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 护持 |
妙境法师: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舍利品 8 |
 
妙境法师: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舍利品 8 到这里来了,他也是到这个大殿上去,到那里也合合掌,可能还是没有低头,只是合掌这样子。然后就在旁边,他们什么的地方就坐下来。坐下来,这件事呢,他们法会里面的主持人,当然就出来接待、招呼这位法师,当然也就对他说了,说是:你们在你们自己的庙上,你们是供佛的,也向佛顶礼。我们供的老君就是佛,你也应该顶礼,你不应该对我们没有礼貌。哎呀!那么这位法师说:你说的对,我来了,到了你们这个庙上,我应该对老君有礼貌。我也有心顶礼的,但是我又顾虑到他受不了。哎呀!我是有心顶礼,并不是我不顶礼,不是,我有心顶礼,但是他恐怕受不了,所以没有顶礼。当然,那个主持人想:那有什么受不了?我们老君就是佛嘛,就和你们释迦佛是平等的,有什么受不了呢?你也顶礼!他说:好!好!他就又来到这个大殿上,他就顶礼。一磕一个头的时候,这个老君的像就摇动;等到磕第二个头的时候,就摇动的更厉害;第三个头的时候,这个像就倒下去了,有这个事情。有这事情呢,那么这个时候,那个庙的主持人当然立刻又把老君的像又扶起来了,又供好了,说:请你再顶礼,我们看一看。这样子,说:好!他就再顶礼。又顶礼,这个像又倒了。那么这个主持人没有话好说。因为当时顶礼不只是那一个主持人,还有很多的他们的道教徒,立刻的这个信心动摇了,就很多人不相信道教,相信佛教了,有这个事情。 现在这上说:「书是般若波罗蜜经卷,受持、读诵、为他演说」,可见对于这部经,你能受持、读诵,从这一位见禅师的这件事看出来,不可思议。当然,我现在我的记忆力不好,我现在想起来了。那个主持人又同这个见禅师就又继续谈话,说是:你到佛教里边来,你有什么修行?说说我听听。我没有什么修行,我就是读诵《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他能背,能够诵,不是照文,他能够把摩诃般若波罗蜜这部经给背下来,我就是这样修行,就是这样境界。但是《高僧传》上称他为禅师,见禅师,那可能他还是坐禅的,就是有这种境界。 这个「受持读诵、为他演说」,我在《高僧传》上又看见一个消息,就是有一个讲经的法师,这个讲经的法师是怎么样情形?是饮酒的,是喝酒的。但是他来讲经,讲经,就是另外有鬼神来听经。有鬼神来听经呢,这个鬼是他人间的亲人,这鬼对他人间的亲人说:应该到这个法师那里去听经,劝他亲人来听经。说是你来不来?我也来。就说出名字来,那个法师讲经,你应该去听经。听经,人间的人,大家都是人间的人,我也能看见你,你也能看见我。这鬼呢,鬼有问题,鬼就是写个牌位,也是这么个办法,写他的名字。我们姑且说是木板吧,或者是一张纸也可以,写个名字。写个名字的时候,也来听经,就是在这一个地方的一角那里,把这个牌位贴在那个角那里,但是把表面上用一张纸糊起来。只是看见有一张纸在那里,看不见里面还有个牌位,是这样子。但是也有人注意这件事,说:这是什么?他就说,那个人只好坦白出来说:这是我的一个亲人,他死掉了,他现在是鬼神。鬼神呢,指出名字来,说是现在某某法师在这讲经,应该去听经。所以他劝我来,我也劝他来,但是他来,就是要写个牌位在那里,来听经。说:也可以现形嘛,现出你的身形,大家都坐在这听经嘛。他说:不可以。这是因为什么呢?他说我自己都不高兴我的身体,怎么可以给别人看见呢?这鬼神啊!所以刚才说是三恶道,在人间做了恶事,受了恶报的时候,这个果报不好看,丑陋。 那么这些人就和这鬼说话了,说是:你告诉你人间的亲人来听经,你看见什么境界?我们这里就是大家在这里听经,是什么境界呢?他说:在我们人的头上以上,都是鬼神在这听经。鬼神以上,是诸天,诸天都来听经的,都来学习佛法,都来听经。但是,有问题!说:有什么问题啊?诸天,那个头都背着这个法师。说:为什么要这样呢?说是这位法师喝酒。他一喝酒,一说话的时候,大概就有这个酒的气喷出来,这诸天不高兴,但是还愿意听经。结果那个态度,不是面向法师,是背着法师听。说出这件事,这也是《高僧传》说这件事。 