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体方法师:解脱之道讲记 b22 三解脱门 三 无愿(无作)解脱门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体方法师:解脱之道讲记 b22 三解脱门 三 无愿(无作)解脱门

 

  “三、〔无愿(无作)解脱门〕

  如深入无想解脱门,就可以一了百了。如有虽离一切境相,离我我所见,而于观心还有所着的,即内在的自我爱(生死根源之最深处),没有净尽。所谓「余(我)慢未尽」,还有生存的微细爱染,那就须再入无作解脱门。”

  这很重要!用观照的心体会到无我,知道我不可得,外面的一切法相不可得,然而对这个能观之心还稍稍有所执着:“因为观照才知道无我无我所,这个能观的心是什么”?表明还有自体爱,只是在意识中比较深沉微细而已,所谓我慢(余慢)未尽。这里所说的“慢”, 就是感到自己一个人能体会到无我而很欢喜自在,也不执着外面的境界,但还有“我已经有这个境界了”,执着在能观的心的作用上。真正解脱的人是不会执着自己有境界的,就像《金刚经》讲,阿罗汉如果认为自己是阿罗汉,就不是阿罗汉,这是很重要的观念。即使体会无我无我所,但对能观之心还有一点执着,即余慢未尽,还有一点点的影子存在,那个我执就不可能彻底清除,这是生存的微细爱染,那就还要进一步修无愿(无作)解脱门。

  “故经说:「离我见已,即无见、无闻、无觉、无知」,不再起一切妄识。为什么妄识不尽呢?因执妄识为自我而有爱染;有爱染,就有思愿,有造作,而生死不得解脱。”

  《阿含经》讲,我们五取蕴的形成是“本行所作,本所思愿。”要注意“思愿”!思愿就是我们的意志作用。比如我们刚开始学习时,有一个愿力——希望解脱成佛,有潜在的思愿其实还是落在“有”。

  “应如实观察:这些妄识都是依因托缘而生起的。能生的因缘,都是无常的;所生的妄识,当然也是无常的,还有什么可爱着的呢!这样的返观妄识,如石火电光,生灭不住,即生即灭。”

  这就回到因缘所生法——缘起的观念来了,缘起是最主要的理念。万法皆缘起,即使一点点妄识也是因缘所生,依因托缘而有。只要是因缘而有的,不管是能生、所生的,本身都是无常无自性的,这是最直接而透彻的。《阿含经》里也看到,一次一次的观察深入,最后还是转到体证无常。即使有了境界,仍旧要观察境界的无常而破除实有感。只要是缘起的就必无自性,无自性就非实,只是如幻的缘起而已。《杂阿含经》也讲过:“无常因,无常缘,所生之法云何有常?”上一次我直接点这个重点:我们的身心是因缘所生,身是无常因,心也是无常因,身心和合的五蕴当然不是常。既然这个身心是因缘所生的无常法,它所产生的意识、观念或所谓的境界体会能是常的吗?无常因无常缘所生的身心,身心产生的感觉境界包括妄念颠倒执着同样是无常的。从缘起的角度深入去看,没有一法(包括任何一个心念)是常的,不管是善念、恶念都是无常,我们要执着在哪一个相哪一个念呢?因缘所生法都是无常的,因无常,缘亦无常故。注意,我常用这个缘起的观念来破所谓的境界:通过修行,我们的执着慢慢减少了,稍稍打坐修定,常常身心不见了,出现光明轻安舒适,或许多所谓的感应和特殊体验,心清净了,就会执着一个清净的境界。请问:这些境界难道是离开身心造作而有的吗?身心既是无常因无常缘所组合,它生起的境界难道是常的实在的吗?明白这个就可以破一切的执着和境界,很重要!佛陀常用剥芭蕉的比喻来破除众生的执着:芭蕉看起来是实实在在的,但一层一层剥到最后是空的,它只是一片一片组合成像芭蕉的样子。所以只要对任何一法有实在感,我执我见就有安立处,哪里还能了生死?注意,所谓的境界是破除贪瞋痴烦恼后产生的身心变化,不要执有实在的境界可得,那就不懂解脱涅槃的真正含义了。就如《金刚经》所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虽然看得到,但非实如幻,剎那即生即灭。如果没有彻底明白这个,还执着在境界上,你所谓的“见法”是见什么法?真正的见法,是见法性空寂,其实说“法性空寂”还只是形容词,不是名词,哪里有一个实在的空寂相可得?执着虚空相的人也不懂虚空的真实含意。

