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 护持 |
济群法师:大乘百法明门论讲义 12 |
 
济群法师:大乘百法明门论讲义 12 《大乘百法明门论》讲义—12 2006年3月29日讲于戒幢佛学研究所 接下来要讲遍行五的第四个心所:想心所。 我们先看一下论里面: “想则于境取相为性。施设种种名言为业。谓安立自境分齐故。方能随起种种名言。” 这是想的定义。想心所具有什么样的特征和作用?论里面说:“想则于境取相为性。”取相,也就是说在我们的认识中面对每一种境界时,在我们眼前就会呈现一个影像。对吧?比如我们看到一个人,或者看到一棵树,或者看到一栋房子。那么,看到房子就会有房子的影像,看到人就会有人的影像,看到桌子就会有桌子的影像。这个影像是不是一个很单纯的东西?其实,我们眼前所呈现的任何景象,事实上都是被我们的意识加工过的。也就是会加入我们个人的经验、认识、想像,所以,想的这个影像事实上它是被我们加工过的所呈现出来的心理的影像,不是说客观上的一个原原本本的东西,它并不是一个原原本本的东西。比如说我们看到这个桌子,其实我们只看只是一面,另外一面我们是看不到的。但是,在我们的表象、想像里面,我们对它的认识是完整的。所以,在心理学里面有一个“表象”概念,有点像我们这里讲的想心所。想心所具有表象的作用,它认识一个事物会呈现一个表象。然后,我们会对这个表象,我们会用语言有所表示,我们觉得:这是个什么东西?这是个桌子,这是个房子;这个桌子好,这个桌子不好。这也是想心所里面的。 所以,名言,名言和事实、实物,这是我们想心所表现的二个部分的内容。一个是表象,然后就是对这个表象的认识,进入概念经的阶段,进入语言的阶段,这个都是属于想心所的作用。所以,想心所是非常地重要。想心所是属于人的一种思维,它是代表着人的一种思维。一种文化,一种文明的产生,其实都是建立在想心的基础上。我们会有很丰富的语言,其实这都离不开想心所。 那么,想心所在生活中主要包含二个方面:我们每天想什么?事实上除了我们生活的环境、接触环境以外,跟我们一个人,我们自己的认识是有关系的。你有什么样的认识,你每天就会想什么。当然和你的认识、价值观、目标都是有关系。所以,你每天想什么,你就会追求一种什么样的生活。可能有的人想着赚钱,他就会赚钱;有的人想着权力,他就会追求权力。所以,你有什么样的想法,你每天想什么,你可能就会追求什么样的生活。影响我们人的选择大概有几种力量: 第一种就是欲望。其实我看世间上的人多数人都是生活在欲望中,欲望就是促使他去追求什么了。 第二种情况就是情绪。情绪会影响到你的心理,当然情绪也会影响到你的想法。多数人的想法是建立在欲望和想法的基础上,比如说一般人就是要求生存得好一点,除了这个以外他没有更高的想法。还有很多人,他的想法要受到他的情绪的影响、好恶的影响。那么,还有一部分人学了哲学、宗教之后,他对人生有一种更高的追求,这一种人,他的想法才有可能从普通的这种情绪和欲望里面跳出来。如果没有接受过宗教哲学的洗礼,其实这个世界上大概百分之九十的人,他的想法可能都是为欲望服务的,都是为情绪服务的。除了欲望和情绪以外,他没有更高的想法,就是为了生存得好一点,没有别的东西。 所以,一个人有什么样的想法,就决定了你将是一个什么层次的人生。因为如果说你只想着过日子,只想着赚钱,那你的人生也只是欲望的人生。如果我们受过宗教的洗礼、或者学过佛法,如古人学过哲学,也有“三不朽”的人生:立功、立名、立言,他有更高的想法。有更高的想法,才会有更高的人生,有更高的追求。有更高的追求,才有可能有更高的生命素质,他才可能有更高的生命境界。因此,想法很重要。 另外一方面,就是你怎么想?我们每天要碰到很多问题,你怎么想?你往好的方面想,还是往坏的方面想?这个也蛮重要的。因为任何事情都有很多方面,但每一个人对问题的思考都有自己角度。