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索达吉堪布:现观庄严论释 12、果法身品第八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索达吉堪布:现观庄严论释 12、果法身品第八

 

  戊三、(广讲果法身)可分为二:一、所依之身;二、能依之事业。

  己一、(所依之身)可分为四:一、本性身;二、智慧法身;三、受用身;四、化身。

  庚一、(本性身):

  修持上述四种加行的究竟之果,便是法性本性身。对此,佛经当中是以:“复次善现,无漏法如梦,不与有法相应,无法由自性相空,一切行相清净,彼等一切自性一相者谓无相,应知即是如来应供正等觉佛。(善现,如是菩萨摩诃萨)应学(般若波罗蜜多。)”等等来加以宣说的。

  能仁自性身 得诸无漏法

  一切种清净 彼自性为相

  圆满正等觉佛陀能仁之自性身,为即将宣说的圆满获得诸等无漏法唯一性相之一切种类清净之法。彼等智慧本体殊胜,自性为具备二种清净之法相的法界自性身,也即法性。

  其现分,为证悟智慧自性力等无漏法;其法界空分,为原本无离无合现空双运之法性。这种暂时客尘清净而现前的本性,即称为“法性自性身”,这也是最究竟的佛陀智慧之身。

  该法界并不仅仅是单空的部分,因为在基位之时,仅仅的单空并不是究竟的法性;而在果位之时,仅仅的单空也并非佛陀。通达仅为无而寂灭等诸佛之功德,是不存在一丝一毫的,这也是往昔诸大智者的言之所在,因为与佛陀之证悟相关,故而通达彼等境界也是毫无道理的。正如寂天菩萨所云:“若谓具心故,知则灭无知”[174]

  因此,佛陀四身当中的任何一者,都不可能不通达一切相。倘若存在尚未通达的情况,就不会是佛陀。这就是法性自性身,或其他佛经当中所说的“金刚智慧身”。这种无漏离系果[175]之功德,乃一切万法之基础。

  庚二、(智慧法身)可分为三:一、正说;二、殊胜之处;三、遣除争议。

  辛一、(正说):

  通达一切相之智慧部分,就称为“智慧法身”。如果要对通达一切相之智慧[一切种智]的唯一自性身分门别类地加以划分,则可分为二十一种无漏法[176]。具体包括:

  顺菩提分法

  (一)三十七顺菩提分法

  1、四念处[四念住]:身念住、受念住、心念住及法念住;

  2、四正断[四正胜或四正勤]:未生不善令不生,已生者令其断除;未生善令生,已生善令其增长;

  3、四神足:欲神足三摩地、勤神足三摩地、心神足三摩地、观神足三摩地;

  4、五根:信根、正勤根、念根、等持根、慧根;

  5、五力:成为以上五根之力的(信力、正勤力、念力、等持力、慧力);

  6、七觉分[七觉支或七菩提分]:念觉分、择法觉分、精进觉分、喜觉分、轻安觉分[除觉支]、定觉分、舍觉分;

  7、八圣道: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勤、正念、正定。

  无量及解脱

  (二)四无量:慈无量、悲无量、喜无量、舍无量;

  (三)八解脱

  1、内有色想观外色解脱;2、内无色想观外色解脱;3、净身作证具足作解脱;4、空无边处解脱;“等”字所包括的:5、(识无边处解脱;6、无所有处解脱;7、非想非非想处解脱;)8、灭尽定解脱;

  九次第等至 十遍处自体

  最为殊胜处 差别有八种

  (四)九次第等至:包括四禅、四无色以及灭尽定;

  (五)十遍处[177]:地、水、火、风四(大),青、黄、赤、白四(显色),再加上空无边、识无边的十遍处自体;

  (六)八胜处[178]:1、以内有色想,观外色少胜处;2、以内有色想,观外色多胜处两种形色四遍处[四胜处];3、以内无色想,观外色少胜处;4、以内无色想,观外色多胜处两种形色四遍处;再加上:5青胜处;6、黄胜处;7、白胜处;8、赤胜处四种(显色胜处),为最殊胜之处,其差别共有八种;

  无诤与愿智 神通无碍解

  四一切清净 十自在十力

  下面即将宣说的:(七)无染三摩地[无诤三摩地][179]与(八)愿智[180];

  (九)六神通:天眼通、天耳通、神足通、他心通、宿命通、漏尽通;

  (十)四无碍解:法无碍解、义无碍解、词无碍解、辩无碍解;

  (十一)四一切清净:(所依)身清净、所缘(受用)清净、心(三摩地)清净、智清净;

  (十二)十自在:命自在、心自在、资具自在、业自在、受生自在、信自在、愿自在、神力自在、智自在、法自在;

  (十三)十力:知处非处智力、知业异熟智力、知根胜劣智力、知种种界智力、知种种解智力、知遍趣行智力、知静虑解脱等持等至智力、知死生智力、知宿住随念智力、知漏尽智力;

