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龙门石窟, 卢舍那佛 作者:张大经 石楼临晴空,南眺出千里。人怜山气佳,余叹禹功美。想彼未凿时,极目皆洪水。谁知耕桑民,幸免鲂与鲤。 —宋?司马光 到了洛阳,如果不去龙门石窟,就如同到了北京,不去参观故宫一般。龙门石窟位于古都洛阳城南12公里处,这里香山与龙门山对峙,伊水于山间北流,远望犹如一座天然门阙,史称“伊阙”。隋朝建都洛阳后,因宫城门面对“伊阙”而始称“龙门”。著名的龙门石窟就密布在伊水两岸长达1公里的两山崖壁上,它同甘肃敦煌莫高窟、山西大同云岗石窟并称为中国三大石刻艺术宝库。龙门石窟(英文名称:Longmen Grottoes)2000年11月根据世界文化遗产遴选标准C(I)(II)(III)入选《世界遗产名录》。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是:龙门地区的石窟和佛龛展现了中国北魏晚期至唐代(公元493~907年)期间,最具规模和最为优秀的造型艺术。这些详实描述佛教中宗教题材的艺术作品,代表了中国石刻艺术的最高峰。 法国汉学家色伽兰对龙门雕塑的评价是:“龙门造像具有艺术与技艺的优长,为别处匠师所不可及。” 龙门石窟开凿于北魏孝文帝由平城(今山西大同)迁都洛阳前后(公元493年),历经东魏、西魏、北齐、隋、唐、宋诸朝,雕凿不断。据龙门石窟研究所统计:东西两山现存窟龛2345个,碑刻题记2800余块,佛塔40余座,造像10万余尊。在会昌五年(845年),史称“会昌灭佛”,武宗下令将寺院铜像用来铸钱,铁像铸成农具,金银像收归国库。他们真正做到了 “人其人”(要和尚还俗)、“庐其居”(把和尚庙变成在家人的房屋)、要“火其书”(把经书全部烧掉)。但是并没有“全毁其塑”,这使我们今天还能欣赏到我国古代精妙绝伦的石刻艺术。 龙门石窟虽然是佛教文化的艺术表现,但它也折射出了当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时尚。石窟中至今仍然保留着大量的宗教、美术、建筑、书法、音乐、服饰、医药等方面的实物资料,因此它堪称为一座大型石刻艺术博物馆。 龙门石窟地处中原、十三朝帝王的都邑,文人学士在此集聚,文化气氛浓厚,因而多数造像刻有题记。这在中国诸石窟群中是独有的。因为石窟中碑刻特别多,龙门石窟又被称作“古碑林”。在诸多题记中,唐代褚遂良书丹的《伊阙佛龛之碑》和人称由张旭写的《大卢舍那像龛记碑》,堪道是唐楷书的精品。 “龙门二十品”,是指选自龙门石窟中北魏时期的二十方造像题记,其中十九品在古阳洞,一品在慈香窟。 “龙门二十品”是北魏时期书法艺术的精华之作,它所展现的书法艺术,是在汉代隶书和晋代隶书的基础上发展演化而来的,字体端庄大方、刚健质朴、既具隶书格调,又有楷书因素,是“魏碑”体的代表。魏碑上承汉隶,下开唐楷,兼有隶楷两体之神韵。清代康有为在《广艺舟双辑》中有魏碑十美之评语:“一曰气象浑穆,三曰笔法跳越,四曰点书峻厚,五曰意态奇逸,六曰精神飞动,七曰兴趣酣足,八曰骨法洞达,九曰结构天成,十曰血肉丰美。是十美者,唯魏碑、南碑有之。”爨宝子碑是魏碑的代表作,比较爨宝子碑和龙门二十品,可以领略到许多共同的韵味。 奉先寺,原名“大卢舍那像窟”。 “像龛”,怎么称为“寺”。