如果你是从强烈的我执、贪嗔痴出发,你想的问题肯定……如果你的知见不正,没有智慧,那你肯定会想出很多烦恼出来。如果说你很有智慧的话,你想的角度就会和别人不一样。所以,在我们的人生中,你想什么?怎么想?这是在我们人生中是非常关键的二个问题。 那么,不同的想法,他会影响到我们不同的人生。所以,想法本身它也是属于通三性,即通善、恶、无记。想法有可能成为善心所的增上缘、助手。比如说我们产生善心,我们想的都是善的事情,那么想法就会成为善心所的增上缘。反过来说,我们一天到晚想一些不好的事情,想一些要伤害别人的事情,那么,我们的想心所就会成为不善心的增上缘,就会成为烦恼心所的增上缘。所以,烦恼是从哪里来的?烦恼其实是人想出来的。这是什么道理?这叫作: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想心所有可能成为善心的增上缘,也有可能成为不善心的增上缘;它有可能成解脱的增上缘,也可能成为你生起烦恼的增上缘。关键在于:你想什么?你怎么想?你想什么,这就面临着一个选择的问题,你怎么去选择想的对象。 在佛法的修行中,想的心所非常重要,佛法里非常注重运用想的心所来修行。比如佛经里讲十种想:苦的想、无常的想、无我的想、食厌想、一切世间不可乐想、死想、不净想、断想、离欲想、尽想。我们学习道次第论一开始,就是要告诉我们修行要从想什么入手?想暇满人生的价值,是不是?想到:死是一定的,死期是不定的,想到三恶道的苦,想到三宝的功德。是不是?那么,通过这样的想,能够帮助我们生起出离心,帮助我们对三宝生起依赖感,帮助我们走出凡夫心。这些想法很重要,你每天要想,想这些这东西。怎么想,它都给你讲得很清楚。通过想来训练我们的心来达到心行的训练的效果。我们讲《普贤行愿品》的修行,纯粹就是运用想的力量。《普贤行愿品》的观修,每一个愿力,我们都要作观修:“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极微尘数诸佛世尊,我以普贤行愿力故,深心信解,如对目前。”我们在拜佛的时候要观想,我们要想:十方世界有无量无边的佛,每一个微尘里面就是一尊佛陀。比如我们在拜释迦牟尼佛,我们现在要观想:每一个微尘都是一个释迦牟尼佛,每一个释迦牟尼佛的面前都有一个我。然后我同时又在拜无量无边的诸佛。我们就这样想。当你作这样想的时候,你的心很快就从我和我所里面跳出来,你的存在就是一种无限的存在,你的存在就和佛陀的存在融为一体了。所以,大乘佛教里面特别重视想的修习。 所以,观想的修行是建立在什么基础上?就是建立在想心所的心理上,建立在想像的基础上。你只要会想像,你就会观想。所以,通过这种观想来达到广泛我们的心的目标和效果。因为所有的境界事实上都是我们想出来的。世人有一句话:情人眼里出西施。这个“情人眼里出西施”就是想出来的,是不是?越想越美。有一个人看一个女孩子,这个女孩子的鼻子是歪的,别人都看不上,可是就他看上了,可是他觉得这个鼻子歪得恰到好处!真没办法,他就是喜欢,他要的就是这个效果。所以,当你看上的时候,你的这种贪著的心马上就生起了。如果你修不净观,不净观也要靠想的力量,要观想。你去看了之后,然后来观想,观想了之后,最后这个贪著的心一点都没有了,出离心就产生了。所以,还是要靠想的力量。因为每一个境界都是表象,都是我们意识加工过的,我们的心有这样的功能。我们加工什么样的境界,我们就会唤起什么样的心理。《华严经•夜摩天宫菩萨说偈品第十六》里讲:“心如工画师。画种种五阴。”心就像画家一样,他可以画各种各样的境界,他可以加工成各种各样的境界。你看我们睡觉的时候,只要一作梦,你白天不能实现的,在梦中都可以实现了。是不是?那这个境界是从哪里来的?是想出来的。比如你在梦中看到一个老虎,本来没有老虎,可是看梦到老虎的时候,你的恐惧心就调动起来了。所以,不同的境界能够唤醒和引发我们不同的心理。 