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光大师的孝道观 文/慎言 印光大师是净土宗著名高僧。他一生专弘净土法门,接引无数净业学人。他在引导弟子时,通常以书信的形式给予指正,他的这些书信被后人结集为《印光法师文钞》传世。印光大师在给弟子开示的过程中,常常结合儒家思想,提倡弟子在俗世生活中要尽人伦之道,认为这是一个人修行学佛的基础。他的伦常思想之一是对孝道的关注。印光大师不仅劝人尽世间孝亲本分,而且还劝人修学佛法回报多生父母的恩德。本文现拟简略谈谈印光大师对孝道的观点,还请方家给予指正。 首先,印光大师认为,为人子女者,对父母一定要尽孝道。印光大师对孝道特别推崇,他对儒家的孝道观念很有研究,他经常在开示弟子时运用儒家的经典语句作引证。大师引用《孝经》云: “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印光大师还从世俗人伦的角度要求为人子女者,要以恭敬心孝养父母。大师在《与丁福保书》中云: “学佛一事,原须克尽人道,方可趋向。良以佛教,该世出世间一切诸法。故于父言慈,于子言孝,各尽其人道之分,然后修出世之法。譬如欲修万丈高楼,必先坚筑地基,开通水道。则万丈高楼,方可增修,且可永久不坏,若或地基不坚,必至未成而坏。”在这段论述中,印光大师认为,为人子女者,一定要对父母尽人子之责,这是修学佛法的基础,大师还以修万丈高楼作比喻来说明一个人若对父母不讲孝道,即使修学佛法也是一事无成的。 印光大师认为,夫妻和睦,教子有方也是孝道的一种表现。印光大师在《复周法利书》中说: “汝已娶妻,当常以悦亲之心为念。夫妻互相恭敬,不可因小嫌隙,或致夫妻不睦,以伤父母之心……子曰, ‘父母其顺乎,盖言夫妻,兄弟和睦,则父母心中顺悦也。’若不自行悦亲之道,必生忤逆不孝儿女。譬如瓦屋檐前水,点点滴滴照样来。”印光大师认为,作为人子,夫妻之间若能两情相悦,使父母为家庭的和睦而愉悦于心,这也是对父母尽孝的一种表现。若是夫妻之间不和,经常生气打骂,则做父母的整天会为这种紧张的家庭关系而忧虑,如此则谈不上孝道了。印光大师并进而认为,夫妻之间若关系融洽,不仅能使父母心情开朗,而且还能够为子女树立一个榜样,子女将来也会像自己的父母对待长辈一样来对待他们。 其次,印光大师认为出家修道、弘法利生是对父母尽孝的最好方式。印光大师认为,对父母尽世间人伦之责,只是孝道的一个方面,若要真正报现世父母和多生父母的恩德,出家修道、弘法利生是最好的报恩方式。印光大师引《戒经》云:“孝顺父母师僧三宝,孝顺至道之法,孝名为戒,亦名制止。”大师由此认为,世出世间,都是以孝为根本。只是由于世搁的凡夫俗子,只知道世间普通的孝道,而不知道出家修道是最高的尽孝方式。因此,他们每见到出家人,就妄加诽谤,认为他们舍亲割爱,不孝养父母,与世间的流浪汉、忤逆之子没有两样。印光大师认为,世间法重视孝道,出世间法同样重视孝道。世间的孝道是形式上的,而出世间的孝道专注于孝之根本;世间的孝道显而易见,出世间的孝道隐晦难明。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儒家所推崇的是通过孝养父母使他们身心安乐,而佛家的扬名于后世以显其亲,才是真正的大孝。 印光大师引《礼》之祭义云: “断一树,杀一兽,不以其时,非孝也。故曰,孝悌之道,通于神明,光于四海也。论孝至此,可谓至矣、尽矣,无以复加矣。然其为孝,皆显乎耳目之间,人所易见。”印光大师认为即使《礼》中所记为世间的至孝,也不过是有形之孝。