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8/19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乘无量寿经解》,第七百一十面第六行看起: 「《阿弥陀经》谓此法门为一切世间难信之法」,这是《弥陀经》上的经文,「末法众生情执深重,於此最极圆顿、一乘了义、究竟方便之妙法,不能信及,反生疑谤」。这一段文告诉我们,现实环境当中存在的严重问题,不是没有缘分,缘分特别殊胜,遇到佛法、遇到这个法门、遇到这部经,这是缘分。就是《弥陀经》上讲的,「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因缘,我们都非常殊胜,都遇到了,这是稀有难得的因缘,的确不是一般众生容易遇到的,千万劫来,生生世世多少菩萨想遇到这个机缘,遇不到。我们今天遇到了,遇到了会空过,原因在哪里?不相信,半信半疑。这一条路是我们自己亲自走过来的,我们的印象非常深刻,我跟同学做过很多次报告,我对於净宗有信心,是学佛二十年以后,学佛前面二十年没有信心。最初排斥,误会了,认为这是老太婆教,这是世尊教导那些愚妇愚夫,他们没有文化、没有知识,佛用这个法门去安慰他们,是这样的态度来看净土法门。以后亲近忏云法师,忏云法师我在他山上住了半年,他教我读《弥陀经》的三种注解,莲池大师的《疏钞》,蕅益大师的《要解》,幽溪大师的《圆中钞》,还叫我把他们的科判画成表解。 我把科判做出来之后感到非常惊讶,科判是什么?是全经经文的章法结构。那么样的完美,才体会到中国人所谓第一等的文章,做到什么程度?你不能加一个字,加一个字是累赘可以删掉;不能减一个字,减一个字它就断掉,它的气势就不通了。章法结构做到这样,第一等的文章!章法结构当中,你就看到思想的体系有条不紊,我们对於经典不能不佩服。中国古代的这些圣贤君子他们的文章,用这种方法才能够真正看出人家文章之好,好在哪里,你能说得出来。现代一般人文章写得不好,不好在哪里,你也能说出来,你有科判这个眼光,你就能看出来。所以科判是什么作用?科判是解释经的,只要科判看懂了,注解就不必要了。为什么?科判就是注解,活的注解,文字注解是死的注解,科判是活的。就是你懂得这一段这句的意思,你尽情去发挥,只要不离它的宗旨就决定不会有错误,这活注。所以什么人会讲经?看注解的人不会讲经,懂得科判的人会讲经。所以学经教从哪里下手?从科判下手。 过去我在台中跟李老师,李老师教的就是这个方法,同学能理解、能明了的人不多。老师一生讲学没有讲稿,就是科判、表解、大纲,他用这个东西。我在年轻的时候在这上下功夫,所以任何地方请我讲演的时候,我都先写个大纲,大纲摆在桌子上有条不紊;不必写讲稿,写讲稿是死东西。但是写讲稿每个人能都能看得懂,用这种科判方式的大纲,不是内行的人看不懂。所以真正是一切世间难信之法,难信能信这叫善根,难行能行这叫福德。「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换句话说,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你必须具备的条件就是难信能信、难行能行。解,能解多少就算多少,不是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信跟行,解实在讲是帮助你信行的,不解也能信、也能行,这个人善根福德深厚,必定成就;换句话说,他念佛决定得生净土。这个信跟行都难,信很难,行就更难,这什么原因?这就讲到业障了。