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体方法师:解脱之道讲记 c3 涅盘之深究 二 身心转依之涅槃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体方法师:解脱之道讲记 c3 涅盘之深究 二 身心转依之涅槃

 

  (二)身心转依之涅槃:

  转依即涅槃,表示身心起了转化,转化为超一般的。「依」,有二种(1)心所依止,名为「染净依」。依心的杂染,所以有生死;依心的清净,所以得涅槃。在大乘的唯识学中,特重于这一说明。”

  大乘法有三系,谈到解脱,其中唯识与真常两系谈的是转依,各自理论内容有所不同,就在这里。唯识学重要的理论是依我们的心而转依的,从污染转化到清净,就是从心识心灵上从染到净的转依来下功夫,叫依心所的转依。

  “(2)法性(空性)是所依止,名为「迷悟依」。法性是究竟的真性,迷了它,幻现为杂染的生死;如悟了,即显出法性的清净德性,就名为涅槃。”

  真常系是站在法性(空性)的转依上:空性是本来清净的,众生由于迷惑而不了解空性的真相;如果悟了,即显出法性的本来清净德行,名为涅槃。也就是说,众生本来清净,一念无明而起杂染的生死。如果悟到本来清净的法性,就名为涅槃。真常系的理论是在法性空性上从迷到悟的转依;而唯识是从心境上从染到净,要注意这个差别。这样大家就明白了,大乘各派体系(除中观外)思想的归属及理论的建立,其实没有离开这两种转依的内容。

  “从心依或从法性依的转化中,去表显涅槃的德用,是大乘有宗的特色。”

  注意听,什么是大乘有宗?如果把大乘分成三系,中观是性空唯名,唯识是虚妄唯识,真常是如来藏清净心。中观属于空宗,唯识及真常属于有宗。怎样抉择有宗与空宗?不管讲有讲空,最后归于有的, 就是有宗;不管讲有讲空,最后归于空的,就是空宗。唯识也讲有讲空,也讲到空性是圆成实性,但最后认为圆成实性是实有的,所以属于有宗。中观承认一切法的如幻有,但归于一切法空,因为有是如幻的有而非实,所以是空,虽讲有而归于空,所以中观还是归于空宗。真常就不用讲了,一定要根据一个真心如来藏佛性,才能缘起一切万法,所以本来就在有宗里面。注意喔,导师点出前面的染净依及迷悟依是对有宗来讲的,唯识是染净依;真常系的如来藏思想认为本来是清净的,本来有佛性,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只是迷惑了,只要把迷破掉,悟了就又恢复本来嘛,所以叫迷悟依,这是有宗的特色。大乘佛法这二宗的主题基本就在这里。

  “(1)以染净依说转:染与净,都以心为依止。这个所依心,唯识学中名为阿赖耶识,即心识活动的最细微部分;最深细的阿赖耶识,成为生死与涅槃的枢纽。由于心中有不净种子,种子生现行,现行又熏种子,故才能流转于苦海中。”

  这个重点就是唯识的思想,讲八识其实不是有八个识,是这个识本身有八种不同的功能作用。这个阿赖耶识最深细的部分又像仓库一样,能储藏一切种子,所以阿赖耶识即成为生死与涅槃的枢纽。唯识学要建立阿赖耶识的目的,是要让我们明白所谓的生死轮回,这一生到下一生之间是什么来产生功能作用的。如果这一生与下一生没有相依相缘的关系,那就不能成为轮回。佛法既然讲无我,没有一个本性本体,那么是什么从这一生转到那一生呢?要建立轮回的思想就很困难。所以唯识为了建立生死轮回的作用,最后认为问题就在无我,无我怎么办?他认为意识深染的部分就是阿赖耶识,它可以生现行,又可以熏现行成种子。从种子生现行及现行熏种子的作用就可以完成轮回的功能了。利用这个机会了解一下唯识学的根本理论及思想,否则我们就不清楚唯识要建立阿赖耶识的意义。

  “好在心的深处,还有清净的种子,要求得解脱,就要设法把心中深藏的清净种子,使它显现出来。如信三宝,听法,诵经,持戒等,即是开始转化。依佛法作不断的熏习,渐使杂染的力能减低,清净的功能增强,发展为强大的清净潜力。”

  唯识学的重点理论就在这里:我们的阿赖耶识里面不完全是杂染的种子,其中还有清净的种子。但唯识学还有另外一派理论,认为一切都是虚妄杂染的,清净的识种子是现在新的熏习而产生的。这就是 新熏说与本有说两派的争论。导师在这里说的是本有清净的种子。

  “一向为杂染所依的杂染心,现在转化为清净法的所依,就叫做转依(究竟转依在佛位)。”

  有人说成佛才是究竟的转依,还没有成佛前有十地,一地一地的境界不同,转依的是部分而不是全部。所以破一分,转依一分,即破一分无明证一分法身,逐步清净,最后就成佛了,最后的转依是成佛,才能完全清净。