现在这上面说:「书是般若波罗蜜经卷,受持、读诵、为他演说」,就是这个意思。这个「受持、读诵、为他演说」,这里面还有意思:我们若学习佛法的时候,当然要依据经、律、论。经、律、论,经和律完全都是佛说的;论呢,也可能是佛教徒,佛的弟子,或者是菩萨、阿罗汉,所造的论,那也都是佛法。我们学习佛法,要根据这个来学习佛法。因为什么根据这个?这是佛、佛的弟子,都是圣人说的话,我们要根据这个来学习佛法。这里面还有个意思呢,你要为人演说的时候,也还是要从这里,根据这个来演说,你不可以离开了经论,你另外去讲解什么。另外讲解,那是另一回事了。我自己会觉悟,我自己会发明一个道理去讲,我不根据佛菩萨说话,那是另一回事的。所以受持、读诵佛所说的经卷,根据这个要为他演说,应该这样做,应该这样子说。 「是处十方世界中,诸天、龙、夜叉、干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皆来礼拜般若波罗蜜,供养已去」:「是处」,也就是受持、读诵的处所,或者是为他演说的地方。这个地方呢,十方世界的诸天,就刚才我们说的那个,那个是《高僧传》上鬼说出来的话,不然我们也不知道这个事。但是经上现在是,这是佛说的了。「诸天、龙」:这个「天」, 天上的人,用我们人间的人的情形来比对着说呢,应该是相信佛法的天,里面也有不相信佛法的天。在经论上说到一件事,这色界天上的天,想要来人间见佛闻法,其他的色界天上的天劝他不要来,劝他不要到人间来听闻佛法,还有这个事情。可以知道有相信佛法的,也有不相信的。「龙」,也是一样,也有相信佛法的,也有不相信佛法的。而龙里面也有神通的,也有没有神通的,也是有差别。 这个「夜叉」,是鬼神,这个暴恶的鬼神。「干闼婆」,翻个香阴,他的身体发出来香气,或者以香为食,所以叫干闼婆。他是干什么的呢?是为释提桓因做音乐的,音乐神,就是这样子。「阿修罗」,像刚才前面说那个阿修罗,阿修罗也是各式各样的。像人间的人,也有大福德的人,也有贫苦的人;这阿修罗呢,也有大福德的阿修罗,和诸天平等,有这种境界,也有福德没有那么大的。「迦楼罗」,迦楼罗翻到中国话,翻个金翅鸟,或者翻个妙翅鸟,它的那个翅膀很妙、很美,妙翅鸟。但是这种鸟,是身量非常大。经上说:从一个须弥山,飞到另一个须弥山去,能有这种能力。这个金翅鸟是以龙为食的,它是以龙为它的饮食,真是厉害!它那个翅膀一搧啊,这海水就分开了,海水里面的龙它都看见了,它就吃龙,有这种事情。「紧那罗」,翻个疑神。他头上有个角,有一个角,我们人看见了他,这个人是人呢?是鬼神呢?所以称之为疑神。这个人,也是释提桓因做音乐的神。「摩睺罗伽」,就是大蟒神,像蛇似的这一类的众生。但是这都是有神通的。 「皆来礼拜般若波罗蜜」,这些人都到这个般若波罗蜜的地方来礼拜、来供养,已去。但是他来到我们人间的时候,他不是用他本身原来的身相来到我们这里,他都是变化一个端正人。我们人间的肉眼,我们看的是个端正人,不知道他原来是个夜叉鬼,他是个干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我们不知道。「皆来礼拜般若波罗蜜」,都到人间来礼拜般若波罗蜜。「供养已去」,就走了。 「何以故?」因为什么诸天神要这样子呢?「是般若波罗蜜中生诸佛」,因为般若波罗蜜这大智慧,能令人得圣道,能令人得阿耨多罗三貌三菩提。「及生一切众生乐具故」,学习般若波罗蜜开大智慧了,会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做一些利益众生有益的事情。我们做了这样的功德,我们就会得果报的时候,就能得到很多帮助我们安乐的这些因缘。譬如说能够使令我们身体健康,我们学习般若波罗蜜,我们有慈悲心,我们身体就会健康一点;常常的发脾气,要杀别人啊,身体多病痛。你有恶心,也对身体也不健康的。所以「及生一切众生乐具故」,因此而会得到安乐。这样的因缘,也是因为学习般若波罗蜜出现的。 「诸佛舍利,亦是一切种智住处因缘」,佛的舍利呢,也是这一切种智住处因缘。就是佛的舍利,也是佛的身体。佛的身体里面,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那么这个三菩提,这个无上正等正觉,在什么地方呢?也就在这个身体,在这里住。所以佛的舍利,舍利是佛的智慧的住处。譬如说我们的身体是我们的心的住处,我们的受想行识就在我们的身体里住。