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苟嘉陵:做个喜悦的人-念处今论 十二、今日修行之二边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苟嘉陵:做个喜悦的人-念处今论  十二、今日修行之二边

  ——神秘主义与玄学

  我希望大家不要以为我指的神秘主义或玄学,是在指某一宗派、某一道场,或某—个人。我指的是当今佛教文化中普遭存在的一种现象。他们所形成的思想与态度,有可能出现在任何宗派、任何道场、任何个人的活动与修行中。而且所谓“文化”,它的影响力是具体而微的。人只要是和此文化有关,就或多或少都会有此文化中的一些思想和心态。

  所谓神秘主义,我已在前面章节中大概提过。它是一种“心态”,而不是一种思想。虽然不是一种思想,但并不意谓着有神秘主义倾向的人皆只是一群迷信者而没有思想。相反地,许多有此倾向的人反而特别有思想。在人类文化发展的过程中,不仅是宗教往往有神秘倾向,其他诸如文学、哲学、

  艺术,甚至近代的科学,其中都有杰出的宗匠有神秘主义的倾向。一个人有没有这种倾向,给人的感觉往往是很直接的,会明显地表现在他的生活与作晶里。近代艺术中如表现主义大师曼曲(MUNCH)的作品,就颇强烈地有神秘主义的色彩。文学中如爱伦坡;霍桑、卡夫卡,皆很明显地在作品中流露出神秘主义的精神。故一个人是不是有此倾向,往往并不是和他的聪明才智或创造力直接相关的。许多对文学有颇深入研究的人,皆认为神秘主义甚至是文学中的一个主要推动力。而许多文学大师虽不是神秘主义的代言人,但皆在其人格及作品的一面展露出神秘倾向。像莎翁剧作中的 (仲夏夜之梦)及<暴风雨)就是典型的例子。

  简而言之,神秘主义心态意味着一个心灵对人生及宇宙中种种不可了知现象的一种回应。它并不一定是“迷惑”的;但它是一种“未定”的心之状态。它不知不觉地架构了一个未被充分了知的心之世界,而使自己能游于其中。而未被充分了知的东西,往往就是有吸引力的,也是“神秘”的。

  神秘主义的心态并不一定是完全不好的。有的宗教家或社会改革者用神秘主义作诉求,其目的是帮助他人,也做了许多善事。我们不能一竿子打翻一船人地一定要指责或批评他们。但站在佛法弘扬者的立场,我们不能鼓励神秘主义。因为佛法讲的智慧,是要修行人如实地看出人生的真相进而了解灭苦之道。以佛法的立场看;神秘主义的心态并不是“恶”,但是“障解脱道因”。因为修行人一旦精神陷入神秘主义之中,慧眼就被遮障了,人也会变得较不灵活而失去了敏锐的观察力。此时想要他去观察苦因及自己的种种执著,是很难的。神秘的东西像醇酒,是迷人也是醉人的。人一旦习惯性地游于其中,就像一个很轻松解除武装了的醉汉,他的确是哲时处于一种“较不痛苦”的境界里的。但他也是醉的,步履不稳的,不知道自己会往何处去。

  人之所以会陷于神秘主义心态中,是一件很奇特并很复杂的事。至今人类学家及行为学家仍在研究阶段,尚未能提出一种公认科学的解释。站在佛法修行者的立场,我以为是有必要去用智慧看出其原因的,否则就无法离开因这些原因而生的偏执去行中道。

  我以为神秘主义之所以会形成,其最基本的原因仍是因对世间最“神秘”的现象——死亡的恐惧。人因为执著于生命,但对生命现象的真实情形却不了解,遂对“死亡”产生了种种幻想,而兴起

  一种恐惧不安的感觉,而且这种感觉会随着年岁的增长而与日俱增。人间种种欲乐虽暂时能淡化这种哀愁,但同时它们也加深了人类对生命现象的执著,也就更加深了哀愁。这就是所谓“凡夫的悲剧”。

