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净土宗 净土法脉 净土经论 净土圣贤 早晚课 净土指归 净土文集护持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十六集)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2010/4/20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乘无量寿经解》第十五页,倒数第六行第二句看起。

「夫众生之生灭心,处处能缘,独不能缘於般若」。这是说凡夫心,我们也称它叫轮回心,出不了六道轮回,它的作用很大,处处能缘,能缘过去,也能幻想未来,就是此界他方它都能想。虽然有这么大的能力,佛经上说,内,它能够缘到阿赖耶,外面能缘虚空法界,它就不能缘自性;般若是自性的德能,它缘不到自性,当然般若它就缘不到。佛在《华严经》上讲的「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这都是凡夫心缘不到的,就是众生的生灭心缘不到的。到什么时候他才能缘到?见性就缘到了,明心见性就缘到了,自性里面的智慧德能都现前。「须位登别教地上之菩萨,方能契入」,别教初地就是圆教初住,《华严经》上讲初住以上,别教是讲初地以上,这样的人就是我们中国佛教里面讲的大彻大悟、明心见性,这个时候他就缘到了。方能契入,契入就是入自性,也就是我们一般人讲的明心见性。

「於无住时即生心,於生心时即无住」,这是明心见性的境界,生心是现相,生什么心?生度众生的心。四弘誓愿里第一条,众生无边誓愿度,他怎么生心?众生有感,佛就有应。别教地上菩萨、圆教十住菩萨都是真佛,天台大师六即佛里面讲的分证即佛,在他上面那是究竟即佛。究竟即佛只有一个,《华严经》上讲的妙觉位;分证即佛有四十一个位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这四十一个位次都是分证即佛,他是真佛,他不是假佛。十法界里面的佛不是真佛,叫相似即佛,很像,为什么?他用阿赖耶,他没有转识成智。转识成智,那就是这个地方讲的地上菩萨,见性了;没转识成智,就是没见性。这是属於佛教常识,我们应该知道。他的应化,是众生有感他就应,应以什么身得度,他就现什么身。释迦如来当年在印度,「应以佛身得度」,他就现三十二相八十种随形好的应身佛,现这个身相。在中国,禅宗六祖惠能大师,唐朝时候出现的,他也是大彻大悟、明心见性,跟释迦佛没有两样。所现的是同样一个境界,不同的就是他现比丘身,释迦牟尼佛现的是佛身,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的身。能大师在中国,那是应以比丘身而得度者他就现比丘身,真的,在他一生当中度了四十多位比丘成佛、明心见性,以比丘身。他现身的时候,给诸位说,他就是无住,无住是什么意思?现的身相跟我们没有两样,这个身相也是早起晚睡,也是天天要吃饭、要穿衣,没两样;真的有不相同的地方,不相同是我们有起心动念、分别执着,他没有,他没有就叫无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法身大士应化在世间,无住跟生心是一不是二,一桩事情,这就应化在世间。如果还有起心动念分别执着,我们就要晓得是凡夫、六道凡夫,人家说你是什么佛再来的、什么菩萨再来的,自己要晓得,是假的不是真的。假的能不能修成真的?能。

在这个地方我们要知道,同名佛的名号无量无边,同名菩萨的名号也是无量无边。观音菩萨不是一个人,你要说一个人就错了。像在学校念书,教授一样,观音菩萨好比是语文教授,那我要问你,这世界上教语文的教授有多少?你就明白了。我们凡夫执着,说观音菩萨以为就是一个人,这就错了,太多了,无量无边,修这个法门的都叫观音菩萨;修般若法门的,那都是文殊菩萨;修十大愿王的,那都是普贤菩萨;修孝亲尊师的都叫地藏菩萨,这是学佛同学不能不知道的。这么多菩萨当中,他境界同不同?不同,你看《华严经》上,从初信位到等觉位一共五十一个阶级,他是哪一个阶级的观音菩萨?我们在三部经上看到的观音菩萨,就不是一个位次。《华严经》里的观音菩萨是第七回向菩萨,三贤里面第七回向;《楞严经》上的观音菩萨是初住菩萨,刚刚证得圆通;《法华经》上的观音菩萨是等觉菩萨,不一样。所以说观音菩萨再来的,哪一个阶层的观音菩萨?如果他是十信位里面的初信位观音菩萨,是的,他是观音菩萨,他还没出六道轮回,他断证的功夫只等於须陀洹,但是他是修观音法门,这个一定要知道。这是问五十一个位次他在哪个位次,差别很大!初住以上,那是分证位的菩萨,法身大士,真的法身大士。如果他是十信位里头从初信到十信,他没有出十法界,他修这个法门,不能说他不是菩萨。

