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净土宗 净土法脉 净土经论 净土圣贤 早晚课 净土指归 净土文集护持
 
 

《净土十疑论》浅讲 第八疑 十念得生疑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第八疑 十念得生疑

问:众生无始以来,造无量业。今生一形不逢善知识,又复作一切罪业,无恶不造。云何临终十念成就,即得往生,出过三界?结业之事,云何可通?

答:众生无始以来,善恶业种多少强弱并不得知,但能临终遇善知识十念成就者,皆是宿善业强,始得遇善知识十念成就。若恶业多者,善知识尚不可逢,何可论十念成就?

又汝以无始已来恶业为重,临终十念为轻者。今以道理三种较量轻重不定,不在时节久近多少。云何为三?一者在心,二者在缘,三者在决定。

在心者,造罪之时,从自虚妄颠倒生。念佛者,从善知识闻说阿弥陀佛真实功德名号生。一虚一实岂得相比?譬如万年暗室,日光暂至而暗顿灭,岂以久来之暗不肯灭耶?

在缘者,造罪之时,从虚妄痴暗心,缘虚妄境界颠倒生。念佛之心,从闻佛清净真实功德名号,缘无上菩提心生。一真一伪岂得相比?譬如有人被毒箭,中箭深毒渗伤肌破骨。一闻灭除药鼓,即箭出毒除,岂以箭深毒渗而不肯出也?

在决定者,造罪之时。以有间心有后心也。念佛之时,以无间心无后心,遂即舍命,善心猛利是以即生。譬如十围之索千夫不制,童子挥剑须臾两分。又如千年积柴,以一豆火焚,少时即尽。

又如有人一生已来,修十善业应得生天。临终之时起一念决定邪见,即堕阿鼻地狱。恶业虚妄以猛利故,尚能排一生之善业令堕恶道。岂况临终猛心念佛真实,无间善业不能排无始恶业,得生净土,无有是处。

又云,一念念佛,灭八十亿劫生死之罪。为念佛时心猛利故,伏灭恶业决定得生,不须疑也。

上古相传判十念成就,作别时意者,此定不可。何以得知?《摄论》云:“由唯发愿故,全无有行。”《杂集论》云:“若愿生安乐国土即得往生,若闻无垢佛名即得阿耨菩提者。”并是别时之因,全无有行。若将临终,无间十念猛利善行是别时意者,几许误哉。愿诸行者深思此理,自牢其心莫信异见,自坠陷也。

【译】

第八疑 十念得生疑

问:众生无始劫以来造下了无量的罪业,这一辈子又没遇到善知识指导,结果又无恶不造。请问这样的一个人临终时,念十口气的佛号,就能往生而超出三界吗,从善恶因果的道理来讲,怎么通呢?

答:众生无始劫以来善恶因种的是多是少,是强是弱,我们无所得知。但能够在临命终遇到善知识指导十念成就的人,都是很有善根的人,不然的话也不可能有在临命之时遇到善知识开示十念成就的机遇。一个恶业多的人,连善知识都遇不到,又谈什么十念成就呢?!

你认为无始以来的恶业分量很重,而临终十念的分量很轻。其实不然,罪恶业的轻重比较不在于时间的长短,而决定在下列三项因素:一、在心,二、在缘,三、在决定。

在心是说:造罪业的时侯,是从虚妄颠倒的心念所产生的。而念佛的人,是听到善知识教念佛法门,知道阿弥陀佛的真实名号功德之后,用真心诚意的心来念佛的。由此可知,造罪是虚妄心,念佛是真实心,这一虚一实,怎么能相互比较呢?譬如有一间屋子,已经黑暗了一万年。当它被日光一照射的时候,黑暗马上就消失了。难道黑暗会因为它已经暗了一万年之久,而不肯消失吗?

在缘是说:造罪业的时候,是从虚妄愚暗的心,缘由虚妄颠倒的境界而起的。而念佛的心,是从听闻佛的清净真实名号功德,缘由无上的菩提心而生的。这两种一真一假,怎么能相比呢?就好像我们中了毒箭,中毒很深已经伤肌破骨。 但是一旦得到冶疗的良方,就能箭拔毒除,立刻痊愈。怎么会因箭深毒渗而不肯出呢?

