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 护持 |
证严法师:心灵之窗 一、净觉之路 |
 
证严法师:心灵之窗 一、净觉之路
目录 前言 一、净觉之路 二、心灵风光 三、福田心耕 四、知恩报恩 五、希望清泉 前言 静思书斋 「人之初、性本善」,但有人或许会质疑:既然人心有美善的本质,社会何来如此多的恶形恶状?古德云:「佛性本无差别,只缘迷悟不同。」因为心迷而夹杂种种恶因,且被外界的污染搅乱了心思,无形中恶念浮现,善念就隐没了,所以我们要懂得如何经营心田,而时时保有纯真善良、时时行善,就是经营心灵最好的方法;否则恶业共聚,就容易招引灾难。 一九九九年的九二一大地震,损伤了多少生命、家园、财产!让身居宝岛福地的我们深刻地体悟到国土危脆与生命的无常;而社区志工所动员的同胞爱,更是盈溢在我们周遭,尽管也有极少数的不肖之徒趁火打劫,所幸毕竟是少数。随着时光流逝,沸腾的热情已渐冷却,但是在许多角落,还有很多人依旧持续付出关怀与协助,他们默默地努力,希望还给美丽的福尔摩莎原有的风貌。 证严上人一袭布衣芒鞋,带领着一群有爱心的人,以爱铺路,开启人人心中本具的善念,营造了一个感恩、大爱的世界。如今在重建过程中,抛砖引玉挑起艰巨的「希望工程」,不断地呼吁大家凝聚力量,为下一代的教育而努力,因为社会的希望在孩子,孩子的未来在教育;而教育不能空白,也不能等待!重建学校除了硬体的建设,更要投入人文、文化的种子,期待在世纪初能呈现出千百年不朽的学习殿堂。 九二一地震是一场世纪末的非常破坏,也因此需要有非常的建设,除了硬体的重建,心灵的成长也逐渐被重视,因为这是人生必修的课程,然而心灵的成长不只需要时间,更需要善知识的引导,才能破迷启悟,步上正确的人生之路。 《心灵之窗》一书,宛如一把开启心灵的钥匙;藉由每一篇章,带领我们走入心灵深处,启发本具的美善天性,同时在日常生活中,循善而行,善用生命的良能。 本书分五个篇章,但归纳起来无非是要认识心灵、契合真心——人都有清净的本性,只是常常被烦恼与社会中的复杂诱因所蒙蔽。透过一篇篇真情至性的短文,可以让我们反观自照,重新认识原来的自我。 当心中的善念深耕茁壮后,不要只是独善其身,最重要的是付出良能,就如在暗室中,点燃一盏烛光引进光明,也让大家点燃心中的烛火,这分心光就能绵延不绝。若能化意念为行动,将心中的善念付出,温暖别人的心,也引导出更多人心中的善,如此不仅温暖了他人,也肯定了自我、激发心灵的成长。 及时行善是心灵成长的良方,一棵大树也是源于一颗种子,在心中种下一颗善种子,打开心灵之窗,让阳光滋养,成就心田的善念,终能得到美善的丰收。 一、净觉之路 生命与慧命 人的生命,都有一个定数,而我们的「慧命」却是无尽的!人的身体会从小慢慢长大,到了成熟的阶段就停止了;而慧命则不论年龄老少都是天生本具的。但是,如果没有加以启发,慧命的良能仍旧无法发挥出来。 如果我们一直不敢和人群接触,做事怕麻烦,只想独善其身,则慧命的成长就会停滞;因此,虽然人人本具佛性,但是凡圣之间仍有很大的差距。 若能不断地从人事中细心学习,就能得到许多宝贵的经验,促使慧命的良能发挥出来。所谓「不经一事,不长一智」,道理就在此。 老公公的话 人有灾难时都会祈祷。记得小时候经历过空袭,当空袭过后,我们走出防空洞,所看到的景象实在令人终身难忘——遍地尸骸,此外,暴风还把人的残骸吹到电线杆上,到处是断手、断脚,血淋淋的,真是惨不忍睹。 那时有人就埋怨说:「观世音菩萨怎么这么没灵感(不灵验)啊?为什么飞机一轰炸,就死了这么多人?」 我记得有一位白胡子老公公,穿着黑色的台湾衫,他感叹地说:「观世音菩萨不是不灵感,而是哭了、哭出血来了,他的泪水已化成血了。因为众生不听菩萨的话,所以灾难这么多!」这些话,让我印象非常深刻。 多年后,我之所以会发心创立慈济,这也是原因之一;大地众生没有依循正见的教育,所以才会有「众生共业」,我们应该呼吁大家发好心、立好愿,希望人人都成为观世音菩萨的手眼,人人都能有求必应。菩萨,不是从身外求;我们应该学习菩萨的慈悲智慧,并且发心付出,才能转变业力,创造机运。 寻根溯源 平常人都是祈求赶快达成利己的心愿。可是,地藏菩萨的愿则是:「地狱未空,誓不成佛。」菩萨的大悲愿让我很震撼,所以我就想,出家后要奉献我的生命;再加上我的师父——上印下顺导师训勉我要「为佛教、为众生」;因为有这些精神理念的启发,所以慈济就顺着因缘组成了。 一开始的成员只有三十几位,名称则是「佛教克难慈济功德会」,多了「克难」两个字,当初真的很克难,是从「竹筒岁月」的五毛钱草创。