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体方法师:解脱之道讲记 c1 涅槃的意义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体方法师:解脱之道讲记 c1 涅槃的意义

 

  “﹝涅槃的意义﹞

  中国佛教徒,都说学佛是为了了生死。真能了生死,就是得到涅槃。涅槃,是印度话,含有否定、消散之义。古译作「灭度」,即意味着某些东西消散了,消除了,又超越了。此外还有:自由,安乐之义。唐玄奘译为圆寂:圆是圆满,应有的一切功德都具足了;寂是泯寂,一切不良的成分都消散了。这就是平等、自在、安乐的理想境地。”

  简单解释涅槃:涅槃是消散之义,贪瞋痴烦恼消散而永远不再起了,叫涅槃。破除了我执无明,断了贪爱,贪瞋痴烦恼也永尽不起,生死轮回的因缘不再有了,这才叫涅槃。很多人修行有一些境界定境,会觉得身心很清净自在没有烦恼,但这是暂时性的还是永远的?真正的涅槃是烦恼永灭不再起。修定的定力消失了,烦恼还会起,这时候没问题,碰到大的逆境也会起,这些都不是涅槃。真正的涅槃是超越了人间一切的执着爱染,烦恼都永灭了。这也是真正的平等自在安乐,而此安乐不是人间快乐与痛苦相对的乐,是超越了相对的一切而得到的一种平等自在——离系之乐。

  “涅槃,可说是印度文明的共同理想。佛讲涅槃,古代婆罗门教及印度教也讲涅槃,名词虽同,内容却不一样。”

  佛法里有一些专有名词像涅槃业力等,并不是佛法专用的。在佛陀以前很多宗教就有了,佛陀只是拿来应用,内容却加以修正即对其内容的解释不一样。

  “依佛法说,他们的涅槃观,都是不究竟的。最庸俗的,以物欲享受的满足为涅槃。如有一外道,在饱食之后,拍拍他的肚子说,这就是涅槃。一般印度宗教的涅槃,如呼吸停止,或心念似乎不起等,自以为涅槃,其实都不外乎禅定的境界。那末,佛法的涅槃观,是怎样的呢?”

  外道讲的涅槃是很庸俗的,饥饿也是一种苦,吃饱了,苦消失了,他也认为这是涅槃——苦的消失。佛法讲的是永灭,不会因为这一次吃饱后永远不饿,所以那种所谓的消失不是真正的涅槃。

  四禅八定是共法,不是只有佛教才有的,外道及其它宗教也有。修持到四禅时,身心就寂止了,甚至有的脉及呼吸都停止了,非常宁静。四空定的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想处、非想非非想处,连身心都不见了。到无想处以上,连意识的形态几乎都是寂止的,只有很微细的心念,那个身心的感觉也是很清净的,觉得好象涅槃了。注意“好象”二字,因为定力消失时又会恢复原来的样子。人入定后不可能永远不出定(永远不出来就死了),如果有入定也有出定,出定后与入定是否一样?如果一样,那就不出不入,不叫入定了;如果入有定,出就不定,这种定就不是永恒的。注意,外道由于修禅定,也会有感觉涅槃的那一种体验,但那不是真切的,只是定力的作用。甚至有人因修禅定开发了神通,就更加执着在神通上了——有一个能神通变化的永远常住的“我”。所以佛法讲的涅槃不是暂时的一种宁静安定自在,而是永恒的。这里的重点说:很多自以为开悟解脱有境界的人,其实很多是在定境中的感觉,或是因修禅定开发了一些神通,就以为自己解脱了。如果这样就是涅槃解脱,那外道普遍都是了。现在到印度去还是一样,很多人修禅定功夫非常好,一打坐马上可以入定,甚至几天不出来,难道这样就是解脱了?如果是的话,佛法与外道还有什么特质差异可言!注意喔,绝对不一样。定力就像拿石头压草伏而不断,由于禅定,心意识会定进去而不起散动分别,那是因为定力的关系。定力一消失,心灵的活动还是会起来,烦恼贪爱没有真正止息,伏而不断是定力,并没有解决生死问题。下面讲的是佛法的涅槃观。

  “﹝1﹞断惑则得涅槃:

