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日常法师: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 第27-28卷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日常法师: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 第27-28卷

 

  菩提道次第广论翻译第廿七卷A面

  刚才随便说的一些事情,乃至于譬如说讲饮食,刚才那个譬喻当中,我们可以轻轻松松的想一想,它问题不是说这件事情难改,而是自己的邪执分别去不掉,如果是这个概念你去不掉的话,你怎么做总觉得还委曲了,那个时候什么都没有用。所以佛经上面处处地方告诉我们,你持戒持不好,破了这个戒还可以,还可以救。这两样东西,第一、第二,我这个国语讲不清楚,第一是戒,就是我们持的戒,就是行相,万一你做不好的话,还可以救。不要说菩萨能救,我们自己还可以能够救。第二见解的见破了,换句话说,你没有正知见,你执著你的邪知见的话,就算你行相做得很好,一定堕落,没有用。主要的就是这个,所以这个地方的邪执分别,就是那个错误,整个的佛法,这个我们要认识的非常清楚的就是这一点。那么这个里边有一种完全错误的,有一种错误一部分,偏执的,我们现在看看。

  【“心未趣向圣言及释诸大教典,现教授者,作如是言,”】

  说有一些人,那些人他并不能够认识一个事实,什么事实呀?说佛说的经,那就是圣言。还有呢?释诸大教典,解释这个经我们容或不懂,所以经过菩萨造的论,凡是这一种经也好,论也好,这个叫做教典;这个教典都是告诉我们修行内涵必要的诀窍的,这个叫做教授;换句话说我们真正的要修行的方法,都在这个经论当中。那么有一类人他并不了解,心未趣向,他怎么说?

  【“正修道时,不应于境数数观察,唯应止修,”】

  他说正式修道的时候,你不要去观察、不要去思惟,怎么办呢?止修;换句话说心不要去动,定在那地方,我们常常说你不要去分别,好像这样。为什么原因要这样呢?他说:

  【“若以观慧数观择者,是闻思时故。”】

  他怎么讲呀?他说你所以不要数数观察,所以要叫你心不动的原因是什么呢?说你观察那是闻思的时候,你现在正修的时候不要去观察的。这种人做这种见解,说这样的说法,实际上这个人,他对于这个真正的教典的内容没有正确的认识,这第一段话。

  【“又诸分别,是有相执,于正等觉,为障○故。”】

  他进一步又说:“你现在只是观察,只是分别,这个分别是一个执著,我现在修学佛法的,这个佛陀正等觉,正等觉是不分别的;现在你要修的话,你分别的话,不是一个障碍吗?所以不要了。”说这样的说法的这种人错了,所以下面大师说:

  【“此乃未达修行扼要,极大乱说。”】

  上面这个说法他是没有正确了解修行的纲要、宗要,是一个错误,而且是一个大错误,而且是一个极大的错误,是千真万确。现在我们好好的看下去,关于这个邪执的部分,我会很仔细的解释。第一个他指出他的错误,指出他的错误来了要成立他的对的,引那个经论,

  【“庄严经论云:‘此依先闻,如理作意,起修正作意,真义境智生。’”】

  那么下面解释说这个经论上面这么讲呀?

  【“此说从其思所成慧,如理作意,所闻诸义,修所成慧,真义现观,乃得起故。”】

  解释前面那个文,说这个修行是修些什么?他说从前面思所成慧,这个思什么的内容呢?就是如理作意叫思。思些什么呢?作意些什么呢?如这个法相应正确的这个方法叫如理作意。那么这个哪来的呢?所闻诸义,听来的。平常我们自己所想出来的那些东西,都是不相应的,一定要善知识正确告诉你这个道理,你把那个道理正确的把握得住,认识了,然后呢起心动念去观察。他说这个,这个样,为什么?譬喻说我们刚才讲前面对治这个饮食,平常我们总觉得这个人嘛,为什么呀?人生活在世间就是这么一点事情,男女、饮食、享受,就这样。现在佛告诉我们不是的,这是痛苦的根本,这样呀!那我们了解了,那么我们去思惟观察,对呀!合理呀!那个时候你透过这样的认真的思惟,种种的方法,这个叫做如理作意,作意所听见的道理。那个时候思惟了以后,你心里面产生决定了,一点都没有错,千真万确!就像我刚才告诉你们那个事情,说你前面要放掉它真放不掉,然后你照这个办法全面去做,然后呢,你居然把你一向难放的这张嘴巴放掉了,那时候你内心当中感觉高兴、欢喜,你就会对于佛菩萨所告诉你道理内心当中确定不疑,那个时候,你这个心安住在这个上头,可以进一步去做了。当然现在这个地方的修的慧不是这么简单的,这个东西都是世俗的前行,真正的这个地方修的什么呢?譬喻说我们要特别重要的去观那个空性。所以这个教下告诉我们观这个空性怎么观呢?八不“谛听,善思。”好好的听,好好的想。如果做不到这一点,我们懂得了很多佛法,对自己也没有帮助,对人家也没有帮助,种了一点善根,而损害自他,损害佛法;懂得了这么多的佛法,拿照妖镜专门看别人不对,你很高的标准。所以记住,听见了,尽量的要想办法自己去体会。所以到目前为止,我要说明的,讲到那个道前基础时候前面第一段之前,我不会太大的要求大家,因为理论虽然简单的了解,这个理论怎么用在身心上面净化,他一下还没有清楚,等到开始学净化了,那我们真正要修行,那个时候慢慢地大家自己也应该了解说正式开始修行了,那个时候要求也比较会认真一点。

  现在请大家翻到菩提道次第广论五十二页继续说:庄严经论云:“此依先闻,如理作意,起修正作意,真义境智生。”那么前面说明这个道理,下面就照这个经论来证明成立这个道理。是说真正的修行是怎么修呢?他一定的次第,是数数的、不断的思惟称量观察,这个正确的了解的那部分。那么正确的了解,这个正知见从哪来呢?这就是“思所成慧”,对思所成慧经过你的思惟,正确了解了以后,“如理去作意”,照著它相应的去观察这个东西,就这样。那么这个东西哪来的呢?这个东西是听闻得来的,所以我们顺著次序来就这样说,先听闻了解了事情的真相,说听闻就是人家讲的,你能够了解人家讲的内涵。那个时候,他两个不同的吧?第一个是闻,第二个是闻慧,他要讲的内涵你了解了,他用手指指给你看的月亮,你看见了月亮,不是把他的手指把住。这个里面有绝大的差别,但是你虽然看见了,因为你自己一向还在无明现行当中,回过头去,这个无明又来了,所以你又淹没了,所以你要不断的深入地思惟观察。那个思惟观察的话,你有的时候觉得好像是对的,有的时候又怀疑了,所以要不断的思惟,思惟到最后你确定,确定不疑了,这个就是思所成慧,修的时候就是用这个。我可以作一个譬喻,我们在学校里念书的时候,老师在黑板上面,讲一个道理,算一个公式,刚开始的时候,你不晓得他说些什么,听了半天,懂了懂了,那就是他讲的道理,你了解他所讲的,这个叫闻他所应该指给你看的东西,佛法当中叫做慧。那么你了解了以后,你回去做题目的时候,刚才怎么上课的时候你懂得,怎么叫你做题目的时候你又不懂了?这个就是问题来了,所以你思,不断地思,继续拿著,这个题目继续去做、做、做;有的时候,好像做得做会,有的时候做不会,做的时候,有的时候解决这个问题,有的时候不解决,你不断的弄,弄到后来,解决了,你晓得这个大概怎么样了,所以你应用这个公式,会用了,这个思所成慧。你会用了这个公式,这个公式你可以做事情去了,这样这个叫修。这个次第是必然的,等到你这样的去修这个东西,“真义现观,乃得现起”,到那个时候你真实的义境,那个时候就现起来了。那么谈到这个地方,尤其是我们中国有一个概念,这个禅跟那个教好像是两条路,它是说是“教外别传”,尤其是学禅的人,往往觉得这个文字好像没有用,乃至于说这个文字是知见稠林,你愈多是愈障碍你,所以你不要去知见的。他这个话有没有道理?是有道理的,问题不是在文字的错误,而是你走闻思修走上去的时候,你没有走对。所以我们前面一再提,本来它的文字的目的告诉你的内容是慧,慧去净除你的烦恼,结果你听懂了文字不但不解决烦恼,是增长烦恼,那不是,增长你的知见稠林吗?眼前我们处处都是,小的那怕一个小规矩,大家吵的要命,你的不对,我的对,每一个人都拿自己我这个模式去强逼别人来接受它;听见了不对了,他的法器敲的不对,要这样敲的。它法器本来是规范我们,净除我们烦恼的,在这个地方错了。所以为什么祖师悲心说你这样错了,闻思本来真正的意思很重要的,可是这个概念大家清楚了,非常重要。所以我在这里一直强调,刚开始我不太要求你们,因为理路我没有说清楚,而你们也应该认真听这个。假如你听到后来是越听是自己越执著,对不起!那你完全走上错路,你自己都不能净化,还能帮助别人吗?你要求别人的结果有什么用呢?所以解深密经上就有这么一段公案,他有几个菩萨大家在那里争执,他说他的对,你说你的对,吵了个半天,错了,都错了。他现在讨论这个理论,我们跟理论都谈不到,这个要清楚。所以不是说这教理的错,是我们学的人学错了,我们学错了,等到我们教别人当然也错了,这是它的原因。实际上他的的确确那个次第很清楚,所以你了解了这个内涵来看的话,教下跟宗下完全一样的,完全一样的。所以这个概念,我们到本论学到后头,我轻轻的一点,大家都会了解。因为在前面对这个基本的很多概念并不了解,所以我解释的时候大家不一定能够很快的接受。所以这个地方我们要了解,这个“修”,一定要经过这个闻,得到了这个正确的闻相应慧,然后呢拿这个去思。你能够认识了这个,得到了这个所告诉我们的正确的东西,然后照这个正确的东西去思惟、称量、观察、修行,这个时候,真义,这个真义我们所说的根本智,无分别智,就是这样的。那个时候有了这个,然后再去修的话就无分别智,后得智,这个必然次第。下面继续。

