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正念动中禅:正念动中禅的四个要点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正念动中禅:正念动中禅的四个要点

 

  正念动中禅的四个要点

  ---- 岩松

  正念动中禅的四个要点:觉知 自然 轻松 正常

  1. 觉知: 练习时,肢体移动时,要知道动;肢体停时,要知道停。

  当我们翻掌时,知道在翻掌。当我们的手往上移时,知道手往上移。当我们的手往下移时,知道手往下移。手移动时,知道手在移动。手停的时候,知道手停。一次一个部位在动,要清楚的知道。同样的,走路时知道左脚或右脚正在移动,走时自然而轻松。

  2. 自然:练习时,眼睛要自然的看;耳朵要自然的听;让念头自然的生起,自然的灭去。让六根处于一个自然的状态。

  3. 轻松:练习时,身心要放松,动作要轻柔。

  4.正常:只管耕耘,不问收获,用一个平常心去练习,不要贪求任何成果。

  正念动中禅修课程法语

  ( 岩松编写整理 隆波通审阅 )

  第一天:

  禅堂如战场,

  昏沉、疼痛、无聊、孤独、烦躁、妄念多等烦恼是敌人。

  我们不把敌人打死,

  敌人就会把我们打死。

  昏沉、疼痛、无聊、烦躁等现象的出现是禅修进步的表现。

  我们不要被这些烦恼所欺骗,

  应该继续用功,

  去轻松的觉知肢体的动和停,

  这些烦恼就会逐渐自行消失。

  第二天:

  练习时,

  眼睛要自然的去看,

  耳朵要自然的去听,

  不要压抑念头,

  不要追逐念头,

  不要专注,

  让念头自然的升起,

  自然的灭去。

  轻松的去觉知当下肢体的动和停,

  把修行变成一种乐趣。

  第三天:

  不要根据自己的意向、见解或思想来练习。

  为了使练习有所进展,

  你应该遵循师父的指导。

  不要把以前学过的方法添加进来,

  也不要去掉这个方法的某些内容。

  一张白纸能画出最美的图画。

  第四天:

  涅槃是一个很清凉的地方,

  如果你想要涅槃的话,你就要有这样子的决心,

  那里疼痛都没有关系,一定要克服一切的困难,

  这当然是不容易的,因为世间炽热炎热的东西,不断的在拉扯我们,

  因为有很多很多的障碍在那里,如果不是真的有恒心的话,就到达不了,

  我们一定要有那种拼得你死我活的决心,

  如果我不死,这个烦恼杂染就会死,

  烦恼杂染不死,我就会死!

  (隆波通法语)

  第五天:

  我们一定要自己不断的把当下的因种好,

  好好的培养觉性,这个果自然就会到来,

  而且这个是你可以亲证,可以体验的,

  就像种树一样,要不断的灌溉它,才有甜美的果实,

  法是非常高的,超越苦乐,超越世间一切的。

  怎样息灭我们的苦呢?

  唯有恒心,要非常持之以恒的人才有办法做到,

  就像我们登山一样,如果你要登上喜马拉雅山的话,

  你要持续不断的攀爬才有办法登到山顶,

  法也是一样,你一定要持之以恒的努力,才能达到最高。

  (隆波通法语)

  第六天:

  当出现了法喜、轻安等现象时,

  这是禅修进步的表现。

  虽然这些现象是好的,

  但是我们不应该沾沾自喜而执著他们,

  应该继续用功,

  持续的去觉知肢体的动和停,

  让觉性成链,

  直至灭苦。

  第七天:

  持续练习如环链

  我保证佛所说的法以及我所教的法。

  如果你够认真并持续不断像环链或时针绕行般的练习,

  我向保证我当下所说。

  「持续地练习如环链或时针绕行」

  并不表示必须时时刻刻做规律的手部动作或往返经行。

  所谓「时时刻刻练习」

  是指在日常生活中做任何事情,你都要觉知每一个动作:

  洗衣、扫地、清理房舍、洗碗、写字或做生意。

  觉性将点点滴滴的累积,像雨水落在完好的容器里而装满它。

  当我们来回走动,手的进出动作都要觉知,

  上床时我们可以反复的握拳、放拳直到入睡为止。

  醒来时,应继续练习。这就叫做「培养自觉」。

  (隆波田法语)

  修习动中禅的四个误区

  ---- 岩松 第一个误区:在练习动中禅的过程中,需要觉知肢体上所有的细微的感受。

  动中禅的要点是,肢体移动时要知道动;肢体停止时要知道停。肢体上细微的感受是随着觉性的增强自然知道的,而不是刻意去知道。由于初学者的觉性不够强,需要集中精力才能知道细微的感受。而集中精力的修行就变成了专注,关于专注的弊端请见: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a9f30f0100838h.html。

