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圣寺 |
 
保圣寺 有关保圣寺,追根穷源,要从公元503年说起。 公元503年,衍做了皇帝,他本来就是笃信佛教,走上领导岗位,掌握了权力以后,他想,这一回我要好好地做一做佛教的推广、普及和提高的工作了。 上朝的时候,大臣说,启禀万岁,如果全国上下造了不少寺庙,和尚人口也会多出来许多,臣以为,恐有不妥。 衍说,有什么不妥的,比如一个小偷,进了寺庙,世上少了一个偷鸡摸狗的贼人,人间多了一个吃斋念佛的和尚,通过宣传佛教,好人从善如流,坏人弃恶扬善,这不是一件大好事吗? 大臣还想说什么,皇帝说,阿弥陀佛,退朝。 于是全国上下,大兴土木,建寺造庙,所谓“南朝四百八十寺”,就是这一件事情的文言说法。而保圣寺,就是这四百八十寺中的一座。 一晃三百多年过去,已经是唐朝了,当时的武宗皇帝爱好道教,对佛教不感兴趣。 武宗皇帝说,哪来这么多和尚,都散了,该干什么干什么去。 这一个指示传达到下面,保圣寺庙废僧散。到了武宗的儿子当上了皇帝,又有了将佛教振兴起来的想法,于是重建保圣寺,并且将一些失业的僧人召了回来,寺庙渐渐兴旺。然后唐末兵荒马乱,殃及无辜,保圣寺也不能幸免。直到北宋,1013年再次重建,历经数年,不断扩大,最为辉煌的时候,保圣寺大小殿宇有五千多间,占取了半个(用多一瞥)直镇的地盘,吃斋念经的僧人有千余人,一般来来往往的行人路上遇到,不是说:你好,或者吃过饭了吧,而是肃立一边彬彬有礼地咏一声,阿弥陀佛,另一个要回答也是善哉善哉。 后来元朝又衰,明朝重兴,清朝再毁,民国初年的保圣寺,已经几近废墟。这样的起起落落盛盛衰衰,由不得人不一声长叹,唉—— 对于人世间而言,再没有比佛更好性情的了,佛的最显著特点是修养好和脾气好。迎佛迎到家,你要我来我召之即来,送佛送到西,你让我走我飘然而去,充分显示了好聚好散的心态。 佛说,有什么呀,菩提本非树,明镜也无台,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我看到的保圣寺,有两件文物非同寻常。一是经幢,另一件就是泥塑。 保圣寺里的经幢,是当年的佛门,留在后世红尘的“偈语”。现在,我们还能从这样的“片言只语”中,追溯烟消云散的暮鼓晨钟。 保圣寺里的泥塑,称之为“彩塑” 彩塑,就是用泥土来塑造,塑造出菩萨的样子,再添上色彩,所以它是一项把雕塑和绘画结合在一起的工作。 历史书上说,这些彩塑是唐朝杨惠子的作品,杨惠子手底下的菩萨,衣纹的线条轻柔飘逸,仿佛微风过处拂的涟漪,这一些线条温和连绵,恰似“春蚕吐丝”。大家见了以后说,吴道子是“画圣”,杨惠子就是“塑圣”。 “吴带当风”和“春蚕吐丝”使当时的唐朝心情爽朗,他们说,“道子画,惠子塑,夺得僧繇神笔路”。 保圣寺在苏州(用多一瞥)直,(用多一瞥)直的“(用多一瞥)”字不常见到,所以很长一段时间,我心里把(用多一瞥)直当外地来对待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