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工巧明 地理 雕塑 绘画 建筑 历史传记 农工商业 书法 天文 舞剧 哲学 其它护持
 
 

具有传奇色彩的云冈石窟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具有传奇色彩的云冈石窟
  中国的佛教石窟。位于山西省大同市西16公里武州 山(又称武周山、武州塞)南麓,坐北朝南,窟龛绵延 约1公里,现存主要洞窟53个,共计1100余龛、造像5.1万 多身。
  云冈石窟外景
  沿革 云冈石窟初创于北魏中期,由皇室直接经营, 最早的石窟营建开始于文成帝和平元年 (460)。北魏从 天兴元年 (398)由盛乐迁都平城(即大同)。在太武帝 灭佛之后,文成帝大力恢复佛教。据《魏书》卷一百十 四《释老志》载,和平初,僧人昙曜任沙门统,经他倡 议,“于京城西武州塞凿山石壁,开窟五所镌建佛像各 一,高者七十尺,次六十尺,雕饰奇伟,冠于一世”,即 现在云冈石窟的第16~20窟。太和十八年 (494)北魏由 平城迁都洛阳后,大窟的营建明显减少,多为中小窟龛。 北魏石窟的最后铭记纪年为正光五年(524),大约就是北 魏营造活动的下限。
  北魏以后,直到初唐贞观(627~649)年间,石窟寺 重又开始营建。 辽兴宗重熙十八年 (1049)至道宗清宁 六年(1060) 以及金皇统三至六年(1143~1146),石窟寺 曾进行过2次大规模的整修和建设。
  北魏建窟以来称石窟寺为灵岩寺,后亦称武州山石 窟寺,明代始称云冈。
  昙曜五窟 北魏和平(460~465)年间,昙曜奉□主 持修建的5个大型洞窟。其中第18 、19、20窟在云冈石 窟中开凿最早。第19窟是这一组洞窟的中心窟,主尊释 迦牟尼佛坐像高16.8米,另 2身倚坐佛像在左、右耳洞, 均高8米。第20窟已完全露天,正中雕释迦佛,着右袒袈 裟,结跏趺坐,高13.7米,两侧雕两立佛(见彩图云冈 石窟第20窟石雕佛像)。第18窟居中释迦佛立像披千 佛袈裟,高15.5米,两侧雕两立佛。第17窟正中雕弥勒 菩萨交脚像,高15.6米。第16窟雕释迦佛立像,高13.5 米。云冈石窟开创时期凿建的这5个大窟,窟室多模拟平 面椭圆形、穹窿顶的草庐形式,造像面相方圆、两肩宽 厚、目深鼻高,佛像衣服质感厚重,多作毛织物般突起 的衣褶,带有牧区服装的特点和犍陀罗艺术的影响。造 像内容主要为三世佛、释迦、弥勒和千佛,都是禅法谛 观所注重的形象。五窟主像可能有肖像意义,分别为北 魏太祖至文成帝的五世帝王。
  其他窟 文成帝死后至孝文帝迁都的30年间(465~ 494),是石窟营建最兴盛的时期,所开凿的主要石窟可分 为5组。第7、8窟一组双窟大约完成于孝文帝初期,均分 前、后室,后室主像为三世佛,壁面分布着浮雕本生故 事和佛传龛像,出现了两佛并坐、交脚佛、维摩诘、文 殊和护法诸天等内容,辽代在此建护国寺。第9、10窟一 组双窟,太和八年建,成于十三年,两窟主像分别为释 迦倚坐像和弥勒交脚像,壁面列置较多的两佛并坐像,出 现了乘象菩萨、仿中国传统木构建筑龛饰和中亚、西亚 繁缛的植物纹样,前室凿成八角列柱,后室后部出现礼 拜道,辽代在此建崇福寺。第5、6窟一组双窟建成时可 能已届迁都之际,主像均为三世佛,褒衣博带的服装是太 和十年服制改革后的产物。第6窟后室凿出中心塔柱,高 15米,上层雕立佛,下层四面各开1个龛,龛内南面结跏坐 佛、西面倚坐佛、北面两佛并坐、东面交脚菩萨,塔身 和壁面浮雕佛传故事计33幅,南壁门上雕维摩诘变。第 5窟后室中央主像坐佛高17米,壁面满布时间不同的小龛。 据推测,辽代或曾在这组双窟建天宫寺。第11、12、13 窟一组以第12窟为中心窟,前室凿出3间仿木构窟檐,后 室后壁主像上层龛为交脚弥勒菩萨、下层龛为两佛并坐, 开凿时间大约和第9、10窟相同,但第11、13窟营建时间 延续较长。第11窟内凿出中心塔柱,东、西壁分别存有 太和七年和二十年纪年题铭。第13窟主像交脚弥勒菩萨 高约13米,南壁有与第11窟西壁相似的7佛立像,是新出 现的题材。第1、2窟一组均为中心塔柱窟,塔柱正面主 龛均雕释迦多宝像,前壁两侧雕维摩诘变,凿建时间应 在第9、10窟和第5、6窟之间。以上5组之外,第3窟的主 要工程也在这个时期进行,窟前室宽11米、高约25米,后 室宽42.7米、深15米、高13.6米,是云岗最大的洞窟,北 魏时期未能完工,其前室上部雕双塔,双塔间凿弥勒窟 室,均属494 年前后的作品。这期间凿窟造像者已不限 于皇室,还包括了官吏、上层僧尼和一般在俗的善信士 女。不少洞窟未能按计划完工,当与迁都有关。
