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道源法师:佛堂讲话 第三辑 七、都摄六根净念相继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道源法师:佛堂讲话 第三辑 七、都摄六根净念相继

 

  诸上善人慈悲:道源讲几句话打打闲岔。时光快得很!转眼之间,念佛七今天圆满了,大势至圆通章,今天也就讲完了。现在讲最后一段经文:

  佛问圆通。我无选择。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入三摩地,斯为第一。

  这段是总结本章全文。本章出自《楞严经》,佛问诸大菩萨各人证得圆通的法门。大势至菩萨答说:我对各种法门,无所选择。惟把六根统统收摄起来,深心念佛,使净念现前,而相继不断。入三摩地(此云正定),以这个法门最为第一。

  「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二句,是全章宗要。前文从学念佛的本源说起,中间修行的过程,乃至因果双圆,以及游化度生,都已说明,惟未及修行的方法。最后这两句──都摄六根,净念相继,才是修行的方法。都摄六根是因,净念相继是果。为能都摄六根,才能净念现前,而相继不断。希望大家深深体会,信受奉行。以下分三段来讲:

  ㈠托根缘尘广造诸业

  念佛为何要都摄六根呢?因「根」与「尘」接,即起诸「识」,造诸业,自心不得清净,永在生灭道中流转。必须把六根收摄起来,即关闭六根之门,不令向外攀缘,不与外面六尘境界相接触,使六识不生,渐渐降伏妄心,才能显露真心而净念现前。凡夫一直在妄法中流转,本具真心被妄法掩盖而不自知,所以念佛亦很难相应。必须了达真心本有,妄心本空的道理,才能把妄心空掉,而显露真心。这是佛教的基本教义,任何宗派,都得明白这种道理。

  三界诸法,森罗万象,多如尘沙,释尊把它归纳为五蕴、十二处、十八界。凡夫的一切活动,不出十八界的范围。十八界,即是六根、六尘、六识。六根是: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和意根(妄想心)。外界虽然千差万别,综合起来,不出六尘:眼之对境为色尘,耳之对境为声尘,鼻之对境为香尘,舌之对境为味尘,身之对境为触尘,意之对境为法尘。「识」性本空,在根尘相接时才生「识」。「识」以分别为义,六根对境,不起分别作用。有了「识」才起分别,故「识」能广造诸业(在欲界为善业、恶业,在色界、无色界为不动业,是谓三业。)既造业──因,必受报──果。受报后再造业,如是循环无端,受永无止休的生死轮回。为甚么说造业由于「识」的分别呢?譬如造杀业:杀人为报怨,杀畜生为吃肉。若不起分别,怨亲平等,自然不会杀人了。若不起分别,不觉得肉好吃,自然不会杀畜生了,如是也就不造杀业了。造盗业,亦由知道衣物财宝的珍贵可爱而起。造YIN业,更是由于男女互相爱悦而起。若不起分别,一视平等,当然也就不造盗业YIN业了。这说明了果报由于造业,造业由于六识分别,六识分别起于根尘相接,病根就在这根尘相接上面,此即「托根缘尘,广造诸业」的始末因果关系。所以大势至菩萨要都摄六根,使根尘不相接触。根尘不接,六识即无由生起。六识不生,才能除妄显真,净念现前,进而相继不断。

  ㈡摄根归性念佛即心

  上节讲念佛方法,要都摄六根,不使缘尘生识,而免造业轮回。现在讲六根怎样摄法?上面讲都摄六根,就是关闭六根之门,但不是说把眼睛闭上,把耳朵塞住,摄根最妙的方法,就是「持名念佛」。须知念佛是妙有法门,一心念佛,即是都摄六根了。现在解释给大家听听:念佛,用舌根,舌不攀缘味尘,即是收摄舌根。眼观佛像,不分别凡夫境界,即是收摄眼根。耳听自念之佛声,不分别其他声尘,即是收摄耳根。鼻嗅佛香,即是收摄鼻根。身体绕佛拜佛,即是收摄身根。意根发出念佛心,一心一意的忆佛念佛,即是收摄意根,这是初下手用功的方法。在最初下手时,佛是佛,尘是尘,日久功深,则六尘境界,无非佛的境界,即是净念现前了。比方说:孔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就仿佛这种境界。因为他专心一志在玩味韶乐,虽在吃肉,而舌不起识的作用,等于味尘不现前了。我们念佛念到纯熟时,六根自然收摄,对六境亦不起识的分别作用,则风声鸟鸣,无非佛号了。从前有一老修行,每晚必定念佛若干声。某日,他觉得刚念不久,即闻打「四板」(起床板号),他以为「夜巡师」看错了时间,可是大家都起床,上殿了,他亦随众上殿,但听见全部早课,都是念的「阿弥陀佛」。早课既毕,天也亮了,接着就过堂吃早粥了。他甚觉奇怪,大惑不解!于是请方丈和尚开示。方丈说:「那是你念佛的功力一时降伏粗尘,杂念暂停,得到一心不乱,亦即一时的净念现前。所以长夜化为短时,睡眠化为清醒。到此境界,凡有所闻皆是佛声,所以在做早课时,经文呪语皆化为弥陀佛号了。」凡夫在初下手时,大都离不开六尘境界,这就要用佛境来转,久之,即能将尘境转成佛境了。