  人在苦之已极的情形下,就会无条件地投入一个神秘的美好存在,使自己得到安慰。故有位哲学家认为不是上帝创造了人,而是人创造了上帝。这种体认虽不是一件可在科学上被证明的事,但其中所蕴含的深刻智慧,是不难被有智者所了解的。

  另外如人本身在生命中的“不安”及不能接受自我,也是形成其走入神秘主义的原因之一。人一旦幻想自己已进入一种超然物外的神秘存在,就能暂时地浑然忘我而得到一种解脱。

  最后一项原因,就是人类的贪欲心。人往往有数不尽的希望,对生命有无限的要求需索。但当欲望不能满足,或不能确定有一天会满足时,就容易走入神秘主义,使自己得到一个无来由的“保证”——有一天自己的希望是会达到的。

  又有些人总觉得现实生活太无味、无趣,总想弄出一些神奇的事才比较刺激。故一天到晚谈的都是些神秘的事。这种人事实上也屑于贪欲的一型,不能满足于现实而作幻想式的白日梦。

  对于以上三种造成神秘主义心态的原因,我对第一种是抱着较同情的态度的。人在没有由缘起去深观五蕴(五蕴;指色,受、想、行、识.佛指出人为此五样东西的组合体,故没有实体。)而看破生死以前,  “那个苦”总是有的。有的人根性较开朗,不去想太多,故这件尚未发生的事对他的影响不会太大。但有人想的就较多,老是不能摆脱死亡的阴影,结果的确是颇痛苦的。这种人会投入神秘主义;减轻自己的负担,是可以理解的。

  虽然可以理解,但我绝不鼓励佛法的修行人这样做。因为佛法中有解除这种苦痛的方法——即所谓的“看破生死”,或“了生脱死”。佛法中所提供的理论及方法,虽不是一天两天就能成功的,但它是一样实际可行的东西,而不只是一个神秘的梦。在真正的佛法仍在世上的时候,修行人不去努力精进,使自己真的彻悟缘起,不着生死相而得自在,却紧抱着一样自己想象出来的梦境不放、以为很安全,不再怕“死亡”。这种现象实在是不可取的,是佛法衰落的现象。其他人无缘得遇佛法也就罢了,不可强求。但学佛人若不知精进,反而一天到晚迷迷糊糊地活在神秘梦中睡“生死大觉”,真是麻木已极!修行人若仍未能看破生死,则应该赶紧努力,亲近善知识,务必要能将这众生皆粘于其上的生死幻网“看破”才好。诸位能做到这样,菩萨道才不是空谈。否则这生死幻网一收一放,昨天才立了誓愿,今天又不知哪里去了。连什么是众生”都不了解,还谈什么“度”?只不过是些不切实际也不着边际的呓语罢了!

  讲了这许多,大意就是我虽不反对“宗教”对人类所提供之安慰,但我认为学佛人当勤修四念处,至少要保持一个清醒的头脑i不可为神秘境界所迷,为美丽的幻境所转。当难行能行,难忍能忍,努力如法精进。佛法为世间眼目,要靠大家的努力才能常明。苦众生也只有用慧眼照见生死实相,才得以真正令苦止息。学佛人就算今生不得悟,亦当于此不得悟中得不得悟之自在。见一分执著放一分,见九分执著放九分,而不作非分“非缘”之想。切不可人云亦云有样学样地跟人乱钻乱动,陷于神秘主义之中还不自觉;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还要说自己学的是佛法,真的成了如入宝山空手回的笑柄了!