业障很深自己不知道,从信与行就能够把自己的业障找出来,真有业障。学佛学了好多年还是不信,这个现象我跟同学们说,这叫正常现象,为什么?你是凡夫,凡夫就是这样的。如果难信你能信,难行你能行,你不是凡夫,说你不是圣贤,你也是再来人,你决定不是跟一般凡夫一样。一般凡夫就是不能相信,半信半疑不能奉行,这是一般凡夫。 底下这几句话说得好,「末法众生情执深重」,情是什么?情是迷,换个字,迷执深重,你就好懂,这是讲话讲得客气,讲得含蓄,情就是迷。迷情、理智这是相对的,真的情执很重,情执很重就是迷得太深了。你看这人家用的字用得多好,文字用得多美,什么意思?情执太深,迷得太重,迷得太深,就这个意思。所以对於这个「最极圆顿」,这是佛法里头第一法,《华严》、《法华》、《楞严》、《般若》,都不能跟它相比,圆透了,顿是什么?顿是顿悟、顿证。你看这个法门,顿舍、顿悟、顿修、顿证,没有次第的,你一生就能成就,成就无上菩提。「一乘了义」,这部经是成佛的经典,一乘是成佛的,不但是了义,究竟了义。「究竟方便之妙法」,为什么?它太容易,阿公阿婆不认识字,没有闻过佛法,你叫他念佛,他就会老实念。他为什么有那么大的成就?有那么快速的成就?他具足六个字,老实、听话、真干,念个三年五载,他真的预知时至,他往生了,他去作佛。知识分子一、二十年才相信,不如他,跟他比差太远了,他三年五载他就作佛去了,我们这个连往生还打了问号,连往生没把握,怎么能跟他相比?这些阿公阿婆对待一切人,你仔细去观察谦虚、卑下、恭敬。而我们知识分子信不信服他?瞧不起他,认为他没有学问、没有知识,说他是迷信,迷信的人成佛了,不迷信的搞六道轮回。所以「不能信及,反生疑谤」,疑是怀疑,谤就是随意批评,批评他是迷信,批评他愚痴,只会念佛,经教什么也不懂。真会念佛,经教懂不懂没关系,他往生到极乐世界,他全懂了。我们这些自以为什么都懂得,而不肯念佛,那是真的不懂。这些道理、这些事实真相,我们不能不知道,不知道这一生亏吃大了。我们自己修行不开悟,不能得三昧,就是心不清净,什么原因自己找不到。 还是佛菩萨慈悲,「是以本品礼佛见光」,这是什么?这给我们作证,这一品经文是作证转。「此世界中二万人,亲见极乐世界清净庄严」,这是无比殊胜的因缘,本师释迦牟尼佛以他老人家的神力,将极乐世界展现在我们面前,让我们统统看到。这桩事情,我们在《观无量寿佛经》里面看到,那是韦提希夫人遭到家庭的变故,儿子不孝,要把父亲杀掉他做国王。母亲想尽方法保护他的父亲,怨恨他的母亲,也要把母亲杀掉。这是得力於几个大臣,这个大臣都是太子最亲近的,也是最得力的助手,劝导太子:自古以来为了夺王位的,杀父亲的听说过,杀母亲的还没有听说。所以说如果太子要把母亲伤害,这些人统统都走,我们要离开你。所以太子就不敢杀母亲,把母亲幽禁起来,现在叫软禁,不准你对外往来,一切都控制住,使她再也不能帮助他的父王。他是想把他父王饿死,关在像监牢狱里面一样,也是软禁,不给东西给他吃,用这种手段。韦提希夫人遭这个大难,求释迦牟尼佛,她是释迦牟尼佛的皈依弟子,求佛。这个念头一动佛就知道,佛带着阿难、带着目犍连就来了,来安慰她。 她告诉佛,这个人世间太苦,向佛请求:有没有更好的世界她想求往生,不愿意住在这个世界上。释迦牟尼佛以他的神力,把十方诸佛刹土都展现在她面前给她看,佛有这个能力。韦提希夫人仔细看了之后,她说:阿弥陀佛极乐世界这个地方好,我愿意往生到那里去,请佛陀教给她方法。佛就给她说这十六观,这十六种方法就称为《十六观经》,《十六观经》缘起是这么来的。佛没有介绍给她哪个佛的世界,佛是把所有诸佛刹土展现给你,你自己选择。世尊这些教学的理念跟方法、手段,我们要细心体会,我们要把这套本事学会,才能够像佛一样广度众生,利益群品,让你自由选择。