  【“故所应修者,须先从他闻,由他力故而发定解,”】

  这是第一个,所以真正要修,第一个一定要先从别人的地方去听闻。那么这个时候,完全是靠别人,他力发定解,就是他要说的内涵你确定地了解了。这个很重要,所以我在黑板上特别写“谛听善思”,你如果这一点做不到的话,他讲了半天,你回过头来交白卷;弄得不好的话,他指给你看的月亮,你只看见了那个手指,错得不知到那里去了。你把那个手指当做是月亮,这不是指背颠倒吗?所以这一点注意,要由他力而发生那个定解。那么其次,

  【“次乃自以圣教正理,如理思惟所闻诸义,由自力故而得决定。”】

  那么根据他告诉我们的认识,然后对于这个内涵去思惟观察,这个才是圣教的真正的正确的道理,就是这样。或者你当下听懂了就好了,或者你听不懂,就是问旁边人,乃至于请教善知识,广阅各种经论。经过了这样的反覆的温习思惟以后,自己产生决定不疑的认识,呀!原来他讲的这个道理,现在我才彻底了解,这个是以自力对于老师所讲的东西产生确定不疑的见解。

  【“如是若由闻思决定,远离疑惑,数数串习,是名为修。”】

  那个才是修,由于前面的闻跟思,然后呢,决定认识了他要说明的真相,你那个时候不断的照著它去修。因为以前无始无明相应的我们的这种心识是染污心识的心识之流,一直这样的相续,所以你现在虽然了解了,你还要不断的努力去修习这个东西,这个时候叫做修。前面告诉我们什么叫修?对于“善所缘数数去观察,将护修习”同样到了这里我们也了解了,我们虽然懂得一个道理,却做不到,为什么?虽然懂得了,可是你眼前的心里的心里的行为,这个就是我们可以说眼前的心识,也可以说眼前我们心里的行相,也可以说我们现在的行心所。这个行心所还是什么?跟以前无始以来的烦恼相应的,起初来的知见是见惑,然后呢习性是思惑,那一点点浮向上的东西刚听过了,早就不知道掉到那里去了。所以一个境界现起的时候,都是跟我们习染相应的,那个时候才叫做修。所以不断的摆在心里面去想这个东西,然后你慢慢的慢慢的,就多一分认识,一分一分的加上去。所以我前天晚上,告诉大家的那个,那好像是晚上,告诉大家的经验,还是白天我就忘记掉了,就是你懂得了这道理,你事先一定要先要思惟观察,然后呢使得这个正确的道理在你的心里当中现行著。譬如说我现在觉得,想这个饮食对我的有害,然后呢愈想愈觉得真是害了我这个样,无始以来就受了它的害,你一路把这个概念拿到厨房里,一看见厨房的东西,你就说:好家伙,你这个生死大冤家,我今天总算认得你了,还在我脑筋里记得你,那个时候你就挡得住了。这个叫什么?那就是数数串习。这几句话,实际上就是我们真正修行的精要之处。平常我们总是觉的一看,懂了、懂了,然后跑出去忙著教给别人听,阿弥陀佛!就是现在我们这副样子,所以它这里特别重要的,这个叫做修。了解了这个,所以说

  【“故以数数观察而修,及不观察住止而修,二俱须要。”】

  所以真正修的时候,观察以及不观察,不观察就是不要去讲这种分别思惟等等,那二样都要的,它后面有详细说明。前面因为有一种错误的邪执分别,他修的时候你不要去思惟观察的,这里告诉我们不是,二个都要。我们继续说下去,它告诉我们那一个时候用什么,那一个时候用这个,换句话说,什么时候该用思惟观察,什么时候该不要思惟观察的止修,它每一个地方说得很清楚。继续看文,

  【“以于闻思所决择义,现见俱有不观止住,及以观慧思择修故。”】

  因为我们修行次第是说,从闻、思,对经过闻思所决定这个正确的意义去修的时候,事实上需要两种。有一种呢你不要多去观察思惟,就安住在这个上头的,这是止修;还有一种呢,关于那个内容你要思惟观察,不断的这样去修的。

  【“是故若许一切修习皆止修者,如持一麦说一切谷,皆唯是此,等同无异。”】

  所以有人说修的时候,只要止修的你不要分别,那等于说拿了一个麦,说所有的五谷就是这个了,这个是一个错误的,拿了一个麦,说所有的五谷都是这个,请问稻是不是?高梁是不是?同样的道理,所以为的使我们容易了解起见我不妨说:“我是有情”,当然我是有情,一点都没有错;“所以有情就是我”,下面这句话对不对?你不去想的,对呀!去想的话,有问题。我是有情没有错;然后呢反过来有情就是我,那么你们呢?不是有情,所以你们都是木头。这个话是有问题的,这一点我们要了解。我们这个修行的时候要了解,不要把这个广义被这个狭义整个掩盖掉了,这是一个绝大绝大的错误。修学佛法真正的内涵是要解决一切众生的问题,众生无量无边,习气无量无边,所以要学的法无量无边。就自己一个人来说,要学的法,还要很多,你现在拿了这一个,把所有其他的方法通通不要了,不可以。我们绝对不能说,我拿了一个感冒药,反正这是万灵药;感冒药,你那个感冒也是吃它,然后呢你肺病也是吃它,然后你爱滋病也吃它,那不是开玩笑吗?现在我们的毛病就犯在这里,这一点千万注意。

  【“复如闻所成慧,以闻为先,思所成慧,以思为先,如是修所成慧,亦应以修为先,以其修慧从修成故。”】

  下面说闻慧先要闻,这个前面说过了。我们真正讲起来这个次第很井然,简单的说闻思修,实际上由闻而得闻慧,对不对?所以它说你的闻慧是什么呀?要闻为先,你先要听了以后才能得到闻慧;你现在不听,请问你能得到吗?这是第一个。然后呢思慧,以思为先,你先要去思惟观察,思惟观察了以后,然后你,懂了、懂了。像做题目一样,你要去做,老师尽管讲了,你懂了以后,你不做那个题目,对不起!你没有用,这个是非常重要。同样的修所成慧,修为先,修的时候,所以你要苦苦的修,这个次第就是这样。

  【“若如是者,则修所成慧前行之修,即是修习思所成慧所决定义,故说修慧从思慧生。”】

  前面那个次第固然是先闻─闻慧,思─思慧,修─修慧,那么现在我们讲修所成慧前面是先要修,那么修的前面是什么?修就是修,前面思所成慧,是经过你思惟确定了解了,原来这个事情的真相是这样的。但是你的习性却不这样的,这个习性不这样,是什么状态呢?它现在告诉我们的明,说明的状态,或者说智慧所见的真实的境界是这样的。我们以前无明、愚痴,现在了解了,那个时候你就要修改,把你一向以来无明愚痴的习性,按照你现在思所决定的这个慧,作为标准来修习、改变。这个时候你一步一步的深入,等到修所成慧相应的时候,你就证得这个真正的境界。清楚不清楚现在?这概念非常清楚!现在我们都是这样的,说修行,我去修行了,好了关起门来,然后在那个山里两腿一盘,结果这个腿嘛盘得酸得要死,样子一点都没有,就是这个道理。次第必须要如此,我们应该认识。说由于这样的关系,

  【“以是若有几许多闻,亦有尔多从此成慧,此慧几多其思亦多,思惟多故从思成慧,亦当不○。如思慧多,则多修行,修行多故,则有众多灭除过失,引德道理。”】

  这个次第就很清楚了,因为这样,所以你了解了必然的次第,那么现在就讲,原来要从闻开始的。因为闻开始,所以你有多少多闻,那么你就根据你的多闻作为先决条件,你就能够得到多少的闻所成慧,因为你闻慧多,所以你思惟的内涵也多,因为你思惟的内涵多的话,所以你思所成慧也多,你思所成的慧越多,你修行的时候也多,因为你修得多了,所以你修所成慧也多。那么修所成慧的功效是什么?就是净除一切过失,增长一切功德,这样来的。

  菩提道次第广论翻译第廿七卷B面

  净除一切过失,增长一切功德,这样来的。所以从这个地方我们了解,所以我们了解这个地方它没有讲亲近善知识,听闻还要亲近善知识,所以善财童子他参了一个不够,参了两个,百城烟水,五十三员大善知识。为什么他能一生取办?次第井然,就是这么简单,清楚吗?这个地方概念告诉我们了,所以以后我们真正温习的时候,这种大经大论一定要拿来多看,那时候你才了解法华上面为什么佛说,我多生多劫把最好的东西告诉你们,但是你们就是只拿你们自己欢喜的。对了!对了!就是那个。好了,然后尽管你有一点成就了,转了一个大圈子。那时候你就很清楚很明白,这个大纲在这里。反过来,你说不、不不,他一定要全部听懂,不但是听懂了,然后照著这样去做,一步一步地照著去做,你不要把我这个概念叉在这里,一叉你就完了,一叉在这里善知识的话都不一定听得见,他就是讲这个。也许你会想这个人在那儿讲我,是讲你嘛!就要叫你改错!所以世间的圣人尚且这么说,“子路闻过则喜”,子路听见人家告诉他有过失就高兴,我可以改过;现在告诉你改过你还不愿意,你能改得了吗?所以弄了半天,这个我越弄越大,你怎么修呢?这不是很明白吗?。所以我现在常常自己说,现在真幸运,我也建议各位同学,有的时候比较用厉害一点的口气,所以常常会说,你如果这地方改不掉的话,脱下衣服回家去,我倒不是要故意这么说,就是说用这个比较重一点的刺激一下,大家希望了解这一点。每一个人都希望跑得来做最好的,当然这个是千真万确,那么怎么才能做到最好的呢?这个基本概念就在这里。现在我们继续下去。