记得当时也有会员反应——怎么这么麻烦,一定要每天存五毛钱?我一个月缴十五元,跟每天存五毛钱有何差别呢? 我说:「我要大家每天发一分好念、一分爱心,有好念善行,才会有福。」当你将五毛钱投入竹筒时,心里便会想着:这五毛钱是要救人的。只要有这一念救人的心,就是救自己的心灵;表面上是救助别人,其实,这分爱救的是自己,也就是启发自我的本性。 树的比喻 有位居士,学佛未久,看到《劝发菩提心文》里有一句:「金刚非坚、愿力最坚。」他觉得很疑惑,因为世间最坚固的应该是金刚石,为什么会是「愿力最坚」呢? 他以此请教无相禅师。禅师回答:「学佛,愿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在世间不如意事十有八、九,我们发心行菩萨道,如果缺少愿力就容易懈怠堕落、退失道心,所以必须以愿力来坚固自己的道心;愿力是成佛的根本,也是成就一切的力量。天下无难事——只要有心有愿就有力量,能够克服一切困难,所以愿力最坚固。」 这位居士再问道:「为什么所有的佛菩萨都发愿要度众生呢?」禅师回答:「若以一棵树来比喻,众生是树根,菩萨是树的花,佛则是树的果实,希望这棵树顺利长大、开花、结果,就得先灌溉。生命是个共同体,因此,度众生、救济群生是修学佛法的根本。」 所以,大爱是成佛的根本,而大爱的意义是:爱普天下的众生,要扩大心胸、包容天下万物,这是修学者深切的愿。 寻找人生的方针 释迦牟尼佛因「一大事因缘」示现于世间,这一大事因缘就是「开、示、悟、入」四个字,意思是要启发人人与佛同等的智慧。 人来到世间都是被父母所生,却各有自己的父母及不同的环境际遇,为何会如此?人生的方针又在哪里?有的人懵懵懂懂地过日子,争名夺利、追求享受,都是为了私爱,这种懵懂的人生最后要往何处去?人死后是否就一了百了? 众生不知生从何来,更不知死往何处。而佛陀来人间,就是要开启众生的心门,因为人心就像一间暗室,要把窗户打开或是灯光打亮,才能看清里面的摆设;而平常没有打开心门,所以不明白事理。 很多人「懂理」却不懂事,道理都在书本上,只要认识字就能了解,可是真要实际去做,就没有那么简单了;唯有用心学习,力行实践,才会事理圆融。 人生之旅 世间人身难得,必须具足很多因缘才能来人间。佛教说六道轮回,这一生不管投生在哪一道上,都只是一期的生命;不过我们拥有一个永恒不灭的慧命——生死只是神识舍此身又投彼身。 往生后,是不是能永远投生为人呢?不一定。因为再得人身的机会只有六分之一,其中虽然有比人间更好的天道,可以享天福,但是没有机会再造福;福享尽后,还是会轮回于六道(天道、人道、阿修罗、地狱、饿鬼、畜生),所以佛教并不提倡求生天道。 万一投生到畜生道或地狱、饿鬼道,那就苦不堪言了。那里的众生想发心修学也没有机会,因为苦得没有时间思考,也没有环境让他们体会真理;在极端痛苦的地方,也没有机会听闻佛法。 即使投生人间,有时生在最好的环境中也不见得好,因为大多只知道享受,不会想到人间的疾苦,更不会去探求人生的真理;相反的,如果投生在贫穷的人家,就算想做好事,却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所以,我们要珍惜平实的人生,来到世间可以看尽人生的苦相,启发我们的道心,坚定求法的心念,所以平凡的人生最幸福。 人生的过程中,有长有短、有轻安自在、也有百般折磨。这些不同的人生,都是在过去生死轮回中,已造就了「因」。我常说:生与死并不重要,最重要的是活着的这段人生,一旦生命结束,「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所以说:「人生没有所有权,只有使用权。」 挂着花鬘的羊 有一次,佛陀的弟子们在外看到人家在办丧事,为了祭拜亡者,杀了许多生灵,因此个个表情悲戚。佛陀知道后,悲悯地说:「这就是众生的颠倒!殊不知人死了,屠杀生灵的行为对亡者一点益处也没有,反而是生者在自造恶业。」 佛陀接着讲了一段故事——从前一户有钱人家办丧事,请了一位婆罗门来承办仪式。这位婆罗门指示丧家要准备猪、羊等牲品,后来他觉得如果再增加一只羊,这样的摆设会更好看。于是对工人说:「你去牵一只羊出来,把牠洗干净,再用花鬘装饰,然后带回来屠宰。」 正当工人将花鬘挂在羊的脖子上时,这只羊忽然仰天鸣叫,叫声好像在笑一样;随即又悲伤地哀鸣,令工人感到莫名其妙。此时,这位婆罗门坐着冥想时,脑海里忽然出现羊对天呜叫的景象,之后羊竟然开口说话了,牠说:「堕入羊身五百世,今天终于能解脱了!」 