在决定是说:造恶之时是有间断,有期盼心的;而念佛就不同,念佛的人念佛之时,已下定决心要脱离三界,以不再以凡夫身投胎人间的心,持续不间断的念佛,由于这种善心十分猛利,于是得以往生。譬如有一条绳索,粗得要十个人才可合抱,虽然一千个人来拉也拉不断。而一个小孩子,只要用锐利的剑,一下子就能把它切断。又好比堆积了一千年的木柴,只要用一豆粒大的微细火苗来点燃,一下子便会烧得精光。

又好比有一个人,一生都在修十善业,照道理应该可以生天的。但是临终的时候,他突然起了坚定不移的邪知邪见,却让他即刻堕入阿鼻地狱。恶业虽然虚妄,但是由于非常猛利之故,也照样排除一生的善业而令堕恶道。难道临终时用猛利心来念真实功德的佛号,用这个无间的善业而不能排除无始以来的恶业,而得以往生净土吗?

佛经上又说:“只要用一念清净的心来念佛,就能够灭除八十亿劫的生死重罪。”因此念佛的时候,由于心猛利故,可以伏止消灭恶业,一定可以往生净土。这是根本不用怀疑的。

古来流传“临命终时十念往生,要靠有宿世的善根才能成就”,绝对不可作这样的解释。如果这样解释的话,那我们前世若无善根,岂不是今生临命终时十念也不能往生了吗?《摄大乘论》中讲到:只要发愿,决定往生,不能有任何怀疑。《杂集论》也讲:只要你发愿往生安乐国(即极乐世界)就能往生,只要听到无垢佛的名号将来就能得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而且他们也没有宿世的善因。你若是认为临命终十念猛利认真念佛,要有宿世修行的善根临终才能往生,这种看法可就大大地贻误众生了!希望诸位修行人好好深入思维这个道理。要坚固自己的道心,不要相信那些邪恶之见,而延误了自己的慧命。

【讲】

第八个疑问:十念得生疑

净土宗是一个佛力加被的法门。这是它不同于其它法门的地方,是它修学的一个特色。它修学过程的重点,在于感应道交。所以古德常说:“能念所念性空寂,感应道交难思议。”也就是在净土的整个修学当中,不管你用什么方法,你的目标是使你这颗明了的心,跟阿弥陀佛万德庄严的功德,能够感应道交,这就是净土宗的成功之处。

讲到感应道交,在早期的净土宗传承中,就存在二种不同的方法:第一个是慧远大师的方法,第二个是善导大师的方法。我们先说慧远大师的方法。

隋朝的慧远大师,所用感应道交的方法是观想念佛。以阿弥陀佛的依正二报当做所缘境,而观想念佛最终的目标是成就念佛三昧,所以慧远大师认为:我们凡夫的心,跟阿弥陀佛的功德想感应道交,必须成就一种定心。就是说慧远大师感应道交的思想,是定心感应的方法。我们必须在明了寂静的心中,跟阿弥陀佛的功德感应道交。这方法颇适合那时的根机,故得到很多人的响应,当时有123人在庐山共修,很多人都取得成功。

到了唐朝的善导大师,他提出散心感应的方法,他认为要感应道交,应该用持名念佛为好。他的理由是:观想法门,境细心粗,观难成就。因为所观的境太过微细,如观想阿弥陀佛的白毫光、整个相好,这个境太微细了,而我们能观的心太过躁动,因此这个观想很难成就。所以善导大师认为最好的方法是:

专心的听我们心中佛号的声音,并认为这个方法还比较容易修。所以在整个所观境当中,善导大师提出“持名”,而他的目标是散心感应。他认为跟阿弥陀佛感应道交,不一定就是定心,散乱心也可以。但是善导大师提出一个原则:必须要一心归命。

所以善导大师说:我们凡夫的心跟阿弥陀佛的感应道交,重点不是在有没有得到禅定,是在于对阿弥陀佛的强烈归依之心。

下面我们再看一下,善导大师在《观经四帖疏》中所说的深心:大师说深心就是深信之心。包括两个方面:一者决定深信,我们的自身是念头不离罪恶果报的、受生死轮转的凡夫,旷劫以来在生死苦海中,恒常汩没恒常流转不休,无有出离生死的胜缘;二者决定深信阿弥陀佛所发的四十八大愿,遍摄九法界众生,可使永离生死之苦,得涅槃乐。对此没有怀疑,没有忧虑,乘托阿弥陀佛大悲愿力,决定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东林寺大安法师说:善导大师别具慧眼,从常没众生的罪恶与阿弥陀佛悲愿的互动关系中,诠显净宗他力信心之内蕴,称佛本怀,万代之下犹能感发人之信心。