  要解脱生死,必从断烦恼,断烦恼的根本──我见下手。”

  这里点出一个重点:修行不是把我们的心意识停下来,不让它与外面产生作用,而不起贪爱欲望。那是压制意识不起作用,但潜在里面的执着并没有消灭。所以真正要解脱生死,必须从断烦恼下手(烦恼滋生业力),要断烦恼就得从根本的我见下手。

  “众生一向在生死中,有生有灭;若了生死而得涅槃,即是不生不灭,不生不灭是涅槃的特性。”

  这一点也很重要:佛陀及圣弟子阿罗汉的证涅槃,是当生就证而不是死后的事。现在很多人以为我们业力深重,自己不可能此生涅槃解脱,除了依靠他力等待死后往生以外,其它没有办法。这真是误会了!真正的解脱者绝对是当生成就的。佛陀就在人间涅槃,而且涅槃后四十九年继续在弘法。圣弟子们跟随着佛陀,照着佛陀的方法也很快就体证到了。《杂阿含经》中有很多记载:舍利弗在佛陀身边半个月就证了阿罗汉,年纪最小的小沙弥七岁就证了阿罗汉,头脑最笨的周利盘陀伽也证了阿罗汉,最大的一百二十岁的须跋陀罗在佛陀涅槃前,听了佛陀的开示就证了阿罗汉,连业力最重的鸯崛摩罗也证了阿罗汉……。一定要明白,涅槃是当生就能受用体证的!关键在于你的理论与方法对否,只要理论方法都对,一定可以受用。缘起法的原则就是法法之间有必然性,因正,果必然正,涅槃的因缘条件具足,怎么会不证涅槃!如果因果之间没有必然性,那你怎么修也没有用了。修行不是靠运气的好坏,而是依据法法间的必然理则,怎样的因缘促成怎样的果,这是必然的。能成为阿罗汉或解脱的人,一定有必然的理则,只是你有否抉择到这个必然理则而已。现在整个社会所有的宗教没有几人在谈解脱涅槃,这个法不见了,不流行了,就是这样。我们都寄托在未来,等待他力的救度,整个佛法的特质都变了!问题出在哪里?我们要探讨就是这个,这就是重点了:生死是当生就能取办的,只是我们不了解其所以然而已。

  “佛弟子修持定慧,渐断烦恼,现生便能体验到不生不灭的境地,叫做得涅槃。”

  导师点出:不是死了叫涅槃,是解脱了叫涅槃。很多人都把死亡来临叫无常,把死叫涅槃。那个观念是错误的,而是活着的每一个当下都是无常的,因为它是剎那剎那迁流变化的,生命的当下就是无常,即常性不可得,所以生命的当下本来就是涅槃无生。只是众生不了解真相而产生我执颠倒种种障碍。只要了解真相,打破了黑暗,自然就回复本来的光明清净。当下不再颠倒执着,只是恢复本来而已,这样的涅槃哪里是遥不可得的!而是本来就如此的,只要不颠倒就是正常。但要做到不颠倒却很难,无明不了解真相故。

  佛陀在世时,他的弟子为什么每一个那么容易觉悟而证入涅槃?佛是一个觉悟真相的人,他的指导是以明引明,只要照他的方式,很快就导致弟子们明而看到真相。而现在引导大家的不再是真正觉悟的人,犹如瞎子带瞎子,以盲引盲,永远黑暗。其实真相是普遍存在的,人人本来就在这里面,只是不知道而已,人人都有机会的。由于我们的颠倒无知,偏离了本来,才造业烦恼痛苦生死无边。真正的见法悟道了解真相,只是还他个本来而已。原来人人是平等的,本来就在清净中不知道而已。这样来解释涅槃,大家就都明白了,原来每一个人机会都是平等的,而且随时都有悟入的机会。把握住了这个重点,修行就不难了。长期以来,我们被错误的观念所影响,一直在糊涂颠倒中没有自觉的机会。所以要跟随佛学,因为他是一个真正的觉者,然而现在佛陀不在了,我们只有依据经典善知识的指导,如果找到的经典是究竟法或善知识是一个明眼人,我们就很容易受用;然而现在难以分辨真正的善知识及正见,困难就在这里。