  【“故诸经论,皆说于修闻思最要。”】

  所以所有的大经大论都是这么说的,真正的修行,闻思是最重要,这个次第是一点都不能错的。我说到这里,我想起一个,怎么讲呢?也可以说很好玩,也可以说很痛心,遗教经,这是一个很基本、很重要,也可以说我们平常说起来很浅近的,有一个好心的善知识,把它翻成功英文。这个很有名的一个人,结果他最后的话,讲到慧的时候,所以告诉我们当以闻思修慧而自正业。也许你们在座的后面有几位刚刚开始不了解,你们可以翻,现在我们正在学嘛。应以闻思修慧而自,自就自己增长受益,结果他翻译的时候,他闻思两个字轻轻带过,他不晓得这个闻思两个字的意义,他就只讲那个修行。实际上经论上面告诉我们,修行是闻思为要,你有了闻思,总归会有修的,你没有闻思,这个修是绝不可能的,所以现在我是想到这地方呢,顺便一提。这是鼓励我自己,提醒我自己,我常常这样想,开口讲法的时候这个次第至少要弄清楚,就算我没有懂,如果说了解这个完整的传承告诉别人,它也不会害人,也不会错误。否则的话我们轻轻松松随便去看了以候,自己觉得懂了,随自聪辩,不依师承,滥传教法,叫人家真伪莫辨,对佛法的损害,最严重的事情。继续。

  【“若谓闻思所决择者,非为修故,唯是广辟诸外知解,若正修时,另修一种无关余事。”】

  有的人这么说,前面他就这么说,说你修的时候,你不要去思惟的。为什么?因为思惟是闻思的时候的事情,修的时候不要它。为什么呀?他说闻思都是开辟诸外知解,讲讲道理的,所以这个讲讲道理的,你现在修的时候不要,修另外一件事情。所以我们平常这种状态是什么呢?说我们也会有这样说法,说我们要行解并重,所以大家坐在讲堂里面要大家讲一讲,讲好了以后,好了修了,把刚才的丢掉、忘记掉了,现在我们去修去了,那就是这种事情。这个等于什么?等于

  【“如示跑处另向余跑,则前所说悉无系属,”】

  就像说告诉你,骑了一个马告诉你怎么跑,拿我们现在来说开车子,给你一个地图来看,你从那里去,我从这里到那里要么开,这个地图看完了以候,正式开车的时候,反方向另外跑。请问这个地图你看他干什么啊?然后我们说起来两个都需要,那种事这是戏论,所以这个地方很重要,这很明白的事情。前面闻思就告诉你怎么修,所以修的时候就把刚才讲的道理趁机应用。所以应该说,现在我们讲完了,你们懂了没有,懂了;懂了以后,就跑得去照刚才那个东西,好好的认真去修了,这个才是呀。那里说开辟一种见解,必不可少的,你有了认识,你才能够正式的修,才能够有成就。所以这个闻思之间是有必然的因果关系,这我们要了解,所以再提一下,所以我们产生现在时下的错误的话,它有它的种种原因。而将来很可能我们走得好,把佛法挽救过来,自己也得益;走得不好,我们自己也不得益,还害别人。人家看起来,你看教我的这个法师,他讲了半天那个行持完全不是那么一回事情,原来这种讲讲是没有用的,对不对?这是很明白的一个事实。所以这是我为什么,我在这里说我想像中的上座是什么?就是他行持上面,做为后人表率的这个。我觉得我们共同应该以这个为策励,至于人家怎么样,那不用去管他,那是菩萨示现,我们到了菩萨境界也不妨这样去示现。我自己衡量、衡量,我自己觉得只是一个凡夫,那我还是照著我自己规规矩矩来。进一步来说,你修学佛法,你是修别人还是修自己?修自己;修自己你管人家干什么?这不是很明白吗?所以佛法一再告诉我们内学、内学,你注意你自己,那个时候自然而然你忙著去管你自己。当你自己条件够了,你有慈悲心,说我现在要帮忙他了,那时候你很清楚你是基于一种慈悲帮忙他,不是心里面烦躁的讨厌我受不了,错了!这个概念非常清楚,非常明白。那么下面

  【“亦是善破诸圣言中,诸总建立三慧次第生起之理,则其乱说趣无错道,不须多闻亦成善说。”】

  除了像上面这种讲法,讲是讲、修是修,两件事情,毫不相关的话,这个根本莫名其妙以外,还有一个大毛病,这个是非常严重的,因为他这样说,所以把佛法完整的次第,善巧的说法,说这个是什么?一定是闻思修这个次第。现在他居然说闻思跟修不相关,那岂不是把那个完整的三个次第被他破坏了吗?所以说善破诸圣言中建立这个三慧次第。总建立的那个总字有特别意义,整个的大纲,这个是最完整的,现在我们所以目前这种状态,佛法支离破碎,就是那个东西破坏了。所以现在讲修的人是不要闻思的,然后闻思的人也不要修的,都是这个。下面说生起次第,什么叫生起?就是你正式的相应与否,一定要这样来的,如果说你不照这个次第的话,那不可能。所以在这种状态当中,上面这种乱说,莫名其妙的乱说,不须多闻亦成善说,这个就完全错了。继续。

  【“未达此等扼要之相,即是多习经典续部,与一从来未习教者,于正修时,二人所修,全无多寡。”】

  所以假定你对上面这个道理不了解,不能把握得住的话,那么我们会产生一种现象,是什么呀?说既然闻思跟修没有关系,那么有一个人闻思很多,有一个人一点闻思都没有,但是他们两个一样的修,他只要修一样,结果应该一样,对不对?岂不是变成这样了。所以必然产生一个什么?必然产生一个:说一个人听了很多,一个人一点都没有听,修的时候结果一样,那你就不要闻思了。实际上错的,不过这里要解释一下,有人问了,既然经典上这样说的话,为什么六祖大师一个大字都不认识,他行啊?你们会不会有这个疑问?难免会有人疑问。我告诉你这个道理很清楚。我们世间做事情看起来,只是从你一岁开始,到你两脚一伸的时候,或者三十岁、五十岁、一百二十岁,这个一生圆满了。实际上我们修学佛法是不是这样?不是。通常以简单的来说,我们常常说三大阿僧袛劫;我们不要说三大阿僧祇劫,拿我们现在世间的现象来看,小学、中学、大学,对不对?所以你现在那个时候你说,我在小学当中念他六年,小学毕业了,告一段落;然后进入中学,你又重新开始,中学毕业了,告一段落;大学又告一段落,一共三个大段落。同时你在小学里面六年级,今年一年级,明年二年级,又是这样告一个段落;今年在一年级的时候,这个是春季班,这个是秋季班,还要告一个段落;然后呢今天是今天,明天是明天,是不是天天不同啊?那么我们从这个眼光去看,我们大家睡了一晚,第二天早上起来,那个大学生早上起来认得的东西,跟小学生早上起来认得的东西的内容一样不一样呀?不一样的,对不对?不一样的。我们或者进一步这样说吧,我们大家去做生意,我嘛做一个小贩,在这个马路上面卖那个枝仔冰,背著一个桶这样,你嘛是王永庆大老板。结果我们大家睡在一个地方,大家譬如说今天大家睡在那里,明天早上起来了,我起来的时候摸摸袋里面大概有五十块钱,王永庆一摸有五百亿,对不对?这个清楚不清楚?我们大家早上起来,为什么我只有五十块,他有五百亿呀?为什么?很明白,他以前已经积了。所以六祖大师他以前已经积了很多生,他怎么积起来的?对不起!还是这个次第一步一步上来的,清楚吗?所以我们现在千万不要说这六祖大师这个样的,或者有的人,你看尤其是现在那个念佛,为什么那些老公公、老婆婆什么字都不认识,他念念佛就往生了?所以我什么都不要,我要念念佛也就往生了。可以的,如果说你年纪大了,你是一个在家人,这个最好的榜样,你去做,的的确确千真万确。如果你今天年纪还轻,是个出家人,将来要想负这个弘法的责任的话,不要走这个路。为什么?将来你自己念,还要告诉别人,到时人家问你念佛怎么念呀?佛法怎么修呀?你会告诉他我都不会,我只会念阿弥陀佛。那么好了,念佛怎么念呀?你也不会,那请问你这个弘法的责任到那里去了?不是很明白吗?所以你必须要多了解,乃至于退一步就算对你来说,她这个老婆婆念了可以去,我们还不一定能去呢!你相信不相信?你不相信,不妨关起来,关在那个石室叫你关几天,你关得住关不住?第一天还蛮好,关到第二天心里烦得要命,第三天你就想到马路上去晃一晃,待不住。为什么她行?为什么我不行?刚才说过了,就是各人宿生的背景条件不一样,所以自己首先要认识自己内涵,那个时候就找到自己下脚的地方。这个前面说过,后面也在这个地方说,都是说这个。所以在我的感觉当中,假定说刚才这种例子可行的话,你去学这个老婆婆也太没出息了,要我的话,六祖大师都不足学。为什么?六祖大师还要跑得去听人家听那个金刚经,听懂了然后呢要去找黄梅五祖,然后呢,弄了个半天。我要学,学佛!我要跑到印度尼连禅河旁边,到了十二月初八,一看成佛了,这不是更好吗?你们去学那个老婆婆真没有出息透了,对不对?行吗?所以这个我不是说笑话,很清楚、很明白。你一定要把那个法相、行相弄得非常清楚,那个时候,你才不会走错路,否则我们太多人总觉得,他就是这个样的,我最好省事。要晓得修学佛法最重要的两样东西,一个正见,一个是正精进,你这个概念是正见已失,就算你有正见的话;正精进,就是说不怕一切的要去做,现在你还没有做,觉得这个麻烦呀!还没有做,打了退堂鼓了,你能成吗?佛法两样东西,正见、正精进,就是这个错误的概念拦腰斩断,你还谈佛法,还要说我要救一切众生,那不是完全在那里说大话吗?说梦话吗?这个是我们好好的深切的反省的一点。所以这个地方说,我们要了解这两个的差别,有这样的很不一样的地方。到这里,对这个概念容或还不清楚,你们好好的继续下去,自然那个法相了解得越清楚,你会看得清清楚楚,理论也懂,然后呢在身心上面观察的时候,你会证实这个事实,千真万确。那时候你才会完全不动摇,在这种状态你走上去是千稳百当,万修万去。现在我们继续下去。

