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 护持 |
入菩萨行论·阿扎仁波切讲记:第二十七天 |
 
入菩萨行论·阿扎仁波切讲记:第二十七天
大家发起广大的心愿:为了利益众生,而成就无上菩提。怀着这样的心来听闻甚深的大乘佛法。 怖畏大施会等俱 若力不能许听便 是故佛言行布施 应当舍置于律仪 “怖畏”,即在伤及自己生命时;“大施会”,如供佛供僧的大法会时。我们平时不应乱看乱走动,应注意威仪,但在非常危难时、或大法会时可以破例。法会期间事务繁多,可以稍微地随顺当时的环境,该大声说话时就大声说,否则别人听不到;平时走路应缓步从容,但在法会上若有急事,就得快步跑过去。在行广大的布施、及利于有情的非常重大的活动时,对于一些微细的戒律,如威仪、身语方面的就可以暂时不太在意,而是以布施、以利益有情为中心。 如在遭遇一些杀生行为时,正如一个猎人追逐一头鹿而来,你亲眼见着鹿往哪个方向逃遁。但在猎人询问时,你指相反方向,这样便可以救鹿的性命。这样的确是说了假话,按妄语戒来说是不为允许的。但如果这样可以利益有情、乃至于救助许多有情的性命时,说妄语也是可以的。在当时的情况下,这是以无畏布施来利益他人,无畏布施非常重要,相比起来,一点小小的妄语可被开许。 思应先作当从事 此外更不思余法 即于此事系其心 唯求成办于此事 如是所作皆善妙 并修余法非所能 不正知之随烦恼 如是能令不增长 我们在做事时,总要遵循一定的程序。计划某些事先做,就不多考量后事,先努力成办现前的事业。做好一件再做另一件,这样便可以圆满完成。我们学习也是如此,在修行上要按照道次第,前面暇满人身的道理,倘若未在内心上生起一定的觉受,就不要再去思维下面的法。倘若前面觉受未生起,又思维以下的所缘,就会一个也没有成办。所以应按照次序打好基础,这样一步一步来,到最后便能圆满完成全部的目标。学习也是这样,学习某一个课本,打基础时都是一步一个脚印,才能把要学的、要修行的东西都圆满完成,这是很重要的。不要三心二意,做着前面,想着后面。心不能坚稳地在一个方面上去用功,是散乱的表现。应该全心全意先做好一件事,按照一定的次序,一步步坚实地去完成,这样前后事都会完美。如果两者同时做,两者往往都容易失去、抓不住。无论修行还是做事,都是如此。 倘若不如此,就是不正知——此处主要指修行、做事的次序完全混乱。如果能一步步去践行,这种混乱的局面、不正知的烦恼也就不会增长,整个行为井然有序,能清晰、顺畅地完成。藏族有一个谚语:“在一处放火,自然会把那一片地烧焦。”其意是:在一个地方用功,就会有一定的功效。这句话也可用于我们的修行:如果住在这个道场又想着别的道场,这山看着那山高,不管学习环境多么优越,内心就是无法安住,希望去别的地方参学。学习也是如此,对自己所学内容如果不能踏踏实实去领悟,就算学得再多,道理没有吃透,也是不行。自己应该住在一个固定的地方,对所学内容下力气用功,这样才能产生功效。最关键的是不要三心二意,做任何事情都应坚稳,全身心地投入在。 其二,守护戒律学处,不令失坏。共十四个颂文: 戏笑谈论有多门 稀有奇观亦多种 若时趣入此等事 于彼贪著应断离 “戏笑谈论”,指国家大事,如军事等政治方面的言谈,亦包括许多嬉笑的话语、形形色色不与佛法相应的一切谈论,这样的言谈有很多;“稀有奇观”,如电视、各种歌舞、戏曲,这样的也很多。 对于出家人而言,不要去谈论这些和佛法无关的外道论;电视电影也尽量避免,如果因某些情况一定要观看,则应守护正念,不要对里面的情节产生贪著。一定要断除各种电影、戏曲方面的谈论。有时会碰上这样的情形:有的大施主邀请师父去开开眼界,在这样的时候便要守护正念、不去贪著。从前一位大仁波切邀请赤江仁波切去观看一个盛大的歌舞会。看后,赤江仁波切便说自己看时只是观察无常、刹那变幻、虚幻不实的法。仁波切能以这样的心来观待种种盛大歌舞演出的景象,这倒是很好的。我们也应学习,无论看到种种怎样的境界时,怎样美好的事物,看到容易产生贪著的场面时,能以一种无常的、虚幻的思想去观待,反而成了锻炼自心的一种方式,这样比较好。关键是不要产生贪著的心。 克故掘地断生草 或复占相观星宿 应念如来制学处 即时恐惧而弃舍 如果受了大戒,如无故掘地割草这样的事是不允许的;即使没有受戒,在地上无意义地挖土、割草,或用一根小棍在地面上练字绘画或干脆只是划一划,这些毫无意义的举止令自己内心散乱,都应断除。占相、观星宿这些与法不相应,一旦出现这样的思想和举止,依如来所制的各种戒律,也应断除。应忆念违背的过患,就知理应断除各种没有意义的行为。 