婆罗门不解,羊继续说:「我在五百世以前跟你一样,也是一位婆罗门,杀了很多无辜生灵,所以死后沦为羊身,而今天是第五百世的受报。想到我即将解脱,所以心里很高兴!但是,一想到将来你也会跟我一样受报,就为你感到悲哀!」 这时,婆罗门突然由冥想中清醒,心中顿有所悟,看到工人正要把羊牵去宰杀,便马上制止,并取下羊脖子上的花鬘,牵着牠一起遁入山林。 佛陀常常开示因缘果报之理,教弟子们谨慎于当下的起心动念与行为举止。一心庇护众生平安幸福,就是「慈」;疼爱众生的生命如己,就是「悲」。 人人若能有「无缘大慈,同体大悲」这种与大地众生合为一体的心怀,则人人都是佛!众生自然就会幸福、平安。 圆满人生之缘 有的人会说:我这一生又没有做亏心事,为什么会生病?其实,因缘果报不是只看这一生,也许过去生中就已埋下了不好的因,但不论如何,总要泰然地接受一切。当然,有病不就医是不对的;如果看过医生,做了各种治疗仍未见效,就是尽了人事,再来只有听天命。 有位知名企业家的儿子,某天突然呼吸困难,被紧急送医急救,后来他回忆说——在开刀房时,自己轻飘飘地往天花板飘,当他往下看时,心想:那个人不是我吗?为何有这么多人在那里?他们在做什么?突然间,他觉得好像被一种力量拉下来,然后就醒了。 他问我:「师父,这样是不是叫往生呢?」我说:「你最后又回来了,所以只是短暂的死亡。」这是由于他的业未尽,所以又被拉回来;如果他的业缘尽了,很可能就随着另外的境界去了。 「死」没有什么可怕,但是病重时,也不要想:既然这样,那我就自行了断。不能如此,因为已经不断在受业了,如果到最后的时刻又再造一次业,业障就更重了。我们应该自然地来去,不论因缘如何,都要好好地接受,圆满人生之缘。 无取是菩提 维摩诘居士说:「无乱是菩提,常自静故。」无乱心自静,烦恼止息,这就是菩提、觉悟。 「无取」也是菩提,因为没有执着,无分别心,没有这是我爱的,这是我不爱的;这是我所长,这是我所短等等分别。若起分别取着之心,就会在攀缘中烦恼不堪。 「缘」是最让人费心的,好缘、恶缘,欢喜缘、不欢喜缘……,欢喜缘会牵动我们的心,妨碍修行;不欢喜缘则让人起烦恼,增加了业障,所以「无取是菩提」。 与人相处要以平等心相待,不要有喜恶之别。对人要求太多,则永远无法满足,而不满足的人生是最可怜的,若心不满足,如何体悟佛陀的清净教法呢? 诚实之心 维摩诘居士有一句话:「直心是道场,无虚假故。」直心即是无虚假之心,我们要时时培养直心,由初发心笔直抵达目标而毫无偏差,就叫做直心。 心若虚假、弯曲,烦恼就会趁虚而入。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则时时充满曲解、误会;连带着好的法也无法吸收,合群的事也做不来,因为自己方寸已乱,又怎能修行呢?所以,真正要学佛,入门必须直心,要发诚实之心,以毅力克服困难,不被烦恼所转,才能直向菩萨道迈进。 发行是道场 维摩诘居士的另一句话:「发行是道场,能办事故。」发,是发心;行,是修行,也就是发深刻诚意的心,行于菩萨道。我常说:「甘愿做,欢喜受。」甘愿做,听起来似乎是很浅显、很简单的话,其实「甘愿做」也就是「发行」;我们从内心深处发出诚意,并且起而行动,这才是「发行」。 日常生活的举手投足,都是修心养性的功课,思想观念要时时自我调整,一切动作要依循「初发心」的那分愿力,以欢喜心去做,必然能做得很贴切圆满。 甘就是甜,做得很累心里却很欢喜,称为「甘愿做」。例如:有的人到医院当志工也是很辛苦,医院那么大,光是走来走去就够累了,何况还得用心让病人转移痛苦、身病而心不病,这要费多少精神啊!然而大家还是甘愿去做,即使辛苦,心里的感受也是甜的。 医院内什么最美?病人的笑容最美!当大家想尽办法让病人展露笑容时,就是最令人欣慰的事,因为我们都有发自内心的「愿」,希望病人解除身病,同时心里也得到安稳快乐。 可见真正的法门就在我们的内心,心门若不开启,如何能契入?若能将心门打开,承受佛陀的教法,则八万四千法,门门皆可通。 本性平等 众生追求物欲的心念很强烈,但是,要学佛成圣、向上进取的意志却很薄弱。一般人都会想:佛是佛,我是我呀!佛有异于常人的毅力,而我只是凡人,与佛的距离相差这么远! 其实,众生与佛平等,我们的本性之中,存在与佛同等的智慧和毅力,只要发大心、立大愿、努力向前,不论时间有多长、路有多远,恒持最初所立的志愿,一心一意去做,就能达成目标。 例如地藏菩萨,长久以来所度化的众生已无法计数,若问地藏菩萨何时才会成佛?他已无暇去计算,唯有等到地狱众生度空时,他自然就成佛了,这是多么感人的大悲愿力!