在《无量寿》这一会里头,这一品经里面,这是世尊跟弥陀两尊佛用他的神通道力,把极乐世界跟娑婆世界拉近,变成一体,彼此都能看见。娑婆世界的人看到极乐世界、看到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那边的人也看到娑婆世界、也看到释迦牟尼佛,彼此可以对话,可以互相问候,这真的,这不是假的。 所以这个世界二万人,这是佛说《无量寿经》,人道众生的听众,「亲见极乐世界清净庄严」,这是见到极乐世界了。「亲闻阿弥陀佛,今现在说法」,今是今天,现在是示现在说法,今天就是当下,永远没有停过。「为作证明,令生正信」,证明释迦牟尼佛前面所讲的,字字句句都是真实语,没有夸大,所说出来的全是事实真相,不增不减,这叫如语,真语、实语、如语。当时与会的人看到了,我们今天看到这个记录一定要生信心。不能说他看到了,我没有看到,他有缘,我没有这个缘。他看到了他相信,我听到了,我看到这个记录我也相信,这个能信是你的善根。我看到了还怀疑,我不是亲眼见到,我还是听说的,这个情形我的善根还不足,我的福德不能现前,福德现前你就能念,福德没有现前,佛号念不下去。我们就要记住,每天能念一万声佛号、两万声佛号的人有福,不能轻视他,这从事上讲。从理上讲,口念佛心里真有佛,那个功德就不可思议。口里头有佛,心里头没有佛,心里面还是牵肠挂肚,一大堆情执,这样念佛呢?念比不念好,念念阿赖耶里头落种子,但是这一生不能往生,这个一定要知道。心里有佛,口里头不念佛他能往生,为什么?心净则佛土净,事相不重要,用心重要。事相什么时候重要?帮助众生重要,众生看不到你的心,众生看到你的相。所以相的表法是利他的,心里面真有这是自利的,当然自利又利他、利他又自利这是最圆满的。 所以,这一品经里最重要的意思,就是为我们做证明,帮助我们生起正信,正信才会欢喜发愿求生,才能真干,真干就是「发菩提心,一向专念」。菩提心是觉悟的心,什么叫觉悟?我放下娑婆世界,愿往生极乐世界,这个念头就是觉悟了。换句话说,我不想再搞六道轮回,我希望这一生我成佛去了,这是觉悟的,真正发菩提心。心发了之后,求生净土的方法就是那一句佛号。所以经念不念没关系,经的作用只是帮助我们破迷生信,作用在此地。我们已经信了,作用达到,不再怀疑了,死心塌地去念这句佛号,经的功德就圆满了。如果还有疑惑,那个经就非常重要,经帮助你放下,经帮助你觉悟,「破迷开悟,断疑生信」,经的作用就这八个字,我不怀疑,我不迷惑,经要不要没关系了,就跟惠能大师所说的,开悟与这个没有关系。有这个缘接触到经教,经教展开来一看,跟自己所悟的完全一样,经教给你做证明你是不是真的悟了。实际上讲这是经教最重要的一个作用,我是不是真悟,展开经一看跟它一不一样,一样就真的;不一样,我们错了,它没错。如果我们错了,还要把它照我们意思改过来,这个罪可就大了,这个罪就是狂妄自大。 所以经典流传下来,里头确实有错字,大家看到都是错字,可不可以改动?不可以。那怎么办?在旁边加个注解,这个字可能是什么字的错误,注在旁边,原文别动它。为什么?你要动它开这个例子,将来他看看不懂他又把它改一个,十个、八个人都改了,这经就不像话了,就把这个经毁掉了。所以王龙舒的会集本会集得好,为什么后人很多人批评他?他的本子还入了藏。就是因为他改动了几个字,开改动几个字的例子这不得了,他改是改得好没改错。如果你自己翻译没有问题,你可以修改;你今天不是翻译,是会集,会集一定要用原文。你有更好的字用的时候,让人家更容易明白,更容易理解,不行,你只能注在旁边,你不可以改动它原文,这是很大的忌讳,叫防微杜渐,古人对这个非常重视。随便改动你认为是不错,实际上你未必是对的,为什么?