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果煜法师:《天台小止观》讲记 问答汇集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果煜法师:《天台小止观》讲记 问答汇集

 

  (1) 问:人要修定,三十岁就比较不容易成就!是否有此事?

  答:三十岁修定就比较不容易成就!我想三十岁!每个人从生下来到三十岁,因缘的变化其实很多!有人可能其体质变化很多,所以这三十岁,其实不一定是那么明确!但是我们可以说,年纪愈大!愈修愈困难!

  因为我们一般人,如果没有接触到佛法;一般而言,都是在造业,造的业愈多,要消当然就困难的多,所以年纪愈大,再来修是比较困难。廿岁就比十岁困难,四十岁比三十岁困难,这是以个人而言。

  如果就一般大众而言,他的三十岁,跟你的四十岁,不能够用数字来比了,但这句话如果能够听懂,就是真的要修,就要实时修,能够把握这个观念就好了!身体为修行之工具,如果身体退化,仍会障碍修行。那如果问我现在是廿九岁,或是三十一岁呢?只是说愈后修,愈困难,所以要修,要趁年轻!早一点修就好了!

  (2)问:如果身体退化了呢?

  答:我们刚才讲到,身体的机能,这身体算是我们修行的工具,如果这身体,工具已经坏掉,对你的修行,也是一种障碍;所以说身体退化了,还是会产生障碍的;我们不要想说,佛法偏重于讲调心。

  其实就真正的佛法,并不离开身,心物是一体,所以不可把身完全放掉,不管了,然后说我要修心,是修不起来的。像《天台小止观》,所讲调五事,而主要先经过调身、调息、然后再讲调心,如果这身体的情况极差,可能还是先调身为宜!

  (3) 问:慈、悲、喜、舍四无量心,有没有需要刻意的修习,才能相应于四无量心的境界?

  答:慈、悲、喜、舍四无量定,是有专门的方法去修的观想,观想我因为发这个心,对一切的众生慈悲,拔苦与乐,可以用专门观想的方法,发生这样的境界;也可以因为打坐之关系,而产生慈悲喜舍的结果,这也就说如果你要很快达到这样慈悲喜舍,就是用专门的方法去修比较快,如果用打坐方法慢慢地也可以得到。

  因此事实上,真正之定,是定在统一和谐之中;如果我们的心,能慢慢把一些矛盾、业障消除,自然能够产生统一和谐,慈、悲、喜、舍的心态跟行为,自然能够慢慢流露出来!

  (4) 问:身体放松,容易昏沉?

  答:身体放松与精神放松不一样,你不要想身体放松,精神也放松了,当然就昏沉 !等一下我们会讲如何使注意力集中的方法,要有方法,打坐不只是身体放松,坐在哪里,没事做,当然就昏沉去了!

  (5) 问:打坐久后身体会歪一边?

  答:有一种状况为习性,为什么坐久后会有偏左或偏右这样的习性呢?跟我们日常生活的习惯有关系;所以有人刚开始打坐,身体会偏一边,帮他改过之后,他又偏一边去了,也就是在我们左右气血不一样,有人习惯用左手,有人习惯用右手,这会造成左右气血的不平衡,则会导致左右气血的偏差。

  如果在这种状况,你怎么调他,他还是容易又变回去,只好让他经过一段时日,左右气血慢慢通顺,平衡了就会恢复正常,如果严重时再矫正,如果只是偏一点就当作过程即可,他会慢慢自己调整的。

  (6) 问:刚才老师说,数息如果不会数,可先取它的声音,怎么数法?

  答:刚才说数一就是一的声音,数二就是二的声音;不刻意想到数字的形象,也就说,如果你可以从一数到十,而不产生妄念就好了,但有人没办法掌握,只好先令他去抓数字的声音。

  (7) 问:如果开刀一个月,可否打坐?

  答:我想如果医生认定他已健康了,大概就没有问题!如果还在复原之中,有一种状况就是,如果我们伤在,在打坐时气血循环的会比较快,如果伤还没好,气会漏得比较多;如果外伤完全好,打坐反而可以帮助我们疗伤;要看外伤是否都好了?如果还没好!伤口─就像有个洞一样,气血循环的较快,气会漏得多;而伤口会痛,我想因为在伤口的部位,那肉已在收缩了,脉还没通之前,会痛是很正常的,这跟我刚才讲的气漏,没有完全的关系!

  (8) 问:像有人身体弱,气不足,似乎看不到呼吸好数,可否先用练气的方式,比如:深呼吸,再打坐调息?

  答:数息并非练气功,我们本来就有呼吸的,只是顺着自然的呼吸来数数字而已;这是一个观念的问题,我想如果平常就可以呼吸,应该就能够数息;刚才讲到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最好的方法,愈不要你刻意的方法,才是最好的方法;而你用深呼吸、用刻意的呼吸方式,身体放不下。

  只有用自然的呼吸,才有可能慢慢把我们身体忘掉!所以我刚才讲到,有人因为带了一些观念,什么腹式呼吸、深呼吸、就很容易把注意力放在身体上,这就练身而言,有初步的功效;然就打坐调心而言─车子不动,是打牛还是打车哩!不是车子的问题!