同时也是地藏菩萨最令人敬佩之处。因此,众生也应依教奉行,用心于自度度他,如此地藏菩萨奔波救人的时间才能缩短。 慈心愿力 人生成功的第一步是立志,佛教也如此强调——要发大心、立大愿。如果人没有立志,这世间怎会有伟人?又怎会有圣人的足迹让我们不断地跟随,进而走上成圣成贤之道呢? 像地藏王菩萨,他的特色就是发大心、立大愿!其实,诸佛菩萨都发过大愿,所以有一句话说:无愿不成佛。像现在学生参加考试、填志愿;志愿即是他这一生的方向,可见志愿非常重要,而我们来学佛,目标是要成佛,又怎能不发愿呢? 愿有总愿、别愿。总愿是四弘誓愿,第一、众生无边誓愿度;第二、烦恼无尽誓愿断;第三、法门无量誓愿学;第四、佛道无上誓愿成,这是诸佛菩萨共同发的大愿。 别愿则是诸佛菩萨个别发的愿,像药师佛的十二大愿,观世音菩萨则有六大愿,阿弥陀佛有四十八大愿,而释迦牟尼佛有五百愿!这都是别愿。学佛行道者一定要学习佛菩萨的大愿,向佛菩萨看齐,这必得多用心啊! 逆境中的冶炼 佛陀的弟子中有一位须菩提尊者,人称「解空第一」,他对佛陀所说的「真空妙有」之理有很深刻的体认。有一次他生病了,而且病得不轻,这时忉利天主释提桓因就带着天神来慰问须菩提。 他们以琉璃琵琶弹奏天乐,来到须菩提疗养的地方,天人的歌声伴着曲调唱出和谐的声音,清雅的天乐妙音,世间难得一闻。须菩提在病中听到这种乐声,心情开朗,暂时也忘了病痛。 释提桓因缓缓来到须菩提座前,天人恭敬地向比丘作礼,然后慰问病情。因为须菩提是解空第一,所以释提桓因向须菩提请教:「尊者,您解空第一,既然是空的,又怎会生病呢?您生病时,到底是哪里在痛?」 须菩提尊者回答:「世间万物万法,都有相生相灭的演化过程,人之大患在于有这个身体,有身体就有病痛,这是生命的自然过程,不过身体也是载道器,因为有身体才能修行、体会人生的真理,进而觉悟。」 一位是天人,一位是觉悟的尊者,由他们的对答,让我们了解万法相生相灭之理。的确,需要有身体才能修行,而我说的修行并非指出家才叫修行,「修」是修身养性;「行」是行为端正。我们要利用身体来修心,处于顺境时要时时警惕,不要迷失自己;在逆境中更应坚定意志,如此必能超越困境。 如何了生脱死 生死要怎么「了脱」?这是一件很微妙的事。真正可以实际运用的,是在日常生活中知道如何面对大众,如何调伏自己的心——让内心不生烦恼,叫做了生;能不为私利而深入群众,广度众生,就是脱死。 我的人生观是:每天我都在了生脱死,把心念照顾好,时时刻刻警惕自己去除贪瞋痴。人生有六道轮回,有现在、未来和过去的习气,过去的因缘已定,不可否认,也不需怀疑。 既然有前生与未来,这一生就非常重要,必须调整好自我的习惯。我们从无始以来,一直在起心动念,六根六尘不断地对境生心,而修行就是在根、尘对境生心之中,把贪瞋痴的心念调伏下来。虽然走入滚滚红尘,却不受红尘束缚自己的心,这就是了生脱死! 人与人之间,有亲、有怨,这就被怨亲的分别所束缚了。学佛,要走入群众中,而且不起喜爱、怨恨之心,心若没照顾好,可能会终身遗憾。我一直希望能净化人心,所以常常提醒大家,不要冲动,心中有爱要时时表达。 希望大家心怀大志,关爱天下众生;当然这需要先清除自己的贪瞋痴慢疑,才能了生脱死,发挥内在的良能。要做一个让人恭敬的人,一定要有德;而内修外行才会有德,所以大家要谨慎自己的言行。 不要认为自己做很多了,应该把「做了很多,很辛苦!」的念头转到别人身上,心中时时感恩;因为有大家辛苦的付出,我才能过安定的生活,因此,时时要有知足、感恩之心。 生命的彩笔 想要了生脱死,必须诸恶莫做,众善奉行。不要因一念之差而犯错,若能把心念照顾好,就是了生!走入群众而无分别心,不要以为修行要独善其身,不再为别人忙碌,这是不正确的想法。 六道轮回是生生灭灭的,而且永无穷尽;菩萨道则是超越生死而不离生死,所以未来也是无穷无尽。因此,坏的缘要尽早断除,在生活中不断净化自心,同时为众生付出。 在芸芸众生中,我们要不断地发心立愿,不因别人尊重你,就不可一世,若自以为是,这就无法「脱死」,因为被顺境绑住了;或是有人对你态度较差就起烦恼,这也是被众生绑住了。我们应洒脱地尽自己的本分,不计较众生对你如何,这就叫做了生脱死。 记得当年刚要建医院时,有人对我说:「师父,您要建医院,我们都很感动,但是,您的身体好像不太好,请您把身体照顾好一点,可以有较长的时间来引导大家。」 我说:「再长的生命总有一天会结束,最重要的是慧命的成长。若要我不做事、好好保养,这样多活五十年,不如认真做事,而活五年。」这是我对生命的观念。 