  “杂染的阿赖耶识是虚妄分别的,而究竟转依的清净心,转识成智,是无分别的。具足一切功德的佛涅槃,彻证无我,没有分别,所以从对立矛盾等而来的一切的痛苦,成为过去。”

  从这里就知道唯识学其实就是这几个重点。把握住这个重点的根本理念,将来去看唯识学的书,不管是导师著作《摄大乘论》、《唯识学探源》或唯识学本身的《唯识三十诵》、《二十诵》等,就不会被搞糊涂了。其中名相好像很繁复,其实都没有离开这些主题,只要把握住这个,很快就会理解唯识是站在什么立场在讲了。明白唯识的染净依与真常的迷悟依,对佛法的一些疑问都会迎刃而解。现在为何会被搞得糊里糊涂?就是不明白很多宗派不同内容是如何建立的,不清楚大乘有宗所谓的迷悟及染净。当然空宗的理论就不是这样的,但是对这些差别,又有多少人能抉择清楚?我们为何学佛那么辛苦?有的认为是这样,有的认为应该是那样,其实我们的体证都不够深刻,对法的结构也不了解,所以只有信仰的份,根本没有抉择的能力。最后只好归于信仰而不能自证,问题就在这里。只有把这些都理解清楚了,才能正确抉择对我们最有益的法门,这个很重要!

  “(2)以迷悟依说转:「依」,指法性而说,或名真如。真是非假,如是不二的,这就是一切法空性,事事物物的实相。众生为何轮回生死?即因不悟法性,颠倒妄执,造业受苦。”

  一切万法(包括身心)都是迁流不息剎那不住的,万事万物本自寂灭的法性叫空性或真如法性。众生无法体悟到一切法的真实相,所以执一切法为实在,这就是颠倒妄执,因而产生染着贪爱才造业受苦。

  “一般人觉得,生死流转中,有个真常本净的自我,迷的是我,悟了解脱了,也还是这个我。”

  这个地方我们就要注意了:我们活在一切法的现象中,尤其对自己在生死轮回中的身心作用总感到有一个真常不变本来清净的自我,迷的时候是这个“我”;悟道解脱了,也还是这个“我”。

  “现在说:众生虽迷了,而常住真性,不变不失。照「楞伽经」说:由于「众生畏无我」;为了「摄引计我外道」,所以方便说有如来藏。这对于怖畏空无我,怖畏涅槃的,就容易信受了。”

  什么叫真性?真性的解释应是诸法空性的真实相,即法性空寂。但为了摄受上述执着“我”的众生,所以产生了迷悟依转的大乘真常系理论:认为众生本来具有一个真常不变本来清净的真我,只是因迷惑颠倒执着了,才流转在生死轮回中。尽管迷惑颠倒,本来有的真常本性是不会失去的,一旦悟到本来的清净佛性就解脱了。大乘佛法的真常系理论阐扬的是如来藏思想、本具佛性、本来清净心。其实,《楞伽经》对于如来藏的解释是:外道的思想都执着在有一个实在的真我或灵魂,佛陀开示说一切法无常无我,外道听后恐惧害怕无我而排斥不能信受。为引导摄受这些怖畏空无我涅槃的外道来学习信受佛法,所以方便说有真我如来藏。外道认为我们有一个真我如来藏,也是真如不变的,看起来佛法也讲有我。这样,恐惧无我的众生及外道就会信受,这叫方便说。注意!佛法中虽然普遍讲如来藏、佛性、真我、清净的常住真如,这是真常系的说法,但也只是对恐惧排斥无我的众生及外道的不得已的方便说。

  “中国佛教界,特重这一方面的宏扬。但是,若忽略了佛说如来藏的意趣,就不免类似外道的神我了。”

  这一点大家更要注意!无我是佛法的根本,是与外道不共的特质,这个特质无论如何都不可以改变。后期的如来藏思想说有“真我、佛性、真如不变”,那只是对恐惧无我的众生及外道的方便说,这点千万不可忘却!否则会与外道的“神我”相混淆而失去佛法的真意!如果知道这是方便说,我们就不会执着,就不会与外道一样看法了。

  “其实,如来藏即是法空性的别名。必须通达「无我如来之藏」,才能离烦恼而解脱。”

  如来藏其实是法空性的别名,如来藏就是空,就是在讲空性,要离却烦恼而解脱,必须通达“无我”的如来之藏!如果站在真正的法性上解释迷悟依的内涵应是:法性本自空寂,本来清净(这个“本来”不是现在的过去,而是万法的当下)。众生由于无明不知道法性本来空寂清净,所以“迷”惑于万法,以为是实在的,因而颠倒执着造业,产生杂染的生死流转;一旦“悟”到了法性空寂,悟到一切法的真相是本自空寂清净的,当下就是悟道的解脱自在。所以“迷”与“悟”的依转,应该真正站在法性的立场来看:法性是本来清净的,由于众生不知道法性清净,以为有一个实在的“我”而产生染着,这就是“迷”;现在明白了真相,超越了颠倒,体悟到法性空寂,这就是“悟”。所以真正的从迷到悟应站在法性上来说,直接契入的就是法性空寂,体悟真相而解脱。

