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日常法师: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 第76-77卷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日常法师: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 第76-77卷

 

  菩提道次第广论翻译第七十六卷A面

  万万去不得。

  【“又一切人临命终时,乃至未到昏昧想位,长夜所习我爱现行,复由我爱增上力故,谓我当无,便爱自身,此即能成中有之因。”】

  告诉我们了,这一个前面下去的,前面的生集以及死,所以这个集谛当中的生集因缘,前后相续的这个观念第一次先点出来。这个人到临终的时候,还没有到昏昧,就是说还没有到昏昧的时候,他那个时候有我爱的力量现起来了,为什么?因为无始以来的习惯,那个时候这个力量增长了,他心里觉得要失去了,于是这个地方内心起一个怕失去对我爱的执著,这个就是中有生起的因,换句话这个就是惑。实际上这种状态我们一切时处都是,今天你稍微受了不如意了,生了一点病了,那一点为什么你会心里生烦恼?为什么?今天人家瞪你一眼,这个家伙为什么瞪我一眼,还是为了这个我,对不对?今天少吃一点,我又少吃一点,风吹了一下凉了感觉得,热了一下又受不了了,没有一个时、没有一刻都是为什么?长夜以来的这个我这个东西的习性。等到你一旦生了病的话,你又想了我哪一个事情没有了,这个事情也没有了,那个事情也没有,一大堆不晓得多多少少都来了,年轻的时候不是想这个,我赶快去找这个医生,年老了以后想那些事情,这个是很清楚很明白,就是这个东西。所以那个时候当等到你真正的这一生寿命一结束的话,他这个东西继续的延续下去,这个就是中有生起之因。那么前面说集谛的时候,能集的业所集的能引的业,圣者为什么不集?原因是这样,真正的圣者小乘也好大乘也好,乃至于小乘,见谛的时候见到什么?原来见到我讲的这个我没有的。所以平常我们说参禅大彻大悟,他大彻大悟的见道,说大地无尘土,一样东西都找不到了。平常怎么会找不到呢?就找不到了,所以平常就是看见了这个我没有了,就是这样,真正见到这个东西。换句话说,既然见道了但是他的习性还在,然后修,修到后来呢这个连习性也没有了,所以到那身体结束了,结束就结束了,他并没有这个东西。并没有这个东西,后有就没有东西引发,他生死就到此为止。这个现在第一次指出这个概念来,后面不断的就把这个道理一次比一次加深。那么现在我们念佛怎么念法呢?也就是这样,我们临终的时候又忙这个,这个舍不下,那个也舍不下。现在我们生前已经了解了这些东西都是骗我们的,要丢都丢不掉,现在唯一的赶快丢掉他,赶快念佛,所以你在生的时候已经一直厌、厌极了!然后呢你在生的时候一直忙的信极了,所以临终的时候什么?还是这个。因为你临终的时候还是这个,所以这个世间的一切牵你不住,然后呢你造的业是一心往这个地方去,阿弥陀佛就把你接去,道理简单极了。所以你懂得了这个道理去念佛,这无有不去者,了解吗?就是这样,就是这么清楚就这么明白,所以起心动念之前随便一检查就是这样,现在我们呢继续看下去。

  【“此中预流及一来者,虽其我爱亦复现行,然慧观察制而不著,譬如强力制伏羸劣,诸不还者我爱不行。”】

  上面这句话现在这里解释了吧,说预流、一来为什么他这个我爱,我已经见到了没有,但是呢这个我爱、我痴这个习性还在,他还是现行的,但是呢他能够以他的智慧观察,制止它,就是他因为见道了,所以他如果把那个慧观的力量提起来的话,他可以让他制伏。所以譬如强力制伏羸劣,就是前面说这个话,这个强有力的人,他平常坐在那里还要懒懒瘫瘫,但是他一旦用起力来的话,那这个他可以制伏你,这个。至于说不还的呢?我爱已经不现行,所以他不再来了,就是这个原因。所以不还果的圣者,就是到什么呢?到五不还天,那个是圣者所住的天,还有一点点余习未尽,到那个地方把那余习弄完了好了,证果了,就是这样,这个我们要懂得这个道理。那么上面就告诉我们这两样死的心,善以及不善,下面一个叫无记心,关于这个无记心这里暂时我们就不讲它。那么说到这地方大家已经渐渐的越来越了解了,所以平常我们这里功课,安排的功课虽然少,但是内容大家体会得到,对我们是这么的重要,真正要想修行这个是必需要的。你越是能够了解的多,然后呢你能够修习的方法越多。能够修习的方法越多,然后你净除罪障、集聚资粮乃至于证得证果的力量越大,这样的话我们的机会是越多。所以反复推敲思惟,空下来这么多力量,不是让我们玩的,你们要记住,这个一点非常重要非常重要。菩提道次第广论一百七十七页,上面已经讲到我们死的时候的状态,死的时候的状态说善心是什么样,不善心是什么样,那么今天的讲无记心死。

  【“无记心死者,”】

  这个关于善、恶、无记三样东西要说一下。无记就是他没办法分辨,记就是说明,没办法分辨是善的或是恶的。那么这个里面有两种,一种叫做有覆无记,一个叫无覆无记。那么通常所谓有覆、无覆的差别在什么地方?覆就是染污,平常譬如说我们随便坐、站、走,你心里面这个无所谓,这是不但无记,本身的的确确也没有染污在里面。那么这个有覆是什么呢?就是说凡是跟我相的行相转的,但是并没有强有力的力量,就是说这个东西是我的,或者你随便起关于这一类,这个念头本身,分不出善恶来,但是呢由于这个我相,我就是杂染的根本,细的我们下面去再说。那么现在这个地方讲无记的话,那是没有强力的善恶这一种,下面我们看下去。

  【“谓行善不善者或未行者,自未能念此二种事,无他令忆。”】

  他临终的时候,他这个念头并没有缘那个善念以及恶念,恶念就是不善的,这两者都并没有现起,自己既没有念心里想,也没有别人是让他忆念。这个情况我们眼前也可以体会一下,就是我们一般状态我们这种心情也就是这样,既自己没有强烈的善恶这种心情,然后呢也没有外面的外境引动我们,换句话说就是这个状态。那么不过呢平常的时候因为他没有什么特别的遭遇,自然而然你心里面很平静,临终的时候这个人往往,说忙了一生,不但是忙了一生,无始以来他一直有一个特别的东西,“我”、“我所”,这种习性,当他临终的时候,这个自然而然这个“我”要失去的时候,这种内心的恐惧,他就会对这个东西就很执著,于是就引发起来了。这是所以为什么,你平常的时候把这种事情看得越开,那么到临终的时候心情越宁静,这个道理也是这样,习惯等等,都是这样而来。那么继续下去。

  【“此临终时俱离苦乐。”】

  那个时候既没有善引他乐,然后呢不善的苦,这一种。那么还有一个呢?我们晓得所以前面说的善心跟不善心,这粗想的时候,细想的时候这个都是都不现起的,下面继续说。

  【“善心死者,是于有粗想时,若细想行时,善心即舍,住无记心。”】

  前面说的善心死,那个粗想现行的时候,他慢慢的这个想,慢慢的越细越细的时候,那个时候三恶道念头分辨不出来了,这样。所以细想现行换句话,粗想慢慢的消失的时候,那个时候善心也就没有了,都住在无记性当中。

  【“彼于尔时,于曾习善亦不能忆,他亦不能令其忆念,不善亦尔。”】

  那个时候他在细心当中,所有的这种粗的行相都不见了,善的也是如此,恶的也是如此。所以

  【“故细想行时,一切死心,皆是无记。”】

  到最后要临真正要这个神识走的时候,那个是细想的时候,那个时候善恶什么等等一样都没有的。

  【“俱舍释说:‘善不善心行相明了,不能随顺当断死心。’”】

  那么这个,不管你善也好不善也好,俱舍论上面说,这个行相明了的时候,粗的时候,当最后断气的时候那个那个死心的时候,那个善不善那个心相都不再现起了,他不会再会随顺这个善、恶这种心情,都是这种状态,所以这个是死的时候。那么心里状态这个我们要分别,所以这个地方所谓的无记心死,是有两个差别。第一个呢就是你没有粗想的时候都没有善恶,这样的无记,这样的一种状态。还有呢?不管是你善、恶、无记三者哪一种,当那个粗想最后慢慢的消失、细想的时候都是在无记当中,那么决定到下一生,这个关键就是在粗想的时候,不在细想的时候,细想的时候那已经不能转变了,那个一定到那地方去的。那平常的时候这一种情况,我们也可以领会一下,譬如说我们要睡觉了,当你如果睡觉的时候,在这个睡觉之前啊,平常我们一般的话当然都是散乱心当中,你就是跟著那个散乱,你就这样睡了,睡了以后,所以这个睡梦当中,继续的把没有睡的之前那个散乱继续的下去这个现行,所以你睡当中,这个业还是跟前面的相应的。假定你在睡觉之前,你就能够把那个善心提起来,善念提起来,不管你是缘想的佛法僧,或者你是乃至念佛,或著念法,或著念僧,那么当然平常要一般人来说,你念了以后睡不著,真正你用功的时候你不要怕,到那时候会告诉你很有趣的方法。你尽管你念,念到后来,慢慢的慢慢的,那个心,你也不要去想要去睡觉不睡觉这件事情,想的睡觉不睡觉的话念也念不好,睡也睡不著,你一心一意如果去这么念的话,到后来这个念的心越来越细越来越细,到那时候你慢慢的就是,也是睡著了,一样的睡,而且睡得很稳。到那时睡完了以后,那个时候的细想行的时候,那个眼前的那个粗想一直继续。所以那个时候的一个晚上,你一直在增长那个功德当中,这是非常不可思议的事情。前面告诉我们四种资粮当中,就是睡眠的时候是怎么的,在这个地方我简单的告诉你们一下,详细的到后面还要讲。所以他真正每一个地方修行,都有他特别的绝窍,以及最主要的实质上的状态,非常清楚,这里我顺便一提。那么平常的时候我们也是如此,到临终的时候还是如此。当你平常如果习惯了以后,到临终时就这个样。所以平常的时候前一刹那跟后一刹那,今天跟明天,到临终的时候这一世到下一世。实际上呢?这个事情是一样的,质是完全一样的只是量的不同。平常我们说赚钱,现在赚的法财,你是一块一块的集起来,变成功,集成功几万几万,几千万几千万,几亿,都是这样的这么一点一点集累的,所以我们第一点重要的认识那个质是什么?然后在这个质上面去增加这个量。