  7窟供养天及伎乐天
  6窟后室东壁佛传故事
  迁都以后,很少再建大窟,主要凿造遍布崖面的中 小窟龛,并在前期的大窟中补刻龛像。功德主也以中下 层人士为主,最高的不过是将军、太守。新建窟龛主要 向昙曜五窟以西延伸,形成了石窟寺西端的中小窟龛群。 一些中心塔柱窟,如第15、21、39、51等窟,方塔出檐 达5层,四壁雕千佛。有的中心方柱不雕出塔形,四面雕 立佛像,如第4窟, 是云冈最晚的北魏窟。位于昙曜五 窟东侧空余崖面的第14、15窟,壁面、列柱多雕千佛,以 弥勒、释迦、多宝为主像。以第26、28等窟为代表的约 20个中小型窟,壁上重层开窟,主像释迦多宝佛,或上 层龛弥勒、下层龛释迦多宝或释迦佛。第33、35窟等约 30余小窟,均三壁各开1个龛, 主像为释迦或释迦多宝 佛,弥勒龛在东壁,有延昌五年(516)造像题记。这时造 像普遍趋于瘦削,衣裙褶襞增多,装饰日渐繁复,少有 新的题材,许多方面的特征接近龙门石窟的北魏洞窟。
  现存少数初唐作品,主要是在第3窟后室未完工的巨 大塔身正面南侧高约10米的倚坐佛像以及两侧胁侍菩萨 立像。辽金两代的修建,虽也整修佛像,但主要是窟檐 和窟前寺院建筑。
  特点和影响 云冈石窟主要保存了5世纪下半叶和6 世纪初的北魏佛教雕刻艺术。它地处北魏都城近郊,一 开始即由皇室和上层统治阶级直接经营,因而规模宏大, “雕饰奇伟,冠于一世”。代表着北魏石窟艺术早期成 就的昙曜五窟,在移植外来佛教艺术的内容和形式的同 时,继承了汉代深沉雄大的艺术传统,造型浑然整体,含 蓄着内在的气魄和力量,十分强调雕塑的体积和份量。 与此相适应的是洞窟布局集中、紧凑,突出主像,主题 鲜明。第20窟主尊坐佛,身躯魁伟,面相端严,神情含 蓄,略有几分冷峻,从而具有镇慑人心的力量,使人面 对时,感到佛法无边和自身的渺小,产生敬畏的心情。匠 师也没有忽略细节的刻画,如第16、18窟大佛的手,以 生动的形态和真实的质感令人惊叹。
  北魏盛期的众多成组的大窟,均以雕饰富丽为特点, 内容丰富、装饰华丽。在具有代表性的第 6窟中,以连 环组画形式出现的一幅幅浮雕佛传故事,生动地表现了 佛祖释迦牟尼的一生。各窟的造像,特别是未被后代妆 修的大量中小型造像,达到了完美的程度,无论佛、菩 萨、供养天人、童子,其神情、动态和服饰的处理,技 巧娴熟自如。第 8窟门两侧三头八臂的摩醯首罗天和五 头六臂的鸠摩罗天,形象丰满和自然,独具特点。这时 期的飞天,健捷有力,以多变的姿态取得凌空翱翔的效 果;第7窟窟顶平□和第9窟明窗顶部的飞天,环绕莲花 飞旋,是其中最好的作品;而较晚的飞天形象,由于更 充分地利用了飘带的造型而愈见轻灵。图案装饰方面的 高度成就引人注目,烘托了造像,渲染了窟室的气氛。尤 其各窟门华丽繁密的装饰,显出豪华尊贵的气概。在忍 冬、莲花纹样严谨细密的组织之上,往往突出浮雕的供 养菩萨、化生童子及鸟兽形象;其中的须弥山,除缠绕 山腰的交龙,还刻出参天的林木和奔走的动物,既富于 装饰意味,又动静结合,饶有生趣。
  云冈石窟艺术中明显受到中亚、南亚及波斯和希腊 影响,它是古代国际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云冈石窟曾 经作为北魏早期佛教艺术的中心,给予各地石窟寺以巨 大的影响。
  云冈石窟中一大批反映建筑、音乐、舞蹈的艺术形 象,是了解、研究中国古代建筑、音乐、舞蹈等艺术的 重要资料。
  参考书目
  《云冈石窟》,文物出版社,北京,1977。
  (黄文昆)

 
 
 
前五篇文章

周总理关怀云冈石窟

印度早期佛塔信仰的形成与流变

佛学宇宙观

乐山大佛之谜

佛教与生态环境

 

后五篇文章

重庆大足石刻

关于石窟装饰艺术的一点思考

敦煌建筑研究

论敦煌飞天艺术之美

敦煌彩塑研究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