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台宗智者大师——潜江人永远的礼敬 智顗,南朝陈、隋时代的一位高僧。俗姓陈,字德安,荆州华容(今湖北潜江西南)人。中国佛教天台宗四祖。也是实际的创始者。十八岁投湘州果愿寺法绪出家,二十三岁拜慧思为师,修习禅法,证得法华三昧。并广弘教法,创五时八教的判教,发明一念三千,圆融三谛的思想,成立天台宗的思想体系。隋炀帝授予智者之号。世称『智者大师』。着有《法华玄义》、《法华文句》、《摩诃止观》各二十卷及四教义等传也,生前度僧四千余人,传业弟子三十二,以灌顶、智越等最著名。 天台宗的传承 慧文禅师俗姓高,他的生卒年代及出生地点都不明。&127;在天台史上被尊称为“二祖北齐尊者”。他远承龙树心印,开天台宗之先河,尤其是天台宗的“一心三观”法门为他首创。他大弘禅法的时期,灌顶称之为“当齐高之世,独步河滩”。《续高僧传》卷十七慧思传说:“时禅师慧文,聚徒数百,众法清肃,道俗高尚”。《佛祖统记》卷六又说:“聚徒千百,专述大乘,独步河滩,时无竞化”。由此反映了他弘法最胜时期的情形;以及化对大乘佛学造诣的高深。南山道宣律师的《续高僧传》没有为慧文立传,他本人也没有留下什么遗著,所以在佛教史中是个藉藉无名的人物。可他在天台宗发展史上,却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慧思禅师(515-577)是元魏时期;南豫州汝阳郡武津县人(今河南上蔡县境内),俗姓李,十五岁出家,专诵《法华经》。二十岁受具足戒后,到嵩山从慧文学习,得受观心之法。《续高僧传》卷二十一,对他从慧文学禅,始三七日,在静观中,所见一生善恶业相历历在目的境界,有如下的记载:“我今病者,皆从业生。业由心起,本无外境。反见心源,业非可得。身如云影,相有体空。如是观己,颠倒想灭。心情清净,所苦消除”。之后,由于常坐不卧的修行,使他四肢软弱,不能步行,禅障再起。卷二十一说:“夏竟受岁,恨无所获,自伤昏沉,生为空过,深怀惭愧。”那么,该怎样对治禅障呢?慧文开示说:“放身倚壁”。背未至间,豁尔开悟法华三昧,且得到其师慧文的印证。公元568年,因北方战乱,慧思禅师转移至河南光州大苏山,后又前往南岳衡山,慨江南佛教注重义理的研习,而轻视禅法。为随机施教,他改变弘法方法,倡导定慧双修,昼则谈佛法理论,研究义理,夜里专修禅法,对白天所学的义理,进行抉择思维,教法因之大振。公元577年6月12日,六十三岁的慧思大师安祥而逝。因其晚年居南岳衡山,故世称南岳大师。 慧思禅师的弟子很多,但得其心印者唯有智觊一人。智觊慧思学习法华三昧共八载,在智者到瓦宫寺的监别之际,慧思告诉他说:“吾久羡南衡,恨法无所委,汝粗行其门,甚适我愿。吾解不谢汝,缘当相辑。今以付属汝,汝可乘法逗缘,传灯化物,莫作最后断种他。”(《中国佛教思想资料选编》第五卷第一册156页)。 慧思禅师的著作(存在的有)记载不一。《大唐内典录》卷五说,有八部十卷,《续高僧传》卷十七《景德传灯录》卷二十七都有七部九卷。《佛祖统记》卷云载有九部十一卷。现存的有《法华经安乐行义》一卷,《诸法无诤三昧法门》二卷,另有《大乘止观法门》和《玄誓愿文》二书,学术界有疑;还有《三智观门》一卷,《四十二字门》二卷,《释论玄门》一卷,《次第禅安》一卷,《随自意三昧》一卷,早佚不传。