  很多动中禅学员原来都修习过内观,把内观的某些东西带到了动中禅中来。隆波通禅师在广东六祖寺的开示中说:“十日内观是正确的,但是把十日内观的方法用在动中禅上是错误的。”

  第二个误区:手臂移动的速度过于缓慢,两个动作之间没有停。

  如果手臂移动的速度过于缓慢,两个动作之间没有停,那样很容易修成奢摩它定。修成奢摩它定就远离了解脱这个目标。 初学者手臂移动的速度应该以隆波通的示范动作为准,不能以任何人的动作为准。待觉性提高后,可以适当加快移动速度,以觉性能跟得上为标准。

  第三个误区:有一定的定力才能修观。

  修习动中禅只要简单的知道肢体的移动和停止就可以了,而知道肢体的移动和停止是不需要任何定力的。有人误以为在没有任何的妄念和情绪升起的前提下才能修观,因此修观需要一定的定力。这种观点值得磋商。古人云:烦恼即菩提。没有妄念升起,如何看清身心实相?看不清身心实相,如何觉悟?

  第四个误区:把正念动中禅作为修习其他方法的一个补充。

  正念动中禅是一个独特的、简单的、易学的、完整的、圆满的修行体系。这是一条最直的、没有任何拐弯的通往涅槃的高速公路。修习动中禅不需要添加任何内容,也不需要减少任何内容。更不能把动中禅嫁接到其他方法中去。

  如果把正念动中禅作为修习其他方法的一个补充,就好比一个人同时走在两条路上。最终的结果是两条路都走不通。

  正念动中禅练习动作要领

  陈冠华、岩松等

  (已经过隆波通禅师审阅) 基本原则

  一次觉知一个部位的动作,手动脚不动,脚动手不动。

  觉知动与停(动时,知道在动。停止时,知道停止。)

  不要静止不动;要一直规律地动作。

  1.手部动作

  端正坐直,全身放松,头要抬起。

  眼睛正视前方,自然的看,不要看太远或太近,眼睛舒适的位置为原则;耳朵自然的听。让六根自然的运作。呼吸顺其自然,不刻意去调整呼吸。

  可以散盘、单盘、双盘,也可以坐在椅子上、站立或躺下练习,以舒适为原则。

  一次觉知一个动作。

  每两个手部动作之间有个停顿,大约1-2 秒钟。肢体停时要觉知它『停』,不要忽视这一点。

  觉知肢体动与停,但不要专注,要自然、放松。

  不要默念“动”和“停”,不要数数字。

  2.卧时或睡觉前

  卧时,觉知左侧卧、右侧卧、仰卧、从左侧卧起身、从右侧卧起身以及仰卧起身。

  睡觉前,可觉知手部小动作或脚部小动作,一次觉知一个部位,动手时不动脚,动右手时不动左手。准备睡觉前可闭上眼睛练习。

  3. 经行

  经行时,不要摆动双手,应将两手揽抱于前胸或交手于背后。在两点之间往返行走,距离大约10~12步为宜。

  上身不要晃动。转身时,要觉知腿部和脚部转弯时的动作。

  不要走太快或太慢,自然地走。

  不要默念“右脚动”、“左脚动” ,不要数数字。

  一次觉知一个动作。

  当你走时要觉知自己正在行走。如果你没有带着觉知来行走,就没有效果。

  但不要专注,要自然、放松。

  4.手部动作和经行交替进行

  练习一种动作久了,可能会引起酸痛,手部动作和经行可以交换进行。

  当不再练习手部动作,要转换为经行时,两手固定于肚脐上,脚动手不动,一次觉知一个部位,缓慢起身,要觉知。即使动作转换也要保持觉知,使动作如环链,不间断!

  5.手部小动作

  工作时,搭公交车,或在公共场所等怕引人侧目时,可使用手部或脚部辅助小动作。

  把手放腿上而上下翻掌,或以姆指摩擦食指指尖,或是重复地握拳放拳,慢慢地做,要觉知。

  不论何时何地,练习必须像游戏般的轻松,每次只动一只手,而非双手一起动。动右手就别动左手;动左手就别动右手。

  6.日常生活保持觉知

  我们不将生活与禅修分开。在日常生活保持觉性,觉知当下自己规律的肢体

  动作,一次觉知一个部位。

  有人可能会说:『我很忙,没时间练习。』这些都是借口。如果我们想要做件事情,便能找到时间做。工作时就觉知自己肢体中一个部位的动作。假如你是一位老师,当你拿笔时,带着觉知拿笔。写字时也要带着觉知。

