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 护持 |
入菩萨行论·阿扎仁波切讲记:第五十三天 |
 
入菩萨行论·阿扎仁波切讲记:第五十三天
愚夫唯求自利故 非得自利不欢喜 愚夫一切非亲友 是诸如来所宣说 之前说道,这样的“愚夫”为何如此难以令其生起欢喜心?怎样才能让他们生起欢喜心?这样异生不明善恶取舍之人,恒时将自身利益看得重于他人,只有自身得到好处,不管他人利益,如此方才会高兴。倘若不是这样,就算别人对他好一些他也会不高兴。因此释迦牟尼佛这样说道:“对于这样的凡夫、异生愚夫,不可以与他们太过亲近,不要将其作为自己亲友一般去对待。”《月灯经》里,佛陀亦说:“凡夫异生无有真正亲友。何以故?一旦稍稍为其说如法的语言、贤善语(原文:非常善法的语言),彼等非但不生信心,还会生起很大嗔心。这便是凡夫异生之行为。是故无有亲友。”经中又说,若长久亲近那些愚夫,以后反而相互之间变得犹如仇人。亲近彼等,不仅不会亲切,反而有成为仇敌之危险。因此,在知道了凡夫异生的本性后,真正有智慧的人便应当远离。 如果我们对佛法经常如理串习、闻思,以后内心中便对佛法越来越亲切、越来越熟悉,对自己也越来越利益。但在凡夫异生却是相反,无论如何去亲近,不但不会日益增胜,反而有成为仇人的危险。 (4)应居于静处。 此部分解说我们应清净地一直安住在寂静的地方。一共有十四个颂文: 丛林鸟兽及草木 从不能为逆耳言 与彼同游则安乐 何时我能与为侣 有智慧者对于外在世间的溃闹嘈杂心存厌离,对凡庸吃喝玩乐之友也一并舍弃,应发愿到寂静的地方好好用心修行。真正的有智慧的人住在寂静的山林里,与自己相伴的都是相对来说安乐的伙伴。他们都是谁呢?即外面的野兽、飞鸟、树木等等。自己做任何事情,他们不会说三道四,亦不会对自己说粗恶语,与它们相伴只会让自己充满着很多的欢喜。所以要经常发愿,何时方能住在这样的地方?在寂静的地方好好修行。 石室废祠空舍宅 或住浓荫大树前 佛子何时能如是 于家无贪无顾恋 我们最低限度应怀着这样的愿望:安住在无人寂静的山洞里面。正如米勒日巴尊者道歌里提到,寂静无人的山洞里,高兴到无以表达时便唱歌。很多道歌便产生于这样寂静无人的地方。或者山涧佛殿里、比较空荡的佛殿、高大的树木下面,安住在浓密的树下。在这样的地方远离各种各样的溃闹。自己发愿,什么时候可以安住在这样寂静无人的地方,对于财产受用全部舍弃,不再顾恋,没有一点贪著的心,在这些寂静的地方安心地去修行。 这些无人之处对于女众而言当然不适宜,障碍比较大一些。我们所处的寺院是很好的地方,算是比较寂静的地方。在这样的地方认真发心修行,不一定要找个没人的地方,这样饮食都成问题。修行中,我们的心还没有达到一定的堪能性,尚未坚稳时往往容易动摇。一定要到无人的地方闭关,饿着饿着便跑出来的情况很多。在这样的情况下,便先在寺院用功修持。 修行内容如往昔噶当派大德所讲的“三金刚”:事前无牵累金刚,事后无愧悔金刚,与智慧金刚同行。“三金刚”是修行过程中的心境:最初我们没有牵挂,舍弃世间亲友、外在的贪著;然后对所修之法,如《入行论》、《广论》等所修持的种种法,认真修持,不要有其他顾忌。如他人对自己的讽刺打击之类,或出家后为人所轻视之类,自己要无所谓、不予顾忌,能够安住在法上就可以;还要适合自己的情况去修行。 无主摄持之住所 自然成就空旷地 自在受用无贪著 何时我得居其处 这也是一种发愿。在一个无人管辖之所,地方非常宽敞、环境又非常合宜,有一定自由自在做事情的权利,对于这类场所我们也应该舍弃贪著,然后在该处能够精进地去用功修行。这诸多条件,对于我等初业行人而言,住在一个大丛林中便是非常好的事。大丛林没有施主在一旁指手画脚;若是小寺院仰赖一位大施主供养,自己会看其颜面,亦不会多么自在。施主说三道四,这类现象于大丛林中便很少。