智者大师(539-597),名智觊,字德安,俗姓陈,世为颖川(今河南许昌)人,因晋时避乱,举族南迁寓居於荆州之华容(今湖北潜江西南)。至梁朝时已世居该处两百多年,由客家变成土著。父亲名起祖,文武兼备,才华出众,久为梁湘东王萧绎知遇,引为宾客,入朝领军,乃萧衍称帝,封起祖为“益阳县开国侯”。母亲徐氏,品性贤惠,温良恭俭,笃信佛教。 梁武帝大同四年(公元538年)七月智者大师出生于江陵,因出生时有种种灵瑞之兆,故小名王莲,又叫光道,后取字德安。幼年聪慧,喜到寺院拜佛听经。梁元帝承圣元年(公元552年)十五岁,家国多难,战乱纷起,父母双亡,家庭破产,遂于江陵城北长沙寺佛像前发愿,立志出家作沙门。以弘扬佛法为己住。梁敬帝绍泰元年(公元555年)十八岁,投其母舅湘州果愿寺沙门法诸大师出家。法诸定其法号智觊。陈高祖永定元年(公元557年)二十岁从慧旷律师受比丘戒,学习戒律,兼学方等。又诣湖北衡州大贤山专诵《法华三经(即法华经)》、《无量义经》、《观普贤引法经》,历时两旬,即穷三经(义)奥义秘旨。 陈文帝无喜元年(公元560年)二十三岁,遥闻禅师慧文行深名高,禅慧兼具,风德盖世,所以他昌着战火连绵,时有陨命之险的情形,前往 &127;元州(今湖北钟祥县境)大苏山(现在大别山一脉,名为莫山)顶拜慧思禅师为师。慧思禅师眼识英才,曰:“昔在灵山,同听法华,宿缘所追,今复来矣。”(《续高僧传》)卷二.《智觊传》)因教修法华三昧,演说《法华》四安乐行。持诵《法华经》。由于精勤心切,一日育《法华经.药王品》诸佛同赞:“是真精进,是名真法供养如来。”句时,身心豁然寂而入定,智光焕发。“若高辉之临幽谷。”智者将所悟之境告诉慧思时,深得慧思之赞许。慧思赞叹说:“非尔弗证,非我莫识。……纵令文字之饰千群万象,寻汝之辨不可穷矣。於说法人中最为第一。” 陈废帝光大元年(公元567年)三十岁,智者大师在慧思处学法七年,夜以继日,勤学苦练。《佛祖统记》说他:“切柏代香,柏尽继之以栗;卷帘进月,月没燎之以松。”当他向慧思辞行时,慧思说:“汝与陈国有缘往必利益。”(《续高僧传》卷二一《智觊传》。智觊谨遵师训拜别慧思,与法喜等二十七名僧人到南朝陈国都城金陵(今南京市)弘法,住锡瓦宫寺。智者大师在金陵弘法八年,其间金陵之高僧大德,名师宿学贵人居士,对他的演讲辩论,无不心悦诚服。当他在瓦宫寺开讲《法华经》时,“帝敕停朝一日,令群臣往听”这说明智者大师在陈朝受到特殊的待遇。 陈宣帝太建七年(公元575年),三十八岁的智者大师,闻天台幽胜,宜于静修,遂决定至天台山潜心诵经修禅,完成自己的愿行。是年秋,尽管民宣帝有敕旨挽留,仆射徐陵三立诤求住,但智者大师仍然起程而去。于天台北峰立造伽蓝,陈宣帝命名为“修禅寺”。他在此一住十年,天台教学之基础也由此而建立了。 陈宣帝太建九年(公元577年),陈宣帝闻智者大师在天台安贫修禅,即下诏:“割始丰县(即天台县)调(税赋),并充众费,蠲两户民,用给薪水。”对陈朝的特殊供养,智者大师并不欢欣,保持其心境如常。 陈后主至德五年(公元585年),智者大师年四十八岁,奉后主诏,两至金陵,在太和殿,后主尊智者大师以国师之礼,智者大师为开讲《大智度论》及《仁王般若经》。皇后及皇太子,也於宫中设千僧斋会,请智者大师授菩萨戒,为其皈依弟子。