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葛荣·三摩罗罗顿居士文集:1998年 禅修营第三天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葛荣·三摩罗罗顿居士文集:1998年 禅修营第三天

 

  葛荣居士禅修讲录

  1998年10月17日晚上   大屿山地塘仔华严阁   南传佛教丛书编译组译

  禅修营第三天

  导师:我想简略地谈谈出入息念和慈心的一些要点。首先是关于出入息念的,正如之前我所说,这是一个很简单的方法,但是我们常常以很多不同的方式使它变得复杂。其中之一是可能关于一个词语的──英语的“concentration”﹙中文的“专注”或“集中”﹚。我想知这个字的中文意思是什么?当遇到这个字的时候,大家的内心会呈现一幅什么的图像?

  J.C.:把全部的努力放在某一样东西之上及不理会其他的事情。

  导师:有趣的一点,是这个词语十分强调“努力”──你需要很用力地去修习,是吗?这个词语也许还有另一个意思,正如J.C.所说,是不去理会及排斥一些事情。所以,“专注”这个字眼所给人的印象,会为出入息念的修习带来困难。但是这个修习方法──至少在字面上──就是指正念于呼气和吸气。所以,整个修习所强调的只是觉知所发生的事情。这和一篇经文有关,该篇经文说到,当我们在修习这个方法的时候,我们就在体验四念处。这即是说你开始觉知身体,觉知感受,觉知内心的思想和觉知内心的状态。但是当我们修习出入息念时,我们认为我们不应该有思想,不应该有身体的其他感觉,不应该听到声音,所以我们会尝试去排斥这些东西及希望内心只有呼吸存在。但这样做会带来很多紧张和很多苦恼。所以我建议大家这样做:只是去觉知所生起的事情,只是正念于所生起的事情,接受平静和不平静,以至接受任何的内心状态。请容许平静自然地到来,你不能以强迫的方式去得到平静,不能以有所求的态度得到平静。另外一篇经文说到,当有慈心的时候,内心便自然会变得平静。因此,不需憎恨事物,不需和事物搏斗,不需抗拒事物,不需操控事物,只需知道有什么事情在发生,然后让平静自然生起。

  佛教禅修的目的,是让我们从苦恼之中解脱出来,但有时我们反而在修习出入息念的时候为自己制造更多的苦恼。当我们修习这个简单的方法时,我们能在修习的当下体验到没有苦恼存在。因此,当有思想生起时你不会苦恼,你只是知道内心有思想。当你听到声音的时候你不会苦恼,你只是知道你听到一些声音。当身体有痛楚的时候你不会苦恼,你只是知道该处有痛楚。当内心不平静的时候你不会苦恼,你只是知道内心不平静。当你发觉不是和呼吸在一起而是在别处的时候,你不会因此而苦恼,你知道刚才没有正念,你只需重新提起正念,然后返回呼吸之中。

  有一点我们要记着的,就是当我们在这里坐禅的时候,我们修习正念,我们也应该在做各种事情之中也保持正念。当你再次返回这里坐禅时,你只是继续保持这个正念。

  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个缅甸的禅修方法。大家可用来作实验试试看。这方法是当你有思想的时候,只是留意它,只是给它一个标签:“想着一些思想。”这是一个有趣的方法,它能令你不会卷入个别的思想之中。当你在想东西时,只是知道在想东西,你能留意到它,然后回到呼吸之中。当你听到声音时,不用给它“飞机的声音”或是“人们在说话的声音”的标签,你只需给它一个标签─“声音”。又或者无论在身体上经历着什么的感觉,你只需视它为一种感觉,你留意到它,给它一个“身体感觉”或“感受”的标签,然后回到呼吸之中。这个方法的不同之处是用语言来标签事物,而在之前所介绍的方法是不用语言说话,你只是觉知事物。

  以上是有关修习出入息念的一些要点。在志莲净苑的时候,我曾谈及这个修习的益处。如果你们有相关的问题,可以稍后提出。现在让我简略地谈谈慈心的修习。因为有关这个修习我已经说了很多,所以在这里我打算谈一谈慈心禅一个重要的地方,就是它能帮助我们体验喜悦。

  佛教禅修的进程是首先去对治五盖。我们可视五盖为不愉快的情绪,我们可以运用慈心禅或是运用出入息念来对治五盖。有时当五盖或不愉快的情绪不在时,我们能因此而体验某些定境,这些定境在某程度上也可以视为正面的情绪。之后,当有喜悦时,正如我之前提过,不要执着这些喜悦,不把这些喜悦执着为我或我所,明白它们只是些不断转变的东西,是无常的,还有去明白我们不是真正拥有这些正面的内心状态的。以上就是用一个简单的说法来说明佛教禅修的进程。

  有关慈心的修习我就说到这里,如果大家有问题的话可以提出来,这是我们今天所修习的。有没有关于这两种修习的问题或困难呢?……如果没有问题的话,我想说一说我们明天所尝试的修习。明天是给情绪的一天,既给不愉快的情绪也给愉快的情绪,但在某程度上,对治不愉快的情绪较为重要,因为不愉快的情绪为我们带来苦恼,这也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所需要去对治的东西。我想,我们每个人也很熟悉不愉快的情绪吧。没有任何一个人──包括我自己在内──不曾经历过它。去探索、去反思及去找出哪些不愉快的情绪对自己有最大的影响,这将会有很大的帮助。所以,明天的修习也许很有用,去对治在日常生活中常常困扰自己的情绪。我已经介绍了一些对治的方法,我会尝试去重温它们,也许再提出多一些方法。