  “进而照见妄识,生无从来,灭无所去,契入不生不灭的境地。”

  这才是最贴切的形容。我们每天修行要断妄念,要破妄念,请问怎么个破法?怎么个断法?妄念如果是真的,你破得了,断除得了吗?妄念如果是虚幻的,还需要断需要破吗?这里就点出来了——照见,即生命的体证,如如实实去体会到妄识生无从来,灭无所去。无所来无所去就是不生不灭,就是法性本自空寂的不生不灭。如果不能观察自己的妄念颠倒执着的真相,不能体会爱染贪欲贪瞋痴的无常性缘起性,不明白其生无所从来,灭无所去,来去也是即生即灭如幻而已,怎么断贪瞋痴?每天在求啊拜啊忏悔啊:“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瞋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其实你看到贪瞋痴了吗?你知道贪瞋痴的真相吗?忏一忏就没有了吗?怎么个忏悔法?不了解贪瞋痴的真相,不如实观照身心的实相,只是求啊拜啊忏悔啊,那不过是空谈而已,于事无补!听说消灾拜忏水陆法会,每年有一万多坛,忏了几十年,你们知道自己的灾难消去了多少?消除了多少贪瞋痴?你们的灾难和业障总共到底有多少?一次消不尽,十次消得尽吗?已经消除了多少,还剩下多少?没人知道!但是各位:懂得缘起正见,懂得如实观察,这一切你就都知道了。自己有没有贪瞋痴?通过真正的修行,贪瞋痴是不是淡了、薄了?见法了,明白了真相,哪里还会起贪瞋痴烦恼?返观身心,就知道贪瞋痴的真相,万法皆缘起,贪瞋痴亦复如此,无自性的非实的贪瞋痴三毒,只要时时刻刻“看”清它的真相,就不再被它所转。我们之所以会继续相续而执着,是由于无明故,不知身心的非实,也不知无常因缘所组合的身心所起的贪染爱欲的如幻即生即灭性。建立了正见,再用如实观察,就可以解决这些生命中的事啊!看得到每一个因缘,每一个起心动念,由于如实知而不再相续,但是不如实知则一定会继续相续。

  业在哪里?有认为在物质里面,把物质分析到最小的原素,识(业)就在这原素里;也有认为在心灵里。真的吗?你们观察得到吗?如果观察不到,也体会不到,凭什么来消业?不知道业在哪里,也不知道有多少,怎么消?“我们怎么有可能?佛菩萨才有大力嘛,来给我们消业。”自己消不了业,只有依赖佛菩萨,等救度到哪里去,替你消业。难道真是这样消业的吗!

  看到这三解脱门,我们的感触很深:佛陀的开示没有离开我们的生命身心,没有离开起心动念,没有离开五蕴六处的功能,就在这里观察,这叫如实观察如实观(而不是假想观),就在我们生命的当下去观察自己内在的条件和因缘。天下有哪一个人能比你更了解自己?自己最了解自己,然而最了解自己的都不清楚自己的内在条件,天下还有谁能救你?谁能替你解决你内在的困扰和执着?所以为什么叫你如实观察?你只有乖乖的把自己的身心观察得透彻,了解它内在的原因,痛苦烦恼是怎么来的,什么叫缘起?如何不痛苦烦恼?这都要靠你自己去了解,脚痒了,抹这个药,它就不痒了。自己最清楚自己的痛苦烦恼嫉妒贪心瞋恨,如何消除?教你的这些法,只要在生命中去观察,是不是真的缘起无自性?善于应用,每一个人都能解脱贪瞋痴烦恼。如实观照我们贪爱的原因,就知道执着一切法以为实在的而起贪爱,看清楚了就不执着了,贪爱就消失了,这都可以实验的。