  (9) 问:有人说打坐可否用单盘方式?

  答:不能说不可以!但打坐为什要双盘?有它的原因!第一个就是可以坐得比较稳,双盘如果真的会坐,会比单盘效果好!能够坐得稳,对气血的循环会有帮助,不然你说散盘能不能坐?当然不能说不能坐;但效果当然会差许多。

  但有人刚打坐,骨头比较硬,一下要采双盘骨头会打架,因此不容易一下子就采双盘,会绷得比较紧,刚开始筋骨都会比较硬;可是一段时日后,气血较顺了,腿也不那么僵硬了,可慢慢改用双盘的方式;像我现在的盘腿姿势,也不是天生就是这样子的,刚开始也是翘得高高的,经过半年之后,好象才比较可以见人。

  (10)问:打坐时胃会痛?本来偶尔会痛!但是打坐时,痛得更厉害!

  答:我先简单讲:打坐时可能会让你的旧病复发,但这复发,不是发病,而是因为你这地方有病,打坐时气血经过这部位,因为他有病,所以气血经过时会痛;因此这痛,并非说,你现在病得比以前更严重。而是现在气血通过的过程里,会产生这样的现象,不管是胃,或刚才所讲的开刀还没有复原,或者本来受伤的部位疼痛等等,在打坐时,第一个反应大概都是这部位,那都是痛!如果简单点:就是知道这是过程,内心接受它,忍耐他,病也就可以慢慢地好转。

  (11)问:老师上次谈到有些发物,比较容易引发旧病,最好避免,是指发酵过的食物,像馒头之类的吗?

  答:不是发酵的食物,而是指有些发物;有些菜类,称为发物,就是比较容易引起旧病复发的,这我再去查了中医上的书,像芥菜之类的,不是馒头!

  (12)问:老师上次讲到数息法时,是注意鼻端的呼吸而数息,可是心很浮躁,妄想也多!这时候还继续用数息法吗?

  答:如果这样子!这时候最好是将注意力向下,一种就是注意丹田,另外一种就是观地轮─所谓地轮,就是我们打坐,身体跟地面接触的这一部份;因为这一部份,我们会有压力,所以这种感觉比较好观;如果你在观时,就不要注意鼻端,因为鼻端的部位还是比较高,等到过一段时间,妄想杂念比较少时,再来数息。

  (13)问:数息法如何能把注意力放在声音上?

  答:我们常说:数息的时候,注意力最初我们是注意鼻端,看呼吸来数数字,最后重点是摆在数字上,但最初很多人,对于把注意力放在数字上面,不太能掌握;我们一般讲一讲二,讲三,就是取他的声音一就是一,二就是二,不需要特别用什么声音或是形状来说明这一二,而是我们观念上,都有这一二,这是意象。有人对于意象,是比较抽像的,比较不能够掌握住,就是用声音─一的声音;一的声音,一直连续到呼完为止,再从二开始。

  (14)问:有人用练气功法的方式来强身,这对打坐而言是否有帮助?

  答:我不知道,所谓的气功是如何的一种气功法,一般在练气功时,都有教人家怎样呼吸?甚至教人家怎样引导气脉的方法,不过观想,怎么样走,如何转?我认为瑜伽跟太极拳比较好就是,它做的运动,但不刻意去造成气脉的通畅,所以能够帮助,都是在最自然的情况之中就能形成的;如果我们在运动之中,也需要刻意的引导,这是造作的;是造作,经常会有一种后遗症。

  因为我们每一个人的身体状况都不一样,所以不能用一种先入为主的方式,应该怎么走?你自己想象的,会跟你的情况是不一样的。有很多人,经常都讲,我们应该如何观?最后都走入偏差,偏差就是:他的气本来要往那个方向走,结果你用意识的观念,就说应往那个方向走!所以走进去了,出不来了!气就积在这地方,如果用平常的话讲,就是走入死巷,出不来,就会在自己的身体,或情绪上造成一种比较不稳定的现象。这样子,大概没有好的办法,可以调伏,也就说他不要再打坐一年半年之后,让身体的机能再恢复正常,那很麻烦!其实大部人,在打坐后,很多人都是属于气脉上面的偏倒。所以用任何一种气功的方法,多少都有导脉的方法。一般都会造成差错。至于说太极拳或瑜伽的方法比较自然一点。

  (15)问:打坐的气动情形?

