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人认为“民以食为天”,其实我们的祖先早已精通饮食的艺术。只要我们按照传统智慧来吃喝,很容易延年益寿,活出健康与生命力。 我国古代的养生学家十分重视饮食卫生,总结了大量宝贵经验,包括以下几种。 进食必须心境愉快 孙思邈《千金要方.道林养性》:“人之当食,须去烦恼,如食五味,必不得暴嗔,多令人神惊。”; 明代冷谦《修龄要旨.起居调摄》:“怒后勿食,食后勿怒。” 进食必须集中精神 《吕氏春秋.尽数》:“口必甘味,和精端容,将之以神气。百节虞欢,咸进受气。”; 《论语.乡党》:“食不语。”; 《千金要方.道林养性》:“食勿精思……虚损人。” 要细嚼慢咽 龚贤《寿世保元.老人》:“频慢餐,不可贪多,慌慌大咽。”; 《千金要方.道林养性》:“美食须熟嚼,生食不粗吞。”; 华陀《食论》:“食物有三化:一火化,烂煮也;一口化,细嚼也;一腹化,入胃自化也。” 进食时姿势端正 《吕氏春秋.尽数》指出:饮食之时,要“和精端容”、“端直无戾”。 进食宁少毋过量,长期半饿状态不但工作效率高,且会长寿 晋代葛洪《抱朴子.极言》:“不欲极饥而食,食不过饱;不欲极渴而饮,饮不过多”; 梁代陶弘景《养性延命录.服气疗病篇》:“当少饮食,饮食多则气逆、百脉闭,百脉闭则气不行,气不行则生病”; 晋代张华《博物志》:“所食愈少,心开愈益;所食愈多、心愈塞,年愈损焉”; 明代李梃《医学入门.茹淡论阴火论按语》:“恒言吃得三碗,只吃二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