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 护持 |
西藏佛教·观察与研究:浅谈藏传佛教五大派别(完德才让) |
 
西藏佛教·观察与研究:浅谈藏传佛教五大派别(完德才让)
完德才让 摘要:随着历史的发展,藏传佛教中出现众多教派,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较为系统化地阐述藏传佛教五大教派的各种特点,对各教派的主要观点和教义著作等方面进行叙述。 关键词:宁玛派;噶当派;萨迦派;噶举派;格鲁派 中图分类号:B946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0)28-0162-02 佛教是人类历史上一种十分重要的社会现象,也是一种巨大的社会力量。藏传佛教是中国佛教三大系统(南传佛教、汉传佛教、藏传佛教)之一,自称“佛教”或“内道”,清代以来汉文文献中又称之为“喇嘛教”。藏传佛教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在藏族地区形成和经藏族地区传播并影响其他地区(如蒙古、锡金、不丹等地)的佛教;二是指用藏文、藏语传播的佛教,如蒙古、纳西、裕固、土族等民族即使有自己的语言或文字,但讲授、辩理、念诵和写作仍用藏语和藏文,故又称“藏语系佛教”。 藏语系佛教始于7世纪中叶,到8世纪中叶,佛教又直接从印度传入西藏地区。10世纪后半期藏传佛教正式形成。到13世纪中开始流传于蒙古地区。此后的300多年间,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教派,普遍信奉佛法中的密宗。 宁玛派:宁玛派(rnying-ma-ba)是藏传佛教最古老的一个派别。“宁玛”(rnying-ma)藏语意为“古”、“旧’,该派以传承弘扬吐蕃时期译传的旧密咒为主,故称为“旧”;根据《土官教派源流》载,班智达弥德之前所译的密教称为旧密教,而大译师仁钦桑布(957—1055)之后所译的密教则称为新密教,然而,如今很多人则把莲花生大师的跟随者称为宁玛派。严格意义上的宁玛派是11世纪时“大素尔”索尔波且释迦迥乃(1002—1062)等三素尔建立寺庙并有较大规模的活动时才形成的。到16、17世纪才有较具规模的寺院,后来在第五世达赖喇嘛支持下得到较大发展。著名的寺庙有西藏的多吉扎寺、敏珠林寺,四川的噶托、竹庆等寺。宁玛派14世纪就已传播到不丹、尼泊尔;近代以来,印度、比利时、希腊、法国、美国等都建有宁玛派寺庙,并不断出版有关教义著作。 宁玛派的传承主要分经典传承和伏藏传承两部分。14世纪后,经典传承即不见史载,由伏藏传承取而代之。伏藏为前弘期时莲花生等密教高僧埋藏的密教经典法门,后弘期时发掘出来弘传于世。藏传佛教各宗派都有伏藏,但以宁玛派最为重视,有南藏、北藏之分,《大圆满法》即为该派独有的特殊伏藏法。并宁玛派的教法主要为九乘三部当中的无上瑜伽部密法为基本特征。宁玛派流传比较分散,没有领导全藏地的中心寺院,历史上与各政治势力的结合也较松散,未能形成政教合一的寺院集团,也从未建立过掌管藏地的地方政府。但因宁玛派源远流长的传统,和各教派公认的它在密宗所有教法中最为殊胜的“大圆满法”,宁玛派历来一直受到其他教派和藏地民众的尊敬。 噶当派:噶,藏语指佛语;当,指教授。噶当,意为将佛的一切语言和三藏教义,都摄在该派始祖阿底峡所传的“三士道”次第教授之中,并据以修行。了知佛语不遗一字悉为修行要诀之教授,或者把三藏全意摄为阿地峡三士道次第而践行,故而称为噶当派。 噶当派由于教理系统化、修持规范化,因而对藏传佛教其他各派都有重大影响。