  答:气动的情况,如果讲到打坐,就讲到有八触,人在打坐时,最初都比较浮,所以在皮肤表面,因为一般人的表脉 ,都不是很通畅,所以碰到一些不太顺畅的地方,就会产生痒甚至严重的情形会痛,像针刺一样!慢慢地这些脉能够通畅,这些酸麻刺痛的现象,就会慢慢过去!正常而言:方法用得好,脉应该会慢慢往筋肉、骨头里面去摄。往内摄,比较稳定,所以我们的身心,也会比较安定下来。这是讲到刚开始脉比较浮、粗浅时的状况。

  (16)问:女众生理期间,打坐是否可行?

  答:我想有些人会用观丹田的方法,如果我们把注意力在下,气血会往下,在生理期间,可能造成血比较多的现象。所以如果只是很单纯的用数息法,或念佛的方法,这问题就比较不那么严重!也可能因每个人的体质而异,最好是可以稍微留意,如果没有不正常的状况,就继续坐,没有问题。如果有血多的现象,就稍微调整一下,或者把注意力往上,或者就先不要数息,只是单纯的念佛!

  (17)问:静坐能不能代替运动?或者只要静坐,就不用运动了吗?

  答:我想这是一个层次上的差别,对刚开始打坐者而言,适度的关节运动,能够帮助他把身体调好,把气脉调好,对他的静坐有帮助;但如果他的静坐时间花得愈来愈多,他的功夫、身体、脉、都调得愈来愈好,运动相对的就可以慢慢地较不需要了!

  也就是刚开始动静要能够协调,到最后可以完全以静坐,代替运动、代替睡眠,但刚开始还有有些动,有些静比较好!这一节主要是讲有关动作方面;在平常生活之中,也是一样,做适度的运动,所谓:适度之运动就是能够让我们流汗的劳务或运动,但不要做到气喘如牛的地步,如果做到喘了很厉害,其实不是最好的;不管是现代的医学或整个静坐的理论而言,适度的运动,对我们都是有帮助的,但不要太劳累!

  (18)问:老师刚才讲到《楞严经》是属于真如系统?

  答:我们一般在近代,尤其把大乘佛教,分做三大系统,太虚大师,还有印顺导师,都有他们大致的分类。以太虚大师的讲法:第一个称为法界圆觉学是属于真如系统,法相唯识学是属于唯识系统,法性空慧学是属于中观系统;在印顺导师的讲法:性空唯名学,虚妄唯识学,还有真常唯心学。所以这就是三大系统,《楞严经》大部份是,把它归在第三个真常唯心学,或者称为法界圆觉学。

  (19)问:气散、心乱是什么原因?怎样能够调适?

  答:刚才讲到如果缘务太多,第一个是气容易散,然后心乱。气散的原因很多,主要就是动,不管是身体动,还是心动,气就容易散,如何能够调?就是身体不动,心也不动。至于心乱:动也比较容易乱,我们常讲动乱、动乱,心妄想杂念太多,就容易乱。

  第二种问说:不动,是不是就不乱了呢?也不一定!就是要用一种比较正确的观念去调。如果我们在佛法或在世间法上,能够有比较正确的观念,去看人、看事,看种种的境界,这样心不会乱,所以对于初学,没有把握,就是心不要向外攀缘,心不会乱,如果对于有智慧者,他能够用正确的观念去看,那也不会乱。

  (20)问:各位第一节每次都在打坐,在打坐之中,有没有碰到什么状况,或是问题?

  答:同学答:在睡觉!我想最好是各位有人轮流监香,我是给大家建议,刚才所讲的同行善知识,如果各睡各的,不叫同行善知识,要大家能够彼此互相劝勉,互相鼓励,所以如果需要就是要轮流,有一个或两个人当监香,就是手拿香板,在旁边巡,如果有人昏沉,就帮他校正一下!同参善知识也是这样子,就是有的人退转了,退转不一定跑到外面,才是退转;昏沉或散乱,这也是退转,就是用一种方法,让他注意到了,又回到打坐的方法上。

  (21)问:在睡前打坐或醒后打坐较适宜?

  答:打坐我们说过,打坐有两个时候,一个是刚睡醒之后,然后不久就打坐,因为刚睡过,妄想比较少,体力也恢复过了,没有那么疲劳,所以睡醒之后坐,一般而言:对我们比较容易用功,妄想比较少,睡前坐,因为已经一天下来了,身体比较劳累,妄想比较多。

  所以睡前的打坐重点在消除疲劳,让他放松身心,这时要坐得多好,比较不容易;但还是坐,那坐完之后,最好是能够做一些比较简单的瑜伽运动,或者是按摩,做了但不用做得很周到,五分钟,十分钟之后再躺下去休息。

  上次说到有人在打坐,因为在方法上没有掌握到要领,很容易把身体绷紧,或者因为在气脉上有障碍,就很容易在身体某些部位,造成绷紧,如果不放松就躺下去,就很容易做恶梦或者睡不好。所以最好是用一些方法,放松之后,再来休息。这是刚才第一个问题。

  (22)问:有人用打坐的姿势,戴耳机听录音带这样好吗?