  四种无所畏 及三种不护

  并三种念住 无忘失法性

  (十四)四种无所畏:一切智无所畏、漏尽无所畏、说出离道无所畏、说障道无所畏;

  (十五)三种不护:不覆藏身、语、意(三者)之过失;

  (十六)三种念住:于恭敬(听受所说法者,)不以为喜之心念住;于不敬(听受所说法者,)不以为怒之心念住;于听及不听二者,不以为喜怒二者之心念住;

  (十七)无忘失法性:在利益众生方面不忘失或者不越时;

  永害诸随眠 大悲诸众生

  唯佛不共法 说有十八种

  (十八)永害诸随眠:彻底永断三门烦恼障与所知障之随眠种子;

  (十九)为诸众生成办利乐之大悲;

  (二十)十八不共法

  行为所摄的六种:身无失、口无失、念无失、无异想、无不定心、无不知已舍;

  证德所摄的六种:欲无灭、精进无灭、念无灭、慧无灭、解脱无灭、解脱知见无灭;

  (业所摄的三种:)身、语、意三业智为先导并随智慧;

  (时所摄的三种:)智慧知过去、未来、现在三时无碍。

  以上所说的唯佛所有之不共法,一共有十八种。

  及一切相智 说名为法身

  (二十一)包括一切相智,与“及”字所含摄的道智与基智二者。

  若加上内部分类,则以上所述的二十一种无漏法一共有一百四十四种,这就是所谓的[说名为]“法身”。

  另外,虽然上述菩提分法等等的名称(与有学道阶段菩提分法等等的名称)是一致的,但这些法却是从以寂灭心与心所之戏论的无二智慧来照见的反体来进行宣说的。事实上,佛陀所有的菩提分法绝对不同于有学道(圣者所有之菩提分法)。

  辛二、(殊胜之处)可分为二:一、无染三摩地之殊胜;二、愿智之殊胜。

  壬一、(无染三摩地之殊胜):

  声闻无诤定 离见者烦恼

  佛无诤永断 聚落等烦恼

  声闻等等的无染三摩地[无诤定],是在见者方面事先进行观察,倘若自己会因位于村落等处的人群等等而产生烦恼,就避而不往,从而远离的无染三摩地。

  而作为佛陀如来的无染三摩地,则是为了永断彼等补特伽罗诸烦恼相续而深入村落[聚落]等等的,故而是以灭除或者消灭彼等补特伽罗之烦恼相续为目的的,这就是佛陀无染三摩地[无诤定]的殊胜之处。

  壬二、(愿智之殊胜):

  佛所有愿智 任运无碍著

  无障碍常住 普答一切问

  虽然总的说来,愿智是依靠禅定心而生起的,但佛陀所有的愿智,却远远超胜于声闻之愿智,具体包括以下五种殊胜:

  (一)无需勤作任运自成;

  (二)无有烦恼障或相执习气之碍著;

  (三)由于远离了所知障,故而能无有障碍地通达一切所知;

  (四)因为常时处于定中,所以是常住的;

  (五)能同时普遍地回答一切问题。

  辛三、(遣除争议)可分为二:一、遣除于法身常住之争议;二、遣除于周遍恒常之争议。

  壬一、(遣除于法身常住之争议)可分为二:一、正说;二、以比喻论证。

  癸一、(正说):

  若善因成熟 于彼彼所化

  尔时能饶益 即于彼彼现

  如果有人提出:倘若佛陀不存在远近之分,那岂不与针对不同所调化者,而分别显现与不显现的情形相违了吗?

  佛陀现身之善因,若能依凭所调化者相续之成熟而成立,则能于尔时、彼处,以宣说妙法等方式,来饶益彼等所化补特伽罗。在那个时候,佛陀之身像即能于彼处,在彼等所化者面前如实显现并作饶益;倘若不具备上述条件,(佛陀之身像)就不可能显现。

  癸二、(以比喻论证):

  如天虽降雨 种坏不发芽

  诸佛虽出世 无根不获善

  譬如,虽然帝释天等天王普降喜雨,但如果种子因烧焦等原因而毁坏,就不可能发出苗芽。同样,虽然诸佛世尊出现于所调者之世界,但由于无有亲见佛陀之善根,故而不能获得体会闻法等善举的机会。

  壬二、(遣除于周遍恒常之争议):

  如是事广大 故说佛为遍

  即此无尽故 亦可说为常

  如果有人提出:既然如此,则由于是刹那而生,并仅仅位于色究竟天密严刹土的缘故,所以,(佛陀法身)不应该是周遍恒常的。

  回答:如上所述[如是],(诸佛)于十方三世之所调者前,任运自成地显现身语之一切形象,为普天下的有情作出了广大的事业,因遍满一切方所,故说佛陀为周遍;又因此等(诸佛)于乃至后际间均无穷无尽之故,所以亦可以将其说为是“恒常”。

  庚三、(受用身)可分为二:一、略说自性;二、广说功德。

  辛一、(略说自性):

