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学体系面面观(三) |
 
当代部分道场修学模式介绍 中国佛教协会副秘书长、山西省佛教协会副会长如瑞法师(1)介绍说,近年来五台山普寿寺以学修一体化为理念,戒律为基石,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三加一”僧伽教育工程模式。 此中的“三”是指三个机构:五台山普寿寺——修行道场;榆次大乘寺——教育场所;菩提爱心协会——慈善机构。其中的“一”是指菩提爱心协会承办的旨在济助孤寡老人弱势群体的一项慈善事业——清泰赡养园。
寺院 普寿寺 大乘寺 定位 “修行道场”, 学院式丛林 “教育场所”, 丛林式学院 修学纲领 学修方向 华严为宗,戒律为行,净土为归。即三宗齐下,解行相资,导归极乐。 发心读完大觉书,立愿行尽佛子事。学有所成,自利利他。修有所证,度己度人。 培养目标 纯以出世法,对学尼进行信、解、行、证的教育。培养具足道众威仪幢相、讲求真学实修的专修人才。 在完成六年学戒的前提下,提高尼僧综合素质。通过世、出世法相结合的教育,培养合格的弘化人才。学制三年。 教育形式和内容 居士:考察其发心,锻炼其身心。 佛法教育:律学系、净土系、佛教理论系。 沙弥尼:坚固道心、培养道众威仪,适应僧团生活。 式叉尼:为受具戒作各方面的准备,包括检验身心、学修六法及比丘尼行法、得戒教育等等 世法教育:汉语学系、教育学系、历史学系等。 比丘尼:六年专精戒律 人才流向 或到他方弘扬戒法;或报考律研部;或报考华研部;或申报念佛堂;或报考大乘寺大学班;或申报知事;或申报清泰赡养园。 或继续本科、研究生等深造;或弘化四方;或静修;或到清泰园服务培福等。
菩提爱心协会 清泰赡养园 定位 慈善机构——道俗四众佛子的沟通平台 慈善事业——老人静养场所 性质 集佛教、文化、社会慈善事业为一体,由出家僧众指导、社会人士参与并护持的非营利性公益社会团体。 菩提爱心协会承办的第一宗佛教慈善事业。顺于政府的政策指导,首先明确清泰赡养园的宗旨、目标及文化理念等。 宗旨 遵守国家法律法规、遵守社会道德风尚,本着“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的菩萨精神,爱国爱教,慈悲利人,体现、发挥佛教特有的安定人心、造福社会的功用。 报四重之恩,济弱势之苦,替儿女尽孝,为政府分忧。 任务目标 对在家二众进行次第的佛法教育;建设以赡养孤寡老人为主的“清泰赡养园”;加强与各公益机构及宗教团体之间的联系,就佛法教育及佛教慈善事业进行交流与合作。 使园区住众生活在娑婆世界的“极乐净土”之中,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学”、“老有所为”、“病有所医”、“终有所安”。 当今中国佛教的泰斗和禅门宗宿本焕长老,今年已经一百零三岁,现住锡于深圳弘法寺。弘法寺的住持印顺法师(2)介绍了弘法寺在本焕长老的领导下,制定了以闻思修三慧为中心的学习教育制度。佛教以慧学为其特色,并把慧学作为区别其它外道之学的一个重要方面。三慧包含了佛教的教义理论与修行实践,是佛教理论与实践之统一。弘法寺还设立了以教育学习为中心的“弘法研究所”与“弘法文化出版中心”,创办《弘法》刊物,发行《弘法文库》,举办讲经、讲座、禅七,寺内的禅堂随时向信众开放。 法鼓山由圣严法师一手创建。圣严法师的毕生计划是“提升人品、复兴中国佛教和推动世界和平”。台湾法鼓山僧伽大学男众学务处学务助理常随法师(3),介绍了法鼓山世界佛教教育园区教育体系是以心灵环保为核心理念,与“三大教育”为方法。“三大教育”,即是大学院(圆圈B)、大普化(圆圈C)、大关怀(圆圈D)。其中三大教育的交集,就是以心灵环保为核心主轴的禅修教育(交集A)
三大教育 理念 内容 大学院 把法鼓山发展为集佛学研究、精进禅修和提供非宗教性质教育于一身的世界佛教教育中心 僧伽大学(僧才养成班、佛学系及禅学系); 法鼓佛教学院(包括大学部和研究所); 中华佛学研究所 国际会议中心 国际禅修中心(提供精进禅修) 法鼓大学(提供非宗教性质教育) 大普化 运用传统佛教修行活动与现代文化活动,为社会大众建立多种生活化、实用化的管道来认识佛法 弘化活动(包括各项禅修、念佛、开示演讲、法会、读书会、禅训班课程、禅期、心灵环保营、菩萨戒会、皈依祈福法会、佛学课程、法鼓八式动禅等修行) 文化出版与传播媒介 大关怀 人间化的佛法,普遍而平等的关怀社会大众。从生到死每一个阶段与层面都是大关怀教育的范围 “心五四”运动、“心六伦”、临终的助念关怀、环保树葬、贫病救济、灾后心灵重建等等。 台湾灵鹫山佛教教团开山和尚、世界宗教博物馆创办人心道法师(4),提出了灵鹫山佛教教团以菩提心为修学核心的“四期教育”体系。通过从阿含、般若、法华、华严四期的学习与引导,让修习者由浅入深,成为一个菩萨道行者。
阿含期 般若期 法华期 华严期 目标 养成僧格道念 僧伽慧命养成 发起菩提行愿 培养具有世界观、能住持一方的优秀僧才 教育内涵 安立身心、清净修道 止观修学、立般若正见 发菩提心 实证修行力 却除习气、建立僧格 解行并重、起观照般若 巩固菩提心 佛学专业力 依四念处、奠出离心 处众伦理、重协作承担 成就菩提心 宏观弘化力 会议论文: (1)《佛教教育的机遇与挑战——以戒为师,构建学、修、慈善一体化的僧伽教育体系》,如瑞法师 (2)《深圳弘法寺佛教修学体系建设刍议————以闻思修三慧为中心》,印顺法师 (3)《“不二法门”对法鼓山世界佛教教育园区教育体系之影响》,常随法师 (4)《当代佛教修学体系的实践与展望》,心道法师
(1)修学体系面面观一 —— 汉传佛教修学体系介绍
相关论文: (1)《我的判教观》,济群法师
进入第二届世界佛教论坛专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