苟嘉陵:做个喜悦的人-念处今论 十一、不要轻易地作价值评判——法念处修行的诀要(9)
过去未修习四念处以前,我容易在一种状况下感受到一种颇强烈的苦闷,就是当我站在一边,而见到远处有一群人在热闹地进行某一件事的时候。因为是在远处,故我总不知道他们真正在做什么。但也正因为不知道,故他们的“热闹”总是会提醒我人类存在的卑微、无奈与无意义。在大学时代我接触到了卡夫卡的小说,觉得他说了一些这个我自己都不大明白的感觉。于是我买了卡夫卡英译的全集,成了他的读者。但毕竟忧苦仍是忧苦,并没有因为另一个人有类似感觉而有不同。
后来修了佛法,尤其是法念处,我才越来越看清了为什么自己会有这种感觉,而逐渐传诵了这一种忧苦,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一种觉得自己和环境“对立”的思想。而和自己比起来,环境是有着无限大力量的。故卡夫卡小说中的主人翁永远皆在和一个无限大的神秘权威对抗,觉得生命是彻底无奈而凄凉的。
我庆幸自己比卡夫卡有福气,得闻因缘法,圣教量,而能修法念处,走出了自己心灵的阴影。今天的我如果见到远处有人喧闹,我有可能会往前观看,也有可能会仍走我的路。但过去的忧苦是已如昨日云烟,早已不知去向了!
法念处的原则,讲起来很简单,就是看清自己内心中一切层次及层面的思想、观念,及自己对那些思想观念的执著。其要领是看清“事实”,而不是马上去对他们肯定或否定。自己若已去对它们肯定或否定了,就要看清自己已在肯定及否定,而同时也要看出是什么“思想”是这一个肯定或否定背后的困,这就又是法念处了。
能看出自己一切行为背后真正的“因”,并不是件容易的事。但毕竟这是佛法所讲的“慧学”的范围。佛法中所讲的“慧”,并不一定是如许多人所想象般地高远复杂的,但它的作用却是可以被我们确定的——即看出事实。修行人一定要能充分地看出了自己身、口、意行为真正的“因”及事实,才能真的不为客尘烦恼所惑而“见自己本来面目”。也正因为如此,我们就可更真切地看出为何《维摩诘经》中会有“直心是道场”的教理了。一个人若没有所谓的真性情,直肚肠,至此真就成了“牵肠挂肚”的了,百思而不得其解。但毕竟佛法中所谓“见自己本来面目”,根本就不是靠思辨得办的。它是一种浑然忘我(没有先定好一套价值体系)的“直观”,不须要说什么想什么。要说什么,想什么时,早已不是最起始的本来面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