修行的目的就是要「了生」,不因别人而起心动念,要在人事中,训练自己去除人我是非;不起烦恼,这就是了生——了却心中贪瞋痴的起伏。 「脱死」不是只为了脱自己的生死,而把度化众生的心放在一边,应以智慧成就别人,才能将慧命善加发挥,所以要关怀普天下众生;人人都有一支生命彩笔,唯有用心挥洒,人生的美景才会显现。 乐观除心病 有一位年近百岁的老人,虽然生病住院,不过他非常乐观,是个很可爱的老人。他的子孙共有一百多人,我对他说:「您现在九十九岁,等您一百二十岁时,您的子孙也许就有两百多人!」他说:「是呀!我『来』的时候,就预备要有两百位子孙。」好像他已清清楚楚明白自己何时要来,何时要走。 另外,我也常常看到一些身体健康,但是「心病」很重的人。他们的知识很高,但是心态却很偏激、贡高傲慢,喜欢钻牛角尖,在现实的人生里,往往不堪一击。因为他们的心很脆弱、喜欢计较,得失心太重了。 看到这些人生百态,不禁自问:「何种人生才是真正可爱的呢?学问高、有才华,可爱吗?名气大,可爱吗?」答案是:不一定。如果一个人徒有满腹才华而不愿付出,又有什么用呢?这种人还不如医院里的病人;身体的病有康复的一天,但是心病要「复健」却很难,因为贡高我慢的心态很难去除。 所以,我常说:「身病固然很苦,但心病更苦。」心理不健康,不只自己苦恼,也会带给许多人痛苦。因此,我们一定要把身心调适好,人生才会过得健康、快乐、美好。 藉境启悟 曾经有一位二十几岁的年轻人来看我,他告诉我:「上个月我的母亲载我太太去上班,在路上不幸被砂石车撞倒;妈妈当场往生,太太弹起来后落地,送到医院时已经没有生命迹……,太太肚子里还怀有孩子。」 突发的意外,夺走了三条宝贵的生命。听了很心疼,不过,我很佩服这位年轻人,他很平静地说:「还好,我的岳母一直以师父说过的法语来勉励我,事情算是过去了。」 他的岳母是慈济的志工,常常将所听到的法转述给他,他觉得岳母既坚强又有智慧。他失去了至爱的妻子,岳母则是失去贴心的女儿,不过,他的岳母能看得开,而且还常常开导他,所以他也比较能放得下。 懂理不稀奇,懂事最重要。世事多变化,当事情发生后,有办法调理自己,让心情平静下来,进而化悲为悟、看得开,接受事实真相,这即是所谓的「藉境启悟」。 诸法空为座 「诸法空为座」,是指要抱着开阔、无求的心来面对人事物,也不执着于外在的事相。如果做了一些好事,就四处炫耀:「我做了很多……,那是我做的,这也是我做的。」其实,炫耀过了,也就炫耀完了」,而且可能还会让人觉得:这个人真会吹嘘! 众善奉行,我们做得欢喜就好,是自己甘愿做的,还有什么好炫耀呢?更何况做过之后,内心安然的感受没人可以分走,何须别人再来赞叹?若需要让人称赞,这也叫做执着;因为还要「等人来夸奖」,就多一个烦恼。人生要学会时时赞叹别人,而不求别人赞叹我们。 事情做过之后就不放在心中,这叫「诸法空为座」。若能如此,就没有烦恼;烦恼消除了,而且能敬重别人,时时将爱心表达在生活中,这就是最值得被尊重的榜样。不用自我标榜,别人自然会生起恭敬之心,这是无声的说法,也是最好的身教。 观照身心 学佛最重要的是要净化心地,行菩萨道,菩萨道有六个要件——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 人身难得、佛法难闻,现在我们已得人身、已闻佛法,应该把握时间,每一分、每一秒都要不断修学,并且带领众人走上菩萨道。 我们要懂得把握时间精进向上,但是,精进不只是拜佛、念佛或打坐、听经而已。这些功课是要让我们的心念集中,使身口意三业合一;共修时,不是只有自己的身、口、意要合一,还要学习跟别人声音合齐、动作协调。 更重要的是:天天都要清净身口意三业,不是要别人配合我们,而是训练自己凡事多配合别人,要「看他人、调自己」,让整体的道场很庄严。日常生活中,大家要和心互爱,心能和齐,力量就很大,未来必能创造出辉煌的志业。 自我美化 凡事不要经常自认委屈,也不要老是生气,感恩的话要多说,所谓「赞叹别人就是美化自己」;要多自我美化,不要因为一点小事就放在心里煎熬,与人过不去。 以我自己为例,若有不如意的事,过后要我重说一次,我就说不上来了,因为我很快就将这些事忘了!人我是非累积在心中有何用?就如电脑,存档太多就容易当机,人我是非就像不必要的垃圾档,要赶快清除;否则就会将别人「做记号」——何人曾惹我生气,牢牢地记在脑海中,既然常记得对方的缺失,又如何能真正原谅他? 有时别人一句无心的话,你却感到被刺得心里流血,而对方还不知道自己伤了人;所以,不要拿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心胸宽大,自己才能活得快乐,进而帮助别人也活得自在。 