  “到这,我见为本的烦恼断尽了,发业的力量也没有了,也就不再感生死果。断烦恼的,必有高超的智能,自觉到我见消除,烦恼不再起,生死永得解脱。”

  我见破了,就不会继续制造烦恼,没有了烦恼,也就没有润生发业的作用,所以生死就不再相续了。

  这里有一个重点:我们听闻佛法目的就是开发正知正见,唯有听闻正知正见才能带来真正了解实相的般若智能(世俗的世智辩聪不叫智能)。八正道也把抉择法要、建立正见为第一首要条件,要得正见就得从善知识那里多闻熏习。我们的思惟模式中都是强烈的颠倒执着的我见我慢,照这样的惯性是永远脱不出来的。但是我们往往还不知道颠倒在何处。听了正法正见后,就会反省到自己的思惟模式中我执我见无明颠倒很深重,知道自己错在何处,自然就会去修正。从缘起去观察,就会逐渐体会到确实我不可得,实在的永恒性不可得。这样建立了正见;随之而来的思惟模式也就正确了——正思惟;我们的身心行为随着正见正思惟而行——正业、正命;具有正确的观念——正念;安住在与正见相应的正定中,就是无漏的般若智能。这就是八正道的次第。所以,自觉到我见消除,烦恼不再起就是开发了智能,这是最重要的。

  这里的“自觉”两字是根本:自己的贪瞋痴痛苦烦恼只有自己最清楚;当贪瞋痴烦恼止息时,同样也只有自己觉察得最明白,那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的。自己有没有解脱超越,有没有解决心中的困扰,自己最明白,所以真正解脱的人必定是自知自觉的。现在很多人不知道这个重点,求一求、拜一拜,或什么大善知识给你加持一下说你解脱已没问题了,你就安心了,哪有这样的道理?自己的慧命有没有解脱,自己最清楚,不要糊涂啦!真正解决了问题,观念上会彻底突破的,你突然间能发现:咦,过去很贪很瞋的,最近怎么不会了?本来很容易颠倒执着的,跟别人相处常常相对,现在也不会了;平常往往因烦恼而失眠,如今不再有这样的现象了……,这就是受用,你会发觉你的贪瞋痴真的不见了。真正的修行受用是在自我的观察中而发现的。学佛有没有受用,你最清楚,那是无法骗自己的,所以学法的人一定要自知自觉。如果我们还不能安心,贪瞋痴烦恼还不止息,碰到一点事情习性就会起来,就要很小心地反省了:所听的法到底有没有真正深入自己的心?有没有时时刻刻在觉知觉照?并不因为你花了大钱或拜了某一尊大佛、大师,就解决问题了。这些点点滴滴都是有条件因缘内容的,最重要的是我们的知见有否真正清净?有否如理思惟?有否与法相应?所以自觉两字,希望大家多注意。

  “很多人都误会了!以为死了才叫涅槃。涅槃的境地,是学人现生所能到达的,现生能得大自在,大解脱的。无奈末世的人,很少想现生得涅槃,不是根钝,就是不肯精进,都把了生死看成死后的事。佛教的本意,是注重现生体验的,要活着的时候就证得涅槃。”

  这几个字很重要:“要活着的时候就证得涅槃!”我常讲,现在大家的学历都很高,科技很发达,年轻没有老人痴呆症,身体还没老病死面对死亡……,这样好的因缘条件都不能把握,不能在当下的生命中改善自己,难道依靠死后的救度就能解决?活着的“操之在我”都不能得受用,死了谁来帮你?这是很重要很重要的!佛教的本意是注重现生体验的,活着时不把握体验超越的机会,死了又如何修正观念?

  “(2)业尽报息则入涅槃:

  有人以为:佛说纵经千万劫,业力仍不失。就误解:我们的生死,无法了脱。这是不明佛法的因果道理。”

  佛经上讲到业力如果没有报,纵经百千劫不会失掉。很多人听到业力不失就误会业如果不尽,我们永远要受果报,如何能解脱涅槃?