我们今天发心依《无量寿经》、依净土(现在是五经)五经一论来修行,那你是什么人?给诸位说,就是阿弥陀佛。这经上讲得很清楚,不是一般人讲的,祖师大德说的。你依照这个法门,所以净宗是以果为因,这很特别,八万四千法门没有以果为因的,只有这个法门以果为因,果是什么?果是阿弥陀佛。「概要」里头,后面黄老居士引用许多经论来说明这桩事情,所以对於经教通达的人,他清楚,他不会执着,他了解事实真相。真正的成就,一定是别教初地、圆教初住,才算是真正成就;没有到这个,是相似即佛;再低一层的,还达不到相似,那我们就得加功用行。从理上讲是名字即佛,那人人平等,有名无实,为什么?你自性是佛,所以佛在经上讲「一切众生本来是佛」。我们开始学佛了,很认真的学佛,但是功夫不得力,这个时候叫名字即佛,你有名无实,名字即佛。功夫得力,观行即佛。观行位就不错了,到观行位在我们净土法门里面就是讲的功夫成片,观行是功夫成片,决定生凡圣同居土。相似呢?相似就不是同居土,方便有余土,那是事一心不乱。理一心不乱生实报庄严土,那就是此地讲的位次,别教地上、圆教十住法身菩萨。一层一层的都得搞得清清楚楚,我们一级一级往上去、往上提升,这是对的。提升,提升得放下,一定要依照这个顺序,要先放下执着。你说我先放下起心动念,不可能,起心动念你一放下那就是妙觉位,那不是分证,那是圆满证得,那个做不到。这是不能不知道的。

现在有个问题,这个问题我还没有能够搞清楚,众生有感,佛来应,是哪一个阶层佛来应?现在我们知道,实报土,就是从圆教初住就有这个能力,应以佛身得度者,他就能现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的身来应。佛家讲「本迹因缘」,他的本是圆教初住菩萨,他现的迹那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的佛相。如果来应的是等觉菩萨,观世音、大势至等觉菩萨,也是应以佛身得度,他也现佛身。这一尊佛是等觉,那一尊佛是初住菩萨,还有究竟圆满,究竟圆满是常寂光土里头自性现的,西方极乐世界那一尊阿弥陀佛,那是妙觉位,那不是等觉,那是究竟圆满佛。释迦牟尼佛到我们这个世界来示现的,给诸位说他是圆满位,他不是等觉菩萨,为什么?《梵网经》上他说得很好,佛没有妄语,句句实话,他到这个世界来,以佛身示现在人间,这一次是第八千次;不是一次、二次,八千次。他什么时候来?众生有感,他就来了;众生没有感,他不会应,感应道交。他自己绝对不会有意思,众生很苦,我要去帮助他,这不是佛,为什么?他起心动念。菩萨有起心动念、没有分别执着,有分别执着的习气,十信位的菩萨,没有分别执着,有分别执着的习气。初住以上,分别执着没有了、起心动念也没有了,有起心动念的习气。这四十一个阶级是习气厚薄的差别,我们要搞清楚。不能说一尊菩萨,这都是等觉,不是的,五十一个阶级。说一尊佛,那都是妙觉,不见得,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都有能力现佛身。你想哪一尊佛,他就现哪一尊佛;哪一尊佛跟你有缘,他就现那尊佛,「随众生心,应所知量」,这个道理不能不懂。虽现身他肯定没有妄想分别执着。这里头特别注意妄想,就是起心动念,这是什么?法身菩萨,圆教初住就不起心不动念。