除佛陀制定的戒律外,祖师大德或寺院所规定的,也是我们的戒律。因此不要认为耕地种菜便不为允许,实际上,有时我们会种一些菜地。寺院既然有这些规定,可以为僧众提供蔬菜,便应该遵守。寺院的僧制非常重要,乃至于种种规矩都应遵循,不要依仗借口,说不能割草那我们便不要割,这样的事容易产生。印度寺院有时还种一些玉米,也有很多田地让大家耕种,可以请假大家种庄稼。 若于何时欲动身 或于何时欲发语 先应审观于自心 具足正理坚毅行 在我们准备做事情,或者想说什么时,都要先观察自己的内心:到底身语是以什么样的动机去发起的?做事前一定要先观察一下,要做的事、要说的话是不是符合善法,是不是违背善法、随烦恼所转?如果是合理的,再思维依靠佛法、依靠止恶行善的道理,如何去做事情。然后合情合理地去做种种善法,不为自己的烦恼所动摇。 以前修学时,有很多这样的善知识,在请问问题时都先考虑一下到底该不该说,有时本来已到嘴边的话就又咽了回去。他能及时地返观自信,不该说的话就不说,免得说了以后后悔。便是能做到这一点。 若时自心具贪著 或复欲起嗔恚意 应当静止如槁木 勿动其身勿发语 身心的觉照一定要正知正念,如果没有,一切都不要谈。在正知、正念觉照返观的情况下,若观察到自己内心对于好的东西贪著、或者有嗔心(这是会经常碰到的),这时该如何去做呢?——就象树木一样不被外境所动,非常镇定,把贪心、嗔心,把想说的话和想做的动作依靠对治法来压服住。让身语不是在烦恼的指使下做事,一旦烦恼产生能够压服住,镇定如树木一般。 有很多这样的境界:我们看小说时,被里面的内容完全吸引,会随里面的情节高兴到跳起来,或生气到拍桌子。看电视时很明显,情节动人时产生很大的贪心,而情节转折时则生起强烈嗔心。在这类情境时,我们应能够好好返观内心,到底是处于贪的状态、嗔的状态,还是嫉妒的状态,都能一一清楚了知,然后不动声色、镇定自如。格鲁派的《格萨尔王传》,里面叙述了许多斗争之事,看后容易让人产生嗔恼、斗争之心,一般便不让去看。这样的书为数不少,看后会自然随其中的情节产生嗔心,在这样的情况下,这类书籍就尽量不去阅读。当然,如果会看、稍微有所调心,《格萨尔王传》里讲到观音菩萨、文殊菩萨的化现,及成办的种种事业,对自心也有一定帮助,但会比较困难一些。对于我们来说,看一些大德传记会更好。特别推荐《米勒日巴尊者传》,看了令人痛哭流涕,这就是一种敬信心,内心喜极而泣。看这样的传记,对我们佛法上的修行有很大帮助。 或由掉举或戏笑 或具我慢或醉傲 或复由于激恼心 或复研磨思欺诳 或时自赞作阿谀 或复毁他与讥谤 或作轻侮或斗争 尔时应如槁木住 “掉举”就是心比较散乱,缘于各种不平静的状态;“戏笑”就是嘻哈说笑,这是散乱的表现;“我慢”,指自己有一些功德后,产生很大的慢心;“醉傲”,即因自己种姓高贵,或年轻或漂亮,而感觉骄傲。以自己各方面的优点而洋洋自得,自我感觉良好;“激恼心”,怀着故意让他人生气、故意刺激他人的心态来讲他人过失,这便是激恼心;“研磨”,对利养无有餍足,想得到别人更多更好的供养;“欺诳”,宣扬自己的功德,如何让他人来恭敬承侍自己。怀着欺诳他人、不能正知的心对待他人;“自赞”,称扬历数自己的功德。而自赞时,往往亦说他人缺点,不对比怎能显出自己好别人差?因此自赞与毁他往往联系在一起。各种心态、各种情境产生时,自己的身体或者语言想要有所表现时,我们应知道自己是在随烦恼所转,不应该让身、语为不好的心态所左右。想说的话,不该说、不合适说的不要去说;想做的事,不合适的也不要去做,要像树木一般不为内心烦恼的风所吹动。 “研磨”,本来给别人的供养,自己从中使力,让他人转为供养自己。对利养不知满足,要转变一下回馈到自己身上。 《劝请增上意乐经》云:如果我们想要证得功德,就住于寂静的山林中励力修持,切勿去观察他人过失,切勿生起自身最殊胜、最了不起,诸如此类的心。因为骄慢之心是一切放逸的根本。一切放逸不正知的根本就是骄慢。其他稍差一点的比丘,不管是种族方面、形体方面,乃至守戒的清净方面略逊于己的,千万不要怀着轻侮的心,去侮辱他们。倘若怀着轻慢的心,去羞辱那些功德差的比丘,在一个大劫内都无法得到解脱,这是教法的次第、是经典里讲过的话。对于其他出家人,即使比我们只早出家一分钟,乃至一秒钟,我们也应该恭敬他。上座、下座的分判,就是按出家的早晚、受戒的早晚,对于比自己早出家的僧尼,都应该去恭敬。阿底峡尊者如是说:要详加观察自身的缺点,不要总是观察他人的缺点,修行就是这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