  【“第三从何摄暖者。”】

  那么最后呢就是当我们命终的时候,有这个所谓暖跟识,到最后从哪里舍,这个地方不是讲识,讲识就是说那个识,最后慢慢慢收摄到什么地方,然后这个暖跟著也到什么地方,那个暖最后在这个地方的话,就是这个识心最后离开的地方。

  【“造不善者,识于所依从上分舍,上分先冷乃至心处。”】

  造恶业的人,这个识舍的时候,从上分先舍,然后呢慢慢的当他舍的时候那个地方识一舍了,就不再摄持,不再摄持的时候,这个四大就分解了。然后呢他这个分解的时候,他还是有一个次第的,怎么样的从地大容入水大、火大、风大、这么一层一层的这个,我们这里先不去谈它,但是并不是我们想像当中就是这个样,不,修行的时候也有一个特别的一种方法,以及指授。那么普通人呢他就这样,那个识,就舍那个识,识舍然后那个地方就冷了,到心的地方。

  【“造善业者,自下分舍,下分先冷,”】

  如果造了善业呢?他从下分舍起,然后呢到最后也到心的地方,最后那个“识”就到心的地方,然后离开身体的时候就从那里。

  【“二者俱从心处识舍。”】

  最后舍识从心的地方舍的。这个地方同时也什么?

  【“识最初托精血之中,即为肉心,最后舍处即最初托。”】

  实际上这个识,最初来投生的时候在什么地方呢?就是这个地方,当在我们结生相续的时候,这个父母的精血跟这个新生命的这个中阴身结胎的那个地方,这个就是“名色”刚生起的时候,这“名色”刚生起的时候,最后一点的“心风”就安住在这个心识当中,他最后舍的时候也是这个,不,不过这个是非常细微非常细微,平常我们也感受不到,来的时候这个最初来,走的时候这个最后走。

  【“如是先从上身摄暖至心,或从下分收暖至心。次虽未说,从下或上,亦摄至心,然当类知。”】

  那么这个就是说这个识舍的地方,暖是这样,那么这个是说详细的虽然没有说明,其他的最主要的我们了解这个暖摄舍处就是摄识舍处,这个只要了解这一点,那么。

  【“第四死后成办中有之理者。”】

  在说到这个地方的时候,大家容或有一个疑惑。平常我们常常常常说念佛的人什么最后走的时候说顶上暖的,所以我们平常有一句话,顶圣眼升天,人心饿鬼腹,然后呢畜生膝盖离,地狱脚板出。就是说这个他走的时候,这个看他识从哪一个地方走,就晓得下一世到哪里去。那么在六趣当中,从眼睛开始,头顶上叫顶圣,那是圣人,我们凡夫就是往生的人,他超脱生死轮回的人,那一个地方,所以临终的时候,如果那个暖的话那就是识从那个地方走。然后呢,天的话呢?说这个从这个地方走,所以叫顶圣眼升天,人心如果说下一世到人道去的话,那最后的是这个地方。然后呢这个人心饿鬼是腹,他是饿鬼的话,从那个腹先出去。然后呢畜生膝盖离,膝盖上面,地狱脚板出,这个是指他粗细慢慢的暖舍的时候的次第。实际上最后那个识心细的识心最后走的时候,从那个心生的地方走。那么这个顶圣这个有没有道理?有的,证得了圣位以后,他最后走的时候,他那个中脉,这个这里我是简单的说一下。他的确是从那个地方出去的,这个倒是没错,这个详细的我们现在这里暂时不去说它,同时呢这个真正的细致的差别何在,我也不太了解。这个是我一直看见了,这本书的名字我忘记掉了,这英文书,这是一本英文书,讲明人临终的时候,我们只是说八小时,有的人说马上走,有的人说;实际上不是的,临终的时候,到那个时候,他那个舍受的时候,那个所谓地水火风,以及识一一这么样一个到,一个到“受化”的时候到最后到什么状态,然后如何,它这个里边是有一套大学问。修行的人到临终的时候还会乘这个机会,有绝高的一个成就,从这个地方跳出去,这个地方顺便一提。所以关于我们不了解的地方我们不必目前妄加判断,说那一个是,那一个非,我们总要有确实的根据,有完整的传承,以及经论作为根据,那个时候我们才能够把握得住究竟怎么样,否则的话呢我们要了解我们必竟是在无明当中的一个凡夫。第四死后成办中有之理。那么说这个死了以后,那个时候怎么会现起那个中阴身来,换句话说,从这一生到下一生去,下面怎么相续下去的。

  【“如前所说识从何舍,即于彼处,无间而成,死与中有,如秤低昂。”】

  就像前面说的,这个暖识舍的地方,就在那个地方,当舍的时候那个前面就叫死,然后呢同时的话,他那个当死的时候新的又现起来这个叫中有,中间的,就是像秤一样,你看见那一头低的时候,那一头高,在两个之间不是说等到当你先低下去再高起来,当它有多少低那个地方就高出多少来,彼此之间是绝对完全相等的。那么为什么会这样呢?下面这个才是最主要的。

  【“依二种因,”】

  那就是告诉我们,生死的因就在这个地方。

  【“谓我爱已生故,无始乐著戏论已○习故,善不善业已○习故。”】

  说我们前面已经告诉我们系缚生死当中,能系缚的是什么?两样东西,一个是惑或者称为无明或者是烦恼,还有一个业。那么通常我们这个惑当中,从粗细,平常我们称为说利使、钝使,无明、尘沙,或者叫做爱见无明尘沙等等,那个只是就他的行相的粗细而分,总之一句话,它有这样的一个特质,对事理的真相,不能正确的认识。那么这个事理指什么?有它的特别所指的内涵,这个以后我们再说。因为无始以来对于这个五蕴,这个的内涵他不认识,而误认以为这是一个我,为什么会误认呢?这个就叫无明了,所以叫它惑,叫它不明白。那么因为误认以后有了产生了我以后,就产生这个我爱的这种执著,这个东西是无始以来这样,这个叫戏论,这个戏论是毫无意义的事情,这样,一向无始以来就执著这个东西。那么这个东西已熏习换句话说久已习惯了,这个久已习惯就有一种力量,这是惑。然后由于这一个的关系就造了种种的业,这个业又分善跟不善。由于这样的两个力量,所以当他前面要失去的时候,自然而然对于这个一向所保爱的东西他有一种强有的力量,这个力量就是生起中有的。就是就它的不认识的这个立场来说,这个叫做惑,叫做无明。因为它不认识然后呢这个执著,这个种种由于执著了而产生了种种的行为这个叫做业,就是这个两个力量。那么然后呢?继续的使他向前面流转,这个东西他是中有。所以我们现在修行的时候要解脱解脱,解脱什么?就是解脱这个,这是我们必需要认识的修行的关键。所以不管你怎么修行,拜佛也好,念佛也好,如果这个概念你不清楚,不从这个地方去修行的话,那个都是南辕北辙。南辕北辙什么意思呢?就是你目的是说要到台南去偏偏你向北走,就是这个样。是,我们平常你可以不懂得这个道理,但是你必定要信得过前人告诉你,譬如说我们现在念佛,的确有很多念佛人不一定懂得道理,但是他能够信得过说他这个法师,这个师父告诉我的话没错,这个世间一无可取,你一心一意的只有求这个。那时候这个道理虽然不懂,但是这个我执的行相,听信了这一个法师、师父所说的,他不再执著一向我们所缘的这个对象,而反过来他能够舍弃。所以告诉你,这个娑婆是苦,你要舍,这个极乐你要乐,他像这个理路不清楚,但是他听信了这个话,他的那个心理的行相,确是跟跳出轮回相应的,所以到那时候才有这个机会,这一点我们必定要认识。反过来说,你现在认得了这个道理,那个时候你然后去念佛也好,参禅也好,那个时候你才有,否则的话你讲学佛法,去弘法,你学习什么?你弘些什么?这个是中心关键所在,这个是我们必定要了解的一个地方,所以这一点说成办中有。再说不但是死生的时候如此,我们眼前任何一个境况现起的时候,你为什么会产生种种的情绪上头的激动。