  许三十二相 八十随好性

  受用大乘故 名佛受用身

  诸佛智慧身于密严刹土向所调化者——诸十地菩萨显示的大丈夫相,包括三十二相与八十随好的体性。这一切,都是因为受用大乘妙法——阐演大乘法并恒常不断地坚持之故而感得的,所以被命名为“具五决定[181]之佛陀圆满受用身”。

  辛二、(广说功德)可分为二:一、广说相;二、广说随好。

  壬一、(广说相)可分为二:一、正说诸相;二、诸相生起之因。

  癸一、(正说诸相):

  手足轮相具 足底如龟腹

  手足指网连 柔软极细嫩

  三十二相具体包括:

  (一)由于往昔殷勤迎送师长等等之故,感得能仁手足掌具足千辐轮相;

  (二)由于往昔严格受持律仪之故,感得能仁足底平整如龟腹状;

  (三)由于往昔修习四摄之故,感得能仁手足犹如鹅王般指间缦网相连,且能佩戴指环;

  (四)由于往昔布施善妙食物[182]之故,感得能仁手足柔软且极其细嫩;

  身七处充满 手足指纤长

  跟广身洪直 足膝骨不突

  (五)由于往昔布施善妙饮物等故,感得能仁身体之手足四背、双肩及颈间七处皆厚实充满;

  (六)由于往昔救脱被杀、被缚诸有情故,感得能仁手足诸指纤长可爱;

  (七)由于往昔救护他众之性命故,感得能仁足跟宽广——足有四分之一的足掌部分往后突出;

  (八)由于往昔远离杀生之故,感得佛身(洪大)——比瞻部洲人身量高出七肘且稳重端直;

  (九)由于往昔受持善法故,感得能仁膝盖及足踝骨皆不突现;

  诸毛皆上靡 如瑿泥耶

  双臂形长妙 阴藏密第一

  (十)由于往昔弘扬善法于他众故,感得佛身诸毛悉皆向上生长[上靡];

  (十一)由于往昔曾倾力将医方明、工巧明等传授他众,故感得能仁小腿[]如鹿王[瑿泥耶]之腿一般圆润、修长、美观;

  (十二)由于往昔不舍弃诸位前来乞求己所拥有之财物的乞讨者,故感得能仁双臂形态长妙,无需屈身即可垂手及膝;

  (十三)由于往昔严格护持包括细微学处在内的梵行律仪以及秘密之语,故感得能仁宛如骏马般阴藏相密为第一;

  皮金色细薄 孔一毛右旋

  眉间毫相严 上身如狮子

  (十四)由于往昔布施妙好敷具,故感得能仁皮肤如金色般清净、鲜明、润泽;

  (十五)由于往昔布施胜妙宫殿等殊妙之物,故感得能仁皮肤细薄柔滑;

  (十六)由于往昔远离愦闹散乱故,感得佛身一一毛孔各生一毛且皆向右旋;

  (十七)由于往昔如理承事诸应恭敬处,感得能仁脸部眉间以细腻柔软之白毫相严饰;

  (十八)由于往昔未曾以蛮横之词轻毁他众故,感得能仁上身犹如狮子般强壮;

  髆圆实项丰 非胜现胜昧

  身量纵横等 譬诺瞿陀树

  (十九)由于往昔以说爱语而随顺他众故,感得能仁肩部[髆]犹如金瓶般饱满圆实;

  (二十)由于往昔布施药物等有益之食物故,感得能仁项部肩脖处——左右双肩之间的锁骨部位极其丰腴圆满;

  (二十一)由于往昔看护病人、承事众生故,感得能仁之舌可凭借福德之力,而将非胜妙味现为美妙殊胜之味;

  (二十二)由于往昔建造花园、园林等等,并令他众建造或接受故,感得能仁身量如[譬]尼枸卢树[诺瞿陀树][183]般六合停匀[184],纵横匀称[等];

  顶肉髻圆显 舌广长梵音

  两颊如狮王 齿洁白平齐

  (二十三)由于往昔布施庙宇、宫殿等故,感得能仁顶部显现出浑圆、乌黑、右旋肉髻之无见顶相;

  (二十四)由于往昔说柔和语、悦耳语与和蔼语故,感得能仁舌相广长庄严——平时(伸出)可遮盖脸部;若有意愿,则可覆盖整个三千大千世界;

  (二十五)由于往昔分别以相应之音为各位有情宣说正法故,感得能仁成就悠扬明晰、入耳中听、深沉浑厚[深如雷音]、美妙悦耳、顺畅明快[赏心可意]五支梵音,也有说为六十支梵音;

  (二十六)由于往昔断除了绮语之过,故感得能仁两颊俊美饱满有如圆镜之面,或如狮王之颊;

  (二十七)由于往昔称颂赞叹一切士夫故,感得能仁诸齿极其洁白;

  (二十八)由于往昔远离邪命故,感得能仁诸齿上下长短平齐;