我们这个身体也可以称之为舍利,不过没有人恭敬就是了。佛的这个舍利呢,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上菩提的住处,所以我们表示尊重,是这个意思。 「以是故,世尊!二分中,我取般若波罗蜜」:「以是故」,因为这样的原因,所以般若波罗蜜非常的重要,所以我就取般若波罗蜜,我就请般若波罗蜜的经卷,我来学习,所以它是特别重要。我们学习了《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在这一品里面,我们得到这样的消息。但是我们今天的佛教徒是不是这样的?我们今天的佛教徒,我感觉我们出家人还是愿意请舍利,而不去请般若波罗蜜。我们出家人也还是愿意修福,而不愿意学习般若波罗蜜的佛法,我们不高兴这样做。若是读了这一品经的话呢,我们应该觉悟一点,我们应该请佛舍利,恭敬、供养也是好,但是不应该不请般若波罗蜜。我们可以睁开眼睛你看一看,你看一看,我们佛教徒究竟是请般若波罗蜜学习佛法?佛法全部都是般若波罗蜜,但是我们佛教徒肯学习般若波罗蜜的不多,不是很多,很少;而请舍利的,就是修福的佛教徒比较多。修福也是好,但是佛教徒,现在智慧不够。我们现在的佛教徒智慧不够,为什么?就是没有学习般若波罗蜜。你不学习般若波罗蜜,你就是没有智慧,只是有福报就是了。说是现在我们是打禅七,你注意!打禅七坐在那里,他心里怎么用功?多数是修习止,多数是学习止,而不是学习观。观,就是般若的智慧。 我们说这个南传的佛教,我们说这个帕奥禅师。还是很难得,我有一年到台湾,就看见这位帕奥禅师,我亲自看见他。我到他的面前,他在那儿坐着,我到那儿,不是假的,心里很恭敬的给他问讯。一看!他是个大福德人。他所开示的坐禅的方法,也是偏重于止。他并没有弃舍这个毗钵舍那观,但是放在以后,放在后来,现在先修奢摩他;先修奢摩他,奢摩他成功了,再修毗钵舍那。但是我在看他们翻成了汉文的那个道次第,他还是偏重于止,也有一点观,但是很少,是偏重于止。但是我们汉传佛教徒呢,我看多数没有毗钵舍那,就只是奢摩他而已。我不要说得太明白了,太明白就不好听了。为什么会这样子?就是你佛法学得不够,你没有学习《摩诃般若波罗蜜经》,《摩诃般若波罗蜜经》明白的告诉我们:「取般若波罗蜜」,但是不是不恭敬舍利,这件事。为什么一定要重视般若波罗蜜?非常的明白,这个道理很容易明白,是什么?你若不重视般若波罗蜜,只是去修福报,很明白的有一件事:你是穿上出家人的服装,剃光了头,但是你没有佛法的思想,可以肯定这件事,可以肯定的。为什么这样?你没有学习般若波罗蜜嘛!佛教徒,而没有佛法的思想,对不对?这问题对不对?是不应该的,是不应该这件事,不应该是这样子的。你应该有佛法的思想,有佛法思想,你得学习佛法,你才能有佛法的思想。说:我不学习,我有我的自由,不自由,什么宁死?是怎么说的?不自由,宁死,那我一定要自由。自由,若有般若波罗蜜加进去也还好;如果没有般若波罗蜜,你要自由,实在来说就是愚痴,愚痴的自由,你欢喜吗?我看是不值得欢喜。所以「我取般若波罗蜜」。 这个《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这个〈舍利品〉,我们今天的佛教徒特别重要,要学习,要学习这件事。我昨天曾经讲了一句话:我念阿弥陀佛,何必学习《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呢?也好,你不愿意学就不学。但是我主张学习《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你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可能会更有把握的往生阿弥陀佛国,不好吗?我有这个感觉。我有这个感觉,不但是念阿弥陀佛,你就是其他的事情,你有般若波罗蜜的时候,你的内心的思想有力量,不同,完全不一样。所以应该学习,应该学习《摩诃般若波罗蜜经》。 我读这个《大毗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我以前有因缘去见陈健民上师,或者这么称呼他。见他的时候,他告诉我一句话,他说密宗里面的书,这个佛说的只有两部,其他都不是佛说的。我听见这个话,我这心里面很不是味道。