  另外如有任何人因:“不安”而走入神秘主义,

  事实上也是颇值得同情的。众生因缺少智慧,却又执著于“自我”的观念,遂产生种种不安的行为。当执著较严重的时候,那种不安也就成了一种苦。事实上也许因“不安”而走入神秘主义的人,比因“生死苦”而走入者反而要更多,更普遍。因为它不是一件尚未发生的事,而是—个现在的事实。

  造成人的不安有许多不同的原因,但其中一项最大的原因仍是人自身的“我执”。了解缘起者知道一切皆是因缘所生,有怎么样的因就有怎样的果,就不会在这流转现象中强烈地去认定这就是“我”,或这就是“我的”缺陷一他会如实地见到哪些是缺点,哪些是执着,而心平气和地接受、反省、改进。人若一旦强烈地在流转现象中立一个“人我”的分际而执著其中,就往往会不能接受事实而引起不安。如老是怀疑自己很丑而不敢见人或照相,或者是觉得自己很笨而不敢在人前表达自己的想法。这些都是“不安”及“我执”强的表现。当用四念处当下照见自己身体上的紧张(身念处修行)、心里的不安(心念处修行)及因此不安而生的那种感受(受念处修行)。照见了还不够,还要能用四念处的离执力去放下那些执著,使自己当下就能由不安中解脱出来。若要溯本追源,修行人则

  当在自己的思想观念上作进一步:的观照(即法念处的修行),去找出是哪些观念使自己产生了这些执著。如能用四念处的洞察力看出来了,知道是因自己很强地抓着一些“美丑”、“染净”、“人我”的观念而自苦,则从此就可“大安心,’了。美丑原自心生,各人心有不同。人若执著于“美”,而不能在美中亦见到“丑”,就要流浪生死受苦。修行人若不受美丑相的束缚,心得自在;则能在世间的平凡中见到神奇,无味中见到生趣。此时心中所体会到的“美”,又岂是为“相对相”所束缚的凡夫所能了解的!

  消除不安,真正有效的仍是缘起正见和四念处的修行。光是靠一些心中想出来的神秘境界去自我陶醉,情况虽暂时会变好,但终非究竟解决之道。佛教徒当努力修行,使自己成为一个轻松安和的人,再以自己为例子,使其他人也能由不安转为安和。若不能使自己轻松安和,反而学他人陷于一种精神的神秘主义中,则是佛法逐步沦亡的表现。凡我同修,能不深自警醒吗?

  至于最后一种神秘主义的因——贪欲心,则更等而下之,不是修行人该有的表现了。修行要有耐心与恒心,今天不成则明天再试,明天不成则后天该向善知请益去作自我调整。切不可一旦不成,就自己迷自己地去幻想什么神通,什么“元神出窍”诸事,终日迷于其中而不自觉。这样就会如过去南怀瑾老师所说的成了“神经”,而不是神通了!

  谈到这里,我们必须澄清一下修行人对“神通”的中道态度与看法。

  我并非反对神通,也不否定佛菩萨的神通,但今日修行人普遍地为神秘主义所迷却是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故我以为有必要提醒大家佛法重智慧与德性的特质,而对神通采取“中道”的态度。

  所谓中道,就是不取不舍。不执著于神通,不为它所迷惑,但同时也不否定它,不排斥它。真正有缘起正见的人,能了解一切法的缘起性,而对一切法不会产生“有自性”,离开“缘”而仍能知一切、见一切、入一切的想法。缘生的东西均是有限的,不是在任何情形下皆如此的。修行人若明了这一点,则不会为自己的任何能力所迷,也不会为任何他人的能力所迷,而能用缘起正观一切。能如此,则远离了“取”的一边。知道就算有所谓“神通”,也不是“绝对如此的”、“自性如此的”。既是缘起如幻的,则和其他叫“非神通”一样地不可执

  著。一旦执著了则一定是苦因,障解脱遭因。

  虽不执著,但也不排斥,并不一定要把它打倒。缘生如幻的东西,执取是偏执,厌恶也是偏执。睁眼见色,张耳闻声。声色本身岂有好丑染净?只是人们心有执著,自己妄生分别而自苦。若有人欲不睁眼不见色而得解脱是愚痴,则欲除掉自己或他人的“神通”才算解脱者,一样也是愚痴。若人能用智慧照见了神通的如幻性,不取不舍而行中道,才是修行人应有的态度与立场。