  诸齿极细密 数量满四十

  绀目牛王睫 妙相三十二

  (二十九)由于往昔断除妄语故,感得能仁诸齿间无有缝隙极为细致紧密;

  (三十)由于往昔远离离间语故,感得能仁上下各有二十齿,牙齿数量满四十整;

  (三十一)由于往昔视一切众生如独子故,感得能仁双目如绀青宝般清澈明亮;

  (三十二)由于往昔断贪瞋故,感得能仁之眼睫毛犹如牛王睫毛一般,无论眼睛是否眨动,诸睫毛均能保持翻翘且不相杂乱。

  仅以现见彼等,即可表明对方为大丈夫的三十二相,即为(佛陀能仁之)诸等妙相。

  癸二、(诸相生起之因):

  此中此此相 所有能生因

  由彼彼圆满 能感此诸相

  在此等诸理当中所说的彼等诸相,都是依靠彼此[此此]各自之因(而成就的),只有由彼与彼等所有能生之因的圆满具足,才能真实感得此等诸妙相。

  迎送师长等 正受坚固住

  习近四摄事 布施妙资财

  救放所杀生 增长受善等

  是能生因相 如经所宣说

  究竟有哪些因呢?

  在往昔有学道阶段迎送师长等,真正受持律仪并坚固而住,修习近四摄之事,布施食物等善妙资财,救护解放即将被杀之生命,自身真实受持善法,并向他众弘扬[增长]善法等等,其中正式宣说的有七种相,而“等”字当中所要阐明的,则有二十五种相。

  我们应当了知,在前面宣说妙相之际,(将诸妙相与各自所生之因)相互对应而进行的广述——彼等能生妙相之因法诸相,都是如[按照]佛经所宣说的。

  壬二、(广说随好)[185]:

  由于(佛陀受用身之)诸相已经圆满,故有此等随好。佛陀随好可以分为八个十种随好,其中第一个十随好为:

  佛爪赤铜色 润泽高诸指

  圆满而纤长 脉不现无结

  (一)由于诸行究竟离贪故,感得佛陀之内相外现,爪甲如赤铜色般鲜红;

  (二)由于具增上意乐故,感得佛陀之爪色润泽;

  (三)由于出生于上等族姓故,感得佛陀之爪甲无有凹陷,高高隆起;

  (四)由于行境无罪故,感得佛陀诸指浑圆厚实;

  (五)由于善根究竟圆满故,感得佛陀诸指丰满;

  (六)由于渐次行持三乘故,感得佛陀之指渐细纤长;

  (七)由于断除了不善业及邪命故,感得佛身筋脉不现;

  (八)由于已解脱于烦恼结故,感得佛陀之筋脉无结;

  踝隐足平整 行步如狮象

  鹅牛王右旋 妙直进端庄

  (原译:踝隐足平隐,行步如狮象,鹅牛王右旋,妙直进坚密。)

  (九)由于能坚守秘密,感得佛陀之踝骨隐蔽而不现;

  (十)由于救度众生于难度处故,感得佛足无有长短不一而平整等齐;

  第二个十随好为:

  (十一)因擅长于调伏人故,感得佛陀行步如狮子;

  (十二)因擅长于调伏龙故,感得佛陀行步如大象;

  (十三)因善于腾空故,感得佛陀行步如鹅王;

  (十四)因善于引导诸所调众故,感得佛陀行步如牛王;

  (十五)因顺绕路而行故,感得佛陀回身右旋而行;

  (十六)因行步优雅端庄故,感得佛陀步态善妙;

  (十七)因无有劣道作意之屈曲故,感得佛陀行步平直而进;

  以上七种,属于步态的随好。

  (十八)因称赞他众功德故,感得佛身柔软俊美、端庄大方;

  光洁身相称 洁净软清净

  众相皆圆满 身广大微妙

  (十九)因三门不沾染诸恶法故,感得佛身犹如刚擦拭了一般光洁;

  (二十)因对应所调者之根基而宣说佛法故,感得佛身高矮胖瘦极为相称;

  第三个十随好为:

  (二十一)因身语意之行为清净故,感得佛身无垢洁净;

  (二十二)因内心具有大悲故,感得佛身极其柔软;

  (二十三)因内心无垢故,感得佛身清净;

  (二十四)因遣除二障之法尤为圆满故,感得佛陀众相分明,悉皆圆满;

  (二十五)因广大胜妙之功德圆满故,感得佛身魁梧强壮、广大微妙;

  步均匀双目 清净身细嫩

  身无怯充实 其身极坚实

  (原译:步庠序[186]双目,清净身细嫩,身无怯充实,其身善策励。)

  (二十六)因平等对待一切有情故,感得佛陀步履均匀安详;

  (二十七)因阐演清净诸罪障之法故,感得佛陀双目清净无瑕;

  (二十八)因借助比喻而将佛法阐述得通俗易懂故,感得佛身极其细嫩;

  (二十九)因不畏惧难行之处故,感得佛陀身容无有怯弱;