苦报乐受 有人问:「我做了那么多善事,应该一帆风顺才对,怎么还会遇到不好的事情呢?」这种观念是不太正确的,佛法所说的「富」与「安」,不在于外境如何,而是着重在自我的心境——心中富有爱与安详,不论遇到任何事情,内心都能保持平静。 佛法讲「因缘果报」,种如是因,得如是果;不过,前生种了恶因,今生仍然可以「苦报乐受」,对于果报,应该自我调适心态,以乐观的态度、及时行善来开创新机运。 以钱财而言,金钱与生命到底有何密切关系?其实,要生存下去,只要三餐各一、两碗饭就够了,衣服也是几件就够了,至于睡的地方,能有六尺长、三尺宽的床也已足够。可见人的生活虽然少不了食衣住行,但并不需要贪求什么;既然生活所需都很简单,在因缘果报会遇下,即使钱财有所损失,若能看得开,内心仍会轻安自在。 恶的果报现前时,不要把重重烦恼压在心上,应知:现在的果,缘于过去的因,所以要调整心态,自我减轻烦恼。学佛就能一帆风顺吗?但看目犍连尊者,他是「神通第一」,却仍逃不出业力,被人陷害而死。 因此,并非学佛就不会遭遇逆境,只是当果报来临时,较能放下心结,因为看得开,才能接受别人的关怀、劝导,如此自然身轻心安。 满分的人生 人都是在自己很高兴时,才会让人看了也很欢喜;但是我们要认清楚: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别人所说的话,不可能完全依照我想听的来说;别人的脸色,也不可能完全配合我们的心态。既然事事不见得能如你的心、顺你的意,当然就有很多不如意的事! 又如听到人家批评某人对谁怎样;或是虽然他看起来不错,但是平常做人又是另一回事。原本这些事都跟你没关系,但听了这些话之后,你再看到他,心里就会对他打折扣,这就是拿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 如果看人都能很顺眼,人人都是满分,那我们的心就是满分;如果你对别人打折扣,那就是自己的心有成见,所以有一句话:「用佛心看人,人人是佛;用鬼心看人,人人是鬼。」 佛又称为「满觉」,因为佛陀的人格已经圆满了。如果我们用圆满的心去看人,对方也都是满分,所以要先让自己的心圆满,才能看人人都是佛。 做人,疑人之心不可有,第一要让人相信;第二要相信人。让别人怀疑或怀疑别人都是很痛苦的事,所以,不要有疑心,疑心生暗鬼,我们一定要先调整好自己的心念,放开胸怀,过一个满分的人生。 志工与义工之异 有位社会名人来访,在赞叹慈济志工之余,并问及:「义工与志工的分界线在哪里?」我说:「义工是义务性的,义务为社会做好事,所以有空就多做一些。」但是,人生要「有空」,要把时间挪出来实在很难,因为必须依个人的兴趣而定。 譬如,有时候我们会问:「你有空吗?我们一起去当志工。」他会说:「我没空,我要去爬山。」或者说:「我没有时间,我要去观光。」「我没空,我今天要去打球。」 尽管我们认为:不去打球也可以,不去爬山也不要紧,打球、爬山要出力气,不如去工地搬钢筋、建大爱屋。但是,为什么他们会说没空?其实,没空的意思也包括了「没兴趣」,他的兴趣是爬山,所以会调配时间去爬山;他如果对志工有兴趣,就会调适工作的时间,投入志工行列。 像这次大家投入中部地震灾区,我听说——很多慈诚队员把假期都请光了,有人甚至请到让老板受不了,说:「如果你再请假,就不必回来上班了。」而他们竟然对老板说:「职工与志工两者要选择的话,我要选择做志工。」 他工作没有了,却在慈济的志业里做得很欢喜!因为他有兴趣。很多人真的没时间,但是宁可请假来做。如果是周休二日,礼拜五下午就有游览车,大家浩浩荡荡地去做两天,工地里所见的都是上千人在工作;有的甚至利用晚上赶夜车,天未亮到达工地就开始做。 他们不是「有空才做」,而是分秒必争地做。这不叫义工,不是我高兴才做,而是在他的生命中发心立愿,把最诚恳的心呈现出来,这种大慈悲心,不忍众生苦,将他的人生价值发挥到极致,从内心深处发出最虔诚的爱,而遍布于全人类,这叫做「大爱」。 所以那天我告诉这位来访者,所谓「志心」就是做志愿的工作,悲心愿力和我们的生命已经合为一体,不可分离。 生命的业种 志愿与生命是不可分的,这叫做志工。而且这分志愿,已深入我们的生命,全身的细胞都有慈济的基因,亦即慈悲大爱已经植入内心,举手投足、开口动舌,无不是大爱的传达。 现代的医学称遗传的因子叫做基因,在佛教则称为业种。「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我们要带着精纯的意识来去,因为来生的起心动念、举手投足,源于此生的发心立愿。