  大势至菩萨,修证圆通,是用「根」修的,但他用的是「根性」而不是「六根」。都摄六根,归于一性,即是妙有法门。只见佛境,不见凡境,妄念不起,净念现前,到此方知「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了。

  ㈢心佛一如净念相继

  上节说到都摄六根,净念现前,但不能持久,妄念又生,这是念佛的功夫尚未精深之故。再念再念,念到不见能念的心与所念的佛,「能所双亡,心佛一如。」即能净念相继了。但是说来很简单,做起来并不太容易,因为我们凡夫,从无始以来,打妄想的路子太熟了,不知不觉,妄想就来了。倘若勉强克制,还会发生毛病哩!菩萨深明这种道理,所以用念佛方法,使六根渐离六尘,而达到一心不乱。古德教人念佛有八字诀:即「熟处转生,生处转熟。」心意攀缘尘境,原是熟路,现在系心佛境,不使向外攀缘,久而久之,就把驰向尘缘之路淡忘而生疏了,这就是熟处转生。念佛,最初念不惯,本是生路,勉强的念,用心的念,念习惯了,不知不觉就要念了,这就是生处转熟。熟处转生,自能都摄六根;生处转熟,自能净念相继了。

  上来所讲的话,是对修行用功的人说的,现在我再劝一劝初发心的人:诸位在社会上,已经过了半辈子了,是不是感觉人生空虚,认为人生不过如此呢?倘能感觉人生空虚,已与佛法接近了。人们年轻的时候,总是迷执着一切真实,如结婚、生子、名利、权势等等。到了几十岁以后,才知道那些都不是真正快乐,都非实在,真如做梦一样,所以感到人生空虚了。此时正好走入佛门,填补其空虚。否则,即会走入歧途,甚至流于「断灭空」,以为死了就好了。其实这更错误,死了哪能好呢?倘或落到三恶道去,其苦更甚了。死后的事,虽然不能见个明白,但我可以举出那些顽劣的冒失鬼,作个比喻:比如大家都要讲求卫生,他说他不怕害病,乱吃东西,一旦真害了病,还不是痛苦呻吟呼爹唤娘吗?又如那些好勇斗狠的人,拿刀弄枪,不怕吃官司,一旦真的吃了官司,杻械枷锁,关入牢狱,那苦头不是很厉害吗?等到吃了官司,后悔就来不及了。何况沦入三途,后悔还来得及吗?趁着现在没死,赶快念佛!千万不可心粗胆大,硬说:「我不怕地狱!」

  念佛的具体方法,就是上边说的都摄六根,把凡夫的熟处转生,把弥陀的生处转熟,进一步将六境转成佛境,转入转深,即转到本性了。本性即是本具真心,本具真心即是佛性。念到这个境界,就是「即佛即心,即心即佛」了。懂得这个道理更好,不懂也没关系,只要你深信切愿,念来念去,自然会念到这个境界的,但是这个境界还有心与佛的影子存在。再进一步,念到心佛合一,心佛一如,即是净念相继,纯归中道了。最初下手时,当然有能念之心,与所念之佛,念到能所双亡,杂念不生,即是净念现前。再进到心佛一如,念而无念,无念而念,一片佛心,无有间断时,即是净念相继,入于三摩地了,亦即证入「无生法忍」了。《楞严经》谓之「圆通」,此即「知真本有,达妄本空」的究竟功夫。我们要本着这个要领,好好念佛就对了。

  佛七真快,这是最后一支香,打起精神,好好念佛求证圆通吧!

-----------------------------------------------------------------------------------------------------------------

更多道源法师佛学内容

-----------------------------------------------------------------------------------------------------------------

 
 
 
前五篇文章

道源法师:佛堂讲话 第五辑 序

道源法师:佛堂讲话 第五辑 一、真为生死,发菩提心,深

道源法师:佛堂讲话 第五辑 二、以摄心专注而念,为下手

道源法师:佛堂讲话 第五辑 三、以折服现行烦恼,为修心

道源法师:佛堂讲话 第五辑 四、以坚持四种戒法,为入道

 

后五篇文章

道源法师:佛堂讲话 第三辑 六、摄念佛人归于净土

道源法师:佛堂讲话 第三辑 五、以念佛心入无生忍

道源法师:佛堂讲话 第三辑 四、不假方便自得心开

中国佛教史概说:第四章 南北朝的佛教 教团的发展与儒道

正果法师:住寂静处深思得智慧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