  (三十)因善根胜过世间一切故,感得佛陀身饱满充实;

  第四个十随好为:

  (三十一)因不再受身三有故,感得佛身极为坚实而不松散;

  肢体善舒展 顾视净无翳

  腰圆而匀称 无凹陷便便

  (原译:支节善开展,顾视净无翳,身圆而相称,无歪身平整。)

  (三十二)因通达缘起顺逆故,感得佛陀肢体、手指、脚趾等皆善妙舒展;

  (三十三)因开示增上生、决定胜之妙法词义故,感得佛陀眼目等顾视对境清净无翳;

  (三十四)因弟子持戒圆满故,感得佛陀腰身圆满、(髋不露骨);

  (三十五)因未染著轮回过患故,感得佛陀腰部舒展、均匀相称;

  (三十六)因摧伏了骄傲自满故,感得佛陀腰身长短相宜、无有凹陷;

  (三十七)因宣说无尽法故,感得佛陀腹部便便下垂、无诸高下;

  脐深脐右旋 为众所乐见

  行净身无疣 无诸黑黡点

  (三十八)因通达甚深法故,感得佛陀脐底深妙;

  (三十九)因弟子受持与己相顺之言教故,感得佛陀脐纹右旋;

  (四十)因诸眷属三门行为端严故,感得佛陀威仪端庄为众所乐见;

  第五个十随好为:

  (四十一)因意清净无垢故,感得佛陀三门之一切行为悉皆清净;

  (四十二)由于非时不说法故,感得佛陀身无疣痣,并无诸黑斑[黑黡点];

  手软如木棉 手纹明深长

  面门不太长 唇红如频婆

  (四十三)因宣说令三门健康安乐之法故,感得佛陀双手如木棉般柔软;

  (四十四)因平等看待自他一切士夫故,感得佛陀手纹明显清晰;

  (四十五)因彻底通达甚深之境界故,感得佛陀手纹甚深;

  (四十六)因数数宣说正法故,感得佛陀手纹纤长;

  (四十七)因宣说众多界限学处故,感得佛陀面门既不太长也不太宽;

  (四十八)因通达器情世间犹如影像故,感得佛陀嘴唇如苹果[频婆果]般红艳且光可鉴人;

  舌柔软微薄 赤红发雷音

  语美妙牙圆 锋利白平齐

  (四十九)因以柔和语调伏诸所调者故,感得佛陀舌极柔软;

  (五十)因彰显众多正理功德故,感得佛陀舌极微薄;

  第六个十随好为:

  (五十一)因开显凡夫难以测度之正法故,感得佛陀舌赤红色;

  (五十二)因不担忧和畏惧隐藏之过失(败露)故,感得佛陀所发之语如雷音般洪亮;

  (五十三)因说柔和之语故,感得佛陀语韵婉转美妙;

  (五十四)由于解除了爱、恚、慢、无明、见、疑、取、嫉、悭之九结故,感得佛陀牙齿圆整;

  (五十五)因调伏了难以调化之烦恼深重诸士夫故,感得佛陀牙齿锋利;

  (五十六)因降伏烦恼依靠诸白法调伏故,感得佛陀牙齿洁白;

  (五十七)因断除了分别诸有情为亲疏的执著,感得佛陀牙齿平齐,无有长短之分;

  渐细鼻高隆 清净最第一

  眼广眼睫美 犹如莲花瓣

  (原译:渐细鼻高修,清净最第一,眼广眼睫密,犹如莲华叶。)

  (五十八)因次第宣说三乘现观故,感得佛陀牙齿渐细;

  (五十九)因安住殊胜智慧故,感得佛陀鼻相高隆;

  (六十)因所调众生信仰爱戴故,感得佛鼻无有涕垢等,最为清净堪称第一;

  第七个十随好为:

  (六十一)因宣说大乘广大之法故,感得佛陀眼目犹如青莲花之花瓣一般长大而宽广;

  (六十二)因引导众多有情出离生死轮回故,感得佛陀眼睫美妙、令人心悦;

  (六十三)因难以满足之人、天人、非天、少女等众生欢喜称赞故,感得佛陀双眼黑白分明,犹如白莲花瓣一般令人赏心悦目;

  眉修长细软 润泽毛齐整

  手长满耳齐 耳根不衰退

  (六十四)因恒时关照诸众生未来之境遇故,感得佛陀双眉修长;

  (六十五)因善于以轻和之法调伏故,感得佛陀眉毛细软;

  (六十六)因以善法滋润心相续故,感得佛陀双眉润泽;

  (六十七)因随时警惕烦恼因缘故,感得佛陀眉毛长短齐整;

  (六十八)因遮遣了极端有害之烦恼相故,感得佛陀手长且圆满;

  (六十九)因战胜了难以胜伏之贪爱等故,感得佛陀两耳长短相齐;

  (七十)因安置诸所化众之相续于不坏之安乐处故,感得佛陀耳根聪颖不聩,听觉永不衰退;