此时,智者大师对佛教教义和观行已构成了自己的体系,他经《法华经》为宗要,以《大智度论》为指南,以《涅盘经》为扶疏,以《大品般若经》为观法,以《维摩经仁王经》等为坤上,引佛性论,宝性论答以助成,组成他的学术系统。 陈后主祯明元年(公元587年)他在金陵光空寺开讲《法华经》,时章安灌顶预听,笔录成,天台三大部之一的《法华玄句》。 祯明三年(即隋高帝开皇九年,公元589年)正月,隋攻灭陈,陈亡,智者大师具有戒心,率众离金陵赴荆湘弘教。 隋文帝开皇十一年(公元591年)晋王杨广代为扬州总督时,遣使恭请智者大师往扬州,大师再三推辞而不允。后与之立约始到扬州。杨广在总督府金城殿,设千僧会,恭请智者大师授菩萨戒,智者说:“大王纡遵圣禁,名曰总持。”晋王说:“大师传佛法灯,称为智者。”从此,“智者大师”的名号,即广为人知。 开皇十二年(公元595年)正月十二日,杨广自金陵还镇扬州,遣使自奉迎智者到扬州,宣讲《维摩经》,同时,撰写《净名经疏》。次年春天,智者大师重返天台山。开皇十七年,杨广又遣使到天台山迎请智者大师,行至石城(今浙江新昌),因病逝世,享年六十岁,僧腊四十。临瘁时有遗书给晋王。次年,灌顶奉智觊遗书,自天台至扬州,谒晋王杨广。晋王为纪念智者大师而创寺初名叫天台寺,至大业元(公元605年),杨广即帝位后,改名为国清寺。 智者大师一生为两朝奉为国师,备受帝五官民乃至僧侣界之尊崇,其人格之伟大,学行之精深皆为世人所共仰。亦为我等效法之楷模也。 智者大师的著作有“三大部”、“五小部”之称。三大部即《法华玄义》二十卷、《法华文句》二十卷、《摩诃止观》二十卷。此三部皆为智者大师口述,其弟子章安灌顶记录成书的。此三部博大精深之著作,是创立天台宗思想的理论基础。五小部即《观音玄义》二卷、《观义疏二卷》二卷、《金刚明玄义》二卷、《金光明文句》六卷、《观经疏》一卷。此外,还有《四教仪》十二卷、《四念处》四卷、《法界次第初门》三卷、《任王经疏》五卷、《菩萨戒经》一卷、《阿弥陀经义纪》一卷、《净七十疑论》一卷等。智者大师的一生除了讲经著述之外,造寺二十六所,大藏经十五藏,亲手度僧一万四千余人,造方舟檀、金、铜、素画像八十万躯,传弟子三十二人。三十二人中以章安灌顶为上首。 章安灌顶(公元561-632),俗姓吴,字法玄,祖藉常州义兴(今江苏宜兴)后移居临海章安(今章安镇)。陈天嘉二年(公元561年)生於临海章安,七岁从摄静寺慧极出家,二十岁受具足戒,二十七岁时,因其师慧极圆寂,于南朝陈后主至德元年(公元583年),到天台山修禅寺,师事智者大师于台岭。禀受观法,潜心精研,遂为侍者。他有卓越的记忆和华丽的文采。智者大师平生的著述多由他集录而成书。也因为他,才有三大部、五小部和其它著述可看。所以他在天台宗的发展上有卓越的贡献,被天台宗尊为第五祖,又称章安大师。《佛祖统记》的著者志磐大师赞说:(大正藏四九.187页)“以一编记之才,秉为论疏,垂之将来,殆与庆喜(阿难尊者)结集同功而比德也。微章安吾恐智者之道,将泡闻於今日矣!” 章安尊者功绩,可综而三事: 一.将天台大师的思想集大成(三大部); 二.编辑天台的史料(《国清百录》四卷、《天台大师别传》一卷) 三.著大涅盘纭玄疏。 他所著作有《涅盘玄义》、《涅盘经疏》、《天台八教大意》、《观心论疏》、《智者别传》、《国清百录》等。