原来奉先寺像龛前,曾有木结构建筑,奉先寺建立不过四十余年,后却毁于洪灾。提起唐朝,人们会想起留给后代的近五万首唐诗,唐代书艺的鼎盛,但是切莫忘记唐代雕塑艺术的崇高成就。奉先寺是龙门石窟中雕刻最大、艺术最精、气势最磅礴、最具有代表性的重要洞窟。主佛“卢舍那佛”为龙门石窟最大的佛雕。奉先寺那种唐代皇家石窟的恢宏气派,正体现了大唐帝国强大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 卢舍那像端坐石窟正中,端庄大度、淳厚安祥,丰颐秀目,仪表堂堂。她的周围是形象各异的造型:胁侍迦叶持重、阿难温顺、二菩萨盛装、天王雄伟,力士勇猛。卢舍那:梵语意为“诸恶皆除、众德皆备、净色遍照法界” 是佛在显示美德时的一种理想化身,是“三身佛”中的“报身佛”(未来佛)。卢舍那佛面容丰腴饱满,修眉细长,眉若新月,眼睑下垂,双目俯视,嘴巴微翘而又含笑不露,她庄重而文雅、睿智而明朗,流露出对人间的关注和智慧的光芒。卢舍那佛那神秘的微笑又被稱為東方的蒙那麗莎。不论从那个角度瞻仰,都能看到卢舍那佛对你亲切的微笑,激起你内心的希望和共鸣。 中国美术家协会顾问王子云教授评龙门石窟雕刻说:“龙门奉先寺的九尊像,不仅是中央大佛无与伦比,其它的八尊也是刚柔相济,配合默契。如恭敬顺从的佛弟子,温柔娴静的胁侍菩萨,威武而给以恰如其分的典型刻画,这无疑是一种艺术创造,是很值得学习的。” 一般说来,在佛学的教义里,佛、菩萨均为男性,我们常见的“观音菩萨”一般现女身。或称,佛教中的菩萨本无所谓性别,或男或女是菩萨在人间的显化。而在龙门奉先寺的主佛却女性化,将卢舍那大佛塑造成中年妇女特有的形象。从龙门许多唐代石刻造像中,还可以窥见武则天一步步走上女皇宝座的踪迹。 武则天称得上“铁女人”。他在大乱初定的唐朝前期,广开言路,实行科举,推行“均田”,执政近五十年。骆宾王在讨伐她的檄文中对她大加挞伐,当读到“入门见嫉,娥眉不肯让人;掩袖工谗,狐媚偏能惑主”时,她不过冷笑一声,还赞赏作者的才华,并说这样的人才不用,是宰相的过失。当然,武则天贬逐功臣、任用酷吏、豪奢专断,也铁案如山。 奉先寺大卢舍那像龛是唐高宗及武则天亲自经营的皇家开龛造像工程,工程设计和施工是由高宗亲自任命制定。为此,武则天曾经于咸亨三年捐出“脂粉钱二万贯”。想起当代的“红色女皇”,可曾用“脂粉钱”为中华文明增添些光彩,倒是煽动一部分狂热的红卫兵挥动铁扫把,摧残不知多少国之瑰宝! 广泛流传卢舍那大佛就是武则天的模拟象,是武则天为政治需要而建立的。其根据是武则天曾让白马寺僧怀义等伪造《大云経》,诡称其为弥勒佛下界,为改唐为周做舆论准备;建奉先寺时,武则天曾助“脂粉钱”;武则天的女儿太平公主“方额广颐”,武则天也应有这样的特征,与卢舍那的面相十分吻合。(王刚法,文化交流,2001(2))或谓“卢舍那”是光明普照的报身如来佛,武则天取名“曌”,也是光辉满天的意思。从这点来看,卢舍那佛也就是武则天本人的理想化身。 有人认为,细审奉先寺大像龛《河洛上都龙门山之阳大卢舍那像龛记碑》碑文,奉先寺是高宗所建,因此是武则天参政前的事情。 人们习惯把卢舍那大佛为代表的那组佛像所在的地方叫做“奉先寺”,实际上在卢舍佛大佛以南,有一座寺院。奉先寺遗址位于大奉先寺主洞窟卢舍那大像龛南边约1公里处,是龙门石窟所属十寺八庵之一。大卢舍那像完工之后三年又八个月,即调露元年(679)的八月十五日,奉敕于大像南置大奉先寺。