  【“又彼行者,是执闻法及观择等以为过失,诸恶轨派令成坚固。”】

  就上面这种讲上面这种话的那些人,害了个大毛病,他有种执著,执著什么?执著以为听闻跟思惟说这个是个过失,他现在不要讲了,你只要念个阿弥陀佛就好了,这样;然后呢你这个不要管了,参一个话头就算了;乃至于教下,本来要讲教的,跑到那一些人身上不要了,叫南无妙法莲华经好了。现在我们都是这个毛病,学密的嘛只要一个咒字,所以不管是哪宗哪派,流到后来走上错路,都犯同样的毛病。这个是什么呀?恶轨派,就是损害佛法的,而且令成坚固。这个真痛心呀!我以前也是这样,这个善知识告诉我,告诉我的确是这个样嘛,所以我也是到处劝人家,你不要忙这些啦,没有意思,赶快修行,我这个书本恨不得把它烧掉。所以佛,在这里真是痛哭啊!地藏十轮经你们好好的看看,大乘僧,不管是任何行者,小乘固然不能毁谤大乘,大乘同样的绝不能毁谤小乘,它说得很清楚;我无量劫以来,舍头目脑髓为求一偈一句,才能够把这个正法之宝,在这个地方拿出来给你们,你们就轻轻松松说:这个用不著。所以佛说外道不能破,因为你本来是个外道,本来跟它反对的嘛,当然人家最多笑一笑;你今天穿了这件衣服是个佛陀的弟子,说这个没有用,人家跟你学的人,听见了这没有用了,佛法不衰等待何时?请问,请问这个责任是谁的?所以我们现在一天到晚说,我们业障很重,嘴巴上面讲,还偏偏的造那个最重的重业障,谤法的障是最重,对不对?想想看。所以前面纲要已经提出来了,这个地方又提,我们这一路向下去一路提。所以本论告诉我们,极大的罪行自行消灭,就是这个,我们了解了这个的话,对任何一个东西尊重得不得了。那我们怎么办呢?前面告诉我们,对我们现在能修的赶快很尊重的修,不能修的我们了解了,因为我业障未除、资粮未聚,所以拼命努力;业障除、资粮聚了,到什么时候我就可以修了。所以现在因地当中你作这个,绝不说嫌弃它不要,而是说自己障碍太重,一心恭敬,因为你因地当中这样,障碍除掉了,对他恭敬,到了时候你自然能学。现在你因地当中已经轻视丢掉它,将来你的果位上面,结的果是什么啊?现起的时候当然你丢掉它,这个是必然的现象,清楚不清楚这个?总记得佛法是因果关系,因缘关系,就是这个。那么继续下去。

  【“是故串习闻思二慧所决定义,虽非修成,然许是修,有何相违。”】

  所以要晓得对于闻思两件事的串习,所以闻思本身也是不断的练习、练习、练习,所以广义的来说就是修。所以它这个地方不用修而用串的话,其实是一样的,就是广义的来说,你这个闻跟思也不断的去努力,对吧?所以它虽然不是狭义的闻思修的修成,但是也是许是修,实际上我们的的确确也是修行,这是广义的。这个并不相违,不但不相违,而且是必须要的次第是这个样呀。那么这是第一个,正面的陈列。它下面是反面的说明,看

  【“若相违者,则诸异生未得初禅未到地定时,应全无修。以欲地中,除说已得入大地时,由彼因缘,可生修所成慧之外,余于欲地无修所成,对法论中数宣说故。”】

  最后那段话先讲,就是对法论,就是经论,经论当中关于上面这个道理到处,很多地方都说,那么上面什么道理呢?这段要解释一下,这个文字在座的大部分都不懂。前面告诉我们说,闻思的时候,它算它是修,不相违的,是正确的,我们不能说它违背的;假定说闻思叫做修,是违背的话,那就产生了一个大毛病。什么大毛病呀?说平常我们这个修行,狭义的来说,说闻、思、修对吧?就是先是听闻,懂了以后呢思惟,然后呢修习;修习得到的一个结果,就这样。那么平常我们不要说出世间的,就是世间的定来说,那个得到定,是什么?修所成的小结果,一定告诉你,散乱当中是这个样,那么定这个样,有什么好处?散乱有什么坏处?启发你的追求的心理,然后告诉你怎么修那个定,然后呢你把告诉的道理弄清楚,照著去修,最后证得那个定。所以它必然的。是所以在欲地当中,我们说欲地的话,就是三恶道,人以及欲界六天这个,那么一直到上面最后叫未道地定,在这个当中都是欲界。没有得根本定,所以既然没有得定的话,就没有修所成的这个内涵,对吗?因为你至少得定的根本定要什么?得根本定是经过修定才成的,你没有修定之前,得不到根本定。但是有一个除外的,已入大地,就是已登地的菩萨他有,他所以有以前已修过了。就我们刚才说的这个故事一样,尽管我们同样的睡一晚,张开眼睛来,他的袋里有个五百亿,他以前早就积在那里了,换句话说,对我们一般的正规向上的人来说,你在欲地当中不可能有修所成的这个内涵,不可能得到定,得到了定就是进入色界了。那么请问,你在没有得到这个之前,你用什么方式才能够得到它?或者说得到那个定,那个是我们要求的果,对吧?现在你用什么因才能够得到它?譬如说我要吃饭,那么我要买米、,要洗、去烧、去弄这个因,这样去做的话,那么饭就烧出来了,它这个饭不会天上掉下来的。所以正规的来说,在没有得定之前,前面要做的事情是什么?闻、思,这个闻思就是它的因,然后你这个因一步一步上去,得到这个定,这个很清楚明白。所以反过来说,它假定是相违的话,假定像你这样相违背,说闻思跟修没有用的话,那请问这个结果怎么出来?换句话说世间就不可能有定,定都不可能,还有慧吗?所以现在很多人说,我要修定就不要了,那么请问你没有因,你那个果怎么来呢?这里说正面的陈列,反面的驳斥。说到这个地方顺便讲一下,为什么当年印度的佛法这么盛?它就是任何一个地方就这么严密,摆在那里使得你没有一点小的漏洞可逃。也许我们现在,我所以说这个话,眼前我们在座的有些人,觉得好像这个东西很难学,或者心里很烦。所以如果说你条件不够,的的确确,那回家去,关在家里念念佛也就够了,这倒是事实,念佛是的确好。如果真的说年青力壮好好的学的话,这种地方都应该了解得非常透彻,那个时候你才会千稳百当。我现在举一个比喻你们就晓得了,譬如说我们今天在座大家要解决一个问题,譬如说我们常住要解决问题,那么有两种不同的意见,说现在这个第一案是这样的赞成的请举手,有几个人,三个、五个,那么好,那么第二案赞成的请举手,三个五个,大家不管三个、五个说决定了,照著那一个办法去做。那好像应该行得通了吧,结果做的时候不行。问说决定了为什么不行啊?我可没举手!到时你拿他一点办法都没有,对不对?大家我说这个譬喻你了解不了解?很重要喔!譬如说今天我们在座的有三十个人,我们大家决定今天下午我们要去做,要这样做,有的人说主张这样做。那我就问大家了,要这样做的请举手,二个人;要这样去做的举手,五个人。那么说好了,决定就去做啦!到了下午大家不动,说决定了你为什么不动啊?我可没举手呀!你拿他没有办法,是不是这样?这个事情就行不通,那个事情行不通,没有关系,这个无关紧要的。请问你要不要修行?现在我问你,你要修行,然后你这个道理不清楚,到那个时候的话,左右皆不通。因为你所了解的就是这个嘛,这样走不通,那样走也不通。

  菩提道次第广论翻译第廿八卷A面

  这样走不通,那样走也不通,所以忙了半天我说的这个原地踏步,想想看对不对?实际上呢理路是如此,在座的有过经验的人想想看,有的出家三年、五年、十年、八年有一个发现,怎么这个弄了个半天越弄越烦恼,经上现在有人说,那些初出家的人心还猛利,出家久了以后慢慢就塌掉了,为什么?为什么啊?毛病都在这里,这不要看哪,本论真正严密的地方单单这文字上看不见的,所以我告诉你们,我特别说明的,这在印度当年他就是抉择这么严密,正面是这样、反面是这样,那么譬如我刚才同样的说这个,现在我们决定用这办法行了,赞成的请举手,有几个人举;反过来我不用这种方式,现在有这样的一个决定,赞成的嘛举手,反对的不举手,问题解决了,到那时候,如果是你举的手的,你是赞成的,不举手的反对的,这很明白,在座的当中,有没有一个人说我既没有举手又没有不举手,可能不可能?没有了对不对?要嘛正面、要嘛反面、在座的不外乎这这正反两取当中,现在这个地方为什么这样说,如果这样行,如果那样行这个两者当中必取其一,把问题弄得清清楚楚、确定无疑,那个时候你去修的时候,这样不行的话那样一定行,反过来那样不行的这样一定行,这所以为什么他这个因明真正严正的地方,把那个漏洞完全堵死了,这个你们要清楚,那么我这地方顺便一提,就是我想后面说明你们大概都懂了,至少现在这个情况之下,让我们心里种下一个印象,是我们将来真正要学的时候,这个是真正重要的。继续下去,而这个道理上面已经说过了,对法论中数宣说故,菩萨的论里面早就说得清清楚楚了。