那么,他说完了呢,我听完他这句话,这句话是听到心里去了,我回到我的住处,我其他的事情都停下来,我就把藏经里面。我有这个木刻版的《大毗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也叫《大日经》,我就读了一遍。读完一遍,使令我思想有很大的改变。有什么改变?这是密宗根本的经典,这部经。这里面说的消息,哎呀!使令我真是意外啊!他说:「佛法里面以《般若波罗蜜经》为主」,说出这么一句话来。密宗是要念咒的,念很多咒,我们用花来供佛,也念咒;用果、用水,用一切,每一个都是有咒的,在这部经里面说这件事。但是其中这句话使令我非常感动,「以般若波罗蜜为主」。你们各位思想怎么样,我不知道。我从这以后,我对于《般若波罗蜜经》的重要性生欢喜心,所以我得到陈健民上师的好处,得到这句话的好处,哎呀!原来是这样子。本来我也是欢喜《摩诃般若波罗蜜经》的,我听见他这句话,因为我对密宗没有学习,我没有学习过。我听完他这句话,我又注意的读这《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啊!原来是这样子,和「显」是一致的,思想是一致的,没有冲突。所以我也相信密,这一来使令我对于密宗也有信心、也有欢喜心,也加强了我对《摩诃般若波罗蜜经》的学习的恭敬心。 我昨天说过,这个嘉祥吉藏大师对于《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他在世的时候讲过这部经,他还有注解,把它分科了。分科了,就是前边失掉了,后边我也是勉强的,因为那里面都混乱了。把这科…其实我也很忙,但是我拿出时间来,把这《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嘉祥大师的科,我一条一条完全抄出来,抄在《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这正文的本子里面,抄在里面。我肯拿出时间、也很辛苦的,就把它抄出来。抄完了以后,我又注意的读那个《大智度论》,心里也是生大欢喜,生大欢喜的。 「以是故,世尊!二分中,我取般若波罗蜜」,取这个摩诃般若波罗蜜,取这部经。取这部经,我是有理由的,是这个意思。 复次,世尊!我若受持、读诵般若波罗蜜,深心入法中,我是时不见怖畏相。 前边是第一科「劝供养般若为本故取经卷」,我们应该学习般若波罗蜜,这是第一科。现在第二科「明能离怖畏」,我们若学习般若波罗蜜法门,我们心里没有恐怖,有这个好处,说这个意思。 「复次,世尊!我若受持、读诵般若波罗蜜,深心入法中」,这个释提桓因他这么说:「我若受持」,他应该事实上他是这样做了,受持又能够读诵,读诵这个般若波罗蜜的这个法门。 「深心入法中」,这个「深心入法中」怎么讲呢?就是这个前边「受持、读诵」是约《般若波罗蜜经》的文句说的,这个「深心入法中」是约《般若波罗蜜经》的义说的。这个「深心」,「深」是什么意思呢?就是由世俗谛的──文句的般若波罗蜜,入于第一义谛,所以叫做「深」,「深心」。怎么样能够悟入到第一义谛呢?当然是经过预先的学习,而这个时候你要思惟我们的色受想行识,思惟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思惟一切的因缘法都是自性空的,自性空里面一切法不可得,就是这样思惟就入于第一义谛了。这个「法」就是第一义,就是胜义;深心悟入第一义谛,这就叫做「深心入法中」。 当然,我们这样说呢,我们应该是能办到的,不是难事,不是困难的事。我在这里再多说几句,「深心入法中」,还是用我们的色受想行识做所缘境。修奢摩他的止要有所缘境,毗钵舍那观也要有所缘境,什么做我们的所缘境呢?就是我们自己的色受想行识,做我们的所缘境。我们的色受想行识是因缘所生法,因缘所生法。 其中使令我们的内心里面感觉到奇怪的一件事,什么事情是奇怪的呢?譬如说是这个人五百世做人,做男人,他五百世做男人,但是到五百零一世的时候,这个人可能品德还不坏,品德不错,所以五百零一世他还来到人间做人,但是不做男人了,做女人。你看,这个事情怪吧?做女人。怎么样会做女人呢?做女人,这个次第是怎么样呢?就是他那个时候,他自己也不知道,他遇见境界的时候,他生出这一念心,生出来女人的心理,他不生男人的心理了。