所以,我们通过观想来达到转换心行的效果,这在修行上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手段。我看尤其藏传佛教用得特别多,我们汉传佛教讲念佛,也有四种念佛:观想念佛、称名念佛,那现在人很少运用,更多是称名念佛。 接下来讲思心所: “思则于境取相为性。于善品等役心为业。为能取境正因等相。驱役自心能造善等” 思,有造作的意思,让我们的心去做什么。做什么呢?包括做善的和不善的。你要做善事,还是做不善事,那么它的心理基础就是思心所。那么这样的行为是属于什么东西呢?善和不善的行为就是属于业。造善业和造不善的体是什么?业的体是什么?业的体就是思心所,这个思心所就相当于西方心理学上所说的意志。在西方心理学有所探讨,比如说,人有没有自由意志?就是,人有没有选择善和不善的行为的能力。那么,在佛教看来,人是具有选择善和不善的行为的能力,所以,人是具有选择自由意志的。因为人有自由意志,所以,人要对自己负责任,因为你的人生的结果,你负有什么样的人生,其实你是有选择的权力;但是你有选择的权力,这种选择有没有限制?当然是有限制了,是不是?他要受到你的业力、你的身份、你的地位的限制。不是你想选择什么,就能选择什么的。你看很多这些社会上人的打工,一天干得累得要命,他还不得不干。所以,人虽然有意志的自由,但是这种意志的自由,事实上它是要受到它的业力的支配。所谓自由与不自由,人是自由,又是不自由的。人首先,你的身份、你的业力,你的自由就要受到一定的限制。就像我们在一个国家里边,每一个公民都是自由的,但是你必须要遵守法律,那遵守法律那就是不自由的;当你只有遵守了法律,在遵守法律的前提下,你又是自由的。所以,自由和不自由,有相对性。何况我们作为一个生命体来说,我们要受生命体的影响,我们要想绝对自由,这是不可以的。只有佛陀才是真正地得大自在,那才是真正地自由、彻底地自由,那是佛陀,不是我们凡夫。 思心所,也是代表着我们意志的一种行为,这种意志行为也是造善和造不善的行为,当然这里面也包含我们人生的选择,我们选择善的,我们选择不善的。当我们选择了之后,当然在选择的过程中,和想有一定的关系。比如说,我要成佛,我要了生死,我要赚钱,这都和想、欲望,即善法欲有关系。但是如果让你这样的一个想法变成你生命中一种强大的动力,那这就离不开思心所的这样的意愿,这种强烈的愿望。你要是离开这种愿望、意志力,那是不行的。思心所的产生也还是以触、受,尤其是想为基础,也非常重要。 想心所在完成人生的善和不善的行为的过程中,大概会包含着三个阶段。这就是《成唯识论》里讲的思有三种:第一种是审虑思;第二种是决定思;第三种是动身发语思。 审虑,我们要干一年好事,都要经过一番审查、评估,这个事情的可行性如何,要做一番审查,不管你干好事还是干坏事。审查完之后,你就要做出决定:我要做,并且怎么样,怎么样去完成。比如说要有计划,要有行动纲领。这是第二个步骤。 第三个步骤就是动身发言,就是要落实到行动上真正地去做。从思心所到形成业力,包含着思想上,同时也包含着行为上,即身语意三业。首先意是基础,你要做或者不要做,这是基础;然后怎么做;最后定好了,然后认真地去做。 思心所,事实上在我们人生也是蛮重要的。因为代表着我们的人生的选择和意愿、意志力。就是你的人生有什么样的选择,这是和想心所有关系,和思心所也有关系。我们一个人在我们的人生中,我们一件事情能不能持之以恒地做,能不能做得成功,这是和意志力是有关系的。一个人如果没有一个很坚强的意志力,在人世间要做一件事情,其实不是很容易。不是很容易的原因是什么?一方面外在的环境太复杂,外在的环境对你的诱惑很多。比如有的人活了一生,不知道自己真正需要什么,他会不断地选择,但他不知道自己究竟最喜欢、最需要的是什么,他搞不清楚。他为什么搞不清楚呢?因为我们每一个人生命内在有很多很多需求,不是一种需求。