  【“故言修者,应当了知,如波罗密多释论,明显文句中云:‘所言修者,谓令其意,成彼体分,或成彼事。’”】

  那么所以所言修,我们应该了解修的内容是什么,就像这个论当中,说得很清楚,就是使得我们的意,所言修者谓令其意,就是我们的意,这个意现在广泛的就是整个的我们的心识成彼体分,或成彼事。就是成功你要修的这个,那么这个我不妨把那个内涵说了一下,文字你们就懂了。先解释

  【“譬如说云修信修悲,是须令意生为彼彼。”】

  譬如说你要修悲心、信心,现在你的悲不悲呀?不悲,看见一个人是这个家伙活该,等到你修了悲这个东西,你看见他你就同情怜悯他,所以你要修。平常我们碰见这个人说的话,你觉得这个家伙有没有道理,你修了一下,你完全相信他。平常你听见了他,这有什么了不起,我也懂,那时候你不会一心一意的跟著他。就是把你的心,内心转过来。真正我们修的时候要了解,他有各式各样的内涵,大别分成四个大类,没有修的之前什么状态,修的之后什么状态,换句话说,没有修的时候这一方面,除了这个反方面,就是这两种状态;那么没有修的是什么?就是我们现在的心里状态,起心动念、知见方面的见惑,大家吵架,然后呢情绪方面的思惑,大家想贪便宜,就这个样,或者是你贪了便宜,损害别人,这个粗的。细的呢尘沙无明等等,分类的不一样,修了以后改变了,改变不妨编成四个大类,刚才这种情况就是我们的心识状态,这个我们心识状态,平常都是贪著,然后呢平常都是排拒,修了以后有一种,把你的心识转变成功所修的那样东西,譬如平常一看见那样东西贪著,现在呢?厌离,一看见就厌恶,这些东西以前我还把它看做好东西,原来生死冤家,你一看就厌恶,所以凡是修那个不净观的人,修成功了以后,以前对这种东西贪得不得了,他一看见那就厌恶得不得了,也许在我们想像当中这个事情好像很难,这是你没有学,的确的。这个我前几年,我忘记掉是那一年,大概可能十年以前在台北,那地方我都忘记掉了,有一次我跟他们随便谈了那件事情,在座的有一位信徒听完了,眼泪直流痛哭,我晓得她总有什么感受,我就问他,他自己就在家修那个不净观,真不幸修成功了,你说为什么修成功了不幸啊?他是个在家人,而是个女的,又结了婚,所以一旦修成功了以后,他对这个欲,厌恶得不得了,那个时候就麻烦了,你不要别人要,他不晓得怎么办是好,所以一谈到那个痛哭流涕无法忍受,这个的确不难,就是没有如理的教授。我昨天也跟大家说过了,我对这个饮食那个对治,花了多少年这么吃力,后来得到了善巧以后用,到那时候,真好,清凉啊!解脱啊!那时候就以前的感觉就被它绑住,你尽管说你不要去贪,不要去贪,对不起,那个地方辣椒酱摆在那地方,你口水直流、就被它绑住了,心里面就热恼了。现在这个情况之下你放下,清凉、解脱、调伏,一点都没有错。所以这个时候怎么?你的心里面从原来的染著,那个心本来的现象是染著心,变作厌离,同样的呢,本来你什么都了不相干,根本就不管它,我的才算,它不管它,那时候你不,我的不一定重要,慈悲、怜悯,一种。还有一种呢就是你要去观察、思惟了以后对于所观的境应该了解他的内容是什么,譬如我们现在说把这个看成,我我我,一直看成我,等到你真正了解原来无我,你了解了,我一直是以为是有我,原来这个是无我,生死冤家,你就不会把他看得重要,平常我们把它常看做无常,这个就是你应该所了解的这个对境、对象,这是第二种。第三个呢就是你修习了以后,你的心所愿的地方,譬如说我们现在说要求净土,那就是你的愿的地方对不对?刚开始的时候是,当然到后来的话,是唯心净土、你的心就是净土,可是我们现在修的是这样,这个地方不是我要的,一心要求那个地方去,就是我所愿之境。最后一个呢,就是你应该铭记的,记住这种事情。这个大别不出这几类,那么我们现在经过了修习以后,使得我们的内心的意,成彼体分,成功这样的或者成彼事,就是上面讲的这个。

  【“以是诸大译师,有译修道,有译串习。”】

  所以那些大论师、大译师,翻译的时候,有的就翻译成修,有的呢串习。习跟修是一个,但是修的时候要不断不断的去做,叫做串习。然后呢

  【“如现观庄严论云。”】

  经论上面又这么说,现观庄严论,就是至尊慈氏,弥勒菩萨造的。

  【“‘见习诸道中。’盖修习二,同一义故。”】

  说见习诸道,这些都是同样的修习是一个。

  【“又如至尊慈氏云:‘决择分见道,及于修道中,数思惟称量,观察修习道。’此说大乘圣者修道,尚有数数思惟,称量观察。”】

  这个上面的解释,这至尊慈氏就是什么?现观庄严论,这是最完整的教授,从我们凡夫到成佛。当年印度所有的大乘,都主要的学这个,现在的西藏也是,红教也好,黄教也好,这个是必学,因为修行的整个完整的次第,那个论就是慈氏,弥勒菩萨造的,说决择分见道,以及修道中,换句话说,前面这是见道,就是登地,以及修道,这是前面的加行,都干什么啊?数思惟称量,观察修习道。数数,就是不断,不断的去思惟、去称量观察修习,这个同于现彼二量,就是说彼是什么?你思惟,这个什么道理,然后把握住了以后,然后呢认真的去观察、现观,然后呢观了以后这真义现起,所以说大乘的圣者,尚且要不断的思惟观察,我们居然说不要了,那多可笑。

  【“思择此语,则知若说,将护与修二事相违,是可笑处。”】

  想想上面这个话,那么就晓得了,说我们居然说把这个闻思把它修,这样的弄糊涂了,那真是可笑,所以上面有一句话,“极大乱说”虽然这个文字翻译起来,很有意思,但实际上这两个字给我们绝大的警惕,我们现在了解,现在我们动不动说,你不要分别嘛,阿弥陀佛,真是,这个事情,我们现在应该有一个正确的了解,是,无分别智,是的!那是什么?果嘛!你怎样得到它呢?就是你前面的如理的听闻、如理的思惟,把错误的、邪的、执著、无明,经过了正确的认识把它净除的最后的结果,它才是。现在我们是倒因为果,佛法是说的因果的必然性,现在修学佛法的人都倒因为果,还谈什么?所以这个地方我们也感到高兴,好呀!现在我们了解了。现在看下面一段,上面我们已经了解了,说这种错误的执著,说这个闻思跟修的这种不能配合,那是非常可笑的,实在非常可笑的,那么下面就正式的告诉我们,哪些是怎么修法的:

  【“如是如说修习净信,修四无量心,修菩提心,修无常苦,皆是数数思择将护,说名为修,极多无边。”】

  就像上面告诉我们的,现在我们正式将来修的次第,就是下面真的修行的要几样,净信,那就是对善知识所生起的清净的信心,以及四无量心,然后呢修菩提心,修无常苦,那个主要的是策发厌离心跟精进心的。这些东西都要不断的思惟观察去修,这个叫修,太多,太多,不晓得多少,那么到现在为止,我们并不晓得上面那个净信、菩提心、无常苦,对我们有什么好处,实际上这个好处大得不得了,详细的内容在后面讲,这里我简单的说一下。我们现在所以没办法修行的最大的原因,就是对这个无常苦没有修过,不晓得世间是苦,所以放不下,你如果晓得苦的话,叫你不放绝不可能,眼前一杯毒药砒霜,然后你虽然没有吃你晓得吃下去是马上七窍流血,痛得你要命,然后把世间的蜜放在这里边,不管是辣椒酱也好,然后呢是白塔油也好然后叫你吃,你愿意不愿意呀?送到你面前,你逃都来不及,为什么?晓得这个是苦。然后呢还有一个无常,虽然修是要修的慢慢的来,假定你晓得我们生命无常的话,说明天就要死了,你今天什么东西都不要了,说某人哪银行里还有二百万家财没解决,什么二百万、二亿跟我有什么屁事,我赶快拼命念佛都要紧,为什么?那时候你等到无常观真正生起来,苦谛真正了解了以后,你绝对没有问题,所以我们现在常常说要去忙大法要求这个、求这个,为什么原因求不成哪?根底没有建立,它这个地方,次第都告诉我们很清楚,所以这些东西非常多非常多,都要思惟观察。

  【“入行论及集学论云:‘为自意修我造此。’是二论中所说一切道之次第,皆说为修。”】

  这个入行论,是入菩提行论,集学论、集菩萨学论都是大乘行者必需要修学的,非常好的论,那么这个里边说我为了自己,为了修习我自己所以要造这个论,告诉我们怎么做,这两个论当中说的各式各样的修道的次第太多太多,都是要像我们前面所说的修。

  【“集学论云:”】

  它又印证。

  【“‘以如是故,身受用福,如其所应,当恒修习,舍护净长。’此说身及受用善根等三,于一一中,皆作舍护净长四事,”】

  下面的解说,这是说,就像因为前面的缘故,为了你要离苦得乐,解决一切众生等等这个原因,所以现在你要什么啊?要对身体、受用、善根这些东西,这些东西,为什么啊?都要修呀!如果你得不到人身,你能修吗?当然不能修。如果说你得到了人身,你没有受用的东西,穷得个要命,里边外面一样东西都没有,你能修吗?不行,你跟人家做工人都来不及,讨饭都来不及,这些,然后善根不够都来不及,凡是这种东西都要去长时的修,而这些东西修到最后究竟的时候,就是佛的报身报土。那么在这里边这三样东西,一一中都要作舍护净长四样,这个真正修的时候,就是说不该要的,“舍”该舍的舍,该护的时候保护,要做的要做,然后呢?都要净除、净化来增长这些,啊所以这四个大纲,所有的大概都在这里头。