善导大师提出了持名念佛,使得念佛法门所被的根机更加广大,也可以说自唐朝以后的净土法门,都是采用善导大师所提倡的,以持名念佛作为主课的修学方法。

到了宋朝以后,因为禅宗有很多大德转到净土,所以提倡禅净双修。特别到了明末的时候,禅净双修到了颠峰的时代。但是我们看看禅净双修的内涵,也没有离开善导大师的持名念佛,没有离开善导大师一心归命的内涵。善导大师提出了“散心的感应”,但是有一个最低的标准,他的最低标准,就是我们今天要讨论的主题“十念得生”。他说:你要使散乱心能跟阿弥陀佛感应,就必须在临终的时候,具足十念的相续。这个法门是来自于阿弥陀佛的第十八愿:“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善导大师把第十八愿的核心思想提出来,于是整个净土宗的思想,就得到一个定位,就是往生的最低标准,就在临终的十念。善导大师提出这个思想,也有很多人对此产生质疑,关于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深入的探讨,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讲的:“十念得生疑”

征问

【众生无始以来,造无量业,今生一期,不逢善知识,又复作一切罪业,无恶不造。云何临终,十念成就,即得往生,出过三界,结业之事,云何可通?】

这个人提出的怀疑是:我们念佛人,我们不是从圣人开始念佛,我们是凡夫念佛。我们过去无始劫以来,已经造了很多的罪业,凡夫跟圣人的最大区别,就是凡夫心中有罪业。这个罪业不只是前生造罪,即使在今生的一期生命当中,在我们还没有遇到佛法之前,我们也造了很多身口意的罪业,所以观察我们的内心世界,是罪业深重。这样的人,怎么能临终十念佛号,就成就往生呢?

首先,解释一下十念:历代祖师在解释十念的时候,都有一个共同的解释,就是说这个“十念”指的不是一个数目,十念是一种概念,是比喻短暂的时间。也就是说我们造的罪业是这么长的时间,无始以来在心中已经熏习了很多的罪业,怎么说在临终的时候,这么短暂时间的念佛,就能够往生极乐世界,而超出三界的轮回呢?从因果的道理来说,这怎么能通呢?

我们的阿赖耶识中有很多善业的种子,也有很多罪业的种子,临终的时候,到底是哪一个业先得果报呢?学唯识的人都知道答案,那就是强者先牵。按照次第,一定是业力强大的种子先表现出来。我们一般说:无始劫造的罪业应该是强者,临终的十念应该是弱者,从这个强弱的角度,就会产生质疑。我们看智者大师怎么回答这个问题的:

释疑

【答:众生无始以来,善恶业种多少强弱并不得知,但能临命终遇善知识十念成就者,皆是宿善业强,始得遇善知识,十念成就。若恶业多者,善知识尚不可逢,何可论十念成就?】

这段同修们一看就可以理解:我们众生从无始以来,善业、恶业的多与少、强或弱,大家都不知道。如果他在临命终时能遇到善知识,能临命终十念成就,这就说明他宿世的善业强,才有可能遇到善知识,才有这个十念成就。若是恶业多的人,根本连善知识都遇不到,更别说是十念了。下面这一段是智者大师回答的重点,同修们请注意听。我们一起念:

【又汝以无始已来恶业为重,临终十念为轻者,今以道理,三种校量轻重不定,不在时节久近多少。云何为三?一者在心,二者在缘,三者在决定。】

智者大师说:我们总是认为我造罪业的时间特别长,你看我在过去这么久的生命之中,每一世都造过很多罪业,因这么长时间所造的业,应该是很重了。而我今生的念佛,是在临终的时候,只是十念的相续,时间又特别短,所以这个业是轻。

智者大师认为这个思想是错误的,他认为所谓的重业、轻业,不在造业的时间,我们应该用缘起的道理,从三个角度来加以比较,才能够决定这个业的轻重,才能决定招感的决定性与不决定性。重点不在你造业时间长短,而要从下面三个方面来决定:一者在心,就是你造业的时候,你那个能造的心有差别。二者在缘,你所造的境缘,是你在什么境缘下所造作的。三者在决定,你在造业的时候是决定的、还是犹豫不决的。就是说,我们单从时间上来判定业的轻重,这是个错误的概念,应该从能造的心、所造的境,跟你造业的时候决定不决定来判断。

