果退了,是他里面有的功德失掉了,不是说他那个无我、无我所的智慧失掉了,那个智慧是永久也不失掉的。 那么现在「是阿鞞跋致菩萨」,就是这个不退转的菩萨,就是到了初得无生法忍以后,就可以名之为阿鞞跋致菩萨,就是不退了。但是初地、初地菩萨,初地、二地、三地、四地、五地、六地、七地,到第八地是最殊胜了,他成就无量功德都是不退的。若是初地、二地、三地、四地,那有的功德还是不一定牢固,只是圣人那个清净的智慧不退。那么现在这里面赞叹这个菩萨,应该是八地菩萨以上的大菩萨。 「是不退转菩萨摩诃萨大功德成就」,他成就了大的功德。这个「功德」这两个字,当然这指无漏的功德说的,不是有漏的功德。这个「功」就是努力的意思,你在佛法里面,有般若波罗蜜的智慧、有大慈悲心、又有禅定的功德,你有这么好的基础,再努力的、深入的学习佛法,你所成就的功德,你有一个殊胜的成就叫做「功德」──就是你努力以后有很好的成就,叫做「功德」,这样讲好了。现在说的是出世间的大菩萨的大功德成就。 「世尊!是阿鞞跋致菩萨摩诃萨,无量功德成就!无边功德成就!」这个「大」是总说的,底下「无量、无边」是别说的,就是解释什么叫「大功德成就」?就是「无量」和「无边」。这「无量」和「无边」,下面这一品里面,本文有解释,有解释什么叫做「无量」?什么叫做「无边」?有解释的。 但是,我现在姑且作另外一个解释,什么叫做「无量」呢?就是这个大菩萨他过去无量劫做了很多功德,现在又成就了很多功德,未来又还继续栽培无量无边的功德,所以叫做「无量」,这功德太多了,这样讲,就是功德多的意思。 「无边」功德成就,「无边」怎么讲呢?就是他在这个世界广度众生、弘扬佛法、成就功德;还不只于此,也在他方世界,东西南北,上下四维,十方世界都做功德,功德也是太多了,没有边际的。「无量」是约时间说,这个「无边」约空间说,姑且这么样解释,下面还有解释。 所以称之为「大功德成就」。 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是阿鞞跋致菩萨摩诃萨大功德成就,是阿鞞跋致菩萨摩诃萨无量、无边功德成就。何以故?是阿鞞跋致菩萨摩诃萨得无量无边智慧,不与一切声闻、辟支佛共故。 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是阿鞞跋致菩萨摩诃萨,大功德成就」,这底下佛认可他。须菩提这样赞叹菩萨的功德成就,赞叹的对不对呢?「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是的!你说得对!是的!是的!「是阿鞞跋致菩萨摩诃萨大功德成就,是阿鞞跋致菩萨摩诃萨无量、无边功德成就」,是的!这是简略的认可,底下才正式说出它的原因来。 「何以故?」什么原因呢?「是阿鞞跋致菩萨摩诃萨得无量无边智慧,不与一切声闻、辟支佛共故」,为什么他的大功德,无量、无边功德成就呢?原因就是:他成就了智慧,有无量无边的智慧的关系。这个无量无边智慧,其实就是摩诃般若了,他有这个智慧。 「不与一切声闻、辟支佛共故」,和这一切声闻、和一切辟支佛共有的这个智慧,一切声闻、辟支佛所不能有,他们没有。这个《华严经》的〈十地品〉第八地里面有那么几句话:「法性真常离心念,二乘于此亦能得,不以此故为世尊,但以甚深无碍智」,那么这四句话里面,我认为很有意思。 「法性真常离心念」,这个「法性」,诸法的体性,或者说是真如,它的体性是真、是常──真常。「离心念」,我们的心、我们的念不能缘,缘不到它的,达不到那里。我们凡夫这个心也是不可思议的,能造出来电灯、电话,现在很多很多,这都是我们凡夫的心力所成,也会说出来很多很多的道理来。但是这个「法性真常」,你这个心缘不到它的,所以是这个真常的理性是离心意识的。《楞伽经》说:这个涅槃是离心意识的── 就是心意识缘不到那里,你怎么样思惟也好、怎么样观察也好,你都缘不到那里,是这样意思。 「法性真常离心念,二乘于此亦能得」,这阿罗汉、辟支佛,他也能得到这个「法性真常」这个境界,这个理性他也能得到;就是佛得到了、菩萨也得到了,阿罗汉、辟支佛也得到了。这样的说话,在这们中国的传统的佛教来说,不常见这种话。 其实那个晋译的《华严》词句不大同,意思也是一样;我说这个是唐译的《华严》,八十卷的《华严》,意思也是一样。 「法性真常离心念,二乘于此亦能得」。能得,那么那个谁呀?