  【“说此一切皆名为修。故言修者,不应执其范围太小。”】

  所以修很广泛,绝对不能执很小的一个范围,拿了一粒麦说,所有的五谷就是如此了,这样,所以说我就是人,所有的人就是我了,你们都是妖魔鬼怪,等于这个话一样,那是不通的。那么随便一句话,无关紧要,你修行的时候你执在这个上面,你怎么成就呢?这是一个很重要的事情。

  【“又说一切分别是相执故,障○成佛,弃舍一切观察之修,此为最下邪妄分别,”】

  有一种人说这个分别都是执著、都是执相,成佛要去相,要无分别的,现在你执著的话,那个都是障碍,所以不要它,要去掉它,你不要分别,要无分别才对,要晓得这个是什么?最下、最差的、邪妄的分别,这个最糟糕最糟糕的错误,这我们要了解的,一定要把前面的那个道理,正确的,所以我们一定要靠如理的分别,才能够净除这邪妄的分别,这个很清楚很清楚,所以你现在一开始的时候,莫名其妙的说不要分别,倒果为因,那请问你不分别的是非莫辨你怎么做?我们总不能说反正不管了,你一股脑儿不去管他,那么然后呢做什么事情都做不成功,烧饭,米、菜、油、盐,那个泥巴等等都摆在锅子里面烧,行吗?当然不行,没有一件事情例外的,何况是修学佛法。那么这个见解,在西藏有一个时候很流行,它为什么流行?这个原因,我这个公案先简单的说一下。西藏的佛法,开始的松赞刚布,到后来持松得真,大宏,那么松赞刚布他藏王是个雄才大略的君主,那时候他娶了两个,一个是尼泊尔的公主,一个是中国的唐太宗的文成公主,那么跟文成公主进去带了很多经像,以及中国的医学、天文、历书等等。那么这个佛教当中还有一个和尚出家人,那个出家人学禅,但是呢他对这个禅并没有了解的透彻,所以他就说什么都不要分别的,所以上次我跟大家说过那个田鸡和尚诸如此类的这个公案,他没有真的透,他自己说老僧两脚一盘,什么都空掉了。据说这个人是普陀山,他平常欢喜吃田鸡,人家说那个出家人怎么可以啊?他就说老僧两脚一盘,什么都空掉了,他不见道,这经上是说的,假定你真正的见了道或者什么成就的话黄金万两也消得,何况这田鸡值几个钱啊?再说,我两脚一盘什么都空掉了,所以人家说,老和尚你什么都空掉了,田鸡空不掉,他现在什么都空掉了,这没有一个田鸡空不掉,我们现在是没有一样空得掉,然后呢自己的自主见,然后呢自己的嘴巴,自己要贪图的尤其特别厉害,在这个地方也照样的说,你不要去管它了,不要去分别了,可想知多严重啊!。所以这个地方我们说,他下面说:

  【“乃是支那和尚堪布之规。”】

  就这个,就是指这个人,支那,就是中国,自古以来他们这样称,那个和尚是一个非常好的人,堪布,这个西藏话的堪布,就是我们这里说的一个主持,那个就是它的错误的境界,那么关于这个境界,到后来在西藏被一个莲花劫大论师破除了,这个莲花劫大论师是印度人,后来因为他那个概念不正确,大家讨论的结果没办法,最后就到印度去请个大论师来,结果那个中国和尚就败掉了,败掉了以后就跑掉了,但是他那个遗留下来这个错误,一直遗留到现在,所以任何一件事情一旦留在世间的话,你要消灭它真难,这个是千真万确的事实。在谈那个正文之前,我不妨说一下,只要他那错误的见解还留在世间,还有人受害的话,那么留下这个祸害的这个人在地狱里面就没得出来,注意喔,就算你出来了以后,将来还有种种的余报,所以我们不要轻轻易易的随便留下一句有毛病的话,很多东西留下来,你这个留下来的影响辗转无穷,所以真的这个苦报是不得了的厉害,这个地方警惕我们,随便我们的行持、说法等等实在要小心。

  【“破除此执,于止观时,兹当广说。”】

  那么关于这个道理,到下面讲到那个最后止观的时候,他会详细说明的,这是一点,那么下面继续。

  【“又此邪执障○敬重诸大教典,”】

  像上面这种错误的执著,是产生一个大障碍,障碍什么?障碍对这个经教的敬重,为什么呀?本来这个修学佛法,你在因地当中,还没有正确之前先要有个大恭敬、大仰望,由于这样的话净除罪障,你能渐渐深入,就这样,假定你不恭敬它,这个法的沉没,法必须要恭敬的,你不恭敬它,那就完了,为什么现在不恭敬呢?说修的时候没有用的,你不要去分别,经论上面都是分别,当然嘛!这些东西你弄了以后反而塞住悟门,现在那个很多人都这样,你去看这些东西,塞住了你将来自悟的门,这个你不要的,既然不要的,当然不恭敬它,你修学佛法你都不恭敬,请问还要谁来恭敬它?这个是一个很严重的。

  【“以彼诸教所有义理,现见多须以观察慧而思择故。”】

  因为实际上呢这个经典上面,告诉我们道理都要思惟观察、现在你居然不要思惟观察,你说思惟观察执相障碍成佛,你不要它了,当然这个经论你就不要了,不要了就不恭敬,不恭敬的结果呢,佛法就消失掉了。

  【“诸思择者,亦见修时无所须故。”】

  不要说那些邪见分别的人,乃至于有很多人,就是说,他也晓得要去讲道理。换句话,这地方讲,不要说是这个上面讲那个学禅学错的这个人,就是很多学教的人,也妙了,他到修的时候他也说修的是这个不要的,那怎么办?

  【“又此即是圣教隐没极大因缘,以见诸大经论,非是教授心不重故。”】

  今天末法末法,圣教的真正隐没大因缘就在这里,为什么呀?你见到诸大经论不是教授心不重故,说这个大经大论不是真正的教授,你心里不敬重,你不敬重怎么办?当然没人敬重,然后你不敬重,现在的因,将来感得的果,你就没办法再接触佛法,就这样。所以为什么这地方我们要起大恭敬的原因,所以说上面那个故事,以前说的那个故事,那小沙弥恭敬那个老和尚,那个老和尚说这是为你好,这个小和尚不管它了,这样为我好,就这个道理,你真正恭敬的,真正得到好处是你的,这个我们要了解。

  【“如是修道有思择修,及不思择止修二种。”】

  所以正式修的时候有两个,有一个要思惟观察,有一个不用的,前面那个邪解说只要止,不要思,实际上呢真正讲起来,两个都要,所以在这里他绝对是不偏的,而是把两个需要的互相配合得天衣无缝,这样才能够圆满的结果。

  【“然如何者思择修耶,及如何者止住修耶,谨当解释。”】

  那么什么是要思惟观察,什么是不需要思惟观察,一心安住,那么现在认真的下面说明一下。

  【“如于知识修习净信,及修暇满,义大难得,死没无常,业果,生死过患,及菩提心,须思择修。”】

  下面这些东西要思择修,下面这个这里不解释,因为后面每一个项目都会很仔细的说明,等到你仔细的说明你就了解得非常清楚,这是我们修行过程当中必不可少的完整次第,既然后面有,所以这里不讲了,那么这些东西有什么功效呢?下面说。

  【“谓于此等,须能令心猛利,恒常改变其意。此若无者,则不能灭此之违品,不敬等故。”】

  下面就解释,修习上面净信暇满等,说你经过了修行以后,它能够使得我们的心里面产生一个什么效应啊?猛利恒常改变其意,在没有改变之前,我们现在不妨想想看,现在的状态是什么?换句话说还没有改变,现在的状态就是不猛利的,就是悠悠泛泛、马马虎虎、轻轻松松这种状态,做事情有气无力,修行不是这样,还有呢,改变了以后就不是,而且不是说一下改变,恒常的,我们有的时候还是很认真这样去做一下,有的时候我们说,今天早晚课做得很好很高兴,明天就没劲,那不行;或者早晨起来满有劲,过了一下不灵光,这不行,他是说经常能够这样,把我们现在这种不相应,跟正法不相应,跟无明相应的这种状态改变了,改变而且恒常,把这个心识改变成正确的这种心里状态提得很猛利,这有什么用呀?先不说,说假定没有这种改变的状态。

  【“此若无者,则不能灭此之违品,不敬等故。”】

  那改变了以后,他有一个效应的,那个改变的心能够消除跟它相违的,相违的什么?不恭敬,你对善知识有了净信心你就起恭敬了,你修了暇满人身,死没无常,你拼命的要去修去了,不敢等了,你了解这个业果这个关系的话,你就不敢一点点投机取巧了,这你晓得投一点点机,讨一点小便宜结果是你自己倒了霉,反过来说你自己努力一点的话你赚了大钱。

  菩提道次第广论翻译第廿八卷B面

  反过来说你自己努力一点的话你赚了大钱,这样啊,这种情况那自然而然你会改变,而且呢要恒常的改变,要猛利的改变,当你恒常而猛利的改变以后的话,修行就很容易了,你会时时刻刻等在那,这个无常随时要死,死了以后下了地狱要苦,你就等不及了,不要说好端端的时候你拼命用功,生病的时候你也会,乃至于生病的时候更拼命用功,为什么?好端端的虽然想无常还蛮好,生病的时候病是死因,现在你己经病了,什么时候死更快,你能等得及吗?你更拼命,这不是很明白吗?所以说他这些东西能够猛利改变我们现在这个悠悠泛泛的东西,都要拿前面的那个思择修,去修的。所以。

  【“起如是心,唯须依赖数数观察思择修故。”】

  上面这种消灭违品的,就是净除我们不能修的,去除那种障碍的这种心理,靠什么啊?靠不断不断的思惟、观察,这样的。下面说:

  【“如于贪境,若多增益,可爱之相,则能生起猛利之贪,及于怨敌,若多思惟不悦意相,则能生起猛利嗔恚,”】

  他这个比喻很容易懂,我就说一个实际上的状态,说明什么?我们的心理有这个能力的,有什么能力啊?能够改变我们的心意,能够对治这种障碍,现在呢我们把这种能力用在烦恼上面,不用在正法上头。我们在哪里用在烦恼上面?举一个比喻:譬如有一样东西,我们以前不晓得的,现在晓得了,譬如说我们说这个白搭,以前这是外国东西,的确我们不知道的,现在晓得了,这什么?白搭,就是你晓得了也没关系,然后吃一吃,这蛮好吃,今天也吃明天也吃,吃了几天,到后天不吃,就不行了。那个时候你的心里面会强烈的对这个东西有一种爱好,是不是?所以只要经过不断的练习这个东西的话,你对这个心里面就会产生这种强烈的攀缘心,对欢喜的东西是贪,对不欢喜的东西呢?排拒,嗔!比如说这个人平常蛮好,好端端的,后来有人告诉你,某人哪!你相信他,其实他是一个大骗子,大冤家呀!你所有的苦头,都是他骗了你的,你心里先怀疑,真的吗?当然真的,你不妨试试看,然后你仔细的观察,结果发现原来他专门在那里跟你捣蛋,而他给你小小的甜头,一点点,然后呢使你受到大苦,你等到经过了观察,了解了这个事实,那个时候你是恶胆旁生,好家伙,这个家伙来的时候,我以前一直相信他,原来专门害我,你的嗔心就生起来了,这个我们大家都有这个经验吧!说明了我们都有这个能力,那么现在这个能力,如果你用在正法上面也是如此。以前你欢喜的不得了,觉得这个人专门帮忙你,就像说这个让你营养,让你长的白白胖胖,让你吃得舒服,结果你现在晓得原来你所有的痛苦的根本都是他给你的,佛告诉我们,乐是苦因啊!你怀疑,会吗?然后呢就告诉你这个道理,你也这样去思惟观察,到时候你确定晓得,真的是这样!到那个时候你也一样的一看见他,你就无法忍受,对不对?我们有没有这个经验?有嘛!所以说我们有这个能力的,问题在那里呢?就要如理的听闻,如理的思惟观察,你能够猛力转变过来的话,修行是绝对可办。

  【“是故修习此诸道者,境相明显不明皆可,而然须心力猛利恒常,故应观修。”】

  关于这些东西,他下面说什么叫境相明显不明显,这句话先等一下说。真正的这种状态的重要是什么?就是这个心里面非常强烈,譬如说你那个贪的心,这个贪的心不是说,你心里面明明白白看见这种东西,不是的,就是不知不觉的有种强烈的心趋向他,那为什么讲境相明显不明显呢?譬如我们要观佛,对不起那个观佛的话,你要观起来,就清清楚楚,明明朗朗,他不一定是非常强烈,心量很稳定的,有一种东西呢,你心里面并没有看见这个东西,却是有强烈的,这个跟不同的情况,那么这个靠什么?就是靠思惟,他每一样东西有他的特别的修学方法的,那时候你不一定要把这种东西观起来,你就思惟这东西对你有多大的害处,然后你就讨厌他,你思惟他对你有多大好处,然后你就喜好他了,这个就是须要思惟观察的,凡是这一类东西,叫思择修。那么另外一种呢?

  【“若心不能住一所缘,于一所缘,为令如欲,堪能住故,修止等时,若数观察,住心不生。故于尔时则须止修。于止观时此当广说。”】

  另外一个,假定说你希望你的心安住在一个上头,不要动,比如说我要看那个佛像,很明显的,瞪大了眼睛看见了,那个时候你不要东去想西去想,这个对我有多少害处,这个有多少好处,你愈想愈乱,那时怎样办呢?那个时候你所缘的是一个明显的佛像,为了使得你心能够像你所希望的,为令如欲,像你所希望的能够安住在上面不动,这个是得止,那么在这种状态如果你心里面东想西想的话,这个心里面定心就定不住,这个时候就要止修,不要思惟,在这个里面就很清楚明白告诉我们,那些是要思惟的,那些是不思惟要安住的,这个道理在最后止观那部份会详细的说明,所以现在这里只略说:简单的说明,正理说明了以后邪执破除,要不然那个邪执在这个地方的话,碰到那里你还觉得自己很对,完了。

  【“又有未解此理者,说凡智者,唯应观修。凡孤萨黎唯应止修。此说亦非,以此一一皆须二故。”】

  还有的人不了解上面这个道理,他就说:说很多有智的人,智慧,说智慧比较强的人,譬如我们现在说,有很多人要发心,有很多人信心人,有很多人偏重于智慧,有很多人偏重慈悲,诸如此类,说凡是他智慧偏重,以及修习智慧的时候,乃至于六度当中,现在修布施度,将来是修般若度,诸如此类,说凡是这一类人那么要修习,这样的修习、观察的。另外一个孤萨黎的话,只要止修,什么叫孤萨黎?孤萨黎就是这样,那个人对于修行的法门己经得到了决定的胜解了,然后呢他一心一意去修行,而且采取苦行的态度,什么东西都舍掉了,随缘像头陀一样,通常禅门当中,破了本参,然后呢全部精神不计一切的,这个就有这种类似的,实际上是不是这样?他这不对,这个也不是。“以此一一皆须二故。”这两个东西,同样的不管是那一个,该止的时候要止,该修的时候要修,该观的时候要观,该止的时候要止。

  【“虽诸智者,亦须修习奢摩他等。”】

  前者也要修止。

  【“诸孤萨黎,于善知识,亦须修习猛信等故。”】

  后者也还是要修猛力的信等等,就是那个时候要思惟观察的。

  【“又此二种修行道理,于诸经藏及续藏中,俱说多种。”】

  这个两种止也好观也好,不管是显教、密教的经典当中,同样的很广泛的都说这个道理。

  【“须由观察而修习者,若无观修或是微少,则不能生无垢净慧,道胜命根。”】

  这句话注意一下。凡是必须要用观察修的东西,你现在不用观察,没有观察,或者虽然观察而观察的不多,一点点的话,那么这个时候就有一个缺陷,什么缺陷?叫无垢净慧,这个东西没有。什么叫无垢净慧呀?慧是什么?破烦恼的。真正破除烦恼的,正对治的药是智慧,这个智慧分闻、思、修,只要是对了,一定能够破烦恼,如果不对的话,那当然没有用,现在这里讲的是无垢净慧,这个无垢的净慧靠什么?都是靠思惟观察。所以如果你没有的话,这个东西生不起来,这个东西生不起来,请问你怎么修学佛法?佛法的真正的目的对治烦恼,烦恼断除了,业就断除了,没有惑业,当然没有这个流转生死的,这个是胜道的命根,像命的根一样,最重要的东西,修学佛法最重要的东西,居然你现在不要了,请问你佛法从何修起?所以这个情况是由来已久,因为由来已久,所以现在趋入末法,因为到了末法,所以我们现在没有办法,只好念一句阿弥陀佛,所以这句阿弥陀佛,到现在的的确确是对我们最好的,但是我们弄错了,这个是留到了最后没有办法,我们所以落到今天的原因是以前造的恶因,我们现在了解了这一点,应该怎么办?就我所了解的,是!现在我们只有念佛,但是心里面了解,以前我们造了恶因,所以现在得了恶果,现在我们只能念这个,赶快把以前的恶因转过来,眼前我虽然不能修,但是将来一定要努力,所以这种情况之下,是的,我眼前还是念佛,但是感到无比的惭愧,说这个经论实在重要,我们绝对不会说这个不要,你还管他干什么,这两种现象,产生的结果是什么?很明白,因为你现在觉得很惭愧,然后你努力修,你恭敬他,这个惭愧、恭敬本身也是个功德,不但不影响你,还能够帮助你现在那个住心往生,这第一个眼前的好处。然后你去了以后,到那时候你修的是因为你恭敬一心仰望,到时候有了因缘你马上可以修,你再回来的时候,这个因一直在这地方,对不对?如果你不采取这个路,你现在说这个都不要,这本身是一个最大的谤法障碍,你辛辛苦苦念了一点佛把他抵消,往往还透支三分,弄了半天,了无影响,这是障碍。就算你能去了,到了那边,因为你心里面因种就是不要他的,所以到那时候你既然不要他,眼前碰到了你还是不相应,你说好像这个经里面没有这个根据吗?怎么会没有呢?弥陀经,大本上面以及十六观经,净土的三经,其他的经论上面说的很清楚,很多人到了那边,他闻说了然后就证了罗汉果了,为什么证罗汉果?他不要那个大经大论,这是一个。然后呢华严上面说的很清楚,说很多这个大的弟子,声闻弟子,坐在这个地方,他尽管佛在这儿说那个最大的大法,但是他不相应,为什么?他因地当中本来就没有种这个因,他不欢喜这个东西,听也听不进,这不是很简单吗?对不对,所以我们要好好的去学,你弄清楚了,那么你那时知道,是啊!现在你不能修,绝不强迫,但是正因为你不能修,更要努力,说我惭愧,我好好的学将来一定要学到,概念清楚吗?就在这地方,这个是他现在这里的最大最大的差别,所以这个地方我们要了解。你如果现在能够这样作的话,即便当下不一定能够直去,针对烦恼的慧,可是将来很容易上去,所以这个胜道的命根,我们要把持的住。进一步。

  【“慧纵略生,亦不增长。”】

  就算你生有慧,也不能增长,你没有增长的因吗?你怎么可能得到增长的果呢?