  菩提道次第广论翻译第七十六卷B面

  你为什么会产生种种的情绪上头的激动、烦恼、业,为什么?还是为这个东西,眼前你觉得这是你的,就是我们一向习惯的这个东西,然后呢当这个东西被人损害拿去的时候,你心里面就觉得舍不得,舍不得是要执取是“贪”,然后呢为了保护这个是“嗔”,这种种的业就在这个地方,乃至于我们小的、眼前的,没有一个事情是例外的。我们随便检点一下,行住坐卧等等的习惯,个人的知见什么等等,天冷了,觉得天冷了,这样委委缩缩,你为什么委委缩缩?说起来你如果是谈久起来问题还在这个上头,为什么?我这个觉得冷了,谁在冷?你在冷、我在冷,就是由于“我”“我所”,你对这个我这一个东西的不认得的清楚,以及它的习惯,所以呢在那里觉得累了去躺一下,饿了去吃一点,你想想看是不是我们日常当中没有一样事情例外的都在这个上头。所以这个无始,我们不要想成功无始以前,就是眼前一些一切时处、那一时、那一刻不在这里头,修行什么?修这个,真正的戒,戒什么?戒就是戒这个。然后呢叫我们正念,正念什么?了解它的错,然后呢念什么?念它对的,就这样。禅是什么?一下你要看破念佛的是谁?说万法归一,一归何处?然后呢说看一个无,无是什么?你要找到它,换句话说你自己去找的时候,你全部的心识就贯注在那个最后的这个中心问题,这个就是我们心识的中心。然后呢念佛的时候呢也是这样,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那就是一心归依阿弥陀佛,那个时候心里面为什么一定要信得过佛说的,信什么?信这个娑婆是苦,一心厌离;信那个极乐是乐一心愿望,所以说欣厌也好,信愿也好,现在看看关键都在这里。所以现在我们对于这一个问题也推进一步认识它了,说原来是如此,所以你认得了这一个以后,不管你修什么,照著这个道理去作,学哪一个,是哪一个就成就,现在我们继续下去。

  【“又此中有,”】

  说那个中有现在现起来了,那么这个中有是个什么状态呢?那个中有

  【“眼等诸根皆悉完具,当生何趣即彼身形,”】

  那就是这样。当那个中有现起来的时候,虽然还没有到下一生去,可是这个中有所现出来的这个形相,就是这个下一生的形相,那么中有生起来的时候,六根都具足的。你下一生如果要生到天道,那个中有身就是天道之身,人道就是人道之身,畜生那就是畜生之身,所以说当生何趣,下一生到六道当中哪一生,那个时候你就是。

  【“乃至未受生有以来,眼无障碍,犹如天眼。身无障碍,如具神通。”】

  那个中有非常厉害,在你下一生还没结生之前,这一个东西,它具有神通的,它眼睛像天眼一样,什么地方都看得见,一点障碍都没有。然后呢身没障碍,什么地方都去得了。所以我们要看见觉得这个人好像死了,很可怜,是的,对这一生来说他是完了,可是那个时候,它这个中有它那个识心的灵活的状态,比起我们现在凡夫,那不晓得要强多少倍、强多少倍,不晓得要强多少倍,它看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千里万里以外一点障碍都没有。但是它那个神通跟平常所谓佛菩萨或者修成功的神通有个差别,它那个神通是随它的业力而现的,它看见的就是它的业所在。

  【“俱舍亦云:‘为当本有形,此谓死以前,生刹那以后,同类净眼见,具业神通力,根全无障碍,不转为寻香。’”】

  那么它这个中有是这样的,就是最前面那一段的时候我们叫生有,生有的消失那一刹那叫死有,死有的下面叫中有,细分的是这样。然后呢那个中有现起的时候,在死以前那个是生有,死完了以后是中有,那个中有现出来的这一个形相,就是它下一生的这个形相。那下一生的那个形相,同类当中有看得见的。比如说有任何一个人死了,他如果说死了以后生天,他现起来的天上的中有,如果色界等等的话,那么没有的,它一下就上去了。欲界还有呢人间,还有呢这个饿鬼畜生,如果地狱的话也没有中有,一下就下去了,很快。那么这个中有身,它现了畜生身,畜生会看见了,它也会看见畜生,就这样,人就看不见了。人也就是这样,人看见它,它也看见人,同类净眼见,跟它同类的。它这个神通不是普通的像佛菩萨的修得报得的,而是什么?具业,这是它的业力,它有这种神力,根全无障碍,所有的这个一切的诸根都没有障碍,没有任何一样障碍。比如我们眼前的五根,我们眼睛看,隔了一道墙看不见了;耳朵听,到什么地方听不见了;它没有这个,它没有这个,只要它的业之所在,比如说它下一世的这个父母,尤其是远在英国、德国,不管远在十万八千里以外,啊它看得清清楚楚。它如果要投身的地狱的话它也看得清楚,听得清楚楚。不转为寻香,它这个这一句话我有一点点疑问,现在暂时摆在摆在这个地方。

  【“此说中有是同类见,及修所得离过天眼能见。”】

  那么这个中有身是同类可以看见的,普通人看不见。还有一类,就是如果说你得到了天眼,修得的天眼的话,那个时候修所得离过天眼能见。什么是修所得离过天眼呢?就是我们修行的人,是净天眼可以看得见的。这是为什么圣者就可以看得见,这我们普通凡夫看不见。

  【“成办何趣中有,次定不可转趣余生,集论中说容有转改。本有者俱舍论中总说四有,死已未生是为中有,当正受生初一刹那是为生有,从此第二刹那乃至死有最后刹那以前,是为本有,临终最后刹那是为死有,此望将来受生之死有,是其本有。”】

  下面一个一个慢慢的解释下去。前面的这句话,下面有解释清楚了。说一旦你感得了到了中有身当中以后,它就不会再转,不会再转到其它的余生当中去,这个是俱舍释上面。俱舍释上面说不转为寻香,这一句话就是这样,一旦你感得了这个,感得了这个中有身,换句话说这一生死了以后它就不会再转变了,就是你感得了哪一道的中有,那它一定就是那个中有一直等到它进入哪一道去为止不再转,这个是俱舍上面的。但是集论当中说,说可能会改变的。通常说这个改变的话,并不是外面的力量,通常说这个改变自己的业力,如果说有真正成就的圣者,在这个情况去超渡他的话,这个是可以改变的,这个不是他自己的力量,这个是我们要了解的。所以有一种叫中阴超渡法等等,乃至于平常我们一个人死,临终的时候,不要说临终助念,就是死了在中有身当中也经过圣者的超渡以后能够超脱的。所以这个改不改,不是指圣者的力量,是指一般的业力而言,这个我们这地方说明一下。

  憨山大师年谱当中,就载过这么一段公案。他经过杭州的时候,正在这儿讲法,就有这么一个鬼,换句话说这个中有,就附在一个差人身上,跑得来吵,说今天我遇见一个菩萨,我一生都念佛,应该去的,但是去不了,今天见到菩萨来了,也求那个菩萨。他在那儿讲法,外面一个人呱啦呱啦吵,觉得这个人讲的话语无伦次,有一点不伦不类,憨山大师“开门让他进来”,进来了。进来了,原来这是一个什么?这是一个衙门里的一个差役。那么然后呢他就自己说,我是某人,换句话说某人已经死掉的人,我一生念佛,但是呢现在我不能去,菩萨来在那里要求超渡。大家看明明是一个衙门里的差人,他怎么说死了念佛的呢?一听那个口音,说哟是的的确确不是那个原来的音。那么那时候憨山大师就说“你们诸位当中有没有修念佛的?”“有。”“要真正要有修行的,普通不算,随便念一念不算。”他就选了几个真正修行的人,而告诉他你跟著我一起念,然后呢憨山大师就念。刚开始的大家念,那个人就是中有附在那个人身上的瞪大了眼睛去看,大家念,念到后来这个鬼也会念,也跟著念起来了,然后呢最后念到每个程度,然后呢这个憨山大师就拿这个扇子说法,好了,该舍掉这个世间、该得解脱,就拿这个扇子敲三下,每敲一下那个觉得很欢喜,现在可以去了,敲了三下以后,那个鬼很高兴拜了三下就到极乐世界去了。然后呢醒过来,那个人醒过来莫名其妙说我怎么跑到这里来干什么?他自己也不知道,你看那个憨山大师年谱。这个说明什么?圣者有力量,当然这个所转变的话要靠什么呢?就是靠这个圣者的这个修持,以及这个本人自己的业力,总之这个业这个东西,也可以说很不可思议,也可以说你可以一分一秒都量的准准确确,你加持的这个修行这有多大的力量,他的力量跟你相比,如果你超过他你一定有力量把他救出来;如果你的力量不够,那一定救不出来。就像我们现在提一样东西一样,你有几斤它有几斤一比剩下来这个正的负的,正的向上提,负的仍旧向下拖,所以从这个地方,我之所以说明这一点的原因,主要的在在告诉我们业,业决定一切,业是哪来的?所以说平常我们修行。所以现在我们平常修行,你们这一个概念前面说得很清楚了,如果这个概念不清楚,谈修行都是空话,不管你作多少好事,不管你讲什么弘法,什么弄了个半天,如果在这一个上面把握不住的话,我们旁边只是赞叹赞叹好好好,他在种一点善根,也只是如此而已,这个我们务必在这里特别清楚的一点。那么这个是说到了中有,至于说前面所说的这个本有,死有这是什么呢?下面的解释。这个俱舍论上面总说死已未生为中有,前面的已经死了,下面新的生命还没有现起的时候,中间阶段这个叫中有,当正受生初一刹那叫做生有,当结生的刚开始的那一刹那叫做生有,那么从生有一直向下到最后这个死的之前这个叫做什么?这个时候叫做本有,然后呢临终那一刹那叫死有,这样。那么这个解释也没什么太大的关系,我们名字认识了以后,那么以后学的时候把它讲到这个什么,那么我们晓得什么是本有,什么是死有、生有等等,只是如此,了解它一下。