这个清凉国师《华严疏钞》上解释这句话,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意思呢?因为清凉国师他的思想也是认为:二乘人所见的法性,不是佛菩萨所见的那个法性,二乘人不能见。我们中国佛教,不管天台宗也好,华严宗也好,都是这样说;但是《法华经》有不同的意思:三乘同入一法性,有这种意思的。那么这个地方,清凉国师他怎么解释呢?他说:这是贬斥八地菩萨,贬斥他的意思,就是你所悟的这个理性,阿罗汉也得到了,你没有什么了不起,就是贬斥的意思、贬斥他的意思,那么这是也有可能有这个味道。 「法性真常离心念,二乘于此亦能得,不以此故为世尊」,不因为你觉悟真如理性你就是佛,那么怎么样才是佛呢?「但以甚深无碍智」,你要能够成就甚深无碍的智慧,你才能够成佛的,不然你没有得到这个智慧,你还没成佛,那么是这样说法。 这样说法,这个地方说:「菩萨摩诃萨得无量无边智慧,不与一切声闻、辟支佛共故」,那么这无量无边的智慧是什么?就是甚深无碍智。甚深无碍智这是声闻、辟支佛所不能有,他没有这个智慧。那么这个智慧是什么?就是一切种智,就是这个智慧,这个就是能通达无量无边的佛法,能通达众生无量无边的根性,能够应机说法,广度众生。阿罗汉他没能够去发无上菩提心,他没能去亲近十方无量诸佛,广学佛法,也没有能去广度众生,所以他没能成就这个甚深无碍智。他没能成就,说菩萨能成就,所以菩萨所得的无量无边的智慧「不与一切声闻、辟支佛共」,声闻、辟支佛所还没有,不是同他共有的。 这样事情,在《阿含经》上也能看出来,也能看出来的,是阿罗汉所不能及的,也能看出有这个意思。 阿鞞跋致菩萨住是智慧中,生四无碍智;得是四无碍智故,一切世间天及人无能穷尽。」 「阿鞞跋致菩萨住是智慧中,生四无碍智」,这前面说菩萨成就了大功德,无量、无边功德,是因为菩萨有这个智慧的关系,所以他成就了那么大的功德。那么阿鞞跋致菩萨住在这个智慧中,生四无碍智。「生四无碍智」,这个菩萨所得到的智慧,我们从经论上看,很明显的说,菩萨所得到智慧就是两种:一个是根本智,一个后得智。这两种智慧,唯独佛究竟圆满了,菩萨还没有圆满,但是超过了阿罗汉,那就是要到八地菩萨── 六地菩萨与阿罗汉齐,那么七地菩萨、八地菩萨都是超过阿罗汉。那么这样说,也就是他成就了这两种智慧。现在这地方说「住是智慧中,生四无碍智」,他安住在这无量智边的智慧里,生出「四无碍智」。这个四无碍智就是四无碍辩才:义无碍辩、法无碍辩、辞无碍辩、乐说无碍辩,这四种无碍的智慧。 这义无碍、法无碍、辞无碍、和乐说无碍,这应该说是后得智── 后得智就由根本智生出来。就是得了根本智,其实就是无分别智,得到无分别智的时候,他从定里面出来,他去广学佛法,广度众生,他就成就了四无碍智。 这个四无碍智,第一个就是义无碍智,就是通达诸法实相的智慧,那么通达诸法实相的智慧或者说就是根本智也可以。第二是法无碍智,这个法是什么呢?就是他通达了诸法的真理之后,他要安立诸法的名字,来表达他所觉悟的真理,那个安立的名字,叫做法无碍智。譬如说《华严经》,有那么多的品,有那么多的名言,那都是法,都叫做法。所有的经论、语言文字的佛法,那都是法;法里边有义,通达义,叫做义无碍智,表达义的法,你能够通达,那么叫法无碍智。这个辞无碍智呢,就是这个法和义,你要为一切众生去讲解,你要会说话,你要会说众生的语言。所以我们凡夫的世界有语言的问题,圣人的世界也是有这个问题。那么就是这个菩萨他要学习一切众生的语言,才可以,这样子。我们看《十地经论》,到第九地,过了第八地,到第九地才成就四无碍智,到第九地菩萨能通达一切众生的语言,可见这四无碍智成就了,可不简单。乐说无碍智,就是他有义无碍、法无碍、辞无碍,他就欢喜为一切众生说法,因为这个能力够了,有这个能力了。没有这个能力的菩萨,你要为一切众生说法,有的时候不会说,因为你不懂得那个语言,你不能说;有的能说、有的不能说,所以他还不是太快乐。成就了四无碍辩:法无碍辩、义无碍辩,也是不容易成就的,然后又要成就辞无碍辩,然后才能乐说无碍辩,当然这时候也能够应机说法,所以是乐说无碍。 「得是四无碍智故,一切世间天及人无能穷尽」,说是这个菩萨成就了四无碍智以后,他为一切众生说法的时候,一切众生对他有什么难问,你难不住他,你不能够使令他不能说了、穷尽了── 你到此为止了、不能再说了,不会的。菩萨是无穷无尽的演说佛法,广度众生的,那么这是赞叹菩萨的智慧广大的意思。 我所以选这一品和大家来学习的原因,就是后面有说到修行的事情,其他的事情我们就顺顺文就好了,不要说太多,耽误时间。