  【“故于修道全无进步,”】

  所以说是原地踏步,不退还是好好的。

  【“道所修证最究竟者,如敬母阿阇黎云:‘慧中如遍智,’”】

  这个修道最究竟的是什么呢?就是这个里面,告诉我们的慧当中什么呀?如智遍智,如遍智是两样东西噢,一个是如所有性,一个是尽所有性,这个两个后面会解释,拿我们现在来说,一个是见一切法的特质--见空;一个是见一切法的缘起--有。换句话说,一个是根本智,一个是根本后得智,无分别后得智,两样东西圆满的是佛果。

  【“谓能无杂简择一切如所有性,尽所有性,即是慧故。”】

  你能够正确无误的抉择一切的就是什么?就是如智跟偏智,这个都是智慧,智慧这个东西就要你思惟观察,所以要止修的,因为你那个思惟观察能力不行,所以要用定心来去观察,这样的,现在你一开头的时候,居然这个不要了,那岂不是一开头你把那个命根都切断掉了一样吗?这个概念我们现在要清楚。

  【“是故于道几许修习,返有尔许重大忘念,念力钝劣,简择取舍意渐迟钝,当知即是走入错道正因之相。”】

  这句话对我们是个大警惕,这句话对我们是一个大策励,所以我们现在有很多人对道修,修了很多,反而什么?反而产生了反效果,是妄念是重大,念力是迟钝,然后呢抉择,碰见这种事情,叫你也弄不清楚,叫你去弄,你又嫌它麻烦,就这种味道,这个是什么啊?走上错路了,就是因地当中你走错了,所以这一点大家注意,有的人一听,不听的时候蛮好,一听眼睛就瞪大了,那个就是他因地当中跟他相应的;有的人平常他蛮好,等到一听经,就打瞌睡了,就是提不起来,为什么?就是跟法是不相应,而那个时候他就是什么?障碍现起的时候,这个的的确确很清楚很明白的,你对这样东西有嗜好的话,那个现起的时候眼睛瞪了个大。反过来,你跟他不相应的时候,到那时候你会直打哈欠,对不对?我想我们每个人都有这个经验,所以,譬如说我们现在当然出了家了,不会了,以前在家的时候,到了夏天,然后呢白天的事情忙完了,这个时候电视节目最好了,然后呢在这个地方冷气又开,然后坐在这个地方,最好的,瞪大了眼睛大家去望,到那个时候洗澡了,等一下,没关系,你先去,你先去,每一个人都会这样,劲就会提得那么足。反过来,这件事大家念书了,到那个时候你这个也不行,牙齿又痛了,头又痛了,背又昏了,到那个时候硬是跑到那里去打瞌睡了,为什么?就是这样,我想我们都有这个经验,我们不要问他为什么,我们都有这个经验。就是你这样东西跟你的心里相应的话,到那个时候的话,精神就提起来了,叫你该做的时候,那怕洗澡固然不愿意,到该睡觉了,去睡啦,明天起不来,没关系,等一下等一下,明天我起得来的,就是这个样;乃至于你很累了,这个什么节目来了,你也不觉得累了,不是很明白吗?这是什么?我们的习气,对不对?习气是什么?现在的果,就是你因地当中有了这个,现在这个现象,所以如果说我们每一位同学碰见这个情况的话,立刻检点一下是什么状态,最好的办法,那时候赶快忏悔,还来得及,忏悔净除了以后,他不会感果,要不然这个留下去的话,那对我们是非常恐怖的一个结果。

  【“又于三宝等功德差别,若能多知,依此之信,亦多增长。”】

  再说,假定说我们对于三宝的功德,这个差别有种种特殊的内涵、细致的内涵,能够了解的愈多,那么信心也增长,平常我们说归依,为什么要归依啊?说好的,那么就好的,归依了,现在大部份都是这样,归依了三宝,他就保佑你多子多孙、长寿、健康,那去去去,到底内容什么,不一定知道,但是你如果你了解了更多,他愈来愈起劲,我们不要说佛法了,就是一贯道,我晓得的,一贯道他有一套内容的,他就告诉你这个道有多大的好处,现在是三期末劫了,如果是你不来这一套东西的话,到那时候末劫钢锋落地怎么怎么,恐怖的不得了,然后你跑得去,一受了这个东西有多少好处,你了解的愈多,你这个信心就愈强,都是靠这个东西。那么我们对佛法呢?也是如此,所以我讲一贯道的,为什么要这样讲,就是说我们这种心相,换句话说我们每个人心里状态的的确确是如此的,你用在这个上面,就对这个信心增强,用在那个上面,就对那个东西信心增强,现在我们要增强对三宝的信心,怎么办?还是用这个办法,告诉他,三宝的种种特别好处,那要靠什么啊?闻思嘛!不是很明白吗?所以说修行而居然不要闻思了,怎么个修法?这是对启发你好乐的信心,另外呢?

  【“若多了知生死过患,故生众多厌患出离。”】

  反过来,你假定能够多了解这个生死轮回当中的种种大过失、大害处的话,你这个厌患心就生起来了,所以刚才那个比喻当中,有人告诉你,说你以为这是你的好朋友,这个是你的冤家,你了解的愈多,自然而然你对他厌离排斥了,不是吗?也要靠我们多听闻、多思惟、多观察。所以我们现在的的确确不要觉得懂了,坐在那大家谈佛法,在我现在了解的话,你们懂不懂我不知道,我自己晓得我实在是好可怜哪,好可怜懂得太少,所以我一再说,要我问我的心的话,我实在不想坐在这地方讲,可是我的老师告诉我,某人哪,你去了以后你要讲,我尊重我的老师,我莫奈何,祗好跟大家讲,我不懂嘛!同样的因为我拿自己来衡量,看见在座的大部份同学,跟我差不多,我想起代大家心里著急,的的确确。

  【“若由多门,能见解脱所有胜利,故亦于此猛利希求。”】

  同样的你见到解脱的殊胜的利益的话,你希求心就生起来了。现在我们修行的真正的大的障碍,第一个净信心生不起来,好乐心生不起来,对平常的时候,做别的事情很起劲,上街跑一趟,你出去啊?你有车子?我跟你一起去,但是那个地方是听经,又要上课了。为什么啊?就是好乐心生不起来,第一个。然后呢过患心生不起来,有了这过患然后下面告诉我们这个见到解脱的殊胜的那一段,希求心就生起来了。我自己想想我自己也觉得好笑,刚才这个。

  【“若多了解大菩提心,及六度等希有诸行,则于此等诸不退信,欲乐精进,渐能增广。如是一切皆依观慧,观察经义修习而起,”】

  这个上面告诉我们,凡是上面这种东西都是靠什么?都是靠我们的思惟观察,观察什么?“经”。为什么要经啊?经是圣人所说,换句话说,他所说的道理正确无误,天经地义,所以

  【“故诸智者应于此理,引起定解,他不能转。”】

  请大家把这几句话刻在心上面,我自己真正是一个聪明的人,自负是聪明的人的话,就应该这样去做,对这个道理,第一个引起定解,要确定不动的见解,他不能转,不管人家怎么说,环境怎么样,绝不动摇,到了那个时候我们修行,行了!否则的话这里听了有道理,跑到那里这个人讲讲的话,觉得是呀,还是我的对,你还是停在原来的地方。所以他告诉我们胜解、胜解,这个很重要的,要达到那个胜解,不是听一下就算,听过了还要自己的深刻的研习,还要讨论,然后呢要思惟,还要观察,我们要做的事情好多,而做这些事情对我们的利益好大,你如果把握不住这些,今天听了蛮对,等你跑到那里听听的话,觉得也不错,好像是这个样,你就转掉了,结果跑到这里听了一点,白费。跑到那里听也白费,为什么呀?你怀疑嘛,所以自然到那个时候,人家说秃子摔跤,两头不著实,就是这个状态,两头不著,就是这个状态,是很重要很重要。我们现在太多这样的,听见他,好,跑到那听他,这也好,不知如何取舍,好了,莫奈何,就这么空过一生,这种道理,所以说引起定解他不能转,绝对不要人家动摇。在这个地方,有个很方便的东西,我们不妨这么想一想,常常有的人说劝你,某人啊,现在这个样,戒上面,经上面怎么讲,那时候你自己问一下,这个人强得过佛吗?这个人强得过菩萨吗?你这么一想,这问题自然就没有了,然后呢当你想到我的时候,你也问问看,我强得过佛吗?我强得过菩萨吗?你能够这么一问的话,多多少少会减轻一点这种错误,然后呢会帮助我们扭过来,一直等到你对于正确的无垢的道理,产生定解,决定不移的时候,安全了。如果说你用这个法门用在净土上面的话,那就是去的可能性是百分之九十五以上,除非你有大业障,否则一定去而且。去净土的条件是什么?简单,信愿具足,对不对?你能够不被他转的话,请问这个信愿是不是具足?对嘛!千真万确,所以大家不要这个时候忙著念佛,我觉得这些人真可怜,你不妨停下来忙这个,到那个时候的话,就这么容易就去了,道理就在这里。更进一层都做的到,何况是比较简单的?上品上生都可以,何况是下品下生,乃至边地。不但是净土、禅、教、密哪一门都可以通,这个基本的完整的概念,你了解了这个广义的,用在狭义,用到那里,就那里通,就是这样。继续:

  【“诸于修理见解极狭者,作如是言,若以观慧,极多思择而修习者,则能障○,专注一缘胜三摩地,故不能成坚固等持。此当宣说,”】

-----------------------------------------------------------------------------------------------------------------

更多日常法师佛学内容

-----------------------------------------------------------------------------------------------------------------

 
 
 
前五篇文章

格鲁派大德传记:绰摩格西仁波切的传记及转世祈祷文

日常法师: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 第29-30卷

日常法师: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 第31-32卷

格鲁派大德传记:回忆我的亲教师观空法师

日常法师: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 第32-33卷

 

后五篇文章

日常法师: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 第25-26卷

格鲁派大德传记:宗喀巴大师略传·吉祥三界颂

格鲁派大德传记:任杰老师简介

格鲁派大德传记:昂旺敦振居士

格鲁派大德传记:敏公上师简介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