  今天有许多人用自己的;“神通”作吸引他人的方法而弘扬佛法,我以为这一点是不值得鼓励,且有待商榷的。我们且抛开这些入神通的真实性不谈,仅就事论事地讨论这件事。:我以为就算此人的神通是“真的”,用神通作号召仍十分不妥。原因很简单,因为神通易助长正见不深者神秘主义的心态及向有神通者权威崇拜的心理,而形成修学上的障解脱因。人因为见他人有“神通”而心生钦羡,遂欲修学而和他一样,·是不正确的学法动机,在佛教中被称为“不正思”;会使得修学者在心态上不去作自我的省察,发现自己的缺点,而仅是在一心;冀求一种神秘能力。如此则是以贫欲心学佛法,其修学的结果不是“有神通”就是“无神通”。此种人无法碰到解脱道的边是很可以想见的。而未真正的了解解脱道者,谈菩萨道也是空洞的。你用一切的手段去吸引众生,但却不知道如何教他们用正确的方法去行灭苦之道,则已失去了用方便法门吸引众生的目的了。此时的“方便”已不能成其“方便”,而成为主题了。于是你神通我也神通,你出窍我也出窍,大家不是在弘扬佛法,而成了在演“封神榜”了!

  佛法从来不用神通为主题、也从不以得神通为目的,是可被我们确定的一佛法真正强调的,是“六通”中的“漏尽通”。即一个修行人在彻底断尽贪嗅痴一切烦恼后,无复再有一切执著的“阿罗汉”境界。这个“通”才是真的佛法中的神通。修行人要能具慧眼,看穿一切而不为一切所缚,才是真的“大雄”。否则任你能上天入地,呼风唤雨,知古道今,仍只是六道中事,有为境界,不为圣者称叹,只为凡夫所迷。<金刚经)中所云“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也就是在阐明这个道理。希望各位同修能善自用心,今后千万不要再迷于这些稀奇古怪之事。好好修四念处,活在当下,不要再使自己陷于神秘幻境。大家只要好好地深入缘起,日常生活中一心一境地行四念处,我包你时节

  成熟时自然心光发明照十方刹。到那时候与诸佛菩萨同一鼻孔出气,三界六道皆是你度生遭场。佛与众生等,烦恼亦与菩提等,通与不通皆只是小儿之戏。诸佛菩萨和十方魔王在你面前现一切大神通变化相,也迷不了你。显密教一切的上师本尊皆为你“灌顶”,你也笑眯眯地为他们灌顶。那时你才算真有了“神通”,不再在生死海中为自心幻境所迷。否则真是见佛为佛迷,见魔为魔迷。别人只要一称自己是什么“金刚”、什么“上师”,又是从雪山来的,又是哪里来的,你就六神无主了,马上陷入了神秘幻境中而无以自拔;其实色不迷人人自迷,你自己若心不迷,不贪他的“神通”,他就算能移山倒海又奈你何?修行人以正眼观之,他能移山倒海我也是自我观照修四念处,他不能移山倒海我也是自我规照皆四念处。我的执著要靠我自己去看破放下,关他何事?他就算是真的“金刚上师”,最多只能帮助我去看出我的执著。至于放不放下,就全在我自己了!

  若有人不教你用自己的智慧去自我省察,纠正自己的缺点,放下自己的执著,反而教你一天到晚恭敬他、服侍他、供养他,告诉你这样做有“不可思议”的神秘功德。我敢直言不讳地告诉你:“这个人不是善知识,是个败坏正法的蛀虫!”无论是显教密教,出家人或在家人,皆是如此!这人就算能拿出一切“文件”证明自己是从释迦佛代代传下来的正宗,并得到当代一切法王的印证与印可,只要他教的不是要行者用智慧去自我观照省察,自我调整,我的看法均不会改变。