  听说有人生出来就有报通,他看见的人就像透过X光,全身都是白骨。上学时老师叫画画,他画出来都是骨头。老师奇怪这孩子怎么每次都画骨头,他看的就是骨头么,看不到身体表面的东西,一看就象X光透视。如果大家有这个功夫,我保证你不执着不贪爱,叫他爱都爱不起来,因为看到的都是脏兮兮的五脏六腑和骨头,怎么个爱法?修行到某一个禅定功夫,有了特殊的神秘经验,也可以有很多这样的看法,但修到这样的功夫较难。不过,我可以给诸位提供一个去处——人人死后烧的那一罐骨灰!这是大家都可以看得到的,也一定可以受用的,只是还没到那个地步,你就是不死心,非爱染占有计较不可,非来拼个你死我活不可,这就很奇怪了!

  这里佛陀在开示我们,你不要到那个地步就可看得出来,超越而解脱:一切法是不是如梦幻泡影?是不是无常剎那不住?很快就中年、老年、死亡,哪一个不是这样?十八岁很漂亮,八十岁呢?看到六十岁就已经很惨了,不要讲八十岁了,所以我们的眼睛不要只看十八岁。其实要观照人间不是很简单吗?内而身心,外而一切万法都是这样。我们都喜欢十八岁,但水果为什么要吃成熟的而不吃刚长出来很漂亮的?成熟的水果才是你所喜欢要的,然而我们自己却都喜欢生不喜欢死,奇怪!

  “这样的一切不可得,识也不可得;悟入妄识性空,则无所爱染,不再造作,名「无作解脱门」。到此,证知一切法毕竟清净;于一切法无所着,而得大自在、大解脱;证入了「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的空性。”

  最后体证的就是诸法实相寂灭相(空性)。从这个三解脱门就有一个很深的感触:只要你能用心去观察体会,不管是从空解脱门、无相解脱门或无愿解脱门进去,每一门都能解脱。只是在解释上深浅,变成有一个次第,其实每一个解脱门都能解脱。三个解脱门都建立在无常观、无我观、缘起观,这些都一样,只是观照的对象有所不同而已。从内在的身心去观察无常无我,观察外面的一切境界可以离相,其实相也是我们执着的对象,相破了,内里的执着也不会依存。所以这也是相依相缘的,只是从不同的角度来破除我们的自性见和执着。所以每一个角度只要你深入,其实都可以解脱:从自身的观照(空解脱门)、对万法的观照(无相解脱门)或对烦恼的观照(无愿解脱门)都能解脱。所谓“解脱”就是解脱贪瞋痴和烦恼。直接解决这个,那直接就从贪瞋痴烦恼去观照也是一个所缘。能当下体会到贪瞋痴烦恼的缘起如幻非实性,你也一样可以解脱。大乘所说的“烦恼即菩提”,了解烦恼的实性是本自空寂,就可以见到法的实性,一样可以解脱。但有人误解成:“烦恼即菩提,菩提即烦恼。”这问题就大了!证了菩提还是烦恼?这样的说法是不对的。可以藉烦恼为因缘来证菩提是对的,但不能说菩提即烦恼。如果说菩提即烦恼,那完了!佛陀每天都在烦恼了?这样的解释是不对的。菩提是清净,相应的是不再烦恼,这样才对。我看到很多文章确实写:“烦恼即菩提,菩提即烦恼,所以烦恼与菩提不二,心佛众生也三无差别。”这样理解完全是错会了,无差别是在讲法性,而不是说“众生就是佛,佛就是众生。”如果是这样,佛还叫佛吗?这样解释是不对的,不能这样讲!