  “要知道有了业要感果,但还要有助缘,烦恼就是业力感果的要缘。如灭了烦恼,没有助缘,业力也就无力生果了。故说:业尽报息,则入涅槃。业尽,不是没有了,只是过去了,再也起不了作用。”

  这是不明白佛法中因果道理的人才有的想法。我常对那些担心自己业力深重而无法自力解脱的人说:佛陀时代连鸯崛摩罗都能证阿罗汉。惯性导致受业报,这是我们无明颠倒不明业力真相之故。如果明白业力的真相还是可以解决的。鸯崛摩罗杀了九十九个人,差一点杀了佛陀凑满一百个,杀业是所有业中最重的,他怎么还?但他证了阿罗汉却是事实,这怎么解释?佛陀告诉他:你只要把根本的重业杀盗 YIN妄酒断掉,自然就不相续了。所以他发了大愿:从今以后我不再杀,不伤害一切有情。从那以后他不再造业了,也没有滋润业力的烦恼了。随佛出家后每天托钵,每个人都很畏惧并轻视他,不但经常托不到东西,还被人用石头等打,那种日子很不好过。但他很坚定,不再起瞋心,不再起杀业,依着佛法的正见观察修行,很快就证了阿罗汉。所以业力的销尽其实从断烦恼为本,过去所造的业力已过去了,没有烦恼的滋润,是不会发业受报的,这一点要把握,这样才有信心。不管过去我们的业力多重,我常讲没关系,已经过去了。现在能做的就是补救,怎样来断烦恼,不再滋润业力,就不会相续了。如果无明我见不破,怎么断烦恼?这里讲的法点点滴滴都有次第有内容修行,不是盲目的信仰或拜拜就能解决的。要找到正确的因缘内容条件方法,才能够不盲目。

  “所以,了脱生死,不从苦果的改变上去着力,也不从业力的消除上去着力,而是从烦恼的根本──我见下手。如能证无我,烦恼一灭,业种就干枯了,不会起作用,生死的连索,便从此截断了。”

  这太重要了!一个修行人如果连这个内容都不清楚,请问:到底在修什么?真正的修行不是消除业力或改变果报,而是从烦恼的根本——我见上去解决。佛法谈无常无我,就是从根本上破我执而解决问题。证了无我,烦恼一灭,业种就干枯而不起作用,生死的链锁从此便截断了。佛陀宣讲三法印就是要让我们体证无我而破除我执我见。生死的根本就是我见,从哪里去破?观察一切法的无常性就知道我不可得,常不可得,自性不可得,包括生死都不可得,而体证无我。这都是重点,点点滴滴都是相依相缘的,要明白!

  “得涅槃时,有此身体的存在,则饿了还是要吃,冷了还是要穿,虽然身体有苦,但不致引起忧愁懊恼等心苦,这叫有余涅槃。”

  涅槃分有余与无余:活着证涅槃时,身体五蕴六处的功能还在,身心的感觉与常人一样,知道冷热饥渴疼痛,不是连知觉都没有象木头一样,只是内心没有苦恼忧愁及执着而已,这叫有余涅槃。

  “到这个身心的组合离散了,不再引生新的自体、新的苦果,叫无余涅槃,「即业尽报息则入涅槃」。”

  佛陀入灭时叫无余涅槃,再没有任何牵连。下面是对涅槃深一层的研究,因为涅槃的果是佛法究竟要达到的,也是我们最终要实践完成的,所以这个内容要了解深刻一点,这样对于前面因的抉择及方法的实践,才能深刻明白。

-----------------------------------------------------------------------------------------------------------------

更多体方法师佛学内容

-----------------------------------------------------------------------------------------------------------------

 
 
 
前五篇文章

体方法师:解脱之道讲记 c2 涅盘之深究 一 蕴苦永息

体方法师:解脱之道讲记 c3 涅盘之深究 二 身心转依

体方法师:解脱之道讲记 c4 道谛 八正道

体方法师:解脱之道讲记 c5 一、正见

体方法师:解脱之道讲记 c6 二、正思惟

 

后五篇文章

体方法师:解脱之道讲记 b31 从生死说起 二 报由业

大智度论·四百问答: 352.问曰:佛法,菩萨法,大有

亲佛法师: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 第十讲

大智度论·四百问答:351.问曰:菩萨神通力有所作,何

亲佛法师: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 第九讲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