今天就讲到这里。 问:禅七何以要拜愿呢?要拜就拜一佛,何必要拜多佛、多菩萨?拜一佛,心不更专一? 答:你说的也是对!这个禅七何以要拜愿呢?我昨天说过,我说到功课表的时候,我说出个理由来。这个理由就是:我们坐禅可能不是很顺利,可能不是那么顺利的,坐坐地呀……如果只是内心上你想要修奢摩他,修得很顺利,也可能,但是头一支香很顺利,第二支香不一定;我修观也可能顺利,也可能不顺利,这就是有障。也有些人打禅七打到中间不能打了,头疼、脚疼、肚子疼:「我不能了,我要走了。」不能参加了,这也是一种障碍。那么我们若是拜愿、拜佛,向佛忏悔,就能够消除这一切的业障,使令我们用功能顺利一点,这个原因就在这里。 说是我没有障,我打禅七、我静坐很顺,我不管怎么样都是很顺,那更好,那是好,那是非常好!但是你若肯拜佛,可能是更好。不过是这个……譬如船在海里面走,你若有顺风,不是更容易吗?不是更容易?所以拜佛是对的。所以我们看这些佛菩萨,看这《华严经》,看这些经论上,那些大菩萨都是拜佛。《华严经》上说:「一者礼敬诸佛」,其实就是拜佛。 那么拜佛还有一个意思:我们静坐,我们现在是个生死凡夫,这四大有的时候调和、有的时候不调和。我们在这儿坐在这里啊,你用功用得好,假设你的奢摩他修得很成功,那你一坐七天也没有关系,他自然这四大还是调和的。但是你若没成功,你没能得初禅、二禅、三禅、四禅,没到那个程度,未到地定也没成就,你坐久了,那个身体就有问题,你就有问题的,所以一定要跑香,跑香就是调一调。但是我们拜佛呢,拜佛也有这种作用,也能调一调。 调一调,加上我们拜愿的时候,我们出点声音,尤其是我们的常在法师真是功德无量,他举这个腔的时候不高不低,我们出一点声音,不管是在心情上、在心理上也好、在生理上也好,能够通畅,能使令帮助你气血流通,那么心情也能好一点。因为常坐在这里,假设你修这个止观修得不合适,或者多数人不愿意修观,只修止,修止又修不大好,这心理上也不快乐,心理上不快乐影响生理,生理又影响心理,就是这么展转地使令这个身体有问题。那么你这一唱念呢,你就能够心理上的毛病也好、生理上的毛病也好,能帮助你疏解,所以唱出声音也好;但是不要太高,太高的时候伤气,你静坐的时候还是不行的,也受影响。所以这个修行的事情,说容易也可以,说不容易也可以。 问:这个要拜就拜一佛,何必拜多佛? 答:我们只拜释迦牟尼佛嘛!没有拜别的佛嘛,其他是菩萨。 问:那么何以拜多佛、多菩萨? 答:其实拜一佛也是可以,也不是不可以,就拜一位菩萨也是可以。我的意思,我们是禅净双修,拜阿弥陀佛、拜观世音菩萨、拜大势至菩萨。但是也不必执着,我拜释迦牟尼佛、拜文殊菩萨、拜普贤菩萨、拜弥勒菩萨,照样可以回向阿弥陀佛国嘛,这也就是禅净双修啊,也不是非要拜阿弥陀佛才是禅净双修,也不必那么执着。 这样子嘛,我们拜文殊菩萨拜三拜。我们凡夫,你说如果我同意,你就拜一位佛、一位菩萨也可以;不拜佛,就拜一位菩萨;或者是就拜佛而不拜菩萨,也都可以。我们现在是拜了五位:拜本师释迦牟尼佛、拜文殊菩萨、拜普贤菩萨、弥勒菩萨、十方菩萨,我们多拜几位也好嘛!也是很好啊! 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在我们中国佛教里面,是地位非常崇高的大菩萨。《法华经》也是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华严经》还是文殊菩萨、普贤菩萨,所以我们中国佛教来说,不但是观音菩萨和我们有缘,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和我们一样是因缘特别殊胜的。那么我们拜文殊菩萨,然后再拜普贤菩萨,不是很好吗? 那么弥勒菩萨将来成佛,我们更应该礼拜他嘛!将来我们愿生阿弥陀佛国,也可以回来这个世间来拜弥勒佛,也是可以啊!所以多拜也是好。我同意,拜一佛、一菩萨也是可以的。多拜佛,有很多很多的好处,我只是说这么一点。
----------------------------------------------------------------------------------------------------------------- 更多妙境法师佛学内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