  【“有误解此说为前生身形,”】

  那么,有的人误解说这个中有还是以前前生的这个中有,这个不对的,这个是错误的。

  【“又有见说是后形故,说三日半为前生形,次三日半为后生形。此说全无清净依据,唯增益执,”】

  那么又有的人说,这个说是后面的形状,但是又有人说前生的形状,于是大家就说,那么这样了,这个中有是每七天,如果它得不到新的生命的话,它七天会转一下。那么这样吧,一半一半前三天半是前面的原来的样子,后三天半呢是后面的,有人就这么说。那么大师就告诉我们这个没有根据,他讲清净根据四个字,这个是增益执,是我们想像出来的,没有真的这样东西。这句话本身很容易了解,但是对我们修学佛法的人有个特别的概念我们要了解的。这个凡是真正的经论上面告诉我们的,它一定什么?要有根据,而且这个根据是清净的根据。我们现在修学佛法一个最大的,尤其是目前最乱的是什么?没有清净师承,都是随智聪辩,然后呢大家看著书去研究,你觉得这个样,我觉得那个样,大家研究的非常认真,他有他的见解,结果这个见解是,都是根据世俗上面的这个见解来判断经上面的。所以佛几千年以前早就说过了,三世佛怨,你忙了半天,佛在那里叫冤枉,请问你有功德吗?至少在我来说的

  话,我看见这件事,我感觉得非常害怕、非常害怕!不过呢,我要特别说明,我自己并没有能力判断,究竟是非。我不是圣人,我并不晓得他究竟知道不知道,我只是说我自己的经验,以前一直在犯,以及我当初的很多同修当中也会犯这个,乃至于等到我了解了以后,有很多人往往觉得不同意,因为他的看法是这样。结果有的时候是他的看法正确,为什么?他有清净依据,说某经某论以及某一个祖师,根据什么这样说的,那我马上说非常感谢。可是有很多人不是那样,他根据他的想法,然后说这个不科学的,如何说说什么的,这个是非常可怕。所以古人真正要想对佛法认识的话,通常总是要下若干年的功夫,然后呢自己有修有证,确实体验到了,那个时候他大概总是错也错不到哪里去了,这一点我们务必要了解。所以在本论之初也告欣我们,你随便要开口也好、造论也好,它必定要几个条件,最起码的一个条件什么?说你这个东西要博通五明,就是说不是说我看了这本经就算了,没有用,要博通,要各方面,为什么这个地方这么说,为什么那个地方这么说,你要能够融贯的起来。所以你单单看经,不行,还要看论,还要看律,三样东西配合起来,而且那个时候学的时候,单单看看也没用,人家要教你,这样的学,这第一个条件。还要呢?其次要有师承,说这个关键在什么地方,要有师承,而这个师承不是说这个老师很有学问,这个没有用,这是从我们本师释迦世尊没有断的一个祖师、一个祖师遗留下来,而这个遗留下来的祖师不是像录音机,留声机、录音带那个样子把它录下来,就是说每一个祖师了解了去修证实际体验,说原来这个什么,那个时候指给你看的。他通常要造论的那个要这个条件,所以凡是那个地方谈到那里的时候,随时提醒我们一下,否则的话也许我们判断,拿我们一般的标准的判断,好像正确的,实际上错了。

  说到这里我这个地方也随便提一个简单的一个公案,说一个公案实际上是世间状态。昨天有一个同修跑得来就跟我谈那个事情,我最近非常欢喜,以前来谈呢,我都是来谈我就是觉得这个心里面也说不上来什么,为什么?这都是说的闲话没有用的,那么现在讨论这种问题都是佛法,那个真是越谈越好。因为我以前常常讲,说我们拿世间的眼光去看,你看别人,就是你百分之百对了,你已经百分之百错了,他就是老不懂这个话。现在慢慢的有一点概念,我想这个话,我在这里讲过很多次,大家都耳熟能详,说你拿世间的概念看,是百分之百的对了,但是拿佛法的眼睛去看是百分之百的错了。是为什么?那么在这个地方,不妨说一下。就是,是的,我们现在每一个人脑筋很清楚、很聪明,然后呢不管是看书也好什么也好,对事理的判断也好,然后呢一直就没错。比如说我随便举个例子吧,今天我们大家要准备高高兴兴的来听这一堂课,然后呢?到了时间他就没摇铃,因为他没摇铃,所以事情没准备好,或则说我们吃饭,结果呢到时候你准备去吃饭了,他那个铃就没按,那个肚子里咕噜咕噜叫,到那个时候,你心里面是,是怎么一回事情?我下面还有很多事情都被他耽搁了以后,你就糟糕了。失误的这个人他错了没有?错了,的的确确,你说他错了,拿世间的标准来看是一点都没错,他是百分之百的错了;而且我们拿世俗的眼光去看,你是有百分之百的理由你责备他,怎么叫你做这件事情你怎么错了?但是修行上面偏偏告诉我们你百分之百对的时候你却是百分之百的错了,这什么原因?那么这个地方我们要仔细的拿佛法的标准去衡量它。佛法讲的什么?佛法告诉我们说世间是苦,所有的一切都是苦,那么你不是要求快乐吗?要跳出来吗?它有一个正确的方法,要找到你为什么跳不出来,说你被一样东西绑住,什么是绑住你的东西?业跟烦恼,这两样东西。那么最主要的推动生死的力量是业,没错,而造业的根又是烦恼是惑,所以假定你觉得这是痛苦的话,你不愿意受,实际上你要是受不了的话,唯一的方法是什么?就是把这个地方,把解脱把它解开,那么那个时候的一切痛苦解决了,对呀!没错呀!因为你了解了这个理由,正确认识了,所以才来学佛,目的,的的确确还是为了解决痛苦,这是千真万确的,可是这个地方他指给你看,说这个是正确的解决的方法。而这个正确解决的方法,从解脱根本的绑住你的业跟烦恼上面来解脱的,所以你那时就认识了,没错。那么业在哪里造起的?业是说思思已业,就是你起心动念之间,因为你有这个起心动念,所以你就造业,那么为什么起这个心、动那个念?因为无明。所以你真正要解脱从那个地方解脱起,是的,现在这个人做错了,做错了以后然后呢?你跑了去说我在那边等了个半天,肚子饿了咕噜咕噜叫,你还在那里不摇铃,或者我在那儿等了个半天,你怎么搞的?那个重要的课你也不上。那个时候你心里面起了这个念头,然后你跑了去就说你不对,他万一跟你有一点理由什么等等,你跟他吵起来,你觉得很有道理,但是请问那个时候你自己做的什么?造的是轮回生死之业,对不对?了解不了解这一点?不了解的请举手,这是关键所在。那么是的,你脑筋里是这样动,然后呢嘴巴上面跟他这样讲,乃至于跑过去跟他指手划脚的,乃至于吵架打起架来,那都没关系,可是重要的什么?就是你的起心动念,为什么这样呢?他前面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无明,这个无明刚才前面告诉我们的,我们无始以来就爱著这个,误认以为这个,我这个身体,然后要保护,要吃要营养,那现在到了时间,你也不打板,当然,然后你又忍不了,然后你去跟他讲道理,都是这样来的,对不对?懂了没有?说他佛法原来的目的叫你从这个地方解脱出来,结果呢你却在这个地方越缠越紧,到底你对了错了?是的,所以拿世法的标准来看是你百分之百的对了,但是佛法的标准是另外一个。所以我们说这个出世,从这个地方去看好像是世间跟佛法是两回事情,实际上是一件事情,一件事情的理由到以后再说,到这里为止这个概念清楚不清楚?那么为什么要说这个呢?就是你要了解,平常我们一般事情总是拿我们的知见去判断,这个是全无清净根据的,所以说你世俗人,对,绝对正确,你去作,如果今天披了这件衣服还是用这种眼光去看的话,你错了。所以这个念书人,尤其是容易犯这个毛病叫理障,头衔一大堆,讲的道理一大堆,结果知见稠林,他也不服气别人呢,毛病就在这里,所以修学佛法在这里。不过顺便一提,最后一提,你不要说那既然这样的话,那我们一起不去管他了,这个也不是,他有他一定的次第的步骤的,我们千万不要说那么这样去,这样的话你以后就含糊笼统一切不要管了,不是,不是,他修行的次第步骤,这个就牵涉到佛为什么讲俗谛,为什么讲真谛,俗谛所指的是什么?真谛是指什么?这两个分不开的,彼此间的关系,所以平常我们讲中观中观,我二十年以前那个时候,看了那个解释就觉得懂了,结果发现二十年以后,我才发现原来我没有懂。所以这个道理不是像我们的想像当中认得几个文字,这个是我们这个地方的确定要了解的,顺便一提,因为这个对我们真正修行的关键是非常重要。所以说前面这种说法那没有根据的,那个只是增益执,你自己妄加上去的。

  【“瑜伽论说识不住故,于前世身不起欲乐。”】

  他找说真实的根据来,根据什么?瑜伽师地论,因为这一种大经大论确实有它的圆满的根据的,瑜伽师地论是弥勒菩萨造的,所以这个是绝对可靠。那个论上面说得清清楚楚,这个识不住,还有呢前身不起欲乐,这话怎么讲?也就是,他之所以新的生命生起的原因是什么?就是他最后死的时候,大家还记得吧?说或者善心死或者不善心死,他那个时候,他的心忆念在这件事情上头。忆念在情这个事情上头的时候,他他这个心识状态就是贯注在这里,那个时候这个业引导他向前走。前面这个已经是到此为止;所以到此为止,他不会再安住在以前这个状态当中,这样。然后呢?还有他实际上的结生所积的是什么?因为无始以来的惑业两样东西,这个惑跟业就是他的乐著、喜好。