所以我们在这个世间,自己要常常想想,我们还是会起心动念,还有分别、还有执着,这是不是隔阴之迷?隔阴之迷讲得通。为什么?隔阴之迷是所有一切众生没有一个没有的。佛菩萨要应化到这个世间来,还有没有隔阴之迷?我们能够想像得到,十法界里,四圣法界声闻、缘觉、菩萨、佛可能有隔阴之迷,为什么?他没见性。没见性,这些修行人他们的智慧、德能、神通,那都比我们大多了,我们跟他不能比。他们会不会到六道来度众生?有,六道里有有缘的人,有缘的人念他,他也有感,他会来应。但是他应身到这世间来,小圣,不是大圣,是菩萨不是摩诃萨。诸位要知道,十法界以外的,就是实报庄严土,那叫摩诃萨;十法界之内的四圣我们称菩萨,所以菩萨摩诃萨。《金刚经》上讲的,佛嘱咐这些大菩萨要常常护念小菩萨,小菩萨有隔阴之迷,他也有慈悲心,应化到这个世间有时候他也迷惑了。但是他很聪明,这些大菩萨在旁边照顾他,什么时候缘成熟了,一点他,他就省悟过来。这一省悟,这就觉,一觉之后,真的至少分别他就放下了。境界,虽然是普通常识,不能不知道。不知道,有时候我们也被迷在里头,那就变成障碍,自己想往上提升就难了,甚至将来往生都造成障碍。这是讲到此地,不能不多说几句。

「其余地前诸贤,仍是打成两截」,这个地前,前面讲得很清楚,别教,这不是圆教,是别教地前,就是别教里面十住、十行、十回向,三贤菩萨。别教的三贤菩萨没有出十法界,都在十法界里面,也就是说他根本无明没破。所以你看,什么叫两截?「一时生心,另一时无住」,他没有办法,也就是大乘经里面讲,他还没有入不二法门。性相不二,生佛不二,动静不二,这他还没有做到,没有达到这个境界。「可见凡夫绝分」,凡夫是六道,那怎么行?那怎么能跟人比?

「今此净土法门,教众生持名念佛,令众生即念离念,潜通佛智,暗合道妙,巧入无念,即凡成圣。」这是这个法门的妙,真妙。我不知道你们同学怎么样,如果你们同学要是心细一点、心地妄念少一点,我想你们会发现一个现象,那就是讲《无量寿经》的法缘特别殊胜。我自己一生的体验,我讲过很多部经论,法缘最殊胜的是《弥陀经》跟《无量寿经》。这总有个缘故,听众特别多,法门殊胜,诸佛护念,龙天善神拥护道场,这一点都不假。法门是好,可是真正入这个境界还是少数人。在理论上讲,善导大师说的,善导大师是阿弥陀佛再来的,善导大师的话就是阿弥陀佛亲口说的,这个法门「万修万人去」。为什么有的人修这个法门不能成就?佛没有问题,法门也有没问题,经典也没有问题,问题出在修行这个人,这个人牵肠挂肚的事情太多,没放下。「即念」,他没有离念,这个即念是阿弥陀佛;「离念」,前面讲了,念这一句阿弥陀佛换除百千万亿妄想杂念,这叫真念佛。一面念阿弥陀佛,里面还掺杂着妄想杂念在里头,你把念佛的功夫破坏了,所以你就没有办法「潜通佛智,暗合道妙」。你看讲得多清楚、讲得多明白,你必须要即念离念,念阿弥陀佛,心里只有阿弥陀佛这一念,不能夹杂妄念在里头。所以佛菩萨祖师大德教我们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这样念你就能够潜通佛智,暗合道妙,为什么?你念佛已经念到一心。事一心,就跟阿罗汉、辟支佛这个阶层相等;理一心,那就是圆教初住以上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那个境界相等,你能念到一心不乱。而且这个方法简单、容易、稳当、可靠,一点都不麻烦。这个教通不通没有关系,所以有许多不认识字的、没有学过经教的,这一句阿弥陀佛念了几年,真的,他什么念头都念掉了,他念到一心不乱,他自己并不知道,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他到方便土去了,这种人很多;到实报土大概人会少一点,到方便土人很多。他把执着念掉了,他什么也不执着了,单单经上讲的就叫你执着名号,执持名号,执是执着,持是抓牢牢的、抓紧来,就这一句佛号,这一句佛号之外,什么杂念都没有、什么妄想都没有,这个念佛功夫成片,功夫成片生同居土。生同居土也是成圣人,极乐世界没有凡夫,都是圣人,即凡成圣。