这分心愿若能深植心中,一切的动作、付出,这种真诚的习惯就和生命密不可分。这叫做业种,亦可称为基因。 业种会运转我们的命运。因此,志工要做得「入心入体」,要用很虔诚的心来做,举手投足都不能离开这念心。你们可能会说:「有啊!我们也都是这样!」但是,是否都会表现出来?而且不只表现在陌生人身上,最重要的是,要表现在与我们同心同道、同志愿的人身上,这样才是真正的入心,才能让生命的业种有所成就。 缩小自己结善缘 我们内心的一亩田,都是互相播种的,若丢一颗坏的种子在对方心田里,将来就长出坏的果实,下辈子对方一看到你就不欢喜。所以我们应该要以平等心、广被法缘,跟大家结好缘,如此,即使我们说一句简单的话,人家也会很欢喜地听。 心量若不宽广,如何包容别人呢?不能包容别人,对方怎会容纳你?有些人说:「我说话无足轻重,没有人会接受。」这不能怪别人,因为你在别人心中没有分量。有的人就说:「对,要有分量,我就要凶一点,具有威严才能占一席之地。」其实,如果架子太大了,人家也会看不起。 不要以为「我」很重要,应该缩小自我,我们要微细到可以跑进人家的眼里,而不会碍到人家,这需要功夫啊!在平常要进退得宜,才能在别人的心中占有一席之地。 人生很无常,大家是否能将这颗善种子,真正植入自己的生命中而来去自如?我们要走的是菩萨道;菩萨道是遥远的,慧命是永恒的,若常常在凡夫地原地踏步,这条菩萨道能到达终点站吗?慧命可能在中途就夭折了。 因此,对自己的修行、慧命,要认真下功夫,不要敷衍,要以志工的精神发心立愿,广结善缘,才能成就慧命。 以世事当教育 九二一大地震之后,这么多人的牺牲,无常的苦相活生生地示现,如果我们不好好拿来当教育,真是对不起受灾受难的人们;也对不起我们自己,因为智慧的觉性半途而废了。这种付出的代价很大,六道轮回苦不堪言,所以要好好对内自觉、精进。 精进,一定要在人与人之间磨练,不管对方给我什么声音、脸色,我们都要有感恩心。最近我很喜欢说一句话:「有感恩心的人,一定有爱心。」也说「付出的同时要感恩」,你去爱人,辛苦地付出,还要感恩对方愿意给我们机会;爱与感恩是不能分开的。 不论亲疏、怨爱的人,我们都同样去爱,这叫做善缘、福缘,也是慧缘。我们要谨慎,一点点福缘都不要漏掉;一点点善缘也不要让它失去。因为,修行如要「满觉」,只有一种方法,就是福慧双具。如果还有一个人没跟我们结好缘,那就有瑕疵了;一个铁盘不能有个小洞,有洞就不圆满,还是要被淘汰重新制造。同样的道理,我们要藉志工团队的服务,在菩萨道上多结好缘,圆满自己的智慧。 事因人做 不要对人生多所计较,最近常有人赞叹慈济,我都说:「事因人做。」慈济已经遍布全球,人家会说:「证严法师很了不起,慈济才能做得这么好。」我都说:「其实不是我一个人做的,是很多人一起做的。」 有人就说:「如果没有师父带领,哪有慈济?」但是一个人能做事吗?也不可能。因为有很多人共同用心投入,才有今天的慈济,所以「事因人为」,不只要有师父,还要有大家;不能少一个你,也不能少一个我,才有今天的慈济。 但是,凡夫常常「做事因人」,我不喜欢这个人,就不去做——做事因人就麻烦了;应该要事因人做。在慈济这个大道场要藉事练心,「我是为志业而投入的,不是因为人我、利益关系,我才要做」。要为志业尽自己的本分,不要因为人事是非,就起了懈怠心。 总之,要把志工视为生命中神圣的大事,不要轻忽;要记得:「不要做事因人,要事因人做」。不要轻视自己,更要尊重别人,要有你、有我,也有他,大家凝聚在一起才能互相成就;希望大家好好把握时机,成就慧命。 「善解」得自在 曾有一则新闻,报导某个旅行团准备去韩国赏雪,他们先在高雄小港机场搭机,准备到国际机场再转机。但是在起飞前,发现机轮故障,因此延误了一个多小时。 而在中正机场要飞往韩国的飞机已经起飞了,这一、两百人只好取消旅程,大家都忿忿不平。虽然航空公司表示隔天要补飞,但是旅客认为即使如此,也跟不上原先预约的旅行团;所以,有些人很生气,纷纷要求航空公司赔偿。 其实,若大家懂得善解,就会说:「幸好在还没有起飞之前,就发现故障,躲过了一劫。」平安度过了危机,应该要很庆幸才对。如果不能善解,认为——好不容易才要实现的观光计画,却又被耽误了,就会心有不甘而起烦恼。所以,善解是多么的重要。 人世间,日子一天天地过,每天都有幸与不幸的事发生;平安就是幸福,如果在刹那间发生任何的意外,那就很悲哀了!所以,人在平安时要懂得珍惜,多多培养宽谅、善解的心。 退一步海阔天空 世间没有什么好计较、比较;若真的要比,就要比爱,比这分善念,才能使自己的人格升华。 