  菩提道次第广论翻译第七十七卷A面

  惑、业两样东西,这个惑跟业就是他的乐著、喜好,由于这个乐著、喜好,所结未来的身心,所以他所结的一定是他所好的,既然是所好的,就是那个时候临终的时候什么业现起他好的那个,他一定现起的是这个,这个是他的特质。说这种道理听起来好像有的时候迷迷糊糊,有的时候似懂非懂,你进一层去想的话,对我们马上产生立刻非常重要的关键。为什你会向前推演的?就是因为你对这个东西有所好乐,因为有所好乐,于是你有所执著,有所执著于是你这个生命继续不断地向前推演,就在这里,处处地方就说明这个。所以实际上呢,这不是说佛要造,这个世间法尔一切事情的关键,就在这里。你要修行,所以为什么一定要种什么?从贪染爱著上面解脱开始,这个生死的轮转因就在这里,你要解脱还非要从这个地方认识起不可,所以它前后相续的关键在哪里,这地方就告诉我们清清楚楚。就在我们修行过程当中为什么要认得,认得了以后要认真去做,所以常常说骗别人容易,骗自己骗不了;再进一步说骗自己容易,骗因果是一点办法都没有。我们所以说现在我要做怎么样,弘法,这个罢不了,那个也罢不了,找了种种的借口,实际上呢最重要的不是这个借口,最重要的看看自己的内心,内心是杂染相应的放不下,还是你真正大悲心,这两个才是判断。如果是大悲心就怕你少,就怕你不弘,如果是自己放下不,这个借口尽量少,越少越好,你一点点都不可以。所以在这地方特别的说明这个东西,都是拿来自己观照自己,你自然可以找到你下面该到哪里去。

  【“故有说云,见前世身而生忧苦,亦属增益。”】

  所以有的人说看见了前世这个身体而生忧苦什么等等,这个也不是的,说看见了前世身生忧苦,实际上有没有?倒是有的,什么有的呢?就是他那个死有生起的生有才生的时候,他那个时候并不晓得自己死。到那个时候,所以你们看现在有的这种轮回因果实录当中,他死了以后,看见了家人哭或者是什么,他就告诉他们,你们不要哭,我在这儿好端端的,然后呢乃至于有种特殊的情况,他自己不觉得死,然后呢一下忽然之间看见自己死了,他就恐怖了,实际上恐怖他并不是对他前生的贪著,而是说无始以来自己爱著,觉得自己失掉了,这个恐怖,这一点我们要了解的,他这一句话的说明,理由就是这个。

  【“造不善者所得中有,如黑羺光或阴闇夜。”】

  那么凡是造不善业的、堕落的这个人,这个人的中有,看起来黑黑的、乌漆漆的。

  【“作善中有,如白衣光或晴明夜。”】

  善业的这个中有,换句话说投了人天的这个中有身是白的。

  【“见己同类中有,及见自等所当生处。”】

  这个中有所能看见的是什么呢?就是自己同类的,以及自己要到那个地方去,到哪里去?那个地方他会看得见的。关于那个中有的前面还有解释,将来十二因缘当中,我还会特别的提到它,而十二因缘特别讲的,就是前面的生有到中有,中有到后面的生有之间的真正的关键,前面我刚才说的那些爱,为什么爱染而生起的,今天只提个大纲,到后面那个地方的话,会仔细的说明,继续下去。

  【“入胎经云:‘地狱中有如烧杌木,旁生中有其色如烟,饿鬼中有色相如水,人天中有形如金色,色界中有其色鲜白。’”】

  那么经上面告诉我们,这前面已经说过了,这个地方引经证,经上面告诉我们这个中有的样子。

  【“此是显色差别。”】

  此是显色差别。这个色有两种,一种叫形色,一种叫显色,形色就是形状,长的、短的、方的、圆的,显色的呢?青、黄、赤、白,亮的、暗的,就是这个。

  【“从无色没生下二界则有中有,若从下二生无色者则无中有。”】

  那么还有呢?这个中有在六趣当中,或在五趣当中,这个这样的。如到无色界去上升的时候没有中有,然后呢从无色界下来的时候,那个时候有中有。

  【“于何处没,即于其处成无色蕴。”】

  生到无色天去的人怎么呢?哪个地方死的时候,就在那个地方成无色蕴。

  【“堪为根据诸教典中除此而外,未说余无中有之例,故说上下无间,皆无中有。亦不应理。”】

  那么这个地方说出来,他都有根据的,那个地方说,为什么无色界,没有中有,根据各种可以依据的教典上面来说,只有这个生到无色界上升的时候没有中有,其他地方并没有说。故说上下无间皆无中有,亦不应理,对,我刚才说到无间当中没有中有,这个显然错了,这个地方告诉说,到无间地狱当中也不一定,他并没有什么明显的经论上面来说明他,我想这个地方我们还是一定要信赖本论所指的,它的的确确它每一个地方都有圆满的师承出处。

  【“经中又说天之中有头便向上,人之中有横行而去,诸作恶业所有中有,目向下视倒掷而行,意似通说三恶趣者,”】

  还有那个中有这个走法也很有意思,经上面说,如果上升到天上的中有,头是向上,人的中有是横的,恶趣当中向下,这个颠倒的。然后呢他那个恶趣,它并没有说到底恶趣当中哪一趣,所以意似通说三恶趣。

  【“俱舍论说,人鬼畜三,各如自行。”】

  那么这个是经上说的,那么俱舍论上面另外一种说法,说人、鬼、畜生就像他,人当中怎么走,那个中有也是怎么走,这个说法有一点点不同。总之这个地方又告诉我们,它经跟论之间,如果彼此之间有不相应的地方,他通通据引引在那个地方,这个有一个特点,就告诉我们,像这样的大成就者、大圣者,引经据典,但是他绝不自己轻下评论,这个又更要警策我们现在随随便便我们看了一点,根据我们的判断,说是这个、是这个、那个,这个是一个非常不应该做的事情。那么前面就是讲那个中有怎么样生起中有的现象,那么这个中有的寿命能够维持多久呢?说:

  【“寿量者,若未得生缘,极七日住,”】

  如果说他得不到新生命的因缘的话,他这个中有可以住七天。

  【“若得生缘,则无决定,”】

  如果说在七天当中,遇见了这个下一生的去处的话,它随时遇见了,随时就去了。那么万一到了七天,没有碰到怎么办呢?他就会转一次。

  【“若仍未得则易其身,”】

  所以他每过七天,他这个中有要转一次,每过七天中有转一次。

  【“乃至七七以内而住,于此期内定得生缘,故于此后更无安住。”】

  所以七天,通常我们说七七四十九天,七七就是这个道理,这个中有最长的住,是总共住四十九天,任何一天得到了生缘就去了;万一得不到,到了这个死的那天算起第七天,满七天他又转一次,满七天转一次,最久是四十九天。所以过了以后,再不会再存在的。

  【“堪依教典,悉未说有较彼更久,故说过此更能久住,不应道理。”】

  凡是可以依据的很多教典上面都并没有说能超过七七四十九天的,所以说能够超过不合理。是,我以前听说有能够超过的,乃至于刚才有个同修也特别提,平常我们常常说地狱里边没有中有的,我也这么说,现在本论上面告诉我们这个。至少这个地方我们要注意一点,我们要了解多闻阙疑,我们不要对我们不能肯定的东西下断语,我们只能说,我从什么论上面,什么经上面看来这个是这个样的,不要说你看来,就是你实际上亲验证得,你要晓得我们现在能证得的只是一点点,不要说你连它定都没有证得,就算你证得罗汉了,你离开那个圣人之差得不晓得多少,不晓得差了十万八千里!说到这地方,也讲一个故事,就是周利槃陀伽那个故事,大家都听说过,对不对?他又这么笨,他要出家,他去找舍利弗尊者,舍利弗尊者看看他不行,所以所有的弟子都说他不行,结果找佛,佛让他出家。佛就下面说:他们那些圣者,他自己的成就,成就了这些,他并没有力量真正的能够把世间的这个一切看透,他怎么了解这个事实的真象呢?这个说明了,我们千万注意,平常我们每一个人都有我们自己的种种理由,我这个对,他这个不对,至少到现在为止,我们了解了两样东西,第一个刚才说,当你觉得百分之百的有理的时候,你往往是百分之一百错的时候,这是第一个。还有一个就是我们修学了佛法,当我们觉得对的时候,是,你已经摸对了一点点,千万不要忘记掉瞎子摸象的公案,你摸到了,是的没有错,可是那个时候你摸到的是一点点,这是我们修学佛法的人,必然应该认识的,那么这个时候对我们有利无害。我们晓得了自己的条件步步上升,如果你不了解这个东西,争论纷起,完全错了。我们现在继续下去。

  【“如天中有七日死已,或仍生为彼天中有,或转成办人等中有,谓由余业转变势用,能转中有诸种子故,余亦如是。”】

  那么天当中,中有七天死了以后,仍旧转天中的中有,他下面又说这个天中的中有可以转成功人中的中有的,因为其他的力量转变,可是前面又说不能转,真正说一般这个地方说不应理,是不能转,但是如果有特别的,像刚才说遇见这种特别的因缘的话,他可能转,这个照这个地方,我们现在是了解的,我们要说明的,当然你那时候你有清净的经论依据,那时候我们再来把它加进去,到现在为止我们所了解的是没有特别的理由不能转,到了七天以后转来转去还是转在那个里边。那么再下面呢就是生有结生之理者。这个从死到生那一段,也许我们看起来是一个理论,了解了觉得很有趣,如果你真认得深一层去了解的话,就是我们当下前一刹那到后一刹那修行的依据全在这里,所以以前特别强调的这个谈到感果的时候,异熟果是什么?等流果是什么?增上果是什么?实际上呢他一直在那个等流当中,不过我们这个等流就是这个异熟没有动;精强性就是这样,这是说心念的刹那刹那的前后在变。现在这个上头异熟是变掉了,这个心念还是前面这个东西在前后相续,而最最主要的关键,还在这个相续当中。所以这地方特别说明生死的关键是这个,而实际的生死的关键是哪儿来的?就是积前面的业,前面的业是什么?就是你、我们一生当中时时刻刻从前到后的每一刹那的积累,当这个地方你说得很清楚的话,真正我们修行的时候就每一刹那当中,就应该这个上面下功夫,著眼修行除此以外没有了,就这样,现在看下去。