次年,唐高宗为之书额。至开元十年十二月五日,又奉敕将龙华寺与奉先寺合并。今伊水东岸有擂鼓石,相传武氏礼佛时在此击鼓作乐。“奉先”是奉先思孝,追念祖先,或谓此寺是为唐太宗追福。 惠简洞也是龙门西山北段雕像较好的一处,是长安法海寺僧惠简特为皇后武则天开凿的一个窟室。龙门西山的惠简洞比卢舍那像龛早完工两年。惠简洞的弥勒佛与卢舍那像的面相极相似,故人们俗称之谓“小奉先寺”,这说明大佛近似女性形象,前已有之。至于“方额广颐”,则是多数佛像共同的特征。学界有对奉先寺的建造年代和历史还在进行讨论。 据说游客在龙门石窟每分钟可以看到1000余尊大大小小的佛像。假如你沿着石窟缓行,每走一步或许就会增加一份沉重。一个个窟龛造像,有的手指被砍,有的不见头部,这10余万尊佛像现在完整的不到十份之一,其中很大一部分被盗卖到国外,除了有64件知道其下落外,绝大多数去向不明。现今造像,不过是被铁锤、钢凿所损毁文物的幸存者。传说“焦骨牡丹”即使烧焦枝干,逢春又发新枝。试问,那龙门被削去手脚的佛像,来年也能获得重生吗? 卢舍那大佛,人称中国维纳斯。她缺了手腕,依然端坐,那般从容,那样旷达。大佛坚圣忍中,无私地舍弃自我,却把光明洒向世间。在历史上,龙门石窟曾经历了两次毁佛灭法的“劫难”,一次在唐武宗时,一次在后周世宗时,当时有大量佛像被毁。龙门石窟遭受的最大劫难是在1907至1935年。根据王振国的调查,日本学者关野贞当时两次实地考察龙门后在一本书中写道:“洞窟雕刻的多数佛头,能取下的都被取掉卖给外国人。”中华积弱,任人宰割。 许多龙门石窟珍贵文物,无奈地躺在日本、美国等国的博物馆之中。 2001年4月,由加拿大国家美术馆收藏的看经寺内的罗汉像,无偿送还龙门石窟研究院永久保存,失窃60多年国宝的回归,开创了龙门石窟流散文物回归先河。文革期间,洛阳市派出专人进驻龙门,竭力保护石窟,使龙门石窟幸免"十年浩劫"的灾难,这些人后来被中央领导人称为"历史的功臣"。2005洛阳举行盛大龙门石窟流失海外文物回归迎接仪式。有7件流失文物的回归,由国家征集流失龙门石窟海外文物,也昭示中国政府致力保护文物的坚定决心与信心。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开展的龙门石窟保护修复工程,是龙门石窟开展国际合作保护工程的典范和良好开端。翻开中华近百年来的史册,满目是列强巧取豪夺我国文物的伤心史。而今国外机构和友人参与石窟的保护和修复,这怎能不使中华儿女感到无比的兴奋和自豪。 据报载,在龙门石窟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5周年,又适逢首届“河南文化遗产日”,龙门石窟免费开放两天。结果一天之内居然有超过10万之众的市民涌入景区,创了纪录,人山人海。在祖先创造的灿烂文明面前,每个人心中都会升起一种无法抑制的自豪和骄傲。应该让更多的华夏子民有机会领略我们祖先遗留的灿烂文明。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龙门石窟对中小学生、军人、新闻记者、老年人等实行免票优惠;纪念性节日,对特殊对象免费开放,免费讲解。善哉斯举! 2007年盛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