  额部善分展 开广顶周圆

  发绀青如蜂 稠密软不乱

  第八个十随好为:

  (七十一)内心不会被恶见所转变故,感得佛陀额部发际分明、善妙开阔[分展];

  (七十二)因摧毁一切邪说故,感得佛陀天庭饱满、宽广平整[开广];

  (七十三)因为利他而发愿成佛之胜愿圆满故,感得佛陀顶部浑圆[顶周圆]如伞盖;

  (七十四)因断除于外境之贪爱故,感得佛发绀青如蜂;

  (七十五)因断尽见修所断故,感得佛陀头发稠密;

  (七十六)因通达无分别之微妙圣教精髓妙慧故,感得佛陀头发柔软;

  (七十七)因内心不为烦恼所扰乱故,感得佛陀头发不乱不粘;

  不涩出妙香 能夺众生意

  德纹相吉祥 是为佛随好

  (七十八)因常时杜绝粗恶语故,感得佛陀发不粗糙枯涩;

  (七十九)因于三宝前遍洒芬芳之妙花故,感得佛发生出清爽馥郁之妙香等等,以此等诸随好,即能夺取众生之心意;

  (八十)因所有一切悉皆妙善故,感得佛陀手足掌等处有吉祥结与右旋德字纹[卍][187]相等标志,另外还有四方纹、金刚纹、莲花纹与海螺纹等八十种吉祥纹,这些图纹一共算为一种相。

  上述八十种相,即被命名为是佛陀之随好。

  庚四、(化身):

  若乃至三有 于众生平等

  作种种利益 佛化身无断

  遍知智慧身应机调化而显现之身——于乃至三有存在之际,在同一时刻无有勤作、任运自成地于诸众生(平等地)作种种利益之身,也即随诸所化者各自之缘分而示现的佛陀之化身等,是恒常延续而无有间断的。

  以上四身,即是(修行)之果。

  虽然另有一种说法认为:法身与法性自性身是一体的,因为具有两种清净的解脱分——与法界无二无别之智慧身,也就是法性身;只是从其智慧分——二十一种无漏法相的反体出发,才安立了法身的概念,但事实上却与具有两种清净的法界双运本智身毫无差别。法身、报身[受用身]、与化身三者再加上事业四者,便是表示果法身的四法。

  然而本论却认为,由于事业本身就是法身之事业,所以,证悟智慧与事业二者,也就是自他二利任运自成的佛陀之法身,(除了法身之外,)事业不可能另存,因此,只有四身,才是表示法身的四法。无论怎样,这两种说法之间并不存在什么矛盾。

  己二、(能依之事业)可分为三:一、从时间的角度而略说;二、从分类的角度而广述;三、从数量的角度而总结。

  庚一、(从时间的角度而略说):

  如是尽生死 此事业无断

  正如佛经所说的“如是善现,佛陀若以慧眼照见世间,东方尽恒河沙世界中,诸菩萨摩诃萨为利众生,入大地狱,息灭众生地狱之苦”等内容一样,在获得智慧法身之后,由其加持所产生的两种色身将永不间断地利益众生。也就是说,如此[如是]穷尽生死轮回之际,(诸佛)智慧法身之此等事业都无有间断。

  庚二、(从分类的角度而广述)可分为三:一、安置道之所依;二、安置诸道;三、安置果位。

  辛一、(安置道之所依):

  诸趣寂灭业

  如果有人提出:事业的种类究竟有哪些呢?

  虽然总的来说,无穷无际、恒常周遍地利益众生之事业是无边无量的,但如果概括起来,则有二十七种事业。

  首先是安立资粮道,(具体包括以下五种事业:)

  (一)将诸趣众生安置于获得寂灭果位之所依——善趣的事业;

  辛二、(安置诸道):

  安立四摄事 令知诸杂染

  及知诸清净 有情如证义

  (二)在行为方面,安立自他于成熟之因——四摄事;

  (三)在见解方面,令众生知晓四谛之见解——通达作为所断的,具有诸烦恼杂染之苦谛与集谛,以及了知作为所取的道谛与灭谛诸清净法;

  (四)在意乐方面,内心缘于有情之利,将其安立于能如理如实饶益[如证义]彼等之发心;

  六波罗蜜多 佛道自性空

  尽灭二戏论 假名无所得

  (五)在行为方面,令其修持六波罗蜜多;

  (六)(在行为方面,)令其受持趋往佛果之道——修持十善之律仪戒[188];

  (安立加行道:)

  (七)令其在加行道阶段生起诸法自性为空的修所生慧;

  (安立见道:)

  (八)令其于见道阶段,灭尽二取之戏论;

  (安立修道:)

  (九)令其于修道阶段的二地与三地,拥有通达(诸法)仅为假名之智慧的持戒与安忍;

  (十)令其在四地、五地与六地三个阶段,于诸法之耽执已无有所得;