  【“第五次于生有结生之理者。若是胎生,则彼中有于当生处,见有自己同类有情,为欲看彼及戏笑等,遂愿往趣当生之处。”】

  这个是第一段,我们来看一看,假定你是胎生的话,那么这个时候在你该生的那个当生的地方,为什么当生的地方你看见呢?前面告诉我们这个中有的神通是根据什么?根据他的业,就是你有这个业,所以你具这个力量。这个记住哦!当我们造业的时候,不是一个人造得起来的,对不对?你造任何一个业,牵涉到多方面的一定是。我送你一样东西,我跟你吵一架,我跟你什么?辗转的相关。这个造一个简单的因,造一个简单的业,最初的业,最初的因,初因找不到,细的是说,粗的是至少说我你这样,所以同样的那个时候,还是说你的跟你的前面的心识等流前后相续是这种状态。然后你看见了外面的异熟,外面的增上也是,就是那些人。当时你造业的时候,所见的那个对方、对象,那个时候就是你看见的。如果没有造那个业的话,对不起,尽管中有有神通,你看不见,所以到那时候他就看见了。然后呢他看见了很欢喜,为欲看彼及戏笑等,就到那地方去,去了!注意!注意!平常为什么我们常常说戏论,为什么我常常提我们没有什么事情不要看见了就欢喜,现在呢只要我们检查一检查我们自己的内心,很容易找得出来,我们现在叫生有,生有就是在你结生完了以后那个心识的状态,其实那个心识的活动本身跟中有是完全一样的,就是跟你有缘的,你就看见会听见,下了课,那些人跑到外面去了,你就欢喜,你就要去,对不对?等到你死的时候,还是这个,想想看,对不对?如果你不欢喜你不会去,你欢喜的地方就是去,所以你不要小看啊!整个的在任何一个场合之下,我们真正的造的业就是这个,所以说或者是重业、或者是随近、或者串习,平常我们串习的就是那个,到那个时候你自己不晓得为什么,它就有这股力量,脚底下面涂了油,你要往那个地方去,对不起,到中有现起的时候,它也是这个力量。所以现在这个地方看看噢!你不要把它看成个道理,真正我们学从这个地方学起,然后呢去了,很来劲。下面呢那个时候。

  【“次于父母精血,起颠倒见。”】

  那个时候就是产生真正结生的时候。

  【“尔时父母未行邪行,犹如幻变,见行邪行,便起贪爱。”】

  这样,假定说你看见那个父母他并没有在这个交媾的时候,那你就像普

  通一样的幻变一样,你在这个大家一起戏笑,就这样,你并没有觉得什么。如果那个时候他们正在这样的话呢,你就这个贪欲心,生死的贪欲心也生起来的,生起来的状态是下面。

  【

  “此复若当为女,欲令母离,贪与父会,若当生男,便欲父离,贪与母会。”】

  这个这种说法,实际上呢那个时候,你去看见那个父母交会的时候,先是你看见两个人,到后来你觉得不,你变成其中的一个人,就是这样。如果说你是个女的话,你觉得替代了这个母身,所以你先就厌恶这个你所看见的母亲,反正的话你会对这个你自己的父亲对他有怨,不希望他存在,就是说你自己要取代他的这种感觉,就是心里想,那么。

  【“瑜伽师地是说非实,”】

  说不是这个的,是什么呢?

  【“见其父母,误于精血,见行邪行。生此欲已,如如渐近,如是如是渐渐不见,男女余分,唯见男女二根之相,于此发愤中有即没,而生其中。”】

  瑜伽师地论上另外一个说法,实际上呢这并不是两个绝大的差别,而是说得更深细一点。前面讲的,这是看见这个男女的两个全貌,那个时候它看见的不是,只是看见的很少的一部份,那么一部份你看见了以后,那个时候,你其他都看不见,因为实际上呢?你要晓得,那个中有生出现起来完全是种心识,换句话说平常我们呢集中的时候,譬如我们在一个心识并没有专注的时候,你会心识专注的好像站在这里,住在这里,你也可以说什么都看不见,也可以说什么都看见。坐在这里眼睛所以看见,当你全部精神贯注在一个人身上或者听一个人的时候,其他都看不见,其他都听不见了,对不对?我想我们都有这个经验,那么这个就是这个,就是这种状态。他刚开始的时候,这个没有强盛的现起的时候是这样,等到后来那个欲念引发了以后,它非常强盛的时候,其他都看不见,就这样,那个时候越钻越深,越钻越深,那个时候已经进去了。关于这个,这个特别的后面还有一个说明,到那个时候的话,只见先是看见二根,到最后来的话,你就因为看见了,自然而然你觉得其中的一个,对于另外一个你就有他排斥他的这种,所以于此发愤之至,指这个而言,否则你发什么脾气?不是发脾气,所以你觉得你好像要取代他,所以不希望他存在的这个排斥那个心理,使得你这种强有力的心情,沾上去了。那一沾上去的一刹那叫生有,那个生有生起的时候,那个中有就没有了,这也是如秤低昂,就是这样。

  【“此复父母贪爱俱极,最后决定各出一滴浓厚精血,二滴和合住母胎中,犹如熟乳凝结之时,与此同时中有俱灭,与灭同时,即由阿赖耶识力故,有余微细诸根大种和合而生,及余有根同分精血和合搏生。”】

  那就是结生那一刹那,那个时候那一刹那,那个时候,这是父母交会出来的时候,最后这种状态,他那个自己的这个识心,中有的识心,那个叫做阿赖耶识的力量就和合,和合了以后你那个时候由于强有力的这个执取的力量,就会摄持他。摄持了以后,那个时候就是诸根大种跟著和合生起来了,所以这个时候叫做结生,一刹那以后,那叫什么?我们在这个十二因缘当中名色,名就是你的心识,就是你的心理作用,色的话呢就是父精母血和合,由于你的色所摄持的关系所产生的根大,那个根大的最初的那个时候,那天结生相续的那个。

  【“尔时识住,即名结生。”】

  那个时候你的识就安住在这里就不动了,然后呢自己也就像做梦一样,什么也不知道,又不知道,神通等等又不知道,然后呢就一个大梦一睡十个月,在这个地方。

  【“诸有不许阿赖耶者,许为意识结生相续。”】

  那么前面所说阿赖耶识的力量,但是因为部派不同,有很多部派不承认有这个阿赖耶识,那没有关系,你承认的你说吧。什么有很多人说意识,那么就是意识好了,其实意识跟阿赖耶识也只是分类的开合粗细的不同,大师在这地方,真正那

  种大乘圣者的了不起,他就是只要把那个行相说明,内容是如此,你用什么名词没有关系,主要的是这个,总是能够跟他们那个部派的论相应,说明了生死相续当中的关键。那么这个结生过程的主要的关键说明了。下面:

  【“若薄福者,当生下贱种,彼于死时及入胎时闻纷乱声,及自妄见入诸芦荻稠林等中。”】

  如果说福薄的人,那么他生的地方,就是比较下贱的地方,那么下贱的地方,死的时候跟入胎的时候,所接触到的,闻、看所看见的都是很杂乱,而且那个地方的本身都是芦荻稠林等等,就好像我们平常看见的,不是一个好的地方。

  【“造善业者,当生尊贵族,闻有寂静美妙音声,及自妄见升于高阁宫殿等处。”】

  那是造善业的人是这样的,跟前面的那个恰恰相反。总之他由他什么业,在任何情况之下,这个业所变幻所显出来的行相,就跟他造的善恶业是相应而起。

  【“又住胎者,凡经七日,有三十八,”】

  一共有三十八个七。

  【“胎中圆满一切肢节。”】

  经过了三十八个七以后,

  【“次经四日,当即降生。如入胎经云:‘此经九月或过九月,是极圆满,住八

  月者虽亦圆满,非极圆满。若经六月,或住七月,非为圆满,或复缺肢。’此等广说,如入胎经,应当了知。”】

  这个很容易懂,经上面告诉我们,住胎的真正的时间是这么久。如果住了三十八个七以后,再过四天,这是最圆满的。那么八个月的话还是圆满的了,但是呢并不是最圆满,如果六个月、七个月,那么那就不圆满,不圆满的时候,那个时候出来,就有残缺了。

  【“若于生处不欲趣赴,则必不往,若不往者定不应生。”】

  这个道理很容易了解,在生的地方,如果你不想去的时候,你不愿意的话,你就不会去,不去的时候你不会生,这个是讲我们结生相续的。我还记得上面刚才讲那个提出来那件事情吧。这个中有现在我们生有的状态是一样的,如果这地方你不愿去的话,你不会去,你不会去,就不会感得,那么为什么你不会去呢?