  洗盘子时,就觉知擦拭盘子的那一只手的动作。吃饭时,要觉知地拿汤匙,觉知地将食物放入口中。咀嚼时,要觉知。吞咽时,要觉知。

  肢体不动时,可觉知正在呼吸,或眼睛正在看,或耳朵正在听…。一次觉知一个部位。

  7.昏沉与妄念对治

  昏沉时,加重动作或更换动作,也可去洗脸或劳务,清醒时继续回到规律的肢体动作上来。

  我们要下定决心,和昏沉拼个你死我活,妄念来了不要管它,不要跟随妄念或压抑妄念,回到觉知肢体动作即可。

  知道,觉知和专注

  ----- 岩松

  修习动中禅的核心是“知道”。这个“知道”和其它内观方法中的“觉知”有所不同,与其他禅修方法中的“专注”区别更大。

  禅修者用一个什么样的心态去观察自己的身心实相,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种下芒果的种子,收获的自然会是芒果;种下苦瓜的种子收获的将是苦瓜。种下正确的“因”,那么正确的“果”会自然呈现。

  传统的修行方法大都强调专注或者有专注的成分。所谓的专注,是全神贯注、内心不动、费力地集中精神在对象的一点,紧张有压力,没有完全放松,这种心念的纯净是以压抑的方式获得的。

  专注有如下三个方面的特点:

  1. 专注容易使身心产生紧张,因而产生头痛,疲劳等现象,这些现象会对修行者产生障碍.

  2. 专注这种修行方式,必须在相对安静的环境中才能进行。禅修者适应了闭上眼睛,关闭耳根这样的一个安静的环境,一旦回到到现实中就无法适应。佛陀说:“正法是不待时节的,” 也就是说佛陀教导的方法是任何时候都是可以来修习的。如果一种修行方式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得以实行,那就不符合佛陀的教导。

  3. 用专注这种修行方式容易产生禅相。禅修者在专注的情况下,容易将观念和想象作为专注所缘,可能会看到色彩、影像等禅相。缅甸的孙伦禅师说:“问题是,那些走入禅定领域的人,会以为他们已经成就了什么。然而,事实上,他们的经验却是趋向于变成真实解脱道上的障碍。”

  动中禅的觉知与其它内观方法的觉知有所不同,动中禅强调的“知道”,也就是睁开眼睛,开放耳根,不压抑念头,去轻松的觉知当下肢体的动和停,并且能把修行变成一种乐趣。

  动中禅强调在修行过程中,眼睛要自然的看,耳朵要自然的去听,让念头自然的升起,这样就可以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修行,把修行融入到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去。

  动中禅借助于知道肢体的动和停来培养觉性,用节奏的变化来打断妄念链,不停的变换觉知的所缘,从而不会把内观修成禅定。

  禅修者修行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出圆满的觉性,圆满的觉性会自然去做它的工作 —— 灭苦。虽然大多数内观方法没有提到培养觉性的这样的概念,但是没有提到不等于没有。在修习动中禅的过程中,之所以开放六根,这是因为六尘如同肥料一样,为“觉性”这朵美丽的花朵提供养分。如果没有六尘,那么觉性这棵嫩芽是无法长成参天大树的。

  那么传统修行方法中的专注和动中禅的知道有什么不同哪?

  以经行为例:专注行走时,内心专注一点,未觉知旁边发生的现象。而觉知行走时,心是开放的,仍可觉知身旁四周的状况,允许当下任何事物的呈现,并且喜悦地接受当下发生的现象,不去控制,不去反抗,不去改变。

  又如,往返经行时,同样是经行,因不同,果也不同。有一种走得很慢,每一个动作都很慢,不知不觉就走入专注。结果变成了修行专注,而不是内观,身心有一种压力在;另一种虽然能正常地走,但是很注意脚接触地面,无形中心落入了专注,这样容易看到光、影等禅相。而觉知则是轻松的一直知道肢体在移动,不是固定在脚的某一个小位置上,因而不容易产生禅相。

  我们用林崇安教授的一个比喻来结束这个论题吧。“专注如紧握拳头,有紧张、压力,也不能握久,紧握拳头十分钟就会不舒服;而觉知如轻轻地握着拳,不费力,很舒服,要握多久就能握多久。”

  正念动中禅是一个能当下直接深入洞察实相的、能克服一般噪音的干扰的、能令禅修者自动自觉地努力做下去的、能与世俗工作并进的、能把修行变成一种乐趣的、能导致真正的解脱一种修行方法。