  答:我们如果以打坐的姿势盘腿,一般而言:可以让我们心比较收敛,所以用盘腿的姿势,来诵经,来看书,专心,要做一样什么事情,效果上应该会比较好。如果你现在的注意力,就是要听耳机,不是打坐,就说如果我们是想要听那些录音带,就是用打坐的姿势来听,我想会比平常放腿的姿势,效果会好一点。

  但这不算打坐,而是算听录音带,要打坐,仍是要另外找时间来调心,因为在我们用数息方法时,对自己妄念起落,会比较清楚。你听录音带本身也是一种妄念,所以对于妄想杂念,会比平常少一点;但如果要用这样的方法,想要真正得到定,大概不可能;所以大原则是可用盘腿的姿势,去看书、去听经、去做其它的事情;但打坐的功课,还是要另外找时间去坐的。

  (23)问:老师讲到观是观理,不是观相,比方:在日常生活中如何掌握自己的念力,而用到禅坐上?

  答:我们在讲修观时,一般在讲到止观时,就是先讲止,再讲观,也就说事实上,如果要用观的方法,要心比较细一点;我们讲到打坐的七个层次,至少要到第四、第五层次以上时,妄想杂念已经很少了,这时才能用观。如果妄想杂念很多,这一观就愈打愈远,第二种就是我上次所讲的观,这种观如果依我体会,都是要有一个主题。比如:死观─无常观!讲到人随时会死,或者讲到客观,我在这世界上只是客人,这只是一种意象。并不是要很详细的要去想,我为什么在这世界上是客人,想很多道理,来证明你是客人,这不需要!也不需要想阿猫怎么死的,阿狗它怎死的,昨天怎么活的?今天怎么死的?不需要!

  在我个人的用法里,就是直接告诉我自己结论,人随时都可能会死,进一步对任何起的贪心、瞋心、慢心,都用这一句话去对治,虽然说是理,事实上,也是一个理相,不是事相。所以如果能够时时刻刻把这念头抓住,就不会去打妄想,因为我不需要花很多的时间去想,我为什么只是客人,这道理应该是平常就已想够了。所以我们就可以很快拿出来用。

  (24)问:在佛学院,偏重在解,如何解行合一?

  答:解行能不能合一?行可以可分做两方面:

  生活方面的行:如果在生活各方面的行,就是如何把我们所听到的佛法运用在待人处事上。能不能运用?这牵涉到我们最初学佛法的发心,学佛法就是为了拿来用,应该学到什么地步,就用到什么地步,当然能不能用得很熟练,这是可以慢慢会去熟练,但如果我们最初发心学佛,就是要对自己有用,则在生活中,就能够用得上去!这用因为没有定的基础,所以对于降伏业障习气比较会有限。

  专修的行:刚才讲到修定跟修观,在佛学院里的情况,当然听闻的多,自己专修的少,用得少;但生活的部分,就看个人去用心,如果专修的部份修得好,对于我们生活中的动心起念的,觉照能力就会比较高,就说我现在起的念头,是属于哪一类的念头?是跟法相应不相应?如果很快就够觉察,就能够去转,去化!这样就能够慢慢跟佛法相应。这也是我们下面要讲的,历缘对境修止观者。

  (25)问:如果有人气比较强,打坐时全身发热而浮躁没办法坐,该用何法对治?

  答:正常来讲:气再如何,也不可能全身发热,而坐不下去;可能是一种病况。一般有一种讲法是我们呼吸,气吸进来时比较冷,呼出去时,气比较热;所以如果身体觉得热者,就注意吸气,因为吸进来的气比较冷;如果相反是属于比较冷者,就注意呼气,因为我们注意到冷,用心去想到这冷,身体就会慢慢变冷,冷就是从吸气里去观,也就说如果真的这么热,就把注意力放在吸气上,注意吸气的冷,身体就会慢慢变凉。

  (26)问:饭后的经行,可否以跪坐的方式取代?

  答:在我师父所教的饭后主要是经行或拜佛!还是以稍微动一点为好,跪坐是介在动跟静之间,可试试看;但我想效果不会很好,因为一般人饭后比较容易昏沉,如果用跪坐的方式,打坐也不容易得力,用经行或拜佛的方法,一方面让头脑比较不会昏沉,二方面也可以帮助消化。

  (27)问:两堂课诵如何修止观?