  成熟诸有情 及立菩萨道

  遣除诸执著 得菩提严净

  佛土及决定 无量有情利

  (十一)令其在菩萨七地,依靠方便善巧而成熟诸有情;

  (十二)令其在菩萨八地,现证[立]福德广大之菩萨道为代表的三道;

  (十三)令其(在菩萨八地,)因成熟无分别之智慧,而彻底遣除诸执著;

  (十四)令其(在菩萨八地,)依凭前者之力,而无勤证得胜妙之菩提;

  (十五)令其(在菩萨八地,)可以随心所欲地严净佛土;

  (十六)令其在菩萨九地,决定获得一生成佛之把握;

  (十七)令其(在菩萨九地,)以获得四无碍解,而成办无边无量的说法等利益有情之事;

  亲近佛等德 菩提分诸业

  不失坏见谛 远离诸颠倒

  (十八)令其在菩萨十地,依靠所获之殊胜自在,而前往一切佛刹依止[亲近]、供养诸佛,并获得听法等无量功德;

  (十九)令其(在菩萨十地,)于菩提分法的证悟也蒸蒸日上、浩瀚无量;

  (二十)令其(在菩萨十地,)不失坏二种资粮诸业而成就佛果;

  (二十一)令其(在菩萨十地,)圆满现见广大之四谛;

  (二十二)令其(在菩萨十地,)远离诸四种颠倒;

  无彼根本理 清净及资粮

  有为与无为 悉不知有异

  (二十三)令其(在菩萨十地,)无有彼等颠倒之根本——相执之理;

  (二十四)令其(在菩萨十地,)于诸法平等性之境界中,依靠证悟之智而圆满究竟地清净一切垢染;

  (二十五)令其(在菩萨十地,)彻底地圆满所有资粮;

  (二十六)令其(在菩萨十地,)无论对有为之轮回,还是无为之涅槃,都找不到[悉不知]或不执著其间的任何差异的,有寂平等之有学道究竟智慧;

  辛三、(安置于果位):

  安立大涅槃

  (二十七)安立究竟之果位——无住大涅槃。

  佛经当中也以:“世尊,何为善逝?世尊告言,无等无痴,即为涅槃”等等内容而进行了论述。

  庚三、(从数量的角度而总结):

  许法身事业 有二十七种

  由上可知,从法身增上缘当中所产生的事业,佛陀承许有二十七种。

  总而言之,以安置于道之所依、道以及道之究竟果位的方式,而利益普天下一切有情的事业是永不间断的。

  如果总结前八品的内容则是:以金刚喻定摧伏二障以及习气,而于解脱道中成就一切种智之身的断证究竟之果——无上之无住涅槃大菩提。

  于彼等之时,任运而成之四身以及事业,是依靠所获之究竟转依,从而现证包括清净刹土——密严法界之无量宫殿在内的,以智慧身之三十二相、八十随好所严饰的圆满受用身之本体,以向生死轮回当中相续彻底清净之有情——十地诸大菩萨宣说大乘妙法而令其彻底成熟的方式来摄受。

  其自性,是令其受持佛陀之相续——法界与智慧无二无别之本性身,也即不是分别存在,而是非异体之一体性的,三世诸佛法性智慧身之自性。

  其心意,是受持一切种智——二十一种无漏法之相续或具自性之本体法身。

  佛陀应机调化而显现的种种化身,是遍布十方以僧众之相续而摄持三乘种性,并通过所获之金刚喻智慧身,依靠穷尽虚空及众生边际的二十七种事业,如同如意宝珠一般,以不分别诸相的方式,任运自成地受持利乐有寂之一切法理。

  此处所说的“相续”,是指无穷无尽与尽其所有的意思,也即将其中所包含的一切都归纳起来。

  依靠获得究竟之清净转依,而于某个器情世界现证圆满菩提之际,则于周遍十方之虚空间高树正法之胜幢,吹响胜法之螺音,擂起妙法之大鼓,发出振聋发聩之轰鸣,使三宝之种性、家族或相续绵延不断,并使一切利乐之法永不衰落。

  《现观庄严智度窍诀论释》中果法身品第八宣说完毕

  丙二、(针对喜爱中讲者之六种分类):

  相及彼加行 彼极彼渐次

  彼竟彼异熟 余六种略义

  以上八品所讲的内容,(也可以分为六种现观:)

  (一)作为三智之本体的法相,也即所抉择或者所修之法;

  (二)彼等三智之加行——正等加行;

  (三)彼等正等加行之极限——顶加行;

  (四)渐次修习彼等三智的次第加行;

  (五)彼等次第加行之究竟境界——刹那加行;

  (六)彼等刹那加行之异熟果——法身。

  上述六义当中所含摄[略]的内容,是八种现观之外其余的六种分类。

  丙三、(针对倾慕略讲者之三现观分类):

  初境有三种 因四加行性

  法身事业果 余三种略表

  (一)(最初的现观,为)诸加行之因——抉择外境的三种智慧;