噶举派、萨迦派的一些重要僧人都曾向噶当派学习。格鲁派是直接在噶当派的基础上建立的,有“新噶当派”之称。此外,藏传佛教中一切大论的讲说,也都导源于噶当派。该派著名的大、小俄师——俄·勒必喜饶和俄·罗丹喜饶所传的因明,在藏传佛教史上被称为“新因明”。噶当派的桑浦寺,在大小、小俄师之后,一直到公元15世纪都是西藏讲授因明等五部大论的重要据点,为藏传佛教的学术发展起过重要作用。公元15世纪黄教(格鲁派)兴起后,因格鲁派是在噶当派教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原来属于噶当派的寺院,都逐步成了格鲁派的寺院。从而噶当派也就不再单独地存在于西藏社会中了。 公元1054年,阿底峡在西藏聂塘圆寂,仲敦巴成为其教义继承人。之后的两年,仲敦巴分别在阿底峡大师传法地聂塘热振建立寺院,并以热振寺为根本道场,发展成为噶当派。噶当派在传承中形成了三个主要支派:教典派、教授派、教戒派,它们各有自己不同的经典和教义。公元13世纪晚期,一位名叫求丹热赤的噶当教典派僧人把聂塘寺保存的藏译佛经编订成为《甘珠尔》和《丹珠尔》,这就是在藏传佛教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大藏经》最初的编纂本。噶当派由于教理系统化、修持规范化,因而对藏传佛教其他各教派都有重要影响,藏传佛教中一切大论的讲说,都导源于噶当派。公元15世纪,格鲁派兴起,格鲁派是在噶当派教义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原来属于噶当派的寺院和僧人都改宗格鲁派,以此继续流传。 萨迦派:萨迦派中的“萨迦”(sa-skya)藏语意为灰白色的土地。因北宋熙宁六年(1073)昆衮却杰波(1034—1102)在后藏萨迦县萨迦寺弘法,故名。萨迦派有血统、法统两支传承。元代以后,萨迦派内又出现俄尔、贡噶、察尔三个支派。此外,萨迦派的重要寺院还有四川德格的贡钦寺,青海玉树的结古寺、称多县的示藏寺,西藏林周的那烂陀寺,今锡金境内的结蔡寺等。 萨迦派采用款氏家族世代相传的传承方法。代表人物有萨迦五祖。初祖贡噶宁波(1092—1158)、二祖索南孜摩(1142—1182)、三祖扎巴坚赞(1147—1216)、四祖萨迦班智达贡噶坚赞(1182—1251)、五祖八思巴洛追坚赞(1235—1280)。1244年,萨迦班智达应蒙古皇子阔端邀请赴凉州会谈。后来,八思巴被元世祖忽必烈封为国师、帝师,领总制院事,管理西藏地方政教事务。1267年西藏建立萨迦派政教合一地方政权,在元中央王朝的支持下,萨迦派势力大增,其寺院及势力波及到康区和安多各地,对元朝皇室亦有重大影响。 萨迦派在显教方面注重经论的翻译及辩经。显宗方面有两个传承,一个倡导唯识见,传授法相学;一个主张诸法性空,传教中观应成学说。密教方面有萨迦十三金法(《十三种不越外围之金法》),“道果法”是最独特的教法。道果”法认为,修习佛法有三个层次。还有萨迦派认为,要防止“断见”、“常见”,走中道,这样才能达到智者的境界。萨迦派对藏族文化的发展有重要贡献,元代帝师达玛巴拉在北京召集藏、汉、印度、北庭名僧用梵文原本对勘藏汉文佛教大藏经典,历时三年撰成《至元法宝勘同总录》。这为《藏文大藏经》的编定和刻印打下了基础,萨迦寺至今仍是藏传佛教中藏书最为丰富的一座寺院。 噶举派:噶举派是藏传佛教支派最多的教派。“噶举”(bkav-rgyud),藏语意为“口授传承”,谓其传承金刚持佛亲口所授密咒教义。创立者先后有两人。一是琼布朗觉巴(khyung-po-rnal-vbyong-pa,990—1140),一是玛尔巴译师。