  答:关于诵经有几种说法:

  (一)诵经─

  (A)修止:在诵经时,只是把它当作修定的法门,也就是在诵时,不去分别其章节义理,只是单纯的诵下去!这是以修止的法门,当然如果就修止而言:也是专心地去诵每个字,但如果依据我个人体会,这速度有它一定的快慢,太快则不清楚。像我上次所讲:念佛一样!如果太快!不清楚;对每一个当下所念的字号不清楚,就没有办法摄心,要念得清楚,听得清楚,才有办法摄心。每个字很单纯的念下去!很清楚的听下去!念久了,心就能够愈来愈安定。

  (B)修观:最初尤其是一般人看经文,可能不是能完全了解,或者即使了解,我们看注释,听大德的讲解,能够了解的,终究只是一部分而已;而我们这样反复的诵久了后,我们会对经文有更深切的体会,虽然没有刻意作观;但在八识心田里,把这经文的印象,已印入八识的心田里,过一段时间后,它自己会产生一些变化,就慢慢能跟经文的智慧相应,这就是所谓的观,也就是并不需要特别再用怎样的观法,但这是指诵经而言。

  (二)看经─

  (A)思惟的方法:在平时看书则不一定!在看经时,有时是用思惟的方法看,就像:我想各位在看小止观,在看你们上课的经藏等等,大概都是用思惟的方法去看的,去思惟前面是怎么讲的,现在怎么讲,后面又怎么结,各别的名相知道,然后连贯起来,义理又能够相通;这当然是思惟的方法。

  (B)藉经文返照:另外一种,有时我们看经一段时间之后,就会发觉,其实义理差不多都懂了!没有什么新鲜的。这时我有一种看法是:拿经文来反省自己,因为事实上虽然是懂,但我们做到的部分,还是很有限,这时是把经文,拿来当作镜子来反观自己身心行为,这是另外一种看法。

  我常说很多人在拜忏时,只知道拜,不知道反省,这样拜的效果,就很有限,忏文主要给我们借镜,让我们反省用的,尤其是身心在定静之中反省,效果会更大!

  (28)问:妄想如何对治:

  答:妄想有二种。

  (1)有主题的:是我们有执着,有心结,放不下的地方。比如:人骂我!我就很气!如何去澄清我的立场?表示你的结放不下!这当然是用观把结找出来!

  (2)没有主题:如果只是很单纯的妄想,东想西想,表示是我们过去的业障习气现行,当下没有什么心结;但过去的习气现行了,所以会有这些妄想,这时候妄想出现时,你不要理它,不随着它转,继续用用方法就好了,如果是用数息法,就把数息方法抓紧一点。

  很多人都可以一方面数息,一方面打妄想,为什么呢?就说我们的注意力,应尽量移到方法上,因为如果你的注意力可以全部集中在方法时,就没有心力去打妄想了,很多人就是这边也一半,那边也一半,当然就可以一面数得不会掉,二方面又可以继续打妄想也不会掉。所以有妄想出现时,知道了就赶快把注意力移转到方法就好了,就能够止。

  (29)问:讨厌一个人如何从十二缘起去观?

  答:要观缘起法主要是对一个问题去观,否则你十二因缘观下来,大概很有限!我个人比较常用的是:我们如果讨厌一个人,你一定可以去厘清楚,你讨厌的原因是什么?比如:那人常讲我的坏话,所以我很讨厌他!那么你就是要从他讲我的坏话,所以我讨厌他这一点去观,就因为他常讲我坏话我就要这么讨厌他吗?

  就是要针对这个重点去观他的因缘,如果只是泛泛的观,力量很有限。我们简单讲:比如:他讲我坏话,我就很讨厌他!我们想想,如果我是好人,他讲几句,对我有什么影响呢?大概真的也有一些把柄吧!或者说:如果人家真的讨厌我,也很好,我反而比较不会攀缘,可以好好用功!人家太喜欢我,麻烦才大哩!也就说我们观到最后,我们会慢慢把问题转到自己身上,而最后的问题是在我自己,而不是别人的问题。

  比如:刚才所讲的别人讲我的坏话,我为什么就那么紧张呢?因为我喜欢面子,放不下!因为我准备做什么事情啊!他这样讲话,对我有妨碍啊!一定是我本身有些执着,有些放不下的地方,才会这样!我们观到最后,问题的核心是在自己,不是别人。如果你观到最后还是别人,那下坐后就去找他算帐了!对不对?所以观到最后是自己的一些观念的问题,就等这些观念消掉之后,妄想与执着,就会慢慢消失了!从这里去观比较直接俐落啊!否则观什么十二因缘,无明缘行,行缘识……观到最后想到他,还是很生气的,结没有散!

  (30)问:密宗的持咒是否要大声念才能达到共振的效果?

  答:我们知道在密宗持咒,有所谓的金刚持,出声音但都不大声,因为一般人不会持,一大声就会散气,你既然散气了,怎么可能通调气脉?所以大声,不见得气就大,气都散掉了;所以应该出声音,但不可以大声,尤其在密宗的持法,尽可能的舌顶上颚,不要让他散开气比较不会散!

  在这种情况下还能够持咒,只能慢慢去体会。我们真的听到学密者持咒,念得共鸣的声音效果是蛮不错的,嗡嗡声一直念下去!我们不会念者跟讲话差不多,气就会散掉。问题不在于大声,而如果不出声,就共振的效果也会差一点。

  (31)问:坛城讲到五方佛是根据人的气脉而有,是否就没有真的佛菩萨?