  “总说:依内容立名说:无自性以离见,名空;离相以息分别,名无相;离取着以息思愿,名无愿。”

  龙树菩萨的偈子说:“众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由于无自性故,知道一切法皆缘起无自性,就离开了实有感的我见,这叫空解脱门,空就是在讲无自性;观察外在的六尘知道虚幻非实,离开了实有相的分别执着就叫无相解脱门;观察内在愿心(即体证的心)的即生即灭,离开了思愿的执着叫无愿解脱门。

  “依偏胜说:由无我而悟入,名空解脱门;由涅槃悟入,名无相解脱门;由无常悟入,名无愿解脱门。”

  体悟我不可得就是空解脱门;体会涅槃的一切法不生,皆缘起如幻非实,于是不执着一切相而契入涅槃,叫无相解脱门;由无常而悟入的就是无愿解脱门。

  “依浅至深说:悟五蕴本空,但还有空想者,为此而说无相解脱。虽达境无相,而心还有微细爱染故又说无愿解脱。”

  体悟空性,但还执有空相,就要进一步破这个空相,于是再说无相解脱门;虽知境无相,但对观照的心相还有微细的执着,再进一步说无愿解脱门。

  “虽观察的方便不同,而所观的实相(空性)一样,故每一门都可以直通解脱。所以说:「三解脱同缘实相」,三解脱门是平等一如的。”

  这是重点,要明白。三解脱门体证的实相是一样的,即体悟空性,三解脱同缘实相,三解脱门是平等一如的。一一解脱门都可悟入实相而解脱。如果不彻底,还有一点执着,就继续分成三解脱门的次第来给他解释,或促使他进一步体证。最重要的是一定要明白体证的都是实相空性,这一点不能不一样。我们大乘佛法很少讲无常无我,大部分都谈空。既然三解脱门都可以解脱,体证的空性也是一样的,那么大乘直接阐扬寂灭空性的一实相印还是与三解脱门的三法印是一样的。不明白这个根本的人对空义的解释不同,才产生了一些隔阂。这里讲的空性都是依中观的思想在讲的,如果依唯识及真常的空义就有不同的内容,会产生一些问题。所以大乘讲空性的一实相印时最要注意的是要厘清大乘三系的不同解说,这是重点。大乘讲的空性一实相印与三法印是一样的,讲大乘的空性应该每一个人都可以解脱。问题是大乘还有三个大的体系理论不同,所以修行的困难也在这里。如依据中观讲的空性内容,很容易体会;如用唯识及真常的如来藏思想去解释就有所不同了,这是大家要注意的。大乘之所以会有诤论及互相矛盾,就是因为大乘的三个主要体系思想确实不一样,于是产生了一些问题,这个附带谈一下。

  接着讲灭谛——解脱者的境界。也许有人会问:灭谛是解脱者的境界,我们还没有解脱,如何讲解脱者的境界?我们不妨先依据过去先贤大德的体证来了解一下,将来你要是有因缘体证了,就知道原来和过去所学的是一样的,这样就比较有证明而安心。

-----------------------------------------------------------------------------------------------------------------

更多体方法师佛学内容

-----------------------------------------------------------------------------------------------------------------

 
 
 
前五篇文章

体方法师:解脱之道讲记 b23 灭谛 一 解脱即是自由

体方法师:解脱之道讲记 b24 灭谛 二 解脱的层次

体方法师:解脱之道讲记 b25 灭谛 三 解脱的重点

体方法师:解脱之道讲记 b26 灭谛 四 解脱者的心境

体方法师:解脱之道讲记 b27 灭谛 五 解脱者的生活

 

后五篇文章

体方法师:解脱之道讲记 b21 三解脱门 二 无相(无

体方法师:解脱之道讲记 b20 三解脱门 一 空解脱门

体方法师:解脱之道讲记 b19 三解脱门

体方法师:解脱之道讲记 b18 三法印的统一

体方法师:解脱之道讲记 b17 三法印的纵横无碍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