自己所亲近的法是佛法,接触的道友都是同参道友,如此多的寺院佛殿给我们提供种种集资的机会场所。于修行之初,能够安住在寂静的大丛林里,开始各方面的培福净障,此是极好的。 一钵支身度时日 蔽体唯依粪扫衣 此身脱然无藏护 何时住此无畏处 出家人所用的用具,以“钵”而言,土钵或瓦钵比较好。若是金银打造的,及很贵重的钵,吃过饭便会藏起来,十分麻烦。土钵则是放在哪里也无人问津。西藏人或其他出家人的用具,往往是别人看不上的东西。其余如我们自身的衣服、袈裟都是别人扔掉的。现在不可能了,材质都是比较好的,最低限度亦是普通棉布。粪扫衣是不会有了。下劣之物,能令别人一看便自觉“我的还比你好”,因而不起贪念,不会抢夺。因此我们所拥有的出家用具,皆是非常低劣的用具,这样对修行人很好——所有物品都很普通,没必要去保护去掩藏,也不会害怕强盗或仇敌前来掠夺。如此,心里便不会怖畏,住于这样的地方,便称作“无畏处”。往昔米勒日巴尊者所居之处有小偷夜闯,尊者道:“我白天都找不到,你晚上来找就更不可能了。”最关键是,没有让自己牵挂之物十分重要,这样心里便没有怖畏。现在修行条件可谓比较好,我们亦无必要走极端。自己拥有各种各样贵重之物自然不好;然而若有许多衣服可穿,却偏偏拣选打补丁的,或明明有饭吃却不吃,这样亦不好。应远离两端,平平淡淡、一般即可。 亲身无常往尸林 昔人白骨纵横处 我身可怖亦如是 何时心能泊然住 为了忆念无常,有时便亲赴尸陀林。尸陀林是墓场,在藏地便是天葬场。去这样的地方,看看他人死去后的尸体、骨头,自己和他们也没什么两样。他们生前可能比自己还要风光荣耀,自己未来也会变成这种状态。这样去观察,明白自身和他们最终都是一样,没有什么差别。通过这种都是无常坏灭的法,让自己内心住在一种平等、淡泊的状态,不要产生贪著的心,能够平淡地对待自己的身体。 我身腐朽也恶臭 贪食腥膻狐狸等 闻之裹足不敢近 当来必有如是事 此处进一步让我们生起不净观。像这样的身体,本身充满着三十六种不净。一旦死后发出那种腐烂的臭味,令那些平时贪好肉食的狐狸、秃鹫之类,都被这种臭味熏得不敢靠近。自己在不久的将来也很快会变成这样。这样反复去思维,以此修习这无常不净的不净观。 唯是此身出生时 与生俱来骨肉等 若尚散坏各分离 馀亲爱者何待言 在无始的生生世世中,出生时,自己的身体独自生出,没有其他伙伴;生下来后,那些与生俱来便相连的骨肉,于临终时也会分散,正如那具尸体一般。骨肉尚且如此,其他没有关联的亲朋好友,分离就更不待言。因此不要对他们产生贪著的心。 生时独来一人生 死时亦唯一人死 若他不能代受苦 奚为因亲做障碍 生生世世中,生的时候独自一人诞生,无有友朋;死时也只是一个人死。都是独来独往,一切随业力所自在。自己为亲友所造的恶业果报,痛苦只有自己承受,旁人是不会代受的。既然如此,对我们的修法做障碍的那些亲友又有什么用呢?我们修持时,他们做障碍;我们痛苦时他们不能帮忙代受,因此,做障碍的亲友毫无利益,我们也不要对他们产生贪著的心。 宛如世间行旅人 偶尔同投止宿处 如是三有旅途中 偶尔受生同一处 长途跋涉的旅客,偶尔同时投宿在一家旅店中,因而认识,一起吃喝说笑,但由于只是暂时投宿,彼此都有自己的想法,明天就要分离。由此比喻,因宿业力三有的轮回道路上共同投生的亲友,我们不应该去贪爱执著。因为不久也会由于业力让我们流浪到各自的地方,投生去六道不同场所。贪著又有什么用?没有任何利益。在三有轮回的六道里漂泊,偶尔漂聚一处成为亲友,这是无常变化的。因此一定要断除这方面的贪著。 眷属环绕途悲苦 应及四人尚未来 从床榻上舁身起 当早独往丛林间 一旦死亡降临,世间的亲人朋友会非常忧伤痛苦,而自己的尸体会被四个人抬出去扔到外面尸陀林中。在这种情况还没有发生时,在那四个人还没意识到自己没死时,便应起身前去寂静的山林中,致力于修行对治烦恼。一旦死亡到来,便来不及了。 