他五百世做人了,做男人,习惯上就是这样嘛,遇见一个境界,他是男人,他生出男人的心理,女人就生出女人的心理,就是这样。没有理由,不须要讲什么理由,他思想上就是这样活动,这发出来的作用是这样子。你看,这件事,五百世那么长远的时间啊,他都是男人的心理,但是第五百零一世这个时候,忽然间遇见境界的时候,他发出女人的心理。这是怎么回事呢?为什么会这样子呢?还是佛陀的大智慧告诉我们:「无明缘行,行缘识」,就是「行缘识」,「行」就是业力,业力的力量使令他发出这个分别心来,业力的力量,使令他发出这一念心来。这件事,你看是怪不怪?自己也说不出来理由的,就是发出来一个女人的心理。为什么会这样子?就是因缘的。什么因缘呢?业力,这业力使令他这样子。 我们平常的时候,男人也是一样,为什么会这样子?「行缘识」,就是你的业力来…或者这样说,业力来控制你这一念心,我们自己不知道,使令你这一念心要这样分别,是有这样事情,「行缘识」。说是一切法都是因缘有的,不是它自己自然有的,不是,佛法的道理是这样讲。 我现在又有个妄想,现在又快到点了,我还是说这件事。我曾经说过,我是在城市里读书的时间才二年、三年这样子。我以前是在乡村里读书,在私塾里读书,就读《四书》,读《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读这个。读的时候,迷迷糊糊的。我还有老师讲的;「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还有老师讲,但是我听着,不懂,只是听,但是不懂这个意思。等到出家以后,我有时候还是到书店去走一走的,到书店又看见《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看见以前是读这个的,还在那背的啊,老师坐在那里,我们背着老师,背这个书的。说是现在再看见,就像好朋友似的,再看到心里欢喜,又买了一部回去。我又再读,再看这个书。看见一件事,其中这应该是《中庸》上说的:「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我现在看见这句话,以前是读过的,我已经刚才说我不懂这句话,怎么讲?这个意思不懂。但是现在看见还是不懂,但是心里想要懂,这句话什么意思?我看到朱注上解释了。「天命」,这「命」当什么讲?命者,赋也。赋是什么呢?赋予,给的。「天命之谓性」,是天老爷给你的,就是这么一句话。「天命之谓性」,这个「性」是什么?就是心,就是我们明了性的心,不是心脏那个心,是这个明了性。我们自己静坐的时候,你若在用功修行的时候,很明白的,这个注意力是在头部,而不是在这里,这里当然也有知觉,也有觉知性,但是那个中心点是在头部(不要讲这个话)。我们这个明了性的心从那来的?从什么地方来的?儒家的学者说是「天命」,老天爷给你的,这个时候我才知道孔夫子的思想接近基督教。这时候我心里头想到什么问题呢?我也是看见过,就是中国的读书人,还是有学问的人,相信上帝、相信基督教、相信天主教,这时候我才明白这个道理,是孔夫子宣传的,哎呀!是这样子。可是我再一想,那和佛教是有距离了。我们佛教有的时候认为孔孟之道很好,我们应该学学孔孟之道,但是从这地方看,和佛教是远了。但是孔夫子也没有明白说天究竟是怎么回事?我读书少不知道,你们读书多知道,孔夫子也没有详细说天怎么回事,也没有详细说。但是这句话我们简单的去看呢,它就是和天主教、基督教相信上帝的人接近,思想接近。「天命之谓性」,你这个分别心是天老爷给你的。 我那天说过,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这皇帝是天命,孟子是有这个思想,其实这个思想按现在来说不合道理。我们佛教里面看,天上的人也不管你这件事的,你谁做皇帝,他管你这件事?他也不管。更没有天命,说这个是天老爷给的,更没有这个意思,佛教里没有这个想法,佛教的理论呢──你自己创造的,这样意思。「行缘识」这句话,如果用「天命之谓性」这句话来对照起来,那这个「行缘识」,你自己创造的,就是这句话。行就是业力,业力是谁创造的?就是你的心创造的,佛教的理论就是这样讲。你自己创造业力,业力又给你一个果报,果报是什么?主要是我们的心,心是果报主,是这样的意思。 所以这上说因缘所生法,我们说是「深心入法中」,就是你要观察一切法是因缘有。我们观察一切法是因缘有,谁是因缘?