其中尤以三十卷《涅盘经疏》的问世,将涅盘宗的徒众,几乎都导引皈依於台宗门下,俾得天台宗迅猛发展。因此章安尊者,是天台宗史上有著不可抹灭的功绩。 唐贞观元年(公元632年)八月七日,寂灭于国清寺,寿七十二。自章安尊者入灭后,天台宗因南北战乱的影响,故处于不振这时代。他的弟子智威(待查),深得天台止观的深旨,证悟了法华三昧,但於天台思想,未见有所发挥。人皆称之为“法华智威”,永隆元年(公元680年)十一月二十八日圆寂。 智威的弟子慧威,东阳县人,十五岁左右出家,&127;开悟后与世人断绝往来入灭年代不详。他的上道有左溪玄朗和永嘉玄觉。由此二人,天台一宗始放曙光。玄朗的门徒,以六祖荆溪湛然为上首,中兴了员处吴越一隅的天台宗,得天台教义光大于中土。(这是天台宗史的伟大)因此后人称他为中之祖。 湛然大师(公元711-782年)俗姓威,唐壑宗景云二年(公元711年)生于晋陵荆溪(今江苏宜兴南)一儒者家里,(时人尊其道所以一名叫做荆溪。)因家本习儒,故幼学夙成。开元十五年(公元727年)十七岁,访道于浙东,随金华方岩学习天台教观。开元十八年(公元730年)二十岁,入国清寺,从学於左溪朗,后来二十多年,专研台学。天宝七年(待查 &127;)三十八岁始正式出家受戒,先从会稽昙一律师研究律部,后于吴那开元寺开演天台止观法门,广扬台宗,注释三大部,发扬台过的深旨。四十四岁左溪逝世,荆溪大师,慨然以中兴天台为己任,独往东南,大弘天台法门,为天台三大部作注释,凡数十万言,使天台圆顿之教发扬光大。天宝大历之间,帝城常常敕书请讲,可他教托病而固辞,专心从事教育和著作。晚年归居天台佛陇,大布而衣,一床而居,以身诲人,耆年不倦。建中三年(公元782年)二月五日,示病佛陇,语门人曰:“道无方,性无体,生欤死欤!其实一贯,吾归骨兹山,报尽今夕,汝等各自勉之。”(《佛祖统记》卷七)享年七十有二。 湛然大师的一生内振台宗教学,外抗南北诸宗。他的著作有:《法华玄义释箴》二十卷、《法华文句记》三十卷、《止观辅行 弘诀》二十卷、《止观大意》一卷、《十不二门》一卷、&127;《金刚锦》一卷、《止观义侧》一卷、《始终心要》一卷、《略维摩疏》十卷、《净名广记疏》六卷、《重台宗涅盘疏》十五卷、《法华三昧神助仪》一卷、《观心补助仪》一卷等。 湛然大师传道邃、行满。唐贞元二十年(公元804年),日本僧人最澄,到天台山从二人学天台教仪,并从道邃受菩萨戒,次年(公元805年),带着经论疏记二百余部回国,于比睿山开创日本天台宗。道邃之后有广修、物外、元 、义寂、清涞、义宗师弟相承。但是唐末至五代(公元959年)两年余年,兵乱连年,国无宁日再加上会昌五年(公元845年)八月,天下的寺院四千六百余所,尽被武帝毁灭,此宗教典我遭淹灭。只江南一代,得吴越王钱氏的外护,天台尚留一脉,但亦足“命若游丝”之状。至钱氏第五代的忠懿至钱 ,遣使到高丽(今朝鲜)访求天台教典。高丽沙门谛观送来了若干论疏和著述,获得内外兼备的天台宗,因而使天台宗教典由淹灭而复兴。义寂的弟子有高丽义通、义通传智礼,智礼大师为天台之中兴之祖,他继承智者、湛然大师的法华超人思想,并加以强化,而形成了独自的学术,使天台之思想体系更加完美。 智礼大师,俗姓金,字约言,宋太祖建隆元年(公元910年),诞生于四明(今浙江宁波县郡城白塔巷),父金经,母赵氏,都是虔诚的佛教徒。