  答:上次我讲到密宗的坛城,有说到是根据人的气脉,而订出中间五轮称为有五方佛、旁边是所谓的菩萨,再来是天,再来是神,这种讲法我们要知道,中国人讲人身是一小宇宙;天地是一大宇宙,这种大小是可以互相对应。譬如:把我们的眼睛比喻为日、月─太阳,我们头是须弥山,眼睛像日月一样…… 在大小之间,这小宇宙跟大宇宙之间有他对应关系。如果我们身上,是念这个脉跟这大宇宙之间的菩萨,还是会有对应关系。我这样的讲法,并不是否定有佛菩萨,佛菩萨还是有的,只是这两种效果是互为对应。

  (32)问:密教之五方佛跟礼拜六方是否有共通之处?

  答:密教讲到的五方佛跟礼拜六方,东方是父母,西方是什么……两者可能不太一样;也就说佛法跟世间法,本来就不是那么绝然分开的,所以能够相辅相成,因此坛城之间的讲法,或者菩萨跟咒之间的讲法,跟世间法是可以有类通的部份。刚才讲的礼拜六方也是一样!因此你要这么讲其实也没有错。

  (33)问:外道修行在知见跟行持之间跟已有知见再修行的关系?

  答:这两者是说有些人是先建立知见,然后再去修行而得到体验;譬如:像无我这样的观念!在我们一般学佛者,这方面的知见是有的,但在实修上不够,所以不能体验,所以先建立知见,然后修行再体验;也些外道修行,已得到某些相似的体验,但因为知见不正,所以他不能真正跟无我相应。

  我们知道有一个很有名的故事:黄龙禅师度道家里面的一个仙人,他有一天在天空中飞来飞去,看到有一座山上有祥云,他知道下面一定有道人,然后是黄龙禅师,结果他去问了几个问题,黄龙禅师一答,马上证悟了!也就说,事实上,他在自己修行的境界,已有某些相似的体验,但因为他的知见不对,所以没有办法完全相应;如果知见完全正确后,就很快能够脱落身心,而得到那个果。

  所以有些人是先修,然后再用知见去提升,有些人是先有知见,去修完之后再去证;但就我们整个修行来讲,如果你先有知见再去修,当然会顺多了,自己盲修瞎练到最后,好象碰上了,可是又不太清楚;在整个理路上,要较清楚,在方法上,也能节省很多枝枝节节的,比较可以直接俐落。所以对我们来讲可能先建立知见,还是比较会有好处的!

  (34)问:在您的理念里,如何在交错的因缘当中,去因应善巧?

  答:我想一个人如果他的目标很清楚,可以在各个地方吸收到他所需要的营养,不管是在顺境,还是在逆境?他都能够找到对他有帮助的;而不会随着不同的因缘就流转了。

  当然很重要就说,他对他的目标要很清楚,这目标当然是每个人,就他在佛法修学上的理解或者体认,然后才能慢慢肯定的,所以虽然因缘很复杂,但会用的人来讲,还是很单纯的。如果你的理念很清楚,还是很单纯的。

  (35)问:老师是否可告诉我们您怎样读书?怎样整理您佛法的思想架构?

  答:我书是乱读的,曾经很多人都问这样一个问题,能不能教我们怎样有次第的念书?我说念书不需要有次第,念完有次第就好了!在我有一种习惯就是,经常会翻阅一些书,就是知道哪一种书它的内容讲什么?但不一定去看!有时我们会在的思想上有一种改变,就会觉得哪一类的书?我现在想看,或者我现在知道要看哪一类的书,我自己会去找。

  这种并不是一条直线,我们一般人很容易用一条直线的思考就说,这念完之后要念什么?这样念下去!其实我们常讲,因缘是网状的,你可能念到这里,变成到往那里,这次第并不是那么绝对的,就像他会以一个根为中心,四面发展出去,我个人不止看佛书,也看现代的社会学,心理学,甚至高科技的东西,下一本要看什么书?其实我现在是不知道的。

  但最重要的是,有一个根本的思想在,然后顺着你当时的情境、心境去念,这样吸收的效率反而是最好的;因为在还没有念这本书之前,我大概知道,要从这本书得到哪些东西,已经知道了。所以我个人看书,非常挑剔的,要看哪一本书,要看哪一类的书都很挑剔,看书的时候,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就说我个人看书的速度,在一般人看来是蛮快的,一天没事干,看个一百多页,两百多页是很正常的;有一点我要奉劝各位就是,一本书看完之后,如果我们这里面有目录,看完之后,你至少可以顺着目录,把每一篇的章节大意,自己反复思维一下。不要看完之后,怎么还有第三章这什么东西啊!好象没看过,弃盖这是什么?然后看到第七个善根发相,这又是什么?