  真正的佛法是平平常常的道理,它有其深刻的理论但绝不神秘。并不是现在才如此,而是一向都是如此。因为人本身的执着与愚痴,才把一样从来不神秘的东西弄得很神秘。凡我同修,务必要勇猛精进, 自净慧目,用四念处的离执力使自己由神秘枷锁中走出来。否则一天到晚在白日梦中打滚,他说得越玄,你抓得越紧.长此下去能不“成魔眷属”而入邪道,也是很难的。

  今日所谓用神通吸引徒众的外道如此之多,且其信徒如此之众,我以为正是佛教本身有缺点造成的现象。佛教本身如果很完善而没有问题,能令学习者安于正法,喜于正法,则是不会有如此多的外道打着佛法旗号的现象的。大家仔细想想对不对?如果有理,则“佛教”本身是不是该痛定思痛地做彻底的自我反省与检讨呢?还是只是抱着“汉贼不两立”的态度去和外道划清界线呢?

  区分出哪个是正,哪个是邪,当然是很重要的。但如批评别人不正,要有自己的立足点。今日所谓“正统”的佛教之所以无法有力地批评外道,正是因为自己在立足点上不够正,不够稳固的原故。

  随便举个例子,就拿本章所讨论的神秘主义来说吧!我们如果说神秘主义是障解脱道因,易形成权威主义的心理而不可取,故大家不要去信仰“非正统”的附佛法外道。但我们如果平心想想:“神秘主义与权威主义难道不存在于传统的佛教中吗?”则我以为传统的佛教是很难站得住脚的。如果事实上是大家都用神秘作吸引信众的手段,为什么你的神秘主义就是正宗、而他的就是邪魔外道呢?如果说你拜的是菩萨,场所是有出家人主持的寺庙,故是正不是邪。但今天我们已可以见到有所谓大外道者亦出家,亦建寺,拜的亦是菩萨。如此一来,为什么你的寺庙就是正,而他的就是邪呢他当初出家亦是请正统的出家人为他剃度呀!

  至于讲到权威主义的学习心态,山头主义的组织表现,传统佛教就更没有话说了。中国人不只是宗教如此,学术、政治、商业皆如此,一向都是有权威主义心态的,山头主义也只不过是事实。一个佛教团体中,通常一定都有一个无上的权威。而整个团体的运作和活动,也皆以该权威为中心。一旦这个权威不能活动了,则整个团体也就摇摇欲坠,这个问题实在不仅是佛教中的问题,:而是整个中国文化的问题。但今天我们若检讨佛教内的缺失,我以为彻底反省权威主义心态对学法者构成的影响,实在是当务之急。

  权威主义在学习佛法的过程中,所产生最大的问题是它鼓励学法者“接受”他人思想的心态,而不鼓励其发问与怀疑。它鼓励学习者作“闻慧”的功夫,却在进一步的“思慧”上形成障碍。结果使得学习者缺乏自由思考的能力,成了一个“图书馆馆长”,储存了许多资料在自己的脑海里。但毕竟学法者若没有自己站起来问问自己这些资料到底是不是真的如此,是不是真的有用,而亲自去思考它们,抉择其重要性、适用性而纳入自己实际修行的天地,资料仍只是资料。是不会自动发挥其作用而令修行人进步的。故在传统式的权威主义学习心态下,较多的学习者大多是在做图书馆馆长的工作,吧资料整理、建档、归档。讨论时则拿出来念念,盒完仍归档。天资较佳者则储存的资料较多,而且找资料时较快,也较能找到较多的相关资料。但无

  论找得再多再快,他所说的话永远是在“佛怎么说”、“祖师怎么说”的模式中,而从没有自己真正的见解。你若问他怎么没有自己的见解,他反说有自己的见解是“所知障”,是“我执”深的表现再不然就说些什么“妙高山头不许商量”之类的话,摆出一副“武林高手”的神秘姿态。像这些佛教界中流行的思想和心态,事实上都是神秘主义、玄学、权威主义的产物,不是佛教本来的面目。当今的修行人,唯有好好地修四念处,在自己的每一个念头上去看自己的那些心态,然后对其不再执着,也就是所谓的看破、放下,也就是我们一再强调的“放下包袱的过程”——苦、集、苦灭、苦灭道,然后修行才算修行,才如实。否则一定仍在当今流行的这些心态中打转,尚未开始修-行还不知遭,还自以为自己是正宗、正道呢!