既无亲知亦无怨 孑然一身住闲静 计我此身早已死 即令今死复何恨 住于寂静之所有什么功德,有什么利益?住在寂静的地方,让自己产生贪恋的东西是没有的,也没有对自己造作伤害的仇人怨敌。自己独自一人住在寂静的地方,远离对亲友的贪著,在亲友心目中仿佛自己已然死亡,这样在自己真正死时他们也不会伤心。自己出家父母不同意,无计可施便走吧,这样父母也不会太伤心,好像从未有过这个孩子一般。 任令何人住于前 不能令我生忧恼 若修随念如来等 无能令心散乱者 在寂静的地方,自己面前没有仇人,也没有亲人。亲人容易让自己伤心,仇敌容易对自己造成伤害,然而在寂静的地方这一切都没有了。远离这样的忧悲伤害,没有这两种境界,便可以安住在这样的静处随念佛陀,便可以六念对正法投入地修持。旁人无法令我们散乱,自己亦可以安心地修习种种善法。 前面两句可以稍稍改下:“令我忧恼损害者,谁人亦不住面前”。这样好懂。一旦与自己的亲人密切亲近,难免便会遇到“清官难断家务事”,诸多事情夹缠不清。自己产生的各种要求,乃至希望也不会满足,令己不悦之事自然便会产生。居于寂静处,同他们相隔很远、断绝联系,令自己苦恼的事也不会有,便不会让自己散乱。 无多扰恼常安适 一切散乱皆寂静 故我一人当独往 郁茂葱茏林将间 一旦在这样寂静的地方,自己的身心就自然地安乐,法的欢喜自然就会增长,享受在法喜禅悦上。在寂静的山林里,维持我们的吃穿用度也非常简单。过去的山林里面,有种类繁多的水果,生活来源也非常容易。既然如此,就要远离一切的溃闹,远离一切的散乱,让自己能够独自处在这样寂静的地方。自己的家乡、家庭犹如牢狱,菩萨若欲行持,最好是远离家乡。 舍置别馀邪思维 为令此心平等住 亦为调伏自心故 我当一心勤精进 住在寂静安宁之所。“邪思维”是对亲友、身体受用的贪著之心,将这样的邪思维全部舍弃。然后,在利乐他人的方便上去努力用功——修习两种大宝菩提心:愿、行菩提心,乃至空性胜义菩提心。通过对此二种菩提心的修持,来利益他人。自己应一心一意地在这上面去思维,安住在禅定中。为了调伏自己的内心,也应该修习空性,证悟空性的解脱道,以此调伏自心。 “调伏自心”含调身调心两种,最主要的是调伏我们的内心。调心中,最好的当然是对空性的领悟。在这上面去精进用功。 下面即讲述舍弃各种各样的邪分别。一方面要舍离愦闹,即热闹嘈杂的地方,居于寂静之所;第二方面应舍弃内心的邪分别邪思维。 此中分二:一,简单解释;二,详细解释。 第一个部分,有一个颂文来简单地略说开示: 若于今世或后世 诸欲唯能生衰损 今生杀缚及刑刖 后世能成地狱苦 对外在五欲贪著的过患有哪些呢?在今生乃至来世,都会由于对五欲的贪著而产生很大痛苦,令自己遭受各种各样的灾害和痛苦。今生由于对五欲的贪著,被他人杀戮,或被投入监狱,或为绳子捆缚,乃至被兵器砍断手足,诸如此类的种种痛苦;而来世,也会堕入到地狱、饿鬼、畜生中。因此,一定要在断除对五欲的贪著上去精勤用功!在《妙月女请问经》中这样说道:贪著令有情堕入地狱,也是贪著令有情堕入饿鬼畜生。 第二个部分:详细解说。 (一),对内在男女之间的贪著应予断除;(二),对外在的名闻利养的贪著应予断除;(三)忆念寂静处之功德。 先(一),对内在有情,如男女方面的贪著。分为三部分:(1)、思维成办它的因缘非常困难;(2)、思维女身体性不净;(3)、思维果报伤害过患。从这三个方面去思维。 (1)、成就其事的因缘困难。有三个颂文: 匍匐男女鬼卒前 为彼再三作祈请 或诸罪业或恶名 为彼一切非所畏 此处之“鬼卒”指月下老人、媒婆之属。世间男女的结合,起初会在月老或媒婆前哀告求恳,为祈求得到自己所贪爱的人,而送信、赠与财产等许多受用物资,一次次反复地祈请。而且,为了得到自己所贪爱的人,各种各样的恶业也会无所顾忌地去做,既不理会旁人的讽刺谩骂,亦不顾忌自己的名声败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