而出家修道之为孝才是真正的孝道。大师在《印光大师嘉言录》中云: “唯我释子,以成道利生为最上报恩之事。且不仅报答多生之父母,并当报答无量劫来四生六道中一切父母。不仅于父母生前而当孝敬,且当度脱父母之灵识,使其永出苦轮,常住正觉。故曰:释氏之孝,晦而难明者也。虽然,儒之孝以奉养父母为先者也。若释氏辞亲出家, 岂竟不顾父母之养乎?夫佛制, 出家必禀父母。若有兄弟子侄可托,乃得禀请于亲,亲允方可出家,否则不许剃落。其有出家之后,兄弟或故,亲无倚托,亦得减其衣钵之资,以奉二亲。所以长芦有养母之芳踪, (宋长芦宗赜禅师,襄阳人,少孤,母陈氏鞠养于舅家,及长,博通世典,二十九岁出家,深明宗要,后住长芦寺,迎母于方丈东室,劝令念佛求生净土,历七年,其母念佛而逝,事见《净土圣贤录》)道丕有葬父之异迹。 (道丕,唐宗室,长安人,生始周岁,父殁王事,七岁出家,年十九,世乱谷贵,负母入华山, 自辟谷,乞食奉母,次年往霍山战场,收聚白骨,虔诵经咒,祈得父骨,数日父骨从骨聚中跃出,直指丕前,乃掩余骨, 负其父骨而归葬焉,事见《宋高僧传》)故《经》云:供养父母功德,与供养一生补处菩萨功德等。亲在,则善巧劝谕,令其持斋念佛求生西方。亲殁,则以己读诵修持功德,常时至诚为亲回向,令其永出五浊,长辞六趣,忍证无生,地登不退,尽来际以度脱众生,令自他以共成觉道。如是乃为不与世共之大孝也。” 印光大师的这段论述告诉我们,出家修道不仅可以报答现世父母,而且还可以报答多生多劫四生六道一切父母,使他们永脱苦轮,共登觉岸。如此才是至孝,为人子女者应当奉行。 再次,印光大师还认为,多行戒杀放生之事也是孝亲的——种方式。杀戒是佛教根本五戒之一。作为一个佛教信徒,首先应当不杀生。如果一个人因为口食之欲或为取乐而杀生,必使被杀的生灵生起嗔恨之心,将来你也会遭到被杀或短命的果报。与戒杀相应的是,凡佛教信徒都应当行放生之业。所谓放生既是见到生灵被捕捉面临被杀害的处境时,救拔生灵出离险境,得到安乐。放生可培养一个人的慈悲之心,使他们远离诸恶业,另一方面还可以使人得到长寿的果报。于人于己都是有利的。 印光大师认为,戒杀放生不仅能得到诸多善报,同时也是实践孝道的一种方式。 “口光大师嘉言录》中援引《梵网经》为例证: “故《梵网戒经》一一皆言应生慈悲心,孝顺心。又云, ‘若佛子以慈悲心,行放生业。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无不从之受生。故六道众生,皆是我父母。而杀而食者,即是杀我父母。’因兹凡所修持,皆悉普为法界众生而回向之。则其虑尽未来际,其孝遍诸有情。若以世孝互相校量,则在迹不无欠缺,约本大有余裕矣。惜平不见此理者,不谓之为妄诞,便谓之为渺茫。” 印光大师依据《梵网经》的论述认为,一个人的六亲眷属,无论是前世父母或多生父母如果不能超脱苦趣,都会在六道当中轮回。因此,一个人如果杀生就有可能杀害的是自己前世的父母或是多生多劫的父母。当我们杀害众生时,会使他们起嗔恨心,形成冤冤相报的恶性循环,将来他们会因造作恶业遭受更大的苦报。如果我们戒杀放生,使自己前世的父母都能仗自己修行的功德永脱轮回之苦,这才是真正的至孝。所以,一个人只有广行戒杀放生之事,才是报自己多生父母之恩德,也是在对父母尽孝道。 印光大师的孝道观,不仅从世俗孝道的角度来论述为人尽孝道的意义,而且还从佛教的观点来深入阐释佛教的孝道思想。深入领会印光大师这种儒、释结合的孝道观,对我们现代人掌握正确的孝亲方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