你没有开悟。 古时候翻经的人,这是李老师以前告诉我的,都是修行证果,至少三果以上。这是老师讲中国人得天独厚,圣贤来主持翻译,不是凡人。凡人有自己的想法、自己的看法,圣人没有自己,没有自己你才看到真相。有自己,看到是假相,真相我不懂,我以为假相是真的,把真相照我的方法来改,都改成我的假相。这是古人所谓「错下一个字转语,堕五百世野狐身」,你要背因果责任,这个因果是地狱、饿鬼、畜生。这句话也是有出处的,唐朝百丈大师,百丈是第八代,六祖惠能的徒孙,每天上堂说法,禅宗不讲经,禅宗讲开示,这个开示记录下来叫语录;换句话说,用现在话说,分享修学的心得报告。每一次上堂说法都有一个老人,头发、胡须都是白的老人来听讲,他住在后山。百丈大师知道它不是人,它是个老狐狸,修行能够变成人形来参加法会,一般人不知道,百丈大师晓得。它向大师提出一个疑问,就是大修行人还落不落因果?他在过去是大法师,有个人向他请教,大修行人落不落因果?他说不落因果,堕五百世野狐身。这狐狸有灵性,过去是大法师修得不错,这一生遇到百丈。百丈大师告诉他,「你明天来,你把当年人家问你这个话,你在讲堂里面提出来问我。」第二天来了,老和尚在讲开示,他出班跪在地下,恭恭敬敬的问这句话,「大修行人还落不落因果?」百丈禅师说,「不昧因果。」你看他是不落因果,一个字,这一个字讲错堕五百世野狐身,他把它修正过来,不是不落,是不昧因果,他的问题解决了,第二天没有来了。老和尚说:昨天那个老头常常来听经的,它是个老狐狸精,它解脱了,离开狐狸身,我们到后山去把它的尸体找来埋葬起来,照出家人的礼节来葬它。到后山去果然找到,这就是错下一个字转语,堕五百世野狐身。真有这个事情,它不是假的,就错一个字,不落是什么?不落是没有因果,叫不落。不昧什么?有因果,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我们从这桩事情,就晓得佛法里面不是个简单事情,不是真正开悟怎么敢?真正开悟也不会改动,讨论有意见注在旁边,绝不改动经文。这个注在旁边给大家做参考,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每个人悟处浅深不相同,广狭不相同。佛说经是应机说法,他在什么时节因缘,什么样的对象不一样,这个道理要懂。所以一部经的讲法,你看看古来这个注子,《无量寿经》中国注解不多,只有两种,《嘉祥疏》、《净影疏》这中国的。日本的多,日本有三、四十家,有没有错?没错,都说得对。为什么说得对,它内容不一样?对象不一样,有的老师这次讲《无量寿经》,听众是初学的人就讲得很浅。有的老师他讲这部经,听众都是老修行,都很有程度的,他讲得深,都没讲错。都是什么?亲自看到的,亲自证入的。所以经字字句句有无量义,你真正是开悟了,怎么讲都不错,你不会讲错的,为什么?亲眼看见的。没有开悟的时候,听人家说的,道听涂说,那个问题就多了。我们中国人常说「百闻不如一见」,我亲自见到的,你还能看错吗?譬如香港一天有多少观光客,这些人到香港来旅游观光,回去之后告诉他的朋友,介绍香港怎样怎样,一百个人介绍一百个样子,都对,都没错,因为他都亲自看到的。如果没有到香港来的,听这个人讲一句,听那个人讲一句,他再去传播就错误百出,没来过。没有来过怎么样?那就忠於来过的人这就没事。所以一定要见性,一定要明心,明心见性,你亲自见到不错了。见到什么?见到十法界依正庄严,见到诸佛菩萨的依正果报,随便你怎么说,都不错。这道理要懂、要明了,我们自己就不会犯过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