还是你的心。「无明缘行」,无明是什么?也是我们的心,谁是无明?就是我们的心,心没有智慧。 我从这里又有一个分别心,「即心是佛」,这个佛是糊涂佛,因为你现在心就是无明啊!是那么回事啊!若是说是心,我们读《般若经》的时候,他说:「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名为佛」,这句话我能接受;说「即心是佛」,我不接受。「即心是佛」,就是糊涂嘛!你现在没有智慧啊,没有智慧怎么能是佛呢? 所以从这里说,我感觉到印顺老法师伟大,我们佛法变成了儒家的哲学了,变成道家的哲学,变成神的哲学了,这是不对的,印顺老法师说出这句话来。这不是平常人能说的,我们平常人说不到,我们平常人还感觉到很有智慧啊,我说出这样的佛法,还感觉到有智慧,但是印顺老法师说:你这样子是改变了佛法的思想,变成非佛教徒了,但是你还是穿出家人衣服的。所以我对印顺老法师的恭敬在这里,他叫我们对于佛法有正见,这是印顺老法师的贡献,要尊重这一点。 我们自己学习佛法的时候,我们可能想这是我的智慧,我能够学习佛法,我现在我能讲经,我还能写佛法的文章,其实在今天的佛教来说,要感谢印顺老法师,要感谢他。我们因为读他的书,我们得到正见。若是你没有这些善知识的智慧,没有他们的智慧,你自己学习佛法,你能得到这个智慧?也可能得到、也可能不得到,也可能你不容易得到,是不一定的。我说的太多了。「深心入法中」,现在是到点了。到点了我们就停下来。 我再说几句话,我们学习佛法,很多的因缘,因缘是很多的。譬如说是我去学《金刚经》、或者我是学习《大乘起信论》、我学习《成唯识论》、学习《瑜伽师地论》、学习《大智度论》,学习很多很多的佛法,也有很多的因缘来帮助我们,我们才能学习。譬如说我学习,我要靠我父母对我也有帮助,我的师长对我有帮助,很多很多人都对我有帮助,但是印顺老法师这一方面对我们很重要的帮助,应该要认识到这里。其他的事情那就是另有一句话,那是另外一件事。但是这件事要承认,要承认的,应该是这样子。说我们完全是印顺老法师,也不是,我父母对我的帮助还是很大的,我的身体是我的父母帮助我,是我的业力,但是有父母的帮助,所以要感谢父母的恩德。我能学习佛法,是因为我小时候还读过书,我小时候读书是得到我祖父的帮助,我们那个郷村没有学校的,我祖父去请一个老师来成立一个学校,那么这个郷村里面的小孩子大家都可以读书,所以我还要感谢我的祖父、也感谢我的老师,感谢很多人,你不能说只是一个印顺老法师,还要感谢很多人。好了,我就说到这里。 我刚才我也说过,我以前在私塾里读过这个《四书》。读过《四书》,我还是不明白是怎么回事,虽然那个老师讲过,但是听不懂。出家以后再学习,明白多少,会明白,哦!原来是这么回事,会明白多少。但是这件事我们再深入地思惟的话,也有点问题,有什么问题?我刚才和一个医生谈话也提到这件事,小时候读书的时候,那个老师还写个孔夫子的大圣先师,给孔夫子写个牌位的,用个木板来写个牌位,上学的时候就一鞠躬,下学的时候也是向孔夫子一鞠躬的,曾经这样子训练了多少年。训练多少年,对孔夫子也就有点感情,有那么一点感情的。所以我对孔夫子有一点感情,我对《四书》也有一点感情,再见面的时候,就像朋友见面,有点感情,欢喜再学习。但是我发觉这件事,我心里头想:哎呀!和佛教远了一点,远了一点。说是我们出家人有的法师提倡出家人应该学习四书,学习孔孟之道,我嘴是没有说,我心里想那里有问题,那里有问题。 可是,刚才说过,我是很笨的人,我学习了佛法很多年了,我对于这一念心,我学这个《成唯识论》,学习唯识的这个思想的时候,它说:「阿赖耶识是果报主」,也就是我们这一念心是果报主,这句话也不太明白,也不是太明白的。「无明缘识,行缘识」,这句话都能背下来,「无明缘行,行缘识」能背起来,但是那个义不是十分的分明,不是十分的分明。可是长时期的学习,逐渐逐渐地进步。但是这一天看见「天命之谓性」,使令我很有刺激,使令我对于佛法的认识又进了一步,又进一步的。
----------------------------------------------------------------------------------------------------------------- 更多妙境法师佛学内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