智礼七岁,母亲去世,就投礼太平兴国寺洪选上人出家,十五岁受具足戒而专蓖律学。二十岁於钱塘郡,宝云义通座下学习天台教观(《尊者年谱》)大正藏卷四六第&127;857页)“三年之后,常代通师,入文消义,益阐所学,与慈之道式小成为通门祥足”。二十九岁(端棋元年,公元988年),遇义通圆寂,遂迁住於乾符寺四年,然后移锡城东南隅的保思院,且接受保思院“承作十方住持,传演天台智者教法。”(《尊者年谱》大正藏卷四六第857页)从此专致于天台宗的讲学。他的一生中,讲过《法华玄义》十遍,《法华文句》《摩诃止观》各八遍,《金刚明玄义疏》十遍,《涅盘疏》一遍,《净名疏》二遍,《观间玄义》及《观无量寿经》各七遍。尤其《十不二门》《金 &127;论》《止观大意》《止观义例》《始终心要》不计数遍。他的著作有《金刚明经文句记》《观经疏妙字钞》《十不二门指承钞》等数十部。宋真宗咸平六年(公元1003年),日僧寂照携带其师源信关于天台教的疑义二十七条前来问智礼,智礼作《问日二十七条答释》。当时天台宗内部因争论智觊所撰《金光明玄义》广本的真伪问题而分裂为山家山外两派。先是义寂同门志因的弟子著《金光明玄义发挥记》,否定了广本是智觊的真作,而主“真心观”;智礼起而批驳之认为广本是智觊的真作,而主“妄心观”。于是开了一切绵延三十余年的争论。智礼的弟子梵臻、肖贤、本如称为四明三家,智礼说自号为山家,晤恩的弟子源清、洪敏等被贬为山外。山家山外之争,以《金刚明玄义》广本真伪问题为起点,以观境的真心妄心为中心,以事具三千诸法与否等义的论题,前后往迫辨认,约七年之久,山外三化的文张,被山家斥为一足天台正统,其势力不久即渐衰落。 智礼大师一生著述丰富,主要有《释难扶天宗记》、《十不二门指要钞》、《别理随缘二十问》、《十义书》以及《观无量寿经妙字钞》、《解谤书》等,都是与山外派之论战之作。经历了真宗、仁宗两朝,被奉为天台宗第十七祖。宋真宗昭赐紫袈裟及“法智大师”的称号。宋真宗,天圣六年(公元1028年)正月五日,召集大众而说法华的奥旨后,称意弥陀,圣号数百声,就安然而寂灭,寿六十九,僧腊五十四。世称四明尊者。明道二年(公元1033年),建塔奉安舍利於南城崇法院之左(《尊者年谱》大正藏卷四九第192-194页)。 天台宗在元代,唯有法照大师的门人——慧日(公元1212-1340)得获元顺帝的厚遇,被请复光当阳玉泉寺,时举著《金 论》,可度著《十不二门指要钞详解》而祖述智礼教学。又有杭州下天竺寺蒙润(公元1275-1342),作《四教义集注》虎溪怀则作《天台传佛心印记》,但是由于北方落入蒙古族的统治之中,佛教此时亦受打击,天台宗的祖庭国清寺亦变为禅宗道场。)到了明代末叶,有幽溪传灯,从百松真觉受天台教观,将衰微不堪的天台宗,努力而复兴,终为代表明朝的全宗大学匠,且与禅宗的黄壁无念,博山无异称为教界之三无而齐名。 传灯大师(公元1554-1627)号无尽,俗姓叶氏,浙江省 州府亚安县人,幼少而投礼进贤映庵禅师出家,明神宗万历七年(公元1582年),亲近百松真觉(公元1537-1589)学习天台教观,有一天请问楞严大定之旨,百松瞪目周视,灯即契入,百松以金云紫袈裟授之,同十五年,卜居天台幽溪高明寺,实践修持《法华》《大悲》《光明》《弥陀》《楞严》忏,而教授学徒天虚日更创天台祖庭。