  一种我一再强调的方法,就是当它们生起的时候,学习友善地对待它们。若憎恨它们,不喜欢它们的话,就会给它们更多的力量。还有,若憎恨它们及不喜欢它们的时候,我们也许会推开它们,压抑它们,这也是不太好的,因为它们可能会在你意料不到的情况之下再次出现。所以,只是去觉知它们,只是用正念去感觉它们,这是正念的重要性。

  另一方面也是很重要的,就是我们需要去学习不给这些不愉快的情绪减号。所以在明天,如果它们生起的话,请给自己一个大加号,因为明天我们学习去对治它们,所以我们应得一个大的加号。即使在日常生活中也一样,当它们生起的时候,不用给它们一个减号;你可以给它们一个加号,然后利用它们作为禅修的对象,这将会是一个十分有力量的方法。

  另一个方法正如我一直强调的,就是从它们之中去学习,去了解它们,探究它们。如果你憎恨它们或想避开它们的话,你怎样能够了解它们呢?如果你已经准备好要向它们学习,如果你能开放地面对它们的话,那么明天我们将会等待它们的生起。当我们等待它们生起时,你认为会有什么事情发生呢?

  A.C.:它们可能不会出现。

  导师:正是这样。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发现,希望你们能在明天体验得到这一点。所以,当你害怕它们,当你不想它们出现时,它们就会出现。而正如我所说,如果你对它们有准备,邀请它们出现,能开放地面对它们的时候,它们就不会出现。所以我希望你们能体验到这一点。

  在第一天,我曾说过在这个禅修营中我们会去修观,修观不只是带来愉快和平静的体验,当中还有怎样去对待不愉快和不平静的体验,这就是我心目中的观慧。当你在这里禅修的时候,当你在这里培育出这些技巧的时候,那么在日常生活之中,无论愉快或不愉快,平静或不平静的情况生起时,你会知道怎样对待它们。

  根据佛陀的教导,有两种很重要的观慧,第一种是:认识事物是无常的,无论什么东西生起,它必定会灭去。所以,我希望明天你们也去培育这种观慧,不要刻意去逃避任何生起的东西,不去操控它们,而是当它们存在的时候,让它们存在,也让它们离去,让这个无常的法则自然地运作。第二种观慧是:认识它们是不属于你的,因为它们只是访客。访客的特质是它们会到来,它们也会离去,这即是说你不拥有它们的。我希望大家试试以上的方法,从中开展出自信,依靠自力及信任自己,容许任何不愉快和不平静的体验出现,因为我们知道怎样做。这是十分重要的。

  明天我们不单会去对治不愉快的情绪,我们还会尝试运用正念去找出它们不在的时候。这是另一个很重要的方法,很重要的观慧。我们给了这些不愉快的情绪那么多的力量,那么多的能量,以至当它们没有出现的时候,我们甚至连它们没有出现也不知道。所以,在明天请作出努力,只是去检查自己的内心处于一个怎么样的状态──现在我有不愉快的情绪还是愉快的情绪。重要的是当有不愉快的情绪时,正如我所说,不要给它们一个减号;而当有愉快的情绪时,不要给它们一个加号,不要执着它们不放。没有加号,没有减号,学习如实观察它们。所以明天将会是这个禅修营中很重要的一天。现在让我们做一些美妙的念诵吧。

  念诵

  让我们在心中制造一些空间。……大家能否听到昆虫的念诵呢?我们能很隐约听到。……

  当我们安住在声音的时候,是否会有较少的思想呢?因为在聆听声音的时候,我们是不需要思想的。……

  很多谢各位。

  慈心禅

  [坐禅中的导引]

  让我们只是安住在这个十分美妙而友善的气氛之中。……

  对此刻生起感恩之心。……

  我们能否觉得这里有如一个善知识的大家庭呢?……我们能否祝愿在这个佛殿的每一个人呢?……愿这佛殿每一个人都健康、快乐及平静。……

  [响磬]

  让我们互相问讯。

  愿你们睡得安宁及安宁地醒来。

 
 
 
前五篇文章

葛荣·三摩罗罗顿居士文集:1998年 禅修营第四天

葛荣·三摩罗罗顿居士文集:1998年 禅修营第五天

葛荣·三摩罗罗顿居士文集:1998年 禅修营第六天

葛荣·三摩罗罗顿居士文集:1998年 禅修营第七天

葛荣·三摩罗罗顿居士文集:1997年 为何我们需要禅修

 

后五篇文章

葛荣·三摩罗罗顿居士文集:1998年 禅修营第二天

葛荣·三摩罗罗顿居士文集:1998年 禅修营第一天

葛荣·三摩罗罗顿居士文集:1998年 一日禅(下)

葛荣·三摩罗罗顿居士文集:1998年 一日禅(中)

葛荣·三摩罗罗顿居士文集:1998年 一日禅 (上)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