  知道,觉知和专注

  ----- 岩松

  修习动中禅的核心是“知道”。这个“知道”和其它内观方法中的“觉知”有所不同,与其他禅修方法中的“专注”区别更大。

  禅修者用一个什么样的心态去观察自己的身心实相,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种下芒果的种子,收获的自然会是芒果;种下苦瓜的种子收获的将是苦瓜。种下正确的“因”,那么正确的“果”会自然呈现。

  传统的修行方法大都强调专注或者有专注的成分。所谓的专注,是全神贯注、内心不动、费力地集中精神在对象的一点,紧张有压力,没有完全放松,这种心念的纯净是以压抑的方式获得的。

  专注有如下三个方面的特点:

  1. 专注容易使身心产生紧张,因而产生头痛,疲劳等现象,这些现象会对修行者产生障碍.

  2. 专注这种修行方式,必须在相对安静的环境中才能进行。禅修者适应了闭上眼睛,关闭耳根这样的一个安静的环境,一旦回到到现实中就无法适应。佛陀说:“正法是不待时节的,” 也就是说佛陀教导的方法是任何时候都是可以来修习的。如果一种修行方式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得以实行,那就不符合佛陀的教导。

  3. 用专注这种修行方式容易产生禅相。禅修者在专注的情况下,容易将观念和想象作为专注所缘,可能会看到色彩、影像等禅相。缅甸的孙伦禅师说:“问题是,那些走入禅定领域的人,会以为他们已经成就了什么。然而,事实上,他们的经验却是趋向于变成真实解脱道上的障碍。”

  动中禅的觉知与其它内观方法的觉知有所不同,动中禅强调的“知道”,也就是睁开眼睛,开放耳根,不压抑念头,去轻松的觉知当下肢体的动和停,并且能把修行变成一种乐趣。

  动中禅强调在修行过程中,眼睛要自然的看,耳朵要自然的去听,让念头自然的升起,这样就可以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修行,把修行融入到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去。

  动中禅借助于知道肢体的动和停来培养觉性,用节奏的变化来打断妄念链,不停的变换觉知的所缘,从而不会把内观修成禅定。

  禅修者修行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出圆满的觉性,圆满的觉性会自然去做它的工作 —— 灭苦。虽然大多数内观方法没有提到培养觉性的这样的概念,但是没有提到不等于没有。在修习动中禅的过程中,之所以开放六根,这是因为六尘如同肥料一样,为“觉性”这朵美丽的花朵提供养分。如果没有六尘,那么觉性这棵嫩芽是无法长成参天大树的。

  那么传统修行方法中的专注和动中禅的知道有什么不同哪?

  以经行为例:专注行走时,内心专注一点,未觉知旁边发生的现象。而觉知行走时,心是开放的,仍可觉知身旁四周的状况,允许当下任何事物的呈现,并且喜悦地接受当下发生的现象,不去控制,不去反抗,不去改变。

  再以静坐禅修为例:用专注这个方法禅修时,因为心只专注一点,存有紧张状态,若有声音传来,心会不舒服或不喜欢。用“知道”这个方法禅修时,只是接受声音的出现、经过、消失,心只念住清净觉知却不受干扰。

  又如,往返经行时,同样是经行,因不同,果也不同。有一种走得很慢,每一个动作都很慢,不知不觉就走入专注。结果变成了修行专注,而不是内观,身心有一种压力在;另一种虽然能正常地走,但是很注意脚接触地面,无形中心落入了专注,这样容易看到光、影等禅相。而觉知则是轻松的一直知道肢体在移动,不是固定在脚的某一个小位置上,因而不容易产生禅相。

  我们用林崇安教授的一个比喻来结束这个论题吧。“专注如紧握拳头,有紧张、压力,也不能握久,紧握拳头十分钟就会不舒服;而觉知如轻轻地握着拳,不费力,很舒服,要握多久就能握多久。”

  正念动中禅是一个能当下直接深入洞察实相的、能克服一般噪音的干扰的、能令禅修者自动自觉地努力做下去的、能与世俗工作并进的、能把修行变成一种乐趣的、能导致真正的解脱一种修行方法。

 
 
 
前五篇文章

正念动中禅:自觉手册(一)

正念动中禅:自觉手册(二)

正念动中禅:自觉手册(三)

正念动中禅:自觉手册(四)

正念动中禅:正念动中禅 第一日法谈 五盖、四念住、五蕴

 

后五篇文章

正念动中禅:动中禅 (动态内观)介绍

正念动中禅:动中禅简介

哪个是我的自我:10 “道与果”导读

哪个是我的自我:9 道及果

哪个是我的自我:8 七八九禅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