「故《疏钞》曰」,莲池大师讲的,「越三只於一念,齐诸圣於片言」。三只是什么人?我们现在很清楚,《华严经》上所说的,从初住到等觉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他们无明断掉了,无明习气还在。到等觉无明习气断尽了,需要多少时间?三大阿僧只劫。超越三大阿僧只劫,一念,就这一声佛号,超越三大阿僧只劫。齐诸圣,诸圣就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片言,阿弥陀佛四个字,就这一句。跟什么?跟法身大士等齐,那不是普通菩萨。法身大士就是摩诃萨,还有什么法门比这个更殊胜的?找不到了。所以我们学这个经,你还会有问题吗?你学这个经,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护念你,你看不见他,他看得见你。以前我们还有疑问,现在疑问没有了,我们相信、肯定了。为什么?《还源观》上跟我们讲三种周遍,无论是正报一毛端,依报里面的一粒微尘,它的波动念念周遍法界,念念出生无尽,念念含容空有,所以我们起心动念一切造作,十方诸佛看到。我们真心念佛求生净土,一切诸佛护念,龙天善神拥护。这是什么样的福报?三世诸佛一起来说都说不清楚,太大了。这句名号,实际上就是十方三世所宣扬的一切经典总纲领,也是一切经典的总皈依处。所以前面,这不是黄念祖一个人说的,黄老居士也是禀承历代祖师大德所讲的,称性极谈,讲到究竟圆满,就这一句名号。

「至哉妙用,不可思议」,这到顶点了。「其他法门乃正入无生,故为难行道」,正入是什么?按部就班,一个阶级一个阶级往上升、往上提升,像《华严经》上讲的五十一个阶级,那叫正入,时间很长。「今此净业,巧入无生,盖易行道也」,它太巧妙,它不是一级一级往上提升,它是不知不觉就圆满、就到了顶点,所以这是易行道。「念佛法门乃修行之径路」,径路是近路,捷径。「而持名一法又为四种念佛中之径路,故称为径中之径」,近路里面的近路。这四种念佛,《观经》上有,《观经》上讲的观想念佛、观像念佛、持名念佛,这都是我们平常修的。另外一种是我们做不到的,叫实相念佛。什么时候修实相念佛?初住以上是实相念佛。刚才黄老引用的别教初地以上、圆教初住以上,那个时候念佛是实相念佛,不是讲持名念佛。四种念佛当中,持名是捷径,所以在《华严经》上证得初住以上的,他们要修念佛法门,他们念佛是属於实相念佛。