  (二)正等加行等四加行之本体[性];

  (三)作为果法之法身以及事业。

  若想简略地表述以上诸现观,则可将其归纳于前述广、中分类之余的三种分类当中。

  这些般若波罗蜜多的甚深窍诀精要,是由佛之补处——十地大成就者(弥勒菩萨)将其中的隐含之义昭示于众的,我们应当竭尽全力、毕恭毕敬、持之以恒地精勤修学。

  正如佛经所说:“世尊告阿难言,我为汝所讲诸妙法悉皆忘失,般若波罗蜜多只言半语亦不可忘失。当于善逝,随念恩德,于此般若,受持不退。”由此等教言可以看出,般若波罗蜜多的意义的确是十分重大的。

  甲四、(末义)可分为二:一、书跋;二、译跋。

  乙一、(书跋):

  《现观庄严智度窍诀论》,由至尊弥勒怙主撰著圆满。

  《现观庄严智度窍诀论》,是由十地一生补处大菩萨,现今住于兜率天之至尊弥勒怙主,将广中略三种般若所宣之义,通过八种现观的方式,言简意赅地概括归纳并撰著圆满的。

  乙二、(译跋):

  印度堪布博雅嘎扎巴,与主校大译师——僧人嘎瓦吉祥积翻译、校对并订正。后来又经班智达无死尊者,与比丘具慧之智译师重新翻译、校对与订正。

  于化身大法王——国王赤松德赞住世期间,由印度堪布博雅嘎扎巴,藏译惹雪哦塞[慧光]或者热比炯尼[慧源],与主校大译师——僧人嘎瓦拜则[嘎瓦吉祥积]翻译、校对并订正。后来又经班智达果么其美[无死尊者],与比丘罗丹西绕[具慧之智]译师重新翻译、校对与订正。

  现空无二真如果般若,

  深寂离戏双运平等性,

  自然本智甚深之八理,

  悉皆汇入究竟大圆满。

  诸法悉皆忘却尚允许,

  然此般若唯仅片只语,

  亦不可失佛陀于此理,

  再再赞许故当关注彼。

  如实究竟无隐佛密意,

  补处圣者善解现观序,

  印藏智者千万善说藏,

  全知上师以慧力而摄。

  与众相符且超胜诸众,

  透彻解析一切深要故,

  乃聪慧心白莲盛开因,

  智慧心之唯一如意藏。

  是故末世希求妙法众,

  欲报殊胜怙主恩情者,

  当以此理供于胜幢顶,

  讲修复以胜心而祈祷。

  凡心难以测度深奥义,

  遍知上师合经而注释,

  真实密意其中未掺杂,

  耽执所造赘语片言许,

  此堪由众具法眼者证。

  愿此善令文殊怙主王,

  传承师徒意愿悉圆满,

  现今住世复将出于世,

  诸胜士喜此理勤修习。

  愿以此善如意之宝灯,

  驱散三界罪恶诸幽暗,

  究竟二利解脱诸愿雨,

  恒时装点遍空之刹土。

  复愿自他生生世世中,

  恒依文殊怙主师莲足,

  慈氏正法杲日闪耀时,

  愿能受持深广法藏海!

  此《现观庄严智度窍诀论释——白莲花之璎珞》,是依照文殊怙主法王(麦彭仁波切)的亲笔注解(撰写而成的),其中第五品顶现观之前的内容,由嘎陀色德班智达抄写,其后直至最后完成与校勘者,乃依靠拥有无量妙智与大悲,严守净戒、精进修持之三藏大法师——土单根桑秋吉扎巴[圣教普贤法称]之俱有缘,顶戴蒋扬上师足尘之善缘者——晋美白玛南加[无变莲花尊胜]于火虎年氐宿月[丙寅年(公元一九二六年)四月]空性聚积之二十五日,完稿于西钦寂地胜乐吉祥增善寺。愿以此善而究竟圆满遍知上师之甚深密意,并如实通达般若波罗蜜多之深广奥义。愿一切吉祥!

  二零零六年十一月二十日

  译竟于色达喇荣

  索达吉

----------------------------------------------------------------------------------------------------------------

更多索达吉堪布佛学内容

----------------------------------------------------------------------------------------------------------------

 
 
 
前五篇文章

索达吉堪布:现观庄严论释 13、《现观庄严论》总义

道证法师:朝圣之旅朝圣之旅(飞抵加尔各答)

道证法师:朝圣之旅(迈向灵鹫山)

麦彭仁波切:中观庄严论释 七十空性论略释(索达吉堪布

索达吉堪布:取舍明镜 一、事师五十颂释 1、译序

 

后五篇文章

道证法师:朝圣之旅(迟到的印度朝圣之旅)

索达吉堪布:现观庄严论释 11、刹那加行品第七

索达吉堪布:现观庄严论释 10、次第加行品第六

索达吉堪布:现观庄严论释 9、顶加行品第五

索达吉堪布:现观庄严论释 8、正等加行品第四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