  大家注意:佛法有的经典是站在染净的心性上来讲;有的是站在法性的迷悟上来讲的。依据唯识的染净观念,认为人间是污染的,我们的心灵被染着了,要慢慢去掉这些染着而恢复清净——有污秽可去,有烦恼可断。如果从法性上来谈,法性是本自清净的,能直接契入法性而悟到法性本自清净或本自寂灭,本来就清净,还要去掉什么污染?修行的方法就不一样了,要注意。比如说在声闻佛教里,我们有烦恼颠倒执着,所以要修行去掉这些东西,要“断烦恼,证菩提;断生死,入涅槃”,把生死、涅槃及烦恼、菩提分成两回事。然而大乘佛法讲的是直接契入空性,空性的本身当下即是寂灭,如果体会到法性本自清净本自寂灭,还有什么需要去掉?不一样喔!所以大乘有大乘的特色,苦集灭道的四谛,根本佛法声闻法重的是“苦与集”,然后要修行来消灭苦集而进入寂灭。而大乘法重的是灭与道,直接契入法性空寂,直接从灭的部分去体证法性空寂,不需要慢慢去除污染,方法就不一样。这就是着重处不同,大小乘方法上各有偏重,但在根本上即法性上是相同的,大家要注意!刚开始学佛都说“有烦恼可断,有生死可离”。如果体会到法性的部分,那就烦恼与生死皆不可得,因体证的方法有所不同故。但所体证的涅槃空性法性都是一样的,只是大乘着重直下的体证方法。所以有染净是从心灵的现象来看,有迷悟是从法性上来看,角度不同,大家要注意。

  “﹝结 说﹞  生死这个大问题,全由我执而来,所以要了生死,必须空去我见。无我才能不相障碍,达到究竟的涅槃。凡圣的分别,就在执我与无我。”

  佛法的特质从这几句话就彰显出来了:佛法的特质在于无我,所有外道都执着有一个我,所以再怎么修都不可能解脱,了不起得升天的福报,与解脱不相干。众生执着有一个实在的实有感即自性见我执,佛法要破的就是这个我执,我执不破,就不了解寂灭法性即本来面目。所以凡圣的真正差别就在于,凡夫执着有我,而圣者体证到无我,这是根本处。我们在看佛经,研究佛法佛理时要注意,经论中说无我、法空性的,那是究竟了义说;说有我的,那是方便有余说,而不是究竟的。一定要明白这个根本,否则就分辨不清究竟了义与方便。随顺众生的习性,当然希望有我,讲无我会害怕的。但如果因我们喜欢而一直执着在这样的观念中跳脱不出来,那就永远不可能破我执而解脱了,这一点要注意。

  “涅槃的见地,如苦痛的消散,无分别,无分量,寂静,平等,这在大小乘中,都是一样的,都是从无我观中,消除个我的对立。”

  所谓涅槃,就是一切痛苦烦恼贪嗔痴的消散止息,不再起差别对立的分别,也不会执着实有的数量,达到的是寂静平等。大小乘都是在无我观中消除个我的对立。所以只要还有我的实有感的执着,就不可能体证涅槃,那就一定是在差别对立的意识分别中,一定要明白!

  “涅槃,不是说明的,不是想象的。要觉证他,实现永恒平等与自由,必须从实践中,透过无我的深慧去得来。”

  我们说这些法是要让大家明白,痛苦烦恼是从哪里来的?如何达到真正的解脱平等自在即所谓涅槃的境界?这里点出一个重点:一定要透过实践去体证无我,要开发般若的深慧,才能亲证涅槃。听法不仅仅是理论,还要进行深观,在生命中去体证真正的无我,以消除一切染着而真正体证所谓的涅槃寂静。我们就快办禅修了,其实禅修时就要指导大家怎样在生活身心中去深观,了解什么叫无我,什么叫涅槃寂灭的空性。就是希望透过观照的方法去体证,这不是说只是上课听听法义就可以了解的。如果有这样的人当然很好,那是利根;但如果没法听听就明白了,我们还是要学学观照用功体证的方法,这样在理上及事上都能相依相缘来体证实义。

-----------------------------------------------------------------------------------------------------------------

更多体方法师佛学内容

-----------------------------------------------------------------------------------------------------------------

 
 
 
前五篇文章

体方法师:解脱之道讲记 c4 道谛 八正道

体方法师:解脱之道讲记 c5 一、正见

体方法师:解脱之道讲记 c6 二、正思惟

体方法师:解脱之道讲记 c7 三、正语

体方法师:解脱之道讲记 c8 四、正业

 

后五篇文章

体方法师:解脱之道讲记 c2 涅盘之深究 一 蕴苦永息

体方法师:解脱之道讲记 c1 涅槃的意义

体方法师:解脱之道讲记 b31 从生死说起 二 报由业

大智度论·四百问答: 352.问曰:佛法,菩萨法,大有

亲佛法师: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 第十讲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