有一对夫妻,为了家庭事业而烦恼,因为兄弟之间有点不愉快。这对夫妻白手起家,创立了不错的事业;为了照顾弟弟,也雇请弟弟在公司帮忙。公司的一切运作都是哥哥在负责,并且尽心地培育弟弟,最近弟弟认为自己可以独当一面了,就对哥哥说:「我要独立,你该给我最大的那家公司,因为我也跟你一起打拚了好几年。」 他忘了哥哥不仅抚养他长大,还用心栽培他。哥哥心里也很矛盾——如果跟弟弟计较,就没有把师父的话用在生活上;不计较,又觉得心有不甘。 我劝他:「感情是无价的,无法用数量来衡量,尤其是同胞之爱、兄弟如手足,有形的财产其实不是这么重要。再说,财产该是你的,就跑不掉;不该是你的,也守不住。不用计较,钱再赚就有了,但是兄弟的感情是赚不回来的。」 他点头说:「我知道了,师父平常就说不要计较。」我说:「对啦!不用计较,世间的一切,我们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够用就好了。」他想通了,回去就把公司过户给弟弟。没想到几天之后,发生九二一大地震,那家公司因而全毁了。 这可不是「一转念」,退一步就海阔天空。该是自己的跑不掉;福分不够的话也得不到。计较之心多苦恼,能够不计较,退让一步,所得的即是自在轻安。 真理之路 世间每个角落,不断地发生无常,令人感到无奈!更让人痛心的是由少数人所造成的天下大乱。例如:过去以色列及巴勒斯坦的冲突,以及去年(一九九九年)阿尔巴尼亚、南斯拉夫的种族战争,使得双方人民争战不休,多少人无辜伤亡、流离失所,看了实在令人心疼不已!只因少数为政者的理念差异,就导致两国之间的仇恨,真不知两国人民的仇在哪里?恨在哪里? 这些多政变的国家,无辜的老百姓在长年的战争中苦不堪言!因为国家的财富都用在购买武器上。妇女、幼童、老人们所过的都是惊惶的生活,不知道哪天丈夫、儿子也要上战场?不知道幼小的孩子会不会变成孤儿……。 世间真是苦难偏多,自古以来,天灾、人祸不断发生,也因此当初释迦牟尼佛会看透人生的苦难,进而寻求永恒的真理。虽然他突破了重重难关,为后人开辟出一条平坦的真理之路;但是,有多少人能体会?又有多少人能循规蹈矩地步上这条真理之路? 如何引导众生解脱无常的人生?要脱离苦难别无他法,就是要「调心」——彻底地净化自他,让人懂得放下自私的观念,将爱扩及至普天下每一个众生!所以,希望大家要多用心,步步踏稳人生的康庄大道。 慈心与悲心 凡夫较能「无缘大慈」的付出,但是缺少「同体大悲」的善解。无缘大慈就是对不认识的人付出爱心,对方若受苦受难,我即使冒险也要去救助。像有的人回来当志工,有些阿公、阿嬷病得很重,志工不认识他,也愿意叫他阿公、阿嬷,当人家的孙子,还当得很高兴!病人出院后,也很主动去居家关怀,他家又脏又破烂,志工就抱他出来,有的帮他洗脸,有的帮他洗脚、剪指甲,另有一群人到屋里帮他清扫整理,大家做得很欢喜。 甚至,有人在医院里看到身上刺龙画凤的,心里就知道:要教育他不是用骂的,而是要温柔地谆谆善诱。不论他过去怎么杀人放火,还是会鼓励他:「没关系,重新再来!只要能好好地忏悔;忏悔即清净,可以开始重新做人。」 看到对方有所改变时,就会高兴得来跟我心得分享。我内心觉得:能原谅别人的人,真是包容心很大。 但是,有时会听到谁跟谁不和!我就会想:跟你不认识、那么霸气横行的人,你都可以原谅他,引导他改过,让他在社会上能安然自在地做事。反之,跟我们同道、同志愿的人,他不会做人,满心烦恼,你竟然不会「同体大悲」?他心里有苦难,得不到人的爱,或是得不到宽待,我们怎么没有像对待阿公、阿嬷一样,拥抱他、抚慰他呢?这就是所谓的凡夫。 有人就说:「这么熟的人,何须如此?」这就是「熟不拘礼」。彼此都认为——我说的话,你不要放在心里;我想说什么,你就让我倒垃圾吧!只希望别人当我们的垃圾桶,却没有去扫除别人心中的垃圾。 总之,这些缺点人人都有,对不认识的人,都想让他去除烦恼,得到快乐,但却可能犯一个毛病——和亲近的人比较、计较。我们应该要对外用慈、对内施悲,慈就是智慧,悲就是大福,所以福慧在双修!懂得对人善解,这就是智慧;对人包容,这就是福。能以这分宽大的心来待人处世,就会广结善缘而法喜充满!
----------------------------------------------------------------------------------------------------------------- 更多证严法师佛学内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