「又本经不倡一心不乱」,倡是提倡,《无量寿经》不提倡一心不乱,为什么?一心不乱太难,真不容易做到。事一心不乱,见思烦恼断了,等於证阿罗汉果。理一心不乱,尘沙烦恼断了、无明烦恼破了,等於明心见性、见性成佛,不是容易事情。所以这个经上不讲一心不乱,「直以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为宗」。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不是一心不乱,一向专念我们做得到,一个方向、一个目标专念阿弥陀佛做得到,一心不乱不容易做到,那要断烦恼。烦恼伏住,伏住不是一心不乱;烦恼断掉才是一心不乱,你就晓得一心不乱多难。但是,《弥陀经》里讲一心不乱、讲心不颠倒,《弥陀经》跟这部经是一部经,一样的内容。可是诸位要晓得,玄奘大师翻译的《阿弥陀经》里是一心系念,不是一心不乱。一心不乱,罗什大师翻的,他翻得也有道理,自己的功夫是一心系念,临终佛来接引,佛光先照你;佛光照注的时候,这就是佛力加持,把你的功夫就提升一倍,你是真正做到一心系念就是功夫成片,马上就提升到一心不乱。所以,罗什大师翻译并没有翻译错,确实弥陀四十八愿本愿威神加持。但是对我们初学的人来说,因为很多人看到一心不乱,感到这个法门还是不容易修,不敢修这个法门,退心了。看到「发菩提心,一向专念」,想想自己还可以,这个还能做到。菩提心,后面有详细的解释。蕅益大师在《要解》讲得好,你真正发愿求生净土,这个心就是无上菩提心。古人没说过,蕅益大师说出这么一个解释,让我们想到很多阿公阿婆,他们不认识字,也没有念过书、也没有听过佛法,人家教他念这一句「阿弥陀佛」,他就老实念,念到最后还能站着往生,预知时至,瑞相稀有。他好像没发菩提心,菩提心里面讲的直心、深心、大悲心好像没发,他怎么念佛就能往生?他不懂得什么叫发菩提心,你细细去观察他,他直心、深心、大悲心统统具足。他不知不觉发了,发了自己还不知道,一心一意想求生净土,想见阿弥陀佛,这真诚心具足。深心,深心是清净平等觉,他有,虽然不是圆满的,他有,他有慈悲心。

「但能发心专念,皆可往生。故更为明确简要」,明是明白,确是真实,简单、扼要。你看这个法门,「是故此经称为净宗第一经」,流传到佛法在这个世间灭尽了,最后还有这部经留在世间一百年,我们从这个地方就能想到这部经典的殊胜。「因其为直截中之直截,方便中之方便。绝待圆融,不可思议。」这话真的,一点都不假。六道里一切众生能够遇到,这一生当中决定得度,决定超越六道轮回。不但超越六道,他超越了十法界,这是意想不到的殊胜。

「日本净宗大德推重此经过於我国」,这是真的,在日本《大藏经》里面,对於《无量寿经》的研究、注解很丰富。回过头来再看看我们中国,古来祖师大德对这部经注解就很少,只有几种。这什么原因?彭际清居士说得很好,这个经没有善本。不少这些大德对他这个话肯定,他说得很好,确实是因为这个经没善本。五种译本都读,在古时候是相当不容易,因为那个时候经本太少,不是印刷的,是手抄的。连王龙舒居士这样的身分,那是大富长者,他都没有看到五种原译本,他只看到四种。唐译的《大宝积经.无量寿如来会》这个本子他没见到过,所以他的会集本只有四种,那就很遗憾。因为《大宝积经.无量寿如来会》里面有很多精彩的部分,其他四种本子里没有。可是日本人有心,到中国来留学,在当时这些好本子全部都给收集去了。我们自己人疏忽,没收集,被日本人收集去了。有许多东西从日本再传回来,这要靠杨仁山居士的功德。杨仁山居士在清朝末年是驻日本大使馆的参赞,他对佛法非常留意,所以在日本去找,很多在中国失传几百年,目录上有,但是书看不到了,在日本看到。所以他就依目录到日本去找,找了很多、找了不少,找回来了。特别是法相唯识,唯识经论的注疏。

12下一页
 
 
 
前五篇文章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八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十五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七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十四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六集)

 

后五篇文章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九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七十九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八十七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八十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八十八集)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