这一派支系众多,有达波噶举和香巴噶举两大传承。达波噶举系统的创始人是达波拉结,但渊源却可以追溯到玛尔巴、米拉日巴师徒。达波拉结是米拉日巴的上首弟子之一,1121年在达布建冈布寺,收徒传法。他融汇噶当派的《道次第》和米拉的《大手印》教授,写成《道次第解脱庄严论》,逐渐形成独特的风规,而成“达布噶举派”。后来,达波拉结的众多门徒发展出更多的支系,通常有“四系八支”之称,遍布于藏区等地,至今未衰。达波噶举中的帕竹噶举、噶玛噶举的上层曾受元、明两朝册封,相继执掌西藏地方政权。格鲁派兴起后,噶举派中仅有止贡、噶玛、达隆、主巴四支系保有一定势力。香巴噶举系统的创始人是琼波南交巴,故也称琼布噶举。因琼波南交巴在后藏的香地区(shangs)广建寺庙,传法讲道,故称“香巴噶举派”。噶举派主要寺院有西藏墨竹工卡的止贡寺、四川德格的八邦寺等。 噶举派主要学说是月称派中观见,重密宗,采取口耳相传的传授方法,曾融合噶当派教义。修习上,噶举派注重修身,主修大手印法。大手印有显密之分。显教大手印为修心法门,修的是空性大手印,它要求修行者心住一境,不分别善恶美丑,以得禅定。密教大手印为修身法门,密宗大手印则以空乐双运为道,分实住太平印、空乐大平印和光明大手印等。大平印修身的方法有四种,最主要的目的是通过对人体呼吸、脉、明点(心)的修炼,而达到一种最高境界。 格鲁派:格鲁派(dge-lugs-pa)中的“格鲁”一词汉语意译为善规,指该派倡导僧人应严守戒律。又因该派认为其教理源于噶当派,故称新噶当派。格鲁派既具有鲜明的特点,又有严密的管理制度,因而很快后来居上,成为藏传佛教的重要派别之一。该派奉宗喀巴大师(1357—1419)为祖师。宗喀巴于1402年和1406分别年写成《菩提道次第广论》和《密宗道次第广论》,为创立格鲁派奠定了理论基础。1409年正月,宗喀巴在拉萨大昭寺首次举行祈愿大法会,同年又在拉萨东北兴建甘丹寺,并自任住持,这是格鲁派正式形成的标志。后来,该派势力逐步扩大,修建了以哲蚌寺、色拉寺、扎什伦布寺等为代表的寺院。活佛转世制度的采用是格鲁派走向兴盛的转折点。清代格鲁派形成达赖、班禅、章嘉活佛(内蒙古)、哲布尊丹巴(外蒙古)四大活佛转世系统。清代以来,格鲁派寺院有了很大发展,除拉萨三大寺外,扎什伦布寺、昌都寺,青海塔尔寺、隆务寺、佑宁寺,甘肃拉卜楞寺、卓尼寺,四川格尔底寺、甘孜寺,云南中甸的格丹松赞林寺,北京雍和宫等也都是格鲁派的著名大寺院。 格鲁派的佛教理论继承阿底夏所传的龙树的中观应成派思想,主张缘起性空。所谓缘起,即待缘而起,也就是说一切法的产生均有原因;性空则是自性空的略写,一切法均无自性,从缘而起,这便是缘起性空。修行上采取“止观双运”的修行方法,止观兼重,即主张止往修、观察修两种轮次修习。格鲁派认为,修止就是把心安住于一境,如果得到轻安之感,即是止的本体;修观就是通过思维而得到轻安之感,此为观的本体。修习应止观相互配合,由止到观,由观到止,而达涅。格鲁派认为戒律为佛教之本,因此重视一切微细教法,要僧人以身作则,依律而行。在显密两宗的关系上,格鲁派则强调先显后密的修习次第和显密兼修的方法。 格鲁派寺院组织严密。较大的寺院一般分寺院、札仓、康村三级,而且各有管理组织,执事人员实行任期制,各司其责,重要事务则会商决定。学经制度健全。有系统的佛教教育体系和学位制度,规定显密并重,先显后密,注重戒、定、慧三学并习的学经程序。同时格鲁派寺院还重视文法、修辞、工巧、医药、历算等学科,对藏族思想文化的发展起过重要的作用。 出自: 《学理论·上 》 2010年10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