  闭关自守的心态,也是中国人性格的一部分。关起门来称王,谁不会?结果形成佛教界一山又一山的山头,每一个山头都觉得自己最高。而每一山中都有“山大王”,各领徒众,占据一方。结果形成佛教中教团与教团间甚少往来,大家皆有颇重的门户之见与宗派意识,也就不能彼此切磋学习,交换心得。佛教这样发展下去,不形成一滩死水也实在是奇迹了!

  讲来讲去,谈了佛教中许多的问题。但我主要的目的,仍是在讲四念处的修行。大家不要以为这些事和修行没有关系。事实上修行人若不能自觉而走出这些神秘主义与权威主义的圈圈,他的修行是不能深入的。不能体会解脱道的精神,也就不能发挥菩萨道的旨趣。有神秘主义的心态者、修出来的东西总是神秘的。一天到晚不是见到这就是见到那,一辈子都在“活见鬼”而不自知;若不能自己发现自己的心态,你给他讲所有的佛经都是没用的。他听进去的也仅就是经中“精彩”的神通变化部分。我就是把四念处的技巧从身到受一直到法念处都说尽了,他修出来的仍是身上的神通,受上的神通乃至法上的神通。故人若不自悟自觉,实在是一点办法也没有的。

  神秘主义较明显,一般人应皆感受得到。而玄学的存在及其影响力,就只有对佛学理论及其发展过程有较深入之认识者方能见到。简而言之,就是当学理只是为了学理而存在,或是为了“回答问题”而存在时,它就会开始走上玄学化的道路;而失去了佛教实践的意义了。心的架构本身是抽象的,它可以复杂到无穷尽。但若它失去了四念处中

  洞察力与离执力的功能,佛法就已不是佛法,而成为纯粹的心之架构了。当然,它也就能成为执着的对象而形成障解脱道因。佛法的理论,从来就不是为了要能圆满地说明或解释这个世界的。这个世界从不需要说明与解释,而是执相凡夫才需要说明解释。一个人若发现自己有修行的需要,他就修行了,并不需要了解这个世界到底是有的还是没有的之后方可修行。人在修行到一个程度后,对一些问题会有一些较过去更深入的看法,但修行的整体并不是建立在这些看法上。修行应该建筑在人对人生苦恼的认知与了解上厂也就是四谛中的“知苦”与“知苦集”上。

  现代许多颇有知见的佛教徒,能很圆融地把佛学中的一些理论发挥得很好,这固然是好,但佛法的重点应在实践,而且一切的理论皆一定要在实践上有其作用才行。离开实践谈理论,不论理论讲得再圆满,毕竟是不着边际的。

  现代人研究佛法,·往往讲了许多佛法的“世界观”、  “宇宙观”等等,或研究论证六道的有无“轮回”的真实性等。我不敢妄议这些研究没有意义。一个相信六道轮回的人,至少在行为上不会有太大的偏差,而对不当做的事知所戒惧。但我要指出的是人不需要了解佛教的宇宙观也能修行,甚至不需要接受六道、轮回,也能修行。六道、轮回等观念,并不是在眼前能完全看到的事,也不是我们一般人生命中直接接触得到的。一个人的修行如果必须建筑在这些观念上,他的修行是不坚固的,禁不起试炼的。而这些观念的接受与否,也都不是佛法的主题。