以下,我们就分别加以解释,首先我们从心想方面来看:

【在心者:造罪之时,从自虚妄颠倒生。念佛者,从善知识,闻说阿弥陀佛真实功德名号生。一虚一实,岂得相比?譬如万年暗室,日光暂至,而暗顿灭。岂以久来之暗,不肯灭耶?】

先看看我们造罪时候的心态:一个众生他会造罪,那个能造罪的心是怎么有的呢?是从虚妄的颠倒生,这里的重点是在“虚妄”这二个字。为什么一个人好端端的会去造业呢?他就是有一个虚妄的妄想生起。这个妄想是怎么生起的呢?简单的讲,我们身是一个果报体,我们有眼睛、鼻子、嘴巴等等六根,六根感受的功能,跟六尘相碰撞的时候,就会创造一个心识出来。这个心识的很大部分,都是盲目的、情绪化的念头。

比如说现在我要骂一个人,这个生起想骂一个人,是一个能造罪业的心,就算是还没有产生行动,那为什么会有这个念头呢?你一定是眼睛看到某一个人,或者耳朵听到某一种声音,如果根同境没有碰撞,是不可能产生念头的。那么你要去骂一个人,这个心态是怎么一回事呢?第一个,它是直觉性的,他绝对是没有透过智慧的观察。第二个,它是盲目的。第三个,它是生灭的,最重的是它是生灭的,它是随着境而生灭的。你如果把这个所缘境拿掉了,你当初是缘某一个声音生起这个念头,直到你把这个声音在心中也拿掉,这个心念就消失了。所以我们常常说生灭心是来无所从,去无所止。在这个过程当中,是刹那生灭的。所以我们简单的讲,虚妄心就是“觅之了不可得”,因为它来也不知道怎么来的,去的时候也不知道跑到哪里去了,就算是在造作的过程当中,它也是刹那刹那生灭的。所以要知道,我们每一个造罪的念头,虽然有很多的差异相,有的是贪烦恼、有的是嗔烦恼、有的是高慢心,但是它的本质是一样的,都是虚妄的,是盲目的、情绪的。

我们再来看看念佛是什么心态?念佛的人他为什么会念佛呢?这个能念的心又是怎么回事呢?是从一个佛法善知识的开导,听闻了阿弥陀佛的真实功德以后,经过如理的思惟,而产生一种智慧的观照。所有修行念佛的人,他念佛的心,都是透过智慧的判断才念佛的。所以我们知道,造罪时是盲目的,那个心是一种虚妄性。而我们念佛的心,是透过智慧,智慧的心它的形象是真实的、永恒的。所以说,一虚一实不能相比。造罪的时候是虚妄心,念佛的时候是透过观察真理而产生的一种念佛的心,一个是随顺于情绪,一个是随顺于真理,这二种是有虚实差别的。

现在我们讲一个譬喻:有一个万年的暗室,日光暂至,而暗顿灭。这暗室是比喻我们无始劫来的妄想。日光指的是我们对三宝功德真实的归依,那是一种智慧的观照。观照力现前的时候,我们的情绪马上消失掉,这是很正常的道理。不可能因为它时间已经很久了,就说它不能消灭。不管它有多久,因为它的本质是虚妄的,所以光明能够破除黑暗。这里使我们明白,我们的心态有二种:一种是真实的心,一种是虚妄的心。

12下一页
 
 
 
前五篇文章

《净土十疑论》浅讲 第九疑 路远难到、女人及根缺不生疑

《净土十疑论》浅讲 第十疑 如何修行疑

《净土十疑论》浅讲 陈瓘 后序

《净土十疑论》浅讲 后记

不二法门入佛净土

 

后五篇文章

《净土十疑论》浅讲 第七疑 易生兜率疑

《净土十疑论》浅讲 第六疑 生彼不退疑

《净土十疑论》浅讲 第五疑 具缚得生疑

《净土十疑论》浅讲 第四疑 偏求一土疑

《净土十疑论》浅讲 第三疑 偏念一佛疑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