明熹宗七年(公元1627年),寿七十五预知时至,手书妙法莲花经五家,复高唱响亮而顺化寂灭。 传灯大师一生中,讲席七十余期,当於新昌大佛前,登座竖义时,大众同闻石室中,天乐铿锵齐鸣,讲毕乃寂。著有《楞严经论》、《阿弥陀明略解圆中钞》、《维摩经无我疏》、《天台宗传佛心印论注》,其它还有《法华玄义辑略》、《观无量寿经圆赞》、《净土生无生论》等。其中《天台宗传佛心印论注》发挥台宗性具法门的精义,尤为透彻。 明末清初之智旭大师,为弘扬天台宗教观最有力者。著有《法华会义》、《玄义节要》、《法华经论贯》、《教观纲宗》、《教观纲宗释义》、《大乘止观释要》等书,然智旭的出身,非台宗名而天台教学的权威。智旭和云 &127; 、紫柏、 山等齐名被称为明末清初的四大家之一。 智旭大师(1599--1655)字藕益,号八不道人,俗姓钟氏,&127;江苏省苏州府吴县人。幼而就学儒家,作文数十篇。辟破佛老,在十七岁那年(公元1615年),始读莲池大师的《自知录》、《竹窗随笔》,痛过前非,将所著《辟佛论》尽付于丙丁。二十岁,闻地藏菩萨本愿而大发菩提心。二十四岁,天百二年(公元1623),投礼雪珍大师出家,法名智旭。二十五岁在传灯座下听讲台宗教义未悟,后转参禅经山,遂悟性相之理。二十六岁受菩萨大戒,二十七岁遍阅律藏,二十八岁母丧,遂掩关于吴江松陵。三十岁(崇祯元年),受道友灵航之请,在龙居寺讲律。三十一岁随无异大师至金陵,始志弘律,且祷佛前以决所宗,而拈得天台,从此,专心於研究天台教观及弘扬,三十三岁入灵峰,三十五岁创建亚湖寺,三十七岁移居武水,三十八岁(崇祯九年三月)住锡九华华严寺,四十一岁再移锡温陵,四十二岁入漳州,四十六岁转住湖州,四十八岁再还灵峰。清顺治十二年(公元1655年)一月二十一日,勋坐安祥寂灭,年五十七,法腊三十四。 智旭大师,博学多闻,从三十岁起,或讲说,或著述,不遗余力,为人持戒精研,且厌弃名利,世称灵峰藕益大师。他对天台宗的传承,作出这样扼要的总结:“北齐慧文大师,读龙树《中论》,悟圆顿心宗,可称闻而知之。继北齐者,有南岳思大师,出《大乘止观法门》四卷,真圆顿心要也。次有天台智觊大师,出三种止观,《法华》‘玄义’、‘文句’、及‘《维摩》、《仁王》、《金光明》、《普门品》、《十六观》等疏’,于是教观大备。历五传至荆溪。其道中兴。又八传至四明(法智),道乃重振。此后,裂为三家(广智、神照、南屏),渐式微矣。台宗绝响已久,百松觉公,称谓鸣阳孤风,仅出《三千有门颂略解》及《楞严百问》耳。幽溪继之,一时称盛,然唯《生无生论》足称完璧。” 智旭大师寂后的两百多年间,天台宗两次陷入不振之时代,其它宗派亦不例外。清末民初,由于洪秀全的造反作乱,寺院被焚,僧尼被杀,经典被烧,佛教几乎 被消灭的惨状。然幸得杨仁山居士,由日本请回佛典三千余卷,&127;具於光绪十六年(公元1890年)在南京设立“金陵刻 处”光绪二十四年,更创建“ 国精舍”培养僧材,这才使得中国佛教得以复兴。因此杨仁山居士实是民国佛教的一大功臣。民国初年就住南京僧师范学校校长的谛闲大师(公元1858--1932)召集各省英俊笃实的僧青年,改往古之教法,开僧伽新教育之纪元。他所创立的观宗研究社於观宗寺,专门培育天台宗的人才。一时人才蔚起,佼佼者有常悟、宝静、静修、静权等及谛闲大师的嗣法门人——倓虚法师。
|
|