  当我们听到一个观念,或在书上看到一个观念,或在自己心中兴起一个观念,则我们当知这是一个“观念”,这就是“法念处”的修行。如实观诸法,于中不取亦不离。这就是佛法的主题。人能如实地看见观念是观念,不多加什么,亦不减少什么,就不会去辩解须弥山的有无,或六道、佛土、地狱,乃至众生的有无了。佛经上讲的就是佛经上讲的,佛经上没讲的就是佛经上没讲的:我知道的就是我知道的,我体验过的就是我体验过的。修行人能一根肠子通到底的知道实际的情形是如何,许多争论不休的问题就皆可迎刃而解了。佛陀当初之所以会不厌其烦地对学人开示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及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尘的道理,就是要修行人不要忘了——这个世界只是我们根尘相对所浮现的影像。在此暂时显现的影像

  中想要“得到”什么或“证明”什么,根本就是颠倒梦想。佛法根本就不是一件那么复杂的事情,要了解了那么多的名相方能体会。真正的修行人只要能了解自己生命中最简单直接的事情,也就是,“看只是看”、“听只是听”、“想只是想”,能用四念处见到了这些最简单不过的事,当下就能远尘离垢得法眼净。如实观事实;亦了知那只是“事实”。

  能对事实和自己的所见皆不执取,就能逐渐深入佛法的“般若慧”而明了什么是“不二”了。入“不二法门”者,深知观念就只是观念,名言就只是名言。能清楚地看清了一个东西的“自相”,就能看见了它的“边”和有限性。如果同时也能深刻地了知一切法的“共相”——也就是其由缘所生而无有自性的道理,我们的心就“自由”了,生命也就开始会透着法的芳香。此时一切世间的纷乱吵嚷,皆在诉说着诸佛妙智慧海法性空寂的美妙音乐,而我们正是这无言的法界交响诗中的一个音符。每一个音符皆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每一个众生亦原原本本就是如来。修行人若能亲切地有这样一种体验,法念处的修行就算是有要领了。此时哪里还会去执著什么大小与权实,原始与末后?一切法本无始终,是执相凡夫妄生分别,佛菩萨才会随顺众生地“作小儿言语”。我们凡夫于此未深刻了知,反而引经据典说古论今。讲来讲去;凡夫的字典里只有二个词——“我相”与“法相”。而所谓的“三界”与“六道”,就是围着这二个东西一年到头刮不尽吹不完的“风”。佛法的修行不能靠众生的取相、执相。要靠修行人以慧眼观世间。深解缘起法者,于生灭相中不起有无二见。见生是生,见灭是灭,随顺法性而不起生灭之自性见。见一切相(包括思想、观念)皆如《维摩诘经》中之天花乱舞(1),而于诸花不取不离。能如此才能见须弥是名须弥,自在无碍。否则可有得辩了!但你就算使全世界的人都相信须弥山是真的有或假的有,这仍与你与众生的解脱了不相干,对不对?

  佛法能不能在世间站得住脚,一向不是靠能不能用当代流行的思想或学理来阐释的,而是靠佛教徒本身能不能深刻地知法、见法,并如实地行法以提升生命。如果能够,用一切世间的学问来阐释它,都不会有问题。而如果不能,任你把佛法分析得和所有现代科学皆扯上关系,它毕竟仍是薄弱的。自己站不起来,当然也就没有生命力。

  (1)《维摩诘所说经》中有天女散花的描述,以花比喻一切法。人若对法有所执取,则花就如磁石一般地附于身,挥之不去。

  四念处讲究的佛法修行,是活生生的活在当下,活泼而洋溢着澎湃的生命力。修行人除了能有如实现诸法的智慧,及使自己及别人感受到喜悦的人格外,最重要的是佛法的修行人有一种“生命的能力”,使修行人的生命不仅是一些理论再加上—些感情。