  如果你看了这些章节,想不出前面看的是什么?我想你的看书方法,一定很有问题。我们看完一本书,至少可以为自己覆诵一次,不是你要一字不漏的背下来,一本书的整个重点在哪里?它的章节次第是怎么开展,自己要知道。

  所以有很多人经常有一种毛病就是,看了后面就忘了前面,那你一本书看完了,到最后可能,不知道看的是前面第一页,还是最后一页,搞不清楚。有时候我会花很多时间,把前后的次第连贯下来。

  譬如:我们看到第五节的时候,很可能你要翻到前面第三节、第四节,然后把他的思想,看是怎么连贯下来的?重视的不是一个片断一个片断的文句,而是看他思想的起承转合;那么这本书看完,看下一本书,这里面也可能有这样的连带关系,另外有一点很重要,我经常讲说:我们不要在矛盾中做取舍,而是要在矛盾叫做统一,你看很多的书,这些的书的讲法,可能不一样的。

  譬如:在心理学经常讲到自我实现,对不对?那我们读佛书者再三告诉我们:诸法无我,都是讲无我,没有讲有我的,你讲有我就是外道,有我跟无我,其实在用的名词不一样;可是在他们表达理念的时候,很多地方是一样的。

  譬如:为什么讲无我呢?因为他不断地变化,然后他虽然是讲自我,可是那个自我也不是固定不变的,也是不断地在成长,不断地在变化,我们就是要看到他统一的部份,也可以看到他不一样的部份,各有各的特色。这样虽然看很多的书,但可以慢慢把整个思想系统化起来。

  每个人可能做的不一样,但经过这样的思想之后,我们可以得到比较大的整合;另外一个我也经常讲,我们要整合,大部份是就一个问题去整合的,上次我在法云寺的禅修活动也讲到一个比喻,我们要盖一间房子,你才会去找泥砂,找钢筋,找水泥,把这些材料收集过来,然后去整合。或者才会把我们地质的知识,物理学的知识,工程的知识整合起来。为什么?因为要盖这一间大楼,因为有这个问题,所以我们才会把这些零零碎碎的知识技术整合起来,为了这桩事。

  同样我们也是一样,人活着有很多的问题,要从问题里把这些零散的东西整合起来,很多人不知有问题,没办法去发现问题,所以他就只能片片断断读很多书,可是对他们好象不相关,为什么?因为不能对治他们的问题!学佛能不能进步?跟这有很大的关系;就是否在对我们问题,在做修正。

  所以有一次有人打坐,我问:打坐坐完要如何?他说要开悟!我说你开悟之后要怎么?他说要成佛!度众生!我说你都是为别人操心,你自己都没问题,这样学佛一定会有问题的;因为学佛最根本的前题,就是解决我们自己身心的问题,所以要关心自己的问题,或者关心整个人类的问题,我们就会把所有的片断学问连结起来做思考。

  我想主要一句话,就是要用心!我觉得大部份人是不会用心,上次在法云寺讲到一个问题说:众生没有佛性?我们从理论上说众生应该都有佛性,应该都能够觉悟,但大部份是没有悟性的,为什么?因为不会用心!

  有人根本不学,有人只是拾人牙慧,不知道如何去学根本?不知道如何去用心?我们不要说觉悟佛法,就是世界上先知先觉的发明家,都是很有限的,大部份人还是后知后觉,不知不觉的居多,这差别就刚才讲的,你会不会去用心,会不会去找问题?会不会去观察问题?

  (36)问:譬如在大部份的经典都提到要广观诸法,然后再观自身;以大乘就是要有资粮、加行、然后见道位、修道位等等的次第循行以进;我们说参话头以它为核心而引申的,如果我们以这作为话头,作为你参的内容,可说也等于先观自身,可是我曾经有这样一个概念就是,如果我们在前面的资粮积聚的不足,你的悟境是没有办法往上;再来就说你的后得智也没有办法保任,这样也就说,前面的资粮非常重要,在这点上请老师解答!

  答:资粮位没有错是很重要,但重点在于建立正确的知见,不在于广泛的收集知识。就像刚才所讲:如果我们是在根本上做功夫,并不是那么繁复,那当然就够了;如果是在枝末上做功夫,三藏十二部经那么多,你愈看愈分歧,如果在根本重点做功夫,那只要建立一些基本的知见。

  我常说:释迦牟尼佛座下,有很多大弟子,很多都是在言下开悟的,并没有像你们想象,要建立那么多资粮位,看了那么多佛书,才能证果开悟的;甚至有些人在打坐时,身心很宁静,有些体验,这体验跟悟境是不远的,只是因为他没有正知正见,所以很容易把他的体验误解了,用另外一种他先入为主的观念去解释,这一解释,可能本来已经离悟很近了,就又偏远了。

  如果有善知识能够点出他这种状况,就很容易悟道,因此我虽然认为闻思的基础是要有的,但我还是强调在重点做功夫,不要在枝末上做功夫。

  (37)问:在天台宗和禅宗他们的修定过程有什么不同?禅宗的修定需不需要天台宗所讲禅的基础?