这就像我给大家举过的例子一样,人的心像动物园一样,他有很多动物,不同的动物有不同的需求。人有众多的需求,然后面对众多复杂的环境,一会儿,心进入这个状态的时候,你就会要这个;一会儿你的心进入那个状态的时候,你就会选择另外一个东西。所以,尤其对我们出家人、修行的人来说也是一样。也就是我们的每一种欲望、每一种烦恼都有强大的力量,对我们都会构成很大干扰。如果你没有一种强大的意志力,对自己的目标非常明确: 我要什么,我不要什么,不达到目标誓不罢休!你就很难从复杂的环境和混乱的内心中走出来。因为我们的内心就是一大堆混乱的情绪,每一种情绪都会影响着你。但是,如果一个人目标非常地明确,意志力非常地坚强,他就有能力抵御种种环境的诱惑和内心的干扰。 我感觉:坚强的意志力是太重要了。尤其是对一个修行人来说。因为人有堕性,除了人的内心各种因素对你的干扰,阻碍我们修道的一个重要心理就是懈怠。我们过去想像懈怠是什么?懈怠就是懒惰,懒惰,我们觉得躺在床上睡觉,那才是懈怠,其实不是这样子。当然,懒惰也是懈怠的一部分。但是,我发现懒惰还有一种表现,就是:惰性。你们知道惰性是个什么东西?惰性就是一种在我们的习性里边。比如说,贪吃的人,他隋在贪吃的习性里边,他走不出来;喜欢赚钱的人,他积极地去赚钱,他没有办法从喜欢赚钱的习性里边走出来;喜欢搞艺术的人,他执著于他的这种追求,跟这种烦恼相应的追求,他没有办法从这里走出来。这不是一种惰性。惰性不是说什么都不干,你很积极地去干,因为是顺着你的烦恼的习性,你没有办法从这里走出来的,就像你干活干习惯了,像一些乡下农民,他干活干习惯了,你要让他一天不干活,他就要生病了,就要受不了了。他每天都要去干,也就是他成为了一种习性。又比如那些喜欢打麻将的人,他每天打麻将,很精进哦。所以,惰性的另一个表现也叫精进,叫劣精进,低等的精进。但是佛法的精进有特定的内涵。喜欢看电视的人形成每天看的习惯,喜欢玩的人他形成一种玩的习惯。他没有办法从习性里边走出来。其实在我们的生命中形成了这种巨大的惰性,各种各样的惰性。我们如果没有这种坚强的、强大的意志力,你要从这里边走出来,非常非常地难。 我感觉在修行的过程中,思心所的作用非常重要。这种思心所所形成的意愿力的强弱,会直接影响到我们修行的成功。世间上的人也是一样,世间上的人如果对自己人生目标不是很明确,或者他即使目标很明确,可是他如果没有坚强的意志力,也是白搭,也不会成就的。同样,我们学佛发菩提心,愿菩提心就是一种意愿,就是一种生命的意愿。出离心也是一种意愿。那么,意愿的强和弱,我觉得其实它是修行的关键。如果你有非常强的愿意力,我觉得这是修行成功的一大半。如果你没有强烈的意愿力,你要想修行修好,这是很难的。因为首先你没有办法从这些惰性里边走出来,你没有办法从凡夫心里走出来。 所以,发了菩提心之后还要修菩提心,修菩提心就是修这种意愿,每天强化这种意愿。每天要三次地修,早上修,中午修,晚上修。甚至要六次,不是三次。白天三次,晚上三次。就是不断告诉自己:我的生命目标是什么?我应该做什么。每天不断地告诉自己。只有每天不断地告诉自己,你才有可能不断地培养这种意愿,你在修的过程中,就是在修这种意愿,把这种意愿变得越来越强,最后,当你的这种意愿非常强的时候,只要它一产生作用,那些其它不善的心所,对你的干扰也就无能为力了。 今天先讲这五个心所。 下面留些时间给你们提提问题。这些心所蛮实用吧?跟我们修行的关系很密切,如果我们能够善于利用这些心所,了解它,确实是修行的非常好的助缘。 (答疑另行整理)
---------------------------------------------------------------------------------------------------------------- 更多济群法师佛学内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