  菩提道次第广论翻译第七十七卷B面

  如果这个地方你不愿意去的话,你不会去;你不会去就不会感得,那么为什么你不会去呢?这个地方我们应该想一想。有的人看见那两个人坐在那里的话,他脚底抹了油了;有的人看见那两个人在那个地方的话,他脖子上套了个铁炼拉他也拉不去,你们相信不相信,为什么?那就是有的人,他就是欢喜,跟他相应他就要去了;有的人跟他不相应,他就不去。为什么相应?为什么不相应?这个我们立刻可以检点的出来,所以前面如果是你对他有烦恼、爱染等等;以及由他业,因为你爱染平常跟他聊天,这个如胶如漆,到那个时候脚底就抹了油了;平常你如果是修厌离心、厌患的话,这个毫无意义,这个都是善知识,我可不要去,到那个时候,像你身上绑了个铁炼,拉你去也拉不去。如果说在这种状态当中的话,你一定不去,一定不去的话,你就不会跑到那个地方去,这个地方是我们要注意的地方,我们要认识的地方。那么现在我们继续说下去。

  【“故作感那洛迦业及增长已,谓屠羊宰鸡,或贩猪等,诸非律仪中有,犹如梦中,于当生处见有羊等。”】

  那么现在呢?前面说这个胎生的一个状态,下面说整个的生的状态。生为什么会生,前面第一句话已经说明了,现在呢就是说,当你造了,譬如说感得地狱的这个业,造了增长;造了增长,就是顺定受。换句话说,现在这个时候,中有一定到那个地方去的。那么举个例子,就是说,因为你造了种种的这种恶业,这个什么?杀猪宰羊等等,诸非律仪中有,这句话什么意思?什么叫非律仪?非律仪,它也是一种规则,换句话这种规则,它注定我们要造恶业的。譬如说我们现在说告诉你,现在我们为了赚钱,这个行业赚得了钱,然后你应该怎么弄,讲了个杀猪宰羊的道理。这个讲起来,天经地义的,有它的一套大道理,然后你照著这样去做,这个叫做非律仪。所以任何一个行业有它的行规,而这个行规,有的行规叫你向上;有的行规叫你向下,这个特别叫律仪。我们出家人的行规,叫做律仪戒,要告诉你这个不可以,那个不可以,这个该做,那个该做,这样的话让你生天往生极乐。杀猪宰羊有它的行规,告诉他,你要这个样,要那个样,然后呢这个心念当中一天到晚转那个,造了这种恶业一定堕落。那么因为造了这个业,它中有升起的时候,像梦当中就看见那个要生的地方了,那个地方也有羊等,他也看见了,然后呢?

  【“由先所习熹乐驰趣。”】

  因为它以前的喜乐,记得吗?中有的升起,以及结生都是这个,因为他的习性,看见了他又欢喜,欢喜就去,所以整个的那点我们叫做戏论。平常我们的心理状态都是这个,你就去了。然后呢因为他平常习惯了,看见这个羊就宰,到那时候看见就忍不住,看那个羊杀那个心又生来了。那个心一生,

  【“次由嗔恚生处之色,中有遂灭生有续起。”】

  所以这个地方要说明,堕地狱是的有中有的,这个是这样的过程而下去。

  【“如是于余似那洛迦瘿鬼等中,受生亦尔。”】

  那么鬼道等等都是这个样。

  【“若生旁生饿鬼,人间欲天色天,便于生处,见己同类,可意有情。”】

  除了这个地狱以外,饿鬼、畜生、人、乃至于天,天是指欲天跟色天,无色界天是没中有的;同样的,看见自己的同类,你看见了,于是你就去了。

  【“次由于彼起欣欲故,便往其所,嗔当生处,中有遂灭,生有续起,此乃瑜伽师地论说。”】

  那么因为你看见了以后,所以那个时候,你由于这个心乐,所以到那个地方去。你对眼前的这个地方产生厌恶,那么中有灭、生有起,这个瑜伽师地论上面说。说到这里又停一下,我们又要想一下欣厌二个字。他最后死了,结生的时候,还是不外乎两样东西,因为“欣”对它欢喜的东西就去了,因为“厌”排斥那个东西,他就进去了。所以了解了这个道理以后,你自然了解三界之内,乃至于跳出三界的我们的念佛,还是这个道理。那么这个靠什么?靠你的业,这个业是平常的心心念念、时时刻刻。所以我们现在说要修行、要修行,道理很简单,你如果这个地方不认识,现在了解了吧!所以为什么告诉我们如果这个地方不谈谈修行,那是我们在这个地方还在戏论当中,现在有了根据了,对了,很清楚就是这个。所以一切时处都在这个上头,都是这个时候,我们续说下去。

  【“若非宰鸡及贩猪等,不律仪者,生那洛迦,理同后说。”】

  那么前面说堕落这个是指非律仪的杀鸡宰羊,如果其他的生那洛迦不一定,像后面说,后面说的什么呢?就是说,你I跟同类那个地方看见了你觉得欢喜的,总是又令你欢喜的,令你欢喜的你就去了。这个地方我也要特别的要说一下,因为这个地方,这个论上面并没有说明,譬如说投饿鬼趣,我们会想,对呀!谁我们都是贪心的,饿鬼的人贪心特别重,它应该一天到晚想吃,他为什么到那时候吃不到呢?饿鬼是这样的。他因为一天到晚想吃,所以他那个中有现起来的时候,他吃的太多了,那个时候肚子塞得饱饱的,他就看见那个人已经塞得饱饱的,你结果给他再吃,到那个时候,心里面一定忿恨说,我已经吃的这么饱了,我吃不下,这个一念嗔心一来,好,那个中有就消失掉了,就这样。所以他那个时候排斥的一念心就进入那个饿鬼道,从此以后他永远也吃不到。所以他生每一道当中,他都有这个力量,就是一个是欣的心,一个是厌的心,这个是强烈的这种状态,而这个结生的时候是如此,实际上呢这个业就是我们在生的时候,一直相继续的,所以为什么说引业跟满业之间,引业一定是什么?就是这种善业或者不善业,就是你强有力的这种心念。所以整个的生死轮回当中,那么我们现在了解了,所以讲系缚就是这个,所以讲解脱也是这个,现在这个内涵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了。

  【“俱舍论云:‘余求香宅舍。’谓湿生欲香,化生求舍,而受生也。”】

  那么上面胎卵湿化四样当中,每一个地方的生法,那个俱舍论上面就告诉我们这个道理。湿生他所求的呢?求到要香、闻香,化生呢?要求住的地方,那个同样的要求那个,然后呢它找到所住的地方也是要去了。譬如说到地狱的众生,前面已经说过了,他不是要求到地狱去,那是他妄业的颠倒。譬如说:到这个热地狱的众生,他是怎么去的呢?到寒地狱的众生,他是怎么去的呢?那时候他觉得冷,他就要找热,那个地方就很暖和,他就去,一去那个地方原来就是热地狱;寒冰地狱,却却相反,就是要求去的地方就是这种状态而去的。那么现在关于这个结生的道理,我们有了一个正确的了解。把下面最后一段话也说一下。

  【“复如释说,若是当生热那洛迦,希求暖热,”】

  这个地方就讲。

  【“生寒地狱,希求清凉,中有遂往。诸卵生者,俱舍论说亦同胎生,死没及结生之理,无特外者,皆如本地分说。”】

  除了说明这个理由以外,还有现在我们这里的根据,都是瑜迦师地论上面的本地分,这个地方说得清清楚楚。那么现在到这里为止呢,有关于由苦集谛当中说了这个流转的道理,我们已经有了一个清楚的概念。不但是前面这个理路,而且理路所指的行相,而这个行相,就是我们当下的一念,怎么样从我们当下的一念,由于自己的惑、无明或者是烦恼而造业,造了业以后,这个业继续的怎么增长,然后呢?到死的时候怎么现起中有,然后从中有当中怎么再结生,有一个大概的概念。这个是从四谛上面来讲,那么下面就讲十二因缘。这个十二因缘实际上说起来,还是这个内容的开合不同,不过这个开合它讲的更细致。如果前面这个概念有不清楚的话,等到把后面的十二因缘一清楚的话,那这个概念就完全清楚、完全明白。今天我们把十二缘起的十二支的行相先介绍一下,至于说它流转过程当中,明天我还有张图会带来。所以明天上课的时候,提醒我一下,我会把那张图告诉你们,这个解释一下。今天我们继续下去。看卷七:

  【“第二由十二缘起门中思惟分四:一、支分差别,二、支分略摄,三、几世圆满,四、此等摄义。”】

  一共分十二缘起就是十二支,那么这个十二支,每一支的内容是指什么?第一个我们要认得它。那么这个十二支当中分几个大类,略摄分成功几个大类。为什么要讲十二支呢?生死流转,在那个生死流转当中,它的行相、它的功能,彼此前后的关系,所以在这个第二个略摄当中,然后呢这个十二支流转生死当中,怎么样前一世推展到后一世,这个经过的时间说明,最后由最后的说明补充前面几项没有圆满的。这个在这个地方现在解释一下。我们看。

  【“今初”】

  先是看那个支分差别。

  【“十二缘起中初无明者,”】

  第一个讲无明。平常我们对无明两个字可以说耳熟能详,常说的无明、无明大家都知道,可是无明的真实内容,我们对它不一定认识的很正确,尤其是我们传统的佛法里边讲起来,说见惑、思惑、尘沙、无明,讲到无明,好像这个无明细的不得了,这个我们凡夫不可能认识的;因为我们不可能认识,所以你没拿它一点莫奈何它。实际上呢,不,细的无明,的的确确我们没办法认识的,粗的无明就在眼前,就这样,就是我们必定要由粗的无明上面下手,由这个因渐渐的净化,然后一步一步的如此因感如此的果。你粗的一步一步的净化的话,你才能够最后找到最细的地方连根拔起,所以现在我们把这个概念在这个地方要认得很清楚、很清楚。你有了这个正确地认识以后,我们前面很多误解都可以拿掉,误解拿掉了以后,产生了这个正解,这个正解就是我们修行的根本。