  答:刚才讲到在参话头之前,最好有修定的方法;修定的方法,其实不只是天台,就是道家、密教的方法,大致上都是差不多的。譬如:你数息,都还是一样数,没有分什么天台、华严都一样数,道家也这么数,密教也这么数,印度教也这么数,修定的方法,基本的原则是一样的。

  但我常说:心态是不一样,知见是不一样的,虽然我们还是数息,但在很多观念跟外道不一样;因为不一样,所以结果当然也就不一样!禅宗在中国禅似乎没有刻意讲修定的方法,甚至有时会讲禅不在坐,但那不是不需要打坐!

  因为中国禅宗其实有一种特殊风格,就是在那种紧要关头才逼的对不对?前面持戒、修定、闻思的功夫,他不谈的,只有在紧要关头时,然后禅师才出来棒喝,所以这人很快就跳出来,出格了。

  我们常看公案的时候,怎么这家伙两句也开悟,那家伙两句也开悟;因为他们都把前面的功夫省略了,只有把精彩的部份讲出来,而后来者,以为这样可以开悟了,就拚命在那边钻牛角尖,守株待兔,结果开悟者,也就愈来愈少了!断根了!

  为什么呢?因为把最初闻思修,戒定基础的功夫都舍掉了,只是赶快找一个公案,找一个话头来参,这不容易开悟的;除非他有深厚的宿世善根,一般人做不到。因此,我从来不鼓励人家参禅。

  为什么呢?因为禅是顿悟,顿悟所谓的中国禅,尤其是讲棒喝,棒喝只是在最后关头才棒喝的;如果是一个阿呆阿呆的,你天天棒喝,他还是没有用的,要先把基础的东西打稳之后,然后再来点才有用;因此觉得我们基本上,还是从佛法的闻思修,戒定慧,稳扎稳打,在这修行的阶段,同时保持某种的疑情存在。

  我们觉得自己有问题,觉得自己的生命有问题,因为有这疑情作基础,才有办法去听经、去修行。为什么有时候,我们会听到一句话,会觉得很相应;甚至觉得自己跳起来。为什么呢?当然是说,他已经点到你的问题,对不对?一定是有问题的,才会有这种觉受;否则什么听起来都觉得差不多。

  事实上我常说:我们是有问题,才来学佛的;不是学了佛之后,再来找问题的,哪有那么没事干对不对?因为就是生命有问题,所以才来学佛,学佛就是为了要解决这问题;所以事实上,这问题本来就存在的,我们就保持这疑情来学佛,然后在学佛过程之中,继续保持这疑情,这样虽然不刻意去参,哪一个话头,事实上,疑情已在其中了。

  这样也会有悟的时候,这就是像我常说:释迦牟尼佛的大弟子,哪个不是参话头开悟的呢?我们认为说不是啊!只有摩诃迦叶,然后再来是传给阿难,然后再来不知道传给哪一个?其实这是我们中国人的讲法,人之所以会接触到宗教,会去学佛,就是因为有问题的,问题每人都一样有,为什么有些人听佛的开示,就会很快开悟呢?那也是因为他本来有问题。

  而现代人往往用攀缘心来学佛,认为佛法很好,希望得到那些好的东西来学佛;而不是因为我不好,所以我要学佛;因为我们有问题。所以如果你真的对禅有兴趣,倒是告诉你要从疑情里去学禅,有疑情,然后顺着疑情去闻思,去修定,去持戒。天台、华严其实一样嘛!在我看来没有很大的差异!

  (38)问:他们结果有什么不同?

  答:我们不要讲天台跟禅宗有什么不同,天台跟学天台者也会也所不同,对不对?那么多学禅者,每个人也都不一样,这牵涉到个人的因缘;但我想有一点共通性是一样的,就是像刚才所讲的:歇─放下!出离、超越!悟─基本上我常说:没有固定的形式,但有基本的原则,最后的原则,就是能够出离,超越,最后是能够圆融。

----------------------------------------------------------------------------------------------------------------

更多果煜法师佛学内容

----------------------------------------------------------------------------------------------------------------

 
 
 
前五篇文章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农禅寺禅修干部营讨论题纲 1.数息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农禅寺禅修干部营讨论题纲 2.逆障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农禅寺禅修干部营讨论题纲 3.气脉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农禅寺禅修干部营讨论题纲 4.观参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农禅寺禅修干部营讨论题纲 5.观念

 

后五篇文章

果煜法师:涟珠甘露 从对位与流行,观法界之庄严

果煜法师:涟珠甘露 从性情的调适看修行法门

果煜法师:涟珠甘露 我是谁─无我的提升与修证

果煜法师:涟珠甘露 略述禅宗的印证心法

果煜法师:涟珠甘露 从内观到参禅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