  一个人到底有没有慈悲的人格.是一件无论这不是对众生有爱心,也是十目所见、十手所指的事实。

  尤其在今天资讯发达的世界文化舞台上.佛教徒尤其应该展现出佛教文化中有爱心的人格内涵。让世上的人们感受到一种并不是因为什么哲学或什么宗教。而自然由人性中流露出来的爱,去滋润干渴枯寂的现代人的心灵。也只有这样,才是在20世纪的今天弘法的“方便”。由一个慈悲的人格中流露出来的爱,和由一个理由或一套思想中流露出来的东西,是完全不同的。一个人当然可以因为惧怕“六道轮回”而去做很多善事,但奇怪的是只是因为这些“教理”而生的行为,往往没有感动人的力量,不具感染性。没有中国传统中所谓“君子之德风”的道德力量。我曾在电视上看见德瑞莎修女在非洲难民营中拥抱一个病中儿童的片段录影,觉得非常感动。她看到该名儿童的时候,很本能地就张开双手奔向前去,要去抱他。而这名儿童也好像很自然地被一种吸力吸住了似地,自动地就由他人的怀里迎向修女。两人拥抱了几秒钟,镜头就转到别处去了。整个的几秒钟里,修女皆是背对着镜头。也许她并不知道有人在摄影。但在短短的几秒钟里,我感受到了一种人性中极光辉的东西。修女的奔向前去是如此地快速而自然,没有一点思索……我发现自己无法用言语去形容那一种感受。那是一种爱,一种慈悲的人格。每次我在电视上看到这个镜头,皆会深深地被修女的人格感动,也令我哉觉得自己的生命被唤醒了,只因为那几秒钟的拥抱。

  真正的爱是很直接的,真正的修行也是。四念处的修行简单来说就是要人直接地去面对自己的人格,提升自己的人格,而不是因为一些看不见也摸不着的假想,而应该或不得不采取的行为模式。

  许多佛教徒在研究佛理的过程中,往往有颇浓的宗派意识或学派意识,只要其他人有一点点和自己的见解不一样,就把其斥为“外道”,或动不动就说别人“不究竟”。而事实上在佛教发展两千多年的历史中,宗派与宗派间的对立,也是比比皆是。这就难怪许多学佛人会有这样一种性格。以我看来,这种现象就是佛法玄学化的表现了。

  喜欢作纯抽象思考的人,每每是极执著的人也最容易和“异己”对立。一旦知道了一点道理就以为自己了不得,而不把别人放在眼里。事实上这一种人哪里真的见到了人生中的事实?真的见到诸法实相的人不会觉得自己和别人有那么不同,更不要说会有一种高高在上的态度了,而越是深入四念处直观人生的修行者,应该更会觉得自己只不过是世上芸芸众生中之一而已。我以为这一点,是很值得修行人反省的。

  “教内”往往有数不清的“空有之争”、“究竟之辩”。动辄数十万肓地讨论一个论点,觉得自己是不得不为真理辩争。而事实上是“教外”者完全都不知道这些人在讲些什么,也看不懂。这一种现象的存在,能不承认就是把佛法理论抽高于生活的玄学化现象吗?佛教徒及佛法的宏扬者如不能走出这一个抽象的牢笼,在20世纪末的今天谈宏法,总是“抽象”的。

  我觉得整体的佛教修行,该直接探讨更多实际人生中的事,面不应该再去讲太多的纯理论。应该让更多的非佛教徒觉得佛法讲的东西是和他的人生有直接关系的,而不是另一个“星球”上的东西。应该是更落实,而不是更抽象。

  这就是我对所谓佛法玄学化的浅述。



 

 
 
 
前五篇文章

苟嘉陵:做个喜悦的人-念处今论 十三、形式、修行与唯

苟嘉陵:做个喜悦的人-念处今论 十四、修行与形式主义

苟嘉陵:做个喜悦的人-念处今论 十五、方便与究竟

求那跋陀罗译:杂阿含经卷第一

求那跋陀罗译:杂阿含经卷第二

 

后五篇文章

苟嘉陵:做个喜悦的人-念处今论 十一、不要轻易地作价

苟嘉陵:做个喜悦的人-念处今论 十一、不要轻易地作价值

苟嘉陵:做个喜悦的人-念处今论 十一、不要轻易地作价

苟嘉陵:做个喜悦的人-念处今论 十一、不要轻易地作价

苟嘉陵:做个喜悦的人-念处今论 十一、不要轻易地作价值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