  谈到这里在没有说正文之前,有一句话要说一下。我们常常听祖师们说,宁愿千年不悟,不要一日错路,你宁愿你一千年不开悟,不要一天走错。这个话怎么讲呢?就是说如果你走错了以后,那个非常危险,非常危险,你在这儿慢慢的做对了,慢慢的摸进去,哪怕一千年,你只要做总有开悟的时候,总有解决的时候,万一你走错了,你永远摸不到。那么在这种情况之下,好像跟我们了不相干,实际上这句话真正的意思,就是我们眼前每一个人都犯了这个毛病。因为我们在识心的这个控制之下,识心的特质是什么?识就是能执、执所执的,当你缘所缘的缘到了以后,你自己自然而然产生不知不觉的执著,你就觉得这个样。于是这个执著分成两方面,一个是理智的见烦恼,一个是情绪的思烦恼,你死死的死在这个里边。我们平时总觉得我很有道理,总觉得很有什么,很那个都是在这个概念上。所以这是无始以来无可奈何的事情。现在呢修学佛法的目的干什么?就是帮助我们击破它、净除它,所以佛法是唯一的能够净除这个的一个宝贝,万一你学了佛法,一步开始走错了,害了!因为说佛法是净化它的,现在你学了,结果你佛法也学错了,你已经学错了,走上了更糟糕的一条路上去了。因为你前面不了解,还有机会说,这个世间的,现在学了佛法可以把你净化。现在你自己觉得学了佛法了,结果你学对了没有?学错了。于是你牢牢执著这个就是解决你的问题,于是这个执著,把你本来可以解脱的这个机会去除掉了,切断掉了。什么东西切断?就是你的执著,你觉得对嘛!因为你觉得对,所以你才不接受其他的,这个力量非常利害。如果说你们自己检查一下的话,我想我们很容易可以体会得到,有很多东西你总觉得你很懂,就这样。昨天也是那位同修跑的来跟我谈这个问题,他觉得谈了好欢喜,我也非常地欢喜、非常赞叹,有二个理由欢喜的他现在走上了正路,赞叹的我看见他走上了,我也沾了这个光,随喜功德,无比的欢喜。他就跟我说,刚开始听的时候,为什么听不进?现在听是愈来愈欢喜,我说是呀!我当初也是这个样的。然后呢?我进一步的说,为什么原因?说实在的,当初为什么听不进?我们不妨在这个地方每一个人自己检查一下,什么力量在这个地方。你就是说自己有一个自己的惯性、习惯,有一种惯性平常我们说,你对外来的东西,你就是你觉得这个蛮好嘛,这世间的东西就是这样,这个就是所以叫你,譬如我坐在这里,叫你站起来,你觉得坐得蛮舒服,叫你站起来,你真不愿意,除非是坐的地方不舒服,那个时候你自己要求,否则的话你坐在那里一定不愿意动的,这个是什么?情绪上的。还有一种呢?见解上头的,如果你自己已经觉得你对了;如果你对了,外界东西自然而然有排斥的力量,就这个力量摆在这个地方的话,不管人家讲的什么东西,自然而然你自己觉得对。所以说刚才说的这个东西,佛法本来就是帮忙我们解决这个问题的,不幸万一我们一开始走错的话,所以说哪怕你一天走错路,你以为走对了,结果呢唯一真正走对的这个路是你摸错了,你还以为对,于是你把唯一救你的生路一刀斩断了,请问你有没有机会跳出来?所以龙树菩萨在中论上面告诉我们,佛为什么要说这个道理?为了解决你的诸见。今天你对这个道理执著,实在执著是错的,那个时候诸佛也莫奈何你,诸佛也没办法救我们。所以我们一开头时候,我要特别说明一下,我们正式修学佛法之前,哪怕你已经懂了,还是要记著我还是个瞎子,就是摸到象了,我还是摸到象的一部份。你那个时候能够这样的认识,所以你还自己觉得我还在病当中,然后你还要努力,那个时候有机会。如果说你这个心情升不起来,自己觉得很懂的话,那对不起,你就害了。所以到这里,我们重提一下,前面道前基础告诉我们的准备,我们把这个准备今天重提一下,把这个我们的障碍拿掉了以后,然后我们再学下去。我为什么在这个地方提这个,有个原因。你要真正进入佛法,前面讲的是人天乘法,这是个基础,这是个基础是共的,由这个基础上面真正的深入到这个地方,才是真正跳出轮回的开始。前面已经讲了一半了--四谛,如果在这个四谛上面你万一把握不住,现在还有更好的十二因缘,如果你这两个都把握不住

  的话,那对不起,这一生就没有因缘了。所以在这里务必先要好好的把自己的宿习,这个宿习有几种,一种知见上自以为了解的习惯就是见烦恼,还有一种自己的思烦恼,觉得这个也不行,那个也不行,又觉得这个不配胃口,那个也不配胃口,就是这个习性上的,这两点一定要拿掉,打起精神来,好好的学这样。这是以前无始以来的错误拿掉了以后,然后呢我们从这地方进入去。现在开始我们看一下,先看那个无明支。无明是什么?

  【“如俱舍云:”】

  它引俱舍的,在我们这边我们讲大乘的,他为什么引俱舍呢?要晓得,这个特质本身大小三乘所共。现在我们刚刚进去,如果说基础的地方不认识的话,你升起的地方也不可能认识。反过来,如果说你基础不认识,先把大的弄得了以后,我们变成功什么?讲起来,人造卫星样样都懂,银河、太空都懂,实际上呢我们眼前的是一无所知;眼前的一无所知,你就能够到太空去了吗?就是这么一个简单的道理。不要说人造卫星,眼前那个脚踏车你就不会造,乃至不会骑,你就说,我居然能造太空火箭,那不是很荒唐吗?所以在这个地方,我们也可以了解,为什么这个很深的大论当中,它处处地方引这个,这个地方有个重要的原则。如果是对的话,不管是粗、中、厚,这一定对,下手的地方你作对了,拿这个因步步上升,你才能够达到最高的地方去。现在我们看俱舍怎么说。

  【“‘无明如非亲实等。’”】

  这个是我们将来修行的最主要的关键,这个概念我们务必要弄清楚。这个无明不是我们当中,这个无明这是菩萨才能够破,才能够认识,这是我们眼前凡夫就应该认识的。这是什么?非亲非实还有个等字下面要解释。

  【“此亦如说怨敌虚诳,非唯遮无亲友谛实,及异亲实,是说亲友实语相违所对治品。”】

  就这么简单的几句话,这是我们眼前最重要,必须应该认识的。他说如,如者好像,是说如说怨敌虚诳,前面说亲,亲是亲爱,非亲,非亲是什么?不亲爱的,是说怨敌说冤家对头。还有呢?实是实在的,现在呢非实是什么?虚诳的。所以它这个地方,它不说怨敌虚诳,而说非亲非实,意思什么?说非唯遮无亲友谛实及异亲实,不但是遮止这个,记得不记得我前面告诉你们说,我们共同在这里表决一样东西的时候,说赞成甲的请举手,赞成乙的请举手,居然弄了半天还有很多人有问题的;现在不是,赞成的请举手,不举手的就是反对的,就是这两样,那就没有遗漏了。所以在这个地方也告诉我们,它所以用这个非、所以用这个遮的原因何在,是这样。就是凡是不亲爱的、不实在的,于这个所有跟亲、实相违的,这个就是我们要对治的,这个都包含在无明当中。用这样的一个归类方法、分类方法,就把这个无明的特质可以完全的说得明白,一无遗漏。你在因地当中,能够一无遗漏的认识,然后呢道位上面告诉你们是一无遗漏的对治的方法,你照著去修的话,产生的结果是一无遗漏圆满的结果,了解吗?所以说在这个地方,不管是念佛、参禅也好,假定你懂得了一无遗漏的,然后你去修这个法门的时候,为什么你同样的作,结果就不一样的根本原因就在这里。就是修,那没关系,它的的确确是有各种不同的方法的。继续。

  【“如是无明,亦非仅遮能对之明及明所余,是明相违所对治品。”】

  那么同样的说,无明是什么呢?也是遮没有明,不是遮能对治明及明所余,是明相违所对治,跟明却却相反的,这两个什么叫对治?就是说有你就无我,有我就无你,就这样,所以这两个东西一定是不但异体相反,而且是互相有了你的话,我一定把你消灭;有了你的话,你一定把我消灭。这个明跟无明之间是两个,在这种状态当中。所以如果是无明存在,对不起你一定是无明不觉,如果你把握住了重点修它那个觉到的话,你觉了、明了,这个无明是一定可以克服,一定可以净除。好!那么现在这个地方我们了解了,所以原则上面,原来这个是这样,它就是不实在的,而不实在的东西,这个东西是我们真正的生死冤家,我们却把它看错了,明明是虚诳的以为实在的,然后呢这个因为它不实在的,虚诳的冤家,我们把它看成实在的,恰恰相反的,就是这样。所以无明不认得这个而产生的错误;明了就要认得它,而产生正面的功效,就这些。那么现在正对治。

  【“此中能治明者,”】

  那么正对治这个无明的明是什么?这个也是我们从根本上面把握要了解的。这个定义,我们首先要认识,一定要很清楚、很明白的把握得住。下面看。

  【“谓正明了补特伽罗无我之义,”】

  就是正确的、如实的,一点都没有错误的明白了解,了解这个东西,整个的佛法所要了解的就是这个,这个是中心,你了解了这个根本,然后从这根本上面扩大的话,只要跟它相应的都是佛法;如果跟它不相应的都错了,就这样。补特伽罗这个上头无我,补特伽罗平常我们翻成数取趣,因为数数的不断的,这个数不是一趟两趟,永远的在那个六趣当中轮转,舍了这个又趣那个,舍了这个又趣那个,我们通常叫做有情也就是人,就是我、你、他都是在这上头。

-----------------------------------------------------------------------------------------------------------------

更多日常法师佛学内容

-----------------------------------------------------------------------------------------------------------------

 
 
 
前五篇文章

日常法师: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 第78-79卷

日常法师: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 第80-81卷

日常法师: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 第82-83卷

日常法师: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 第84-85卷

日常法师: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 第86-87卷

 

后五篇文章

日常法师: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 第74-75卷

日常法师: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 第72-73卷

雪漠:无死的金刚心 第18章 傻子的油脂

雪漠:无死的金刚心 第18章 金刚乘三门甘露

日常法师: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 第70-71卷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